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大民国才女,燃情着“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这两大民国才女,燃情着“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第1张

她是民国时代驰誉北平学界的才女,17岁考取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时,即显露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她以青年女性的英姿飒爽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女高师,她才思瑰丽,文笔秀雅而为人称誉。22岁时,她发表了《卷葹》为名的系列小说,以形象鲜明生动的形象、艺术风格独特,语言流丽明快,揭秘了时代女性肉体与灵魂的关系。这一大胆的女性爱情小说,被当时文坛誉为“新女性文学之先锋”。这个署名为“淦女士”的作家立刻得到了小说大师鲁迅的青睐,称她的小说为“精粹名文”。她,就是著名的新文学作家、文史专家冯沅君。

她是民国时代的江南才女,在“六朝金粉地”的南京,她以自己绮丽的词思,腴美的华辞,雅致的杰构,瑰玮的才情,将一首首流淌少女的思慕柔情叠映到烟树芳草、水榭楼台的斜晖里。“三年不读南朝史,琐艳浓香久懒薰”(康有为词句),但这个苏州籍女词人没有在“琐艳浓香”中迷醉腻脂腻粉,而是婉约出新、自成一格。23岁时,在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读二年级的她,创作了一首《浣溪纱》,词中写道:“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中大文学院院长、著名词人汪东读到这首词,不禁拍案叫绝;散文大师朱自清亦推誉她为“现代李清照”。她,就是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女词人沈祖棻。

作为“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新女性,冯沅君有一颗炽热的向往自由恋爱的心,有一股青春少女奔涌的热烈感情。但是父亲冯异台死在湖北崇阳知县任上,她很早就由母亲吴清芝作主,说了一门亲事。当冯沅君从河南唐河老家考取北京女子高师、继而考取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之后,眼界开阔、思想自由的她,就要极力挣开母亲包办婚姻的枷锁,开始自由恋爱。这一次的自由恋爱,似乎让冯沅君尝到了爱情的甜蜜。这个恋人就是王品青。20岁的少女冯沅君在北平北海公园参加杜威先生平民教育思想讨论会,会间遇到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王品青,王品青在山东老家有父母包办的未婚妻,也在《语丝》上发表小品文,一样的遭遇、共同的爱好,让两个年青男女走到了一起。

沈祖棻因为这句“有斜阳处有春愁”,为汪东所激赏而有“沈斜阳”的雅号。这也让少女时代的沈祖棻更加沉浸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之中。她师从汪东填词,中央大学的一批文史根柢深厚的学术大师如词曲学家吴梅、文史专家胡小石、小学家黄侃、小说史家汪辟疆等等给沈祖棻以学问真传。青年女词人沈祖棻在中大校园是知名人物,钦慕她的人不在少数,但都没有勇气向她表白。当时在金陵大学读本科的程千帆,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就在报刊上常常发表文章,展露了文学才华。23岁大学本科毕业那年,程千帆发表了《少陵先生文心论》。这个时候的沈祖棻在金陵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程千帆听研究生课程,在班上结识了才女沈祖棻,两个爱好文学的男女青年很自然地相爱了。这一年,沈祖棻27岁,程千帆23岁。虽然沈祖棻比程千帆大4岁,是大姐姐,但爱情来了,门板怎么挡得住呢?稍后,程千帆与沈祖棻在安徽屯溪结婚了,从此开始了夫妻俩流亡西南的艰辛奔波生活。

挣脱母亲包办婚姻绳索的冯沅君,与北大理科生王品青相恋,是激动,也是让人脸红心跳的。但接触时间长了,冯沅君对王品青的人品开始不满起来了。这个不满一累积就变成了讨厌、憎恨。王品青的人品究竟怎么样呢?冯沅君切身感受到,王品青没有上进心,不好学,学问浅薄,而且沉迷赌博,这一好赌的恶习让性格坚强的冯沅君绝对受不了。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冯沅君慢慢爱上了自己的师弟陆侃如。陆侃如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学术天才,出版了《屈原》一书;继而考取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出版了《宋玉》,在楚辞研究领域成就斐然,引人注目。出生于1903年的陆侃如比冯沅君小三岁,当冯沅君将自己爱上陆侃如告诉自己的哥哥冯友兰时,长兄如父的冯友兰一开始就不同意,他认为妹妹找一个比自己小的男子做丈夫不合适,得知还是自己妹妹主动追求陆侃如,冯友兰更是满口拒绝。冯沅君看到哥哥态度如此坚决,她于是选择了另一个办法,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授胡适写信,让蔡、胡做冯友兰的思想工作。这一招很灵很好使,冯友兰不得不答应这门婚事。1929年1月,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的冯友兰请假到上海,为妹夫陆侃如、妹妹冯沅君的新婚主持婚礼,随后还一起陪同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到江苏海门省亲。

沈祖棻和程千帆结婚后,正值抗战初起之时。在金陵大学教书的沈祖棻和丈夫程千帆向大西南撤退,到了成都的金陵大学讲授诗词。抗日烽火燃烧的日子是苦难的,苦难的夫妻又遭遇了不幸。1940年,31岁的沈祖棻腹中长了瘤子要动手术,夫妻俩当时在四川雅安,从雅安到成都医治时间长,只好借住在校友和学兄唐圭璋家里。因为程千帆的精心照料,沈祖棻的病体才得以痊愈。40岁时,沈祖棻高龄怀孕,系剖腹产,身体备受折磨。当时庸医将手术纱布遗留在了她腹腔内,肚子一直疼痛难忍,坚持了两年才发现肚子里有异物,肠子也烂掉了一截,不得不到上海做手术。这一身体的异常磨难,并没有改变沈祖棻填词写诗的文学乐观天性。程千帆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执教时,按照武大的规矩,夫妻俩只能一人在校中教书,有研究生文凭的沈祖棻只能当家庭主妇。直到解放,沈祖棻才从江苏调到武汉大学中文系执教,夫妻才团圆。

冯沅君与陆侃如结婚后,放弃了文学写作,她由一个才情横溢的女作家变成了沉潜蕴藉的学问家。1932年,冯沅君和夫君陆侃如一同赴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归国后执教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1949年,陆侃如、冯沅君夫妻俩到山东大学中文系执教,直到辞别人世。陆、冯琴瑟和谐,共奏学术的曼妙弦谱。陆、冯合著的《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驰名学术界。但 历史 似乎在1957年给陆侃如、冯沅君夫妻俩开了一个玩笑,以致深爱陆侃如的冯沅君说自己的老公“面目丑恶”。但以后,陆侃如、冯沅君夫妻俩欢好如昨。

沈祖棻和程千帆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教书,胜任愉快,教授生活也很惬意。从1957年到1975年,程千帆在湖北沙洋农场下放18年,沈祖棻在学校教书、抚养孩子,一点怨言也没有。但女儿结婚从武大家中搬走,沈祖棻心里空落落的,退休后的沈祖棻还和街道居委会的婆婆在一起谈天闲聊很和睦,晚年生活并不寂寞。没想到1977年一场意外的车祸让一代女词人沈祖棻戛然离世。程千帆晚年回忆说,沈祖棻跟他结婚,一辈子都没有过上安稳的日子,内心十分愧疚。让沈祖棻在天国无遗憾的是,程千帆尽丈夫之责将她的四部遗著整理出版:《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唐人七绝诗浅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涉江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沈祖棻创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沈祖棻的名山事业,因程千帆的竭力阐扬而传布天下,岂不美哉。

我叫潘丽正,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名字,正如我这个人一样普通,如果说我这一生有过什么值得为人所称道的事的话,我想那就是爱情吧。我爱过一个人,他叫王国维,因为他,世人才记住了我。

我并不是静安(王国维的字)的原配妻子,我是他的续弦夫人。他的第一位夫人是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她姓莫,按照辈分,我应该叫她表姑,但我更习惯叫她莫姐姐。

静安二十岁那年,一心想去日本留学,家翁乃誉公坚决不允,非要他先成家立业不可,静安拗不过,只得暂时放弃留学的念头,遵从父命,与早已订过亲的莫家**成了婚。

王家与莫家是世交,静安幼时即聪慧过人,少年时闻名乡里,号称“海宁四才子”之一。我亦是听闻过他的名气的,当时我还是个年幼无知的小丫头,只是听人家说表姑父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我那时还羡慕表姑运气好,嚷着我以后也要嫁个才子。

静安与莫姐姐的感情很好,他们共同生活了十年,虽聚少离多,但情深意浓。

1907年夏,莫姐姐因难产而丧命,远在北京的静安闻此噩耗悲痛欲绝,他对莫姐姐情深义重,念念不忘,为她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悼亡诗词。我为此曾吃过莫姐姐的醋,其实我很羡慕她,得到了静安最完整的爱,至于我自己,在他心里的位置,我不敢想。

莫姐姐身后留下三个儿子,最大的潜明也才九岁, 高明五岁、最小的贞明还不满三岁,静安没有管过家,身临此境,难免手足无措,只得将孩子留给他的继母叶太夫人抚养。不料过了几个月,叶太夫人又突然病逝了,三个孩子无人照料,家中事务无人料理,亲友们纷纷劝静安续娶一位夫人,静安思虑再三,终于点头同意。

那一年,我二十二岁,尚待字闺中,莫姐姐的母亲、我的表姑婆莫太夫人突然来到我家,来替静安提亲。当她问我是否愿意嫁给静安时,我有些错愕,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半晌过后,才反应过来,拼命地点了点头。我当时心里想着,他是才子,哪个女人不想嫁给才子呢?

对于莫太夫人,我感激涕零,是她把我送到了静安的身边,如果没有她,我不会有幸拥有与静安的好时光。所以此后多年,我未敢忘过老夫人的恩情,每个月,我都会按时给她送去生活用度。后来我们搬到了上海居住,我也常常惦记着老夫人,每当知道有同乡之人回老家时,我就托人家带一些山楂糕、粽子糖和香菇等物给老夫人,她老人家爱吃那些。老夫人去世后,我亲自回乡奔丧,代替莫姐姐尽了最后一份孝道。

在一场简单的婚礼过后,我的表姑父成了我的夫君。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情就是上天的安排,比如我跟他,谁又能说不是命中注定呢?

在结婚之前,我从未见到过静安,我曾经在脑海中无数次想象过他的样子,但当我真正见到他后,我才惊觉,他并非我幻想的那样。他与风流倜傥的公子模样完全不沾边,他身材瘦小,不修边幅,还留着前清的长辫子,总是不苟言笑,看起来严肃而难以接近,但我很快就发现,他其实是那种外冷内热的人。内心有一团热火,他的力量与精神皆在其中。

我跟随静安北上京城,住在宣武门的新帘子胡同,安顿下一家老小,静安专心学问钻研,我全力料理家事,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步入了正轨。

静安高度近视,戴着一副圆框眼镜,透过厚厚的玻璃片,我看到了一双温柔的眼睛,真是奇怪,他看起来很平常,却让人觉得他浑身充满了魔力,不由地就被他所吸引。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他身上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力量,没有见过他的人不会懂。

我的父亲曾中过前清的秀才,因无意仕宦做官,而居于乡间读书授业,我幼承庭训,倒也能识文断字,但与静安在一起,我是说不上话的。他太过博学通达,他太过才气纵横,与他并肩而立,我的自卑感不请自来。我也曾恼恨自己不是才女,不能与他吟诗作对,不能陪他谈天说地,但时间长了,反而也想通了,也罢,他做他的学问,我干我的家务,夫妻二人,不必全都当学者。

婚后我曾劝说过静安换下那身不合时宜的长袍马褂,但他不爱置办新衣裳,也不愿穿西装,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帮他把每件衣服都洗的干干净净。

清朝已经覆灭十多年了,但静安始终不肯剪掉他的辫子,每天早晨待他梳洗完毕后,我照例会替他梳头,为他辫好辫子。我也曾埋怨过他:“人家的辫子全都剪了,你留着做什么?”他回答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当时我不懂他的话中之意,后来回想起来,颇为后悔,作为妻子,却不懂他,我很惭愧。

嫁到王家后,我立即承担起了照顾继子和静安的重任,二十二岁的我当了三个孩子的继母,也不知道我哪里来的勇气,没有胆怯,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家里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温馨。

1913年,我在日本生下女儿东明,静安很高兴,他常常逗着女儿玩,我第一次见到他这么开心。

我与静安生了八个孩子,三个儿子,五个女儿,有两个女儿夭折。家中一共九个孩子,皆赖我一人照顾,静安是不会照顾人的,因为他也需要照顾。我记得有一次,我牙疼得厉害,但孩子们又一个接一个地发起了高烧,我忙着照顾孩子,无暇顾及自己的牙疼,没想到一忙起来,连疼痛都忘记了,牙病遂不治而愈。

静安平生有三大嗜好,烟、甜食和书,缺一不可。

静安烟瘾极大,每每饭后,总是一支烟、一杯茶,再进书房工作。我听说吸烟会得肺病,因而曾多次规劝于他,但并无成效,他依旧烟不离手。

静安喜欢吃甜食,于是我特地为他定制了一个朱红色的大柜子,摆放在卧室之中,每日擦拭一新,柜子最上面两层专门用来放置零食。静安每天午饭后会小憩片刻,然后抽根烟、喝杯茶,走进书房,过了一会儿,他就会跑到卧室的柜子里找零食吃,真是孩子气十足,令人忍俊不禁。

打开柜门,琳琅满目,仿佛一家小型糖果店,从胶切糖、小桃片、云片糕、酥糖等苏式茶点,到红枣、蜜枣、茯苓饼、核桃、松子等干果甜食,应有尽有,都是静安爱吃的。我每个月都会从清华园进城,专门为家中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尤其是零食,都是我精挑细选的,很合他的口味。

静安在饮食方面有些挑剔,不知道为什么,他不愿意吃佣人做的饭,于是我只好亲自下厨,为他洗手作羹汤。看着他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才大舒一口气,抹去额头的汗,倒也不觉得累,心中油然而生起一股称职的家庭主妇的自豪感。

静安最大的嗜好便是书,他爱读书,也爱买书,家中书房,满满一屋子,全是他的藏书。他平时不好出游,最爱去逛琉璃厂,对古玩也只是看看,主要是买旧书古籍。如果在书店里看到了他想要的书,自然是非买不可的。所以我每次知道他要去逛琉璃厂时,都会事先替他准备好足够的钱。我还记得有一天,他兴冲冲地夹着一个包裹回到家,我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本书,他如获至宝地对我说,他要的其实并不是这本书,只是夹在其中的一页旧书。

静安的书房并不整齐,到处都摆的是书,开始时,我看不过去,常动手帮他整理,但经常是刚整理完,便又乱了,如此一来,我也就任他去了。

静安每天在书房看书、著述,对于家务是从来都不闻不问的。他对于钱更是没有什么概念,在清华教书时,他只顾埋头上课,下了课就回家。每个月发薪水时,总是由我到学校为他代领。我曾抱怨过他身为一家之主,却总是不理家事,让我一个人管这么大一家子。他却说:我对你放心。听到这句话,我竟有些开心,能得到他的肯定与认同,倒也不负我此身操劳。

与静安的天性悲观相反,我是个乐天派,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家里显得有些吵闹。静安喜静,每当看到他进书房看书时,我就连忙把孩子们都赶到院子外面去玩,作为妻子,我有责任给他制造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

如此一来,惹得孩子们常向我提意见,说我对静安比对他们都要好。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好像还真是这样,多年以来,我始终把静安放在第一位,他的事总是最重要的。我不信佛,但我信静安,他就是我的佛。

1926年,年仅27岁的潜明突然病逝,在八个孩子里,静安最疼的就是潜明了,听闻噩耗后,他匆匆赶到上海料理后事,却与亲家罗振玉因为媳妇孝纯的去留问题发生了矛盾,从笔墨官司到恶语相向,直至断绝来往。此事我也有错,是我不该与孝纯争执,以至婆媳失和,牵连到了静安。

潜明去世后,静安悲痛异常,郁郁寡欢,再加上与亲家决裂,心情坏到了极点。我很担心他,却又不知该怎么办,他其实没有别人想得那么坚强。

时间到了1927年,时局变幻,风云莫测,北伐军已经快打到了北京城外,静安更加心事重重,我看着他,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只恨自己不懂时事,不能替他分忧。一切为时已晚,实引以为终身之憾。

4月下旬,一向不爱出游的静安竟然意外地抽出时间,偕同我和孩子一起游览西山。我很诧异,但并没有多想,我当时就应该察觉出他的心思的,那时的他,已经有了自杀的念头。

6月2日,静安一如既往地早起,我照常为他梳理发辫,准备早餐,他神态安然,临出门上班时,他突然回头看了我一眼,但并没有说话。我后来才知道,那是他同我最后的诀别。

我在家中等了一天,始终不见静安下班回家,我有点心神不宁,连忙打电话到清华大学询问。直到晚上,我才收到清华的回复,他们说静安已于上午十一时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事发突然,我措手不及。

对于静安的选择,我并不怪他,不怪他抛弃我和孩子们,他心中有他的坚守与执着,我不能完全理解,但可以做到尊重。

静安走了,我也不想活了。在料理他的后事期间,我写好了遗书,打算不久即随他而去。女儿东明看到遗书后,拉着佣人苦苦劝说,我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也罢,就当是替他而活吧,为了我和他的孩子,我一个人在这世上再孤零零地多活几年吧。

静安离开后,家里的变化越来越大,我始终习惯不了。

静安的书房,变得很整齐,再也不需要我每日整理了,终于可以闲下来了,可我竟有些不开心。

打开卧室里的朱红柜子,空空如也,已经很久没有放过零食了,以后也不需要放了。

静安走后,没有人再固执地坚持要吃我做的饭了,时间一长,我的厨艺竟然退步了不少。

静安生前,我曾埋怨过他不解人意,夫妻多年,却不曾为我写过一字一句。直到整理他的遗物时,我才发现,他暗地里写过不少诗,上面清晰地写着我的名字。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

他的柔情,我懂得太晚了。

1928年,我带着孩子从北京搬回了海宁,静安的老家。

1949年,我随四子纪明迁往台湾,住在高雄。我常常一个人坐在山顶上,远远地望着大陆方向。纪明总说:太远了,看不见家的。我回答他:不,看得见,我看到你父亲就安静地坐在咱家院子里的那株枇杷树下,抱着一本旧书,跟从前一模一样。

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有的人来人间一趟,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去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其并反映了许多历史文化。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全文

17

101

2004014602

2008-10-06

TA获得超过1379个赞

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全文

5

分享评论

钱一航2018-03-08TA获得超过455个赞

我国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为何叫“重阳”或“重九”呢?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谈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人。”原来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是两阳数相重,故云。 重阳节登高这习俗起 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写道: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一天,长房对桓景说,你家九月九日灾难,宜离家,家人宜各做绛囊,盛茱萸系佩臂上,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及傍晚回家,见鸡犬牛羊全暴死。此事流传开来,每逢重九,人们为避灾消祸图吉利转好运,乃有登高之习。 重阳节又是女儿节。明代刘侗全文

24

分享评论

王太太百科全书

2008-10-04

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

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同时它也不像春节、端全文

17

13评论

更多回答(6)

台历挂历定制来富印印刷,款式丰富,选择多样

根据文中提到的重阳节为您推荐

还在为台历挂历定制苦恼吗上款式超多的富印印刷吧。私人定制,款式任选。台历挂历定制就选富印印刷!

长沙富印印刷设计有限公司广告

七夕情人节情人节的花-上淘宝,在这里能买到漂亮的鲜花!

根据文中提到的重阳节为您推荐

七夕情人节情人节的花-淘宝网,这里的鲜花超美,各种鲜花,鲜花速递,让你的爱更快到达!

mtaobaocom广告

重阳节的来历·传

专家1对1在线解答疑惑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扩展资料:

重阳节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人民网——重阳节饮食习俗 ——重阳节

111赞·88,965浏览2019-08-23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1、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早期的重阳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一系列的重阳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 《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 2、每到重阳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扩展资料: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节历史悠久,起始于远古。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春秋前,各地习俗活动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 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展丰富。 ——重阳节

33赞·254,882浏览2019-11-10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费长房。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磨破了无数双鞋,翻过了无数座山,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他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没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扩展资料 重阳节习俗 一、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二、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尤其是在岭南一带,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祭祀祖先,登高远望,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地方人重阳祭祖的观念正日渐淡薄。 -重阳节

357赞·12,803浏览2019-04-01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由来: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意思:命令太宰,在农作物全部收成之后,建立登记五谷的帐簿,把天子籍田中收获的谷物藏入专门储藏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谷物的谷仓,必须恭敬严正。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庆祝重阳节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扩展资料“重阳”名字的由来 “重阳”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

58赞·33,728浏览2019-05-13

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有哪些?

1、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习俗有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关于重阳的诗词: 1、《秋登兰山寄张五》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