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贵族和平民,在日常和夜生活都会做什么,有何区别?
古代与现代既有时间上的跨度,也有空间与维度方面的跨越。如果说现代社会是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延续,那么现代人就是古代人对生命的寄托与希望。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或窥探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不难发现原来历史竟然惊人的相似。而差别就在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创造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都要远高于古代社会。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同时,也是种族向更高水平发育的一个重要飞跃。简而言之就是现代社会物质达到了极大丰富,而古代社会物质条件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信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都会认为,古代社会一定是山清水秀、层峦叠嶂,琼林玉树、尺树寸泓的人间仙境。因为在人类尚未发展到工业文明,或者说自然环境并没有受到破坏之时,古代人的生活一定是“幽居舒适如仙境,雅逸休闲近自然”。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游山西村》一诗中得到证实。“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描绘的是古代绍兴江南水乡西村的美景。作为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经典名篇,不仅写出了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同时也抒发出了诗人醉心于自然,享受美好时光的闲适心情。但古代人的生活都如此诗情画意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一探究竟。
古代人生活中的田园乡野情趣
现在社会由于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所以大多数人都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但由于生活节奏相对来说较快,导致很多人都出现了疲于奔命的状态。近年来在很多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呼唤自然的心声,久居城市中的人们都希能够回归自然。
这主要是因为大自然不仅可以让心灵更加宁静,而且也可以有效缓解身心疲劳。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虽然生活便利性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却会给人们留下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怡然自得之感。
一、东晋时期的田园生活
1古代农民日常生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所以生活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所有人,几乎一直都处于人心惶惶、无法安心度日的状态中。王公贵族、士大夫、官僚阶层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生活在当时社会底层的老百姓。
由于古代社会增长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主要的经济来源几乎都源于土地。全国人口中大概有90%以上是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形容。而这种农忙生活基本上都是在春夏秋三季,冬天的时候北方人还有“猫冬”习俗。
很多无法读书的小孩,都会帮着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尤其是在冬季来临之前还要储备过冬柴,在这种前提下古代农民阶层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闲暇时间可以用来休闲。大多数农村妇女都会在油灯下,帮助丈夫或孩子们缝补衣物或缝制新衣服。
而古代农村男子则因为每天都会干农活,所以除了忙乎活计之外晚上都会早早入睡,目的,就是在第二天早晨早起下地干活。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不仅特别乏味而也没有任何趣味性。
2东晋贵族的休闲生活
但是生活在社会上层的达官贵人们,不仅每天锦衣玉食而且也有闲情逸致。东晋时期由于大多数社会资源都掌握在门阀士族手中,所以他们不仅可以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且还会组织很多特别隆重的活动。
比如,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在兰亭清溪举办一场,名震古今的“曲水流觞”盛会。参加这次饮酒赋诗唱酬盛会的一共会42人,这其中就包括谢安、孙绰等当时的军政高官。在这次文人雅客的集会中一共作诗三十七首。
“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就是描写当时“曲水流觞”盛会的经典诗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中,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不仅特别丰富,而且也总会给人留下一种奢侈*靡之感。
3陶渊明的田园情结
很多人在阅读古诗的时候,都特别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生活在东晋末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位醉心于田园的大文学家。作为古代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不仅创作出了众多田园名篇,而且还将隐逸情怀发挥到极致。
在他创作的《饮酒·其五》一诗中,其实就很清晰的为世人描绘出了,古代田园生活的场景以及情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田园乡野搭建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草庐,每天都可以感受到静谧与安然的气氛。为什么如此热爱田园生活呢,主要是因为这位大诗人的心已经融入田园情怀。这其实也是古代田园生活的一个特性,虽然在诗歌中看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但是每天都要生活在田园的古代农民群体,却未必能够感知到这种纵情于山水的情怀。因为古代社会苛捐杂税特别繁重,农民一年到头都要不断忙于农活,但是在秋收之后却只能盈余果腹之食。虽然古代农民生活特别劳累,但是很多人却都会苦中作乐。
古代人“一日两餐”的渊源
现代社会无论南北皆遵循“一日三餐”制,简而言之就是早餐、午餐、晚餐。在南方地区甚至还会出现一日四餐的现象,如果再算上宵夜恐怕就会达到一日五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与物质,极大丰富有关系之外还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但是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从先秦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朝复亡,大约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都遵循着一日两餐。无论是生活比较富足还是相对贫困的人家,都在默默的遵守着这种古老的用餐制度。
一、粮食不足
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一日两餐”难道他们不饿吗?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饮食风俗,主要与当时社会的粮食产量不足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农民阶层这种饮食现象特别普遍。
大家都知道古代社会农民一直都处于被剥削地位,他们虽然没日没夜的耕种农田。但是在秋收时这要将绝大多数粮食交工,土地比较少或者粮食歉收的年头,大多数农民就只能掰着手指算计着吃饭。这其实是古代社会“一日两餐”的基本契机。
2正餐之外吃零食
虽然在古代社会中上层阶级或富贵人家,也会严格遵守“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但是他们会在正餐之外吃零食,比如,水果、干果、糕点等食物。在这种前提下即使“一日两餐”,也根本不会有饥饿的感觉。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家庭比较富有的地主阶级,由于每一餐都是大鱼大肉荤腥比较多。而这些食物往往会给身体提供很多热量,所以就算是一天吃两顿饭也会特别扛饿。这其实也是古代人“一日两餐”的原因之一。
古代社会多姿多彩的“夜生活”
唐宋两朝被称得上是我国经济发展高峰期,所以在这两个历史阶段曾出现过很多综合性大城市。不仅人口突破了百万大关,而且也出现了很多娱乐场所。唐朝时期沿袭了隋朝“瓦市”,所以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城市居民,在华灯初上之时就会成群结队逛夜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高度发达的夜生活,其实主要与唐朝时期废除宵禁制度息息相关。在唐朝和宋朝之前古代社会一直都实行宵禁制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安全,同时也非常方便统治者管理百姓。
一、宴饮聚会
生活在唐朝时期的王公贵族,相对来说拥有的社会财富较多,所以当时最流行的夜生活就是宴饮聚会。而且会根据身份地位不同,宴饮聚会的形式与规模也会有所差异。换句话说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宴饮聚会的规模就会越大。
唐代诗人祖咏曾创作《宴吴王宅》一诗,他在诗中写道:“吴王承国宠,列第禁城东。 连夜征词客,当春试舞童。砌分池水岸,窗度竹林风。更待西园月,金尊乐未终”。 这首诗不仅描绘出了吴王的宴饮场面,而且也写出了当时王公贵族的纸醉金迷。
关于唐代王公贵族宴饮聚会夜生活的记述,还可以从大诗人李白的《寄王汉阳》,一诗中探索到相关蛛丝马迹。“南湖秋月白,王宰夜相邀。锦帐郎官醉,罗衣舞女娇。 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 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
二、勾栏瓦肆
相比较于唐朝来说,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更胜一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宋朝时期的富商巨贾多如牛毛。笔者猜想这些富商的宴饮聚会,也一定不会比唐朝人逊色。生活在当时社会大城市中的普通居民,其实也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宋朝时勾栏瓦肆不仅规模浩大,而且也形成了节次鳞比的产业化机能。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在夜幕降临之后,前往勾栏瓦肆寻求刺激或找乐。大街上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男女,不仅可以带勾栏瓦肆中找到乐趣,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的逛夜市。
可以说宋朝时期的夜市绝对不比现代社会差,因为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不仅位列世界前茅,而且很多外国商人也蜂拥而至,在宋朝东京、西京、杭州、成都等地,不仅云集了大量外国商人而且也可以买到外国商品。
结 语
古代社会是一个已经过去的历史时期,如果大家对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感兴趣,建议大家平时应该多阅读一些古文古籍,相信一定会找到特别满意的答案。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由于古代生产力较低,所以古人的生活水平根本无法与现代人相提并论。
即使是一些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也未必有现代人过得舒服惬意。从整体角度来看由于古代社会环境比较优雅,人们吃的食物也都是自然馈赠,所以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田园乡野生活,从这一点来看现代人绝对会望洋兴叹。
在古代,教授其实是一个官位名称,汉代和唐代都设有此职位。该职务的主要日常工作就是去修缮文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职工作人员,经常要与文字以及古籍打交道。古代的教授还会去指点学生,也是很多学子比较羡慕的一个官位,他们也会以此为奋斗目标。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古代的教授与现代的教授并不是同一个意思,但是最终的深刻含义是没有改变的。在古代,有文化的人才能被称作为教授,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考试选拔才能够做官。而在现代也是有能力或者有文化的人才能获得这个职称,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的。如果你从事的是一些技术型的工种,也是可以评副教授或者教授职称的。若你是医院以及大学类的研究人员或者老师,在发布了论文或者有了很大成就之后,也是能够一步一步升职的,从一个讲师到教授。不同的职称代表的福利待遇和薪资也是不一样,这也是很多人努力升职的一个原因。
如果想在古代做到教授这个官位,就必须要博览古今,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其实古代也是有大学的,不过大学也被称作为太学,是供贵族子弟进行学习的普通人想要进入也是很难的。而中文中的教授其实是有比较多的含义的,主要起源于传道授业解惑。人们肯定是学过这篇课文的,里面有提到做老师的基本要求以及职责。所以说如今的文化其实与古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双方也是不可割裂的,要放在一起进行了解。
对古文化感兴趣的网友就可以去看一看古籍,比如说文言文或者诗句,也会让你更加的了解古代的一些称谓,就不会认为这是现代独有的。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纪年法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本文2023-08-06 02:58: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