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家典籍《大学》的作者是谁
古代儒家典籍《大学》的作者是: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儒藏》是现存世界上唯一一部完整、系统、全面地整理、保存儒家经典文献的古籍总集,也是中华儒学的开端。《儒藏》以汉文为底本,以元明清三代至民国时期的儒生所撰之经、传、序、录为依据,集儒经之大成、儒传之精华与儒术之精髓于一身,共收录儒学经典656部,约5亿余字。《儒藏》编纂工作历时十三年,先后经历了初稿起草、复稿修订、出版发行、定稿校对、编纂修订及专家学者评注六个阶段,最终完成了全部书稿编纂工作,于2016年6月出版发行,共收书656部、约5亿余字。《儒藏》在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儒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整理与保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之一,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领域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对儒家经典都进行过整理与保存工作。据统计,至少有五六百种汉文典籍被保存在我国各大图书馆中,但绝大部分都不完整、不系统而且残缺不堪,不能与汉文典籍相提并论。因此,以汉文为底本并集各代名家之言于一身编排成书的《儒藏》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儒藏》是对儒家经典文献整理史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重要贡献。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思想资源,而且对中国哲学历史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诠释。
《儒藏》的编纂,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上都有着重大贡献。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整理并保存儒学经典文献的大型古籍总集,《儒藏》在整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整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方面,《儒藏》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藏》是一部“古今无双”的巨著,它所记载的儒学内容包括了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在古代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儒藏》集中反映了清代以前儒学发展的状况,使其对清朝以后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汇集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人文素养,涉及哲学、政治、法律三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儒学许多领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文明传承精华之所聚。《儒藏》是一部经典著作中的巨著。《儒藏》经过整理编纂,在理论上突破古代经典不分经、史、子、集四部分体编写传统观念,同时依据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研究成果编撰而成。
《儒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兴林主编,经国博古籍整理研究所等单位支持。《儒藏》以汉文为底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较完整系统的搜集整理,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彭兴林指出,如果说《儒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完整系统地整理、保存儒家经典文献的古籍总集,那么《儒藏》将会成为中华儒学与中华文化最大最有效地保存与研究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藏》编纂工作在坚持原创性、系统性、完整性原则基础上,对以往各种典籍文本重新加以整理,以满足学者和读者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使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之一,《儒藏》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研究沉淀产生了很多珍贵文献和研究成果。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汉语音韵学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所取得成果之一,对于促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指导作用有重要意义。
提取码: 8sjy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儒家推崇的主要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中文名
六经
外文名
Liujing (Six Classics);六经学Theory of Liujing (Six Classics)
读音
liu jing
词性
名词
类属
周朝经典,儒家整理成经的合称
快速
导航
作用
注释
探究
演变
简介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记》: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1]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作用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本文2023-08-06 03:07: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