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诌是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编造(言辞)。

读音:zhōu

笔划:

古籍:《集韵》小言私授谓之诌。

翻译:私下里讨论的有关小事的言论叫做诌。

引用: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诌日炽,刚克消亡。

翻译:从那时到现在,弄虚作假的现象表现在各个方面,虚伪奉承的歪风日甚一日,刚强正直的品德逐渐消亡。

扩展资料

组词:胡诌、瞎诌、文诌、诌媚、诌议、诌吒、诌札、诌谎、诌咤、信口胡诌、随口胡诌、胡诌乱傍。

1、胡诌[hú zhōu] 随口瞎编。

例句:他是信口开河胡诌的,可别轻信。

2、瞎诌[xiā zhōu] 说胡乱编造的话。

例句:林谦开始瞎诌,他哪知道这破东西能卖多少钱。

3、诌媚[zhōu mèi] 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例句:人间最凶猛的瘟疫便是诌媚。

4、胡诌乱傍[hú zhōu luàn bàng] [北方口语]吹牛,信口开河。

例句:阿星笑了,他知道我是在天马行空,胡诌乱傍。

5、信口胡诌[xìn kǒu hú zhōu] 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

例句:其实叶韬对星空一知半解,他这时候完全就是在信口胡诌。

禅定时刻: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小时候,我很喜欢同桌的阿丽,我偷偷把我最喜欢的弹珠送给她,我觉得只有她才能配得上我那些珍贵的珠子。后来,她嫁给了给她买玫瑰花买钻戒的那个人。我知道在大人的世界里,谁送你这玩意,砍死他的心都有。

这就是人的层次不同,境遇就不同,眼界就不同,认知就不同,也也是我常说的:我道非你道。

乞丐说要是我当了皇帝,天天煎饼果子吃到饱;农民说我要是当了皇帝,就用金扁担挑麦子。

很多东西,没有实际经历过,一切都是空想出来的。事业、职场、投资、人际关系等等等等,各个方面,俱是如此。

晚唐时期有一个官员,每天在家里宰300只鸡,但是只取鸡舌头,而剩下的鸡肉在后院堆积如山也不愿意分给别人。这就是曾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人李绅。当然这是个野史杂谈。

但现今的世道,各种所谓的专家学者,为了明的暗的利益,无下限的为资本家站台,为没接触过的产品代言,普通大众被当做韭菜割了一茬接一茬。

网络是个公开之地,一切没有什么成本,文人在此大行其道,晚上喝酒喝的酩酊大醉,早上不起睡到日上三竿头,美名其曰:寻找灵感。这种人的话,值不值得信,你自己要仔细想清楚。

所以不要去听信文人胡诌,不要无脑听信所谓的专家胡言乱语,你应该问问他,他自己到底做过些什么?做成过些什么?

真真假假

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1、乾坤大挪移总共有第七层,但除了张无忌之外没有人练成。原因是这套功法是练到第六层的人写的。根据当事人的推测,第七层应该就是这样。

张无忌练的时候,因为时间紧迫,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其实这些地方本来就是错的,张无忌是因祸得福,后来反而练成了第七层。

再后来无忌退隐江湖,但并没有去修正乾坤大挪移心法,后世之人读到的,仍旧是这错误的功法。

世间的书,世间的道理,有多少是这第六层的人写的第七层的功法,多少人掉入这现有的权威陷阱,误人误事。

2、为什么古籍大多写的晦涩难懂

首先传播成本是一方面,纸贵很容易理解,字越少,越容易流传。

字越少,要求内容越精简,高度概括的内容会造成解读方式多样化,适用性越广泛。

《孙子兵法》在军事、商业、社交各方面都能用到,《易经》的解读方式千奇百怪,光是流派就不知道有多少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确,这就是混沌。

射雕英雄传里梅超风偷走九阴真经的下卷,但缺少心法,对秘籍的理解也出了偏差,摧敌首脑是攻击要害,却被他理解为攻击头部。

如果一开始无法练习也就罢了,问题是梅超风按自己对秘籍理解练功,功力却不断提高,抓功无敌,能一抓捅破人的脑壳。梅超风练功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走火入魔。

所以,免费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昂贵的,因为有可能你要花费巨大的精力财力去甄别,去验证,俗称要看你的悟性。

文字的传播效率

人和人之间语言互通,只是我说的话你能听懂,我写的字你能看懂,但复杂的思想并不互通,作者想的→作者写的→你看到的→你理解的,这中间间隔十万八千里,所以就有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字只是个工具,只要是工具,讲思想转换成文字本身就存在损耗。在《金刚经》里,经常有这样的话: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佛所能用语言来表述的般若波罗蜜,还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真正的般若波罗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如来的境界,你没亲自证到,别人怎么说它都不是它。但是不形容一下,大家又无法了解,怎么办?只好用口来说,使你们知道还有这种境界存在,就像是打比方。

拼音    zhōu            部首    讠            笔画数    7    

诌的笔顺详解

诌字笔画写法

”诌“的意思和解释

1 诌    拼音:[zhōu]

(1)编造(言辞)。组词:胡诌。瞎诌。诌了一首顺口溜。

”诌“字的词语组词

文诌    瞎诌     胡诌    诌咤    诌媚    诌札    诌诗    诌议    诌谎

”诌“字的成语组词

胡诌乱扯    胡诌八扯    胡诌乱说    胡诌乱道    信口胡诌    胡诌乱傍    诌上抑下

随口胡诌

喔,亲爱的。

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碳14测年法。

说的是自然条件下,碳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元素,有3种同位素最为常见,分别是碳12,碳13和碳14

其中碳14是一种放射性的元素,约每隔5730年含量就会少一半(这个过程是对数的关系)

所以现而今,我们挖掘出古代的东西,可以测量他碳14在所有碳元素里的比重,和自然条件下碳14的比例进行比较,我们就能知道这个东西到底距今多少年了。

而古代留下来的遗迹有石碑,骨头,碎片等,一些没记载东西的残片用来搞这个测试是很简单的。

当然……如果有古籍或者甲骨文记载星象,自然现象……和实际天文计算,客观地理事实对应,那么我们也可以不需要去测碳14直接给结论。

① 成语推脱搪塞的意思是什么

推脱_网络

推卸;推辞。

搪塞_网络

táng sè释义:指敷衍塞责,随便应付

② 暴露时,企图胡乱搪塞蒙混过关的相关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心存侥幸

敷衍塞责

敷衍塞责

顾左右而言他

支吾其词

含糊其辞

纸包不住火

没有不透风的墙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③ 形容搪塞的成语有哪些

敷衍塞责:抄敷衍:马袭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塞责: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顾而言他: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同“顾左右而言他”。

顾左右而言他: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聊以塞命:聊:姑且;塞命:搪塞责任。姑且应付一下,算是交代了责任。

聊以塞责:聊:姑且;塞责:搪塞责任。姑且应付一下,算是交代了责任。

潦草塞责:潦草:草率,不精密,不认真;塞:搪塞。形容做事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负责任。

随口胡诌:随便搪塞。

因循敷衍:因循:沿袭;敷衍:应付。指因袭旧套,搪塞应付,不思长进。

因循苟安:因循:沿袭;苟安:暂且偷生。指因袭旧套,搪塞应付,不思长进。

支吾其词:支吾:说话含混躲闪。指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以掩盖真实情况。

支吾其辞:支吾:说话含混躲闪。指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以掩盖真实情况。

左支右调:指支吾搪塞。

④ 形容说话搪塞应付,语气含糊的四字成语

含糊其辞

拼音:hán hú qí cí

释义: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专有顾虑,不属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出处: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例句:发表时候,为了避免反动 检查,有的地方故意~,现在把它们弄明确了。 沙汀《短篇小说集·后记》

敷衍了事

拼音:fū yǎn liǎo shì

释义:敷衍:做事不认真;了:完。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也有先作揖,后磕头的,也有磕起头来,再作一个揖的。礼生见他们参差不齐,也只好由他们敷衍了事。”

例句:我们办事要认真负责,不应采取~的态度。

⑤ 表示事情暴露时,企图胡乱搪塞蒙混过关的相关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心存侥幸

敷衍塞责

敷衍塞责 。

顾左右而言他

支吾其词

含糊其辞

纸包不住火

没有不透风的墙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⑥ 对人敷衍的成语

对人敷衍抄的成语

敷衍了事袭 敷衍:做事不认真;了:完。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也有先作揖,后磕头的,也有磕起头来,再作一个揖的。礼生见他们参差不齐,也只好由他们敷衍了事。”

敷衍塞责 敷衍: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塞责: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出处: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

敷衍搪塞 做事马马虎虎应付一下,塞责了事。

出处:《文明小史》第十一回:“抄上几十联,也可以敷衍搪塞。”

告朔饩羊 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出处:《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

⑦ 吞吞吐吐,应付搪塞的成语

吱吱唔唔,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亦作"支支梧梧"。

⑧ 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闪烁其辞:

闪烁其辞 [shǎn shuò qí cí]

生词本

基本释义

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专说话吞吞吐吐。属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用作贬

出 处

《痛史》二十五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例 句

对同志,有什么意见尽管坦率地提出来,不要瞻前顾后,~。

⑨ 描写专心的成语

白首穷经:白首:白头;穷经:专心钻研经书。指直到年老还在钻研经籍,形容好学不倦。

闭门读书: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聚精会神:会:集中。原指集思广益。后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

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得其三昧: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笃学不倦: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

笃学好古: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鸿鹄将至:鸿鹄:天鹅。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皓首穷经: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花花太岁:太岁:原指传说中的神名,借指作威作福的土豪和官宦。指穿着华丽,不务正业,只专心于吃喝玩乐的官宦和土豪。

敬业乐群: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心无二用:指做事要专心,注意力必须集中。

坐不窥堂:端坐不斜视,专心一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不知寝食:犹言废寝忘食。形容异常专心、努力。

砥志研思:专心致志,深思钻研。

笃志好学: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废寝忘餐:忘记了睡觉,顾不得吃饭。形容对某事专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学习。

目不别视: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

潜精研思:谓专心钻研。

潜神嘿规:专心谋划。

潜心涤虑:谓专心致志。

潜心笃志:专心致志。

日旰忘食: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昃不食:太阳已偏西还不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昃忘食:太阳已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抟心揖志:指专心一志。

忘寝废食:寝:睡觉。废:废止,停止。形容专心致志地干谋一件事情,连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

研精竭虑: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研精致思: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用心用意:犹言专心致志。

枕籍经史: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耳不旁听: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三年不窥园:窥:偷看。眼睛看不见园中的景色。形容学习、研究专心致志。

⑩ 吞吞吐吐,应付搪塞是什么成语

闪烁其词(闪烁其词)

shǎn shuò qí cí

[释义] 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近义] 模棱两可版; 含糊其词; 深加隐讳权 讳莫如深;

[英译] speak evasively

讳莫如深

huìmòrúshēn

[释义] 讳:瞒着不说;深:事件重大。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后比喻隐瞒得非常严;唯恐别人知道。

[语出] 《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

[正音] 讳;不能读作“wěi”。

[辨形] 讳;不能写作“诲”。

[近义] 秘而不宣 守口如瓶 高深莫测

[反义] 直言不讳 和盘托出 显而易见

[用法] 现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唯恐别人知道。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守口如瓶”;都含有“嘴巴很紧;隐秘不说”的意思。但~多是主观上的原因;不说的有些是秘密;有些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守口如瓶”多是客观上的要求;不说的往往是国家、集团或他人的秘密。

[例句] 对漏毒气事件;厂方~;不愿接受采访。

[英译] closelyguardasecret

一般来说,两种说法都不采纳。

但是,两种说法都有,同父异母认同度更高些。

炎帝与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黄帝为兄,炎帝为弟。炎帝生母为羌族之女,名曰“女登”。故以从母得姓之俗而姓姜,名榆罔,按其后世封官“缙云”为氏,其生前为有熊部落方国行政领袖。其时,部落及部落方国行政领袖沿袭氏族社会旧制,其职称曰“后”,后世以为“帝”、“后”都是君主之称,故以炎帝生前在龙门山焚林垦荒之功,以火色之“赤”称曰“赤帝”,此如《周书》之载。也有以烈火炎上之性,而谓之“炎帝”。

由于西汉末年以来将中国历史上的历史时代名称“神农”与五帝时期的具体历史人物名“炎帝”捏合为一,以倡“炎帝神农氏”之妄说,因而,对炎帝史事、阪泉之战、阪泉地名所在等,都产生了大量的错误解释。对此,我们有必要分别进行清理、辨析,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炎帝非神农。神农,同“有巢”、“燧人”、“伏牺”一样,是先秦史家追述中国原始社会发展史中,依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在生产生活上所出现的不同历史特点而命称的时代划分名称,而非具体的历史人名。“神农”之所指,是继“伏牺”之后,社会生产全面发展到以农耕经济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时期,在时间上它相当于距今八千年以来到五千年左右的历史阶段,也即轩辕黄帝肇造国家制度之前的历史阶段。当然,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候,其社会发展进步,都不是一刀齐,在不同的地域,其进步总是存在着快慢之分的。就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言,按现在考古发现的历史证据表明,桑干河流域进入农耕生产时期,在距今一万两千年左右;若以全国各地普遍进入农耕生产的时间而计,是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故,《尸子》云:“神农氏七十世”。七十世者,也只是一个约略性的估计年代。《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曰:“神农十七世”。《尸子》成书在前,《吕氏春秋》撰写在后,此或误抄“七十”为“十七”所致,或以为言以“七十世”而太久而改之。《礼记·曲礼》孔颖达疏引三国时谯周之语,则又是一种说法,言“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今人读此,或者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古人谈及“神农”,会是一人一个说法呢?其实这也本不奇怪。对于人们知之不详的原始社会历史,有一些探讨性的说法,也并不稀奇。就像现在,言及古史分期,社会发展史研究者,常用“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之词以作历史分期;古人类学家用“直立人”、“智人”、“现代人”作分期;考古学家则用“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为分期。具体到各个学者、各种著作的认识又不尽一致。这对于研究而言是很正常的。现在,依考古发现的大量证据而言,《尸子》所言的“神农氏”历史时期有“七十世”之久,应该说,大体上是比较正确的。古人习以三十年为一个世代,七十世相当于两千多年,换言之,《尸子》之说是将距今七千多年到黄帝肇造国家制度之前的这一段历史作为“神农氏”历史时期,应该说,这是比较接近于客观历史实际的正确的说法。

“神农”是历史时代名,而非具体的历史人名。对于这一点,中国产生最早的古籍《山海经》也是一证。《山海经》保存的上古史料是最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址、历史人物葬处、山川、河流、湖泊、古代的物产、飞禽走兽、都有记载,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对于古代具体的历史人物,如黄帝、炎帝、蚩尤、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等,都有记载,它就是没有“有巢”、“燧人”、“伏牺”、“神农”这样的历史时代名称。由此可见,编造“炎帝神农氏”这样不伦不类的名称,是多么的荒唐!

正因为“神农”是历史时代名,而非具体的历史人名,所以,在先秦众多古籍中,都有着明确的区分。这就是,谈到“神农”称“世”,说到黄帝、唐尧、虞舜等用“时”。例如:《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春秋时,齐桓公已成霸业,欲效帝王行封禅,管仲情知封禅做大,对桓公不利,直理以劝,桓公又不会听从,就灵机一动,将虙羲、神农等一些历史时代名临时“拉”来以充古帝王,编造“受命”、见“祥瑞”方能行封禅,以难桓公。即使如此,也未将神农与炎帝合而为一。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管子·封禅》)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行文述事须分上下长幼而不可以乱言。古史黄帝、炎帝并提,总是黄帝在前而炎帝在后,从来未有黄、炎颠倒而作“炎黄”者。因何?黄帝为兄,炎帝为弟,此其一;黄帝姓姬,为少典之嫡出。炎帝姓姜,在少典为之庶生。此其二;黄、炎在有熊虽同为军、政首领,然涿鹿之战后,炎帝争权欲分裂有熊,是为不德,因有阪泉三战之败。此其三;黄帝此后东西南北“以战去战”一统神州,建立文明的国家之制后,虽仍使炎帝主政于南方,但实际上受封“缙云”之职,已为臣属而不为“帝”。此其四;对于肇造国家文明之制,施行文明教化,发展科技,如统一文字、发展医学理论、制定法律、音律、历法等各方面,炎帝的贡献都远难与黄帝相比。此其五。因此,中国历朝历代举行国家祭典,都是将黄帝列入大典的五年“禘”、三年“袷”之中,上配五天神,下陪历代帝王之祖而享祭。炎帝则无此殊荣,他只是在一年四季的郊祀之中,配南方天神赤帝赤熛怒、四象中朱雀一象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星神、火神而享祭。唯其如此,古人黄、炎联述,从来都作“黄炎”而从不称“炎黄”,只在刘歆、班固、皇甫谧等人的笔下,才有了颠倒的“炎黄”之辞。谓于不信,请观史实: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贾逵注:“少典,黄帝、炎帝之先”;

虞翻、唐固注:“少典,黄帝、炎帝之父”;

《国语·周语》:“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韦昭注:“鲧,黄帝之后也。共工,炎帝之后也”;

《左传·昭公一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此文所载乃郯子之不详历史的荒唐语,我们引此,是因其祖述“黄、炎”尚有长幼之序而未乱;

《吕氏春秋·荡兵》:“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新书·益壤》:“黄帝者,炎帝之兄也”

炎帝非“神农”。炎帝是具体的历史人物,神农是一个历史时代名称。这个问题举凡认真研究历史的古今学者认识都是一致的。因此,罗琨就说:“在先秦文献中,凡黄帝连言的炎帝或炎,均置于黄帝或黄之后”;“神农一语最早见于晚周,主要用于表示一个历史时代……神农氏时代包括了从原始农业的发明到取得初步发展的漫长历史,它的上限甚至可延伸到农业前夕。”(罗琨:《‘炎黄’、‘黄炎’与黄帝陵》,载《炎黄文化研究》1994年一期)

那么,所谓“炎帝神农氏”这种不伦不类的称谓,又是怎么造出来,而又讹传至今的呢?此中,有三个不懂历史而强述史的人物,这里不能不提他们的大名:

第一名,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之子刘歆。

刘向幼年就受到了汉武帝迷信鬼神、言及黄白之术杂书的影响,这些书是刘向之父治淮南王狱时得到的。宣帝时又欲仿效汉武,刘向言“黄金易成。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刘向本名)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前汉书·刘向传》)。只是,由于刘向之兄赎其罪,才留得一条性命。刘歆,是刘向诸子中最喜读书的一个,然其自幼所接触到的皆为不少家传方士所编的杂谈鬼神之类怪诞书。刘歆因读之更钻,常会提出一些连刘向也回答不出来的怪问题。王莽靠神鬼之说,图谶之谋,篡夺西汉帝位,就靠得是刘歆的谋划,因而被王莽封为“国师”(《前汉书·刘歆传》)。刘歆先为王莽谋,做了个“假皇帝”,进而又靠造图谶“赤帝行玺某传子黄帝金策书”的所谓“铜匮”天书,“言王莽为真天子”(《前汉书·王莽传》)。刘歆的这种编造,就把赤帝(炎帝)说成是黄帝的父亲了,刘歆为了更进一步拍王莽的马屁,就进而索性将炎帝与神农氏合户造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 “炎帝神农氏”之称。

第二名,是后汉的班固。

班彪、班固父子二人,原非史官世家,其述史是欲借以美化汉代帝王而获得政治好处。故班固曾因“私改国史”而下狱。此后,其弟班超上奏明帝说明班家的述史意图,明帝取其所述之史稿以验,读后很高兴,这才任班固为兰台令史,让其述史的。

无论古今,凡以述史而媚上,为美化当权者服务,就必然要歪曲历史。而此前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史事的司马迁,已将西汉历史完整地记载到了汉武帝之末,班氏父子欲美化汉代帝王,就必与司马迁对着干:说司马迁述史“是非颇缪于圣人”,其述史“甚多疏略,或有抵啎”(班固:《前汉书·司马迁传·评语》),其父甚至连司马迁蒙难受刑,也用来做幸灾乐祸的诅咒,言之为“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后汉书·班彪传》)司马迁述史,对汉武帝抨击最烈者,莫过于武帝听信方士公孙卿胡编黄帝成仙不死,因而劳民伤财大兴封禅一十三载,最后振兵释旅途中在涿鹿祭轩辕黄帝陵于桥山,却看到了黄帝冢,这使武帝极为尴尬。于是,班固述史,一是将桥山笔移至陕北阳周县南;二是篡改武帝元封元年冬十月振兵释旅的行军路线;三是凡武帝巡幸经过涿鹿县者一律不载,实在避不过者,就用“独鹿”之名以代;四是开列一个与其所述西汉历史没有丝毫关系的所谓《古今人表》,并自注以“炎帝神农氏”、“炎帝妃生黄帝”之类的胡话;五是在《律历志》中塞入一个歪曲古史系统的所谓《世经》。如此,“炎帝神农氏”这个荒怪不经的提法,就以“正史”的形式流播于后世。

第三名,就是皇甫谧。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后在其叔母苦劝之下,始学便“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晋书·皇甫谧传》),不久因患风痹疾而改学医。二十尚不学,中途又改行。读书杂乱,而不知分析,以著述为务,必示人以博学。如此必走东拼西凑、杂相连缀、不足者兼以附会的道路了。然黄帝史事久远,历史上除司马迁有一个简略之述外,就很少有有系统的史料传世了。正因为如此,皇甫谧杂相连缀更加附会的《帝王世纪》就被世人当“宝贝”,其错误乃至荒唐之说广为转述、流传也就不足为怪了!不信,我们可以以他对炎帝之述为例: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上面这短短的四十七个字,就是杂揉了《国语·晋语》所载晋大夫司空季子的附会,《前汉书·古今人表》及《律历志·世经》的胡诌,《孝经钩命决》的编造而为其文。如此的《帝王世纪》还能有多少靠得住的东西?

炎帝初娶妻于今山西地方之羌女,生女曰“女娃”。由于部落方国行政首领负责农业生产、天文观察等事,经常在熊耳、龙门、空桑诸山活动。当其在空桑之山(今山西省五台山)巡视天文观察之际,其爱女思父而独自离家东行欲见炎帝,行至今山西大同地方,落入“大同古湖”尚未完全退尽的泽水之中,溺水而亡。炎帝因痛失爱女而悲,除命称今山西浑源西南的一条水为“怿女之水”外,其在与黄帝分治南北之时,于河南、山东两地所筑屯兵之邑都命称为“空桑”,以寄托其对爱女的哀思。

炎帝在蚩尤叛乱之初,能以国为重,从太昊之地北上少昊筑邑监视,但由于不敌蚩尤而败回涿鹿不了解黄帝因使骄兵之计,不放他进入轩辕之丘,而在围困蚩尤之际救其到阪泉屯兵以作战防止蚩尤西逃的侧翼之旅的原因,就心生异心,待黄帝战胜蚩尤的喘息未定之际,突然向黄帝发起争权之战,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阪泉之战”。当黄帝不得已三战将其打败之后,炎帝仍不肯与黄帝和解。黄帝四面征战,一统华夏以后,就封炎帝为“缙云”之官,与其重新分治南北,使其重新主政于南方。至此以后,炎帝虽重视发展农业,精心治理南方,并娶赤水之女听訞为妻,生儿育女,与西南各族和谐相处,但却至死也末与黄帝往来。因此而死葬于湖南。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而言,原始社会由氏族家长制走向部落时期,其产生的“帝、后”双头领导体制,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过渡型政治制度。在进入文明时代之际,其掌握军事领导大权的“帝”取代行政领袖之“后”,成为文明国家制度中的第一代君主,本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炎帝在中华大地统一之前,虽曾是有熊部落方国行政领袖,他对有熊的振兴有功,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南方开发,也曾经做出过很重要的历史贡献,但其在思想上不能够作到“与时偕行”,不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发动与黄帝争权位为实质的“阪泉之战”。

所以,论对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贡献,炎帝是不能与黄帝相提并论的。

希望帮到你,还有问题就追问我。

有四种说法,其中比较让人信服的是图腾说。

1,星宿说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

明代大学士王鏊认为,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并“以七曜统之”,成“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 

清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认为,二十八宿配动物“即前十二属加一倍者也“,“亢金龙,辰官也,角木蛟附焉。

蛟,龙类也”,体现十二生肖为基础凑齐二十八种星宿动物。但该说难免有附会,二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要晚于十二生肖。

2,岁星说

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从木星位置可确定年度支序。《玉函山房辑佚书》认为每十二年,“三岁穰,三岁毁,三岁康,三岁旱”,另说是“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几十二岁一饥”。 

植物兴衰和动物生活环境存在周期,食草动物(鼠、牛、马、羊)和肉食杂食动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大不相同,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当年生长旺盛的动物,从而形成生肖动物,以此推定动物兴衰与木星年有关,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统一。 

3,图腾说

原始社会的先民常用某种动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即图腾。《山海经》诸如人和野兽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远古各地的图腾神。

夏族的图腾是熊或鱼,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周族的图腾则有龙、鸟、龟、犬、虎诸说。十二生肖除龙为虚幻之物,其余皆是日常可见。

其中可分两类,即“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和“六兽”(鼠虎兔龙蛇猴),前者是人们为了经济目的而驯养,后者则一定程度骚扰人类生活,先民对其心生畏惧的动物。 因此这些动物被作为本氏族的名号标记来崇拜。

民族学者刘尧汉从彝族的图腾遗迹,反推“十二兽历”的来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兽历法将人与纪历十二兽同列,“是原始人人兽不分的思想意识在现实的遗留”。彝族仍用十二兽历纪日并用于集市之名(如虎街、兔街)。

《史记·五帝本纪》记述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图腾,绝非真有降龙伏虎本领。十二生肖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学说。

4,外来说

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认定生肖的外来性质。

郭沫若在《释干支》中,认为生肖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汉代西域诸国仿十二宫而造十二生肖。

古希腊、古埃及、巴比伦等古国也有类似的十二生肖,仅动物不同,由此生肖也许并非起源于中国。但秦简的出土推翻此说,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动物崇拜,反加强图腾说的合理性。 

扩展资料:

十二生肖来源的民间故事:

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机。

虎和龙不服气,被封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后面。兔子不服,要和龙赛跑,兔子跑到龙前面。狗不乐意,一气之下咬伤兔子,被罚倒数第一。蛇、马、羊、猴、鸡之间还经过一番较量,最后猪跑来占据末席。 

该传说还解释生肖为何无猫。其实远古中国无猫,家猫传入中国时生肖早已形成。这个近似于儿童故事的传说,远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