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的部首和组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陶的部首和组词,第1张

陶的部首是阝,组词可组为:陶器、陶瓷、姓陶、陶俑、熏陶等。

陶,左右结构,多音汉字,名词时多念táo,做动词时多念yáo。陶的基本释义: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制造陶器:陶冶、陶铸;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古同“淘”,洗;姓氏。

陶作为名词时详细释义:形声,从阜,陶(táo)声,阜,土山。从“阜”,与土有关。本义:陶丘;地名专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相关古籍有:陶,再成丘也。——《说文》;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也。——《释名》在济阴,《夏书》曰,东至于陶丘北,陶丘有 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唐氏。——《说文》

陶作为动词时详细释义: 制作瓦器,相关古籍:陶,作瓦器也。——《玉篇》;陶子河滨。——《吕氏春秋·慎人》;譬若陶人之埏埴。——《淮南子·精神》;万室之国,一人陶。——《孟子·告子下》 陶冶,化育 ,相关古籍: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延师择友,陶成佳士。——范景文《贺王甥申之首入泮宫序》。

基本字义

1 好看,漂亮:美~。秀~。明~。绚~。富~。~质(女子美好的品貌)。风和日~。

2 附着:附~。

3地名:丽( lí )水。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丽(繁体字:丽) 拼音 :lì lí 造字法 :形声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部首 :一 五笔 :GMYY 总笔画 :7 仓颉 :MBIB 繁体 :丽 基本信息,详细字义,古籍解释,字源演变,常用字型例举,方言,潮汕话,潮汕话, 基本信息 汉字:丽lì lí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丽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 :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 拼音:lì lí 注音:ㄌㄧˋ ㄌㄧˊ 部首:一 丽的部首笔画:1 部外笔画:6 总笔画:7 田字格中的“丽”字 五笔86&98:GMYY 五行:火 仓颉:MBIB 郑码:ALLD 笔顺编号:1254254 四角号码:10227 笔顺:横、竖、横折钩、点、竖、横折钩、点。 组词:眉目秀丽,锦绣艳丽,风和日丽,山河壮丽,纯真俏丽,多彩绚丽,神秘绮丽。 详细字义 〈形〉 韩国明朝体 1 形声。从鹿,丽声。其字本作“丽”,后加“鹿”,成为形声字。鹿形丽声,鹿成对,并驾。本义:成群;结伴;成对 2 成对。后作“俪”。 丽,两也。——《小尔雅·广言》 丽钩芒与骖蓐收兮。——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上》。师古曰:“丽,并驾也。” 丽马一圉。——《周礼·夏官·校人》 良马五之。——《诗·鄘风·干旄》。孔颖达疏引 三国魏· 王肃曰:“ 夏后氏驾两谓之丽。” 自扬、 马、 张、 蔡,崇盛丽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3 又如:丽限(指期限的上限与下限);丽偶(对偶);丽辞(对偶的辞句);丽泽(两个沼泽相连)。 4 美丽,漂亮状貌甚丽。——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中国大陆宋体 妻子衣服丽都。——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天生丽质难自弃。——唐·白居易《长恨歌》 长安水边多丽人。——唐·杜甫《丽人行》 5 又如:壮丽(雄壮而美丽);秀丽(清秀美丽);丽象(美丽的景象);丽姝(亦称姝丽。美女);丽春园(又叫丽春院。相传是名妓苏卿的住处,后因以称妓院或艺妓、歌女的住处)。 6 华丽,华靡 恶丽靡而不近,斥芬芳而不御。——《汉书·扬雄传下》 绮丽之艳说。——刘勰《文心雕龙》 7 又如:丽句(绮靡的文句);丽则(佳美而失法度);丽尔(华丽);丽谯(壮丽的高楼);丽靡(奢靡华丽) 8 通“厉”。猛烈 西北曰厉风。——《淮南子·地形》 〈动〉 1 结伴而行 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汉· 张衡《西京赋》 2 依附;附着 [stick to;adhere to] 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易·离》 丽土之毛。——徐光启《甘薯疏序》 3 又如:丽水(附着于水中);丽霄(附着在天空);丽紫(著上紫色) 4 施;加 越兹丽刑。——《书·吕刑》 5 又如:丽兵(将武器施加于人) 6 依法执行。如:丽法(施行法律);丽徒(服刑的犯人) 7 射中 射麋丽龟。——《左传·宣公十二年》 8 又如:丽龟(射中禽兽中心脊椎) 9 依托 人无所丽。——《后汉书·张衡传》 10 系;拴 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礼记·祭义》 11 通“罹”。遭遇 鱼丽于罶。——《诗·小雅·鱼丽》 〈名〉 数,数目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不止十万。)——《诗·大雅·文王》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丽)〔古文〕৥丽ꋘ《唐韵》《集韵》《韵会》郞计切《正韵》力霁切,$音隷。《说文》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 又《司马相如·大人赋》驾应龙象舆之蠖略委丽兮。《师古注》行步进止貌。 又《玉篇》偶也。《易·兑卦》丽泽兑。《注》丽,犹连也。《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注》两马也。《又》束帛丽皮。《注》两皮也。《史世纪》太昊始制嫁娶丽皮为礼。《释义》丽,偶数也。 又《玉篇》好也。《广韵》美也。《楚辞·招魂》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又《前汉·东方朔传》以道德为丽。 又《玉篇》数也。《诗·大雅》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又《广韵》著也。《左传·宣十二年》射糜丽龟。《注》丽,著也。 又《正韵》附也。《易·离卦》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又《礼·王制》邮罚丽于事。《注》丽,附也。过人罚人当各附于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 又系也。《礼·祭义》祭之日,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哓。《注》丽,犹系也。 又《玉篇》华绮也。《正韵》华也。《书·毕命》敝化奢丽,万世同流。《韩诗外传》原宪谓子贡曰:仁义之匿,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也。 又《玉篇》施也。《书·多方》不克开于民之丽。《传》不能开于民所施政敎。丽,施也。言昏昧。 又《正韵》光明也。 又地名。《左传·成十三年》晋师济泾,及侯丽而还。《注》侯丽,秦地。 又《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华丽县。 又与欐同。屋栋也。《列子·力命篇》居则连丽。 又丽谯,高楼也。《庄子·徐无鬼》君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闲。《前汉·陈胜传注》楼,亦名谯,故谓美丽之楼为丽谯。 又梁丽,车名。《庄子·秋水篇》梁丽可以冲城,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又鱼丽,阵名。《左传·桓五年》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 又《正韵》小舟也。 又姓,见《姓苑》。 又复姓。《左传·成十七年》晋厉公游于匠丽氏。 又《广韵》吕支切《集韵》《韵会》邻知切《正韵》邻溪切,$音离。《释名》丽,离也。言一目视天,一目视地,目明分离,所视不同也。 又高丽,国名。《魏志》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前汉书》作高句骊。 又山名。《史记·黥布传》布故丽山之徒也。或作骊。 又与鹂同。《张衡·东京赋》丽黄嘤嘤。《注》ꁐ丽古字通。 又《集韵》怜题切,音黎。义同。 又《集韵》里弟切,音礼。萧该说,彭蠡,泽名。古作彭丽。 又力智切,音詈。美也。 又《类篇》山宜切,音酾。㭊也。 又《集韵》郞狄切,音历。县名。 从丽,俗从两日,非。《六书正譌》丽,古丽字。相附之形,借为伉丽。俗别作俪。 考证:〔《楚辞·招魂》被文纤丽而不奇些。〕 谨照原文纤字上增服字。〔《左传·桓五年》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 谨照原文阵改陈。 字源演变 “丽”上面一个“丽”字下面一个“鹿”。如今把下面的“鹿”字去掉了,大家不知道这个“丽”当什么讲了。 小篆 实际上,“丽”是指雄鹿的角,大家见过雄鹿吧,雄鹿的鹿角非常好看,指的是一支雄鹿在阳光下站在山冈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呀。 楷体 我们人的脊椎连着脑袋,我们后面脊椎叫督脉,督导全身的气脉叫督脉。他连着脑袋。角是长在头骨上的,叫头上长角。所以鹿角代表这个生命阳气的最高端,所以鹿角长的多好看呀,特别的张扬。 中国的古人管鹿角叫“丽”,它很美丽。这个“丽”就是这么来的。 常用字型例举 方言 lì 潮汕话 利 lí 潮汕话 离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 历史 地图集》。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始名于汉朝,指上雒(县)和商(县)的地域合称。 历史 上商洛道(亦称商於古道)为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其他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商洛的商字源于商山,最出名的有“商山四皓”,还有卫鞅被秦孝公封“于商十五邑”即后称商於之地,后人称之商鞅。商於之地是“商”和“於”两地的合称,商为商密,鄀子国国都。黄帝封其次子昌意于若水为诸侯建立昌意国,号鄀国,又称若国,得名于若水。若水在河南的汝水。“汝水”得名于8,000年前的“女娲”,女娲为女帝,居于“汝水之阳”。古籍中若、汝二字古音同义相通,若水即汝水;另外,汝水无论在史料还是考古发现中皆可印证属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之。自商中期到西周至春秋均有鄀国文物出土,古籍中也有鄀国相关情况的记载。商武丁时期至商末,鄀国一直是商王朝畿内(古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政治地位较尊、经济实力较强、文化水平也较高的方国。其首领多在商王室任要职,从出土的鄀国铜器铭文看,如《若癸鼎》、《若父己爵》等,鄀部族首领“亚若癸”、“ 亚若父己”均世服于商王室(注,“亚若癸”之“亚”为职官或爵称在商周王室中具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若”为族名或国名;“癸”指鄀之首领或国君)。鄀国经济或与商王朝息息相关,商王时常问卜鄀的年收成情况,甲骨文卜辞有“若受年”的记载。商朝后期,鄀国的活动范围,以它和商王朝的关系,当距王朝的政治中心相去不远,或许仍在汝水流域一带。周朝初期,鄀国臣服于周,并受到周王室的册封,迁徙到汉水上游支流丹水流域一带。鄀国有自己的纪年与正朔(鄀正),不用周正,不奉纪周王统年,仍奉商,将自己的国都用商命名。因此可论证商洛的商源于鄀国都商密。

据考古发现,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商洛市境内就有先民活动。花石浪遗址,是距洛南县城北3公里之县河、石门河、洛河三段交汇的尖角村东坪组花石浪。在花石浪东面的山坡上,有一个高约4米、宽约2米,洞深88米,面积约20平方米,洞内堆积有3层古人类居住面的石灰岩裂隙。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最初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遗址范围包括龙牙洞内部以及洞外附近南洛河及其支流石门河二级河流阶地坡积物部分。70年代末期,西北大学薛祥熙发现洛南猿人牙齿化石。花石浪龙牙洞遗址是一个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遗址,填补了秦岭山区旧石器时代的空白,对中国乃至世界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早期先民的经济和生活类型以及第四纪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等课题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商州东龙山遗址、紫荆遗址均为新石器遗址群。东龙山古遗址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紫荆古遗址为省级保护单位。东龙山古遗址是陕西东南丹江上游商州境内众多古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其文化内涵包括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以及汉代遗存(以墓葬为主)。紫荆古遗址是我省面积较大、保存完整、文化堆积较厚、文化类型复杂的聚落文化遗址,为考古界认识研究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重要考古学资料;被考古界誉为陕西建国以来史前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为研究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与江汉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交流、影响、融合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考古学资料。

夏、商属梁、豫二州。西周属若方即鄀子国。山阳县短暂有过丰国,也称酆国,为西周姬姓丰国,也是商周众多丰国中的一个。“丰国,侯爵,始封文王子。”说到丰,我们会想到丰镐,丰镐分为丰京和镐京两地,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沣河两岸,有丰镐遗址。沣河,即沣水,古籍记载文王邑丰,武王迁镐,成王营雒。户县之丰为西周都城,不可能另封,姬姓丰国当采别地。《后汉书》载有“析地”,即楚之析县,县西设武关,有丰乡城。《左传·哀公四年》中有“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的记载,当时丰地属楚,说得是前491年,楚国北上,司马调动丰地、析地与狄戎等地的兵卒,兵临上洛。此丰地即析县丰城乡,经专家考证,丰乡城在今陕西山阳县,古称丰阳县。丰作为文王之子封国,是武王克商后第一批分封的侯国,也是地位最显赫的一批。因此,丰国常作为周边异姓国家寻求政治联姻的对象。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竹沟园七号墓出土西周早期铜器“丰公鼎”,有学者认为此丰器属姬姓丰国器物,也只有文王之子丰侯配得上“公”字。此丰器出现在弓鱼国,当为早期丰国与弓鱼国政治联姻的见证。上世纪六十年代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葬群出土了数件带铭丰器,有丰伯戈、丰伯剑、丰伯爵,推测这些丰器也应属于姬姓丰国。这些丰器出现在东都贵族墓地,有可能跟姬姓丰氏族人在东都任职有关。丰国虽贵,但它跟其他姬姓宗国的命运有些不同,丰国的存在时间很短,可以说是最早消亡的国家,从立国到亡国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它的亡国经历有些特殊,它并不是被周边的国家吞并或蚕食,而是被周王废黜的。西周之初,周人为了吸取商纣酒色亡国的教训,颁布禁酒令,还令周公旦撰写《酒诰》,散发到天下各国。丰侯我行我素,视法令如儿戏,日夜酗酒,在这当时是很严重的事件。《今本竹书纪年》载:“(成王)十九年,王巡守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归于宗周,遂正百官,黜酆侯。”十九年,周成王巡游天下,了解诸侯国情民情,召公和康公作为随从。成王一回到宗周便召集百官,宣布废黜丰侯的诏令。说明周王在巡视期间了解到了丰侯无视禁酒令的违法行为。东汉《三礼图》载:“丰,国名也,坐酒亡国。”

春秋属上鄀、晋上雒及楚商地域。公元前635年,秦国及其盟国晋国两大国联合讨伐鄀国。而秦晋此时的对手楚国派军队助鄀国。商密人向秦师投降,楚师将领被秦师俘虏,于是秦师回国,楚人追赶不及。 公元前622年,鄀国在亲近秦国还是楚国的问题上来回摇摆,这也是朝秦暮楚成语的由来。秦国攻入鄀都商密,其国土为秦国占有。鄀国人就此迁徙至今湖北省宜城市,被称为上鄀。迁徙之后,鄀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不知何年最终社稷灭亡,完全被楚人同化。战国属秦国和楚国。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卫鞅大破魏军,获大胜。俘公子卬,秦王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商君”,遂称“商鞅”,封地名商邑。前337年更商邑置商县(治今古城村),辖今商州区及丹凤、商南、山阳县大部。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上雒、商(县),包括今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山阳4县。属内史南境,治所设咸阳,为京畿地。

西汉上雒和商(县)沿用了秦朝的设置,增加了秦代属三川的华阳(今洛南)县。地界上雒至秦岭为界,以下商地约从商地至现商南、丹水县部分。商县以下和上雒以上的两县地域,即大体相当于今商洛市辖地域。其两县地仍属弘农郡,隶司隶部,郡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上洛之名,因居雒(鄀)水之上故名,春秋为鄀水战国为雒水,秦朝为丹水。“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东汉上洛改设为上洛侯国,封王遵为侯,治所辖地仍旧在古上洛即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建武十五年(39年),划上洛侯国归京兆尹管辖”。地属京兆尹,仍隶司隶校尉部,辖区相当于今关中平原西安以东、渭南及商洛地区。尹治设在长安,仍领10城,其中上洛、商两县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区大体相当。山阳设丰乡城,属荆州刺史部。

三国地属曹魏之雍州京兆郡,正始五年(244年)设,治所在长安。商洛地区仍设两县,一为上洛县,魏文帝曹丕又将上洛的“雒”字改为“洛”字,辖地包括今商州区、洛南两地。一为商县,辖地包括今丹凤县,商南县。今山阳县境属荆州魏兴郡平阳县,魏兴郡治西城县,今安康市。

西晋泰始二年,晋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这是商洛地、市一级建制在此地设置之祖始。其治所在古上洛(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领上洛、商、卢氏三县(卢氏今属河南省),属司州,司州治洛阳。商洛地区再次属于京畿地。

十六国时期历属前赵,前秦,东晋,后秦、魏。南北朝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乱。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由东晋开始的南朝,在辖区的北部侨设了上洛的州、县,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迁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北魏属洛州。太延五年(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平真君二年(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太和三年(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太和十一年(487年)又迁往襄阳,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设立洛州,领5郡,其中3郡属今商洛:上洛郡,领上洛、拒阳2县;上庸郡,领商(今丹凤)、丰阳2县;苌和郡,领南商1县,即今商南。西魏属洛州和雍州管辖。洛州治所设上洛(今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领上洛郡(今商州区)、拒阳郡(今洛南县)、上庸郡(今山阳县西北部、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商县(今丹凤)及山阳漫川、商南县。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洛(即今商州城)领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阳、丹凤;商南4县及镇柞部分地域);拒阳郡(今洛南地)。此时的商州新城距古上洛城30千米。新城的诞生和郡、州一级治所均迁移至新城。

隋代开皇三年(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领上洛县(今商州区)、商洛县(商洛即从前的商县至今丹凤县一带,隋文帝改称商洛)、洛南县、丰阳县(今山阳、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5县;大兴县东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仍属京兆郡管辖。据《隋书·地理志》载,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 历史 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称谓。历代设州置县,或州县同设,交替沿革复杂。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627年)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今商州区)、商洛县(今丹凤、商南两县)、洛南县(今洛南)、丰阳县(今山阳)、乾元县(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据,各国疆域均不辽阔,道一级遂废,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后梁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乾元、上津5县;洛南县改属华州;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汉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上津4县;南县仍属华州;乾佑县(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周时,商州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北宋时,为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治长安),州治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北宋淳化二年(991),名臣王禹偁因论庐州妖尼道安诬徐铉事,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金时,属京兆府路商州。金贞元二年(1154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旬阳县西北部(今镇安县)属金州。金元光二年(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领上洛(今商州区、丹凤、商南、山阳4县及柞水县南部),至元元年(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这是以“雒“地所命名的”上洛县、郡、建制“名称历经1269年后终止(2013年算起)。辖地包括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及柞水县南部,并统领洛南县地。

元代为商州,先属安西路,陕西行省,后属奉元路管辖。元代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建制,商州下领洛南县,原来的上洛为在郭,仍不另设县,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境域大体相当。

明代地属陕西布政司西安府,时称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区、丹凤县两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4县。天启元年(1621年)为避明光宗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雒”。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它各县不详)。永昌二年正月,大顺政权结束。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直隶商州,直属陕西潼商道,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为柞水县前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