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南丰先生”曾巩的代表作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文学家“南丰先生”曾巩的代表作有哪些?,第1张

曾巩出生在一个世代都是学者的家庭中,祖父曾经做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是太常博士,受家中长辈影响,曾巩耳濡目染从小就能够读书写字。而且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十二岁时,曾巩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曾巩画像

曾巩18岁时跟着父亲来到了京城,与王安石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曾巩20岁入太学,此后曾巩和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之后曾巩任太平周司法参军。后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整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 冤狱、维护治安,深受群众拥戴。1080年,曾巩受到宋神宗的召见,采纳了他的简介,留任在了京城。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后来朝廷让他做中书舍人,但是曾巩书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希望朝廷另选贤能。1083年四月,曾巩在江宁府去世,终年65岁。

曾巩代表作

曾巩除了是一个北宋的名臣,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号,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轼、王安石、欧阳修、韩愈等人都是齐名的,世称“南丰先生”。所以曾巩在文学上也有非常高的造诣,除了在朝廷中修书整理古籍之外,曾巩还写的一手的好文章,是北宋非常杰出的散文家、史学家。  

曾巩画像

曾巩辞藻质朴,叙事却很婉转迂回,文章看起来纵横捭阖,非常大气。曾巩虽然不擅长写景但是却精于叙事,曾巩代表作有《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展现其叙事条理之功的文章,当然也有《道山亭记》这样的极尽刻画之功的作品,而诸如《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则是将叙事和写景结合的非常的的作品,集议论与抒情于一文,文风自然,通情达理。

除此之外,曾巩的议论性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好,《唐论》、《战国策目录序》也都是曾巩代表作,这些文章辩理清晰,辩才无双,气势磅礴,是非常好的议论性质的文章。曾巩的《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则历来被誉为是书简的范围,结构严谨,叙事干练,用词委婉到位,为后人所推崇。除了这些文章之后,曾巩还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等文章传世,曾巩的文章一般都是史传、策论等的应用文,这应该和他在朝廷编撰史书古籍多年有关系。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曾巩可以说是宋朝新古文运动的核心力量。

曾巩是哪个朝代的

唐宋八大家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八位在文学等多个领域有非常杰出造诣的学者,因为他们所处的年代都在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所以被合称为是唐宋八大家,曾巩就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非常杰出的散文家、史学家。但是因其几人都是合称,所以有的时候就不知道他们每个人别的情况,更不清楚曾巩是哪个朝代的人。

曾巩塑像

曾巩是哪个朝代的可以从他的出生时间得知。曾巩出生于1019年,是地地道道的北宋人。但是1927年之后,北宋倾覆,进入南宋阶段,所以要严格的来看,就只能说曾巩是宋朝人了。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章上面,但是他也能写诗。就像《西楼》、《城南》、《咏柳》等诗,称得上是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上等佳作。就在这“八大家”中而言,曾巩的诗不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与苏轼,但却能胜了苏洵、苏辙二人。

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曾之所以能够在诗文上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所有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但比韩愈、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

曾巩的故事

曾巩的故事有很多,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他清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曾巩画像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曾巩初搜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越货,无恶不做,曾巩就派兵把他们全部都给抓了起来,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的犯罪了吧明显下降,偷盗、抢劫的时候都很少发生。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 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的著名景点;等等。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都是为了纪念曾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6、《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7、《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9、《春词》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10、《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4、《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文盲”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早在几千年前由于等级制度森严,所以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资格读书。即使是到了民国时期,依然有很多目不识丁的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展了扫盲活动,并且将繁琐的汉字进行简化,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简化字。但由于古籍、史册、古诗词、赋文等,都是古代社会的文化结晶,所以即使是到了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人无法参透其中的内涵。

甚至有很多白字先生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依然错字连篇,可见这些“文盲”确实很无知。

但是近年来由于汉字改革频繁,所以很多之前被读错的字,反而成为了教科书上的正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今天就从教科书上的三句古诗说起,以后再照原来的读法就错了,由此不得不感叹:“文盲终于赢了”。

第一、《回乡偶书》中的“衰”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曾创作《咏柳》的贺知章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写于诗人辞官归乡之时,既写出了客居他乡的伤感,同时也表达了“近乡情更怯”的亲切。

此诗歌的第二句“音无改鬓毛衰”,其中“衰”字的读音一直都有争议。很多70、80后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大家背诵的时候,一直都将“衰”读作[cuī]。

但是当他们有孩子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却将“衰”读作[shuāi]。一时间很多人的头脑中都会出现问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当初上学时多错了?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中的字义来讲,这个“衰”字确实有两个读音。读[cuī]时有等级或转向微弱、向下的意思,贺知章用“衰”表示头发稀少。而[shuāi]的意思则是衰败,引申为拖沓、守不住。

第二、杜牧《山行》中的“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依稀小时候在教室中高声朗读这首诗时,一直都将“石径斜”中的“斜”字,正儿八经的读作[xiá] 。

从整首诗的韵律上来讲,读[xiá]才更押韵。但是现在很多小孩子在背诵这首诗的时候,却将其读作“石径斜”[xié]。

难道当初上的是假学吗?为什么“斜”字的读音也变了呢?难不成自己才是那个文盲,而曾经将“石径斜”,读成”[xié]的文盲才是正确的?

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开始翻阅资料,后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斜”字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xié]。这样一来仿佛整首诗的意境都变了,但木已成舟,也没有追究的必要了。

第三、《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的“骑”

“骑”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字,发的[qí]音时可以组成骑马、骑行、骑士等,但是这个字在这首诗歌中却发[jì]的音,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这么念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如果将“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念成一骑[qí],总感觉缺少了诗歌的韵味。

除此之外还有说[shuì]客改为了说(shuō)客;粳[jīng米]改成了粳(gěng)米,这些原来的错别字却被扶正,变成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正确读法。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主要是因为普通话的依据来源于北京方言,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改变,就是因为语音的系统性。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为了达到词义一致性,再一个就是语音会根据时代、语境发生变化,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简而言之现代汉语所做出的改变,主要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更多人,真正掌握汉语及其读音。

因为很多地方的人由于平翘舌不分,所以汉语拼音中的一部分音节,他们根本无法正确发音,为了能够有利于汉语推广,所以才会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

但是很多网友却并不买账,难道自己曾经努力学习的文化知识,就这样不经同意说改就改?

是不是说有文化的人被“文盲”打败了?或者说那些有能力区分不同读音的人,难道就应该去向“文盲”妥协?很显然,绝大多数文化人都不赞同这种做法。

结 语

如果要谈起汉语读音或发音,实际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不过随着朝代不断更替、时代不断变化,才出现了同字不同音的现象。

说白了就是每一个朝代,都希望汉语发音具有实用性,很显然现代汉语中很多字音的改变,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