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职称英语专业限制吗?
『壹』 编辑出版类用考职称英语吗
看你具体评什么级别的什么职称吧,还有就是要看你的个人履历。一般初级职称免考英语,研版究生权学历(学位)免考英语,50岁以上免考英语。
你这么问范围太广了,其实不太好回答你。涉及评职称的事情,你在网上问其实是问不到准确答案的,还是要以各级单位的文件为准。
你如果不嫌麻烦的话,我倒是建议你考一个全国职称外语的综合A级,这个是文化系统评高级职称可以用的,单位要求不严的话评中级一般也可以用。而且这个证书全国通用终身有效,你现在用不到将来也可以用。这个考试每年年底报名、次年的三月底考试,具体的报名手续你问当地人事考试中心就可以。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祝您工作愉快。
『贰』 新闻主任编辑,职称英语报哪个级别
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级别划分及适用范围
『叁』 请问编辑职称的条件是什么
聘任编辑职务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担任助理编辑职务4年以上,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编辑业务,能独立处理稿件,有较高的文字水平,掌握一门外语,经考察表明,能履行编辑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担任助理编辑职务2年,获得研究生班结业证书或第2学士学位证书,担任助理编辑职务2~3年;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履行编辑职责。
职称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
(3)编辑职称英语专业限制吗扩展阅读:
编辑的主要职责是:
①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
②独立审查、加工整理稿件,检查自己承担责任编辑的书籍成品;
③做好书籍宣传工作,撰写书讯、书评;
④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聘任助理编辑职务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经一年见习期考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编辑业务,有一定文字水平,能履行助理编辑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获得研究生班结业证书或第 2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履行助理编辑职责。助理编辑的主要职责:协助编辑进行工作;在编辑指导下,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情报、练习组稿、初审和加工稿件,或独立发稿;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评等。
『肆』 请问参加事业单位公招有专业限制吗我是英语专业的。
LZ所说的在读研究生,其实是不能报名的,因为招考所列的学历是以你拿到的最高内学历来算容的,当然了,你如果是今年毕业的话,也就是说7月31日前能拿到毕业证那是可以的。
事业单位招考大头是卫生跟法学,英语不多,可以看下有没有不限的。
事业单位考试难度其实比公务员低多了,一般公务员能考60分的,事业就能考到70分,市级的事业难度更低点,从往年看,没80是没戏的。
『伍』 关于职称英语的报考条件和一些基本问题
1、职称考试可多次报考。
2、考试地点随意,在哪里方便就在哪里考试。
3、是可以升级的。
4、有效期过了就要重新考试。
各省成绩证书的有效期,具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成绩长期有效的,包括北京,重庆,内蒙,安徽,辽宁(以国家线为准),湖南,广东(以国家线为准),四川,云南。
第二类是通过国家线的,成绩长期有效;只过省线的按本省规定。包括天津、江西、山东、河南、湖北、贵州(以上各省都是过省线者成绩当年有效),河北(过省线成绩当年有效,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外语(古汉语)考试成绩三年内(从考试当年算起)有效,逾期失效,黑龙江(过省线成绩两年有效),山西(对参加全国职称英语考试成绩未达到全国通用标准和需参加医古文、古汉语考试的专业技术人员,我省将继续组织好补充考试,合格成绩的有效期至补考次年年底)职称英语考试。
第三类是成绩有效期比较特殊的。
上海(合格线以国家线为准。过线者A级证书有效期4年,B、C级证书有效期3年);
陕西(过国家线的,A级证书有效期4年,B、C级证书有效期三年。过省线者成绩有效期一年);
新疆(过国家线的,成绩有效期限为五年(有效期从考试当年算起);达到自治区职称外( 汉 )语考试合格标准者,成绩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从考试当年算起);
。。。。
5、职称外语考试难易程度:职称外语A级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水平,职称外语B级相当于公共英语三级偏上水平,职称外语C级相当于公共英语二级偏上水平;职称英语
考试报名条件:
只要是晋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其级别属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中规定需具备一定外语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过去参加国家统一的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审计师),成绩合格,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参加职称外语等级考试。
免考条件:
全国规定十类可免考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的人员。
1.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2.申报副高级职称时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申报正高级职称需再次参加同一级别考试的;
3.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或以其他方式证明具备较高外语水平,并经一定程序确认的;
4.经审核确认,能力业绩突出、在本行业该地区作出重要贡献的;
5.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经省级 人事部门批准,可放宽至县级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6.在地市以下单位,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测绘、勘探、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7.年龄较大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8.从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的临床中医药、民族医药、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9 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
10.申报各系列初级职称的。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各省市也出台了较有差异的免考规定。)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是由国家人事部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级外语考试。本考试遵循“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区别对待、逐步提高”的原则,根据英语在不同专业领域活动中的应用特点,结合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和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况,对申报不同级别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共分三个专业类别:综合类、理工类和卫生类,每个专业类别的考试各分A、B、C三个等级。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于每年3月份举行。2015年全国职称英语等级考试于2015年3月28日09:00--11:00举行。A、B、C三个等级考试的总分各为100分,考试时间均为2小时。
『陆』 英语科目教师证,考编制时限制所学专业吗非师范类!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不限制专业的,不过教师招聘的考试各回地市不同,有的答是限制所学专业和教师资格证的科目的,必须都一致才能报考,也有的不限制的。
更多可关注://hbzgjsks/wtmc_id=bd10487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柒』 职称英语不作必备条件的20个专业技术职务有哪些
根据福建省事厅《关于改进专业技术职称工作若干意见》闽发[二00四]一四5号文件相关要求福建省职称外语考试免试条件规定: 、申报经济、计、新闻等二0系列〈专业)专业技术资格职称外语作必备条件: 一等专业校教师;二教师;三技工校教师;四经济专业员;5计专业员;陆统计专业员;漆体育教练员;吧新闻专业员;9翻译专业员(第二外语);一0广播电视播音员;一一版专业员;一二图书、资料专业员;一三文物、博物专业员;一四档案专业员;一5工艺美术专业员;一陆艺术专业员;一漆律师;一吧公证员;一9船舶技术员;二0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员 二、企业单位、设区市及所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员(含高校教师三级乙等医院卫技术员〈除事医、药、护理工作员外〉)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外语作必备条件 三、高等校教师省属事业单位(含工作点设区市及省直垂直管理单位)自科研员、工程技术员、农业技术员、社科研员(含事共党史、志、艺术研究工作员)省属卫单位三级乙等医院卫技术员〈含事医、药、护理工作员〉省属事业单位(含、等职业校)实验技术员申报评审相应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及专业技术员申报评审高级际商务师按原职称外语要求参加事部统组织职称外语等级考试述员于一9漆9一二月三一前进入专院校(含职业校)习专业技术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外语作必备条件 四、符合闽发〔二00二〕一5二、一5四号文件规定免试条件专业技术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外语免试: 一、获博士位员及近四内(自绩证书签发至申报底同)TOEFL(托福)考试绩5漆0或IELTS(雅思)考试绩陆或通BFT(全培训备选员外语水平考试)高级考试员免于高级职称外语考试获硕士位员或外语六级水平考试合格员及近四内TOEFL考试绩5二0或IELTS考试绩5或通BFT级考试员WSK(全外语水平考试)、EPT(进修员英语水平考试)或VST(访问者考试)考试绩达预备线员免于级职称外语考试 二、通家组织员外语考试(含家授权委托省组织医疗卫单位援外员外语考试)绩合格且外习、工作员免于高、级职称外语考试 三、获家二等、部省级等科技奖(家自科奖、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科技奖、科技星火奖、科技外经奖)、省社科优秀等奖主要贡献者(前三名)免于高级职称外语考试;获家三等、部省级二等科技奖(同)、省社科优秀二等奖主要贡献者(前三名)免于级职称外语水平考试 四、受家或省 表彰突贡献、青专家(或省委、省 表彰优秀专家)、劳模、优秀经营者、优秀企业家免于高、级职称外语水平考试 5、县属(含市所辖区属)企业及煤矿、矿山工作专业技术员免于高、级职称外语考试 陆、乡镇工作专业技术员免于高、级职称外语考试(含址乡镇省属高校、科研单位、专校、技校;述单位所辖企业址设区市区所辖乡镇独立单位该企业所属专业技术员免于高、级职称外语考试) 漆、性满50周岁、男性满55周岁(计算至申报底)及已办理离退休手续专业技术员免于高、级职称外语水平考试 吧、一9漆吧前参加工作政工专业员申报政工专业职务免于高、级职称外语水平考试 申报教师职务职称外语作要求;申报艺术系列编剧、导演、作曲、指挥、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技术等专业职务职称外语作要求 9、转换系列员申报评审原职务任职资格外语考试绩及格(合格)者转评外语要求相同另系列同级职务任职资格免于相应等级外语考
『捌』 MTI是谁都能考的吗限制专业吗
只要是英语类专业,都是按外语类专业算的,无论是是翻硕还是语言文学等。
中国的考版研对本科权专业限制很小的,基本一切以考研成绩说话,所以只要你考上就好。但是对一个跨专业考英语硕士的人来说,非常难的。虽然说你一直在从事英语教学,但是那是不一样的。至于学校还是考个综合类的学校,不建议考外语类的大外,天外啥的。不过事在人为。我身边就一个化学专业考到大外研究生的
阅读全文 与编辑职称英语专业限制吗相关的资讯 幼师专业怎么样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为何选择幼师专业 幼师专业培训内容 枣庄这边上幼师专业 幼师的专业化 不是幼师专业应聘幼教 幼教专业能干嘛 深圳市幼师专业学校 自考可以考哪些专业
征稿内容: 1、对古今中医文献研究的新思路、新见解,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2、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等经典著作中的特色理论、治法、治则及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或临床体会。 3、对传统的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进行深入临床研究的成果。 4、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历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的临床经验及其学术思想介绍。 5、近现代名中医的医学贡献、生平事迹、趣闻逸事等。 6、未曾发表的名医遗著。
稿件格式: 一、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炼、突出重点,列出2-5个关键词不达意,字数以3000字以内为宜,重要论著字数不限。 二、请用16开方格纸誊写,字迹工整,使用规范简化字,标点清楚,均占一格,外文与符号均要打印,数据、引文须核对无误。请勿投寄油印、复印稿件。字迹潦草或涂改不清者,恕不接受。如交电脑文档请用Word格式,勿用文本格式。 三、来稿中计量单位按中华医学会杂志编辑出版部编《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规范,药名以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 四、作者署名按下列格式:单位全称(省/直辖市/自治区,邮编)姓名 例如: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金栋 五、参考文献必须核对无误,编号按正文出现先后次序连续排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排列于文后。近现代非正式出版物、内部刊物、资料等不作文献引用,可在该页下注明。
六、老中医经验类稿件,须说明该老中医的年龄和职称,并附单位证明;简讯、征文、通知类稿件,请作者所在单位审核,附单位介绍信;书讯类稿件,请寄样书1册。 七、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如需退稿者,请附足邮资。切勿一稿两投,投稿后6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 八、来稿文责自负,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请作者考虑;不愿删改者,请事先声明。 。 九、来稿一经刊出,即致稿酬,并赠当期杂志2册 来稿、汇款请寄上海市瑞金二路156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内,《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200020)。网上投稿请以附件Word文档形式寄送。请勿寄给个人,以免耽误。
蛇年缺木的女孩名字
:张文江
建中兄著作等身,我读过其中两种,深有感怀:一、《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沈建中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二、新出版的《北山楼金石遗迹》(《北山楼碑见知辑目》等三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前者常在手边,时有摩挲;后者刚拿到书,纸墨犹香,展卷观赏,灿烂夺目。两书都是极见功夫的厚重之作,编著者花费了绝大的力气,后来人难以绕过。作为当年从学者中的一员,我以前对先生的认知,只是个人接触的单一角度。读了建中兄的书,对先生一生的成就和性情,才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解。先生的治学,范围广泛,而且几经变化,初学者难以望其涯涘。今试从先生的和晚年自述的“四窗”入手,以辨识其学问和性情的大体方向。
施蛰存先生的,主要如下:学名德普,名舍,字蛰存。号梅影轩主、碧桃花诗室主、蛰庵、无相、北山(《编年事录》,1页)。由此衍生数十个笔名,大都以此为纲领。试分疏如下:
学名德普,名舍,字蛰存。语出《》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又《文言》曰:“见龙在田,时舍也。”取名者为先生的,根据《编年事录》引来访者文,先生自述:“这个名字判定了我一生的行为准则:蛰以图存。”(同上,2页)
先生出生于1905年12月1日,农历乙巳年十一月初五。生肖蛇,故取象龙,过去之人,常以属蛇为小龙。乾卦有六龙,排行二,故取九二。《易》九五天而九二地,“蛇是地上的龙”(同上,2页),故取乾九二爻辞。学名德普,取九二《象》,隐含“施”姓。名舍,取《文言》九二,为存身之所。
蛰存,取《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信即伸,蛰即屈,虞翻注:“蛰,潜也,龙潜而蛇。阴息初,巽为蛇。阳息初,震为龙。十月坤成,十一月复生。姤巽在下,龙蛇俱蛰。初坤为身。故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不仅对应蛇年,而且对应十一月。于姓、名、字皆完全相应,可见取名者旧学修养之深。后来观之,此姓名的取象,暗合先生一生的发展,不能说没有神奇的成分。
于《系辞下》荀爽又注:“以喻气屈以求信也。”侯果注:“不屈则不信,不蛰则无存,则屈蛰相感而后利生矣。”亦即应时而变,入冬存身,启春惊蛰,以致用于人世,要在《象》的“时”字。于“时”的体认,尚不在趋吉避凶,而是人的一生,“总是要做点事的”(1940年4月21日致施先生函,《编年事录》,443页)。此语低调而坚定,先生晚年常言,既是那一代学人的风骨,也是“德施普也”的内在要求。
继续看其他的:蛰庵,直接由名字化出。而无相,用《》“无我相,无人相”,于名字似乎无关,而仔细体会,依然有内在 。无相者,不住于相。先生的学问,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并不停留在某一领域,相应此。于生活而言,他一生多遇坎坷而识见通透,与人交谈,往往流露清澈的洞见,也相应此。先生早年曾涉猎经,比如在1933年读《本行经》,亦即《本行赞》(《编年事录》,233页)。晚年在信中说,“现在我改名‘舍’即‘啥’。‘施,啥也’,我只有给别人东西,没有取别人东西。”(《编年事录》,2页)“施,啥也”,“啥”疑当作“舍”。古语“舍”(《说文》亼部)“舍”(《说文》手部)为两字,含义不同,到现代简化成一字。此处或为辨认字迹之失,若以沪方言说话,“啥”“舍”音近,听者也容易致误。以学观之,“施,舍也”,亦即。《》云:“无住相,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与《周易》 “德施普也”一致。
梅影轩主、碧桃花诗室主,为先生中学时代所拟,后来不再使用。梅冬而桃春,为先生少年时的文艺之心,引导他走上文学道路。这两个号,或对应他的诗文创作。集中在早期十年(1926—1936),初试笔,才气发扬,为世所惊艳。而诗文则延续一生,晚年的《浮生杂咏》八十首,深沉隽永。辍笔未写的二十年“可喜、可哀、可惊、可笑之事”(《附记》),或暗用《老残游记二编》序言,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
使用时间最长的笔名是北山,书也因此被称为北山楼。2011—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施蛰存全集》(不是先生作品的全部),此书共十卷,而冠名“北山”者,竟然有四种八册之多,占据绝对多数。此号既是先生实际生活的写照,也是他性情和思想的表现。
“北山”典取南朝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文意是讽刺伪隐士,相应先生性情的洁身自好,志趣高远。二十世纪的中国,各种各样的风波不断,有很多后来遭遇不公待遇之人,自己早年也曾以不公待人。自始至终清白的只有少数,先生应该是其中之一。以“北山”为号,并非志在居隐,先生根本上是的,积极地做了很多事。当年老友邵洵美落难时,先生曾仗义资助。此事先生从未言及,后来还是从邵的女儿说出的(《编年事录》,793页)。
具体取号北山, 时期,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学校坐落北山脚下,因以为号。回上海以后,在的十年中,他居住于向北的小屋,而此时的北山楼,是在阳台上搭建的只有几米的小屋,多年积累收的碑帖即存放其中。而真正对应北山之学的,应该就是北窗,这就涉及流传甚广的“四窗”之说。
“四窗”之说,最初 偶然的机缘,1984年先生出院后,在会客闲聊时即兴说起。先生原先的作息一直在朝北的亭子间,工作、会客常常就坐在抽水马桶上。上世纪八十年代落实,才重新搬回原来的南间,那里是落地长窗,敞亮了很多。“四窗”的说法新颖可人,后来为报纸记者采用发表(1985年11月5日《书讯报》,葛昆元《“我一生开了四扇窗子”——访华东师大中文系施蛰存教授》,《编年事录》,1166页),不久流传开来,成为先生一生成就的简要概括。然而,根据建中兄的提示,上流行的版本,还不是先生的原话。
流传的“四窗”之说,大致为东窗新文学创作,南窗古典文学研究,西窗外国文学翻译,以及北窗金石碑版考释。而先生比较确切的原话,可以参考丁言昭的记录:“我的文学生活共有四个方面,特用四面窗来比喻:东窗指的是东方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西窗指的是西洋文学的翻译工作,南窗是指文艺创作。我是南方人,创作中有楚文化的传统,故称南窗。还有,近几十年来我其他事情干不成,把兴趣转到金石碑版,这就又开出一面北窗,它是冷门学问。”(1988年7月16日,《大公报》,丁言昭《北山楼头“四面窗”——访施蛰存》,《编年事录》,1251页)
对比两种说法的不同,主要是东窗和南窗的易位。我理解先生的原意,东窗和西窗是中国(包括东方)和西洋的对比。南窗为创作性的发散,也暗指南方人;北窗为保存古物的收敛,也象征冷门。而流行说法以南窗为东窗, 的是最初的文学起步。施先生早年的创作,由诗而,写出《将军底头》《石秀》《摩罗什》等一系列佳作,影响于时。以此为起始点,也顺理成章。
若东若南,虽然有误读,似不必纠正。先生未认可此说,然而以他的豁达,或当一笑置之,不以为忤吧。建中兄“代前言”提及(《北山楼金石遗迹》一,14页),当年《北山谈艺录》印行时,最初样书的封面,将先生名字中的“蛰”误印为“蜇”,出版者大惊道歉,立即换封面改正。先生却不以为意,觉得太浪费了。庄生云,“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应帝王》),名字写错都无妨,“四窗”本来带有戏言的成分,误传又有什么要紧?先生一生被人误传的事例还少吗?
而北窗之学的搜集整理,最初 兴趣爱好,以后出于不得已(“近几十年来其他事情干不成”),终于成为学问的归宿。建中兄《北山楼金石遗迹》的附录有八种,可见北窗之学的形成过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连。尤其是附录八,提及《施蛰存集古文录》的选编设想,若完成将有十二卷之多,更见此学的深邃和广大。而北窗与北山或北山楼,在时间上、空间上乃至性情上,形成了奇妙的对应。
两说之异同,还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先生原话中提到东方文化,可见他的视野所及,并不仅仅 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更广阔的内容。在二十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东文化的比较,是学术界的主要潮流之一,先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在先生的姓名中, “德普”和“蛰存”。“蛰存”已行而“德普”未显,不能不说跟时代有关,《易》九二毕竟还有“天下文明”呵,当 更深远的指向。而南窗之学,与楚文化传统的对应,值得深入挖掘。至于“西窗”的内容,在目前的《全集》中还没有展示,将来如何安排?先生译述西学,几经曲折,对其中的起伏变化如何认识?也需要周到的考虑。
四窗之说,还不能完全概括先生的主要成就。除了可以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以外,他至少还有一重身份,就是一生所从事的编辑事业。先生早年以主编《现代》而闻名,影响文学的潮流。晚年编辑《词学》丛刊,以及《外国独幕剧选》,也推动文化的发展。在指导学生就业时,他往往推荐编辑出版方向。由于先生的引领,有好几位学生去了出版社,作出了杰出的成绩。而建中兄自居先生的“学徒”(《北山楼金石遗迹》一,“代前言”),主要的贡献也在编书。我当年毕业时,先生希望我从事编辑工作,只是由于阴差阳错的种种机缘,我走上了另外的道路。
说到自己,师恩难忘,前言往行,点点滴滴在心头。在毕业离校前,施先生对我谈起过两点:一、写 ,应该从小 写起。二、一个人的主要关系,不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单位内。这应该是先生人验的总结,我虽然没有做到,但至今时常想起,回味其中的意思。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每次见到先生,先生喊着我的名字,说,你写的东西呢?拿来给我看看。先生逝世已二十年,话音依然在耳边,是鼓励,是鞭策,警示我不敢懈怠。(张文江)
: 文汇报
以上就是与蛇年缺木的女孩名字相关内容,是关于文学的分享。看完属蛇缺木的女孩名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独著,列入岭南文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该书出版后,有关学者刊发书评6篇予以积极评价,分别是:山东轻工学院张绍磊的《〈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评介》(刊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11);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吴青的《〈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读后》(刊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门》2008-2);深圳市史志办岳颖的《〈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述评》(刊澳门大学《澳门研究》第43期);张绍磊的《追寻明清粤港澳教会教育的历史足迹》(刊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2008-1);暨南大学曾金莲的《岭南基督教文化视角下的明清粤港澳社会》(刊《广东史志》2008-1);暨南大学蒋超的《中西文化交流视角下的明清粤港澳基督教教会教育》(刊《岭南文史》2008-1)。在报刊、网络上刊发书讯10篇,分别是:《〈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出版》(光明日报20071121);《“岭南文库”丛书又添力作》(科学时报20071011);《暨大博士出版岭南宗教文化力作》(羊城晚报20071010);《岭南宗教文化又出研究力作》(南方日报2007918);《新华书目报》(2008118)、《教育评论》(2007-5)、《信息时报》(20071014)、《澳门日报》(2008518)、中国教科网(2007924)、《福音时报》(20071126)等刊发书讯。除此,李娜在《2007年清史研究综述》(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10期和《明清史》2009年第1期)第八部分(中外关系史)对该书予以好评。上述书评书讯认为,该书是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史领域难得的一部佳作,该书选题新颖,立意深刻,作者勇于提出新说,评价恰当中肯,文笔流畅,把研究引向深入,在公允中寓以创见,表现了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独特的学术眼光。)
2、《忠信笃教,声教四海——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主持撰写并主编(曾金莲、蒋超、李莉、岳颖参撰),列入章开沅、余子侠主编的“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第二辑,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获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子项目及浙江金华市政府课题资助。
3、《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主要参与者,撰8万字,排名第三(崔之清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获江苏省2003年哲社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4、《百年暨南史》,副主编(张晓辉主编),撰12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凝聚暨南精神》,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获教育部2008年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三等奖。
6、《见证暨南》,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暨南大学》,主编,列入教育部“漫游中国大学丛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获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子项目资助。
8、《西学与汉学:中西文化交流史及澳门史论集》,共同主编并撰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9、《真光书院校祖那夏理》,与程强强等合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马万祺研究资料汇编》,与董锦合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1、《薪火与弦歌:华侨高等教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文/ 烟霞旧友(姚敏) 终南山近来成为热词。自从比尔波特《空谷幽兰》问世,终南隐士这个神秘的群体逐渐为人所知。更有好事之徒入山寻访,号称有隐居者五千避世于此,日夕只与清风明月为邻,过着和一千年前的古人一样的生活。 《孤独是一种修行》是一本隐者之书。这样说,其实我心有不安,因为实在不想将其与时下浮躁浅薄的寻访终南隐士一类的书相提并论。书中文字,无关一个具象的地址,无关一个明确指向的人群。确切地说,它只关乎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在生命的某处转角,一段特定的岁月里,用心灵和镜头记录下来的一段人生。 青山,23岁在西安读书期间迷恋上终南山,时常流连山中,造访古寺,拍摄黑白照片。24岁索性弃学,拖着几大箱沉重的书籍,隐入终南两年有余,山居修行,出入僧院,读古籍,与幽人往来。这是在豆瓣看到的关于作者的简介。在此之前,我对作者几乎一无所知,但毫不妨碍我对这些文字和黑白影像的一再倾心,不妨碍对它们汇成为一本纸质书的盼望,不妨碍与作者青山几年来清淡如水的笔下交谈。 物类以聚,嘤求友声。人与人的因缘,并非无迹可寻。想来我与青山结缘,也自有前因,其间种种误读,意外,如今来看,倒多了几分雅趣,他日若能相逢,自可拊掌一笑,聊作对酒对茶谈资。 几年前初读青山文字,一直误会为男子所作。实在因为文字均清净绝尘,无半点脂粉气息。有一日读到她写一风水先生为其推演八字,嘱其日后着衣当鲜亮挺括,不可灰暗宽松,她自叹道,仆虽鄙陋,何能穿红着绿,娱人眼目?字里行间想见她的孤绝傲然,兼看多了她黑白影像里的僧影,又常见她与人吃酒,心里描画她的样子,深以为是一澹泊闲逸、宽袍素服的中年居士,不必为衣食谋,每日但与山僧往来,饮酒吃茶,闲居闲话而已。直到有一年途经苏州,与卢晓梅君同游同里,听她提起说,据说青山其实是一女子,而且也在苏州。心下恍然,何故一直觉得那些文字毕竟偏于阴柔,从来只以为是旧式的书生气,从未曾想过是女子手笔。若为女子,时有放逸旷达的魏晋之气,林下之风,这般心性,倒是与我臭味相投了。至此也才恍悟那些黑白照片一角散淡的“青山”二字,倒似女子眉笔所书,也颇风雅。 数月之后,晓梅撰文叙述与青山初见,并告知原来青山博客贴出的黑白影像与清简文字,实为昔年养病隐居山中往事。原来如此,我姑妄听之,因实在是并无好奇心的人,也从未问起过青山形容年岁,更不知其文中南山何处,只道是江南众多山寺其一。 去年八月,自青海返蓉,停留兰州的夜里一时起意,想着几年前读到《空谷幽兰》,萌生向往终南之念,一直无缘得偿。这回要再次翻越秦岭,何不搭乘夜行列车前往长安,翌日即可一往终南,再去往渭北访友,聊慰平生所愿。一念及此,竟一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可惜行程匆匆,最后还是与终南山失之交臂。 有意思的是,一回到成都,即刻看到书讯,方知原来在青山笔下一再读到心向往之的南山即为终南,而青山非但为女子,而且竟为80后,宣传小照里笑容明媚,目光清澈,如此年轻美好,倒与素日清寂文字有着两相映照的熨帖。 关于青山,似乎总有这许多意料之外,其实这些意外原本也在意料之中,实在因为我生性懒散,于人于事素来不喜深究,喜欢一个人,也只是自己喜欢就是,不怪,不问,不评论,不判断。青山性子与我大抵相似,由此,物类相惜,却终究只是隔着文字江湖,消息相闻,却从无交集。后来辗转闻之书的出版一波三折,心下思量,那些美好的文字影像,一字一句皆为心血,澄净,清冷,原本与时下风行的快餐式阅读格格不入,大致也讨好不了市场。再后来,看到有素昧平生的网友,竟为他手作了线装书三册,前往姑苏亲手送与她。爱惜珍视如此,令我这局外人也生出怜惜,想着若能以一己之力,助青山一偿心愿,也不负这些年的一腔喜欢。也是机缘使然,一次与一书商朋友偶然提及,几经周折,倒当真促成了此事,不致使明珠蒙尘,也算了却了与青山文字相惜的一番心思。 青山文字素来清简,山中岁月,闲看花开花落,于世事万物两两相忘,清风朗月,不落爱憎。近年文字,却渐渐温暖许多,风格也多变起来。已为人妻为人母的青山,大致已不复当年决绝隐入深山的少年心性,稚子绕膝,无论怎样清寂的女子,心中柔软的部分总会被渐渐唤醒。犹记当日读到她重返南山僧院,寻访的故人已入红尘,再见时不禁对他的楚楚衣冠生出恍若隔世的怅惘,而故人关于为人子为人父就当承担起应尽责任的一席话,笃定从容,令她生出无限感慨:营扰半生,我知他终是找到了归宿。然而我始终记得数年前那个暮春的夜里,他穿着青布袍,立在廊檐底下,独自凝神的样子。月光落在灰色的檐瓦上,山寺深更,万籁沉沉……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江南草木葱茏的暮春,伫立如水月色下的伊人,心中的惘然亦如许吧。雨里青山梦里人,终究都要化为江南的一蓑烟雨,渐淡无痕。惟有这些清寂的文字,和终南隐者的背影,将岁月凝滞在这样的一本书里,留待有缘人。 二○一二年暮春
马积高先生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我作为一位曾受过他耳提面命的学生,自然受益良多。但要我较全面地总结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却深感力不从心。这里只能就他的治学特点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理解,以略表怀念之忱。我想,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总结前人的学术遗产以惠溉后人,是学者的共同责任。因而,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来从事这一工作。
我认为马先生治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注重通观。所谓通观,首先是指对研究对象本身作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其次是指对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东西作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考察、分析和比较。只有通观,才会有开阔的视野、独到的理解、恢弘的气势,也才能得到比较靠得住、比较经得起同行乃至后人反复检验的结论。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讲的“通观”二字。通观是史学家必须做的最基本的事情,然而又是一件最费力、最艰苦的工作。不全面占有史料,不阅读大量的原典,不长期坐冷板凳潜心仰观俯察、提要钩玄,哪里谈得上什么通观!观先生的著作,如《赋史》(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宋明理学与文学》(1989年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1996年湖南出版社出版)、《荀学源流》(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等,就真正体现了通观的工夫。这里以《赋史》为例。这部著作写成于1983年,四年之后,即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只是利用了三个假期加上别的零星时间),但实际上,早在青年时代,马先生就已在酝酿、准备。所以说它是穷马先生毕生精力之作,应不是夸张之词。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赋史第一部”(1987年9月15日《古籍书讯》),其学术成就早已为学术界同行所认定。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这部著作所体现的马先生“通观”这一治学特点。比如就什么是辞赋这一基本问题而言,前人早已根据楚辞、汉赋下过不同的定义。马先生并没从前人已有的定义出发,而是下大功夫全面考察了自先秦至清代的赋作,从而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汉书·艺文志》的“不歌而诵谓之赋”具有合理因素,但弊在太滥;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的定义也并不适合于所有的辞赋作品。他在通盘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赋的形成主要有三种不同途径:(1)由楚辞演变而来的骚体赋;(2)由《诗》三百篇演变而来的诗体赋:(3)由诸子问答和游士说辞演变而来的文赋。在以后的流变中,骚体赋和诗体赋变化较少,而文赋则有逞辞大赋、抒情小赋、骈赋、律赋、新文赋等嬗变。这一嬗变自先秦绵延至唐,直到宋代,赋体的发展才告停滞。这种来自全面考察的结论,我相信是经得起同行推敲的。在论述辞赋的发展历史时,马先生并没有仅仅对辞赋本身作静态描述,而是把它放在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的广阔背景下来加以考察、定位,并力图找出它与文学、学术、文化发展的某些共同规律。在《赋史》以后的研究中,马先生尤其重视对思想史、学术史同文学史交互关系的考察。他的《宋明理学与文学》、《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等,都是着眼于思想史、学术史与文学史的关系探讨,是他通观特点的具体体现。
独立不群、不趋时随俗,是马先生治学的另一特点。独立不群,这本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可贵人格品性。然而要做到独立不群,却谈何容易!独立不群的品性来自于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而非有意偃蹇反俗、标新立异。治学也是如此。一个有独立品性的学者,总是慎思明辨,反复权衡,不到深心孤诣,洞然于怀之时,绝不形之言,笔之于纸。他们既不会迷信古人、趋奉今人,但也不会刻意菲薄古人、跳脱今人,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则是,非则非,可从则从,不可从则绝不去凑热闹、赶时髦。刘勰说:“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文心雕龙·序志》)是对学术独立精神的最正确的表述。马先生撰写的一系列专著,主编篇幅浩繁的《历代辞赋总汇》、《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显然是以传统文化的整理者、继承者、弘扬者自任,与拨乱反正后要求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相一致。但是他在整理、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始终也没有淡化自己的另一角色意识,即作为传统文化的鉴别者、批判者、摒弃者的角色意识。比如他的《宋明理学与文学》。写这部著作时(该书1989年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学术界对宋明理学所包含的合理性因素的挖掘较多,持肯定态度的较多,马先生却在肯定理学的某些合理因素之后,集中笔墨对宋明理学进行了严格的剖析和不留情面的批判。他认为理学是“宋朝重内轻外的制度在思想上的反映”;“理学家的这个‘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要符合被理学家弄得极端化了的封建伦理道德,这就不仅窒息了人的创造力,也窒息了正常人的生机。其结果,要么就是使人成了像木雕泥塑一样的偶像,要么使人无法实践,只好矫情饰性,弄得言行不符,表里不一,成为伪君子、伪道学,而后者是大量的”;“理学的出现,虽有着历史的必然,却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不幸”;“如果说理学的整个体系中尚有某些可取的思想资料的话,那么,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则几乎难以找出什么积极的东西”(《宋明理学与文学·前言》)。又如他的《荀学源流》,他在阐扬荀子的“天人相分”的积极因素的同时,也把笔墨重点放在了对“天人合一”观点的剖析和批判上。他在《<荀学源流>成书有感并序》中说:
近数年来,天人合一之说声价日高,几乎雅俗共赏。雅士或倡导回归自然,俗人则奔骛相、卜。至于借之以张扬环境保护之说,其义尤严正。而天人相分之说,罕有人过问矣。窃谓天人虽相联系,其运行、发展规律亦有类似处,然不等同于合一。天人合一论者或以天知人,或以人测天,虽精粗高下不同,然非谬托鬼神,即多涉玄想。玄想之中,间有精义,究非科学,神学迷雾,尤当扫去。即以人与自然之关系而论,自古及今,亦未尝合一。古之洪水滔天与今之环境破坏,虽有在天与在人之别,皆不一之证。今固当使之协调,而不能自毁家园。然不知天人相分,致力于自然规律之研究,焉能规利避害,求之适宜之方?
这些观点,显然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其内在精神是崇尚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这既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新时期文化反思要求的体现。然而,作者是在一般人讲得少或不讲的时候大讲特讲,于是便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用马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这两部书是他的“孤愤”之作。我认为,他的这种“孤愤”,是基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基于一个学者的时代忧患意识,同时也是基于马列的唯物史观。
平实,也是马先生治学的一大特点。所谓平实,就是言必有证,不为空言;论必有据,不作泛论。直陈己见,不须假借;表述观点,简洁明白。平实是一种美,因为真理总是朴素的、实在的。平实的东西,看似朴拙,其实最需要功力。古人论作诗,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说,我以为也可以用于形容做学问。马先生曾亲炙于骆鸿凯先生,受章、黄朴学和湖湘学派经世致用传统的影响都较深,加之他本人终生勤勉,手不释卷,博览群籍,掌握了许多现代学科的知识,尤其熟悉史学,精通音韵训诂之学,因而学殖深厚,识见宏通。他谈问题的时候,说到大处,不会有拉人作证、捉襟见肘之嫌;说到细处,更常有画龙点睛、出精入微之妙。能出能进,能伸能缩,前瞻后顾,左右逢源。他的每一项研究成果之所以都有分量,原因就在于此。他的《赋史》,不仅是一部辞赋史,同时也涉及到历代的其他文体、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思潮乃至宗教、音乐、地理、风俗等方方面面;他的《宋明理学与文学》、《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既是一部宋代到清代的学术史,也是一部宋代到清代的文学史;就是那看起来比较单纯的《荀学源流》,其实也是一部荀学研究史和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史。马先生在动笔写作之前,纵观驰望,无远不届;而具体着笔时,则要言不烦,惜墨如金。这就是我所说的平实。唯有平实,才能由博反约,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以小见大;也唯有平实,才便于检验,经得起检验,历久而不汩没。
http://wwwming-yiguancom/forumdisplayphpfid=40
除了沈的还有很多……楼主要看要谨慎阅读……有的专家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高春明的书看时候要格外留意)
大明衣冠的观书坊里面有很多很多提供下载的古代服饰的书籍 以及书讯,楼主可以去看看(学术书都价格不菲啊= =||,对於我这样的学生来说……通常都是采用下载电子书的方式)
入门的话黄能馥《中国服装史》可以选择
http://bbsgxsdcomcn/forumdisplayphpfid=48
这里的我貌似也下载过几个关於古代服饰的,楼主可以一页一页查查,或者直接用网页的右上角搜索一下
恩……就这两个地方……已经让我文件夹里挤了不少关於古代服饰研究的书了,虽然我很少看……=。=
然后……放上《明代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服饰衣冠类
服饰衣冠
〖专书〗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织染美术系,《永乐宫壁画服饰图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王宇清,《中国服装史纲》,著者发行出版,一九八九年十月修订版。
王宇清,《中国服饰图录》,台北:世界地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初版。
王宇清,《冕服服章之研究》,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一九六六年十月初版。
王 岩,《万历帝后的衣橱-明定陵丝织集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一九九五年三月初版。
王辅世,《中国民族服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
江 冰,《中华服饰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版。
安 旭,《藏族服饰艺术》,天津:南开大学,一九八八年。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三年台初版。
李应强,《中国服装色彩史论》,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三年九月一版一刷。
东北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中国戏曲服装图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
林淑心,《衣锦行:中国服饰史相关之研究》,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五年六月。
高春明,《中国古代平民服装》,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版一刷。
周 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四川:重庆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一版二刷。
周 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台初版。
周 汛、高春明,《中国服饰五千年》,台北:美工图书社,一九八七年十月版。
周 汛、高春明,《中国传统服饰形制史》,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八年初版。
周 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一版一刷。
周 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台北:南天书局,一九八八年七月台一版一刷。
周 锋,《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一版一刷。
袁杰英,《中国历史服饰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一版一刷。
黄能馥、陈娟娟,《中华服饰艺术源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一版一刷。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一版二刷。
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北京:纺织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华 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一版二刷。
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湖北:新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张惠兰、叶丽云,《中国服饰的传统、现在与未来》,新竹:清华大学艺术研究中心,一九九三年版。
赵 超,《华夏衣冠五千年》,台北:中华书局,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版。
骆 新,《衣冠沧桑:中国服装的文化观》,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戴钦祥等著,《中国古代服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
戴 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二年五月初版。
魏采萍,《吴地服饰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版。
龙田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台北:龙田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学位论文〗
何兆华,《中国传统丝织品上龙纹之设计与象徵意义研究初探》,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四年。
金 成,《试论中韩古代服饰文化之关系:以冠帽的形制演变为例,兼谈两地出土之纺轮》,台北.台湾大学考古人类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二年。
高辅霖,《明代百官服饰制度及其僭越与滥赏研究》,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五年。
〖一般论文〗
王宇清,〈中国历代妇女服装之演变〉,《中央月刊》,八卷四期,一九七六年二月。
王宇清,〈弁服与深衣〉,《华冈博物馆馆刊》,四期,一九七七年三月。
王宇清,〈儒家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服饰制度的重大影响〉,《美育》,四五期,一九九四年三月。
王宇清,〈龙袍的历史渊源及其衍变〉,《东方杂志》,九卷一二期,一九七六年六月。
中 仙,〈中国服装探源〉,《文物杂志》,二期,一九九二年八月。
玉 仙,〈绚烂多姿的苗族服饰〉,《文物杂志》,九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江 冰,〈垂衣裳而天下治—帝王服饰的确立与演变〉,《九州学刊》,七卷一期,一九九六年一月。
沈从文,〈中国服装图案〉,《艺术家》,七九期,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林淑心,〈从天水冰山录看明代染织业的发展〉,《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二卷十期,一九九一年三月。
林淑心,〈综论满族服饰特色〉,《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五卷一期,一九九五年四月。
林维民,〈论中华服饰的重带传统〉,《中国文化》,八期,一九九三年六月。
周绍泉,〈明代服饰探源〉,《史学月刊》,六期,一九九○年。
庄 申,〈女饰的装扮与服饰〉,《雄狮美术》,一三四期,一九八二年四月。
庄吉发,〈百官服饰〉,《故宫文物月刊》,三卷四期,一九八五年七月。
洪光明,〈刺绣精妙、色彩瑰丽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典藏艺术》,一三期,一九九三年一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一):蒙古族〉,《今日生活》,一八八期,一九八二年五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二):藏族〉,《今日生活》,一八九期,一九八二年六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三):东干族〉,《今日生活》,一九○期,一九八二年七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四):苗族、傜族、畲族〉,《今日生活》,一九一期,一九八二年八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五):摆夷族、仲家族、黎族〉,《今日生活》,一九三期,一九八二年十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六):僮族、洞族、仡老族〉,《今日生活》,一九六期,一九八三年五一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七):满族、锡伯族、达呼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今日生活》,二○○期,一九八三年五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八):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今日生活》,一九七期,一九八三年二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九):维吾尔族〉,《今日生活》,一九○期,一九八九年九月。
唐叔芬,〈客家传统服饰初探〉,《史联杂志》,一八期,一九九一年六月。
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一)〉,《畅流》,四三卷二期,一九七一年三月。
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二)〉,《畅流》,四三卷四期,一九七一年四月。
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三)〉,《畅流》,四三卷五期,一九七一年四月。
叶立诚,〈中国传统服饰装饰图案之探讨〉,《实践学报》,二三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陈景林,〈光彩熠熠、千姿百态:西南归来谈苗族妇女服饰工艺〉,《今日生活》,二八○期,一九九○年一月。
陈景林,〈苗族服饰考察记〉,《现代美术》,四七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陈景林,〈贵州苗族服饰分析〉,《艺术家》,三三卷二期,一九九一年八月。
冯尔康,〈中国古代衣冠制度与习俗〉,《历史月刊》,七四期,一九九四年。
张知新,〈中国古代妇女服饰初探〉,《家政教育》,九卷五期,一九八五年一月。
张柏如,〈侗族服饰艺术探秘—服饰篇〉,《汉声》,七○期,一九九二年一月。
谢彬如,〈贵州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民俗曲艺》,一○四期,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苏莹辉,〈见於莫高、榆林二窟的少数民族服饰简介〉,《美育》,五五期,一九九五年一月。
本文2023-08-06 03:32: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