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集释》卷第四 仲尼篇(8)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列子集释》卷第四 仲尼篇(8),第1张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溪公言之於周宣王,释文云:公仪、堂溪,氏也。皆周贤士。伯峻案:韩非外储说右上云:“堂溪公谓昭侯曰”,又问田篇“堂溪公谓韩子曰”,皆另一堂溪公。王备礼以聘之。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注〕懦,弱也。音奴乱切。藏本无“音奴乱切”四字。释文云:懦,乃玩切。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释文云:女音汝。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释文云:折,之舌切。螽音终;一曰,蝗也。股音古。堪秋蝉之翼。”〔注〕堪犹胜也。俞樾曰:堪当读为戡。说文戈部:“戡,刺也。”春螽之股细,故言折,见能折而断之也。秋蝉之翼薄,故言戡,见能刺而破之也。作堪者假字耳。尚书:“西伯既戡黎。”尔雅释诂注引作为“堪”,此古字通用之证。张注曰“堪犹胜也”,则螽股亦可言堪,不见古人文字之密矣。胡怀琛曰:胜谓胜任也。古人多以蝉翼指最轻之物。“堪蝉翼”谓能负荷蝉翼也。王作色曰:“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世德堂本“力”下有“者”字。释文云:裂或作分字。兕,徐子切。曳音裔。犹憾其弱。〔注〕憾,恨。释文云:憾,户暗切。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问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於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注〕以至柔之道御物,物无与对,故其功不显。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释文云:窥,去随切。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注〕人每攻其所难,我独为其所易。〔解〕众人之所为、众人之所视者,皆利名之道,动用之迹耳。众人所窥不为者,斯乃有道者之所游;故能无敌天下者,力无对也。汪莱曰:解“窥”上当有“ 不”字。释文云:易,以豉切,下同。故学者先见舆薪,释文云:舆音余。学听者先闻撞钟。释文云:钟,宅红切。夫有易於内者无难於外。〔注〕古人有言曰,善力举秋毫,善听闻雷霆,亦此之谓也。释文云:霆音亭。於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注〕道至功玄,故其名不彰也。〔解〕舆薪,近物也;撞钟,巨声也;夫易闻易见,自近而及远也。夫善为生者,先养其神。神全则无为之功著,则外物无不通;故曰有易於内者无难於外也。是以得之於一心,成之於一家,故外人不知也。“故名不出其一家”,“家”北宋本、藏本、秦刻卢重玄本、汪本作“道”,吉府本、世德堂本作“家”。秦恩复曰:观卢注亦作“家”。王重民曰:北宋本“家”作“道”近是,张注“ 道至功玄”云云可证。伯峻案:王说似未审。张注“道至功玄”正释“不出一家”之理,故又云“故其名不彰”。“其名不彰”正释“不出一家”之义。“名不出其一家”正承上文“六亲不知”而言,而与下“臣之名闻於诸侯”相映也。其误为“道”者,正涉张注“道至功玄”所致也。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正。释文云:一家一本作一道,於义不长。今臣之名闻於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注〕未能令名迹不显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注〕犹免於矜,故能致称。注藏本〔犹〕作“愈”,“致称”作“致此也”。以能用其力者也;〔注〕善用其力者,不用其力也。不犹愈於负其力者乎”〔注〕矜能显用。〔解〕我虽不及师之隐晦其迹也,岂不犹负其能而自显乎夫合大道而化万物者,为有力也。故庄子曰:“藏山於泽,藏舟於壑,有力者夜半负之而趋,昧者犹不知也。”而宣王误为筋力耳。汪莱曰:解“犹”下当有“愈於”二字。

 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注〕公子牟,文侯子,作书四篇,号曰道家。魏伐得中山,以邑子牟,因曰中山公子牟也。〔解〕公子牟,文侯之子也,封於中山,故曰中山公子。孙诒让曰:鲜虞之中山初亡於魏,文侯十七年使乐羊围中山,三年灭之,以其地封子击。後击立为太子,改封次子挚。後中山复国,又亡於赵,则惠文王四年灭之。并见史记魏赵世家及乐毅传。至列子仲尼篇、庄子让王篇、吕氏春秋审为篇、淮南子道应训并云魏中山公子牟。高诱、张湛皆谓魏伐中山,以邑子牟。然魏牟与赵平原君、秦魏丹、范睢同时,其时中山入赵已久,安得尚属魏则牟所封必非鲜虞之中山,殆无疑义。张湛又以子牟为魏文侯子,盖掍牟与挚为一人,其说尤谬,则杨倞已疑之矣。伯峻案:汉书艺文志有公子牟四篇,列道家。又案: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魏牟考云:後人疑列子为张湛伪书,然如此条陈义精卓,盖得之古籍,或即四篇之遗,非湛所能伪。沈钦韩曰:张湛注云:“公子牟,文侯子。”公孙龙时,文侯後且百年,不得为文侯子也。释文云:牟,莫侯切。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释文云:好,呼报切。恤,虽律切。而悦赵人公孙龙。〔注〕公子牟、公孙龙似在列子後,而今称之,恐後人所增益以广书义。苟於统例无所乖错,而足有所明,亦奚伤乎诸如此皆存而不除。伯峻案:汉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本五篇,二千字,亦有疑为後人所伪者。乐正子舆之徒笑之。释文云:舆音余。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释文云:行,下孟切。学无友,〔注〕不祖宗圣贤也。佞给而不中,〔注〕虽才辩而不合理也。释文云:中,丁仲切。漫衍而无家,〔注〕儒墨刑名乱行而无定家。注“ 定家”藏本、四解本作“一定之家”。释文云:漫音万。衍,以战切。好怪而妄言。〔注〕爱奇异而虚诞其辞。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注〕韩檀,人姓名。共习其业。庄子云:“桓国公孙龙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解〕行不因师,独学无友,辩而不中,於理漫衍而无所宗。其道能屈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也。韩檀,庄子云桓团,俱为人名,声相近者也。注“桓国”当从释文作“桓团”。“囿”本作“固”,今从藏本正。释文“国”作“团”,云:檀,不安切。肄,戈二切。肄,习也。团,大端切。囿音又。伯峻案:“檀”不当切“不安”(广韵:檀,徒干切)“不”字疑误。“肄”亦不当切“戈二”(广韵,肄,羊至切),“戈”当为“弋”字之误。“羊至切”与“弋二切”同属喻母寘韵。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注〕不平其言,故形於色;罪状龙太过,故责其实验也。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注〕孔穿,孔子之孙。世记云,为龙弟子。诒,欺也。释文云:诒音待,欺也。下同。言‘善射者能令後镞中前括,释文云:镞,作木切。中,丁仲切,下及注同。发发相及,矢矢相属;释文云:属音烛,注同。前矢造准而无绝落,释文云:造,七到切。後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注〕箭相连属无绝落处,前箭著堋,後箭复中前箭,而後所凑者犹衔弦,视之如一物之相连也。释文云:著,直略切,下同。堋音朋。复,扶又切,下同。凑,七豆切。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王重民曰:御览七百四十五引“未”下有“跻”字。逢蒙之弟子曰鸿超,释文云:逢,薄江切。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注〕乌号,黄帝弓。綦,地名,出美箭。卫,羽也。王重民曰:王引之始以綦卫为一物,谓皆是箭竹之名。其说曰:“方言曰:簙,或谓之箭裏,或谓之綦。竹谱曰,‘□中博箭。'以□为博箭谓之棋,以□为射箭则亦谓之棋耳。淮南兵略篇注云,‘淇卫箘,箭之所出也。'竹谱引淮南而释之云,淇园,卫地,毛诗所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淇乃卫之水名,先言淇而後言卫,则不词矣”。王氏以卫非地名甚是;而以綦亦为箭竹之名,恐非也。乌号为弓之善者,则淇卫亦当为箭之善者。博箭与射箭不同,而以博箭为射箭之善者,可乎淮南子兵略篇“淇卫箘”,若皆是箭竹之名,则广雅释草“箘簬□箭也”,何以独遗淇乎盖淇(或綦)为箭竹之说,张楫亦以为於古无徵也。竹谱曰:“□,细也。”淇自是卫之淇园。淇卫即指淇园之美竹。以淇园之美竹为箭,故能与乌号桑柘之劲弓相对也。况淇卫为箭竹,箘亦为箭竹,焉见其不能相偶也王氏之说失之於泥。至“綦卫”,淮南原道篇作“綦卫”,兵略篇作“淇卫”,并通假字;当以作“淇卫”者为正。御览七百四十五引列子亦作“淇卫”。又按释名曰:“矢旁曰羽,齐人曰卫。”张注曰:“卫,羽也”,即本於此。释文云:号,户羔切。綦音其。史记云:綦国之竹。晋灼曰:卫之苑多竹篠。射其目。释文云:射,食弋切。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王重民曰:御览三百五十引“来”作“未”,与释文本同。又七百四十五引“来注”两字作“至”。疑“来”字本衍文也。“至”与“注”义同。下文云,“矢注眸子而眶不睫”,正承此言,则“来”字为衍文甚明。伯峻案:王说未审。“来”字当从释文作“末”。矢末谓矢尖也。御览三百五十引作“未”,又“末”字之误刻。释文作“矢末”,云:末一本作来。眸,莫侯切。眶音匡。睫本作,目瞬也,下同。,且洽切。任大椿曰:类篇,睫并失涉切,目动貌,故睫一本又作。史记扁鹊传:“忽忽承。”索隐曰,“即睫也”,此睫相通之证也。又释文训睫为目瞬。考类篇,目开合数动摇曰瞬。韩非子喻老篇:“惠子见邹君曰,今有人见君则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杀之。惠子曰:瞽两目君,奚为不杀曰:不能勿。”此字之义,可与之训瞬相证。矢隧地而尘不扬。'〔注〕箭行势极,虽著而不觉,所谓疆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释文“穿”作“撤”,云:隧音坠。弩,其两切。撤一本作穿。缟,古老切。是岂智者之言与”释文云:与音余。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注〕以此言戏子舆。後镞中前括,钧後於前。〔注〕同後发於前发,则无不中也。近世有人掷五木,百掷百卢者,人以为有道,以告王夷甫。王夷甫曰:“此无奇,直後掷如前掷耳。”庾子嵩闻之,曰:“王公之言闇得理。”皆此类也。注汪本“ 後发”作“发发”,“百掷”作“者掷”,“嵩”作“松”,今从北宋本、藏本订正。释文云:掷,直炙切。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注〕夫能量弓矢之势,远近之分,则入物之与不入,在心手之所铨,不患所差跌。今设令至拙者闇射箭之所至,要当其极。当其极也,则豪分不复进。闇其极,则随远近而制其深浅矣。刘道真语张叔奇云:“尝与乐彦辅论此云,不必是中贤之所能,孔颜射者则必知此。”湛以为形用之事,理之麤者;偏得其道,则能尽之。若庖丁之投刃,匠石之运斤,是偏达於一事,不待圣贤而後能为之也。释文云:分,符问切。差跮音蹉絰。语,鱼据切。子何疑焉”〔解〕钧後於前者,百发如一焉,故视之若一耳。眶不睫者,矢势至睫而尽矣,故尘不扬於地;非是中睫而落也。子舆之闻视之若一也,则谓自弦及堋箭相连接不绝如一焉;闻注眸而坠,则谓射目不入。是解之不了於至理,非公孙龙之诡妄焉。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释文云:焉,於虔切。吾又言其尤者。〔注〕尤,甚。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注〕夫心寂然无想者也。若横生意虑,则失心之本矣。〔解〕心之动者为意。世人皆识其意,而不识其心。有指不至。〔注〕夫以指求至者,则必因我以正物。因我以正物,则未造其极。唯忘其所因,则彼此玄得矣。惠子曰:“指不至也。”〔解〕凡有所指皆未至也。至则无指矣。有物不尽。〔注〕在於麤有之域,则常有有;在於物尽之际,则其一常在。其一常在而不可分,虽欲损之,理不可尽。唯因而不损,即而不违,则泰山之崇崛,元气之浩芒,泯然为一矣。惠子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解〕若尽则非有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者,折之虽多,但微细,而理不应尽也。注“棰”北宋本作“桱”,世德堂本作“神”。有影不移。〔注〕夫影因光而生。光苟不移,则影更生也。夫万物潜变,莫不如此。而惑者未悟,故借喻於影。惠子曰:“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解〕移则影变矣。新新相及,故不见其移焉。注“未尝”汪本作“未宜”,今依藏本正。“光苟不移”不字疑衍。释文云:借,子亦切。发引千钧。〔注〕夫物之所以断绝者,必有不均之处。处处皆均,则不可断。故发虽细而得秤重物者,势至均故也。〔解〕细而众钧,可以举重;亦犹毛之折轴积而不轻也。伯峻案:墨子经下云:“均之绝不,说在所均”。白马非马。〔注〕此论见在多有辩之者。辩之者皆不弘通,故阙而不论也。〔解〕白以命色,马以命形。白马非马,辩形色也。注“见在”本作“见存”,藏本作“见在”,今从藏本正。释文云:见,贤遍切。孤犊未尝有母。'〔注〕不详此义。〔解〕谓之孤犊,安得有母也。释文云:犊音独。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注〕负犹背也。类,同也。言如此之比皆不可备载也。释文云:胜音升。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注〕尤失反在子舆。夫无意则心同。〔注〕同於无也。无指则皆至。〔注〕忘指,故无所不至也。尽物者常有。〔注〕常有尽物之心。物既不尽,而心更滞有也。注“滞有”四解本作“带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注〕影改而更生,非向之影。墨子曰:“影不移,说在改为也。”发引千钧,势至等也。〔注〕以其至等之故,故不绝。绝则由於不等。故墨子亦有此说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注〕离犹分也。白马论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寻此等语,如何可解,而犹不历然。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注〕此语近於鄙,不可解。俞樾曰:“有母”下当更叠“有母”二字。本云:“孤犊未尝有母。有母,非孤犊也。”庄子天下篇释文引李云:“驹生有母,言孤则无母。孤称立,则母名去也。”此可证“有母非孤犊”之义,因古书遇重字多省不书,但於字下作二画识之,故传写脱去耳。伯峻案:俞说是也。张注以为此句不可解,疑其所据本即已脱去,以致文意不明,故谓不可解也。但道藏本林希逸口义云,“既谓之孤,则未尝有母矣。谓之有母,则非孤犊也”,似其所见本叠“有母”两字,或为後人所增欤释文云:解音蟹,下同。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注〕言龙之言无异於鸣,而皆谓有条贯也。北宋本“之鸣”作“於马”,注同,汪本从之。藏本作“於鸣”,又注“无异於鸣”作“无异於马”。秦恩复曰:当作“於马”。伯峻案:秦说未审,今依世德堂本正。释文云:公孙龙,平原君之客,字子秉,赵人。一本作公孙龙於马,并注无异於鸣亦作无异於马。云马者,白马论之义也;云鸣者,但鸣而无理趣取,为义则长矣。设令发於馀窍,释文云:窍,口吊切,秽穴也。子亦将承之。”〔注〕既疾龙之辩,又忿牟之辞,故遂吐鄙之慢言也。伯峻案:注“之慢”当乙正。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馀日,释文云:日,人质切。更谒子论。”〔注〕既忿气方盛而不可理论,故逊辞告退也。〔解〕失理而忿者,不可与言,故告退也。注“理论”北宋本、藏本作“理谕”。

《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内容如下: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好。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创作背景: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故事源自竺法护的译经《佛说力士移山经》,移山神话是中古时期佛典的常见物语,《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

列子》是先秦时代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是,此书在近现代却颇遭厄运。清朝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首先认定《列子》是伪书,继起者变本加厉。现代学术界泰斗梁任公先生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说:“有一种书完全是假的,其毛病更大。学术源流都给弄乱了。譬如《列子》乃东晋时张湛——即《列子注》作者——采集道家之言凑合而成。”“若不知其源,误以为真属列御寇所作,而且根据它来讲《庄》、《列》异同,说《列子》比《庄子》更精深,这个笑话可就大了。”马叙伦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列子伪书考》,综合各家之说,提出《列子》是伪书的二十条证据。于是,学术界绝大多数人同意马先生的意见,异口同声说《列子》是伪书。而且近些年愈演愈烈,不少文学史、哲学史专著干脆只字不提《列子》,判了它的死刑,开除了它的古籍资格。当然,读书必须首先辨别真伪,这早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人们往往只注意“以伪乱真”之害,而忽视了“以真为伪”之害。且拿法律上的定罪类比,如果不辨别伪书,就等于放纵了罪人;如果把真品当作伪书,就等于冤枉了无罪的好人,后果比前者更加严重。再拿用人类比,如果错用了小人,那当然要坏事的;但是,如果把德才兼备的人认定为小人,那么就会失去人才,办不成大事。对于把《列子》当作伪书而一棍子打死的后果,马达先生《列子真伪考辨》的分析,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在学术上颠倒了时间先后,抹杀了《列子》的在老子之后的承前启后作用,使先秦道家的发展脉络不清;2、把战国的贵虚学派,误认为是西晋的颓废派名士;3、抹杀了《列子》提出的最富有创见的宇宙生成四阶段说;4、抹杀了《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5、忽视了《列子》中所保存的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珍贵先秦史料;6、忽视了《列子》开创融寓言与哲理为一体的浪漫主义文风的首创之功。这就是说,对我国哲学史、科技史、文学史、艺术史的研究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就是“以真为伪”的危害。个人以为,疑古思潮的大胆怀疑的精神和注重考辨的学风,的确起过解放思想的作用,他们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进步。但是,决不可造成新的思想桎梏,特别是现代疑古派的“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的观点,似乎太偏颇了些。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辽史》、《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列子成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列子死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

2、汉人在此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订而成八篇之数,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

3、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历三时而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说见张清华先生《道经精华列子前言》。

古代张湛曾说“往往与佛经相参”,隐晦的指出佛经受列子影响。而杨伯峻〈辨伪文字辑略〉引朱熹言:“又观其言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书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之所由出也。他若此类甚众,聊记一二于此,可见剽掠之端云。”如此断章取义就如同柳宗元与清民疑古派的质疑,列子伪书说是从唐代柳宗元辩列子发端,而实际柳氏也并未断言列子为伪。只是对其中几点略有疑问。却引来了后代不少极端化的呼应,遂积非成是。然而朱熹的意见是以为佛书剽窃《列子》,在《语类》中说得更为明白:“‘今看《圆觉》云‘四大各散,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是窃《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门,我尚何存”语。’”(卷126)。

研究著作有武义内雄《列子冤词》、药默生《先秦诸子文选·列子选注》、严灵峰《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张松辉 《新译冲虚至德真经·导读》、高晨阳 《冲虚经》、马达《列子真伪考辨》、萧登福《列子探微》、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权光镐《列子研究》 、张鸿恺《列子对老子思想之继承与发扬》、萧登福《公孙龙子与名家》、管宗昌《列子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天野镇雄、小林胜人、三上诚治郎、陈鼓应、汤用彤、胡家聪、陈广忠、马达以及其他诸家等等。单篇论文有郑良树《论近世古籍真伪学的两个趋势-以《列子》为例》、周绍贤〈列子考证〉、罗漫《《列子》不伪和当代辩伪学的新思维》、胡家和 《从《文选》李善注引《列子》论今本《列子》的一些问题》、林义正《论列子之“虚”》、岑仲勉《列子非晋人伪作》、《再论列子真伪》、刘林鹰《列子抄袭佛经论三个硬据之驳议》、《列子的真幻观有本土来源》以及其他主真诸家之说等等。

在国外目前来说,对《列子》全面作考据而最具规模者有二,其一乃日本山口义男《列子研究》(东京:风间书房,1976.12)一书,其书之总结乃推定《庄子》有取于《列子》,见该书页569,及书中池田末利之序文。其二即小林胜人《列子研究》(东京:明治书院,1981.9)作者持非伪书论之立场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是事天的方式)。殀寿不贰,脩身以事之,所以立命也(这是立命的办法)。(孟子尽心上)

 既然“所以事天也”可以解释为“这是事天的方式”,则“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为什麼不能解释为“ 这是不希望照别人一样吃膏粱,穿文绣的道理”呢

 在左传中这类的句子尤其多,切不可误看作表结果的叙述句,因而把“所以”看作“纯粹的表果连词”;只能把它看为省去主语(上古汉语多不用系词)的判断句,“所以”仍是“的原因”、“的道理”、“的方式”、“的办法”的意思。酌举数例如下: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这就是使祸害快来的原因)。(左传隐公三年)

 既不能彊,又不能弱,所以毙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又僖公七年)

 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这就是打胜仗的道理)。(又僖公十五年)

 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後上下慈和,慈和而後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这是使国家不被灭亡的原因或方法)。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这是国家灭亡的原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武备就是威不轨而昭文德的文具)。(又襄公廿七年)

 从形式上看,“所以存也”、“所以亡也”、“所以毙也”、“ 所以克也”和列子的“所以反也”几乎一模一样。但实质不同。前者是说明文字,“存”、“亡”、“毙”、“克”只是在社会中某种现象,而说话的人只是说明这种现象所以产生的原因。“所以反也”则不然,这是表明一事的具体结果。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即在对过去某一具体情况的分析中,古人也用“所以”作结,仍然不能看做“表果连词”。请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物择不取费。在国,天有菑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这些就是他上次把我打败的道理)。(左传哀公元年)

 这“所以败我也”的“所以”自然也不能看做和“是故”“故”相同的连词。因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先秦古籍中,“所以”只能看做短语,不能看做词。更没有把它作为表果连词用的。因之,凡用“所以”起头的判断句,一般都用“也”字结果,这是上古汉语省却主语与系词的判断句的一般句法。至於像下面的句子:

 区区微节,无所获申。岂得复全交友之道,重亏忠孝之名乎所以忍悲挥戈,收泪告绝。(後汉书臧洪传答陈琳书)

 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後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

 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世说新语言语篇)

 这种“所以”,才真正是“纯粹的表果连词”而列子的“所以反也”的“所以”也正是这种用法。虽然它也用“也”字结尾,但这“ 也”字不过表示语气的终结吧了。这不是判断句,从上下文去看便可以瞭然。这种“所以”的用法,也是後汉才兴起的。

  (六)

 说符篇:“齐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於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我认为“不如”的用法是作伪者破绽所在。在上古汉语裏,“如”字若作为动词用,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如”字之上不加否定副词“不”“弗”,这“如”字一定只当“像”字讲。如果“如”字之上有否定副词“不”“弗”,这“如”字一定只当“及”字讲。“如”和“不如”“弗如”不能构成肯定、否定的一对,而是不同的两个词。“如”不能有否定;“不如”和“不肖”一样,不能有肯定。让我先举当“像”字讲的例子: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忧那个怕天塌地陷之人的人,于是前去向他解释,说:“天是气的积聚,无处没有气。就像你弯腰挺身、呼气吸气,整天在天空中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崩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果真是气的积聚,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向他解释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起来的气中有光辉的物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呢”解释的人说:“地是土块的积聚,充满了四方空间,无处没有土块。就像你停走踩踏,整天在地上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陷裂下去呢”那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那个为他担心的人也放下心来。长庐子听说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

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毁坏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物体,但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东西。难以终结,难以穷究,这是必然的;难以观测,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担忧它会崩陷,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

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来不知道去,去不知道来。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杞人忧天》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

 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杞人忧天》注释

 1、杞国:杞,音 qǐ(起)。杞国,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姒姓,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杞文公迁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公元前 445 年被楚国所灭。

 2、只使:即使。吴闿生:“只使,藉使也,然非三代语。”

 3、奈地坏何:犹“地坏奈何”。

 4、躇步跐蹈:躇,音 chú(除)。跐,音 cǐ(此)。

 5、舍然:舍音释,下同。释然,疑虑消除貌。

 6、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著书九篇,属道家一流。

 7、蜺:音 (倪),即霓,虹的一种,亦称副虹。

 8、空:与“有”相对,指整个宇宙空间。

 9、有:与“空”相对,指我们见到的万物。

《杞人忧天》赏析

 故事写了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其中忧天者每天都担心天会塌下来,太阳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在别人的劝导下,终于放下了心。还有一种人就是开导杞人的人,他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开导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对天地星月的认识并不是科学的,只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创作背景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

 作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释者,张湛对《列子》的流传和文本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张湛告诉我们,《列子》一书不是先秦古籍。在张湛看来,《列子》一书的内容颇多佛学思想,这意味着《列子》的文本肯定有一些与佛经有关。章炳麟《菿汉昌言》卷四“湛谓与佛经相参,实则有取于佛经尔”。

 对此,季羡林撰《〈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为《列子》的断代问题提供了论证。季先生发现《列子·汤问》篇和竺法护译的《生经》都有关于“机关木人”的记述。在经过细致的文本比对和考察探讨之后,他指出:“《列子》既然抄袭了太康六年译出的《生经》,这部书的纂成一定不会早于太康六年(285年)。”

 《列子》的《周穆王》篇乃摄取汲冢书《穆天子传》而成,连“机关木人”也被套装在“穆王西巡狩”的叙述中。《穆天子传》的流传在束皙等人的整理本完成以后,即太康二年至太康六年之间(281年—285年)。由此可以断定,《列子》一书应当始创于太康六年后永嘉五年前这26年之间(285年—311年)。

 愚公移山故事则来自《佛说力士移山经》,《生经》的译者竺法护也是《移山经》的译者。如此看来,《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

作者介绍

 列子,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一天,他走在旷野上,心想这时候天要是塌下来,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肯定会被碰成肉饼的。他躲进房屋里,又想天要是这么一大块地碰下来,房屋不也被硬倒了吗砸倒的房屋不也要压到头上来吗

 他像一头丧家之犬东奔西逃,突然,他发现路边有个山洞,赶忙爬进洞里躲起来,这下他才放心了,悠悠然地观赏洞外的风光。但他马上又想天塌下来不把洞口堵死了吗暗无天日,不憋死,也一定饿死。他赶忙窜出去,连滚带爬地来到大路上。天瓦蓝瓦蓝的,几朵白云悠悠飘过。其实天离地面很远很远,哪里就塌下来呢这样想着,他才放心走起路来。

 走不多远,到了一块洼地,突然,他惊叫起来:“这块地不是陷下去了吗救命!”越叫,越觉得陷得深。他没命地往高处攀,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坐到一条路上,连连说:“真险,真险,真是大难不死。”至于后面的洼地,他心有余悸,连看也不敢看了。

 远远看见自己那间破屋,他眉头紧皱,如果待在家里,地陷了,怎么办最的办法是房屋要建得像一艘船,地陷了,还能漂在水面上,再做几把桨,还能乘风破浪,哈哈,妙主意!可是,他转念又想,要是水面也塌了呢和房屋一起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有始无终地坠落,怎么办想着,他眼睛都不敢睁开,慌得六神无主。

 另有一个人却为这杞国人的忧虑而担忧,便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杞国的那个人说:“如果天真是由气体积聚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不都要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而成的,只不过它会发光罢了,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打伤人的。”杞国的那个人又说:“地要陷落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到处都是,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践踏行走,整日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它会陷落下去呢”这个杞国人听了,才抛掉了忧愁,高兴起来。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