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古籍中生活中的哲理的句子
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两县令竞义婚孤女》)1——3
2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3眼孔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
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5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铁也生光。(《卖油郎独占花魁》)5——6
6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7得放手时须放手,可施恩处便施恩。(《大树坡义虎送亲》)7——8
8奉劝人行方便事,得饶人处且饶人。
9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10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陈多寿生死夫妻》)10——12
11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12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13救人须救急,施人须当厄。(《刘小官雌雄兄弟》)13——14
14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15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小妹嘲东坡语)(《苏小妹三难新郎》)15—19
16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东坡嘲小妹语)
17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小妹嘲东坡语)
18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东坡嘲小妹语)
19闭门推出窗前月,(小妹上联)投石冲开水地天。(少游下联)
20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堪皮靴单证二郎神》)
21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2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23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24日前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25人逢喜信精神爽,话合心机意趣投。(《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26情知语似钩和线,从头钓出是非来。(《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27理直千人必往,心亏寸步难移。(《陆五汉硬留合色鞋》)27——28
28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
29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张孝基陈留认舅》)29——32
30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肖不如无。
31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32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33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施润泽滩阙遇友》)33——34
34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35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白玉娘忍苦成夫》)35——36
36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来。
37世上死生皆为利,不到乌江不肯休。(《薛录事鱼服证仙》)
38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李玉英狱中讼冤》)38——39
39羊肉馒头没得吃,空教惹得一身臊。
40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卢太学诗酒傲公侯》)40——43
41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
42盛衰有命天为主,祸福无门人自生。
43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44四十光景急如梭,一岁光阴如捻指。(《郑节使立功神臂弓》)
45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黄秀才徼灵玉马坠》)45——47
4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与风流作话文。
47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48鸭子谩尝黄蘖味,难将苦口对人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48——50
49猪羊走屠宰之家,一脚脚来寻死路。
50劝君出话须诚信,口舌从来是祸基。
51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一文钱小隙造奇冤》)51——53
52铜盆撞子铁扫帚,恶人自有恶人磨。
5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5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徐老仆义愤成家》)
55斩草不除根,萌芽依旧发。(《薛瑞虹忍辱报仇》)55——56
56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57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杜子春三入长安》)57——59
58要求生活计,难惜脸皮羞。
59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60神仙本是凡人做,只为凡人不肯休。(《李道人独步云门》)
61 分明断肠草,错认活人丹。(《汪大尹火焚宝莲寺》)61——62
62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阿普笃慕是各地彝族同胞普遍认同共同尊奉的彝族人文祖先。
关于彝族的起源,有“北来说”、“土著说”、“南来说”等等,但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和考古学界的观点是基本统一的,认为彝族是以西南土著民族昆明族为主体,在与其他部族相互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
昆明族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与氐羌民族同为游牧民族,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夏处高山、冬入深谷”,昆明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牧场;而氐羌民族则“依随水草”、“毋常处”,不分季节,哪里水草丰美就到哪里去。
据罗平、宣威、峨山、禄劝、武定、双柏等彝文古籍《指路经》所载,阿普笃慕及部族最早繁衍生息活动在滇池为中心的周围地域。
彝学界一致认为阿普笃慕生活于距今2800多年前的蜀洪水泛滥时代。
《西南彝志》、《洪水泛滥》、《祭祖经》等彝文古籍都对阿普笃慕历经洪水泛滥有记述。
据彝族南部方言区彝族古籍记载,彝族父系社会从细德依始,历三十六世至阿普笃慕,遭遇滔天洪水,因阿普笃慕善良诚实而幸免于难。
洪水后,阿普笃慕娶三妻生六子,即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
后来,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发展成古代彝族武、乍、糯、恒、布、默六大部落,原居住地逐步向滇、川、黔、桂、渝五省市区分迁,开辟各自新的领地,史称“六祖分支”。
阿普笃慕与他的六儿子被尊奉为各地彝族的祖先。
武、乍二部从原居住地分移出来后,主要向云南各地迁徙,成为今天居住在云南各地彝族的祖先。
糯部从慕雅热传七代至额阿糯时,从原居住地迁至今昭通与曲靖接壤地带,后辗转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州境内,成为凉山彝族“曲涅部”。
恒部(慕雅卧)后来分为二支,一支迁徙并定居于今昭通,发展成为“乌蒙部”;一支经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地区迁至四川南部的永宁(今叙永)、古蔺一带,发展成为“扯勒部”。
一支从云南昭通渡过金沙江后沿美姑河北上到达凉山腹地,发展成为“古侯部”。
布、默二部向东北、东路发展到今贵州普安、威宁,其后裔发展成为乌撒土司。
成为今居住在贵州大部分地区彝族的祖先。
滇中地区的彝族主体为武(慕雅切)部之后裔,主要居住谷窝(今昆明)、龙朵嘿(即滇池)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慕雅切后裔实阿武的第十世孙皮武古,娶妻耿叩娄益,生下八个儿子,分住四方,征服周围各部落并建立了滇国。
滇国强盛时期,其辖地东至云南沾益、陆良、华宁、蒙自,西到今保山县,北至今云南剑川、姚安、禄劝,南抵红河北岸,即汉武帝时设置的益州郡范围内的各彝族部落。
公元前339~329年,楚威王派大将军庄乔带兵从湖南沿清水江进入贵州境内,并从贵州西部进入云南滇池地区。
后因秦国控制了黔中地区,阻断庄乔归楚之路,庄乔及其所率士兵只得变服易俗,融入当地彝族之中。
这就是古代史上首次彝、汉民族的大融合。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派巴蜀兵击灭滇王同姓部落劳浸、靡莫,迫使滇王归附,建益州郡。
但摄于地方政权的传统势力,仍授滇王王印,由其仍旧统辖当地彝族各部落。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彝族人口有830多万,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云南国境线,东自乌江,西抵澜沧江的西南地区,约50余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
彝族支系繁多,自称有诺苏、纳苏、聂苏、罗武、倮倮、撒尼、尼泼、阿哲、勒苏等30多种,他称有黑彝、白彝、红彝、彝家、甘彝、罗武、花腰、撒尼、撒梅、阿西、阿哲、山苏、车苏等40多种称谓,全国共有21个彝族自治地方。
道听途说
人云亦云
以讹传讹
谬种流传
三人市虎
三人成众
三人成虎
曾参杀人
“王八蛋”,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变成“王八蛋”。
我们常说的俗语里,还有哪些与原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记者通过查看古籍和咨询专家,找出如下10个被误解的民间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我们姜堰有的地方也是)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宣州,宣城。紧。开元户八万七千二百三十一。乡一百六十七。元和户五万七千三百五十。乡一百九十五。今为宣歙观察使理所。
管州三:宣州,歙州,池州。县二十。都管户九万一千七百六。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楚。秦为鄣郡。汉武帝改为丹阳郡,领县十七,理宛陵,即今理是也。汉有铜官,舆地志云:“宛陵县铜山者,汉采铜所理也。”
顺帝立宣城郡,东晋或理芜湖,或理姑熟,或理赭圻。隋开皇九年平陈,改郡为宣州,移于今理。武德二年置总管府,七年为宣城郡,乾元元年复为宣州。州理城,周封楚子熊绎于此,汉丹阳郡亦理此城,俗传晋桓彝所筑。
州境:西北至上都取和,滁路三千一十里,取润州路三千七十里。西北至东都取和、滁路二千一百五十里。正北微东至润州四百里。正北微西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池州三百四十里。正南微西逾岭至歙州三百八十里。西渡江至庐州六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白布。自贞元后,常贡之外,别进五色线毯及绫绮等珍物,与淮南、两浙相比。
管县十:宣城,南陵,泾,当涂,溧阳,溧水,宁国,广德,太平,旌德。
宣城县,望。郭下。本汉宛陵县,属丹阳郡,后汉顺帝置,至晋属宣城郡,隋自宛陵移于今理。
敬亭山,州北十二里。即谢眺赋诗之所。
青弋水,州西九十九里。
南陵县,望。东至州一百里。本汉春谷县地,梁于此置南陵县,仍于县理置南陵郡。隋平陈废郡,县属宣州。
鹊头镇,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即春秋时楚伐吴,败于鹊岸是也。沿流八十里,有鹊尾洲,吴时屯兵处。
得国山,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出铜,供梅根监。
梅根监,在县西一百三十五里。梅根监并宛陵监,每岁共铸钱五万贯。
铜井山,在县西南八十五同铜。
战鸟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临大江。本名孤圻山,昔桓温于赭圻讨贼,屯兵山下,夜中众鸟鸣,贼谓官军已至,一时惊溃,因以为名。
春故城,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赭圻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西监大江。吴所置赭圻屯处也,晋哀帝时,桓温领扬州牧,入朝参政,自荆州还至赭圻,诏止之,遂城赭圻镇焉。后城被火灾,乃移镇姑熟。
泾县,紧。东北至州一百五里。本汉旧县,因泾水以为名,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武德七年,于此置猷州,八年废,以县属宣州。
陵阳山,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陵阳子明得仙处。
微领山,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泾水所出也。
盖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下有舒姑泉,昔舒氏女化为鱼于此泉,闻弦歌声,则有双鲤涌出。原本“西南”下有“二百”二字。
当涂县,紧。东南至州一百九十三里。本汉丹阳县地,其当涂县本属九江郡,汉为侯国。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注云“在寿春东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武帝太康初分丹阳置于湖县,成帝时以江北之当涂县流入过江在于湖者,侨立为当涂县,属淮南郡。隋大业十年废于湖县,以当涂属宣州。
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始皇二十七年,东巡会稽,道由丹阳至钱塘,即从此渡也。晋左卫将军谢尚镇于此。温峤至牛渚,燃犀照诸灵怪,亦在于此。
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
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山上皆有月城,宋车骑将军王玄谟所筑,于此屯兵捍御。
赤金山,在县北一十里。出好铜与金类,淮南子、食货志所谓丹阳铜也。
九井山,在县南一十里。殷仲文九日从桓温登九井赋诗,即此山也。
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丹阳湖,在县东南七十九里。周回三百余里,与溧水分湖为界。
芜湖水,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于大江。汉末湖侧亦尝置芜湖县,吴将陆逊、晋谢尚、王敦皆尝镇此。
姑熟水,在县南二里。县名因此。
慈湖,在县北六十五里。吴将卞融于此屯兵。晋成帝咸和二年,陶侃与苏峻战于慈湖。侯景之乱,兵至慈湖,梁人闻之大恐。
采石戍,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
溧阳县,紧。西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汉旧县,属丹阳郡,以在溧水之阳为名。吴时置屯田于此。隋属蒋州,今润州上元县西石头城,是蒋州理也。又属润州,大业二年属宣州。
平陵山,在县南十八里。晋成帝时,李完围韩晃于此山,斩之。山高四十丈。
溧水,在县南六里。
溧水县,上。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本汉溧阳县地,隋开皇十一年宇文述割溧阳之西、丹阳之东置。
中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
丹阳湖,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与当涂县分中流为界。
固城湖,在县南一百里。周回九十里,多蒲鱼之利。
宁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后汉末分宛陵南乡置,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其后武德中废,天宝三年复置。
五湖水,在县东北四里。
广德县,紧。西至州一百六十五里。后汉分故障县置,属丹阳郡。宋为经安县,隋仁寿三年属湖州,大业二年移于今理,属宜州。至德二年,改为广德。
桐水,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楚子期伐吴,至桐”,是也。
太平县,上。东北至州二百八十里。本泾县地,天宝四年,宣城郡太守李和上奏,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
黄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
旌德县,上。北至州二百三十里。本太平之地,以县界阔远,永泰初土贼王方据险作叛,诏讨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县。
资料来源:《元和郡县图志》
1 虞美人古诗词文言知识归纳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 求夏目漱石《虞美人草》中文版(一)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Natsume Souseki) (1867~1916) 日本近代作家。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
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
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生平 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
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
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
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
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
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 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
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
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 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
夏目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 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
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镰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但镜子后来因歇斯底里而企图自杀,平静的家庭生活也染上了阴影。
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 他更专注于写作。 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接着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跃而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 1907年,他辞掉教职,从事专业创作,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
探讨爱情与遗产问题的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开始连载,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 植物-虞美人 学名Papaver rhoeas L 别名丽春花、赛牡丹、小种**花、蝴蝶满园春。
科属**科(Papaveraceae),**属 原产欧、亚大陆温带,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时将其作为国花。如今虞美人在我国广泛栽培,以江、浙一带最多。
是春季美化花坛、花境以及庭院的精细草花,也可盆栽或切花。 生态习性 一年生草本植物。
虞美人株高40~60cm,分枝细弱,被短硬毛。全株被开展的粗毛,有乳。
3 夏目漱石的日本**《虞美人草》是根据作家夏目漱石(186715—1916129)写于1907年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同父异母兄妹间的畸恋。
出身于官宦之家的藤尾就像是日本古画中袅袅婷婷的美人,看似气质如兰的她内心深处却涌动着一股可怕而炽烈的情感,她不合适宜的爱上了自己同父异母兄长钦武,而且还放任自己沉溺于这种 的感情深渊中。
在大学读书的钦武是个气质非常好的年轻人,性格沉静、内敛。他同样也沉浸在这种畸恋所带来的痛苦中,为了摆脱这种悖离社会论理道德的爱,当在英国大使馆任外交官的父亲突然自杀身亡后,他决定跟随父亲的朋友到中国去做事。这一理性的抉择令藤尾很痛苦,她无以发泄自己的幽怨之情,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非常感人的表演,藤尾貌似平静地走进哥哥的房间,将书柜里的书拿出向窗口走去,钦武忙问:
“干什么?”
“你不是不要这个家了吗?这些书还留着干什么?扔掉它们。”藤尾美丽的脸上充满了怨恨。
钦武见状连忙上去从后面抱住妹妹和她夺书,藤尾在哥哥的怀抱中使劲的扭动着,书陆续落在地上,钦武突然难以自己地紧紧抱住了藤尾,脸上流露出痛楚而迷惘的神情,而藤尾则痴迷地将头倚在了哥哥的肩上。这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凄美而又悲哀,男女之间的恋情的是那么的美好,是不应该受到压抑的,但是这种类似被弗洛伊德称之为“伊赖克特拉情结”却不应该任其发展,它是那么的不道德,就像艳丽而又脆弱的虞美人草。使人在谴责中又深感遗憾,因为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妹是那么的讨人喜爱。
其实藤尾也不是没有在这种可怕的恋情中挣扎过,就在钦武离家的那天,她看似平静的去琴师家学琴,一路走去清秀的脸上带着一种凄清的微笑,她坐在琴师家的檐廊下默默注视着飘洒的雨丝,最后仍然无法遏制自己内心的 冒着大雨赶回了家。
钦武的几位同学和朋友都赶来给他送行,藤尾若无其事的走进钦武的房间,几缕被雨水打湿的秀发紧贴在脸颊上,她由衷地对哥哥说:
“我终于回到了这个家,真好啊!我知道我离不开这个家,哥哥也离不开的。”
“我今天就走。”钦武极力淡漠地说,并且看都不看妹妹一眼。
藤尾用蕴含着泪水的眼睛紧盯着哥哥,最终她还是隐忍着拿出父亲遗下的金表意味深长地送给钦武并请他好好保存。
钦武紧捏着金表,他很明白这只金表的含义,父亲曾对幼年的藤尾说过等她长大后可以将此表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如果钦武接受了妹妹的金表那就意味着自己的离去毫无意义了。于是他狠狠将金表地甩到地上,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意愿,藤尾拾起被摔裂的金表对哥哥悲切地说:
“你不应该这样做的。”然后小跑着回到自己房间。
屋内的人都沉默着。蓦地钦武像是醒悟到什么似的朝妹妹的房间跑去,只见打开的金表遗弃在地上,藤尾则蜷伏在梳妆台前。深感不妙的钦武一把抱起妹妹才发现她已吃下了暗藏在金表夹层的毒药,他充满悔恨地大声喊着妹妹,藤尾则幸福地对哥哥说:
“这次你永远也忘不了我了。”她带着满足的微笑闭上了眼睛,一个灿如朝花的少女转瞬凋谢了。
藤尾任由自己不正常地爱恋如同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失去了理性之光,当她无法驾驭自己和哥哥时,便试图用一种惨烈的孤注一掷地方式来达到了自己的目地。这种自幼就存在的不正常的恋情使她的人格遭到了扭曲,也使她始终无法摆脱自己深陷其中的畸恋,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后,濒临绝望的藤尾没有倏然反悟,找回自我,反而任由这种充满危险的感情象巨浪般吞嗜了自己,这无比惨烈的情死令人观后全身血液为之沸腾、为之冰冷!生命是不该为这种畸恋而毫无意义的消逝。
4 浪淘沙 赋虞美人草整首诗的意思参考这个,不难理解 1、虞美人草:《梦溪笔谈》:“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
2、不肯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玉帐:军帐之美称。
4、匆匆: 忙忙的样子,指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5、唱着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儿女句: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7、湘娥句: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泪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迹,人谓之斑竹。张泌《临江仙》:“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8、舜盖二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5 虞美人草的典故姜夔
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2]。
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3]。
化石那解语[4],作草犹可舞。
陌上望骓来[5],翻愁不相顾[6]。
思想感情
此诗便是姜夔借虞美人草,以拟人化的手法忆及西楚霸王之作,从中也隐含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作品注释
[1]虞美人草:**科草本植物名,初夏开花,花朵艳丽。旧时传说虞美人草听人唱《虞美人曲》便枝叶摇动,仿佛应拍起舞。
[2]“夜阑”二句:夜已深沉,项王高唱哀歌与虞姬诀别,军帐中一时充满悲凉气氛。夜 阑:夜深。玉帐:张 膗《云谷杂记》:“盖玉帐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 不可犯,犹玉帐然。”(见《说郛》三十)杜甫诗《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玉帐兮弓 射虏营。”
[3]“江东”二句:江东辽阔,还是大有可为,而大王意气不振,自取殒灭,致我含悲而 死,被抛撇在荒野之中。江东:指长江东岸地区。项王当时从垓下突围至乌江(在安徽省和 县入长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而死。蓬蒿:代指荒草、杂草。
[4]化石:湖北武昌山有望夫石。《幽明录》:“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 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5]骓:毛色苍白相杂的马,指项羽的坐骑。项羽《虞兮》歌有“时不利兮骓不逝”之句 。
[6]翻:意同“反”。顾:看顾。
中国风流才子无数,风流女子凤毛麟角。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诗词歌赋俱全。她年轻时家境殷实,生活无忧无虑。在朱成理学泛滥的宋代,在女性地位被贬低的时候,这位才女依然悠闲自得地生活着,有酒有肉有诗有丈夫。
传说有一位老教师程颐,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被问到:如果有孤儿寡妇快饿死冻死了,还能再嫁吗?老教师程吹胡子瞪眼:盯死了,没什么。丢脸是最大的事。再加上人们对正义的存在、人欲的泯灭、饥饿和不道德的简单粗暴和极端理解,我们的社会从此对女性非常不友好。
浪漫的爱情是一种让人羡慕的流口水,羡慕的痒痒的人生选择。不是每个人都能和浪漫的爱情联系在一起。大多数自称浪漫的人,到头来除了肮脏一无是处。这就是天赋和非天赋的区别。光有天赋是不够的,还要有勇气。因为真正浪漫的人注定要被人指手画脚,指指点点,说别人坏话。浪漫的人注定孤独,尤其是浪漫的女人。李清照不仅有才华,而且有胆识。在这样一个不浪漫的年代,我活得很开心。所以,她也注定孤独。
01李清照的浪漫爱情,一千年才一个人。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朵奇葩。宋朝,一个全民作词,全民作词的时代。出门随便买个烧饼就能遇到几个能言善辩的人,更别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苏轼、辛弃疾、欧阳修了。但是如果我想问你,你知道多少著名的女诗人?大家一定第一时间脱口而出:李清照。没错。李清照从万千高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第一才女。一千年前,有这么一个人,风头正劲,风流至极。他是他父亲苏轼的学生,一个大学生。他不仅得到了苏轼的真传,还喜欢收集书籍。我母亲出身于当今王朝的状元之家,诗书卷气十足,心气十足。李清照从来没有辜负这个好基因。当其他闺阁少女都在暗恋的时候,小李清照已经写好了点绛唇蹴罢秋千:踢开秋千,起身伸直纤纤玉手。在她身旁,薄薄的德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胸前的汗渍渗透着薄薄的绸袍。突然,来了一位客人,她绝望极了,她没有穿鞋,只穿着袜子走开了,连头上的金别针也掉了下来。她害羞地跑开了,靠在门上,闻着青梅花的香味。一粒爱情的种子女孩的青春活力、好奇、羞涩,还有一点调皮,在每一个字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少女的**,以其引人注目的才华,吓到了当时很多成名成家的前辈。
李清照后来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也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一个美女和一个天才,多好的一对。作为新婚夫妻,丈夫赵明成出门,正好是重阳节。李清照渴望丈夫,写了一首诗醉花阴送丈夫:雾浓云愁永,脑强金兽逝。又是重阳节,夜半玉枕纱厨凉。东篱饮酒至黄昏后,淡淡的黄菊香溢满双袖。别忘了灵魂。帘西风,人比黄花瘦。自古以来,贤妻良母的要义就在于照顾丈夫和孩子,操持家务,无才便是德。爱只能藏在心里。你说的不是贱人就是不要脸的狐狸精。李清照才华横溢,深情款款。她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要用一种很有天赋的方式表达出来。至于现实对她这种人的深深恶意,我一点都不在乎。
当赵明诚收到妻子送来的相思词时,既被她的才华折服,又被她的柔情感动。看了一遍又一遍,就像一个可爱的妻子在怀里,陶醉了。但是他马上就
出身富贵,才貌双全,婚姻美满,李清照无疑受到了上天的眷顾。然而,似乎上帝突然食言,想要收回他所给予的一切。一是因为党争,父亲被排挤出朝廷,回到了老家。后来因为蔡京的倒台,丈夫被罢官,公公去世。如果你只是失去了权力和财富,那还不错。李清照住在青州,喝茶,弹琴,读书,品酒,骑马。桓和丈夫一起研究了大量古籍和石刻,撰写了金石录,是我国最早、最权威的金石学目录和专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家难,国又破。金兵大肆入侵,北宋南下,最终到达东南角。李清照不得不南逃。大量的石头和石头文物,不能带走,被锁在青州的10间房子里。不久青州发生兵变,文物被毁。精挑细选的15车文物随李清照南下,途中大多丢失,令她心痛不已。
这时,赵明诚因母亲丧事,被任命为江宁知府。一天,我的下属报告说有人要发动叛乱。赵明诚似乎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也不做任何准备。是下属主动做出必要的安排。当晚,不出所料,有人叛变了。幸好下属有备而来。叛乱平息后,属下走进府衙向赵明诚汇报情况,却发现他早已用绳子在城墙上吊,逃之夭夭。李清照南下与赵明诚相遇,一同前往江西。商界女强人不知亡国之恨,隔河唱后院花。这是古代女性的写照,时代并没有赋予女性忧国忧民的使命。况且乱世,作为一个弱女子,活着也不容易,别的也没什么好照顾的。李清照不仅忧国忧民,而且让一个男人汗颜。朝廷软弱,不思进取;丈夫同样懦弱,临阵脱逃。李清照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走到乌江边,看到了西楚霸王项羽战败自杀的地方。当我摸到现场时,我感到激动,我随口念叨夏日绝句:我生为英雄,死为鬼英雄。今天,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拒绝生活,回到了东方。这让站在他身后的赵明诚汗颜。
再加上离家出走,四处逃亡。赵明诚抑郁,今日死于南京。
从此,李清照一个人在南方漂泊,却依然牵挂着家国:她要把自己的血泪寄山河,洒东山一片土。李清照的才情,李清照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豪放与大胆,足以让那个时代苍白而浪漫。
不仅要再婚,还要和老公离婚。在你真实的本性里真的很浪漫。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一个人。49岁时,他与张汝州再婚。张汝舟是个伪君子。他娶了李清照,是因为她的美貌,她的才华,还有她的文物古籍。嫁给李清照永远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的大部分文物和古籍已经丢失,剩下的被李清照视为生命,不肯放弃。他立刻原形毕露,经常对李清照拳打脚踢。骄傲了半辈子的李灿清照是如何忍受这种屈辱的?她想要休。
在那个时代,寡妇再嫁是不道德的;休,这是个大笑话。宋朝的法规规定,女人要和丈夫离婚,无论对错,都要被监禁三年。李清照宁愿坐牢三年,也不愿被世人耻笑,除掉张汝舟。
这就是李清照,天爱地弃。在残酷的现实中,我漂泊过,挣扎过,恨过,甚至走自己的路,爱过,活得自由自在。她自称易安居士。不过,李问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 2卷,今佚
卷三百八十二
卷382_1 「寄远曲」张籍
美人来去春江暖,江头无人湘水满。浣沙石上水禽栖,
江南路长春日短。兰舟桂楫常渡江,无因重寄双琼珰。
卷382_2 「行路难」张籍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弊裘羸马苦难行,
僮仆饥寒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卷382_3 「征妇怨」张籍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
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卷382_4 「白纻歌」张籍
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裁缝长短不能定,
自持刀尺向姑前。复恐兰膏污纤指,常遣傍人收堕珥。
衣裳著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
卷382_5 「野老歌(一作山农词)」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
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卷382_6 「寄衣曲」张籍
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官家亦自寄衣去,
贵从妾手著君身。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
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
卷382_7 「送远曲」张籍
戏马台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行人醉后起登车,
席上回尊劝僮仆。青天漫漫覆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
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
卷382_8 「筑城词」张籍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重重土坚试行锥,
军吏执鞭催作迟。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
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家家养男当门户,
今日作君城下土。
卷382_9 「猛虎行」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
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空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
空来林下看行迹。
卷382_10 「别离曲」张籍
行人结束出门去,几时更踏门前路。忆昔君初纳采时,
不言身属辽阳戍。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
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不如逐君征战死,
谁能独老空闺里。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观光胜地之一。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筑从正门始,依次递进是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的地方。
典籍里的中国——《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共计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以人物为中心,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刺客游侠、贩夫走卒……在他笔下塑造的英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个个可歌可泣,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千秋功过,皆在青史,每个历史人物都如同镜鉴。我们在舜和禹的身上学会了恭谦仁爱的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学到了卧薪尝胆的隐忍;
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看到了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以史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民族的根与魂。因为这部青史的开创性记述,全球华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临别一幕撒贝宁动情道:“请受炎黄子孙一拜!”瞬间击中内心!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重视记录和传承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为什么要写史?因为我们要述往事,以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我们为什么要读史?因为我们要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个人、民族的根与魂。
经典语录: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
从善如流,施惠不倦。—《史记·楚世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史记·商君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史记·游侠列传》
本文2023-08-06 03:33: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