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疟母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疟母丸简介,第1张

《脉因证治》卷一方名疟母丸组成鳖甲(醋炙)、三棱、莪术(醋炙)、香附子、阿魏(食积加醋化)。主治疟母,食疟。《准绳·幼科》卷九方名疟母丸组成鳖甲(醋炙)2两,三棱(醋浸透,煨)1两,蓬莪术(醋浸透,煨)1两。主治疟母结癖,寒热无已。用法用量每服20丸,白汤送下。癖消一半即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广笔记》卷一方名疟母丸组成鳖甲(醋炙)4两,(庶虫)虫(煅存性,研极细)1两半,广橘红1两5钱,射干(晒干)1两,青皮(醋炒)8钱,人参8钱,肉桂(去皮)6钱,干漆(煅烟起,存性,研如飞尘)5钱。主治疟母。用法用量每服4钱,空心淡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醋煮稀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见《医学纲目》卷六方名疟母丸组成青皮、桃仁、红花、神曲、麦芽、鳖甲(醋煮)、三棱、蓬术、海粉、香附(并用醋煮)。主治疟母。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疟因痰食,久则气衰,不能统运营气,故癖结胁下为疟母焉。鳖甲滋阴散结,海粉泻热软坚,桃仁、红花破血活血,三棱、蓬术削癖消坚,青皮、香附理气破结,神曲、麦芽消积化滞;不用痰药者,食化气行,则津液流通,而痰无不化矣。丸以曲糊,下以参汤,总是鼓运诸药之力以奏续也,此化积消坚之剂,为疟久癖结之专方。附注《医略六书》本方用法:人参汤送下三钱。

详见百科词条:疟母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3:24:44 共59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三余神曲 1 拼音

sān yú shén qǔ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Sanyu Shenqu

22 处方

茯苓    50g 六神曲(炒) 75g 白芍 6g 前胡 13g 甘草 20g 桂枝 6g 香附(制) 18g 高良姜 6g 厚朴(制) 25g 防风 16g 荆芥 13g 丁香 6g 柴胡 9g 粉萆{解} 13g 苦杏仁 13g 黄荆子 19g 山柰 13g 红豆蔻 8g 黄芩 19g 香薷 13g 白术(炒) 18g 川芎 13g 羌活 16g 白芷 13g 小茴香 16g 乌药 13g 泽泻 6g 半夏(制) 14g 甘粉 13g 桔梗 13g 肉桂子 6g 木香 25g 山药 13g 槟榔 31g 麦芽(炒)    25g 青木香 13g 山楂(炒) 25g 吴茱萸(制) 6g 麻黄 6g 八角茴香 11g 枳壳(炒) 19g 细辛 9g 陈皮 31g 肉豆蔻(煨) 3g 广藿香 21g 鲜青蒿 25g(或青蒿 15g) 紫苏叶 13g 生姜 25g 秦艽 13g 大腹皮 13g 薄荷 13g 鲜辣蓼 25g(或辣蓼 15g)

23 制法

以上五十二味,鲜辣蓼(或辣蓼)、生姜、大腹皮、鲜青蒿(或青蒿) 分次加水煎煮,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适量;其余茯苓等四十八味粉碎成粗粉,过筛, 混匀。每 100g粉末加麦粉 25g、红曲粉6 2g,混匀,加入上述浓缩粉,搅匀,制成软材, 在撒有少量白曲粉的印模中压制成块,发酵,干燥,刷净;或粉碎成细粉,制成颗粒, 干燥,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灰白色的长方形块或棕褐色颗粒;气香,味辛、苦。

2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 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分泌细胞类圆形,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 其周围细胞作放射状排列。果皮石细胞淡紫红色、红色或黄棕色,类圆形或多角形,直 径约至125μm。内胚乳细胞无色,壁较厚,有较多大的类圆形纹孔。

(2)取本品1块(袋),研细,加水75ml,煮沸,滤过,取滤液1滴,点于滤纸上, 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所显斑点的中迟为黑褐色,边缘为蓝色。

26 检查

应符合曲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第九册附1页)。

27 功能与主治

疏风解表,调胃理气。用于感受风寒,伤食吐泻,胸腹饱闷,舟 车晕吐。

28 用法与用量

包煎取汁或开水冲服,一次1块(袋),一日1~2次。

29 规格

每块(袋)重5 5g

210 贮藏

密闭,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浙江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三余神曲 《古今医案按》:[卷九女科]经水

炒栀、炒龙胆。清肝养血。次用四君子加柴胡、芍药、神曲。合左金以培土制肝。渐愈。惟月经不止。是血分有热

《温热经纬》:[卷四]薛生白湿热病篇

。雄按∶吴本无藿香、香薷、薄荷、牛蒡子,有葛根、神曲、广皮、枳壳。自注。下仿此。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

《吴鞠通医案》:[卷一]温疫

炭(钱半)红曲(八分)降香末(三钱)半夏(三钱)神曲炭(二钱)脉虽安静,苔尚未化,未可恣意饮食。胁下

《王氏医案绎注》:卷四

分。玄胡索次入一钱五分。生山楂杵次入一钱五分。生神曲杵次入二钱。济银花一两。草决明三钱。手足渐温。为

《脉诀汇辨》:卷九

大麦Barley(学名Hordeum vulgare),属禾本科植物,是我国古老粮种之一,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

大麦可分为秋大麦和春大麦两种。两种杂交后产生一种四棱大麦(bigg)可以提供相同的营养,但质量要差些。春大麦的耕种与燕麦相似,秋大麦则与小麦相似。最佳的春大麦播种季节为三月或四月。

大麦还可分为双棱(orow,Hordeum distichum)、四棱(fourrow,Hordeum tetrastichum L)、六棱(sixrow,Hordeum vulgare var hexastichum Körn)大麦。双棱含有较少的蛋白质和较多的酶。高蛋白质的大麦适合作为食品或饲料,含较多酶的大麦麦芽可用来酿酒。双棱大麦是最老的品种,野生大麦都是双棱的。还分为无壳和有壳大麦,有壳大麦是老品种。

大麦是人和动物的主食之一。由于它对盐堿化土壤的适应性比小麦强,可以解释公元前2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麦种植的增长。大麦芽是酿造啤酒和威士忌的关键原料。

大麦是一种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是世界上第五大耕作谷物(种植面积为 530,000 平方千米 或 132,000,000 英亩)。

世界谷类作物中,大麦的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而居第四位。我国的大麦现多产于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大麦子粒扁平,中间宽、两端较尖,呈纺锤形,成熟时皮大麦的子粒与内、外稃紧密粘合,而裸大麦则易分离。

我国栽培的大麦主要有多棱大麦和二棱大麦两个亚种。根据带稃或稞粒的特征,再分为多棱皮大麦、多棱裸大麦、二棱皮大麦、二棱裸大麦四个变种,粮食生产上所称的大麦一般系指皮大麦,裸大麦在不同地区有元麦、青稞、米大麦等俗称。

详见百科词条:大麦 [ 最后修订于2010/12/7 21:07:24 共207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四引《必用》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滋脾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滋脾丸 滋脾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ī pí wán

2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四引《必用》 21 方名

滋脾丸

22 组成

神曲(炒)1两,麦芽(炒)1两,半夏曲1两,陈皮1两,莲肉1两,枳壳1两,缩砂1两,甘草1两。

23 功效

滋脾养胃,消化饮食。

24 滋脾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米饮吞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陈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滋脾丸 《本草害利》:[脾部药队〔补脾次将〕]大枣

食。杀乌附毒。忌葱鱼同食。〔利〕甘平,调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和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和百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四果部]大枣

功,润养肺经,操助脉强神之用,凡补五脏药,用肉捣丸,中满症忌服。主治(痘疹合参)安中养脾胃,助十二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论疮痘初出证第一]论疮痘已出后复生他疾第三

使之既济,此五脏平和阴阳升降也。且人平居饮食,以滋脾土,脾土运化滋荣卫,观脾土于中,上滋肝荣肺,卫下

《专治麻痧初编》:[卷三]周氏《慎斋遗书》

麻后痢只因脾虚不醒宜用芎归,白痢煨生姜,赤痢香连丸,切莫大下,泻痢不愈,宜大补气血,若大下则泄尽元

《推拿抉微》:[第一集·认症法]脏腑通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