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注解(集解、索隐、正义)中对原文中某个字的注音,应该怎么样来读?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古书的注解最早开始为汉代。
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
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
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
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前者多指对文章或书籍中某一部分词句作进一步说明,但为了防止冗杂而把它放在段落之外(文末或页边)。
后者一般是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注明某此语句、词语、观点的来源,以便读者的查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
《左傅·隐公元年》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又如:
《诗经·周南·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又如:
《左传·桓公四年》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就重复了,实际上“艳”的含义是事高大。《说文》:“艳,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又如:
《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 实为瓮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
王力版《古代汉语》,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扩展资料: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参考资料:
中文古籍注释格式如下: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期刊作者题名 [J] 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参考文献类型: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起始页码。[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旧注所使用的术语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只选择一些主要者说明如下:
1、曰、为、谓之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除了一般释义外这些术语有时还用来分辨同义词。例如:
①《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见孔颖达《正义》)
②《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2、谓 意为“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如: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3、貌、之貌 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例如: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象注:“冷然,轻妙之貌。”
《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4、犹 “犹”表示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意为“如同”、“等于说”。例如: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这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说文》:“祓,除恶祭也。徐锴曰:‘按:祓,之为言拂也,”《说文》:“禳,磔禳祀疠殃也。徐锴曰:‘禳之为言攘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声训也可以不用专用术语,例如:《释名》:“日,实也。”“月,阙也。”“冬,终也。”“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山,产也,产生物也。”《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6、读若、读如 表示注音的术语。例如:
《说文》“宄读若轨。”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yí)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有时也用来表示通假字。
7、读曰、读为 说明通假字的术语。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
8、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例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9、衍文,脱文
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古书注音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多音多义词注音的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有时也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例如: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针虎从死,自杀以从死”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针,其廉反,徐又音针从死,上才容反”
上面的注文中陆德明给“行、针”、“从”的注音释用反切方法“行,户郎反”说明这里的“行”读háng,不读xíng“下皆同”是说下文中的“行”的读音与此相同“从死,上才容反”,是说“从死”的上字“从”读才容反“针其廉反”,说明“针”在这里读作qián“徐又音针”,这是陆德明引用东晋徐邈的注音,说明“针“还读作zhēn徐邈在这里注音用的是直音法《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仪礼士丧礼》:“幎目用缁”郑注:“幎,读若《诗》曰‘葛藟萦之’之萦”
这两得分别用“读如”、“读若”来注音古书中在某字下注以“如字”,这是又一种注音方法,说明此字在这里应读本音,用本义如:
《礼义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这段注音是说“恶恶”的上字要读本音è,用本义,当缺点、毛病讲;下字读wù,当讨厌、憎恨讲
古书注音,有时隐含着释义例如: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这野对“朝”、“难”的注音,实际上已指出“朝”当“早”讲;“难”当“危难”讲,是名词,不是形容词
古书的注释形式很多,各有特点。例如:“诂”,就是用当代的语文去解释古代的语言,或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训”,是用通俗的词语去解释难懂的词语,如《尔雅》有《释训》一篇。“传”,即传述的意思,如《论语》有《齐说》二十九篇。“记”,其作用接近传和说,如《五行传记》十一卷。“注”,就是解释古书,如《吕氏春秋注》。“解”,分析的意思,如韩非的《解老》,就是解释《老子》一书。“笺”,引申前人的说法称为重复,如东汉郑玄写的《诗笺》,引申毛公的《诗传》又不与其相杂。“章句”,在训释词义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如《公羊章句》三十八篇。“集解”,即各家说法的总汇,如《论语集解》。“义疏”,和集解很接近,如《论语义疏》,盛行于南北朝。“正义”,统一整理前人的义疏,盛行于唐代,如《五经正义》。
本文2023-08-03 20:50: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