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标本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标本简介,第1张

保持原样或经过整理以供参考的样品·标本标本(specimen)是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矿物样品。如昆虫标本。从受试物中获取用来化验或研究的材料·标本标本(specimen;sample)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毒理学中的标本(specimen)是指用于测试的受试物或从试验系统中获取的用来检验、分析获证保存的材料。中医学名词·标本标本是个相对概念,也是一种主次关系。标本是关于事物主次关系的相对概念,“本”指主要方面,“标”指次要方面 。“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木下称作“本”,末梢称做“标”。标本二词在中医学中很常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含义。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从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的新旧、原发和继发来说:旧病和原发病是本,新病与继发病是“标”;经络理论中,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为“本”,扩散于头身一定部位为“标”,以此阐明四肢与头面躯干之间气血运行的升降关系。“本”—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在四肢下部;“标”—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在头面胸腹上部。十二经脉中,末梢与根本,其位置有高下之分,“标”在上而“本”在下。人体头面胸背与四肢比较,其部位有上下之异,前者位置较高。因此,十二经脉中,“标”都在头面胸背等上部,而“本”则在四肢下部。病因与症状的关系·标本凡病因与症状,先病与后病,正气与邪气,病在内与病在外等,都有标本的关系。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的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 ;以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 ;从疾病的新病与旧病,原发与继发来说,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 ;从疾病的部位来说,病在下、在内为本,病在上、在外为标。《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临证时需用标本关系分析病症的主

详见百科词条:标本 [ 最后修订于2015/11/17 11:42:03 共291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足太阳膀胱经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BL。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水。本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至额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回出来在项部的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到腰中,进入脊旁筋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经臀横纹中点的承扶,到腘窝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经气于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足太阳膀胱经共六十九穴,原穴为京骨穴,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大钟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单侧计67穴。

太阳为阳气大盛在身体之最外的意义,所以本经对外界赤 反应也较频繁,与各脏腑大都有腧穴关系与肾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病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志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肿而痛、癃闭或遗尿、癫狂、寒热、头痛、目痛、鼻塞、鼻血、项强、腰脊疼痛、髋部不能屈、腘部掣强、小腿肚及脚痛、痔、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详见百科词条:足太阳膀胱经 [ 最后修订于2017/1/31 9:51:58 共614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R。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进入 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足厥阴肝经以里症虚症为主。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详见百科词条:足厥阴肝经 [ 最后修订于2017/2/13 17:57:11 共53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山根 5 经外奇穴名·山根 51 山根穴的定位 52 山根穴的功能主治 53 刺灸法 54 山根穴的诊断用途 6 推拿部位名·山根 61 山根的定位 62 山根的功能主治 63 山根的 方法 64 山根的诊断用途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山根 1 拼音

shān gēn

2 英文参考

root of no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asal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山根: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3推拿部位名。

4 人体部位名·山根

山根(nasal root)为人体部位名。出《东医宝鉴》卷一。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根部分[1]。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心的参考,故又名王官,又名頞,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下极[2]。

《东医宝鉴》卷一:“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5 经外奇穴名·山根

山根为经外奇穴名[3]。出《中医推拿学讲义》。

51 山根穴的定位

山根位于两眼内眦之中点处[3]。

52 山根穴的功能主治

山根穴有明目、安神之作用。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等。

53 刺灸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指掐10~20次[3]。

54 山根穴的诊断用途

山根穴可作诊察穴使用,若见青筋暴露,则是惊风或内伤的表现[3]。

6 推拿部位名·山根

山根为推拿部位名[2]。见陈氏《小儿 经》。

61 山根的定位

山根位于鼻根部,两目内眦连线之中点处[2]。

62 山根的功能主治

山根与其他穴位结合使用,可发汗,开窍,醒神,镇惊[2]。用治外感风寒,急慢惊风等症[2]。

63 山根的 方法

常用推、掐、揉等方法[2]。

64 山根的诊断用途

山根可作察色验病之处[2]。

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手少阳三焦经我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图出自《中国针灸大辞典》)图33(出自《中医大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三焦经 [ 最后修订于2015/7/27 17:54:56 共5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念 3 俞募穴的应用 附: 1 古籍中的俞募穴 1 拼音

shù mù xué

2 概念

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

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称"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

十二背俞穴表

五脏 背俞 六腑 背俞 肺 肺俞 大肠 大肠俞 肾 肾俞 膀胱 膀胱俞 肝 肝俞 胆 胆俞 心 心俞 小肠 小肠俞 脾 脾俞 胃 胃俞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十二募穴表

两侧 正中 脏腑 募穴 募穴 脏腑 肺 中府 膻中 心包 肝 期门 巨阙 心 胆 日月 中脘 胃 脾 章门 石门 三焦 肾 京门 关元 小肠 大肠 天枢 中极 膀胱 3 俞募穴的应用

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病症。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

古籍中的俞募穴 《针灸集成》:[卷一]募穴

络膀胱此三经无募矣五脏六腑之病(必取门穴海穴俞穴募穴而治之)《针灸集成》清·同治十三年廖润鸿公元18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口]口苦

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奇病论胆募穴在腹部期门下五分,胆俞穴在背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

《外科大成》:[卷四不分部位大毒]内痈总论

夫痈肿生于背外者。看俞穴。而内痈生于腹内者。则看募穴矣。宜各随募穴以分其经。如其穴隐隐痛而不已。视其

《针灸大成》:[卷九]东垣针法

。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大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穴中有一说,腑俞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

《针灸聚英》:凡例

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记述:《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等。之所以将合谷、太冲配伍作为四关穴, 是因为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足厥阴之原穴,原穴是本经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为十二经脉之根本,故原穴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人体活动离不开气血,在发生病变时,也不外乎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针灸,指压按摩,拔罐等治病的主要机制就是通过经脉调节人体气血。

《标幽赋》曰:“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痹者,闭也,气血凝滞不行,多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所致。四关,是气血阴阳外内出入的要道,应畅通无阻,若外邪侵袭,则四关闭合,通道阻塞,气血运行出现障碍,痹阻不通而为痹。痹证又以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为其主症,但因所挟外邪不同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临床上如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均可取四关穴以通经活络、消痹止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