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之学”,睛明穴为何又被称为眼睛保健的首选穴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一孔之学”,睛明穴为何又被称为眼睛保健的首选穴位?,第1张

睛明穴,为何又被人称之为眼睛保健的首选穴位。中医师指出:不论是青中年人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疲劳,还是小孩的近视预防保健,还是老年性白内障所致的视物模糊,选用睛明穴治疗,均有不错的疗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睛明穴。

睛明穴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精明、泪孔、泪空、目内眦等。睛明穴因其位于目内呲,近于睛,能治目视不明,可以明目而得名。其睛者,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者,光明穴之意也。本穴为太阳穴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是膀胱经经气上行所化。血由本穴濡养于眼睛,所以眼睛可变得明亮清澈。本穴又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脉、阴跷脉五脉之会,是主治眼部疾患的常用腧穴。

本穴定位:

《针灸入门》言:“睛明在目内呲红肉陷中”。《铜人》也记载“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呲头外一分”。《针灸学》则载“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本穴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穴位作用:

人眼睛之所以可以视万物,辨五色,都是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上行濡养眼睛。这里面又以肾、膀胱经的经气尤为重要。《黄帝内经》有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也是说明了人体水精的运行,是有赖于膀胱经气的推动的。睛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本穴可调节膀胱经精气,让水谷精微化生为血,更好的濡养眼睛,所以本穴为眼部保健的重要穴位。睛明穴能补能泻,不论是属实热之眼病或者寒虚之疾,均有一定疗效。

《针灸大成》指出:“睛明主固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针灸甲乙经》也记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赤痛,眦痒痛,*肤白黯,晴明主之。”远视不明,恶风泪出,多见于老年性白内障及老花远视。老年性白内障、远视等,中医多数是认为肝肾不足,难以濡养眼睛所致。睛明穴为膀胱经连接眼睛的重要穴位,刺激本穴可以调整膀胱经精气,更好的濡养于目。所以,本穴对于老年眼花远视,视物模糊等有良好疗效。临床上多使用睛明穴、攒竹穴、肾俞、肝俞综合治理。不过属虚之病收效缓慢,需时常按摩保健。

《玉龙歌》则言:睛明主治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这个主要说的是睛明穴主治眼睛红肿热痛(主要为天行赤眼及暴风客热),现代医学上的急性结膜炎。但由于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其传染性强,所以现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本穴来治疗本病。急性结膜炎反而应该勤洗手(采用流动水),避免传染,做好个人卫生,切记不要用手揉眼睛。

睛明穴还是预防近视及缓解眼部疲劳的要穴。其中我们熟悉的眼保健操第二节,就是按压睛明穴。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在两侧眼窝穴位处,按节奏上下按压,做四个八拍。随着伏案工作及电脑工作者越来越多,眼部疲劳者常见,平时大家可以在工作之余揉按睛明穴,可以起到缓解眼睛疲劳,预防近视的作用。

本穴保健方法:

针刺法:《针灸学》载,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 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注:由于本穴为眼部穴位,错误操作可损失眼睛,所以非医者不要针刺本穴。

按摩法:我们可以参考眼保健操按压方法。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穴位,每拍一次,做四个八拍。

注:行本穴按摩保健前需要清水洗手,擦干。有条件者,可用酒精湿巾行手部消毒。

艾灸法:本穴禁灸!!!

古籍《铜人》、《外科密要》、《医学入门》等书均记载,睛明穴不可灸。教材《针灸学》同样记载,本穴不可灸。有医学杂志曾报道,本穴灸之可能导致热性白内障。

就背针灸大成里面的每一条经的穴位歌诀就可以了啊。

经穴歌——————(12经络经穴歌)记忆用

我从《针灸大成》整理下来的经穴歌,没事背着玩的。有喜欢的朋友,抄下来,每天背一条。

我还有几张高清晰的标准格式经络图,可惜太大了,600多k,超出论坛上传标准,有喜欢的,论坛短信我吧。

腑脏十二经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

足胃头维厉兑三,脾部隐白大包四。

手心极泉少冲来,小肠少泽听宫去。

膀胱睛明至阴间,肾经涌泉俞府位。

心包天池中冲随,三焦关冲耳门继。

胆家瞳子髎窍阴,厥肝大敦期门至。

十二经穴始终歌,学者铭于肺腑记。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

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顒巨骨当。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

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历兑经穴终。

足太阴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指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

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

胸乡周荣大包随。

手少阴心经穴歌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

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

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

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

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

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寸半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外。

大杼背部第二行,风门肺俞厥阴四。

心俞督俞膈俞强,肝胆脾胃俱挨次。

三焦肾七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

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到白环。

各各节外寸半长,上髎次髎中复下。

一空二空腰踝当,会阳阴尾骨外取。

附分侠脊第三行,魄户膏盲与神堂。

譩譆膈关魂门九,阳纲意舍仍胃仓。

盲门志室胞盲续,二十椎下秩边场。

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

委中合阳承筋是,承山飞扬踝附阳。

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

通谷至阴小指旁。

足少阴穴经穴歌

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

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

阴谷膝内跗骨后,以上从足走至膝。

横骨大赫联气穴,四满中注盲俞脐。

商曲石关阴都密,通谷幽门寸半辟。

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灵虚。

神藏彧中彧府毕。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

郄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侵。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

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

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

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丝竹张。

和髎耳门有常。(到耳门截止)

足少阳胆经穴歌

少阳足经童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颌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邀。

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

风池肩井渊液部,辄筋日月京门标。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风市招。

中渎阳关阳陵穴,阳交外丘光明宵。

阳辅悬钟丘墟外,足临泣地五侠溪。

第四指端窍阴毕。

足厥阴肝经穴歌

一十三穴足厥阴,大敦行间太冲侵。

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

五里阴廉羊矢穴,章门常对期门深。

任脉经穴歌

任脉三八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锐。

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

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

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

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

督脉经穴歌

督脉中行二十七,长强腰俞阳关密。

命门悬枢接脊中,筋缩至阳灵台逸。

神道身柱陶道长,大椎平肩二十一。

哑门风府脑户深,强间后顶百会率。

前顶卤会上星圆,神庭素髎水沟窟。

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任督毕。

三采文化编辑部、黄介良医师审订(介良中医诊所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易筋经研究协会理事长) 消肿止痛的穴道 承浆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承浆有消肿止痛、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改善脸部神经麻痹、牙龈肿痛、口腔溃烂,也可治疗中风昏迷、休克,也有消除颜面浮肿,美化曲线的功效。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承」指承接,「浆」指口中浆液、唾液。 古籍中「承浆,颏之上陷处称为『承浆』,穴当其处,故名;穴当饮食入口之下,以饮食为浆,当有上承饮食之义。」表示承浆因为位在嘴唇下方的凹窝处,宛如承接口中的唾液,故以此命名。 穴位找法 位在嘴唇与下巴中间的凹陷。寻找此穴位时可以将头部稍微往后仰,嘴巴微张,可使下唇与下颚间的凹陷更为明显。 扶突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扶突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扁桃腺炎、急性咽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头痛、颈部疼痛、气喘、神经性疼痛。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扶」指用手支撑著的意思,又两个人搀行也称为扶,「突」有高起突出的意思。 在《汇解》中「铺四指曰扶,即今之曰横指,曰当同身寸三寸,穴在结喉突起旁三寸(一扶),故扶。」表示扶突位在前颈部侧面甲状软骨突出处,即喉结旁约三寸的地方。 穴位找法 扶突位于喉结的高度,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与锁骨之间,也就是从喉结正中央,再往两侧约三寸(四指横宽)的地方, 左右各一。三采文化编辑部、黄介良医师审订(介良中医诊所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易筋经研究协会理事长) 消肿止痛的穴道 承浆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承浆有消肿止痛、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改善脸部神经麻痹、牙龈肿痛、口腔溃烂,也可治疗中风昏迷、休克,也有消除颜面浮肿,美化曲线的功效。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承」指承接,「浆」指口中浆液、唾液。 古籍中「承浆,颏之上陷处称为『承浆』,穴当其处,故名;穴当饮食入口之下,以饮食为浆,当有上承饮食之义。」表示承浆因为位在嘴唇下方的凹窝处,宛如承接口中的唾液,故以此命名。 穴位找法 位在嘴唇与下巴中间的凹陷。寻找此穴位时可以将头部稍微往后仰,嘴巴微张,可使下唇与下颚间的凹陷更为明显。 扶突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扶突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扁桃腺炎、急性咽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头痛、颈部疼痛、气喘、神经性疼痛。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扶」指用手支撑著的意思,又两个人搀行也称为扶,「突」有高起突出的意思。 在《汇解》中「铺四指曰扶,即今之曰横指,曰当同身寸三寸,穴在结喉突起旁三寸(一扶),故扶。」表示扶突位在前颈部侧面甲状软骨突出处,即喉结旁约三寸的地方。 穴位找法 扶突位于喉结的高度,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与锁骨之间,也就是从喉结正中央,再往两侧约三寸(四指横宽)的地方, 左右各一。 外关 治疗效果 消炎止痛 外关主治重听、偏头痛、眼睛肿痛、耳鸣、牙痛、落枕、高血压、上肢关节痛、脑中风、手脚麻痹、风湿疼痛等疾病,都可以借由 外关穴得到改善。 方法 以拇指指腹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按压时应两手同时进行并左右交替,每次约5秒钟,反复进行约10次。按压前可以先用毛巾热敷,提高治疗效果。 名称由来 「外」是外部,意指体表。关是关联、联络。「外关」是与外部体表有关联的穴位。 中医认为,本穴位属于手少阳经,与阳维(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脉气相通,为阳经、阳脉通达于外的关节,故名「外关」。 穴位找法 将手背朝上,从腕关节中央往手肘处约二寸(三指横宽)的位置,左右各一。 二间 治疗效果 舒缓疼痛 主治牙齿疼痛、喉咙痛、头晕、口干舌燥、消化不良、流鼻血、便秘等症。 方法 以拇指指腹向下按压。 名称由来 「间」指间隙的意思。由于此穴的位置在第二掌指关节前的凹陷处,也是手阳明经脉经过的第二个穴位,所以称为二间。 在《会元针灸学》中「二间者,二者穴之次部,相交食指本节之节前,有间隙,故名二间。」表示二间是位在第二掌指关节前,靠近赤白肉的凹窝处。 穴位找法 寻找此穴位时将手背向上握拳,在食指内侧掌指关节的前方(指尖方向)凹陷中,左右各一。 地机 地机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痛、腹胀、腹泻、小便困难、遗精、白带、月经失调、膝关节炎、下肢肿胀、下肢麻痹,也可以用于肠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胃酸过多、腰痛等症状的治疗。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地」是土地,意指「下肢」。「机」是机要、重要。「地机」是人体下肢重要部位的穴位。 《会元针灸学》记载:「一身分上中下三部,自足至脐为下部,属于地部。地机穴居地中部,运膝之机关。」中医认为,本穴位位于人体「地部」的中部,也就是膝部,是主管膝部运动的机要枢纽。同时本穴位属于足太阴脾经,脾经主管「土」,「土」为人体「地部」,而本穴位又是脾经气血深聚的机要穴位,故名「地机」。 穴位找法 阴陵泉下三寸(四指横宽),在胫骨后方的凹陷中,左右各一。也可以从膝盖后方的横纹,往下约四寸(六指横宽)的地方。 本文摘自《穴位 图典热销16年精装典藏版》/三采文化编辑部著、黄介良医师审订(介良中医诊所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易筋经研究协会理事长)/三采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输穴通腧穴 5 五输穴之一·输穴 51 十二经输穴 52 输穴的临床应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输穴 1 拼音

shū xué

2 英文参考

acupuncture point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ustream poin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输穴:1腧穴;2五腧穴之一。[1]

4 输穴通腧穴

输穴即腧穴[1]。泛指全身穴位[2]。输,古与俞、腧通,故输穴亦称俞穴或腧穴[2]。腧穴(acupuncture point)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 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3]。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3]。

5 五输穴之一·输穴

输穴为五腧穴之一[1]。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方,是经气所注的五输穴[4]。《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为脉气至此已较强盛,犹如水流之注输于深处,故名[2]。

51 十二经输穴

输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2]。阴经的输穴是本经的原穴,阳经的则不是。十二经各有一个输穴,即太渊(肺)、三间(大肠)、陷谷(胃)、太白(脾)、神门(心)、后溪(小肠)、柬骨(膀胱)、太溪(肾)、大陵(心包)、中渚(三焦)、足临泣(胆)、太冲(肝)[2]。

五输穴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5]。

十二经五输穴表[5]

经名\穴名\五输名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大肠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小肠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膀胱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心包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三焦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手三阴、手三阳五输穴[5]

足三阴、足三阳五输穴[5]

52 输穴的临床应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志室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神关穴的定位 9 神关穴的取法 10 神关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神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神关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神关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神关穴研究进展 161 对肾功能的影响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关 1 拼音

shén guān

2 英文参考

Zhìshì BL5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神关为经穴别名,即志室[1]。《针经摘英集》:“治忽然气滞腰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阳络神关穴,在背俞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即志室也。”

穴位 志室 汉语拼音 Zhishi 罗马拼音 Chihshih 美国英译名 Room of Determination 各

号 中国 BL52 日本 52 法

国 莫兰特氏 V47 富耶氏 V47 德国 B47 英国 B47 美国 BI52

志室为经穴名(Zhìshì BL5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胱经[2]。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2]。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4 志室的别名

精宫(《医学入门》),神关(《针经摘英集》),志舍(《神灸经纶》),志堂(《医学入门》),精舍[3]。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胁下满,少腹坚急,志室主之。

6 穴名解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2]。

志,指肾之精气。室,人物所居之处,亦充实之意。志室者,必须肾气充实,意志方能发挥。志者,意之所存(《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意有所存谓之志”),心之所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藏也(《荀子·解蔽》:“志也者藏也”)。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释名·释宫室》)。志虽藏于肾(《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实成于心(《毛诗序》:“在心为志”),乃水之精、火之候(《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必须水火相济,神志乃成。此穴与肾俞平,肾属水,水之精为志,肾藏志,故以为名。[3]

7 所属部位

腰部[4]

8 神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志室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5][6]。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2]。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6]。

志室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神关穴的取法

俯卧位,平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2]。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2个棘突,旁开3寸处取穴[7]。

10 神关穴穴位解剖

志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腰三角位于志室穴稍外侧,由背阔肌下缘、腹外斜肌后缘和髂嵴后部之间围成,其底为腹内斜肌。该三角为腹壁薄弱区,易发生腰疝。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竖脊肌→腰方肌[2]。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1、第2腰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6]。

11 神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志室穴具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的功效。

志室穴有补肾益精、利溲导湿的作用[2]。

肾藏志,志室穴在肾俞之旁,为肾气之所处,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志室穴可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和男性病[9]。

志室位居于腰部,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其循行背腰部,腰为肾之府,故可治疗经脉病[9]。

志室穴有滋补肾阴、清利下焦湿热作用,主治遗精、记忆力减退等,针灸本穴有壮肾添髓之效[3]。

12 神关穴主治病证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等[2]。

志室穴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7]。

志室穴主治遗精、阳痿、阴痛、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8]。

志室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6]。

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2]。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前列腺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其它:阴囊湿疹,肾绞痛,消化不良。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7]。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5~10寸[2]。

直刺05~1寸[6][8]。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可灸[7]。

注意:志室穴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肾脏[7]。

13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14 神关穴的配伍

志室配肾俞、关元,有补肾益精,壮阳固涩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

志室配命门、委中,有强壮腰膝,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腰膝疼痛。

志室配肾俞、心俞、三阴交,治失眠[7]。

志室配肾俞、命门,治腰痛[7]。

志室配关元、肾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遗精、阳痿[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饮食不消,肓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16 神关穴研究进展 161 对肾功能的影响

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9]。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四满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髓府穴的定位 10 髓府穴的取法 11 髓府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髓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髓府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髓府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髓府 1 拼音

suǐ fǔ

2 英文参考

Sìmǎn KI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髓府为经穴别名,即四满[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四满 汉语拼音 Siman 罗马拼音 Szuman 美国英译名 Four Full 各

号 中国 KI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R14 富耶氏 R14 德国 N14 英国 K14 美国 Ki14

四满为经穴名(Sìmǎn KI14)[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髓府、髓中[3]。属足少阴肾经[2][3]。四满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2][3]。四即第四,满即充满,此穴为肾经入腹的第四穴,肾经之气至此已充满,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胀满,故名四满[2]。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及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遗精白浊,小便失禁,气攻两胁,疝瘕积聚,腹痛泄泻,臌胀,少腹痛,泄泻,月经不调,不孕症,遗精,疝气,小便淋沥,遗尿,便秘,腹痛,水肿,产后恶露不尽,小便不利,现代又多用四满穴治疗子宫痉挛,肠炎,肠疝痛,尿路感染,痢疾,角膜白斑等。

4 四满穴的别名

髓府(《针灸甲乙经》),髓中(《针灸聚英》),髓海[4]。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振寒,大腹石水,四满主之。

6 穴名解

四即第四,满即充满,此穴为肾经入腹的第四穴,肾经之气至此已充满,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胀满,故名四满[2]。

四,数名,倍二为四;又通驷,指驷星。满,有盈、溢之义,又指小满节。言地气充盈上与驷星相应;驷通四,因房为四星,故称为四。房为小满节子正初刻三分之中星。其能治因而得名,则仅以穴用言耳。本穴与任脉之石门及足阳明经之大巨相平,内应脐下方寸,为全身精气凝聚之处,故本穴别名髓府。四满者,地气自大赫、气穴上升至此,如小满节地气已经充盈也,又以其处为大小肠、膀胱、精室之夹隙,受四者严密包壅,故名四满。其所治症为积聚、疝瘕、大肠水泻、月信不调、恶血、奔豚腹部四面膨满诸病。此穴在脐下2寸,旁开5分处,为冲脉、足少阴脉之会穴,是足少阴肾脉在腹部的第4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穴处经气充足,满溢以至由此而交于任脉的阴交穴,故名四满。[4]

7 特异性

四满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8 所属部位

下腹[5]

9 髓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四满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6]。

四满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另说在脐下1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2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2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

四满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四满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四满穴在下腹的位置

四满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四满穴在下腹的位置(内脏)

10 髓府穴的取法

仰卧位,在横骨上3寸,石门(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四满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当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上2/5与下3/5交点处,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7]。

11 髓府穴穴位解剖

四满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为第十一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皮支重叠分布。穴位与腹腔内相对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等。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第11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3]。

12 髓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四满穴具有理气调经,利水消肿的功效。

四满穴有调经水、消胀满的作用[2]。

四满指肠澼切痛、积聚、脐中切痛、恶血瘀痛,针之有散瘀消胀之效,有理气导疝、调经种子之功。

13 髓府穴主治病证

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及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遗精白浊,小便失禁,气攻两胁,疝瘕积聚,腹痛泄泻,臌胀,少腹痛,泄泻,月经不调,不孕症,遗精,疝气,小便淋沥,遗尿,便秘,腹痛,水肿,产后恶露不尽,小便不利,现代又多用四满穴治疗子宫痉挛,肠炎,肠疝痛,尿路感染,痢疾,角膜白斑等。

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及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遗精白浊、小便失禁、气攻两胁、疝瘕积聚、腹痛泄泻、臌胀等[2]。

四满穴主治少腹痛,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症,遗精,疝气,小便淋沥等[3]。

四满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疝气、便秘、腹痛、水肿[8]。

四满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尽;遗精;疝气,小便不利,便秘;水肿[7]。

现代又多用四满穴治疗子宫痉挛、肠炎、肠疝痛、尿路感染等[2]。

1 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

2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

3 其它:角膜白斑。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3]。

直刺1~15寸[8][7],局部有酸胀感[7]。

注意:四满穴宜缓慢进针,以免伤及大肠[7]。

142 灸法

可灸[2][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髓府穴的配伍

四满穴配太冲、膈俞,有疏肝调经活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四满配血海、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7]。

四满配膈俞、肝俞、三阴交、太冲、关元、隐白,治崩漏[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针灸甲乙经》:肠澼,泄切痛,四满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四满主子藏中有恶血,内逆满痛,疝。月水不利,奔豚上下并无子,灸四满三十壮。

《针灸大成》:主积聚疝瘕,肠澼,大肠有水,脐下切痛,振寒,目内眦赤痛,妇人月水不调,恶血痞痛,奔豚上下,无子。

《针灸聚英》:目内眦赤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