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的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龙门山的来历,第1张

  查找了一下,好多的龙门山,具体你可以看看:http://baikebaiducom/view/161855htmlwtp=tt

  1、河南洛阳市龙门山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两岸东、西山上。西山又名龙门山,故名。古称伊阙,故又称伊阙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即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至清末1000余年间不断营造,尤以北魏和唐代为盛。大小窟龛分布于伊河两岸的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的崖壁上。现存窟龛约2100余个,佛塔40余座,题记碑碣3860种,造像10万余尊。龙门石窟中唐窟数量最多,约占2/3,典型洞窟有潜溪寺、奉先寺、看经寺等;北魏次之,约占1/3,典型洞窟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万佛洞等。洞窟造像多为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也有世俗供养人和佛传、本生故事。奉先寺摩崖像龛凿有11尊雕像,主佛卢舍那佛高达17米;万佛洞南北两壁满雕石像达15万尊,均属唐代造像杰作。碑刻题记数量居全国石窟之首,著名者如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初唐、盛唐书法之作。

  编辑本段2、四川成都市龙门山

  四川龙门山风光(15张) 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绵延200多千米。海拔1000~1500米。龙门山最高峰海拔2345米,海拔由盆地边缘2000米向西逐渐升高到3000米以上,主峰九顶山海拔高达4984米,气象万千。在彭州境内有九峰山风景名胜区、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白鹿森林公园等。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坐落在龙门山中段,主要分布于彭州和什邡境内。此地岩层上古生界地质现象发育,厚度大,层层展现地球上古老地质的演变过程,为地球地质演化过程的活档案。经同位素测定,此地闪长岩年龄为2043亿年,花岗岩年龄为1027亿年,杂岩为654亿年——767亿年,奥陶系大理岩不整合地覆盖其表面上,在岩体边缘有白云母伟晶岩出露,晋宁中期花岗岩入侵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中,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质大观园。2002年,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彭州九陇镇正式挂牌。 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6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20次。公元2008年5月12日,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 龙门山东部迎风坡雨泽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所在地。西部背风311坡岷江河谷雨水稀少,气候十分干燥。龙门山东、西坡民族也不同,东坡是汉族分布区,西坡为羌族聚居地。龙门山也为大熊猫和多种珍稀动物产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面积不足1万公顷,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和绿尾虹雉等。龙门山的煤、铁、铜、硫铁矿、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丰富。 龙门山景点 银厂沟 国家级旅游区银厂沟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彭州西北的龙门山风景名胜区内,是龙门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的主要景区之一,距成都公里的彭州市龙门山镇。因明朝崇祯皇帝的天宫刘宇亮在此开银矿而得名。银厂沟的海拔高度在米左右,气温比成都低4℃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4℃,晚间更觉体凉心静,是距成都最近而海拔相对最高的避暑休闲、清心养身的天然胜地。 银厂沟内奇峰叠峙,云蒸霞蔚。峡谷低处,古木蔽天。湍急的河流,在密林山崖中忽隐忽现,为峡谷增添了一种莫名的神秘与肃穆。景区四季景色各异,春日杜鹃似海,冬日素裹银装,盛夏金秋则林森葱郁,清流急湍,飞漱其间。是蜀山蜀水的经典代表。 银厂沟所在的龙门山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有驰名中外的龙门山推覆构造代,其地层发育丰富。分布众多的飞来峰、古冰川遗迹、典型地层剖面的地质遗迹,被称为地质博物公园银厂沟是龙门山大峡谷景区的精华,高峻的峰峦峭立云天,幽深的峡谷纵横交错。激流奔腾,峭壁如削,以悬桥栈道,峡谷怪石、飞瀑彩虹著称。 九峰山

  九峰山,海拔3315米。神圣奥妙之区,道佛共享之地。古之朝山者言,凡心不诚者,往往遇风雨雷电,不得生还或不得善终。 九峰之名,依九座山峰而得。清嘉庆《彭县志》载:“在西北百六十里,至此奇峰地依天,耸然峙列者九,实为彭邑诸山之冠,故名。”九峰形态如何?嘉庆志里说:“九峰东北白清龙、朱雀、火焰、天牙,中日背光,西南曰仙人、黄龙、元武、白虎诸峰,迤逦蜿蜒。” 九峰云雾缭绕,高入云天。古蜀人在尚未认识日地关系的时候,还以为高峻挺拔的九峰挡住了日月运行的去路,称九峰之间的峡谷为“日所入”的“蒙谷”(太阳休眠之所)。有研究《山海经》的人说,九峰山就《大荒西经》中所指的“灵山”。巫彭、巫威、巫即、巫股、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等十个巫师从这里上天下地。各种各样的药物都生长在这里,他们上天下地的时候,也要顺便采撷一些来为人们治病。所以,此山又有“天梯”、“神仙路”、“人间仙境”之称。并说此山是“登之乃灵”、“登之乃神”、“登之能不死”、“登之能使风雨”,“产不死之药”的山。 众山峰中,火焰峰尤为奇特。其间峡谷幽深,飞瀑成群,流泉清澈,山岛成韵原始森林异彩缤纷,云海佛光变幻莫测;春时杜鹃怒放,灿若朝霞,冬时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道佛两家争相占领。北宋时期已是“楼阁亭轩、隐然树竹间的”川西胜地。火焰峰成了九峰山的代称。后人所说的九峰山已不是指九座山峰,而是指火焰山峰了。 历史上许多神僧、先贤莫不驻足于此。宋元明清以来一直流传着九峰祖师的故事。九峰山过去使官民敬畏,似乎诚心朝山求事,则捍民消灾,祈雨求子等无有不灵。其庙宇材料也不同一般,山中庙宇过多用铁瓦巨木。

  编辑本段3、山东泗水县龙门山

  位于山东省泗水县城西北16公里,泗水、宁阳两县交界处,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68米,泗水县第二高峰。这里峰峦叠嶂,恰似九条巨龙蜿蜒交错,行程一个庞大的C型山地,呈九龙戏珠之势,故称龙门山。 灵光寺位于龙门山南麓。始建于汉,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重修。泗水县龙门山风光图(8张)相传某年十月初五,达摩神光祖师来讲法,佛现灵光,故得名“灵光寺”。据说灵光寺是按周易八卦设计的,北靠龙门山,南临赤龙潭,东有秀灵台,接连王母仙山,西为白龙盘旋凤凰山。灵光寺顶建无梁宝殿、观音堂,另有圆寂祖冢觉灵塔、普同塔二座;中建大雄宝殿、伽蓝典、祖师殿,前为天王殿,与山门成一中轴线;东钟楼、西鼓楼分列在天王殿两边。另外还建有客堂、香房、两廊幽室、禅林、经堂、方丈斋、厨库祠百余间。寺院僧众百余名。住持方丈、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掌管寺院事务。寺院大部被毁,仅存观音堂一座。现保留明碑三阙,清碑一通,残碑两块,此外尚有一些明代墓志铭。 龙门灵雾 泗水十景之一。龙门山又名龙门口、咯栳崮。自古以来“云过龙门即雨”,堪为今古奇观。明嘉靖进士、泗水县令张祚诗曰:“西北双峰插泗滨,蒸蒸云气似龙津,甘霖旱慰苍生望,枯稿先回万象春。”因此,被佛家视为释教之福地。位于龙门山下的灵光寺,始建于东汉孝明帝永平三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多次登临此山。李白的著名诗篇“辞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至今脍炙人口。 邹平王墓 位于龙门山之阳,灵光寺西。据史志碑铭记载:邹平王靖王泰塍为明太祖朱元璋嫡曾孙,邹平庄定王当噀、邹平荣安王健档、邹平恭靖王观监、邹平康顺王颐在等是朱元璋的四代至九代嫡孙,因有明代七位王子葬于此,俗称七王墓。墓南小村因此得名,谓王坟,现更名为龙门山庄。 将军墓 明辅国将军墓位于王坟村北回龙山麓,1993年2月20日发现。该墓为明太祖朱元璋七代孙观称与二品夫人张氏合葬墓,墓中出土金饰品、玛瑙玉器、七星古剑、六角瓷壶和墓志铭等珍贵文物。 赟公古杏 相传天顺三年(公元1330年)北京万寿戒坛,赟公长老携金前来灵光寺,修盖殿室两廊,在观音堂东北,种下七枚杏核,萌发杏树两株, 生长至今。此杏不仅口味奇佳,据说还能祛病强身。 除此之外,山中还有赤龙潭、将军石、鸡冠山、故事井、未来香等自然奇观。

  编辑本段4、山西平顺县龙门山

  龙门山位于平顺县城东北50千米处,主峰海拔1700余米。山势险峻,因两山对峙,谷中夹山石突起形似龙首,故名。山腰有龙门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元年。后历经修缮,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龙门山与虹梯山、风子岭、南天门及其上金灯寺石窟等,组成平顺县东部一个风景群体。风子岭高耸入云,可转风阻雨;虹梯山路若云梯,上有古道雄关,南天门三面临渊,仅一通道;金灯寺云雾缭绕。临其境如升九天。

  编辑本段5、浙江杭州市龙门山

  浙江龙门山

  从北高峰向西,过美人峰即到龙门山。浙江杭州龙门山风景图(15张)龙门山南面是小西天九龙八塔景区,北面是大花坞。“龙门山在钱塘县西溪之钦贤乡,地高峻,上存龙池寺。”龙门山又名石山,海拔361米,比北高峰高出47米,是西溪群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 龙门山顶多裸露岩石,陡峭险峻。《湖山便览》载,龙门山“山势高峻,顶石对峙如门。西北为大桐坞,西南为西源峰,北涧发源处也”。从远处望去,山上两块巨型顶石对峙如门,形如龙门,相传是东海龙王太子修行之处,为一形胜之地。在西溪群山中龙门上算得上雄奇壮丽,风采独具。

  编辑本段6、浙江浦江县龙门山

  龙门山山脉分三支自西向东延伸,北支绵亘于浦江县境西北与建德、桐庐两市之间,山峦起伏,多中,低山,其中与桐庐市界上的朝天门,海拔1050米,是县境最高点。中支横亘与县境中部,俗称北山,是浦江盆地与西北山区的天然界线。南支蜿蜓于县境南部与兰溪、义乌两市之间,俗称南山,转东北延伸至郑家坞北,俗称浦东山脉。中、南和浦东三山之间为浦江盆地。

  编辑本段7、大禹治水的龙门山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 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 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 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1]

  编辑本段8、徐州贾汪龙门山

  徐州贾汪龙门山,在贾汪镇与山东台儿庄区交界处。贾汪镇还有个龙门村。最近,中国国情研究会会员,获知一重大发现,就是,贾汪龙门山(山东也叫黄丘山)是华夏先祖——黄帝的故里。山东台儿庄的王密发现大量引证,包括《世本》、《兖州府志》、《峄县志》、《山东通志》等古籍资料,并通过考据地理名物加以参证。明朝万历年间的大学士于慎行写了一本书叫做《兖州府志》,在《兖州府志.山水志》这一卷中明确记载了黄帝的出生地寿丘在黄丘山北。《兖州府志》上记载说:“(黄丘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黄帝寿丘在其山北,其下龙泉出焉,经黄丘北流,入于新河。” 《峄县志》上记载说:“在黄丘山北,巍然一大冢,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也就是说,黄丘这个地方不仅是黄帝的出生地,并且还有黄帝陵。宋元两朝在此立碑禁采,甚至专门安置了守陵户看守黄帝陵。在民族矛盾尤为突出的宋代,此举可以说是当时中央政府为贾汪附近龙门山皇帝陵做的最好注解。龙门山,又叫黄龙山,它便是史书中提到的黄丘山,是今黄丘山套的主峰。 龙门山位于贾汪区贾汪镇龙门村和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黄丘村交界,海拔 2604米,地质为石灰岩。西北部有泉水两处,南部有泉水一处,并有大面积树林。龙门山还是黄帝时代的南岳呢。 黄帝姓姬氏,居住在姬水。就是现在的龙门山的龙河。在古代,龙河还被视为柤水的源头。柤水发源于柤地,也就是黄帝故里。 说起黄帝的国都涿鹿,大家很自然的会想到河北的涿鹿县。其实涿鹿并不在河北,而是在龙门附近的羊蹄山下。先秦古籍《世本》记载:“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彭城也不是今天的徐州,而在彭河的旁边。彭河其实就是柤水,因炎帝的母亲安登而得名。羊蹄山在今天龙河的西岸,龙河是彭河的上游。那么彭城为什么要改名叫涿鹿呢?那是因为炎帝登基以后,羊蹄山便由蚩尤来打理。蚩尤管羊蹄山叫浊山,彭城在浊山山麓,因此便改称为涿鹿了。炎帝生葬于常羊山即今羊蹄山,黄帝生葬于寿丘即今黄丘。现已发掘的“逼(音:逼)阳古城”最早称为“彭城”,炎帝晚年和黄帝早年的国都“涿鹿”,颛顼的国都“帝丘”,夏朝大禹及后启的国度“阳城”均在此处。台儿庄运河古称“彭河”,又名“ 水”;而发源于龙门山,经黄丘和逼阳古城流注于此的龙河则是黄帝部落生息的“姬水”故道。 贾汪龙门山,原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国方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湘 方 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 邵阳、 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 东安、 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此外,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等 4县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

分区 由于社会、历史、地理以及政制变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语南、北、西三面长期以来处于官话方言包围之中,东部又受客、赣系方言的影响,以致语音系统不断产生变化,逐渐形成了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种明显有别却又并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从地理上看,新、老湘语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北片湘语和南片湘语,这就是湘语的两个方言片。新湘语和老湘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南片老湘语比较保守,古全浊声母字一般仍多念浊声母;北片新湘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而有逐渐靠拢官话的趋势,语音上突出的表现是由繁到简,古全浊声母字一般都已念为清声母字了。北片新湘语主要通行于湘北、湘中一带,如长沙、株洲、益阳等;南片老湘语广泛通行于湖南中部、沅水东南、 湘水以西和资水流域, 如湘乡、双峰、邵阳、武冈等。

吴 方 言

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通行地域 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 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江苏省境内属吴语或以吴语为主的县市共有21个:丹阳、金坛、高淳、溧阳、宜兴、武进、常州市、江阴、沙洲、靖江、南通、海门、启东、常熟市、无锡、无锡市、苏州市、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溧水县南部孔镇、新桥、白马等乡镇也属吴语区。上海市以及所属的10个县: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南汇、川沙、宝山、嘉定都说吴语。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旧遂安)和建德(包括旧寿昌)两县外,基本上都在吴语区的范围之内,但浙江南部洞头、玉环、平阳、苍南、泰顺、庆元等县是吴语和闽语的交错分布区。建德县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东的各乡镇,南部唐村、里叶、大店口等地仍在吴语区内。江西省东北玉山、广丰、上饶3 个县和上饶市也是吴语区。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县城及其以北的乡镇,安徽南部郎溪县北部的梅渚、岗南一带和广德县的下寺、芦村等地也说吴语。

分区 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 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

太湖片 即北吴语片,包括江苏吴语21个县市,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浙江旧杭州、嘉兴、湖州 3府,以及浙东旧宁波、绍兴两府,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这一片分布面积最广, 使用人口最多, 可再分 6个小片:①常州小片,包括沙洲、江阴、武进、宜兴及其以西苏南吴语各县市和安徽郎溪、广德的部分乡村,江北靖江的老岸话,南通东部、海门和启东北部的通东话也属这一小片。②苏沪嘉小片,包括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常熟市、无锡市及其以东苏南吴语各地,浙江省的嘉兴市、平湖、嘉善、海盐、桐乡、海宁,江北南通、海门和启东南部的启海话属这一小片。③湖州小片,包括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和余杭。④杭州小片,即杭州市及其郊区。⑤临绍小片,包括临安、富阳、桐庐、萧山、绍兴市、上虞、诸暨、新昌、余姚、慈溪和建德县的下包、乾潭以东乡镇。⑥明州小片,包括宁波市、鄞县、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定海、普陀、岱山。

台州片 包括天台、三门、临海、仙居、黄岩、椒江市、温岭、玉环,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也说台州话。这片以临海话为代表。

东瓯片 即温州片,温州话旧称瓯语,通行于温州市、瓯海、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以及洞头、苍南、青田的部分地区。这片以温州话为代表。

婺州片 包括浙江中部金华地区的金华市、兰溪、浦江、义乌、东阳、武义、永康、磐安,以金华话为代表。

丽衢片 包括处州小片和龙衢小片:①处州小片,包括缙云、丽水、云和、青田等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武义县南部旧宜平县部分、文成县的南田区、泰顺县北部和庆元县的东北部也属这一小片。②龙衢小片,包括龙泉、庆元、松阳、遂昌、江山、常山、开化、衢州市、龙游。福建省浦城县的北部,江西省的玉山、广丰、上饶和上饶市也属这一小片。这片以丽水话为代表。

粤 方 言

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 、梧州、玉林 、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 、浦北、灵山 、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分区 粤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和地理分布可以分为4个片:①粤海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和部分粤北地区,是粤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个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它在粤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等县,以台山话为代表。③高阳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属各县和江门市所属的阳江县和阳春县,以阳江话为代表。④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郁江、浔江沿岸的南宁市、横县、贵县、桂平县、平南县、藤县、梧州市,玉林地区的玉林县、北流县、容县、博白县、陆川县,钦州地区的钦州县、合浦县 、浦北县 、灵山县和北海市,梧州地区的苍梧县、岑溪县 、昭平县 、蒙山县、贺县、钟山县,一般以南宁话为代表。它的语音比较一致,也存在一些分歧。桂南片按其内部的异同又可以分为四个方言小片:广府片、邕浔片、勾漏片和钦廉片。

闽 方 言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 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 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闽南方言 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①声母:各地闽方言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a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声母字口语中一部分读为p-、读书音则为h-(或x-),即所谓"轻唇归重唇"。

b古知彻澄声母字,多读t-、即所谓"舌上归舌头"。

c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字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少数读为送气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闽方言口语读为k-或零声母。

e古照组声母字与古精组字混读。

②韵母:闽方言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a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b闽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白异读现象,闽南方言特别突出,几乎文、白两读各成系统。

c闽方言不少地区(尤其是闽南方言)有丰富的鼻化韵。

d闽方言不少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如闽南方言中的厦门、潮州、台北等地都没有y-韵。

e闽方言中部分地区存在着"双韵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闽东、闽北、闽中三个方言区。

③声调: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闽南方言的潮州话有八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闽北建瓯话、闽中永安话都只有六声:闽北是平、上不分阴阳,而去、入分阴阳;闽中是平、上分阴阳而去、入不分阴阳。七个声调的地方遍布闽南方言的厦门、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闽东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闽方言中还普遍存在着复杂的音变现象,其中闽南方言、闽中方言有相当整齐的连读变调规律,闽东方言、莆仙方言在连读时音变涉及声母、韵母的变化。表以潮州话两字组的连 读变调为例。

词汇方面 闽方言有一大批属于本方言区常见而其他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涂"(泥土)、"曝"(晒)、"拍"(打)等等,都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出处,也都是单音节词。此外,也有一部分闽方言词借自外语。这些外来词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语,形成了闽方言词汇中的独特色彩,例如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道郎"(帮助)来自tolong,"洞葛"(手杖)来自tongkat,"斟"(接吻)来自chium。也有一些来历不易判明的方言词,例如"扬"(抽打)等。

在闽方言的五个片中,有许多方言词是各片共有的, 但也有不少方言词只存在于某一些地方。大致说来,在五个闽方言片中,闽东、闽南、莆仙三个沿海片词汇上比较一致,而闽北、闽中两个片,则有不少和闽东、闽南、莆仙不一样的语词。

语法方面

①名词附加成分的运用。

②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运用。

③数词"一"和指示词"这"、"那"的省略。量词前面的数词"一"或指示代词"这"、("那")在闽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例如潮州话:"张画雅绝" (这张画很漂亮),"只鸡肥死"(这只鸡很肥)。与此相关,指示代词"这"、"那"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普通话"这人很好"在闽方言说成"只个人很好",不能说"只人很好";同样,"这书"也只能说"只本书",不能说"只书"。

④"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在闽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词直接组合的形容词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细"(小)。例如厦门话"大只牛"、"细泡灯"等。

⑤动词"有" 的特殊用法。闽方言动词"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完成时态。例如:福州话"我有收着汝个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厦门话"伊有食我无食"(他吃了我没吃),台北话:"我有买"(我买了),潮州话"你有睇**阿无?"(你看了**没有)。

⑥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 如"苹果买两斤"(买两斤苹果)的说法就很普遍。普通话 "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式在闽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或"甲"),并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例如"我共汝讲"(我告诉你)。

⑦动词"去"常用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相当于"已经"的意思,例如"飞去了"(已经飞了),"死去了"(已经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经破了)。

⑧特殊的比较方式。闽方言的比较句有特别的结构,福建、台湾的闽方言多用"甲-较-形容词-乙"表示,如厦门话"伊较悬(高)我",台北话"高雄较大新竹"。 也有简单一点的表达方式:"甲-形容词-乙",如福州话"伊悬(高)我"。广东省内的闽方言(潮州话、海南话)比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词-过-乙"如潮州话:"牛大过猪"。闽方言的等式比较,常用形容词"平"的重叠来表示"一样",如"我共伊平平悬"(我跟他一样高)。

⑨"把"字句的表达方式。 闽方言"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把宾语提到最前面,后面跟一个"甲伊"(把它)即:"宾语-甲伊-动词",闽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这种说法。

赣 方 言

又称赣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点,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把二者合并为一个大方言区,称为客赣方言。

通行地域 赣方言通行于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和皖西南一些县市通行的方言,其特点近似赣方言,有的学者认为也可以划入赣方言。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 60 多个县市。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 清江、丰城、 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黄、乐安、南丰、新干、峡江、永丰、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 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波阳、余干、 万年、鹰潭、 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广昌、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临湘、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桂东、汝城、常宁、资兴、安仁,有人认为岳阳、永兴也属赣方言区;福建省西北部的 4个县市:邵武、光泽、建宁、泰宁;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连界的 8个县: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的望江、东至、宿松、怀宁、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的方言,据初步了解,也和赣方言相近,目前归属未定,可能也将划归赣方言。使用人口约3000万。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呼吁:要像抢救濒危动物那样,抢救浙江濒危的方言,这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专家指出,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濒危方言需要抢救,也是有抢救价值的。

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曹志耘)

11 什么是濒危方言

汉语方言中究竟有没有濒危方言 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似乎并不明确,或者说并不一致。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濒危方言,应当如何判断濒危方言。

“濒危”意为“接近危险的境地”(《现代汉语词典》) ,对语言或方言来说即濒临消亡。据此理解,汉语方言中无疑存在着并非个别的濒危现象。

从语言的变化消亡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在汉语方言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突变型和渐变型。突变型,是指弱势方言在强势方言的强大冲击之下,最终彻底放弃弱势方言,改用强势方言。突变型变化消亡往往需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完成,中间一般还要经过一个弱势方言与强势方言并存并用的双方言的过渡阶段。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突变型汉语方言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老年人只使用弱势方言;中青年人弱势方言与强势方言并用,其中中年人以弱势方言为主,青年人以强势方言为主;少儿就基本上只用强势方言了。渐变型,是指弱势方言在受到强势方言的影响和冲击之下,逐渐磨损、丢失自己原有的一些比较特殊的成分,同时不断吸收强势方言的成分,使自己的语言系统朝着强势方言的方向发展演变。

我们这里所说的濒危汉语方言主要是指处于突变型过程中的方言。不过,实际上,渐变型的方言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濒危方言,只是这个过程很漫长,一般不易观察得到。

12 濒危方言与濒危语

在一些人看来,语言濒危现象只发生在一些使用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语言当中,而汉语方言使用人口多达数亿,不可能出现濒危现象。或者认为某些汉语方言的濒危以及汉语方言迅速整合趋同的现象只是汉语内部语言调整和标准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能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相提并论,也用不着大惊小怪。

对于第一种看法,我们认为,跟语言濒危与否直接相关的因素并不是使用人口的数量,而是使用群体的势力——尽管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濒危语言与弱势群体相联系。汉语方言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内部究竟应该如何划分,划分到什么程度算“一种”方言,现在尚无定论。如果把汉语方言当作是一个整体,或即使按现行的办法分成10 种方言,那么可以预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语方言不会有“濒危”之虞。但汉语方言尤其是东南地区汉语方言内部的巨大差异是有目共睹的,所谓“吴语”、“闽语”等等,实际上只能算是“一个方言区”,而不能看作是“一种话”。如果我们可以把吴语区各地的方言看作是“许多种话”的话,那么马上就可以看到这些“话”之间人口多寡不一,势力强弱不等,生命力大小也不同,其中有些“话”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或濒危的边缘了。当然,我们也承认,在实际操作中,认定濒危方言比认定濒危语言要困难得多。

对于第二种看法,我们认为,方言是一定地区人民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和一定地区的地域文化相联系的。因此,跟民族语言一样,一种方言的消亡,就意味着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那种交际和思维工具的永远丧失,就意味着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那种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永远丧失,也意味着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濒危方言现象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然,由于汉族各地文化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改用其他汉语方言或普通话的人并不至于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这一点上,濒危方言与濒危语言有所不同。

13 为什么会有濒危方言

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不会停止说话。另一方面,任何地方的方言都具有丰富而完善的表达系统。方言消亡的根本原因,是这种方言的“用途”越来越少,“作用”越来越小,简而言之,是因为这种方言“没用”了。在当今的汉语方言中,方言“没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 “没用”的方言越来越多。事实上,与处于同一境地的那些弱势的民族语言比起来,弱势汉语方言的处境更为艰难,这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语言政策中对方言缺乏明确的规定,方言的语言地位低。

(2) 使用范围极为有限,如目前学校、公务、传媒等正规场合一般不允许使用方言,甚至在不少家庭里方言的用途也在减少。

(3) 有言无文,无书面语和书面文献(粤语除外) 。

二 濒危汉语方言的几种类型

21 如上所说,由于汉语方言内部的划分远未具体化,要认定哪些方言属于濒危方言仍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某地的一种话”或“一种某地的话”是濒危方言。但濒危汉语方言的具体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濒危程度等等,一时还无法描述。在这里,我们只能大概地归纳一下濒危汉语方言的类型,并作一些举例性的说明。

2 2 目前,最显眼的濒危方言是那些使用人口较少、处于强势方言包围之中的弱势方言岛,例如笔者所接触过的九姓渔民方言和浙江的一些畲话方言岛。

九姓渔民是我国旧时的一类贱民。他们以浙江省西部三江交汇的建德市梅城镇(旧严州府府治)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七里泷一段)上,即建德、兰溪、桐庐一带。

传统的九姓渔民在家里使用船上话,跟当地人交往使用当地方言。今天,真正地道的船上话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会说。中年人受当地方言影响很大,常常会不自觉地把当地方言的成分混入船上话。青少年主要生活活动在非九姓渔民社会里,他们已经说不好船上话了,而且使用船上话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估计再过十来年,船上话就会基本消亡。

绝大部分畲族使用一种接近客家话的汉语方言——畲话。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分布在汉人的汪洋大海里,如今,他们生活、学习、工作都必须与当地汉人打交道,必须学习使用当地的强势方言。据笔者观察,现在分布在浙江省金华、遂昌、云和等县的畲族的年轻人使用畲话的机会已越来越少,在一些畲族村青少年已经不学习使用畲话了(如金华县大坑村) ,在个别畲族村已经没有人会讲畲话了(如金华县鸽坞塔村) 。如此发展下去,预计这些地区的畲话方言岛将会逐渐消亡。

23 在两种方言交界的地带,如果这两种方言的势力不均等的话,一般会发生如下的情况: (1) 强势方言影响、冲击弱势方言,弱势方言向强势方言靠拢; (2) 弱势方言萎缩自身的用途和地盘,逐渐被强势方言所“蚕食”; (3) 弱势方言的使用者成为弱势方言和强势方言双语使用者,其中在有些情况下会逐渐向强势方言单语使用者转变。在官话方言与其他方言交界的地带,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例如原吴语北部与官话交界的地带,现在有些(如南京一带) 已经转变为江淮官话了;在今湘语与官话交界的地带,有些湘语方言正处于“西南官话化”的过程当中,如湘语西北部

  伏羲的来历 

上古时代,华胥之渚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

  伏羲(生卒年不详),风姓,燧人氏之子。《史记》中称伏牺,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传说其生于成纪,一说生于仇夷。 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