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黄连简介
黄连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 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 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或橙**,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质坚硬,气微,味极苦。酒黄连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萸黄连色泽黯**,味苦,略带吴萸的辛辣味。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黄连 [ 最后修订于2018/3/12 23:11:24 共4139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大辞典》·羊胆羊胆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胆。性味归经苦,寒。入肝、胆、胃经。功能主治清火,明目,解毒。1治肺痨吐血,咽喉肿痛,黄疸。内服:入煎剂,干品03~06g;或研末装入胶囊。2取汁点眼治风热目赤,雀盲,青盲,翳障;涂敷热毒疮疡。化学成分本品含胆汁酸盐、胆色素、黏蛋白、胆甾醇、卵磷脂、碳酸氢钠等。《辞典》·羊胆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YánɡDǎn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胆,宰羊时割取胆囊,将胆管用线扎紧,悬通风处晾干。亦可取新鲜胆汁入药。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份羊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汁酸盐、胆色素(主为胆红素和胆绿紊)、粘蛋白、胆甾醇、卵磷脂、碳酸氢钠等。胆汁酸在胆汁中一般是与甘氨酸、牛磺酸结合成结合胆汁酸;因胆汁是弱堿性,此结合胆汁酸盐一般为钠盐,此盐的水溶液对油脂有强大的乳化效力,为肠内消化油脂的重要物质。山羊与绵羊的主要胆汁酸有胆酸及脱氧胆酸。山羊或绵羊的胆酸含量都比脱氧胆酸约大10倍。药理作用参见"猪胆"条。性味苦,寒。①《别录》:"平。"②《千金·食治》:"冷,无毒。"③《本草纲目》:"苦,寒,无毒。"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胆、胃三经。"功能主治清火,明目,解毒。治风热目赤,青盲,翳障,肺痨吐血,喉头红肿,黄疸,便秘,热毒疮疡。①《别录》:"青羊胆:主青盲,明目。"②《药性论》:"点眼中,主赤障白膜风泪。"③《千金·食治》:"主诸疮。"④《唐本草》:"疗疳湿、时行热螵疮,和酢服。"⑤《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明目退翳。治青盲雀目,风眼翳障,
详见百科词条:羊胆 [ 最后修订于2016/8/11 19:21:57 共190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P。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本经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行通过横膈,流注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足太阴脾经是阴气最盛的经络,所有本经络穴善于对里寒里虚发挥效用。本经腧穴多用于治疗脾胃、心、肺、肝、肾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例如胃脘痛、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及下肢内侧肿痛、厥冷等。
详见百科词条:足太阴脾经 [ 最后修订于2017/2/3 23:50:08 共497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足太阴脾经如下:
三阴交为经穴名(Sānyīnjiāo SP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别名承命(《备急千金要方》),太阴(《备急千金要方》),大阴(《经穴汇解》)。三阴指足三阴,交即交会,此穴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经之交会穴,故名三阴交。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腹痛,胸腹胀满,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痢疾,便溏,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血崩,死胎,恶露不止,阴挺,经闭,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痛经,难产,产后血晕,不孕,带下,恶露不尽,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 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阳痿,早泄, 痛,遗精,白浊,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足痿,瘾疹,神经衰弱,黄疸,痃癖,症瘕,血晕,七疝,癫痫,痴呆,不眠,疮疡,手足逆冷,股膝踝内侧肿痛,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减退,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癃闭,淋证,便秘,癫狂,痫证,精神分裂症,脏躁,下肢痿痹,眩晕,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乳糜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等。
详见百科词条:三阴交 [ 最后修订于2018/4/19 8:58:21 共55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孕期吃鹅蛋是否有功效的问题,属于孕妇群体中,最为绕神的三大问题之一。另两大问题可以翻翻大河前面的回答。
一直以来,江湖中“鹅蛋有效“和“鹅蛋无用”的两种说法,说有用的那就是立竿见影、效用如神。说无效的反怼愚昧无知、嗤之以鼻。
其实,两方无须争议,听过瞎子摸象吗?角度不同,认识就不同。在大河看来,其实这就是中医和西医之争的一个缩影而已。有啥奇怪的哪?
你要问大河的观点,大河是赞成传统中医的说法。那就是,孕后期吃鹅蛋对于清除黄疸(中医认为黄疸是胎毒的一种)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大河认为,鹅蛋和胎毒的关系,就是中医食疗的理论范畴。做为中国人,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充满智慧的食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感应,现代名词叫什么来着,基因!
中医认为,药物和食物都是具有四性五味、寒热温凉,《本草纲目》说:“卵白,其气清,其性微寒;卵黄,其气浑,其性温;卵则兼黄白则用之,其性平。鸭子和鹅都是水边活动的家禽,鸭蛋和鹅蛋都是微寒的。
三、胎毒是什么
胎毒是中医的概念,不同于现代医学的“黄疸”。西医没这个概念,西医叫做过敏、湿疹、黄疸……
中医儿科古籍《幼幼集成》记载,“凡胎毒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黄是也
那么,胎毒怎么来的?当然是从母体带来的。如果孕妇过量的食用辛辣、煎炸、油腻食物,或孕期大鱼大肉、营养过剩,体内就会积聚热毒,就会传入胎儿体内,出生后胎儿表现出来的湿疮、痈疖、鹅口、胎热、胎寒、胎搐、胎黄都是胎毒。
四、怎么去除胎毒
两个途径,一个是从母体入手,一个是从胎儿入手。
从母体入手,就是本文的主角——鹅蛋啦,大河认为,鸭蛋也行。
大河说了这么多,想必聪明的你,已经知道了答案。寒性的鹅蛋,可以减少孕妇体内的热毒,减少宝宝胎毒的发生。
其实新生儿黄疸是个十分正常的现象,一般也不会给宝宝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只要护理得当,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自愈的。除非黄疸值特别高的话,需要找医生帮忙治疗,而且基本上黄疸都可以治好,所以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只要掌握一些关于黄疸的基本知识,就能轻松面对了。
黄疸是因为体内的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内的胆红素浓度偏高造成的。知道了这个原因,就好办了,只要帮助宝宝把体内的胆红素尽快代谢出去就好了。 所以,降黄疸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宝宝多吃多排,把体内的胆红素快点排出体外就没事了。那那么小的宝宝,想让他多吃也吃不了什么啊,唯一能吃的就是母乳或者配方奶。这就够了,就是让宝宝多吃母乳或配方奶就行,而且最好是多吃母乳,一是母乳才是宝宝最好的食物,再好的配方奶也比不上母乳的营养价值高,二是母乳中有轻泄因子,可以帮助宝宝更快的排泄,更利于身体健康。
不过会有很多宝妈听到别人说,黄疸是母乳引起的,宝宝有黄疸了就不要吃母乳。这些确实吓到了不少宝妈,真的不敢给宝宝吃母乳了。其实只要不是母乳性黄疸的宝宝都是可以正常吃母乳的,不需要给宝宝断奶,而且即便是母乳性黄疸,只要采取少食多餐的办法给宝宝喂母乳,也是可以的。所以,千万别被那些不靠谱的谣言误导了,给宝宝断了母乳,放着最好的食物不用,偏去给宝宝喂奶粉,真是太傻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阴陵泉 31 标准定位 32 取法 33 穴位解剖 34 特异性 35 功效与作用 36 主治病症 37 刺灸法 371 刺法 372 灸法 38 配伍 39 文献摘要 4 阳陵泉 41 标准定位 42 取法 43 穴位解剖 44 特异性 45 功效与作用 46 主治病症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472 灸法 48 配伍 49 文献摘要 410 研究进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二陵 1 拼音
èr líng
2 概述二陵为阴陵泉、阳陵泉两穴的合称[1][2]。《针经指南·标幽赋》:“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杨继洲注:“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蹻者,阴跻、阳蹻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
3 阴陵泉穴位 阴陵泉 汉语拼音 Yinlingquan 罗马拼音 Yinlingchuan 美国英译名 Spring in Shady Mound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P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RP9 富耶氏 RP9 德国 MP9 英国 Sp9 美国 Sp9
阴陵泉为经穴名(Yī
nlíngquán SP9)[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3]。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3][4][5]。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3]。
31 标准定位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5]。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3]。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凹陷处[4]。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4]。
[3]
[4]
32 取法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3]。
33 穴位解剖阴陵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3]。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4]。
34 特异性阴陵泉为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35 功效与作用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阴陵泉有益肾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3]。
36 主治病症阴陵泉主治脾胃、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3]。
现代又多用阴陵泉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 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3]。
阴陵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4]。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萎;
2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3妇产科系统疾病: 炎,月经不调;
4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37 刺灸法 371 刺法一般直刺10~15寸[3][4]。
1直刺10~2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扩散;
2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372 灸法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38 配伍阴陵泉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阴陵泉配水分,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阴陵泉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39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百症赋》: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4 阳陵泉穴位 阳陵泉 汉语拼音 Yanglingquan 罗马拼音 Yanglingchuan 美国英译名 Spring in the Sunny Hill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4 富耶氏 VB34 德国 G34 英国 G34 美国 GB34
阳陵
泉为经穴名(Yánglíngquán GB34)[6]。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足少阳胆经[6]。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五行属土[6][5]。阳为阴之对,外为阳,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故名阳陵泉[6]。
41 标准定位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5]。
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屈膝取穴[6]。
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7]。
[6]
[7]
42 取法
正坐屈膝垂足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屈膝取穴[6]。
43 穴位解剖阳陵泉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6]。
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通过[7]。
44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之筋会。
45 功效与作用舒肝利胆,强健腰膝。
阳陵泉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的作用[6]。
46 主治病症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等[6]。
现代又多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6]。
阳陵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7]。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
3其它: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
47 刺灸法 471 刺法一般直刺10~15寸[6]。
直刺1~15寸[7]。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阴陵泉,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
472 灸法可灸[6]。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8 配伍阳陵泉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阳陵泉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阳陵泉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49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410 研究进展胆囊炎、结石症:据报道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的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针刺阳陵泉穴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起针后10分钟更为显著,泻法明显[6]。
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总管规律性收缩,蠕动增加,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胆汁流出量有明显增加[6]。
肝脾脏疼痛:针刺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肝脾脏疼痛疗效较好,用强 手法,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捻转出针。
落枕:针刺阳陵泉,治疗落枕95例,效果很好。
肩关节周围炎:有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效果良好。
三结交为经穴别名,指关元穴。《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详见百科词条:三结交 [ 最后修订于2017/2/18 20:05:44 共480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谷疸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谷疸丸的用法用量 25 备注 26 摘录 3 《济生》卷四:谷疸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谷疸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谷疸丸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谷疸丸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三因》卷十 51 谷疸丸的别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谷疸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谷疸丸 1 拼音
gǔ dǎn wán
2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谷疸丸21 处方
苦参90克(锉)龙胆30克(去芦头)牛胆1枚(干者)
22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治谷疸。食毕即头眩,心中佛郁不安而发黄。
24 谷疸丸的用法用量
每次以生麦门冬汁送下10丸。日三四服。
25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订严氏济生方》补。
26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3 《济生》卷四:谷疸丸31 处方
苦参3两,龙胆1两,牛胆1枚。
32 制法上为细末,用牛胆汁少许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谷疸。
34 谷疸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用热水或生姜、甘草煎汤送下。
35 摘录《济生》卷四
4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谷疸丸41 处方
苦参3两。
42 制法上为细末,用牛胆1个,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谷疸。
44 谷疸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白水或生姜汤送下。
45 摘录《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
5 《三因》卷十 51 谷疸丸的别名
苦参丸
52 组成苦参3两,龙胆草1两,栀子(去皮,炒)半两,人参3分。
53 主治谷疸,胃蓄瘀热,气浊,食谷不消,大小便不利,胀满不下食,趺阳脉紧而数。亦治因劳发热,热郁发黄者。
54 谷疸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以大麦煮饮送下,日3次。不知,稍加之。
55 制备方法上为末,以猪胆汁入熟蜜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
56 附注苦参丸(《得效》卷三)。
古籍中的谷疸丸 《丹溪心法》:[卷三]疸三十七小柴胡加谷芽、枳实、浓朴、山栀、大黄,《济生》谷疸丸。酒疸,身目黄,心中懊,足胫满,尿黄面黄而赤斑
《明医指掌》:[卷四]黄胆五,煎服。五疸谷疸,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济生谷疸丸,或小柴胡汤加谷芽、枳实、浓朴、山栀、大黄。酒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六黄疸门]谷疸(附论)椒青皮(三两炒香)阿魏(一分醋化)上为末。别研谷疸丸(危氏方一名苦参丸)治胃蓄瘀热。气浊。食谷不消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外感食,停滞胸膈,宜小柴胡汤加谷芽、枳实、山栀,或谷疸丸、红丸子。伤冷食,肢厥者,四逆汤加茵陈。心胸懊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一·脾胃门]黄胆本文2023-08-06 03:07: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