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商鞅变法奠定了郡县制的根基,之前不就有县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为何说商鞅变法奠定了郡县制的根基,之前不就有县吗?,第1张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秦国是在商鞅变法时,才开始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施行“设县”,这也是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知识点之一。

“商鞅变法”的普遍设县,更是秦朝统一之后实行全国“郡县制”的先声,之所以说是“先声”,因为此时秦国仍未置郡,而是由“内史”统关中诸县。

然而,三解必须要指出的是,早在商鞅之前,秦国已经设县,见《史记·六国年表》:

(秦惠公十年)与晋战武城。县陕。(秦献公六年)初县蒲、蓝田、善明氏。(秦献公十一年)县栎阳。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早在春秋时代,楚国就已经设“县”,并派遣流官任“县公”,在此之后,晋国也陆续设“县”,甚至开始有了“郡”,所以,流官担任“郡”、“县”的长官,根本算不上什么“郡县制”的特征,哪怕是“分封制”的国家,王室、公室为了对日益扩大的直辖领地进行管理,也会采取这种手段。

换句话说,有了“郡”、“县”的地方区划,并不意味着就建立了“郡县制”,作为一项“制度”,它包含的东西,远不止派出一个非世袭的“县令”那么简单,如果“县令”治理民众仍旧沿用的是分封时代的地方管理体系,由一个个的自治邑聚或是封君构成县境,这个体系,远称不上“郡县制”。

所以,商鞅对秦国地方管理制度的真正大改革,实际上是在秦孝公十三年,见《史记·六国年表》:

初为县,有秩史。

其实这里是断句错误,应该是:

初为县有秩、史。

“有秩”是秦的一个秩级,也就是工资级别,高于百石才能算是“有秩”,而上文中咱们已经说了,秦国早已有“县”,且轮不到这时候“初为县”,所以,只能是第一次设置“有秩”和“史”。

也就是说,自商鞅变法开始,秦国主掌县政的“职业官吏”就被分成了两个管理序列。

不过,对于这两个管理序列的内涵解释,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香港学者黎明钊、唐俊峰在《里耶秦简所见秦代县官、曹组织的职能分野与行政互动——以计、课为中心》(刊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十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一文就延续了郭洪伯先生的观点,认为秦代县级政府的下属机关应分为“稗官”和“曹”两大类。

这个观点非常有建设性,但也有两点失之偏颇:

其一,稗官,按照秦律,并不包括“官啬夫”,如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规定:

官啬夫免,复为啬夫,而坐其故官以赀偿及有它债,贫窭毋以偿者,稍减其秩、月食以偿之,弗得居;其免也,令以律居之。官啬夫免,效其官而有不备者,令与其稗官分,如其事,吏坐官以负偿,未而死,及有罪以收,挟出其分。其已分而死,及恒作官府以负债,牧将公畜生而杀、亡之,未偿及居之未备而死,皆出之,毋责妻、同居,

这里提到了“令与其稗官分”,也就是对于没有完成工效指标的,要细致区分官啬夫和他的属官的经济责任,之后讨论的是不同情况,如何进行追责。

既然“稗官”与“官啬夫”对称,可知“稗官”并不包括“官啬夫”,而是其之下的官吏,参照《秦律十八种·效律》的其他条目,可称“冗吏”。

其二,曹,从秦简中收录的上下文书中署名的“曹”来看,一部分称“曹”,另外一部分则是“主‘某某事’”:

仓曹(也称主仓、廷主仓)、车曹、户曹(也称户曹令史、廷户曹、廷户、主户、户、廷主户)、吏曹(也称廷吏曹、主吏、廷主吏)、令曹(也称令、主令、廷令曹)、司空曹(也称主司空)、尉曹(也称廷尉曹)、狱东曹(也称狱东、廷狱东)、狱南曹、中曹、兵曹、金布(也称廷金布)、主簿(也称廷主簿)、主计(廷主计)、主爵、主钱、主责(债)

这个官方文书的称呼颇多,但真正考察其涉及人物的共同点,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均为“令史”或“令佐”。

综上所述,对秦代县级政府的下属机关的分类描述,不能用的“稗官”、“曹”来概括,说得直白点,如果可以这么区分,秦人在编纂《迁陵吏志》的时候,也就不必区分出6个大类了,见《新见里耶秦简牍资料选校(一)》中刊载的《迁陵吏志》释文:

迁陵吏志:吏员百三人,令史二十八人,[其十]人徭使,[今见]十八人。官啬夫十人,其二人缺,三人徭使,今见五人。校长六人,其四人缺,今见二人。官佐五十三人,其七人缺,廿二人徭使,今见廿四人。牢监一人。长吏三人,其二人缺,今见一人。凡见吏五十一人。

以迁陵县所代表的秦代县级机构来看,有如下几个分类:

一,长吏,含县令、县丞、县尉;

二,令史;

三,官啬夫;

四,校长;

五,官佐;

六,牢监。

在这之中,“令史”自不待言,肯定是“商鞅变法”之后的新鲜产物,在周制之中,当然也有“太史”、“州史”之类的“史官”,但是,“令史”顾名思义为“令”之“史”,当然只有“县令”设置之后,才有“令史”之名。

而确定属于“有秩”级别的有,长吏、校长和官啬夫中的一部分,这些“有秩”吏与“令史”一道,构成了商鞅变法之后编织的县级地方管理体系的核心枢纽,将周制中基于“家邑”、“宗邑”贵族世袭体系的地方管理组织彻底变更为职业官僚编织成的地域性组织大网,这才奠定了“郡县制”的基础,即“吏治化”的基础。

卢承庆,字子馀,是幽州琢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卢荫溥(1760 ---1839),字南石,山东德州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六十年(1795)被任为提督河南学政。嘉庆六年(1801),被任为军机处章京。十八年(1813),为兵部左侍郎、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十九年(1814)任国史馆副总裁。二十年(1815)转任刑事部左侍郎。二十二年(1817)任礼部尚书兼国史馆总裁。不久,调为兵部尚书兼署刑部尚书。此时卢荫溥五十八岁,可谓年富力强。嘉庆皇帝认为他“实心任事”,特加太子少保之衔。后又调为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二十五年(1820)秋,嘉庆皇帝驾崩,卢荫溥因撰写遗诏不慎将皇帝的诞生地写错了,而降品五级,但仍留任原职。旋即调为工部尚书。

道光元年(1821)卢荫溥任吏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接着,道光皇帝以“职任较繁”为由罢了他的军机大臣之职,不久又借口他在工部尚书任内“失察”,将其降四级留任。十年(1730),卢荫溥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之衔。十一年(1831)十一月,充文渊阁领阁事。十三年(1833)三月,卢荫溥请求退休,道光皇帝以大学士加太子太保,食全俸,准其奏请。

道光十九年(1839),卢荫溥被晋加太子太傅之衔。不久,卢荫溥病卒。

卢荫溥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五十多年,历任军机大臣、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尚书,并多次奉诏出使,按事决狱,“勤劳懋著”,“专心职守”、“殚心竭力”、“老成练达”,实为清朝中期的“股肱”、“耳目”之臣。

古代传统文化非常值得研究,元代戏曲和明代戏曲也是相当不错的一种文学文化,我也研究戏曲差不多四五看了,平时也收集整理了不少古代戏曲古籍,这些戏曲古籍可是花费了我不少代价才收集这行齐全的,目前来说我还没看到比此更全面的戏曲古籍

这里不得不说,也不得不感谢  “古籍阁” 海量的戏曲古籍收藏,

中国古代戏曲书籍目录:

《孤本元明杂剧(1-32册) 王季烈辑,上海涵芬楼印行》

《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

《善本戏曲丛刊》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2   增定南九宫曲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3  南词新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5  新订十二律京腔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1  风月锦囊》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3  乐府南音》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4  赛微歌集》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6  玄雪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7  南音三籁》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8  醉怡情》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9  乐府歌舞台》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10  千家合锦万家合锦》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1  2缀白裘新集》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2  审音鉴古录》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3  彩笔情辞》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4  太霞新奏》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5  万花小曲》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6  丝弦小曲》

《善本戏曲丛刊  第06辑  01  北词广正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6辑  02  纳书楹曲谱》

《古典戏曲典籍》

《中原音韵(元 )》

《中州音韵辑要(乾隆音韵辑要本)》

《元人杂剧辑逸》

《元代戏曲选注》

《元散曲一百首》

《元散曲选注》

《元明散曲选》

《元明清散曲选》

《元曲选·[明]》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

《元曲选校注·[明]》

《全元散曲[详细书签]》

《全明散曲(第1-5卷)》

《南柯梦记汤显祖著》

《善本戏曲丛刊万壑清音(一、二)》

《善本戏曲丛刊乐府南音》

《善本戏曲丛刊审音鉴古录(一、二)》

《孔尚任:小忽雷传奇》

《庚子国变弹词》

《戴敦邦聊斋人物谱签名本》

《散曲集《林石逸兴》(明)》

《文史英华12·散曲卷》

《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上)》

《明清传奇选》

《明清传奇选刊党人碑》

《明清传奇选刊》

《明清传奇选刊双忠记》

《明清传奇选刊》

《明清传奇选刊燕子笺翡翠园》

《明清传奇选刊红梨记+西楼记》

《明清传奇选刊连环记+金印记》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凌蒙初西厢记五剧》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录鬼簿》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王伯良古本西厢记校注》

《桃花扇 越剧》

《桃花扇万有文库版》

《桃花扇王季思校注(横版)》

《桃花扇王季思校注(竖版)》

《桃花扇注 梁启超 下》

《梁启超批注本桃花扇》

《梁启超 桃花扇注 上》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钱南扬校注)》

《汤显祖全集 第1册》

《汤显祖全集 第2册》

《汤显祖全集 第3册》

《汤显祖全集 第4册》

《牡丹亭徐朔方校注(横版)》

《牡丹亭徐朔方校注(竖版)》

《琵琶记高明商务印书馆1937》

《白雪遗音》

《白雪遗音续选》

《白雪遗音选 西谛编》

《纳书楹曲谱+纳书楹四梦全谱(一)》

《纳书楹曲谱+纳书楹四梦全谱(二)》

《聊斋俚曲选[清]蒲松龄关德栋校注》

《西厢记-插图版》

《西厢记横版》

《西厢记》

《路工:明代歌曲选》

《重冈已隔红尘断-元散曲合集》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

《金圣叹点评西厢记》

《元本琵琶记校注》

《集评校注西厢记_王季思校注》

《古本戏曲丛刊》

《任风子岳阳楼青衫泪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单刀会救风尘玉镜台望江亭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古本戏曲丛刊三集004金锁记》

《古本戏曲丛刊目录》

《墙头马上渑池会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朱砂担货郎旦敬德不伏老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梅香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汉宫秋马致远北京图书馆古本戏曲丛刊1954》

《窦娥冤裴度还带单鞭夺槊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荐福寺陈抟高卧踏雪寻梅黄粱梦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陈母教子梧桐雨东墙记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风云会博望烧屯马陵道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出自姜姓,系承齐太公吕望 卢氏老家山东 关于卢姓的来源,《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古籍都有原原本本的记载,是这样的:“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奚傒,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 齐太公,就是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的吕尚(又名吕望、子牙,后世俗称姜子牙)。他于大功告成之后,被封在齐国,爵位为公,成为后世许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卢氏,既然是创自齐文公的曾孙傒,当然也是名正言顺的齐太公后裔。如果再往上推溯,则齐太公是炎帝神农氏的直系姜姓裔孙,那么,卢姓自然也是最为道地的炎黄子孙了。 卢氏的得姓,是由于“食采于卢,因姓卢氏”。春秋时代齐国的卢邑,在当时的历史上也相当有名气,《左传》上面就有一段:“隐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的记载。这个地方,根据考证,就是在现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西南方。换言之,卢氏目前虽然是到处都有,但“老家”却在山东。 春秋时代繁衍于齐国的齐太公后裔中,以“卢”字为氏的,除齐文公曾孙傒的“以邑为氏”而姓了单姓卢之外,还有以“卢蒲”两个字为姓的一支。这一支卢蒲氏,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传到后来,也纷纷改姓了单字卢氏,并且以今河北省大兴县一带为繁衍中心,使得卢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 由复姓的“卢蒲氏”而单姓的“卢氏”,这段渊源,可以从《通志》的《氏族略》找到证据,是这样的:“卢蒲氏,出自桓公,亦为卢氏,范阳。”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正跟汉、唐两代的金碧辉煌一样,卢氏在这段时期也表现得精彩出色。汉代的卢绾、卢植,以及唐代的卢照邻、卢同、卢纶,无一不是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卢芳 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雕像

  卢照邻

  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琰

  (900~985年)字文炳,其先世居河南汴州、玉川称为玉川卢氏。高祖卢仝、曾祖卢云,祖卢妥(后梁官至上卿),父卢清(为越州令)。卢琰文武双全,辅佐后周,功勋卓著,封卢琰为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紫金绯鱼袋。宋太祖对卢琰偿识有加,恩赐甚隆,建隆三年(962年)封为越国公。卢琰有八子,其女卢绵,与后周太子柴熙海成婚,熙海隐柴入卢,名卢浚,称为女支卢。合称为浙江省之九支卢。九子各有才干,在宋朝皆为士大夫,任要职。长子卢佳,其裔多在永康、松阳、金华、青田、平阳等县市。二子卢璞,其裔在永康青山口、磐安县。三子女支卢、卢浚、繁衍最为繁盛,其裔多在仙居、东阳、永康、武义、缙云、浦江、龙游等县市。四子卢递,居永康县丁坑。五子卢衡居永康青山。六子卢勋居永康西山;七子卢敏居仙居县峡阳。八子卢理居仙居县方山。九子卢伟徙仙居卢东奥,后分居永康县石江(今玉川)。另一支卢仝的后裔由河南迁山西省洪洞。浙江省东阳市卢氏,据傅是北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87年),由天台县(浙江东部)迁来。现东阳市卢氏有21624人。 幽忧子卢照邻

  卢承庆

  字子馀,是幽州琢人号幽忧子。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六祖慧能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 六祖慧能

  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卢怀慎

  (?—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卢俦,字世美,原范阳人,为五代南唐李氏时正议大夫制诰兵部尚侍郎封尚书赠太子太保。他戍守武宁县境修河南岸,练兵之暇,兴修水利,广栽树林,福荫后人。遗有太保堰、磨源垅、将鼓岭、千年古樟,供人凭吊。因石境原属武宁地域,吴楚交界,军事要地,故也在卢俦戍守的范围之内。南唐亡,遂家于武宁,今武宁卢氏悉俦后裔。殁后,遂葬于石境哨前。他在墓在哨前村以东约300米处,墓地为长方形,是一块前氏后高的坡地,坟茔如磨,故当地人也叫“磨子坟”。墓表在“文革”中被毁,墓室保存完好。该墓被列县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俦公二十三世孙宏万由西卢新居迁升仁乡十都卢塘坳。

  卢挚

  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卢镗

  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象升

  字建斗,明朝宜兴人,天启年间的进士,曾当过大名、广平、顺德等地的兵备。后来升为按察使。他善于骑射,精通兵法,能治军。明朝末年,盗寇四起,他督军战贼,所到之处,贼寇闻风丧胆,升为兵部侍郎,调往京师,在高水桥于清兵激战七日,粮尽矢穷,奋战而死,福王时追谥忠烈,请谥忠肃,著有《忠肃文集》。

  卢荫溥

  (1760 ---1839),字南石,山东德州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六十年(1795)被任为提督河南学政。嘉庆六年(1801),被任为军机处章京。十八年(1813),为兵部左侍郎、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十九年(1814)任国史馆副总裁。二十年(1815)转任刑事部左侍郎。二十二年(1817)任礼部尚书兼国史馆总裁。不久,调为兵部尚书兼署刑部尚书。此时卢荫溥五十八岁,可谓年富力强。嘉庆皇帝认为他“实心任事”,特加太子少保之衔。后又调为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二十五年(1820)秋,嘉庆皇帝驾崩,卢荫溥因撰写遗诏不慎将皇帝的诞生地写错了,而降品五级,但仍留任原职。旋即调为工部尚书。 道光元年(1821)卢荫溥任吏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接着,道光皇帝以“职任较繁”为由罢了他的军机大臣之职,不久又借口他在工部尚书任内“失察”,将其降四级留任。十年(1730),卢荫溥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之衔。十一年(1831)十一月,充文渊阁领阁事。十三年(1833)三月,卢荫溥请求退休,道光皇帝以大学士加太子太保,食全俸,准其奏请。 道光十九年(1839),卢荫溥被晋加太子太傅之衔。不久,卢荫溥病卒。 卢荫溥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五十多年,历任军机大臣、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尚书,并多次奉诏出使,按事决狱,“勤劳懋著”,“专心职守”、“殚心竭力”、“老成练达”,实为清朝中期的“股肱”、“耳目”之臣。

  卢文绍

  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贤拔

  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历任北洋军师长。 卢氏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史籍中明确记载有468人,其中宰相8人,尚书13人,刺史89人,太守15人,侍郎12人,将军7人,御史17人,常侍17人。44人封爵,其中封公20人,封侯8人,封伯9人。秦代有卢生,被秦始皇派往东海求神仙药,不获被坑杀。博士卢敖,曾避难隐于庐山。卢植,东汉时任尚书,其子卢毓,三国时任魏司空。卢毓子卢钦任晋尚书仆射。卢毓子卢廷任晋侍中尚书。卢廷子卢志任晋中书监。卢志子卢湛为东晋文学家。卢湛孙卢邈任范阳太守。卢邈子卢玄任北魏中书侍郎,封固安宣侯。卢玄子卢度世任青州刺史。

  卢铁成

  四川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第一批访问学者

夏承焘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别号谢邻、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中文名:夏承焘

别名:谢邻、梦栩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1900年2月10日

逝世日期:1986年5月11日

职业:词人、词学宗师

毕业院校:温州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开创词人谱牒之学

代表作品:《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性别:男

人物综述

14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温州师范学校。学校课目甚多,但他却潜心于古籍经典的研读。在校期间,他尝试赋诗填词,所作《如梦令》结句“鹦鹉,鹦鹉,知否梦中言语”,深得国文教师赞赏,在句旁加了密密的朱圈,这给夏先生很大的激励。温师毕业后,他开始了长达六十年的教学生涯。期间,他积极参加家乡的诗社活动,与同道切磋诗词,论辨阴阳,奠定了一生研治词学的基础。从1930年起,夏先生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夏先生一直主持东南词学讲席,与海内词家、学人声气相通,治词授业,多所建树,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词学宗师。

人物生平

1900年2月10日生,1986年5月11日去世。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1930年,由浙江省立第九中学(即浙江省严州中学)转之江大学任教。曾任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1986年5月11日,夏承焘因病在北京逝世。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夏承焘先生作为杰出的词学家,既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亦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

20岁以后,北到冀晋,西入长安,视野扩大,阅历加深,写下了不少忧时愤世之作。30岁前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和《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词学专著上,但并未放弃吟咏。30岁后专攻词学,弘博精深,对我国词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一面继承历代词学之长,一面对传统词学作了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体、词乐、词律和词史,大大扩展了词学研究的领域,为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与理论化的轨道作出了突出贡献。50岁前后,进行词学研究的同时,还写了不少奇思壮采的创新之作。

凝聚着夏承焘先生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有已出版的词学专著近30种,未结集论文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先生之学术成就,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81年后任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等。

往事略集

夏承焘先生于1927年至1930年在九中任教。他的事业就是从这里起步,开创词学研究新风,使传统的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成为海内外公认的“一代词宗”。

1927年下半年,夏承焘一到九中就在藏书楼发现了丰富的图书,令他喜出望外,一头扎进了书籍的海洋。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欣喜之情:“在师校图书馆理旧书,有涵芬楼影印廿四史,浙局‘三通’、啸园丛书等,借二三十本归,在严州得此,如获一宝藏矣。夜翻《隋书》、《宋史》、‘三通’,作《白石词考证》,得数事,甚得意。十一时寝。”晚年他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记忆忧新:“每天上完课,就钻进书库读书。在那里,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唐宋词人行迹的笔记小说,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夏承焘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后来却走上了大学的讲坛,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他的学问全靠自学。他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笨是我治学的本钱。”他认为,读书没有捷径,不能取巧,只有下笨功夫才能取得成就。他说“笨”字很有趣,头上顶着竹册(册是串好的竹简,是古代的书籍),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自己天资很低,正因为这样,促使自己奋发苦学。从七八岁上学起,几十年来,除了生大病,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最重要的是要多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发现藏书楼的“宝库”之后,他尽情地在书海中遨游。白天教书,晚上和节假日就埋头苦读,博览群书,其用功之勤,为常人所不及。在日记中常常有这样的记载:“兀兀终日,双目为瞀。”“竟日伏案,用心过劳,口舌为干。”等等。遇有创见和心得,就忘了苦读的辛劳:“大喜出户。素月流天,庭叶无声,几三更矣。”“晴日满窗,乱书坐拥,萧然自得。”据尚存的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底的日记统计,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阅读、扎录的古今中外各类书籍达368种之多,创作诗文一百多篇。

后来发表在北大燕京学报上的成名作《白石歌曲旁谱辨》以及奠定他词学泰斗地位的重要著作《唐宋词人年谱》,都是在九中执教的三年时间内写成的。1986年5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桃李之师

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解放前历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LSSDJTCOM)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等职务。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被誉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先生,从教60多年来,夏先生善于奖掖人才,扶植后进。桃李门墙,济济多士。然而他“但开风气不为师”,从不以师道自居。出于夏氏门下的,都深受其赐而又不为所限,有的在学术上得以独立发展。夏先生是一位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导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学者慕名远道前来向他求教的,络绎不绝。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

词成一派

词学是由诗学分离出来的一门专业学问,兴起于两宋,盛行于清朝。旧词学长于词的外在形式的考订与词集校理,而疏于词史与词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因此历代词学著述虽然繁富,研究路子却不免逼仄,难得融会贯通之要旨。进入20世纪后,词学研究才逐渐步入科学、系统、现代化的轨道,取得了多方位的成果。夏承焘先生正是现代词学的杰出代表。他承晚清词学复兴之余绪,借鉴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现代理念,结合其深厚的传统学养与扎实的考订功夫,锲而不舍,精勤探索,以毕生之力,在词人年谱、词论、词史、词乐、词律、词韵以及词籍笺校诸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构筑起超越前人的严整的词学体系,拓展了词学研究的疆域,提高了词学研究的总体水平。

主要成就

夏承焘先生词学研究的最大成就在于开创词人谱牒之学。20世纪以前,词学界对词人生平不予重视,史籍、词集中有关词人的传记多简约不详,各类杂书、笔记又往往传闻异辞,互相_牾,或以讹传讹,不加考辨,以致许多词人身世茫然,无可究诘,不少作品亦因此隐晦不显,难以考稽。近代王国维撰《清真先生年表》,为考订词人行实导夫先路。但系统开创词人谱牒之学,奠定现代词学之科学基石,实从夏先生开始。早在30岁前后,夏先生即专心致力于词人研究,他旁搜远绍,精心考辨,匡谬决疑,积年累月而成《唐宋词人年谱》十种十二家,由此唐宋词人生平事迹若绳贯珠联,清晰可辨,信实可靠,部分难解作品亦得到妥贴的诠释。十种年谱问世以后,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赵百辛先生盛赞“十种并行,可代一部词史”;唐圭璋先生则誉之为“空前之作”;日本学者清水茂教授撰文指出:“今日研究词学,此必为重要参考书之一。”

除词人年谱外,夏先生在词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多方位的开拓,取得了全面的研究成果。他的《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都是承先启后、卓有建树的经典之作。在词韵、词乐、词谱研究方面,夏先生致力尤勤,有关唐宋词声律的著述造诣精深,多有发明。在词集整理方面,夏先生对白石、龙川、梦窗、放翁词集及《词源》的笺校,功力深厚,成绩卓异;尤其是白石词笺校,疏解之精湛,考订之翔实,搜辑之宏富,无人能出其右,学术界推为“白石声学研究的小百科全书”,确非虚誉。在词学评论方面,夏先生既吸收了旧词论的精华,又突破了旧词论的局限,目光如炬,阐发透辟,昭示了现代词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他对唐宋词发展脉络、表现形式的综述,统摄全局,精密周详;对易安、白石、稼轩、龙川、放翁等词家的评论剖析,独具只眼,迥出时流。

夏承焘先生还以其出色的诗词创作印证并丰富其词学理论。其《天风阁词集》前后编作为当代不可多得的词集,显示词人出入白石、稼轩、遗山、碧山诸家,取精用宏,兼具独特个性与时代特色。

夏承焘先生对于中国当代词学建设所做的贡献是相当卓著的。与前辈词家、词论家及同辈词家、词论家相比,无论是词学考订、词学论述,或者是词的创作,先生都有独特的建树:

在词学考订方面,先生是尊体派的中坚力量。他既继承了前辈词学家的未竟之业,又有所增添、发展。尤其是谱牒考订,更是硕果累累。如果说,王鹏运、朱孝臧为中国词学创立了校勘学,那么,先生就是词学谱牒学的奠基人.而且,先生还将考订工作推进词乐领域及词法领域,他“对于唐宋词之声律,剖析入微,前无古人”,47他的词例归纳,将为后来者打开无数法门。先生在词学考订上的独特建树,对于中国词学建设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在词学论述方面,先生善将词学考订中的某些成果体现到作家作品研究中去,不仅使先生的论述具有超越时流的优势,又为反思、探索阶段对于思维模式及研究方法的思考提供借鉴,先生的独特建树是具有一定超时价值的。

在词的创作方面,先生不以尊体自限,而是兼收并蓄,再造新体。即,他不仅“妄意合稼轩、白石、遗山、碧山为一家”,而且“欲合唐词宋诗为一体”48。在这点上讲,先生可称为尊体派中的“左派”。因此,在当代词坛,先生的瞿髯词是一般作者所难以企及的。

以上三个方面,既是先生为中国词学发展所增添的新内容,又是先生的真传。当然,经过六十几年的努力,先生并未能将其全部工作进行完毕,所谓未竟之业,这是需要后来者进一步加以继承与发展的。但是,作为“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他的名字将永远与中国当代词学联在一起。

著作书目

《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

《唐宋词论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中华书局1962年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华书局1958年

《白石诗词集》(宋)姜夔撰,夏承焘校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词源注》张炎著,夏承焘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981年

《月轮山词论集》中华书局1979年

《瞿髯论词绝句》中华书局1979年

《唐宋词欣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读词常识》中华书局1981年

《夏承焘词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域外词选》夏承焘选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

《放翁词编年笺注》(宋)陆游著,夏承焘、吴熊和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姜白石词校注》(宋)姜夔著,夏承焘校、吴无闻注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天风阁诗集》夏承焘著,吴无闻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

《天风阁学词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

《夏承焘集》(8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辛弃疾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从1979年到1984年,夏承焘的著作一版、再版,共刊行十余种。其中,《瞿髯论词绝句》、《月轮山词论集》、《天风阁学词日记》、《唐宋词欣赏》、《域外词选》、《金之明清词选》、《韦庄词校注》、《放翁词编年笺注》、《姜白石词校注》以及《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词集》等乃初版刊行,而《唐宋词人年谱》、《读词常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等则为新版重印或重排再版。先生大批著作应运而生,为这一阶段的词业建设增添了光彩。

词作选录

《清平乐》

鸿门道中(一九二一年)

吟鞭西指,满眼兴亡事。一派商声笳外起,阵阵关河兵气。马头十丈尘沙,江南无数风花。塞雁得无离恨,年年坠坠天涯。

《鹧鸪天》

郑州阻兵(一九二五年)

鼓角严城夜向阑,楼头眉月自弯弯。梦魂险路_辕曲,草木军声寒战山。投死易,度生难,有谁忍泪问凋残。纸灰未扫军书到,阵阵哀鸿绕古关。

《鹊桥仙》

过解县怀黄仲则(一九二五年)

梅边山店,枕边城角,昨梦相逢奇绝。九原精爽逐人来,有一片马头黄月。高堂灯火,儿时声口,能学鹃啼猿咽。风前骨相问谁寒,正满眼中条残雪。

《浪淘沙》

过七里泷(一九二七年)

万象挂空明,秋欲三更。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钟未动,只有滩声。

《酹江月》

(一九二八年秋)

一九二八年秋,予寓建德字民坊黉舍,自宋至清旧官廨也。偶阅《癸辛杂识》云“先子于绍定四年辛卯出宰富春,壬辰岁余实生于县斋”云云,乃知是周草窗诞生处。时予方撰词人年谱,得此惊喜。凉夕坐月,即用《苹洲渔笛谱中秋对月》韵作此,距草窗之生六百九十六年矣。

词仙何许?呼片云去问,洞天消息。一道银潢星斗满,梦见吟商踪迹。宋玉生前,子云身后,落落千秋客。江山如此,与谁分占秋色?此处地下词流,放翁莱老,高咏长寂寂。欲挈山河鸾背上,一和诸公横笛。辽鹤归迟,江城寒早,抚劫遥相忆。古人如见,海天惊吐孤魄。

《清平乐》

严州大雪,早起遍行城内外,尽日方归。(一九二九年春)

敝裘轻举,送我泠然去。忽讶诗来无觅处,天外数峰清苦。冲寒绕遍江城,踏残千顷琼英。明日高楼卧稳,好山任汝阴晴。

《忆秦娥》

严州西湖(一九二九年春)

长堤曲,东风渐展春痕绿。春痕绿,一川柳影,澹阴城郭。晚寒骤觉春衫薄,啼莺解惜桃花落。桃花落,斜阳湿透,半湖寒玉。

《清平乐》

桐庐(一九二九年春)

风妍烟丽,乍是晴天气。欲揽春江供一醉,人道东流是水。江湖天远扁舟,梦中灯火高楼。只有一枝红杏,教人难避春愁。

《卜算子》

严州听雨(一九二九年夏)

多少过江云,阵阵枯蒲响。一夜扁舟独住心,殷榻秋潮涨。凉到枕头边,秋在人心上。看定风前一炷烟,验取愁消长。

《鹧鸪天》

自杭州返严陵坐雨(一九二九年秋)

五剧车尘欲坐忘,数鸿带雨落丁江。客怀但难灯深浅,归梦难量路短长。琴绕榻,佩鸣廊,两三竿竹一秋凉。龙湫雁荡家山好,却共鸥凫恋水乡。

《南歌子》

严州道中(一九二九年)

把钓人何住,飞鸥意最闲。两年看遍浙东山,每到西台一笑,又忘还。不负浮家约,仍惊薄袂寒。南来北去世无关,携得六桥片月,过严滩。

《菩萨蛮》

(一九二九年)

东风才被丝杨觉,闲愁已在低阑角。何处识春浓,村姑笑语中。一灯堪避世,自爱闲中味。沸市任笙歌,书窗月自多。

《金缕曲》

(一九三_年)

胡汀鹭画家藏顾梁汾书寄吴汉槎《金缕曲》词_,谢玉岑嘱题。

展卷寒芒立。有当年、河梁凄泪,扪之犹湿。比赎蛾眉艰难事,多此几行斜墨,便万古神喑鬼泣。何物人间情一点,长相望、旷劫通呼吸。携酒问,贯华石。生还忍数秋笳拍。念苏卿、雁书不到,乌头难白。绝域头颅知多少,放汝玉关生入。天要与、词坛生色。渌水亭头行吟地,谢故人、轻屈平生膝。东阁酒,咽邻笛。

《望江南》

自题月轮楼(一九三_年)

秦山好,带水绕碧塘。一道秋光天上下,五更潮信月苍茫。窗户挂银潢。

秦山好,飞观俯西兴。沧海未生残夜日,鱼龙来啖半江灯。人在最高层。

秦山好,面面面江窗。千万里帆过矮枕,十三层塔管斜阳。诗思比江长。

秦山好,晴翠九龙环。隔个屏风住西子,露双佛髻是南山。东面爱凭栏。

秦山好,绝顶爱寻诗。花外星辰灯__,云边栏槛雨丝丝,凉意薄罗知。

秦山好,隐几听惊雷。残队已无罗刹石,怒潮欲到子陵台。秋色雨中来。

秦山好,知咏写云蓝。谁坐秋香横一笛,满身淡月杏黄衫,唱我望江南。

  温州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谢灵运 (385——433)

  中国山水诗鼻祖,永嘉太守,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移居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叶适(1150——1223)

  宋代思想家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字正则,号水心温州市区人

  刘基(1311——1375)

  明朝开国元勋 著名政治家 字伯温,文成南田人

  高则诚

  卓越的剧作家,南曲之祖,瑞安阁巷镇柏树村人

  孙诒让(1848——1908)

  朴学大师,字仲容,瑞安城关人

  夏承焘(1900——1986)

  词学宗师,字瞿禅,温州市区人

  方介堪(1901——1987)

  著名篆刻艺术家,字溥如,温州市区人

  苏步青(1902—— )

  中科院院士 著名数学家 教育家 平阳腾蛟人

  王季思(1906——1996)

  著名文史家 戏剧史学家。学名王起,瓯海梧埏人,抗战期间,王季思和夏承焘执教于浙江大学龙泉分校。

  夏鼐(1910——1985)

  现代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 ,字作铭,温州市区人

  夏承焘(1900—1986年)著名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字瞿禅,别号瞿髯,浙江温州人。14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温州师范学校。学校课目甚多,但他却潜心于古籍经典的研读。在校期间,他尝试赋诗填词,所作《如梦令》结句“鹦鹉,鹦鹉,知否梦中言语”,深得国文教师赞赏,在句旁加了密密的朱圈,这给夏先生很大的激励。温师毕业后,他开始了长达六十年的教学生涯。

  期间,他积极参加家乡的诗社活动,与同道切磋诗词,论辨阴阳,奠定了一生研治词学的基础。从1930年起,夏先生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夏先生一直主持东南词学讲席,与海内词家、学人声气相通,治词授业,多所建树,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词学宗师。

  词学是由诗学分离出来的一门专业学问,兴起于两宋,盛行于清朝。旧词学长于词的外在形式的考订与词集校理,而疏于词史与词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因此历代词学著述虽然繁富,研究路子却不免逼仄,难得融会贯通之要旨。进入20世纪后,词学研究才逐渐步入科学、系统、现代化的轨道,取得了多方位的成果。夏承焘先生正是现代词学的杰出代表。他承晚清词学复兴之余绪,借鉴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现代理念,结合其深厚的传统学养与扎实的考订功夫,锲而不舍,精勤探索,以毕生之力,在词人年谱、词论、词史、词乐、词律、词韵以及词籍笺校诸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构筑起超越前人的严整的词学体系,拓展了词学研究的疆域,提高了词学研究的总体水平。

  夏承焘先生词学研究的最大成就在于开创词人谱牒之学。20世纪以前,词学界对词人生平不予重视,史籍、词集中有关词人的传记多简约不详,各类杂书、笔记又往往传闻异辞,互相牴牾,或以讹传讹,不加考辨,以致许多词人身世茫然,无可究诘,不少作品亦因此隐晦不显,难以考稽。近代王国维撰《清真先生年表》,为考订词人行实导夫先路。但系统开创词人谱牒之学,奠定现代词学之科学基石,实从夏先生开始。早在30岁前后,夏先生即专心致力于词人研究,他旁搜远绍,精心考辨,匡谬决疑,积年累月而成《唐宋词人年谱》十种十二家,由此唐宋词人生平事迹若绳贯珠联,清晰可辨,信实可靠,部分难解作品亦得到妥贴的诠释。十种年谱问世以后,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赵百辛先生盛赞“十种并行,可代一部词史”;唐圭璋先生则誉之为“空前之作”;日本学者清水茂教授撰文指出:“今日研究词学,此必为重要参考书之一。”

  除词人年谱外,夏先生在词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多方位的开拓,取得了全面的研究成果。他的《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都是承先启后、卓有建树的经典之作。在词韵、词乐、词谱研究方面,夏先生致力尤勤,有关唐宋词声律的著述造诣精深,多有发明。在词集整理方面,夏先生对白石、龙川、梦窗、放翁词集及《词源》的笺校,功力深厚,成绩卓异;尤其是白石词笺校,疏解之精湛,考订之翔实,搜辑之宏富,无人能出其右,学术界推为“白石声学研究的小百科全书”,确非虚誉。在词学评论方面,夏先生既吸收了旧词论的精华,又突破了旧词论的局限,目光如炬,阐发透辟,昭示了现代词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他对唐宋词发展脉络、表现形式的综述,统摄全局,精密周详;对易安、白石、稼轩、龙川、放翁等词家的评论剖析,独具只眼,迥出时流。

  夏承焘先生还以其出色的诗词创作印证并丰富其词学理论。其《天风阁词集》前后编作为当代不可多得的词集,显示词人出入白石、稼轩、遗山、碧山诸家,取精用宏,兼具独特个性与时代特色。

  夏承焘先生作为杰出的词学家,既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亦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同志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夏承焘先生字瞿禅,晚号瞿髯,1900年生,浙江温州人。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解放前历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被誉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先生,30岁前后专攻词学,弘博精深,对我国词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一面继承历代词学之长,一面对传统词学作了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体、词乐、词律和词史,大大扩展了词学研究的领域,为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与理论化的轨道作出了突出贡献。

  凝聚着夏承焘先生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有已出版的词学专著近30种,未结集论文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先生的学术成就,也得到国际上高度评价。

  从教60多年来,夏先生善于奖掖人才,扶植后进。桃李门墙,济济多士。然而他“但开风气不为师”,从不以师道自居。出于夏氏门下的,都深受其赐而又不为所限,有的在学术上得以独立发展。夏先生是一位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导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学者慕名远道前来向他求教的,络绎不绝。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

  著作书目:

  《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年

  《唐宋词论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 1956年,中华书局 1962年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华书局 1958年

  《白石诗词集》(宋)姜 夔撰,夏承焘校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

  《词源注》张炎著,夏承焘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 1981年

  《月轮山词论集》中华书局 1979年

  《瞿髯论词绝句》中华书局 1979年

  《唐宋词欣赏》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年

  《读词常识》中华书局 1981年

  《夏承焘词集》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域外词选》夏承焘选校,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1年

  《放翁词编年笺注》(宋)陆游著,夏承焘、吴熊和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

  《姜白石词校注》(宋)姜夔著,夏承焘校、吴无闻注释,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年

  《天风阁诗集》夏承焘著,吴无闻注,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4年

  《天风阁学词日记》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4年

  《夏承焘集》(8册)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

  《辛弃疾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叶适(1150~1223)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号水心。瑞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南宋大臣韩侂胄伐金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他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后因依附韩侂胄被弹劾夺职。卒谥忠定。

  叶适在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他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观点与朱熹、陆九渊对立。在诗文创作上,继承韩愈"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赡,才气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他不满江西诗派奇拗生硬和"资书以为诗"的诗风,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贾岛的流利清淡。与"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们的诗集,并极力推崇,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说"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他的诗"用工苦而造境生","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于炼,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所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题材大于"四灵"。

  叶适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学习记言》),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但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对当时性理空谈,对于理学家们所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论。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

  著有《水心先生文集》29卷,《别集》16卷,有《永嘉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嘉业堂藏明黎谅刊本。1961年中华书局将《文集》、《别集》合编并加校点,为新版《叶适集》。又有《习学记言》50卷,辑录经史百家,各为论述,有《四库全书》本,《习学记言序目》50卷,有敬乡楼丛书本。

如今,艺术留学越来越流行,国内有艺术天分或者对艺术专业感兴趣的同学都想要去国外深造。在艺术留学申请中,学生存在不少误区,美行思远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解读艺术类出国留学研究生申请攻略。

一、了解申请要求:了解留学目标国家及所在院校的申请要求,要收集留学国家和院校的相关信息,了解意向院校的申请要求;开始准备所要申请艺术学院的申请材料。每个艺术院校的要求都不一样,需要有针对性的准备。

艺术类出国留学研究生申请条件须知》》》

基本条件:国家承认的本科在读生

语言能力:TOEFL/IELTS, GRE/GMAT

教育背景:国内本科教育大四在读生或毕业生

财务规划:每个国家艺术院校的留学费用各有不同,童鞋们要提前做好留学费用规划。

二、准备申请材料:准备托福/雅思等语言考试。根据目标院校与专业要求,进行作品集专项制作。落实申请材料中的个人陈述、推荐信,个人简历、作品集等,选定目标院校。

艺术类出国留学研究生申请材料》》》

(1)作品集 Portfolio

作品集是艺术研究生留学的同学最熟悉的申请材料之一!它对申请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影响,作品集是申请艺术院校时最为关键的一项,对于制研究生MFA申请,作品集占到70%。

(2)简历

对于艺术研究生留学生言,简历必不可少。简历对申请起到辅助作用。

(3)个人陈述 Personal Statement

个人陈述简称PS,同样是艺术研究生留学申请过程中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项。通常一份个人陈述要求为200-600字不等,要简洁有力的说明选校原因、与专业相关的学业背景、项目经历,以及未来学习规划等几部分。

(4)推荐信 Recommendation Letter

艺术研究生留学申请MFA通常要2-3封推荐信,一般准备2封来自专业导师的推荐信,1封来自实习单位的推荐信。

(5)语言成绩

大多数艺术院校需要提供雅思或托福成绩。艺术研究生留学MFA通常要求雅思65,托福不低于80。

(6)在校成绩

艺术研究生留学需要提供大学本科成绩单。通常包括各个学期主要课程的名称和成绩。所有中文成绩单必须翻译成英语版本,并经过公证处公证。

三,得到艺术院校的offer后要积极与校方沟通,紧接着要申请护照并完成护照申请材料(可能会需要财产证明,须早做准备),体检,递交,面试等工作。

以上就是有关艺术类出国留学研究生申请相关的内容,了解更多艺术类留学的留学资讯,欢迎咨询美行思远艺术留学专家。

  卢芳

  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

  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承庆

  字子馀,是幽州琢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卢怀慎

  (?—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卢挚

  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卢镗

  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荫溥

  (1760 ---1839),字南石,山东德州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六十年(1795)被任为提督河南学政。嘉庆六年(1801),被任为军机处章京。十八年(1813),为兵部左侍郎、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十九年(1814)任国史馆副总裁。二十年(1815)转任刑事部左侍郎。二十二年(1817)任礼部尚书兼国史馆总裁。不久,调为兵部尚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