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冬至民间有什么习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安徽冬至民间有什么习俗?,第1张

中华民族农商风俗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只有吃饱了饭,才能从事其他的一切社会活动。强调物质生产民俗就是首先为了保证人类能够吃饱而产生的重复的文化形态,正是这种重复,使生产成了群体所共同遵守的一种活动方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范。这种重复的生产方式,在原始群时期就已萌芽,并且开始成为原始人进行,生产时需要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物质生活民俗文化也是如此,它是在原始群时期便已存在的一种非常,原始的习俗形态,只是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人们的物质内容不断丰富之后,个人财产成为社会主导形式,生活消费的个性才更加突出,形成了许多人们需要共同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形成了区域或民族问的共同消费特点和习俗,完成了由自发到自觉再到主动的过渡,形成一种必然的物质生活文化模式。第一节 农作与民俗(一)节气--信天由人的耕作特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生长等启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并给每等分取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事实上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中华民间专有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并结合当时的天气及自然景观来命名的。其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些气节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雨、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民间有顺口民谚这样组合说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赛 在这首节气歌中每句除一两个字外,其余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节气。如第一句中除天字外,其余名字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余各句可照此类推,下面依次进行解释-- 立春 阳历二月四日前后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农谚说立春三日,百草发芽。"这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气温缓慢上升,万物开始萌芽。雨水 阳历二月十九日前后开始,边时候大部分地区严寒已将过去,雨量逐渐增加,农谚有雨水节、接柑橘雨水有雨压病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惊蛰 阳历三月十六日前后开始。这时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中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所以叫"惊蛰"。我国华中地区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还是我国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春分 阳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有古籍录载说春分时节,阴阳各半,所以昼夜均分并且寒暑平匀。这时还是北半球春 耕的开始,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返青。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芽生叶。农民多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谷雨 阳历四月二十日前后开始,意为雨生百谷。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较稳定,降雨量比以前有所增加,对谷物生长极有帮助,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 立夏 阳历五月五日之前后开始。民间习惯上以为这是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作物生长发 育旺盛。所以农谚说立夏在朝遍地锄。小满 阳历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小满"即为麦粒开始他满,但未到成熟。 芒种 阳历六月五日前后开始,农历五月节,即意为有芒之谷可播种,我国华中地区此时进人梅雨季节,群众习惯晴时曝晒衣物。农业上多忙于夏收夏种。农谚曰:"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 阳历六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的夏季已经到了。气温逐渐上升。夏熟作物生长渐旺。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小暑 阳历七月七日前后开始,暑意更为炎热,小暑是气候炎热还未热至极点,这时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谚称之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大暑 阳历七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达到了顶点,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极利于夏熟作物生长,农谚说:"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立秋 阳历八月八日前后开始。这时已到末伏前后,气温开始下降。我国江南有农谚称之为立秋处暑地越忙,收了早稻种杂粮。 处暑 阳历八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民间的处暑意万躲藏,处暑表示暑气开始消失。这时气温渐降,雨量较少,,江南农谚处暑梦个白露菜。 白露 阳历九月八日前后开始。因地面水气凝结为色白之露,因此得名。此时天气渐凉,气象谚曰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秋分 阳历九月二十六日前后开始,因此时,正直秋季三个月的一半,故名,此时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秋种。气象语曰秋分有雨来年丰。 寒露 阳历十月八日前后了于始,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意为天气渐转冷。农谚道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霜降 阳历十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据古籍载:寒露后,气肃露凝结而为霜故名。此时农作物收割。气象论有霜降见霜,玉谷满仓。立冬 阳历十一月七日前后开始,据古籍记载:冬即为冷,立冬三时,万物终成故为节名。民间气象论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麦。 小雪 阳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民间气象论小雪现晴天,有雨到年边。农业上忙于冬耕冬季造林。大雪 阳历十二月七日前后开始。古籍载:小雪之后,雪降得更加厉害,故名大雪。民间有农谚说大雪冬至雪长飞,办好副业多积肥。 冬至 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从这一日起寒冷降至,农业上进行防冻、积肥、深耕、灭冬虫等。小寒 阳历一月六日前后开始,意为冷气积久而为寒,但天气并未寒至极点而谓。农业上保证越冬作物安全过冬。 大寒 阳历一月二,十日前后开始。大寒,意为寒气之极。这是一年中最寒冷之时期。 三伏 伏是隐伏之意。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也称头伏、二伏、三伏。是民间百姓干支记日法推算出来的。初伏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本位为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农业上讲究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小麦。小阳春 农历十月,我国民间有过小阳春的传统节令。据古籍记载说,冬日的太阳万物生长都归功于它,并因其温暖如春……七十二候 中华民间把一候看为五日,用鸟兽草木的变动来验证月令的变易。宋王应磷在《玉海》一书讲:"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一年每月二节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这样一来,一岁有七十二候,每月有六候。另据《月令》、《时训》、《时宪书》等记载;每月物候和自然的现象如下:——盂春之月 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之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 仲春之月 桃始花,仓庚(即黄莺)鸣,鹰化为鸠,玄鸟(燕)至,雷乃发声,始电。 季春之月 桐始花,虹始见,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鸟类)降于桑。 盂夏之月 蝼蝈(即蛙)鸣,蝗蚓出,黄瓜出,苦莱秀,靡草 死,麦秋至。 仲夏之月 螳螂生,反舌(百鸹)无声,鹿角解,蜩(即蝉)始鸣,半夏生。 季夏之月 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即至),腐草为萤,土泣溽暑,大雨时行。 孟秋之月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地始录,夭乃登 。 仲秋之月 鸿雁来,玄鸟(即燕)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 季秋之月 鸿雁来宾,雀人大水为蛤,菊有黄华(即花),豺才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孟冬之月 水始冰,地始冻,雉人大水为蜃(蛤类),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伺,冬之月 鸡旦(求旦之鸟)不鸣,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冻。 季冬之月 雁北乡(同向),鹊始巢,鸡乳(产子也),征鸟(鹰属,水泽腹坚)。(二)农谚--丰衣足食的经验总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节气和气象有密切的关系,而农谚是历代乡农根据气象观测和耕作经验的总结,虽然不是一一应验,但也有较大的可靠性,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下面选录部分我国民间有关农谚--。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立着满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正月动雷雷转雪,二月动雷雨勿歇,三月动雷四开裂,四月动香秧打结。春雾霜,夏雾雷,秋雾雨,冬雾风。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前后,植树插柳。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惊蛰有雷鸣,虫蛀多成群。过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春分早立夏迟,清明种田正当行。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清明有雨麦子壮,小满有雨麦头齐。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不见风,麻豆好收成。谷雨寸不休,桑叶好饲牛;谷雨天气晴,养蚕娘子要上绳。立夏晴,蓑衣满田塍,立夏落蓑衣挂檐下。立夏东南风,四十五天张鱼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满满,芒种灌。小满晴,麦穗响铃铃。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麦开镰。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芒种日下雨,不是淤死泥鳅,就是烂断犁扣。小暑种芝麻,头顶一盆花。雨落小暑头于死黄秧渴死牛。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夏至十日麦秆青,小署不割麦自亡。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端午夏至连,高山好咱田。初伏有雨,伏伏有雨。过伏不种秋,种秋也不收。三伏有雨秋苗壮,三九有雪麦苗强。小暑热,果豆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小暑起燥风,日夜好天空。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回。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朝立秋,凉飕飕;暮立秋,热到冬。立月六秋秋后种,七月立秋秋前种。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白露晴三日,等糠变白米。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寒露一到百草枯,薯类收藏莫迟误。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予。霜降不起葱,越长心越空。 立冬无雨一冬晴。 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贵似灵丹药。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小雪下麦麦芒种,大雪下麦勿中用。 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糖。冬至多风,寒冷年丰。冬至天晴明,来年歌太平。冬前霜多来年旱,冬后霜多晚禾直。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热秋不收。小寒节日雾,来年五谷富。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寒潮过后天转晴,一朝西风有霜成。冬至雨,除夕晴;冬至晴,除夕地泥泞。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第二节 农耕与游牧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风;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则被称之为俗。我国不同的地区,由于地貌资源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状的区别,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风俗。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曾把南北两方不同的习俗特点归结为北俊南靡北肃南舒、北强南秀北塞南华16个字。其实,遍布于祖国东西南北的少数民族风气习俗差异更加显著。比如彝族的背新娘,傣族的"拴线礼",满族的下茶插车坐帐,哈萨克族的摔跤叼羊姑娘追,蒙古族迎新举办茶会,布朗族以花为媒等等五彩缤纷,各具特色。民间 南北不同习俗的形成有历史相沿、群居相染的过程。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互相影口向,沿时空自然而然地传播是习俗形成的扩散方式。都市妇女赶时装潮流的风气以及青年夫妇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的社会时尚都是在现阶段通过倡导和扩散的方式产生的新的社会习俗。 (一)农耕--信天由人 中华民间农业生产民俗,在我国这个农业大国中,不仅历史非常悠久,内容和表现形态也非常丰富多彩,表达着信天由人的自然农业的习俗特点。主要表现在-- 1.是农业生产完全按时序节令,来安排,季节性非常强。我们现在说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其实都是农业生产按时序节令季节长期实行而形成的。人们常说的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表达的就是农事不能违背时序节令这个季节规律。不过随着现代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在逐步得到改变,大栅农业等的推广,使季节这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必须遵循的规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是存在大量经验性的占卜天象以预测农事的习俗。这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人们遵循天地变化规律的写照。在江浙一带,常常以各种自然天气现象来占农事,比如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清明头夜雨,麦烂蚕也死。伏天落大雨,百姓做财主。端午无雨是丰年,芒种无雨空种田。及立秋无雨千人愁,万物从此欠丰收等,都是这种占卜天象以预测农事的习俗。 3.农业禁忌方面的习俗由于长期的缺乏科学思想,使它们带着非常浓郁的迷信色彩。比如在浙江的武义地区过去育秧时挑谷种出去若遇到女人是很大的忌讳,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须回头重挑一遍。宁波人播种时专挑干支中乙日,而禁忌其他日子。丽水一带则专门选择平潮日播种,据说平潮日下种不会浮动,种子也不会聚簇。金华人则专门选在太阳要下山时去播 种,认为太阳下山不再走,谷粒下田不会飘。这也是一种顺势巫术的表现,相信太阳的动与谷种的动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太阳下山见不到它的动,则种子撒下去也就不再会动。 4.祭祀田神主要是人们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有神灵主宰的结果,它是农俗中信天的极端表现。田神也叫五谷神,有些地方是祭先农,有些地方是祭社神,有些地方则变异成各种各样的神祗。在江浙一带则有祭田公田婆的习俗,人们相信农业的丰收全靠田公田婆的护佑。因此每块田必定立有一块石头做田公供在田块的一角,田婆则立在对面或旁边。祭祀在稻谷扬花时进行,用鸡肉饭酒等物,并加祈祷,时间则大约在黄昏时。在河南种西瓜的瓜乡,祭的是瓜神,四川则有土地会祭土地神。凡此种种都说明人们对天主农业的极其信任。 5.欢庆丰收是农民劳作一年丰收之后的喜气,民间一旦丰收就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好好地感谢天地神灵的赐福,最终形成了类似于节日性的庆贺。这种庆贺在很早的时候便已产生。农人一年劳作之后,获得丰收,感谢天地神而举行的祭祀和庆贺狂欢活动--腊祭活动后来发展为逐疫习俗和吃腊八粥习俗。这种庆贺丰收的活动还融会在春节的谢年,以及元宵节等节日习俗的一些内容中。谢年是一种家祭,目的是感谢丰收;元宵等节日中则有许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不甘落后的灯饰,一是表达丰收的喜悦,一是祈求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农业民俗在农业社会的产生和盛行,是人们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对自然现象作出的积极反映,大部分内容已不局限于对生存必须的生产的需要。但在自然经济环境中,信天由人的色彩则极为明显,表明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仍然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二)狩猎--疆原生存 原始社会时期狩猎是民间一种主要的生存生活劳作方式。只是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狩猎才逐步退而居其次,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次要生产方式。但狩猎的许多习俗惯制却被保存在民间的生产过程中。因此狩猎的季节性观念极强,在东北一般都在秋冬之后进行,其他地区则在农闲时进行。狩猎是一种勇敢者的生产方式,在猎虎熊豹野猪等凶猛的动物过程中充满了危险,体力不够技艺不行都可能带来自身生存的危险,为了减低这种危险,各地各民族的人民创造了各种各样狩猎的方式方法以及技能。如东北人的猎熊常常都是在冬季黑熊进入冬眠之后。黑熊进入冬眠俗称蹲仓,即进入枯树洞中过冬。人们把熊从树洞中猎取叫掏仓或刷仓。首先是由一人到树洞边去叫仓,人们用大斧猛击树干震醒睡熊,待其出洞给予射杀。当然人们也有采用设陷阱夹子等方法捕捉的。南方捕猎各种动物,大都用猎狗先行然后或个人或集体捕杀。 由于狩猎极其危险大都需要集体进行,所以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许多适宜于各地民众的狩猎习俗。东北长白山的猎人总是集体进山狩猎,他们待冬天一到便推选把头,带着斧锯食物炊具背上子弹扛上枪进山打猎。待积雪一尺多厚之后,人和猎狗都跑不动了就下山回家。下山时习俗规定,不能将搭好的窝棚或"地洞子"拆除,也不能将多余的粮食柴火和盐等带走,主要目的是给那些迷山者使用。南方人狩猎,也集体进行并公推负责人,一切都集体讨论决定。人们常常进行分工合作,负责搜山的叫赶山组,传达消息的叫报号组,负责打伏击的叫猎手组。 猎物的分配一般都还保留非常原始的上山赶肉,见者有份的规矩,如以猎野猪为例,许多地方规定野猪打死后在四足未捆缚之前,凡赶到帮助缚脚和抬兽的人都可分到一份。但习惯上还是保留着对那些参与狩猎者因功劳大小不同而得到猎获物不同的方法,在浙江浦江,如果猎手一枪打死了猎物称头铳,可得猪腿两只,肺胃肾和股份肉,再加全猪百分之十的肉。如果一枪未打死仍称为头铳,但只能得两只腿及股份肉,第二枪打死猎物的称贴铳,可得肺胃肾及股份肉,再加百分之十的肉。赶道的人可分两只腿和股份肉。野猪的头则用作祭拜山神和灶神。 原始社会时期的狩猎还举行极其隆重的仪式,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岩画就是狩猎山行图。其中祭礼山神的习俗,在过去的集体的狩猎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仪式。在湖北的神农架人们认为猎获物都是山神所赐,因此上山打猎前必须择定吉日,并在出猎前要烧纸钱,并为山神供上鸡肉馒头,要跪拜祝祷还有翻斤斗仪式。有了猎获物时不能立即抬走,须用木签把它的脚钉在地上,祷告山神感谢恩赐,否则下次打猎时就会倒运。浙江金华,等地的狩猎都要祭山神,人们用香纸缚在毛竹上以示敬山神。许多地方还在上山后,垒一个三块石头的山神位虔诚礼拜,祈求获得丰厚猎物。 (三)渔业--得天独厚 民间的渔业只在水中进行,环境,的限制非常严格。从目前可知的渔业生产情况来看,大致有这么几种方式--一种是徒手捉鱼,第二种是用工具如鱼网鱼钩鱼叉等捕鱼,第三种是用药物捕鱼,第四种是用驯服的鱼鹰之类捕鱼,第五种是用炸药炸鱼,第六种是用电来电鱼,包括海上作业时的电网捕鱼。后两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捕鱼方法,由于它有大小鱼都一次性捕捉的特点,对于渔业的长期发展非常有害,所以也是一种应该禁止的方法。 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千百年来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生产习俗。捕鱼前要占验天气,尤其是出海捕鱼,就显得更为重要。像福建的漳州等地渔民出海前就要占天<看风雨)、占云(看阴晴)、占风(看潮汛、飓风)、占日(看晴风)、占雾(看雾雷)等等。在浙江的舟山渔民中这种种习俗极其系统和规范。出海前要举行海祭,他们在每条船上祭告神祗,烧化疏牒,称行文书。供祭之后,把一杯酒和少许碎肉抛人海中,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一路平安。习俗禁忌在这一天吵嘴和讲不吉利的话,否则要受处罚。舟山渔民的大船上都供奉有关菩萨,小船上则供奉圣姑娘娘。关菩萨传说是三国时的关云长,圣姑娘娘则是宋朝的寇承女。关菩萨老爷旁还供有两个木头神象,一个叫顺风耳,一个叫千里眼。供奉这些神灵的主要原因是海上作业危险性大,天气变化无常,人们无法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便将一切都交托给神灵。 百姓为了保证出海平安,嵊泗一带在七月半还举行隆重的祭海神.仪式,用三牲即猪鸭鱼和香烛锡箔在海边礁岩上供祭海神爷,还要请道士念经打醮规模很大。传说海神爷是古时候的一位斩海蛇的安知县,祭他是祈求他斩尽海蛇,使渔民出海打鱼平安无事。渔汛结束后渔民们还举行谢洋的酬神活动叫散福。每次酬神都要用猪头全鸭鲜鱼三牲供奉,然后先由老大割去猪鼻上一块肉抛人海中,伙计们这才动筷分食其余。 渔民的生产除了经验就是靠老天了。在长期条件落后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行业上的禁忌。比如船上不借东西,船上之物只准进不准出,渔民上船后不洗脸不洗脚不穿鞋。船上忌坐七男一女,据说它与八仙有关。另外渔民还认为妇女是不干净的,因此摘了一些所谓禁忌比如--妻子坐产时不进产房,连衣服也要预先拿出来,以免造成不干净或不吉利。东海渔民对遇险之船或人都是全力救助的,但对死人,若遇朝天女尸或伏身男尸则不能捞,要等海浪将尸体冲翻过来之后才能捞。捞尸时用镶边篷布蒙住船眼睛以避邪气。捞上的尸体忌直言而说是捞了个元宝,对无主尸体则集中安葬。海盐渔民据说有不救落水之人的禁忌,主要是人们相信有讨替身之说。如果你救了他,那么下一个就该是你倒霉了。 民间渔民禁忌和翻有关的所有东西,吃鱼的是绝对不能翻身的,否则将预示着翻船。苍南等地则有渔民出海时点长明灯的习俗,据说长明灯象征着出海者的灵魂,因此家人决不会让长明灯在出海者回来之前熄灭,否则则是出事的征兆。渔民的各种习俗的形成,都是基于现实功用目的和信仰等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些是经验的总结,有些是科学缺乏的结果。随着现代渔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许多旧的生产习俗正在消除,科学的生产观念正在形成。

1 岳麓山游记作文3000字

我见过松树成林的黄山,攀登过峰峦雄伟的华山,可如今我却想游览游览四季如春的岳麓山。

从家中出发,我们全家一起兴高采烈地驶向岳麓山。立马,我们便来到了山脚下,我立刻感觉到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怪石嶙峋。我就叫难了,这么高,叫我怎么爬上去呀!我爬呀爬呀,终于爬到了半山腰。

我累得要命,气喘吁吁,大汗直流。突然见到眼前一片明媚,啊!好美呀!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采蜜,花朵张开它那娇艳的花瓣,小草伸起腰,好像在鼓励我们继续向前。看到这里,我的汗水也不再往外冒了,气也缓和了许多。我鼓起浑身的力量往上冲,“冲啊!不能错过山顶那美丽的风景!”我边奔边喊。果然,有了万物的鼓励,再加上我自己的努力,我终于又奔上了终点—那就是美丽的山顶。在接近山顶的地方,有一座蓝色的塔,可惜的是我们没进去,山顶上的景色比山腰的景色好看多了:红的花,绿的树,五彩缤纷。尤其是那碧绿的草地上,镶嵌着几朵五颜六色的小花,显得十分惬意。

渐渐地,天色拉拢了黑幕,我们为了下山安全,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在离开的那一刹那,我想起了我梦中的地球不就是这样吗?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能再糟蹋它,否则梦中的地球就会离我们远去。

岳麓山,岳是指南岳衡山,麓是指山脚下

古籍讲,南岳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

由此说来,岳麓山是南岳衡山山脉北侧边缘的一座山

岳麓山海拔300米,还没有我们伊春的南山高;南岳最高峰祝融峰1289米,也没有小兴安岭最高峰平顶山高

南岳72峰,峰峰有名有宗;伊春有多少峰不清楚,貌似极少有名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其实仙又有几人见到,多数的山是因人而灵

岳麓山就因其有诸多历史名人曾栖身于此,而声名显赫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些层次的驴友,一般对山山水水的来龙去脉都有所掌握

如果能了解到所游之山是哪次造山运动而成,是由什么岩石构成,那基本算是骨灰级的了

坐在飞机上,总是希望能赶上一个晴朗的天,望着白云下连绵起伏的山峦,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岳麓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区,AAAAA级,但进去是不收费的

全国5A级景区105个,伊春目前还没有一处

景区横跨湘江两岸,是包括橘子洲头的。我的方向感也一般,感觉是从西门进的,东门出的,再通过一座桥就是湘江上的橘子洲头

“岳麓书院”四个字为宋真宗所题,这个是仿本,真迹在这座书院的博物馆里

岳麓书院又称千年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嵩山的嵩山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历经战火,多次翻修,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年学府,弦歌不绝”,是至今还活着的书院。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盛于宋初。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学废弛,教育事业多赖私人讲学维持。四大书院一般是由私人隐居读书发展为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活动;设置地点多在山林僻静处,后世认为这是受了佛教禅林精舍的影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一著名集句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2 游张公洞记文言文

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由义兴而左泛,泊湖。湖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荧,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①、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昧,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凡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②,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询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③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 ”

(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3 写一扁参观岳麓山的体验日记

值五一节,与友郑君共七人同游岳麓山。

当日,吾等早七时许余半乘车南去,无久至西站。未歇,复又乘车折之岳麓山。

然其间徒致往来,深费周折,固为小节,吾不意多言。至,于山底之上,大门之下,仰岳麓之山巅,观其雄壮,苍翠满目,薄雾漫其间。

夏阳微暖,林间暗影横斜,于光亮处,形为之意。登临之初,乃拾级而上,竟暗通音律,岂不妙哉!愈攀其上,道愈宽,而阶渐止,吾七人遂并肩一处,浩荡行路,其间无聊遂自嘲,乃戏曰:七匹狼,缘七数之故,徒笑耳。

岳麓山中,碑石林立,为近代先贤序,颇现底蕴。噫,大道虽宽,其间亦有小路曲径绵延深处,引行人涉足。

吾辈轻狂,亦拾一蹊径而上,行至深处,果有所不同,但见枝蔓横斜,闻树垭婆娑之声不绝于耳,心有所虑,然左右无路,下亦不可,唯有攀沿而上,真乃绝地而奋起,此亦乐也。登至山顶 ,真有凭高视下之感,山下旷景,伏于眼底,尤为透彻。

少移步,有人立危亭,雾迷远山。处凉风之侧,以观胜景,不胜道哉。

下山途中,偶见一巨木沿崖岸而出,倚之巍然,谓奇。于文尾赋诗一首以作结,诗曰:岳麓山中有遗章,字字珠玑万古芳。

良辰美景正当时,百花开出扑鼻香。

4 古时关于岳麓山的诗有哪些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唐杜甫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 殿脚插入赤沙湖。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

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塔劫宫墙壮丽敌, 香厨松道清凉俱。

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 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

暮年且喜经行近, 春日兼蒙暄暖扶。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潭府邑中甚淳古, 太守庭内不喧呼。

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久为野客寻幽惯, 细学何颙免兴孤。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清 欧阳厚基《岳麓爱晚亭》一亭幽绝费平章,峡口清风赠晚凉。

前度桃花斗红紫,今来枫叶染丹黄。饶将春色输秋色,迎过朝阳送夕阳。

此地四时可乘兴,待谁招鹤共翱翔。柳宗元 《望湘亭》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人回。半山亭原名半云庵,何时改此现已无可考。

过去有一个在亭中休歇的烧火僧,作了一首诗:山半山庵名半云,半亩半地半崎钦。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

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半间房舍云分半,半听松声半听琴。

放鹤 宣统三季秋,补葺爱晚亭,刻南轩、南园两先生诗,并征罗鸿胪故事,书“放鹤”二字,以永嘉游。程颂万并记。

二南诗刻 张南轩先生清风峡诗: 扶疏古木矗危梯,开始如今几摄提。 还有石桥容客座,仰看兰若与云齐。

风生阴壑方鸣籁,日烈尘寰正望霓。 从此上山君努力,瘦藤今日得同携。

钱南园先生九日岳麓诗: 雨歇江平政亦闲,相寻故事一登山。 红萸黄菊有深味,碧涧丹崖俱净颜。

北海碑看落照里,南轩座接清风间。 归欠且住穷幽兴,细数林鸦几队还。

登岳麓 王守仁 客行长沙道,山川转绸缪。 西探指岳麓,凌晨渡湘流。

俞岗复涉险,吊古还寻幽。 林壑有余采,昔贤此藏修。

我来实仰止,匪独事盘游。 衡云开晓星,洞野浮春洲。

怀我二三友,伐木增离忧。 何当此来聚,道义日相求。

邓先成书游岳麓山 张祁 春过潇湘渡,真观八景图。 云藏岳麓寺,江入洞庭湖。

晴日花争发,丰年酒易酤。 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

颜家龙书岳麓山 陆宽 召尧一望芙削蓉,楼阁层层秀碧峰。 石响涧泉鸣地簌,岩飞花雨露禅宗。

岚光暝接湖烟阔,黛晴色骄郢树浓。 不信莽苍无觅处,还从登眺访遗踪。

史穆 书春晚从李长史游岳麓道林 骆宾王 幽寻极幽壑,春望陟春台。 云光栖断树,灵影入江杯。

古藤依格上,野径约山隈。 落蕊翻风去,流莺满树来。

兴阑笋御动,归路起浮埃。 何光年 书再登岳麓看红叶 姜国仁 麓山景色已初冬,三度登临意趣浓。

最喜长风驱晓雾,瞳龙红日满高峰。周翰陶(穆梧)书岳麓山题咏 刘世善 纳于大麓楚多材,曾向名山负籍来。

落落友朋游古寺,荧荧灯火坐书斋。 亭贪秋色酣红叶,峰瞰春江泛绿醅。

五十余年弹指过,老挥椽笔压苍苔。 刘世善 书 重登岳麓 黄道让 万壑风来雨乍晴,登高一览最忪惺。

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我发实从近年白,此山犹似旧时青。

读书充友今何在,古木秋深爱晚亭。 李宁禄 书五律 程颂万 凭阑不知晓,钟罄堕空冥。

一雨悬江白,孤城隔岸青。 寻碑遗北海,濯剑想江溟。

此夕不能寐,无风吹客醒。 王友智 书游岳麓 罗源汉 十年风雨契名山,挈伴寻游一解颜。

竞日羊肠穿积雪,中天鸟迹锁苔斑。 秋清水落三洲出,城远鳞铺半壁环。

千里望衡先望麓,相将七二数云鬟 。 王孟林 书宿岳麓寺 魏源 经旬偶闭关,关耸白云间。

月树影弧寺,风泉声众山。 桃逢开士晤,鹤似老僧闲。

爱晚亭前立,微闻双澜潺。 王超尘书与钱太守诸公游岳麓 李东阳 岳衡地蟠三百里,群峰将断复崔嵬。

岩间古刹依山转,谷口晴云满树来。 北海书存谁问价,少陵诗罢独怜才。

扁舟已谢长江险,又是匆匆一度回。 谭秉言书望岳麓 杨基 我为长沙客,不醉长沙酒。

为爱岳麓山,系舟城边柳。 峰峦一何秀,膏沐春雨后。

蛾绿净洗妆,方知朱铅丑。 所嗟山中寺,颓圯想已久。

嶙峋北海碑,千载独不朽。 信为神灵惜,长使山鬼守。

褰衣欲访古,日落辰在酉。 荒烟乌鹊喧,竹密虎兕吼。

老眼念后期,未知重来否。

5 游龙虎山记文言文翻译

去年暑假,我游览了江苏省鹰潭市的龙虎山,这里山水奇秀,风光秀丽,每座山峰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如江南淑女,雍容文静;有的如龙腾虎跃,气势壮观!

我们乘坐竹筏,漂流而下,忽然,我被石壁上的景色迷住了,这儿的山石太神奇了,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如猛虎下山,只见它张大了嘴巴,怒吼一声,高昂着头;有的仿佛是蛟龙入海,气势庞大,活灵活现,仔细一数,一座山上就有九龙二虎呢,所以它才有了龙虎之名。我还来不及继续欣赏。就被眼前的山峰吸引了,咦?这不是桂林的“象鼻山”吗?怎么搬到这里来了呢?听导游一介绍才知道龙虎山也有一座“象鼻山”,只是体积要小得多,所以人们笑称桂林的“大象”是“非洲象”,而这里的是“亚洲象”,怪不得呢!

低下头看看这水,你会情不自禁地叫起来,这儿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清水里的沙石和畅游的鱼儿;这儿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人觉得它不存在似的,只有船桨激起微波,才知道船在前进;这儿的水真绿呀!随着水宽窄的变化,让人觉得它是一条碧绿的带子,正随风飘呢!

好美,好美,怪不得人们常说“早知龙虎山,何必去桂林。”这样的山加上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在加上空中的点点白云,如同一幅名家书画,这画令所有人啧啧赞叹!

6 岳麓山游记作文600字左右

今天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一家去岳麓山游玩。到了岳麓山我们先参观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创建之初,宋真宗皇帝亲书门额岳麓书院。1903年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一千多年在此兴学不辍,是世界罕见的千年学府。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千百年来,有多少名人志士来此求学,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

走出了岳麓书院的后门,沿着石梯一路攀登,就来到了岳麓山另一个著名的景点——爱晚亭。朱红色的爱晚亭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万绿丛中一点红,显得格外的醒目。亭子的柱子上刻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对联,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我仿佛又看到了毛主席坐在亭中的石桌旁在孜孜不倦的学习。

沿着山上崎岖的石梯往上爬,大家来到了古麓山寺,这时大家已经累的汗流浃背了,我们坐在寺外的石凳上休息,这时我惊奇的发现,在旁边有一颗710岁的参天古树,它的树干奇粗无比,大约要4、5人手拉手才能把它围起来,这颗古树真大呀!古麓山寺的后门有一个白鹤泉,听说硬币在泉水中能浮起来,我也试了试,可惜都沉下去了。

爷爷奶奶都说太累了,于是我们就下山了,我心中留有小小的遗憾,我想下次再来我一定要爬到上顶。

7 游连云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连云山记》文言版如下:

连云古称纯山,在县东南。余家面山而居,朝晖夕霭,四时苍翠异状。每久晴,望山巅出云则雨,若云自他方来,山弗为纳,终不雨。众以谓山能自以其雨福吾民,而不屑因人成事也。山距余舍,准虚空(乌)[鸟]道裁十馀里,欲造其巅,则路纡折,远且三倍,屡拟游不果。

同治庚午,展重阳,约毛生萼屏同游。行十五里,过刘君镜蓉之草堂。堂在雪峰之麓,单椒秀泽,为纯山之一支。草堂与余居正对,余语刘君曰:“吾与子日相望于烟峦杳霭间,非升高望之不觉耳。”寒月夜上,飞泉挂壁间,瑽琤如琴筑,梦魂清绝。

犁旦,偕涂生琢卿等,便道访吴生朴斋为先导。行十里许,径益狭,景益奇,回视雪峰,仅及山腹。就茅舍乞盎浆,问山巅,尚十馀里。鼓勇登,磴窄不受趾,斗折螺旋而上。后者望前行者,见其脚跟,闻最前行者语笑声,如在天际。十数休乃陟一峰,号棋枰石,巨石阁岩端,危若累棋,类仙者所置。初以为造极矣,至则尚有三峰插天半,从者有难色,诸子奋臂前,以掌代跖,盘礔而上。所陟益高,所见乃益远,雪峰在履舄间矣。又十数休,造其巅,天风猎猎动衣袂,旷然若出醯鸡之瓮,而与造物者游。坐久,心融形释,忽不知吾身之为小,天地之为大也。

是山来自桂岭,径茶陵,折入万载、浏阳界,为大围山。自大围蜿蜒至平东中界山,北折为黄龙、幕阜。其南来者,径大九岭,崛起为兹山。又南出为福石,入浏北为石柱峰,尽于长沙。登山椒以望,则平右浏左,岳、鄂在其北,长沙在其西南。汨水东来,淮川西注,众山累累如蚁垤。

时秋高气爽,目可极二百里外,与二三子席地野酌,念自有兹山以来,至唐田先生游岩,隐居山下,始见史志,今尚称田公岩。宋方先生暹居山麓,尝问业朱子,学者称连云先生。今远者千年,近亦六百馀年矣。陈伯玉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诵此诗,为太息久之。

日昳,自山腋扶携下,势尤险。其登也,不信前峰有路,其降也,不信身自绝壁来。凡山皆有古刹或民居,虽险绝,终有涂径。兹山飞鸟绝音,所履皆兽宿,又风劲不能树木,蓬蒿没人,故登降倍艰。薄暮,返草堂宿,视雪峰又窿然切霄汉矣。翼日,取别径归。循纯水出灶门洞,洞口曰灶颈,形如爨突。下有石潭二,其凹如镬,飞泉自绝涧堕千尺潭,繇前镬逆入后镬,辊雷濆雪,飞沫 百步外。余游庐山数矣,所谓青玉峡、三峡泉者,奇胜未必过此,而独名天下,岂所居之地有不同焉者耶?

8 谭元春游乌龙潭记的文言文翻译

再游乌龙潭记 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客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宾客宜幽适无累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 茅子越中人⑴,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荷荡,旋近钓矶系筏垂垂下雨,霏霏湿幔⑵,犹无上岸意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盖⑶立幔中,湿透衣表风雨一时至,潭不能主⑷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而问之女郎来路,曰,“不尽然”,不亦异乎? 招客者为洞庭吴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许子无念、宋子献孺、洪子仲伟,及予与止生为六客,合凝甫而七

⑴茅子:茅元仪,字止生,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茅坤的孙子越中人:明代绍兴府,古称越州而归安属湖州府此处“越中”当是指浙江而言春秋时浙江一带属越国 ⑵垂垂下雨,霏霏湿幔:垂垂,形容下垂,下降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康与之重九词”;“重阳日,四面雨垂垂”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诗:“秋来只怕雨垂垂”霏霏,形容雨雪之密《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⑶盖:古代指车盖,掩覆在车上的帷幔,与伞相类亦指伞,今尚有伞为雨盖者 ⑷潭不能主:“主”,于文义不通,疑是“往”字之误省边旁

翻译:潭水应该以清澈为好,树木映在潭中应该以静谧为好,筏子应该以平稳为好,亭台楼阁应该以敞亮朗然为好,七夕之夜应该以有银河为好,七夕之夜的客人应该以幽雅闲适,清新脱俗为好然而造物主难道会认为我是这样拘泥的人吗

茅元仪先生是越地之人,家童善于撑篙使桨筏子到了潭的中流,风嫉妒它,使它不能到河荡之中,随即靠向钓鱼的石台前系住筏子雨点垂垂而下,霏霏细雨打湿了筏顶的盖幔,但大家仍无上岸的意思不一会儿大雨如注而下,七个客人,六个歌女,各自打着雨具立在盖幔之下,外衣都湿透了狂风暴雨顷刻之间一齐袭来,潭水涌动,不能自主歌女们惊慌地请求上岸,顾不上爱惜她们漂亮的罗袜

客人们就把宴席移到新轩中,还没坐定,大雨从树木之颠飞下,盘旋不离,雨落在潭水上,不是都没入潭里,而是像击打在潭面上忽然雷声大作,歌女们都掩住了耳朵,想躲到潭的深幽之处闪电和雷声先后而来,那闪电尤其奇幻,耀眼的电光尽入水中,深入一丈数尺,而好像吸收了潭上的波光,又反射到了雨中,现出黄金白银,珍珠贝壳的光影,过了好久才消失这一切搅得乌龙潭的龙宫不得安宁,龙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时,景物顷刻万变,耳朵听不见笑语喧哗,眼睛看不清昏暗阴森,咫尺之间,一片迷乱而客人中有兴致高的,反而十分畅快,于是高挂灯笼喝酒,才稍稍驱散这风雨雷电的气息忽然一个歌女从黑暗之中赶来赴会,这才知道这雷电风雨所造成的苍茫昏暗,只有乌龙潭才有,可能就是为乌龙潭而生发的而问那女郎来的路上的情况,女郎回答说:"来的路上的情况不全是这样"这不也很奇异吗 请客的是洞庭吴凝甫先生而冒伯麟,许无念,宋献儒,洪仲韦以及我和茅元仪是六个客人,加上吴凝甫共七人

9 游高梁桥记文言文现象

原文: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2拉予与王子3往游。时街民皆穿4沟渠淤泥,委积5道上,羸马6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7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8,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9,而飙风10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1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12貂帽,着重裘13以敌14之, 而犹不能堪15,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6,坐至丙夜17,口中含沙尚砾砾18。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9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20。苟非大不得已21,而仆仆22于是,吾见其舛23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4,为官职也。游客山人25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26,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7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8,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 29,颠倒而无计算也30

字解:

1袁中道(1570-1623),明代散文家,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记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2「中郎」即袁宏道。 3「王子」即王袗。 4「穿」挖通,疏通。

5「委积」堆积。 6「羸(léi)马」瘦弱的马。 7「三月」指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月。 8「微泮(pàn)」稍微融化。 9「谭锋甫畅」交谈得刚刚畅快。谭,同“谈”。谭锋, 言谈精锐。甫,才,刚刚。

10「飚(biāo)风」暴风。 11「中(zhòng)」着,击中。 12「御」这里指戴上。 13「着(zhuó)重裘」穿上厚皮袄。裘,皮袄。 14「敌」抵挡。

15「堪」忍受。 16「邸(dǐ)」一般指官员的住所。 17「丙夜」三更时。 18「砾砾(lìlì)」口中含有碎沙的样子。19「上春」农历正月,也泛指初春。 20「何京师之苦至此」为什么京城恶劣到这种地步。21「苟非大不得已」如果不是身不由己。苟,如果、假如。非,不。22「仆仆」形容旅途劳顿的样子。 23「舛(chuǎn)」谬误。24「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况且那些权贵之所以不得已居住在这里。且,况且。25「山人」这里指从事卜卦、算命等迷信职业的人。 26「餬(hú)口」维持生计。 27「烟霾(mái)」浑浊的烟气。霾,风夹着尘土,天气晦暗。28「予以问予」意思是我问自己这个问题。 29「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 」写下我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通“识(zhì)”,记。嗜进,这里指着迷于仕途钻营。

30「颠倒而无计算也」本末倒置却不去算计。颠倒,本末倒置。

译文: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击。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的了。而家里本来有产业可以维持生计,却舍去享受山水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满浑浊的烟气沙尘的地方,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无法解释。既然如此,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写下它用来记下我的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而缺乏考虑。

问题一:杭州话怎么说? 你要听哪些?

问题二:杭州话的词汇 人称代词:杭州的人称代词由于官话的影响,今采用的是官话式,即“你,我,他”作为人称代词,复数加“们”。名词:杭州话的名词基本上是分为官话式,自有式和吴语式,其中官话式的占大部分。动词:杭州话的动词和普通话有较大区别,如“拿”称之“驮”等等。虚词:杭州话的介词、语气词等虚词完全不同于官话,如表示处所的“来东(音)”,表示动作完成的“好”等等,诸如此类,不一一论述。 早上、早半日―上午日里/z li/―白天日中―中午晚快边儿―傍晚夜里头/i li dei/、晚上头―夜晚头毛―刚才葛卯―现 在上卯/za m/、上卯子―前回子―旧年辰光/dzn ku/、时光―时候老底子―原来 爹/tia/―父亲姆妈/m ma/―母亲阿爹(爹爹)――祖父奶奶―祖母阿哥―兄阿弟―弟阿姐―姐阿妹―妹大伯伯―伯父大姆妈―伯母小伯伯―叔父婶娘―叔母娘舅―舅父舅姆―舅母老公―丈夫老婆―妻子老头儿―泛指老年男人;妻子对别人称自己的丈夫(限于中老年人)丈人―岳父丈姆娘―岳母男人家―男人女人家―女人小伢儿―小孩子男伢儿―男孩子女伢儿(姑娘儿,女童为小姑娘儿)―女孩子老倌―用于指人,如:葛个老倌,那个老倌,即这个人,那个人郎中―多指中医师烧饭师父、厨房师父―厨师、厨子贼骨头―贼跷拐儿―瘸子支手儿―手残疾的人叼嘴儿―结巴的人 喉咙―嗓子、喉面孔―脸额角头―额鼻头/bi dei/―鼻子眼乌珠―眼珠头颈―脖子手膀―胳膊赤膊―光膀子阳伞柄儿―手肘大脚膀―大腿膝踝头―膝盖骨及其周围 忽闪/hu suo/―闪电落雨/l y/―下雨落雪―下雪雪烊得来―雪化了 菜蔬―指下饭的菜菜馒头/tse mo dei/―菜包子肉馒头/z mo dei/―肉包子高粱酒―白酒老酒―黄酒温暾水―温水六谷/l k/―玉米番茄/fe di/―西红柿洋番薯―马铃薯、土豆沙核桃儿―山核桃葱包鬼儿―葱包烩 骚骨栋儿(雄鸡)―公鸡麻巧儿/m ti /―麻雀曲蟮―蚯蚓胡蜂―马蜂猢狲―猴子婆鸡―母鸡 弄堂/lda/―胡同窗门―窗户茅坑―厕所天井―院子扶梯―楼梯抽斗―抽屉 戏文―戏剧造话―假话高头―上头下底―下头好看―美难看―丑土奉(音近“风”)―肮脏薄(如:粥太薄)―稀厚(如:粥太厚)―稠壮(指动物)―肥长(人长)―高狭―窄阔―宽尽该、蛮蛮、木佬佬―很蹩脚、起泡、推板―差不乖―顽皮吃力―累发靥―可笑、好笑、有趣难为情――害臊滥滥湿/le le s/――很湿冰冰硬/pn pn a/――很凉墨墨黑/m m h/――漆黑慢慢叫――慢慢地好好叫――好好地糊达达、糊里达喇――粘粘糊糊粘滞疙瘩――黏糊糊 讨老婆/t l bou/――娶媳妇嫁老公>>

问题三:浙江杭州地区说的什么语言? 杭州话 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两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杭州话却是浙江吴语中最小的方言点之一。 语音 声母 :杭州话拥有30个声母。杭州话完整的保留中古浊音,即“巴”,“怕”,“爬”三字声母相互对立。次浊依据声调阴阳两分。与典型吴语不同的是,杭州话里古日母、微母多读擦音;古见系二等字多读塞擦音。 韵母 :杭州话有38个韵母。和普通话相比,杭州话韵母多单元音化,如效摄读若英语dog中的o,而普通话则是读若house中的ou。杭州话中保留了入声,但入声韵尾已经合并一律收于喉塞。古咸山两摄在杭州话中两分,如:关≠官。 声调 :杭州话有7个单字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古上声全浊归入阳去,古上声次浊和清音今仍读上声。就调值来看,杭州话中阳声调调值都低于对应的阴声调调值。杭州话有着复杂且丰富的连读变调。 文白异读 :由于历史上自南宋起就一直受官话的直接影响,杭州话文白异读较少,对比其他典型吴语,杭州话在口语中文读较占优势而非白读。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字存在文白异读,如:“大”,“朋”等字。 语音特点 1 家、嫁、交、江等字,杭州话只有[tj -]声母一读,吴语湖嘉方言则有[K-][tj -]两读,吴语有的地方只有[K-]一读。 2 古日母字“儿、二、耳”等字都只有[er]一读,相当于吴语其它地方的文读,接近北京话,而吴语其它地方的白读多读鼻音自成音节或鼻音ny-声母。古日母字“热、人、软、肉”等字声母也不读[ny]声母,与吴语其它方言不同。 3 古明母字“蚊、问”杭州读[v-] ,不读[m-],与吴语的湖嘉地区及多数地方都不相同。 4 杭州话韵母[-i]自成系统。它可以单独与声母拼音,如:猪、举、书,又可以作为介音与其它韵母拼合组成音节。如:抓、帅、蛇、孙、装、转、热等。这是湖嘉方言没有的,在吴语里,乃至全国汉语方言中也是罕见的。北京话有[i、u、y]三个介音,嘉兴话也是三个,湖州话只有[i、u]两个介音。它们都没有[-i]介音,唯杭州话有[i、u、y、-i]四个介音。 典型词汇 杭州话词语丰富,随着普通话影响的扩大,杭州话词语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与变化,而其中仍有很大部分保持其地方语言变体的独立性,较为典型的词语有: 时间 早上、早半日――上午 日里――白天 日中――中午 晚快边儿――傍晚 夜里头、晚上头――夜晚 头毛――刚才 葛卯――现在 上卯、上卯子――前回 旧年子――去年 辰光、时光――时候 人称 阿爸――父亲 姆妈――母亲 爹爹――祖父 奶奶――祖母 阿哥――兄 阿弟――弟 阿姐――姐 阿妹――妹 伯伯――伯父 大姆妈――伯母 小伯伯――叔父 婶娘――叔母 娘舅――舅父 舅姆――舅母 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 老头儿――泛指老年男人;妻子对别人称自己的丈夫(限于中老年人) 丈人――岳父 丈姆娘――岳母 男人家――男人 女人家――女人 小伢儿――小孩子 男伢儿――男孩子 女伢儿――女孩子 老倌――用于指人,如:葛个老倌,那个老倌,即这个人,那个人 郎中>>

问题四:杭州话怎么样?好不好听?它比较独特?还是接近普通话? 我是东北人,刚来杭州的时候一个字听不懂,现在在杭州两年了,还是不能完全听懂,他们自己会觉得很接近普通话,但如果你是北方人,肯定觉得听也听不懂的~

问题五:谁教我几句杭州话? 贱儿饭 ―― 蹭吃

别苗头 ―― 与人竞争,比高低

吃相 ―― 谓态度,如“吃相难看”,即态度不好

毒头 ―― 脾气古怪的人

杀猪 ―― 敲竹杠

一息息 ―― 一会儿

一滴滴 ―― 一点儿

晏歇会 ―― 等会儿见

吃不落 ―― 不能胜任

打呃得 ―― 打嗝

特为 ―― 故意

有数 ―― 懂了

耍子 ―― 玩儿

歇力 ―― 休息

困觉 ―― 睡觉

寻事儿 ―― 找岔

糊达达、糊里达喇 ―― 粘粘糊糊

墨墨黑 ―― 漆黑

冰冰溲 ―― 很凉

滥滥湿 ―― 很湿

发靥 ―― 可笑、好笑

麻巧儿 ―― 麻雀

钉头碰铁头 ―― 比喻硬碰硬,互不相让

为好跌一跤 ―― 意谓出于好的愿望办了某事,不仅不被理解,反遭人怨

回汤豆腐干 ―― 指人被辞退而复人

吃隔夜螺蛳 ―― 喻人说话罗嗦,纠缠不清

蚂蚁扛鲞头 ―― 比喻人多活少,许多人聚在一起做少量的工作

歪了头由自己说 ―― 意谓听不进意见,自以为是

高头 ―― 上头

造话 ―― 假话

抽斗 ―― 抽屉

天井 ―― 院子

弄堂 ―― 胡同

赤蟮 ―― 蚯蚓

沙核桃儿 ―― 山核桃

温吞水 ―― 温水

赤膊 ―― 光膀子

大脚膀 ―― 大腿

手膀 ―― 胳膊

眼乌珠 ―― 眼珠

额个头 ―― 额

跷拐儿 ―― 瘸子

贼骨头 ―― 贼

郎中 ―― 多指中医师

老倌 ―― 用于指人,如:葛个老倌,那个老倌,即这个人,那个人

奶奶 ―― 祖母

爹爹 ―― 祖父

姆妈 ―― 母亲

阿爸 ―― 父亲

落雪 ―― 下雪

落雨 ―― 下雨

豁闪 ―― 闪电

辰光、时光 ―― 时候

旧年子 ―― 去年

上毛、上毛子 ―― 前回

葛毛 ―― 现在

头毛 ―― 刚才

不灵光 ―― 不好使

刨黄瓜儿 ―― 敲竹杠

耍子儿 ―― 玩耍

小伢儿 ―― 小孩子

踏儿哥 ―― 三轮车夫

敲瓦片儿 ―― AA制

敲拐儿 ―― 瘸子

夜里头、晚上头 ―― 夜晚

晚快边儿 ―― 傍晚

日中 ―― 中午

日里 ―― 白天

早上、早半日 ―― 上午

戳别脚――背后搞鬼

早上、早半日――上午

日里――白天

日中――中午

晚快边儿――傍晚

夜里头、晚上头――夜晚

头毛――刚才

葛毛――现在

上毛、上毛子――前回

旧年子――去年

辰光、时光――时候

豁闪――闪电

落雨――下雨

落雪――下雪

雪烊得来――雪化了

男人家――男人

女人家――女人

小伢儿――小孩子

男伢儿――男孩子

女伢儿――女孩子

阿爸――父亲

姆妈――母亲

爹爹――祖父

奶奶――祖母

阿哥――兄

阿弟――弟

阿姐――姐

阿妹――妹

伯伯――伯父

大姆妈――伯母

小伯伯――叔父

婶娘――叔母

娘舅――舅父

舅姆――舅母

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

老头儿――泛指老年男人;妻子对别人称自己的丈夫(限于中老年人)

丈人――岳父

丈姆娘――岳母

老倌――用于指人,如:葛个老倌,那个老倌,即这个人,那个人

郎中――多指中医师

烧饭师父、厨房师父――厨师、厨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