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从上古时期的唐尧开始,长达四千年的历史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太原从上古时期的唐尧开始,长达四千年的历史吗?,第1张

  山西太原建都至今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

  王尚义,195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毕业生,现任太原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与教学。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诌议太行八径的历史变迁》、《统万城的兴衰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等学术论文多篇。到目前为止,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30余篇。2002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纪念太原建城历史,实质是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的社会发展史,它关系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问题,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史学家、文物考古专家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余冒不才之责撰发本文,抛砖引玉,望方家奋起探讨,以推进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发展。

  主要谈三个问题:

  一、太原建都前厚重的历史渊源

  (一)山西已发现有180万年的人类历史

  (二)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的历史

  三、尧都是太原

  太原建都前厚重的历史渊源

  (一)山西已发现有180万年的人类历史

  根据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的研究,通常将人类文化的诞生至距今13万年前划入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地质学中的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这一阶段的古人类及文化遗址或地点,在中国已发现近200处,山西就占有157处,这说明山西是研究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重要基地之一。

  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地点。195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调查�河遗址时,在同属于山西芮城县的西侯度村后人疙瘩之下的交错砂砾层中发现了动物化石,1960年在这里又发现几件具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块。1961年和1962年,由王建主持,分别对这一地点进行了两次发掘,获得了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32件石制品、带有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以及被火烧过的骨、角、牙等。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古地磁测定的年代为至今约180万年。

  在西侯度文化层中出土了若干颜色呈黑色、灰色和灰绿色的肋骨、马牙和鹿角,经化验分析,证明是被火烧过的。这样,人类用火的历史被大大提早,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西侯度的石器,在打制技术和类型方面显得比较古拙而原始,但是从石器生产的全过程看仍有其进步的一面,石器的主人在诸多的砾石中能选择具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石英岩、脉石英和基性喷发岩为原料;制作石片已采用了三种方法;工具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类型多样,使用的刃部已有直、凹、凸三种基本形态,说明工具的使用已有相当的分工。这些都说明西侯度的石器尚不是人类最早的工具,人类最初使用的第一件石器还需要在更古老的上新世地层中去寻找。

  可以说,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大地,是中国远古社会早期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二)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昔在黄帝部族之前,中原地区的土著人为蚩尤部族,其先祖是有巢氏。《韩非子·五蠹》中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巢氏这位圣人就是今山西吕梁山地区石楼县人氏。《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云:“有巢氏诞生石楼山。”《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曰:“有巢氏治三百载,栖于石娄。”石楼山,即是晋西吕梁山中部今石楼县东与交口县(古温阳县)交界的大山,亦称太阴山。

  炎帝、黄帝原为西北地区神农氏姜姓和姬氏族的部落首领。黄帝作舟车渡河,打败蚩尤部族,又合并了炎帝部族,黄帝终于成为中原各部落共同拥戴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下去,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部分。这是后来中华民族被称之为炎黄子孙的由来。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春秋内事》曰:“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栋深宇,以避风雨。”《山海经》曰:“有人衣青,名曰黄帝女妖。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妖,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曰:“黄龙附图,鳞甲成字,从河中出,付黄帝,令侍臣自写以示天下。”又曰:“黄帝摄政前,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列子》曰:“黄帝即位十有五年,竭聪明,尽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皮于�,昏然五情爽惑。……黄帝既悟,〔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历代帝王纪》载:黄帝在位一百年(即公元前2813戊辰至前2713戊申年也)。崩於荆山之阳,葬桥山。

  一言概之,炎帝是今陕西宝鸡地区人氏,黄帝是今甘肃陇上人氏,这两个亲缘部族渡过黄河到今山西,打败土著部落首领蚩尤,以炎黄部族为主体,融合蚩尤部族,形成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始也。所以说,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元年(前116)六月,在汾阴(石楼山)临河县(今石楼县)修建后土祠时,某巫挖掘出一个古鼎,有司奏称是轩辕黄帝的宝鼎,迎至长安甘泉宫。轩辕黄帝的宝鼎埋藏在汾阴临河县(今石楼县),这是今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的文物证据。

  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历史

  研究太原的建城时间,首先,必须有一个大前提,这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问题,这个问题如没有解决,研究太原的建城时间就有断章之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缺憾的是,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上,五帝、夏、商至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庚申年以前,历代帝王在位多少岁,没有确切的纪年,使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成为约数,而迄今只知公元前841年加2003年,等于只知2844年的帝王世纪。因此,有许多史学家正潜力研究上古历史,尤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待这个问题的解决,才能确切地说明太原的建城时间。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可根据战国时史官撰《世本》,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尚书序》,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著《帝王世纪》,清程允升《历代帝王纪》、齐召南《历代帝王年表》,《二十四史》及有关古籍资料,对各朝历代帝王的世系、传承方式、谥号、在位时间的记载,逐一推论简明叙述,亦可对太原的建城时间问题作出较科学的、有根据的说明。

  有人会对这些资料来源问题提出质疑,暂且不论,就说三国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公元215—282年),他是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甲乙经》、《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可谓是医学家、史学家。所以,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晋书·皇甫谧传》,约4200字。可见,皇甫谧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编撰的《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或从母姓伊祁氏,年十五而佐帝挚,授封于唐,为诸侯。身长十尺,常梦攀天而上,故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阳,置敢谏之鼓,天下大和。……舜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阳城而崩,《尚书》所谓‘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是也。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凡尧即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腾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试。”

  又曰:“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尚书·中侯》曰:“帝尧即政七十载,景星出翼,凤凰止庭,朱草生郊,嘉禾孳连,甘露润液,醴泉出山。修坛河、雒,荣光起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止霁,吐甲图而带足。”

  《尸子》曰:“尧舜有天下,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而谓皆治者,众也。”杨子《法言》曰:“尧能则天者,以其能臣二圣。二圣,舜、禹也。”《说苑》曰:“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有一人饥,曰:我饥之也。有一人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仁而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人劝,不罚而人治,先生而后杀,是尧道也’。”

  《淮南子》曰:“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鱼,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譬若播棋于地,圆者走室,方者处高,各从其所安。”又曰:“尧治天下,政教平,德润洽,在位七十载,乃求所属天下之统,令四岳〔明〕扬侧陋。四岳举舜而荐之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既入大麓,烈风雷雨不迷。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又曰:“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也,而宁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屈,强弱相乘,众寡相暴。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是故茅茨而不铲,采椽而不斫,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大羹不和,粢饭不凿,巡狩行教,勤劳天下,周流五岳,岂其奉养不足乐哉?举天下以为社稷,非有利焉。年衰志闵,举天下之重而传之舜也,犹却行而释踪也。”

  《历代帝王纪》曰:帝尧“在位七十有二年。”

  帝尧,陶唐氏,从母居,姓伊祁氏,名放勋,帝喾子,帝挚弟,初封唐,以火德王,都平阳,乐曰大章。公元前2467甲寅至公元前2397甲子,在位70年,禅位於舜,即位九十八载崩,年百一十八岁,葬阳城。

  按上述资料记载:尧在太原建都的历史应该是2467年+2003年=4470年。

  《续述征记》记载:“阳城县有尧冢,自汉晋二千石(乃)〔及〕丞尉刊名甚众。尧即位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碑。”这就是说,迄至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是尧即位2721年;公元309年至2003年是1695年,两项共计尧即位迄今为4416年。虽比皇甫谧《帝王世纪》等古籍资料少54年,但证明太原建都4470年之说论据是较充分的。

  尧都是太原

  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纪》中说:“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即太原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尧都是太原。

  尧都是太原这个观点,会遭到当代很多人的反对。因为,山西、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史学家、学者,公认为尧都在今山西临汾市。事实上,临汾是尧庙。据临汾尧庙内五通古碑记载,是唐显庆三年(658)始建“尧舜禹三圣庙”。

  (一)关于太原的名称问题

  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纪》中说的晋阳、平阳、太原三个名称,其实一也,都是唐国侯尧徙迁即帝位的都城。后人称之为龙城,今仍有平阳路以窥其事。

  《帝王世纪》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这就说明,太原不但是帝尧的首都,而且还是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鲧之子大禹建立夏朝的都城。夏禹在晋阳建都后,称之为“太原”。太,即太上,太古;原,是原来,起初,根源。《晋书·应贞传》曰:“悠悠太上,人之厥初。”意为太原是中国太古时代人类起初的发源地。这是指帝尧、夏禹在太原建都而言。广义的说,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地点,古地磁测定的年代为距今约180万年,亦是人类起初的发源地。

  唐宰相李吉甫撰唐朝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说:“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晋阳六名,其实一也。”晋阳是中国古代皇畿之地,称之为太原也。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是远古中国京畿之域,称之为中原也。有所谓东鲁西鲁之称: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也。战国地理著作《职方纪略》曰:“山西别号西鲁,《禹贡》冀州之域……,首府太原,号曰晋阳。”

  (二)帝尧、夏禹为什么要在太原建都?

  1、汾涑谷地是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内核。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和炎帝、伯夷、共工氏等部族首领,都是在陕北作舟车渡河东至,汾涑谷地是最适应于早期人类栖息、繁衍、发展的地区。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内核。

  2、冀州即今河北、山西,是唐尧、虞舜、夏禹诞生的故里。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纪》中说:“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又曰:“帝尧氏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北,唐水在西北入河。南有望都,县有都山,即尧母庆都之所居也。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北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名其县曰望都。”

  帝舜,有虞氏,名重华,黄帝八代孙,生于姚墟(今永济县),故又姓姚,受尧禅,以土德王,都蒲坂,乐曰大韶。《史记·五帝本纪》曰:虞舜者,名曰重华,“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夏禹,姓姒氏,名文命,字高密,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鲧之子也。《史记·夏本纪》曰:“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杨雄《蜀王本纪》曰:“禹本崇山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在今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间的崇山。

  3、治水重点工程在山西。《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撮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羽山即今吕梁骨脊山。舜帝命鲧之子禹为司空,付以治水之任,续鲧之业。《史记·夏本纪》曰:“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禹自冀州壶口山起事,治至吕梁山。壶口,在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河道上,是一有名险要处,有惊涛骇浪奔泻而成的瀑布。《蔡氏书传》云:“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吕梁也,在今石州离石东北。”岐山,是为山西介休狐岐山。《禹贡注》曰:“岐山,今在汾州介休县。”蔡文定注:“狐岐之山,胜水出焉,即此是也。”战国尸佼在《尸子》一文中说:“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尸佼所说的龙门、吕梁、孟门和壶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项重点工程,都在山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认为,尸佼所说的“孟门”是指在今河南辉县西的古隘道;或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的孟县。还有的学者认为,河南辉县、孟县一带的黄河只能是“洪水泛滥”,不能说“大溢逆流”。应该是指今山西吉县之西,陕西宜川之东的黄河河道的孟门。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实际是指今山西柳林县黄河东岸的孟门,即陕西吴堡县东临黄河之古隘道,大禹治水在定湖西南劈开蛟龙石壁谓之孟门也。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门村西南蛟龙石壁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谓“定湖”之称。若遇*雨,“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大禹治水(前2243—前2230年)在孟门村西南劈开蛟龙石壁,河水顺流而下,形成《孟门十景》之一的“黄河洪涛”。所谓“孟门”,是大禹治水之黄河河道上的第一个大门,故因以命地名矣。

  从现在的地形地貌看:其一,壶口瀑布上游的山西、陕西沿黄河两岸均为石山石洼,唯有蛟龙石壁内黄河两岸是淤泥形成的土山土坡。其二,在蛟龙石壁黄河两岸海拔10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都是大水长期冲刷形成的里面光滑的大小不等的圆窝洞。其三,在山崖上和山顶上的零散小石头,都是大水长期冲刷形成的河卵石。其四,在蛟龙石壁内黄河两岸海拔1000多米的山顶上,都是大水淤积形成的千层状青石水砂。河东岸小垣则山顶部剖开黄土复盖层后的上层青石水砂就有50多米厚,下面砂层多高暂不得而知。河西吴堡县薛下村乡新舍窠山,同河东小垣则山同样有大水淤积形成的千层状青石水砂。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言以蔽之,战国尸佼在《尸子》一文中所说的:“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这里的“孟门”,就是指今山西柳林县孟门村的蛟龙石壁。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吕梁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的庄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主殿“源神殿”内,供奉着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鲧;这里现还有国家一级文物“无头神鲧”石雕坐像:底座长098米、宽040米、全高125米、胸围092米、膝部周围150米,左臀部还有一“鲧”字。原来是在源神殿神鲧泥塑像内取出来的。

  据《汾州府志》记载:山西离石骨脊山旧传半山有大禹祭父神鲧击舟铁锚、缆舟大铁绳和铁环。“山顶有汉刘耽撰碑,可辨者六十字,言舜禹治水时事。”在文水县的山村找到《禹贡随山浚川图》碑,长169米、宽071米、厚016米,这是大禹治水后的九州石刻地图,现保存在武则天庙。这些都是尸佼“孟门”之文物证据。

  (三)尧都太原的历史文献根据

  据《汉书·地理志》曰:河东郡有县二十四,同时并列记载有“临汾”、“平阳”两个县的名称,并在平阳县后注译“曰尧都也”。这是《汉书》卷二十八上的史实记载,《汉书》是汉�台令史班固(公元32—92年)撰,《汉书注》是唐正议大夫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注。这里临汾、平阳两县的区别应该是很明确的;尧都平阳并不是临汾,应该说也是清楚的。

  《晋书·地理志》记载:“平阳郡,故属河东,魏分立,统县十二,户四万二千。”在十二县中有“平阳,旧尧都侯国”;还有“临汾”县。这是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晋书·地理志》卷十四记载的。

  上述《汉书》、《晋书》在“地理志”中,都说尧都平阳,不是临汾,而为什么今人把平阳和临汾混为一谈呢?请看《隋书·地理志》:“临汾,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由此可见,今人将汉朝、三国和西晋以前的平阳即太原和后魏以后的平阳即临汾没有区别开来,结果将太原的尧都误解为临汾,这是原因之一;其次,临汾有尧庙,将尧庙误解为尧帝皇宫,这是原因之二。我们应该尊重三国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即太原也。”

  (四)唐叔虞世家及太原晋祠

  《史记·晋世家》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周武王之父文王,遂拜姜太公为师,成为西周建国的名臣。后来姜太公辅佐周武王,拜称为“师尚父”。姜太公原籍是今山西石楼县义牒人,娶妻号称桃花女,是今山西石楼县桃花庄人氏。姜太公与其妻桃花者所生之女姜淑祥,世称邑姜。邑姜为周武王之妻,生两子即周成王、唐叔虞。

  《史记·晋世家》又曰:“武王崩,成王立(前1123—前1086年,在位37年),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今太原晋祠,是为奉祀西周时唐国侯叔虞而建,其圣母殿之圣母,是姜太公之女儿,周武王之妻、叔虞母姜淑祥,即邑姜。

  《史记·晋世家》载:“唐叔虞子燮,是为晋侯。”传说唐叔虞之子燮以封地境内有晋水,遂改国号为晋,自称晋侯。《汉书·地理志下》曰:“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

  有关晋祠因我撰有《晋祠之谜》故从略之。但有必要提供,清乾隆三十七年,赐进士出身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朱�,根据“若干列诸碑”和“残碑”撰写的《太原县重修唐叔祠记》碑文中说:“大夏之墟,龙山之阳,实启唐国。自班固、郑元、杜预以来,未之异说也。”说太原县的名称有“大夏”、“夏墟”、“太原”、“平阳”、“大卤”五名,其实一也。

  碑文说祭祀唐叔虞的时间,“迄今哉三千年中衍之浚不祀”。乾隆三十七年,是公元1772年,当时太原唐叔虞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上逆唐叔虞公元前1123年至唐尧公元前2467年即有1344年的历史;下迄公元1772年至2003年之间的231年,可知太原建城时间为4575年矣。从中比皇甫谧的4470年多105年。这就说明,朱�的“三千年”是约数。但他确能说明太原的建城时间绝不是2500年。

  综上所说,冀州太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是唐尧夏禹之都,迄今已有4470年的建城历史。但是这一认识尚有待于以后考古证实。余提呈一家之说,敬请专家、学者考察斧正,以祛惑云。

  2003年8月7日于晋阳

  参考文献

  1《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2《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3《后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4《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5《晋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6《隋书·地理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7《新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8《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9《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0《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1《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2《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3王社教、朱士光:“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总55辑)。

  14朱士光:“关于尧文化与尧都研究的几点初步意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总55辑)。

  15李钢:“考古发现追溯晋阳文化渊源”,《晋阳学刊》,2001年第6期。

  16靳生禾:“漫话太原”,1997年5月。

  17孙安邦:“晋阳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晋阳学刊》,2001年第6期。

  18靳生禾、康玉庆:“晋阳古城文化积淀及其历史地位”,《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9中华文化信息网·海外版:“我国可考历史有望推进千年”。

  20中华文化信息网·海外版:“陶寺遗址”。

  21杨瑞武:“几度兴衰话古今”,《太原日报》,1997年12月。

  22谢元璐、张颔:“晋阳古城勘察记”,《文物》,1962年4期、5期合刊。

  23梁志宏:晋阳遗址,叩问春秋,晋阳书屋。

  24“晋阳古城创建的确切年代”。

  编后: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提出太原已有4470年的建都历史,并提出,尧都不在今山西临汾市,而在今太原市。作者谦称是“一家之言”。现刊出作者的“一家之言”,供专家学者研究太原以至山西的历史时参考。■

  本文作者:王尚义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五路山 太行山大峡谷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恒山、黄 太原市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 云冈石窟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大同火山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批共271处。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第一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 张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第三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第三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第三批)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孟门镇、碛口镇、杏花村镇

著名关隘娘子关、孟门关、雁门关、杀虎口、金锁关、风陵渡、平型关

山西民间风俗

禁忌在山西民间称为忌讳。它是禁止同“神圣”或“不法”的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惩罚,也就是对于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与法律和道德规范不同的是,禁忌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信仰基础之上的,是对神灵崇拜和巫术信仰基础上的民间信仰,人们用以规范自己的信仰行为。

禁忌一般通过口头传承和行为示范在民间流传,达数千年之久。

禁忌的事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可谓无奇不有。它渗透于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古籍记载的情况看,有的现在已经随着时间流逝了,有的则尚有残留,在今日文化与科学不发达的农村,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它还有着一定的市场。这里,我们只将在山西农村现实生活中流传较广的禁忌习俗论列如下。

居住禁忌

住宅房舍是人们定居的场所,也是人们一生当中近一半时间内的栖息地。特别是在农村,住宅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房子的多少、好坏,院落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和家庭成员是否能干的标志。所以,盖房子无论是对于结婚青年,还是家庭老小,都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

与城市建房一样,在自然环境中选屋建房要符合“大自然”的规矩。当然,农村住宅还要符合传统习俗的规矩。作为整个村庄的一部分,任何房舍的建设也要考虑与其他人家住房保持一种造型等方面的和谐。所以,住宅建筑不仅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还要与习俗与信仰保持一致。和谐是问题的关键,民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家业兴旺、子孙昌盛,否则,家道衰败,子嗣无继,灾祸横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在长期的历史风尘中就形成了一系列民俗禁忌、规矩和讲究。

山西农村的住房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窑洞式住宅,一是建筑式房舍。按照中国人的建房规矩,选地要顺应自然地势,坐北朝南,这是根据地理气候环境,为了避风、向阳而设计的。靠山面水是一般的建房规则。忌讳房屋建在干燥无水处,或背阴潮湿的地方,同时也避免选择那些草木不生及正当流水的地方。凡是处在山谷冲射处、城门口、监狱门外、百川口的地方,绝不是建房的佳址。

总之,宅基地的选择一方面顺乎了自然要求,即有水有阳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求神话、避鬼崇、躲战乱、图清静、免灾害、多生殖、恐争讼的社会心理。

由于人口密度比较稀疏,也许还有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山西民间喜欢散居,山西也是个多山少平原的地区,因而坐北朝南的规矩在山区也有些变型。

在山西北部山区及吕梁一带主房的方向是依地型而定的,并不一定是坐北朝南 。如在灵丘 ,一般东西南北哪面的山高,那一面就是土房的方向,其余面则是配房,这也许反映了人们的崇高心理。这当然是在四面环山的情况下的选择。

有些地方如临县,盖房子讲究对山不对沟,即背沟面山,以示吉利。但有些地方也不然,很多山区的房屋禁忌房子前面有高山和深沟,认为这是恶魔挡道,对主人不利。

晋南一些地方的房屋建筑忌讳“靠空”,如果房子背后靠山崖、窖、地坑、沟渠等都会犯“空”,甚至连水井都是会犯忌的。但犯忌也有法破解,如果要清除这种现象,修上一条路横在房子与被忌者之间,就可以化“空”为实,清灾避祸。在平陆一带的很多村庄,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每个村庄的四个角上的房子往往略有变向,就是这种禁忌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求“实”,求“稳”的心态。

“居不近市”,是山西民间习俗,这是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耻于经商的一种曲折反映。但农民们也非常忌讳自家的院落前面空旷而无遮掩,它往往给人以孤寂、单薄之感。

在晋中一带 ,我们进行田野调查时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一些村落中,那些建在村边及外围的院落,为了避免直对空野,他们所采取的办法是把院门转个方向朝村里开,不朝村外开。如果不得以朝外开,还有一个补救办法,即在大门顶上放一瓶子,叫“风水瓶”,把瓶口朝向空旷的门外,据主人说这样可以把野外吹来的邪气盛在瓶里面,以免影响住宅里人的平安。

今天,感兴趣的人在山西的许多农村都可发现,那些商店、学校等公共建筑往往都建在村庄的外围,背靠荒山野地,人们将这些建筑建在村庄外围,是要把原来处在村边的院落围在里面,禁忌的作用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在山西农村,建筑房舍很讲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为定格,主房、偏房、院门、厕所各有定位,不可错乱,否则不吉。其中,特别忌讳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杀人不用刀,兆家败人亡。

在建房之时,门的设置属于“立门户”的大事,在建筑中是甚为重要的。院门被视为人的脸面一样是家庭的脸面,“立门户”甚至成了成家立业的代称,所以禁忌也最多。

一般讲,农村的院门忌冲河流、水井,恐被水射而生灾起祸。院门直对巷口也是不允许的,巷口是一支土箭,射向家中不祥。在晋南俗传“街门不走西北门,西北高而东南低,面向西北走脉气。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如果不能避,就要在院门口上镶嵌一面镜子,即所指的“八卦镜”、“照妖镜”以破解,此种现象在晋南农村极为普遍。

此外,两户家门径直相对也是犯忌的,院门若如邻家相对,忌正冲,也忌门小。俗以为两门相对,双方都不吉利,尤其是门小的更遭其害。所以,在农村两门相接相对的现象极为罕见,即使有相对者也只是斜对,彼此错开。

对于一个院落来说,一般以向东的院门为善,向西的称阴门,除非万不得以一般不开西门,否则必须在门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块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当”之类的字样,以避邪风鬼魅的骚扰。

院门直对家门和窗户也是需要回避的。打对的门额窗额装镜子破解。此外,一般农舍院门之内也必有断壁墙以挡之。在吕梁一带,院门筑起来以后还要挂上桃木弓、柳木箭用以镇邪。

总之,这一类关于建房建院中门的开向 、方位的禁忌 ,一方面是与“开门卜凶吉”的俗信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门为家防之用”,都是尽量力求避凶趋吉的。当然,也是建房格局定位之中最受重视的。

房屋修好后,主人们喜欢在空荡荡的院子里点缀一些花草树木。对于山区农家小院来说 ,最好是种上几颗树,在离石一带讲究最好不种开花树,而在交城一带又忌种桑树,除了当地俗传的桑仙树“伤心”之外,作为一种禁忌,桑与丧谐音,人们认为这都具有某种传染性,不吉利,桑往往被人们谐音为丧失人口,留不住后代,所以不种。晋南有些村庄则忌在院中栽种葡萄树,认为不吉。

在同一处聚居的各家邻里,建房的高度按习俗应大体一致,忌南邻和西邻的房子高过自已的屋子。在晋南俗传“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断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么就要在中间的房屋顶上多筑一砖高,或修筑一个小小的类似庙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让者,显然有居高临下之势,以势压人,据说会压了别人的运气和吉利,甚至风水。大病小灾都会归因于此。这种情况在农村会导致邻里纠纷,甚至会结下世代怨仇。

厕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虑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头上安茅房”之说,排水沟也不能通过别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对别人的家门。邻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认为是污水、憨水,影响自家运气。此外,房屋顶上如修建吉兽猛兽者,也不能让脊瞰吻兽张开大嘴面对人家,有吃掉别人之嫌。这类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庄中更为多见,不仅具有巫术色彩,更有一些旧时代礼法的阴影。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400万人,省会为太原,省内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第一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 张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第三批)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土特产

  山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稷山的大板枣,杏花村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纯正,味美无穷,畅销国内外;山西老陈醋甜绵酸香,不仅调味上佳,还可消食、美容、杀菌;沁州黄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贡品;平遥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阳核桃,柳林木枣。太原头脑等土产名吃也是风味各异、回味无穷。此外还有六味斋酱肉、双合成糕点、推光漆器、晋祠大米, 隰县金梨等。

   特色菜

  定襄蒸肉 五寨猪黑肉炖粉 羊杂烩 猪血灌肠 左云羊肉饺子(杨千堡) 右玉羊杂

  

   特 产

  保德油枣 玻璃圪嘣 澄泥砚 大同黄花 大同艺术瓷 代县剪纸 代县推光漆器 段亩砚 繁峙黄芪 仿古铁器 汾酒

  广灵小米 河曲红果 恒山黄芪 黄河鲤鱼 降龙木拐杖 晋祠大米 晋中剪纸 琉璃制品 面塑 木碗 平遥推光漆器

  清徐葡萄 山西老陈醋 舒筋散 台党参 台蘑 台砚 同川梨 铜火锅 推光漆器 羊毛地毯 原平梨 云冈绢人 竹叶青 山西苹果醋 米醋 山楂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双塔寺、中华傅山园、晋祠园林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山西表里山河,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临汾、长治和运城等盆地。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 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C,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C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C。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C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6�1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襄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境内有驰名中外的“丁村人”遗址,还有陶寺夏代遗址春秋晋城遗址。另外尚有汉末黄巾军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垒;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筑的“普净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筑等宝贵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等等。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风景名胜较多。较著名的有云冈石窟、五台山寺群、晋祠、应县木塔、永乐宫、悬空寺、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洪洞大槐树等。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晋祠大米所以质地优良,是由于水上关系。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这种水,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长。

  清徐葡萄:产于太原清徐县境内。这里是国内著名的葡萄产区之一,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清徐葡萄已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葡萄产地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一带的山定。这里生产的葡萄品质优良、味美香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并州曾写有葡萄歌,赞美清徐葡萄。葡萄产地的土质、阳光、气候、水源都适宜葡萄的生长。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管理技术,养植经验。清徐葡萄现有五十多个品种,最著名的优质品种为白瓶儿、黑鸡心、紫龙眼三种,其中白瓶儿葡萄为最好,颗粒大,每位约七、八分,直径达三、四分。

  老陈醋:山西醋很有名,老陈醋是山西醋中的珍品。

  据传,周代时,在山西就开始了醋的生产,而老陈醋,在春秋战国时代,古晋阳就有一些作坊开始酿造。第一个正式推出“山西老陈醋”名牌的,是制作人王来福。清朝顺治年间王来福来到清源(今清徐县),利用当地原料充足、水质优良的条件开办醋坊,改陈年白醋为熏醋。实际上,老陈醋的酿造要比王来福早得多。

  山西醋品种繁多,老陈醋为其代表性的名产。其它还有陈醋、普醋、双醋、特醋、名特醋、味醇等许多品种。如从生产醋的原料区分,则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醋、果醋、酒糟醋、粉渣醋、红薯醋等多种。老陈醋,具有一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香、绵、不沉淀的特点。另外,老陈醋储存时间越长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而且,过夏不霉、过冬不冻,颜色深橙,为山西醋中独具一格、质地优良的佳品。

  太原玉雕:太原玉雕历史悠久,雕刻工艺精致、细腻,所用原料石质精美,产品品种多样,它既是太原古老文化的象征,又是太原人民智慧的结晶。太原玉石资源丰富。近处,娄烦县产玉石,晋中地区盂县产绿软玉、刚玉;远处,晋南夏县产碧玉,临汾、乡宁产玛瑙,这是太原玉雕能够从古至今沿袭发展的重要原因。太原玉雕,就是根据天然玉石资源因料取材,因材施艺,在玉雕大师们的精工刀刻下形成了色、形、态俱佳的工艺美术产品。位于太原的山西工艺美术厂的玉雕,近年来有了新的发展,在表现名胜古迹、花卉、人物等方面既继承了太原玉雕的传统手法,又在这一基础上大胆创新,精心雕刻了许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玉雕新产品。

  太原仿古铁器:太原仿古铁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太原晋祠宋铸铁人名闻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高超的最好历史见证。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石铁器。他们的产品品种繁多,用工精细,产品形象酷似原物,如“马超龙雀”、“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与原物陈列一处,凡可乱真。

  琉璃制品:太原盛产琉璃制品。早在盛唐,已经“碧瓦朱甍照城郭”。明清时,琉璃瓦已远销外省。太原马庄苏家制琉璃,据传始于盛唐,这些琉璃制品,装点了山西众多的古文物、古建筑,至今依然闪烁着光辉。婚嫁 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尽管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但大体仍沿旧习,特别是农村,重要礼仪程式,墨守成规,至今未变,大致都须经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

  相亲:媒人为男女提亲,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属相、生辰、人品、长相,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为人等。两家权衡条件,集众人商议后,有意结亲者,男子随媒人到女家相看。双方同意,即约时间,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饭,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离去。

  订婚:经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多次说合,确定彩礼和嫁妆,妇方交换儿女生辰八字,择吉日行订婚礼,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礼给女方,并设宴庆贺。次日女方设宴请男方。之后,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还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赠些服装,称换夏或换冬。 ,

  结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礼,俗称"下茶",男方使媒人将"新娘"出聘时所穿衣物(内衣)及"水礼"(米、面、肉)送至女家,并通知娶期。之后,男女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饭,谓之"吃喜头饭"娶亲的前一日,亲朋皆来,俗称"待人",有的请"鼓匠"助兴,所以又称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饼"

  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称"吃喜糕"早饭后,男方奏鼓乐、抬花轿(有的用马车或骡驮轿,现在基本上用汽车)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亲。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谓之"生根立后";带五根肋骨的猪肉或羊肉一块,叫做"离娘肉"、"五方喜庆",娶亲回来时,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女方设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换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为红绵衣、绵裤),向父母拜别后,由胞妹掺扶上轿(车)同行人有送新的,开箱子的,后有"贺堂"(又称圆饭)者随行,按事先择好的时辰进入男家。到男家后,新娘由搀亲者搀引,踏"红毡"进入新房,并为"贺堂"者"烧茶",吃"进门饭"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礼毕即开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闹洞房仪式,俗称"倒宝壶",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猜谜语,说笑话取笑,后夫妻吃对面饭,深夜方毕。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举行),并由受拜方出礼钱表示祝贺。

  回门:一般在结婚典礼的次日,女家派人和车,亲邀新郎新娘回门,设宴款待新郎新娘及女方亲朋好友,席间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当晚或第二天返回。婚后第四日,女随婿省亲,称为"住对月"或"住四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朔州的婚礼风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礼节从简。

  丧葬 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一般可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三等。

  人亡后着寿衣,打破一孔窗户纸,扶户门板上,停于后杭,杀"倒头鸡",头下烧纸、点灯、上香致祭,子女放声号哭,此为小敛。然后贴"殃状"并挂"告天纸"于街门外,讣告乡里。晚辈披麻戴孝,孝子戴重孝到人主(死者至亲)家稽首报丧。次日晚移尸入棺,俗称"入敛",尸体蒙红布,虚掩棺盖,停柩于堂屋,置供品,点长明灯,朝夕奠。亲友、族人、乡邻前往灵前烧纸吊唁。

《思维的乐趣》王小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古希腊悲剧经典》[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等著,罗念生译,作家出版社。

《明清小品文选》张厚余,山西古籍出版社;《苏东坡传》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史》[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平凡的世界》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黎圣母院》[法]雨果,人民文学出版社;《朦胧诗经典》北岛、舒婷、顾城等,长江文艺出版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