中药悠长的历史?
中药”名称的来源。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传统药物多以“药”“毒”或“毒药”称谓表述。“中药”一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此处“中药”是一种药物分类术语,是相对“上药”和“下药”而言的,专指无毒或有毒,既能补虚又能祛邪的中品药物。
“中药”一词的广泛应用,与外来药物(尤其是西方药学)的输入直接相关。早期传入的外来药物对我国传统药学的影响并不大,而且很快被收入历代本草之中,并赋予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有内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药学。如《新修本草》8至少收载有27种药材不是中国出产;《海药本草》9收录药物所注的产地大都是外国地名。
随着17—18世纪我国西学东渐速度的加快,西方医药输入日益增多。由于中西药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为便于区分,人们逐渐把中国传统药物称为“中药”。如,在清代末期“医士”考试试卷中出现过“中药”称谓;近代名医张锡纯10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提出了“中药”与“西药”的概念及其二者差异。云:“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
检索中医药古籍主要利用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存在不高与以下因素有关:
1、传统观念和教育体系: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在传统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了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利用的缺乏。
2、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对中医药古籍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现代医学教育往往更加注重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授,对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古籍研究的培养相对较少。
3、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化还相对不完善,这也限制了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中医药古籍的应用往往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和转化。然而,对于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和市场需求的培育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5、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的教育力度,培养更多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6、推动研究和创新:加强中医药古籍的科学研究,建立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创新和转化。
7、促进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机构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满足市场需求。
8、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现如今,国民的 健康 意识日益增强,大家对 健康 、医疗的专业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于是,当下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了医学科普的内容及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其中科普讲座较为多见。而在电视剧《老中医》的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场景,翁泉海开设免费医学讲堂,他跟百姓们讲中医知识,普及用药常识,大家伙听了都连连叫好。
在讲课过程中翁泉海提到: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理论至深至要,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大道至简,悟在天成,需要我们后人躬下身去,细心地体会研究。但也不能一味地推崇古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举例古籍中药用“鹊巢”治疗漏下之症,是由于鹊巢高而坚固,实则这种理论毫无根据,不可取之。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医古籍中出现的一些中医用药糟粕。
毛笔头篇
1小便不通,数而微肿:用陈久笔头一枚烧灰,水服。
外国人基本不用毛笔,此方若真有效,想必来中国代购最多的应该是毛笔。
2心痛不止:败笔头三个烧灰,无根水服,立效。
看来需要普及软笔书法,不然没有足够的“败笔头”供应。
3难产催生:用败笔头一枚烧灰研,生藕汁一盏调下,立产。
若此方有效,妇产医院和妇产科的大夫看来都得失业了。
妇人病篇
1妇人血崩。老母猪粪烧灰,酒服三钱。
想必妇人哪怕血崩,也不想服药。
2崩中下血:陈年蒸饼,烧存性,米饮服二钱。
陈年蒸饼?是82年的吗?
3令妇不妒:取妇人月水布裹蛤蟆,于厕前一尺,入地五寸埋之。
看来卫生间里需要开辟一块土地了。
4女人阴痒:炙猪肝纳入,当有虫出。
想必此虫是馋虫。
5妇人血病:五色带下,白马左蹄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左蹄这么好使?此白马右蹄跛了?
老鼠篇
1小儿症瘕:老鼠肉煮汁,作粥食之。
看来猫咪们一定不会得症瘕。
2水鼓石水,腹胀身肿者:以肥鼠一枚,取肉煮粥。空心食之,两三顿即愈。
瘦鼠不行吗?胖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3乳汁清少:死鼠一头烧末,酒服方寸匕。勿令妇知。
勿令妇知,这点很重要。
4大小便秘:雄鼠屎末,敷脐中,立效。
立效?看来此方应在厕所使用。
粪便篇
1解一切毒:母猪屎,水和服之。
感觉母猪屎大蜜丸会畅销,安宫牛黄丸的地位岌岌可危。
2猫咬成疮:雄鼠屎烧灰,油和敷之。曾经效验。
为什么都是雄鼠?难道粪便也有性别歧视?
3风虫牙痛:白马屎汁,随左右含之,不过三口愈。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吃糖了。
4水肿尿涩:用乌犍牛尿半升,空腹饮。小便利,良。
半升不算多,尿到病除。
5小儿夜啼:牛屎一块安席下,勿令母知。
继勿令妇知之后,勿令母知。
6小儿霍乱猝起者:用白狗屎一丸,绞汁服之。
原来“铲屎官”由此而来。
7疳痢欲死:新羊屎一升,水一升,渍一夜,绞汁顿服,日午乃食。极重者,不过三服瘥。
吃什么都讲究一个“鲜”字!
这些并非偏方和恶搞,而是真实记载在中医经典古籍中的,中医发展的过程也是吐故纳新的过程,例如医学与巫术曾经结合,后来还是走不到一起。现在的中医院校、中医专家都在努力剔除中医里的糟粕,只是在民间仍然残留死抱着糟粕不放的现象,有的地方还发展了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这是中医不能允许的。希望大家不要盲目 养生 ,听信偏方,以免延误病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草药的适应证 5 草药的用法 6 注意事项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草药 1 拼音
cǎo yào
2 英文参考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erbal medicine [朗道汉英字典]
galenical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herb medicine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galenica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 medic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l remedi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edicinal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edicine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草药(herb[1])是指一般无经典本草记载,民间按经验使用,加工炮制欠规范的天然药物[2]。习惯上指在中药书上没有记述的,我国局部地区、某些人群或民间习用,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用植物[3][1]。多为民间及草药医所掌握使用[3]。近年来,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扩大了中药的品种,统称中草药[3]。
草药药源丰富,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较好,民间使用草药治疗外科疾病积有很多的经验。
4 草药的适应证一切外科病之肿疡具有红肿热痛的阳证,创伤浅表出血,皮肤病的止痒,毒蛇咬伤等,均可应用。
5 草药的用法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叶、七叶一枝花、丝瓜叶等,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阳证肿疡。用时将鲜草药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一日调换1—2次。早莲草、白茅花、丝瓜叶等,有止血之功,适用于浅表刨伤之止血。用时洗净,捣烂后敷出血处加压包扎,白茅花不用捣烂可直接敷用。徐长卿、蛇床子、地肤子、泽漆、羊蹄根等有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皮肤病。用时洗净,凡无渗液者可煎汤熏洗,有渗液者捣汁或煎汤冷却后作湿敷。泽漆捣烂后加食盐少许用纱布包后,涂擦白疤皮损处;羊蹄根用酷浸后取汁外搽治牛皮癣。半边莲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等。
6 注意事项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古籍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小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就有《李时珍》这篇课文,学过这篇课文后,就对这位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学者李时珍了一些了解。李时珍对于医学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当他发现了一些发以前的本草书目中出现的错误后,就有了加以修正的想法,并加以实施。
中国古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中,有药物,有医方,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这本巨著是由李时珍带领着自己的父亲,儿子以及他属下的徒弟们一起编写完成的。这本作品耗费了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最大限度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弥补了以往的不足,成为一本完整的医学巨著。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而且已经被入选为世界记忆名录之中。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代的著名医药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医生,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李时珍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历经几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后,投身到了他从小就喜欢的医学,后来专注于医学的研究,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不仅带领家人和弟子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他所编著的《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著作也成为中医的典范。
《本草纲目》造福于民
《本草纲目》这本书,李时珍携家人及弟子,呕心沥血历经近三十年的时间后终于问世,这本书的问世,书中详细记载了药物和一些医方,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每一味中药都进行分析再综合,非常严谨。因此,这部巨著是一部造福于民的巨著。
《中医大辞典》·牛髓牛髓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来源牛科动物黄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 ubalisL的骨髓。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润肺,补肾,助胃。1治虚劳羸瘦,伤损骨折,泄痢,消渴。煮汁或熬膏服。2煎油涂擦伤损骨痛。化学成分本品每100g含水3g,蛋白质05g,脂肪958g,灰分03g,维生素B1微量,维生素B2001mg,尼克酸005mg。《辞典》·牛髓出处《本经》拼音名NiúSuǐ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骨髓。性味《别录》:"甘,温,无毒。"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功能主治润肺,补肾、填髓。治虚痨羸瘦,精血亏损,泄利,消渴,跌扑损伤,手足皴裂。①《本经》:"补中,填骨髓。"②《别录》:"主安五脏,平三焦温骨髓,补中,续绝,益气,止泄利,消渴,以酒服之。"③《韩氏医通》:"骨髓煎油,擦四支之损。"④《纲目》:"润肺补肾,泽肌,悦面,理折伤,擦损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熬膏。外用:涂擦。附方①补精润肺,壮阳助胃:炼牛髓四两,胡桃肉四两,杏仁泥四两,山药末半斤,炼蜜一斤。同捣成膏,以瓶盛,汤煮一日。每服一匙,空心服之。(《瑞竹堂经验方》)②治瘦病:黑牛髓和地黄汁,白蜜等分。作煎服。(孟诜)③治劳损风湿:牛髓、羊脂各二升,白蜜、姜汁、酥各三升。煎三上三下,令成膏。随意以温酒和服之。(《经心录》陆杭膏)④治手足皱裂:牛髓敷之。(《纲目》)摘录《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牛髓 [ 最后修订于2015/11/6 20:24:34 共62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6 02:55: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