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通假字归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小学文言文通假字归纳,第1张

1 小学文言文常用通假字

常用通假字 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

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难”),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

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

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

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

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

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先生的《通假字例释》。 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242个,供大家学习时查阅。

(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 A 爱哀 印→昂、仰 敖→嗷、傲、熬、邀 骜→傲 B 罢→疲 班→颁、斑 苞→葆、包 葆→保、宝 被→披 倍→背 辟→避、僻、阏、譬 敝→罢、蔽 弊→敝、蔽 辨 辩→辨 秉→柄 并→傍 伯→霸 不→否、丕 E 蛾→蚁 鄂→愕、谔 尔→耳、迩 而→能、如 F 反→返、翻、叛、贩 方→并、仿、旁 妃→配 匪→非、斐、彼 冯→凭 拂→弼 府→腑、俯、浮 傅→附、敷 G 盖→盍 感→憾、撼 更→经 共→拱、供、恭 固故→痼 关→,弯、贯 贯→惯、弯 广→旷 归→馈 H 害→曷 合→洽、答 很→狠 衡→横 红→工 还→旋、环 皇→遑、惶、况 惠→慧 或→有、又、惑 M 霾→埋 谩→慢 萌→氓 密→宓 命→名 莫→漠、幕 缪→谬、穆 N 耐→能、奈 内→纳 本消息来源于中国语文网。

2 小学文言文常用通假字

(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 A 爱哀 印→昂、仰 敖→嗷、傲、熬、邀 骜→傲 B 罢→疲 班→颁、斑 苞→葆、包 葆→保、宝 被→披 倍→背 辟→避、僻、阏、譬 敝→罢、蔽 弊→敝、蔽 辨 辩→辨 秉→柄 并→傍 伯→霸 不→否、丕 E 蛾→蚁 鄂→愕、谔 尔→耳、迩 而→能、如 F 反→返、翻、叛、贩 方→并、仿、旁 妃→配 匪→非、斐、彼 冯→凭 拂→弼 府→腑、俯、浮 傅→附、敷 G 盖→盍 感→憾、撼 更→经 共→拱、供、恭 固故→痼 关→,弯、贯 贯→惯、弯 广→旷 归→馈 H 害→曷 合→洽、答 很→狠 衡→横 红→工 还→旋、环 皇→遑、惶、况 惠→慧 或→有、又、惑 M 霾→埋 谩→慢 萌→氓 密→宓 命→名 莫→漠、幕 缪→谬、穆 N 耐→能、奈 内→纳 本消息来源于中国语文网。

3 小学文言文的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 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辱没。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名词用作动词: 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 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在文言文中,所有的通假字整理

通假字一网打尽——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 同"座"; 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 通"猝", 仓猝。

形容词。)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 同"暮"; 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 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第一个椎: 通"锤", 兵器。名词。

第二个椎: 通"锤",用铁锤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

"旁: 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25契阔谈燕。

(燕,通“宴” 饮宴、玩乐)燕: 通"宴"; 安逸,安闲。形容词。

燕坐于华堂之上。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 同"以" 。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已: 同"矣", 了。语气助词。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 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 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

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见: 同"现": 出现。动词。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 同现"; 现在。副词。

3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返回。)

3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

形容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振: 通"震"; 震动。

动词。""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振: 同"赈"; 救济。动词。

4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 同"旋"; 回转、掉转,动词4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咨: 同"谘"; 询问。动词。

42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颜色,色彩) 43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4列缺霹雳。

(列,通“裂”)45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通“挡”,阻挡,遮拦)4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不) 47曲终收拨当心画。 (画,通“划”)4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不过)"系向牛头充炭直。

" "昂其直,居为奇货。"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 通"值"; 价钱,代价。名词。

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直: 通"值"; 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

史进道:“直什么? ” 直: 通"值"; 值得。动词。

4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5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同"嘱"; 嘱托、托付。动词。

51鞣以为轮。(鞣,通“煣”,使——弯曲)52约纵离衡。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合纵,联合抗秦。“衡”通“横”)53 故其畜积足恃。

畜: 通"蓄"; 积聚,储藏。动词。

54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55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56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5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动词58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其级七千有余。" (有,通“又”连词,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有: 同"又"; 更。

副词。 "殆有甚焉。

"有: 同。

5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说"古代"太笼统。

在孔子以前,学校都是贵族学校,把平民排斥在外。贵族学校重视学习政令、礼仪和军事训练,因为在那个时代,所谓的“士”既是学者的意思,又是战士的意思。贵族有武器,负责保卫国家,其实一个国家只是一座城而已。农民被称为“野人”,因为是住在城外的田野上的,他们没有保卫国家的义务和权利。

孔子首创私学,教学内容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驶马车、经典学习和数学(包括算卦)等丰富的内容。

到了汉朝以后,一般是先学识字,所谓小学或蒙学,然后学经典,流行的做法是只学十三经中的一种,有人只学周易,有人只学公羊春秋,而且只学自己的老师的观点,不许看别人的解释。

宋代以后基本上确立了以四书为中心的内容。

一般的趋势是越来越窄。

1 如何对孩子进行古文经典启蒙(妈妈自己整理的笔记)

一直在思考怎么给tt做古文启蒙,或者说如何学习中国如此丰富灿烂的古代文明——以正确的价值观。

相对来说,英语启蒙的道路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经验,素材也丰富很多,基本上按tt现在的情况,按部就班走下去,肯定是可以看到结果(又快乐又好)的。但古文的启蒙,就难很多。

英语说白了就是一工具而已,和学上海话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古文绝对不仅是一门语言,而是一个庞大的文明体系,甚至是要在哲学、行为上影响孩子,用一辈子的时间体现它的作用的,重要得多,也难得多了。 古文教育摸索的人少,而且就很多所谓的成功经验来说,我从内心就不认同(比如每天强制读经几个小时等等,这不是《红楼梦》批判的行为么。

而且己所不欲,反正我自己是不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读书的) 看到一篇颜济宏先生写的亲身体会,觉得这篇文章还是很有价值的。摘抄一些在这里。

文章的名字叫《每个孩子都能读好书——从女儿的变化看经典私塾教育的作用》。 作者的女儿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学习态度认真,但成绩不好,孩子很吃力没自信,家长很心痛。

小学3年级停学三年,进入贺益得老师的私塾。当时的情况是停下所有的功课来读经典。

后来由于效果好,返回学校读书后又停学1年半,共4年半时间在经典私塾学习。(一)、具体方法如下: 1、每天上午两节经典诵读,一节书法。

下午继续两节经典诵读。教材是王财贵的《学庸论语》、《孟子》等。

孩子从《论语》开始,每一段每天读20遍,5天读满100遍,然后到老师那里背5-10遍。然后是小段小段连起来加读加背数遍,最后全书连读连背。

过一段时间又回过来复习,慢慢达到终身记忆。 2、论语花了4个月背完,复习两个月。

接下来的《孟子》用了8个月。然后是《老子》、《唐诗三百首》。

逐步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时间。看的书目主要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及她们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书籍。

3、第2次休学(一年半):后来家长让她再停一年学,在三年背诵的基础上,增加课外阅读和讲解,过好古籍阅读这一关。这一年,她背诵的主要任务是复习。

除了增加讲解以外,还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的份量。第一项任务是把《三国演义》看十遍。

情况完全出乎意料,如果说开始看还感觉有点为难的话,后面则是越看越有味了。在她看完第六遍的时候,贺老师安排她看《资治通鉴》(注解本)。

她的古籍阅读之门将由此打开。 4、如何和现行教育体系衔接: 基本上4年半都在读古文经典,其他的课程都以集中补习的方式进行。

孩子重新进入学校后成绩非常好(越来越好)。 (二)、孩子的反应和变化: 看起来很忙,但内心轻松,因为只需要读、背,没有考试。

只要完成规定的遍数,激发了孩子的好胜心和上进心,还有自信。重新进入学校,从第2学期开始成绩就非常好,人很有自信。

对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的学习都有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虽然没学过,老师也没补过,但她还是比较轻松地掌握了。

四年半的熏陶,不仅学习状况好了,其性格、心态、行为规范、品德修养、人生志向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经典私塾教育能够纯净孩子的心灵,有远大志向和健康心态。

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告诉他们如何处理与社会、与其它人的关系,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宽容、睿智、豁达的处理问题。 一是有纯静的心灵。

经典私塾教育强调专攻一门,反复吟咏,吟咏的过程就是排除杂念的过程,相当于佛教的“禅定”功夫。在孩子心性未定,辨别力不强的情况下,排除外界污染,增强孩子定力,纯洁他们的心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女儿单纯,从她的眼神,还是她的言行举止都可以看出来。由于单纯,脑子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多,比较于一般孩子,就更容易专注,更容易投入,并且乐在其中。

现在有一个观念要纠正:就是小孩子越早融入社会就越能适应社会。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如果她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就把他放到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很快就会被污染。教育的重点首先就是教孩子怎么做人,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后再融入到社会,有利于孩子正确把握自己而不迷失方向。

二是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经典私塾教育激起了女儿崇高的追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匡世济民的伟大志向。

她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敬仰一切美好的心灵和行为,希望做一个优秀的人、一流的人。 三是有健康的心态。

女儿本性善良,但以前有点使小性子。经典私塾教育使她学会了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时进行自我纠正,很多事情,不需要我们提醒,她自己就能把握好。

对别人善于发现优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她总是满怀感恩,对一切弱势者,她都怀着博爱同情的心,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她能委婉提出意见,使别人能心情舒畅地接受。她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长大后能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使世界没有贫穷、没有丑恶。她胸怀宽广,从不对人斤斤计较,即使有时讲几句过分的话,过一段时间还能自觉的反思自己,觉得。

2 求文言文启蒙读本译文36

36、陈万年教子 译文陈万年是朝中显赫的大官,有一次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37“黄耳”传书 译文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寓京师洛阳,十分想念江南的家乡,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

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 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

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

为了感谢“黄耳”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人呼之为“黄耳冢”。 38、报应 译文平望人王均,喜欢吃青蛙,制造了一根铁针,长两尺左右。

每捉到一只青蛙,就用针穿它的头颈,针穿满了,就带回去,作为菜肴。象这样好多年。

一天,他到亲戚家,见到桌上没有青蛙,十分遗憾。晚上,亲戚留他住宿。

半夜里,远处失火,王均攀到屋顶观看,见火势熊熊。 亲戚家靠河居住,害怕盗贼顺着水爬上房屋,所以在河边插了数十根铁条,顶端都十分锐利,向锋利的刀刃一样。

王均在屋顶远远地观望火光,幸灾乐祸,失足坠落,铁条正好穿过他的头颈,他叫得很惨。来营救他的人没有办法可想。

后来有人在水中放了一把长长的梯子,大家沿着梯子往上爬,才将他营救下来,但是他已经死了。 他的死状像针穿青蛙,大概是他杀生的报应吧。

39、南岐之人 译文南岐座落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他们很少与外界的人接触。

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

南岐的居民没有一个脖子不大的。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人,这就轰动了南岐。

居民们扶老携幼都来围观。他们看着看着,就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开了:“唉他大婶,你看那个人的脖子。”

“他二嫂,真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细那么长,难看死了!”“干干巴巴的,他的脖子准是得了什么病。”“这么细的脖子,走到大街上,该多丢丑!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外地人听了,就笑着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那叫大脖子病!你们有病不治,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岂不笑死人了!”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肥肥胖胖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治,我们还不干呐!” 40、犬负米救主人 原文杨光远之叛青州(古地名,在今山东境内)也,有孙某居围城中,其田庄在青州西。

城闭既久,内外隔绝,食且尽,举族愁叹。有犬傍徨于侧,似有忧思。

孙某曰:“家无粮,人且死,奈何?尔能为吾至田庄取米耶?”犬摇尾应之。是夜,置一布囊,并简,系于犬背。

犬即由水窦出,至田庄吠。庄人启门,识其犬,取简视之,令负米还,未晓入城。

如此数月,孙某举族得不馁。 后杨光远败,城开。

41、迂公修屋 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

一天,半夜下起了暴雨,屋子漏雨漏得象水柱,他的儿女们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他们满身污垢的一边大叫大骂,妻子质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如何为人夫,如何为人父?”迂公无可奈何。 第二天,请来工匠将屋子修好。

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 42、买猪千口 译文某县官写字太潦草,总是信手舞来。

一次准备宴请客人,就写了清单派吏役去买菜,其中“猪舌”的”舌”字写得很长,吏役以为是买猪千口。 到市场去后,哪里有这许多?便遍乡寻买,也只是买到500口,只得硬着头皮回去禀报。

县官大笑说:“我让买猪舌,怎么弄成买猪千口啊?” 吏役回答县官:“以后若要到市场去买鹅的话,写字千万要短些,不要写作买‘我鸟’!” 43、若石之死 译文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 若石率领他的家人昼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钲,日落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

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

3 我的启蒙老师500字作文

我的启蒙老师 时间像流水似的,一眨眼六年过去了,小学生活已经结束我已经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回顾往事, 我留恋我的小学时代,更留恋我的启蒙老师记忆的大沙漠是无形的,寄托它的只有心灵与脑海,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沙漠里,最大的狂风暴雨也卷不走的一粒沙——我的启蒙老师姜虹 校园里的花开了,它们傲然地挺立着,看上去很美,不过 ,我的启蒙老师——姜虹更美,她的美不仅在于人美,声音美,她的美更在于心灵美,美在品质,美在不骄傲她培养出的一个又一个的有用之才,足以证明她的辛勤劳累,可她从不居功自傲,保持朴实无华的本色 于是,从小到大的我最崇拜的人物,便是老师以前是因为觉得当老师很威风,很神气到现在我从她的身上了解到,老师并不是在讲台上充充派头的人物而是拥有一肚子帮学生解答难题的知识,和一颗对学生充满关怀、宽容心的优秀教师想到这,小学六年来她为我们付出多少,那一幕一幕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她总以丰富的情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循循诱导,激发我们的思维她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她教我们语文总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她即使很忙,也会放下手中的事,总是教了一遍又一遍,并且常常激励我们记得小时侯,我不是很喜欢写作,她确把我的文章在班上朗读,幼小的我多么受宠若惊不曾想那篇笨拙的小手笔,还掺杂着拼音和稚气,竟得到老师如此称赞那天下课,她叫住了我,在我耳边说了一句悄悄话:“你有天赋,会写好作文的,好好努力吧”从此,我便爱上了写作,常常得到喜报 当我们不小心犯了错误时,她很少批评我们,而是跟我们讲道理,当我们心服口服时,她便大度地宽容我们,也不会因为谁是一个犯了错的学生而对他“另眼相看”,而是一如既往地一视同仁 我清楚的记得,同学全江盼的父亲出事故瘫痪,家里很困难,她不但学习成绩下降了,性格也变了姜老师并没有放弃对她的教育,而是找她谈心,不但给她单独补课,而且号召全班同学课余时间收费纸为她捐款 她的辛勤工作最令人感动,在学校没有批改完的作业本,她总是拿回家,在夜里坚持给我们批改完作业,一直忙到深夜才能休息如果我们错了题,第二天,她总是在教室里,把我们叫到身边,给我们认真讲解,直到我们会做为止 她不但耐心教育我们,而且还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 春天,她让我们放学后赶快回家,这个季节最容易生病夏天,她让我们不要在太阳底曝晒,小心中暑下雨打雷时,她让我们在学校等家长来接冬天,她嘱咐我们不要在路上贪玩,小心着凉 记得2003年10月的一天,她正在给我们上课,讲如何如何学习古文,突然,教室的日光灯摇晃起来,紧跟着,仿佛楼房也在晃动 “地震啦!”外面传出一声高喊动作快的同学已经冲出了教室,姜老师很镇定的迅速指挥同学们下楼…… 当我们站在操场上时,才看到姜老师最后拉着她的女儿冲出了教学楼,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心里酸楚楚的…… 她不但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许多道理,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品质 啊!我的启蒙老师,启蒙我文化学习的开始,启蒙我人生道路的起点。

4 如何教孩子读古文,绝对经验之谈

1,不要一上来就教孩子读,太生涩。可以用对联,字谜,歇后语,神话故事这些手段和方式先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3,《小学生古文100篇》(简单小短文,先让学生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4,《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六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5,《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6,古文观止》、《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洛阳伽蓝记》、《韩非子》上述五本书在文学性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各有千秋,《古文观止》提供了其中一种视角,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学记》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可贵的,在中国教育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学记》既然把学校教育当做“建国君民”的重要武器,因而对于执行教育工作的教师,必然给予崇高的社会地位。“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学记》)这就是说,教师的地位同神圣的祭祖礼仪中的“尸”一样受到尊敬。封建统治者对于自己的臣民,只有在他们“为尸”或“为师”时,才不以臣礼对待他们。虽然天子为“贵”,也须免除老师对自己“北面而朝”的臣下之礼。

封建社会的“尊师重道”,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作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表,企图通过“尊师”来尊重封建的“道”,维护封建统治。因为只有“尊师”才能“重道”。所以《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个“尊师重道”的思想,被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者利用为进行统治与巩固统治的武器之一。但就《学记》提出对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号召社会上尊师这一点来说,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学记》关于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方面总结的主要经验为:

一是健全学校教育制度。《学记》记录了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说明,中国古代,也曾广设学校以施行教育,它的制度,是每二十五家设立“塾”,以教闾巷中各家的子弟;每五百家为党,党内设立“庠”,以教闾塾中所升入的子弟;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即术),遂中设立“序”,以教党庠中所升入的子弟;天子的首都或诸侯的国都,设立大学,以教天子诸侯等贵族的子弟和遂序升入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弟。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学校的设置,是按照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十分周全,这也是政教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反映。

二是严格考试制度。《学记》曰:“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每隔一年要考查他们的学业成绩。第一年,考查他们是否能分析经义和章句。辨别自己的志愿,决定学习的趋向。第三年,考查他们能否专心学业和同学之间是否融洽,共同研习。第五年,考查他们学识的广博和亲近老师的程度。第七年,考查他们议论学业是非能力,以及能否择其善人为友;在这个学习阶段内,他们如果都能达到标准,就叫做“小成”。到了第九年,就应该考查他们能否做到推理论事,触类旁通。虽独自立说,却不违反老师的教诲,在这个学习阶段内,他们如果能达到标准,就叫做“大成”。经过这样学习后,将来就足以教化民众而变易旧的风俗,并且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处的人响往来归。这就是大学的教育宗旨。

《学记》在这里讲的是大学的修业年限和视学制度。大学修业九年,分前七年后二年两个阶段。每两年考查学生成绩一次,每次考查都有重点,而且不仅考查学业成绩,也考查操行成绩。这可能是《学记》作者的设想,因为当时还不可能有学年制度、班级授课制以及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然而这种设想也是可贵的。

三是重视开学典礼。“大学始教,皮弁祭莱,示敬道也”。这说明大学开学的仪式是很隆重的。在开学时,由官吏穿着礼服,供奉祭莱,举行祭礼,以示尊师重道。“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在开学典礼时进行目的教育。要学生朗诵《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表示君臣宴会作乐,上下和睦。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做官,管理国事。今天看来,这目的的本身不可取,但重视目的教育是对的。因为在隆重的开学典礼时进行目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这说明古人对目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我国至今仍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

四是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学生要按鼓声打开书箧,如今天学生按着铃声上课一样,可见学习纪律是严格的。目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至于“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体罚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棍棒纪律,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自觉纪律是不相容的。

总之,《学记》在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方面的论述,有的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今天看来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并不奇怪。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学记》分析教与学是“学学半”的关系。第一个“学”字应读“效”,是教的意思;第二个“学”字,是学习的意思。“学学半”是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两个方面活动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方面在教,一方面在学,学习的人,也是一方面靠人来教,一方面靠自己去学。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必须加强自学。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和自学两方面的结合。

人的发展是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基本因素所制约的。究竞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呢?历史上的教育家曾经争论不休,它反映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尖锐斗争。《学记》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的用意是强调“学”。说明人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学是师生双边话动。不仅要有救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要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历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学生的思考活动,要求他们把“学”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记》对“学”与“思”的关系,认为既学且思,学思结合。这种学思并重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学记》从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关于教学原则有如下几条:

(—)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的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

《学记》作者说:“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在这里可以说是启发诱导的意思。《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很高的高度。《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二)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学记》作者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这种情况,凡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同志几乎都有这种体会。开始时认为自己差不多了,教课没有问题,但一到上课,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浅出的生动传授知识,这时才体阶约夯购懿还唬枰樾难埃饩褪恰敖倘缓笾А!薄爸А比缓蟛拍堋白郧俊薄BR>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愈学兴趣愈高,眼界愈开阔,也就愈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自反”,求得长进。所以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根据上述理解,可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书本,师生还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教师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共同提高。“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提出的“学学半”的主张也是对“教学相长”思想的高度概括。

《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三)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对于循序渐进的论述,比我们通常说的系统性原则,含意要广,内容要多。它包括了系统性、量力性、以及因材施教等原则的内容和要求。《学记》对于如何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了两点要求:

首先,“学不躐等也”,教学要有系统性,教学的系统性,是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科学知识,都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教材是有一定的连贯顺序的,学生的学习是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俄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论证系统性时曾说过:“当然,只有本着事物自身的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能来掌握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充满了许多零碎而不联系的知识,就会象杂乱无章地堆着各种东西的仓库,这里连仓库主人也什么都找不到。至于一个人的头脑中只有体系而无知识,就象商店一样,它的每个柜子都贴着东西的标签,但是柜子里是空的。”(转引自苏联达尼洛夫、叶希波夫编著《教学论》第197页)乌申斯基的这段话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明,教学不按部就班地系统地进行,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只有掌握加法的概念和判断,才能进而顺次掌握减法和乘法的概念和相应的判断推理过程;只有掌握了力的概念,才能进而顺次理解重力、压力。任何打乱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做法,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其次,“不凌节而施”。这句话汉代郑康成解为“不凌节,谓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救幼者钝者以大也。”孔颖达解为“不凌节,谓年才所堪,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依照他们的解法,要从学生的年龄和才能出发,因材施教。《学记》说,“当其可之谓时。”这是孟子所说“时雨之化”的“时”,其意义是说,“教育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如果失之过早,它就不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相反,如果失之过迟,则学生的要求可能已经消失,也不容易使他们接受。这样不合时机的教育,《学记》认为,必然是‘勤苦而难成’,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的效果”。所以《学记》提出“不凌节而施”的要求。“不凌节”就是教学不要超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教小的、钝的学生太多太深的知识,超越他们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吃不了”;也不要对大的、有才能的学生,教的太浅太少,使他们“吃不饱”。《学记》要求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做到“教不凌节”,“学不躐等”,循序量力地进行教学。《学记》主张“幼者听而弗问”,为的是“学不躐等也”。“良冶之子”之所以“必学为裘,”“良弓之子”之所以“必学为箕”,“始驾马者”之所以要“反之,车在马前”,都是说明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循序渐进而不“凌节”的意思。《学记》反对“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因为它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凌”了“节”。夸美纽斯曾说过:教材讲解要注意一贯性和连续性。并提出“使先学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辟道路。”梁启超讲得更通俗:“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教育政策私议》)孔于亦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评论。(《先进》)中外学者这些话都说明,教与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要想“挟泰山以超北海”是做不到的。(《孟子梁惠王上》)现在,有的学校搞突击、搞竞赛,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都是违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不会取得什么效果的。即使偶而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

(四)“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还认为,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如果课外不学“操缦”(杂曲)、“博依”(歌咏)和“杂服”(洒扫)等技艺,课内就学不好“弦”(即乐)“诗”和“礼”。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劳和逸相结合。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过去学校一般不重视课外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还是对课外活动没有足够的重视。《学记》能在两千年前,就强调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现在的《教育学》,没有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列入教学原则,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安排得当,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培养人才,是大有好处的。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实验的学校里,十分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在仅有六百多学生的学校里,课外活动小组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学生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所学校为苏联培养了不少出色的人才。这个事实,充分说明,“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五)“相观而善”原则

《学记》提倡“相观而善”。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在谈到“藏息相辅”原则的作用时说它可以使人“乐其友”,并把“师”、“辅”(友)并称。因为同学、朋友之间可以“相观而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人人都有优点。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得到长进。相反的情况,便是“独学而无友。”一个人冥思苦想,有问题无处可商量,久而久之,成为“孤陋而寡闻”的井底之蛙。

但是,《学记》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学友间的任何交往都会是互进有益的,获得“相观而善”的好处的。相反它提醒人们,如果结交的是些酒肉朋友,整天言不及义,那就会使人忘却老师的教训,忘却学习,荒废学业。这就是“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所以,为了自己的长进,应注意结交好朋友,不要交坏朋友。这可以说是孔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思想的发展。《学记》对这个问题的可贵之处,是首先看到交往的有益作用,加以肯定和提倡。而不是一叶障目,因噎废食。这不能不说是《学记》的又一难能可贵之处。

(六)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学记》可贵之处不只是在于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这四种缺点,更主要的是它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四种缺点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辩证的教学方法。《学记》说:“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学记》虽然没有具体说明要发扬的是什么,但古人的注解中有过这样的解释:“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意思是说,“或失则多”,学习中贪多务得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有引向渊博的因素;“或失则寡”,学得过窄,孤陋寡闻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也含有变为专深的可能;“或失则易”,轻率勇为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包含有勇于进取的因素;“或失则止”,畏难而退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有安分守己,导向扎实的可能。学生这些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归纳起来,“不是失之太过,就是失之不及”。就“多”、“寡”、“易”、“止”本身来说,是四种“失”。但就它们所包含的“渊博”、“专深”、“进取”、“扎实”的因素而言,又可以说是优点。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的统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的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要有“两点论”。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他们“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对这个原则的阐述,既包含重视正面教育的意义,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极其可贵的。

至于《学记》对教学习方法的论述,不甚具体。一般是结合教学原则来谈的。现归纳为讲解、问答、练习和类比四种方法,分述于后:

(一)讲解法

教学离不开讲解,讲得好坏,除了正确地掌握内容以外,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严密地组织教材。因此,《学记》向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约而达”。就是说教师讲课要扼要,将主要意思充分表达出来,不要罗嗦,更不要含糊不清,做到简洁透彻、少而精。

第二,“微而臧”。教师讲解要有重点,既要扼要,又要精辟;既要把教材的精华讲出来,又不要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要做到“尝一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

第三,“罕譬而喻”。意思是举例不在多,却很能说明问题。教学少不了举例,“举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要是例子典型,有代表性,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开导阻塞,启发思维。“例不在多而在精”。“例子多了,就会喧宾夺主,淹没论点,学生只注意事例,不注意理论了”,就不能起到“喻”的作用。

有的教师只管抽象说教,不“举事以类义”;有的教师举例不当,事例不能说明问题;有的教师用例太多,淹没了论点;有的教师举例过滥,使人眼花缭乱。……这种种不良作法,都可以从“罕譬而喻”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二)问答法

这个问题,《学记》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首先,如何提问。《学记》认为提问应由易到难,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决解了,难的也就容易解决。它认为一个善问的人应当像匠人攻伐坚木那样,“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当然,也不排斥在某种情况下,有时是需要单刀直入,提问难点的。但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为宜。

其次,如何回答问题。《学记》指出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要大小得当。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小而浅,教师就不要小题大作,旁征博引。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深入地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一样,大小适宜。做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二是要求从容问答。提问题要从容,回答问题也要从容,这样才能把道理说透。好象撞钟一样,只有从容地撞,才能“尽其声”。“待儿从容,然后尽其声”。这个生动形象而贴切的例子,对教学工作有深刻的意义。

(三)练习法

什么是练习法?《学记》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和阐述,只是举了“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三个例子,作出结论说:“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优秀的冶金工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知道怎么成“形”);优秀的弓匠的儿个,一定先学会用柳条编织成箕(知道竹木之“性”);小马学驾车与我们习见的情况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知其所由)。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治学了。

从上述的三个比方中,可以分析出两层意思:一是在练习法中,范例是很重要的。“良冶”、“良弓”、“大马”瞧鸲δ咳镜氖痉蹲饔谩6橇废坝ρ蚪ソ右椎侥眩踊∪胧郑上肮摺K粤家敝酉妊茫脊酉妊÷硐妊Ц担褪钦飧龅览怼U绻湃怂担骸安偾笙矍Ы6笫镀鳌薄BR> (四)类比法

《学记》还主张教学中多运用“比物丑类”,用同类事物相比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不仅由此及彼,因理推论,巩固消化运用已学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扩展知识,猎取知识,发展能力。

《学记》对教学方法的论述,不仅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的精神,而且处处都贯彻了启发诱导的指导思想,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作法,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应该善于吸取并付诸实践。

《学记》主要是从正面论述了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除此之外,还结合实际,从反面批评了当时教学的缺点及其不良后果,增强了正面论述的说服力。这里引用《学记》批评当时教学弊端的一段原文,其见解是十分精辟而中肯的。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这段话,很生动地指出了当时教学的五大弊端及其不良后果。

一曰“呻其占毕”。教师只顾朗读课文,不求学生理解其意义。

二曰“多其讯言”。教师一味注入灌输,不考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曰“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就是教学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理解。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教学不从学生的志趣出发,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就不能发展学生各人的才能,埋没人才。

由于这五大弊端,所以教学的效果与人的愿望相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使学生厌恶学习;怨恨教师;苦于学习的困难,“苦其难”;不了解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不知其益”。这样学生即使毕了业,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学了等于没有学,“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是多么重要啊!

《学记》批判了当时教学上存在的只注意背诵、灌输、赶进度,而忽视启发诱导,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注意因材施教等不良的现象,“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领先的。”(《中国古代教育史》第156页)《学记》这些深刻的见解,虽然是针对两千年前的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