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平望是一部读不完的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8收藏

游记 ‖ 平望是一部读不完的古籍,第1张

平望,地处吴江中心,京杭大运河、老运河、太浦河、頔塘河四河汇集,与虎丘塔、宝带桥、枫桥夜泊等构成苏州“运河十景”。

史书记载:隋唐以来,自南向北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故名平望。它历来是江浙沪水陆交通枢纽,唐时便在平望设驿,北宋即有大商巨舶往来,物阜民丰,历为兵家纷争之地,故而镇上古建筑屡遭战火重创,所剩寥寥,其知名度逊于吴江境内未经战乱的同里、黎里。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我老家人眼里,平望的地位远胜县府所在地松陵。一是老家人得了重病,大都到平望地区医院治疗。那年我弟弟阑尾炎变成腹膜炎,到平望医院治疗才捡回小命。二是当时火葬场设在平望,“到平望去”成了“死”的一个代名词,比如老烟枪回怼老婆:“哼,要我戒烟?到平望去了再说吧!”。因此人们讳言“到平望去”,非说不可时必在“去”字后面加上“看毛病”“买渔罾”“做客人”“有事情”等后缀。

从小到大,我曾无数次坐在汽车里从它旁边的318国道和227省道经过,却从未到镇上好好走走,于我而言,它是一支塘中的莲——远观而已。

丹桂飘香,秋光正好,好友相约去平望走走,欣然规往。

早上十点许,我俩坐上748公交,一小时后,来到南临莺脰湖的负有盛名的小九华寺。

我爹年轻时曾率领鸭子大军在莺脰湖上驰骋,他多次说起过小九华寺,我一直以为它不过是座小庙。孰料站在破土重建的寺前,却见寺内建筑错落有致,飞檐庙宇轩昂,金光佛塔高耸。据资料记载,小九华寺又名九华禅院,原名东岳庙,始建于1685年,奉祀地藏王菩萨。

我们瞻看了濒临莺脰湖的照壁、牌坊及汉白玉水上观音。然后进入山门,拜过天王殿前的弥勒菩萨后向里走,在大雄宝殿前礼拜了地藏王菩萨,续续向前,经地藏阁到寺的最北面,右转至万佛塔。据说晚上此塔灯光熠熠,已成夜色中平望的一个地标。膜拜了佛塔,朝南回至山门。虽不曾一一礼佛,但在香气氤氲的寺内缓缓走一圈,肃穆静幽的禅意随梵音悄然入心。

出小九华寺左拐后前行数步,便是南北向穿镇而过清水静流的古运河。在寺院的院墙与古运河之间是一条休闲步道,院墙因地制宜设计成文化碑廊,展示了平望史话史迹和屐痕及此的张籍、张志和、陆羽、颜真卿等先贤的史料。慢行览读,不由惊讶于平望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两百多米长的步道尽头即是闻名遐迩的安德桥。据说桥名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原来此处过河全靠渡船,某日一进京赶考但身上只有三文钱的穷书生,再三恳求船工刁华行便,但是一向苛收渡钱的刁华促狭:“乘我的船最起码六文钱,三文钱只能乘一半。”说完果真掉转船头。无奈的书生一头跳入冰冷的河水……若干年后,穷书生成了巡按,他捐了一百银两,又经各方解囊,造了石桥,百姓为纪念巡按功德,遂以其名“安德”名桥。

另一说中的安德是一渡工,他见人们靠渡船过河有诸多不便,尤其是风雨天气险况重重,故请求县官造桥,谁知昏官置之不理。一天狂风大作,安德载着渡人将船撑到河心时,一个猛浪,船翻人落水。他临危不乱,将渡客救起,得知此人竟是微服出行的巡按后,恳请他嘱当地官府造桥。巡按即命县官造桥并斥责其不作为。县官后来借机捏造罪名,将安德发配充军,使安德受尽折磨客死他乡。后百姓便以“安德”作为桥名。

两个传说情节虽殊,但主题一致:施惠百姓的美德永垂不朽。

桥头资料显示,它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南宋庆元三年重建,明清两代多次修建,清同治十一年又重建。这重建复重建的史实,彰显着它在通运史上的重要作用。

南北走向的安德桥跨坐在古运河和頔塘交汇处,高可十米,全长50多米,桥面宽四米有余,单孔石拱倒映水中,形影相接,颇得景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曾游平望,作《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中有“望极与天平”之句,南宋诗人杨万里《过平望》一诗中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这足以证明安德桥的形制壮观。水乡吴江桥梁数千,而安德桥是境内桥梁之最!

拾级而上,登桥向南眺望,烟波浩渺的莺脰湖和香烟缭绕的小九华寺尽收眼底;转首北瞰,镇上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一览无遗。虽是多云天气,抬头无碧空可见,但微微秋风挟着缕缕桂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肺腑间纯净如洗,物我两忘。

过桥左转,走入司前巷。曾听说这条宽不足三米长仅百米的巷子,古时是平望镇上最繁华的一条街,更令人吃惊的是冯梦龙三言二拍中《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的钱秀才就住在此巷之中。

但眼前的司前巷平实无奇,唯有巷口写有“司前巷”的拱门和屋檐下的一盏盏红灯笼预示着它的不凡过往。

向巷西走,一座三楼三底的石库门引起我们的注意,驻足细看,门框上贴着“司前街徐宅”的门牌,并标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几字。后从朋友处了解到,钱秀才旧址即在此处。上世纪40年代,中共青昆嘉中心原青东区中队长徐友基,化名李复生入住此宅,在平望开展地下工作,指导抗日武装斗争。原来这条看似平凡的小巷里竟隐藏着传奇色彩和红色记忆。

前行出巷右拐,一股油煎香气袅袅飘来,食欲马上激情高涨。前趋,小店名曰“徐家糕点”。那么此“徐家”与彼“徐家”是一家么?

且不探究。环顾店内,案几上摆放着一盒盒冰雪糕和麦芽饼,靠墙的货架上陈放着平望酱菜和辣油辣酱,这是我从小就知道的平望特产,但最吸引我俩的是店门口锅里煎着的海棠糕。十元三只,来一份。

店主是个三十五六的帅哥,蓄着短须,戴着眼镜,有几分文艺范。他告诉我们,他太公那时候就开始做糕点生意,隔壁的友间食铺也是他家的。本已到饭点,又出于对“徐家”的好奇,加之我俩出游的宗旨本是逛吃。于是进店入坐,两人各要了一碗“爱马仕”粉丝煲,这是他家的招牌吃食。曾吃过苏州裕兴记的爱马仕面——三虾面,虾籽虾黄虾仁做浇头,用苏州话来讲“真格眉毛都要鲜掉的”。这“爱马仕”粉丝褒的味道果然也不一般,虾仁、牛肉、香肠、白菜、青菜、菌菇、鹌鹑蛋、油面筋……配料丰富,洒以少许胡椒粉,鲜香醇浓,一碗下肚,享用美食的愉悦感满足感像春水一样涨起来。

与店主的闲聊中得知,此“徐家”与彼“徐家”五百年前是一家。

从“徐家糕点”出来,俩人虽已饱腹,仍想去传说中的平望美食街——北大街走走。沿南大街向北来到北大街,不知是时已过午,还是这条街也成了空巢老人,石板铺就的街面上恰似李清照的《声声慢》。

几年前亲戚告诉我:平望北大街上有一家网红面店,主打浇头只是现炒肉丝和鳝丝,只有干挑面,店内只放两张桌子,最多只能坐16人,营业时间只在早晨,这一组“只”字排比句,听得我口水直往肚里咽,但此行之前亲戚告诉我这家面店关了,原因不明!我们寻寻觅觅,果然不见其影。

想起某年高考前,一位家在平望的同事到北大街来订制红糖方糕分发给学生,我们尝后一致认为这糕软糯香甜,于是纷纷托她代为订制,然后每人一块地发给学生吃,一则讨“糕(高)”的好口彩,二则让学生在嘻嘻哈哈吃“糕(高)”的氛围中缓解紧张心理。之后,这几乎成了我校的一个惯例,一种高考文化。

我想试试能不能找到这家店。脚步停在凤美糕团店前,一对两鬓斑白的夫妻正在包着或青或白的团子,团子馅料十足个头很大,土灶上升腾着热气。

我问:“你们不做红糖方糕吗?”

“做呀。”

“是不是有学校到你们店里来定过红糖方糕?”

“定货的人家很多,学校倒是没有来过。”老板娘凤美的财商不低,她马上说,“等等,我给你张名片,你以后需要定糕可以打电话来。”

我接过名片,告别她后继续往北走,见一家“查氏糕团店”,店内一50开外的男子正在收拾器具。

我问:“老板,还有糕卖吗?”

“老早卖完了。”

“你只做一上午生意吗?”

“是的,忙了一上午,下午白相啦。”

继续和他聊,才知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凌晨起来到店铺,碾米、揉粉、捏制、上屉……原来平望人做生意并不像我看到的那么闲散自得。他说他家的糕点相当一部分销路靠定制,而我们发给学生的“糕(高)”正是从他这里定制的,央视“远方的家”节目曾采访过他——他的店早就成了一家网红店了。

继续往北右拐来到安民桥。东西走向的安民桥,俗称北渡桥,又名北大桥。它拱形单孔,桥形与安德桥相似。安民、安德是不是“哥俩”?表示怀疑。度娘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僧圆真初建,崇祯二年(1629年)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原来安德长于安民近800岁,哈哈,恐怕只有彭祖才能亲历两桥建成。

从北大街出来,绕至南前街。巷口的一面墙上贴着大片砖雕,上书“南前街”三个大字及范成大的《过平望》、颜真卿的《登平望桥下作》。

范成大的这首诗,我高中时在恩师编的《太湖诗词选》中读到过:

诗中流露着作者的羁旅之愁,但不难看出当年平望的富庶与乡民们诗画般的悠然生活。生于苏州石湖的南宋名臣范成大,在曲折从政的生涯中,他的行船必定无数次从这片水系上欸乃而过。

我又想起了姜虁,他从湖州去看望退隐石湖的范成大时,一定也走了这条水路。当他带着友人相赠的歌伎在“小红低唱我吹箫”的回程中,必也是从这里回湖州的。

这条古运河里究竟响起过多少古代名人的吱呀橹声?恐怕只有时空知道了。

南前街向南,远远望见一段四五米高散发着古意的青砖老城墙。近前才知,这便是城隍庙,据说原为纪念李世民第十四子李明而建。沿墙而走出巷口,又回到安德桥边。

这时我俩想一探城隍庙内景,便走进面向頔塘的大门。入内,发现此中别有洞天——曾经的老粮仓现已被打造成"京杭大集"的展览空间,呈现着平望文化 、江南文化 、运河文化⋯⋯

我俩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奇地流连在展厅之中,老式邮筒、青灰色人造革旅行包、蜜蜂牌缝纫机、红双喜乒乓球、红灯牌收音机、粮囤、船舵、草包⋯⋯一件件老物什,让沉淀在记忆河床里的孩提时代的事一一泛起⋯⋯

走出京杭大集,过安德桥,原路返至小九华寺前,我们打算再到莺湖公园走一圈。

沿莺脰湖路西行,遥见湖中一小岛,古称平波台。其西其北各有跨度数十米的联孔桥与岸地相通。其北与莺脰湖路相接的那座名"望波"。在桥上极目而眺,平波台尽收眼底,难怪古人有“湖光十里碧粼粼,蟹舍渔庄自在身,细雨斜风归亦好,平波台上问仙人”的吟咏。岛上建有四星标准的新世纪大酒店,倘或入住其中,朝看莺湖日出,晚赏莺湖夜月,别有意趣。

继续向西走百余米,便是通向莺湖公园的揽胜桥,它与另两桥构成"铁三角"。立于桥上放眼,唯遗憾诗情如湖水汤汤,而诗才只让我望洋兴叹。还是借用清人钮应斗的诗吧:“积水明于镜,中流峙此台,云从湖岸落,浪涌寺门回,柳外千帆去,沙边一鸟来,昔日题咏处,古壁满莓苔。”

过揽胜桥,向浓阴深处走去,百步便到莺湖公园。它北濒頔塘,南邻开发区,西临227省道,向东隔水而望平波台和望波桥。宋人孙锐有《頔塘柳影》诗:“日出烟销春画迟,柳条无力万丝垂,韶光新染鹅**,偏爱东风款款吹。” 写的就是园址一带的春景。游走在园中,果见随处杨柳依依。想来大约中秋之夜或阳春三月游园最合时,而公园里那一池秋荷又让我觉得这是夏日赏荷佳处。春有柳、夏有荷、秋有月,那么冬呢?或许也可以来个湖心亭看雪吧。

游至三点半,两人决定打道回府。

平望不大,我俩感觉已经踏遍小镇,但后来读罢几篇有关平望的美文后方知,原来我们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

有人说:“平望是一部读不完的古籍。”看来值得再读!子曰:“温故而知新。”

这是一则美丽动人而又哀婉凄楚的爱情传说: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美丽聪慧,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满天绚烂缤纷的云霞;人间有个看牛娃叫牛郎,朴实勤劳,一直受兄嫂虐待,过着贫苦凄凉的生活。一天,与牛郎相依为命的老牛忽然开口说话,叫他取走正在湖中沐浴的织女的衣裳,于是两人便结成了夫妻。婚后,男耕女织,恩爱和睦,生下一男—女,过着幸福美满的人间生活。不久,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凡成亲的消息,便将她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双儿女,挑着赶到天上。王母娘娘见状,便拔下发簪在织女身后一划,就成了天河,滚滚滔滔的天河水遂将一对恩爱夫妻隔绝在两岸,牛郎与织女只得隔河相望悲泣。后来,王母娘娘动了恻隐之心。允许二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届时无数只喜鹊在天河上架起一座天桥,牛郎与织女得以在桥上相会,互吐衷肠。而每当这天晚上夜深人静时分,天下的姑娘媳妇们集聚在瓜棚之下,便能听到他们相会时的喃喃情语;天上若是滴下雨来,那便是他俩伤心的眼泪。

这就是蜚声中外的四大传说之一一牛郎织女传说。它的生成繁衍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在人民群众口耳之间孳乳展延,祖辈流传;它以古朴的语言,动人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寄寓着广大民众的爱憎、理想与追求,因而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难以企及的美的典范。

一、神话传说的生成

牵牛、织女最早见诸文字,是在西周幽、厉王时期。《诗经·小雅》中《大东》篇云: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大东》是一篇反映西周时期东方诸侯国臣民怨恨周王室赋役繁重的讽刺诗。这一段诗的大意是:银河虽像镜子一样熠熠生光,但却不能普照人间;织女、牵牛虽具其名,但却不会纺纱织布、负重驾车。周王室也是如此,徒有宗主统领之名,而无体恤臣民之实。在这里,织女、牵牛只是作为人们展开联想、抒发怨情的自然天象而出现,既无任何故事情节的设置,又无两星相爱恋慕线索的暗示。但无论如何,此时的织女、牵牛已不再是别无涵义的纯粹自然星辰的称谓,而开始与复杂纷纭的社会人文发生密切的联系,从而为后人驰骋丰富的幻想,发挥艺术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两汉时期,织女、牵牛已经被传为两个人格化的星神,而由于他们彼此相对的特定位置,人们逐渐附会了“男女相思离别”的爱情想象,牛郎、织女传说已初具规模。班固《西都赋》称:“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亦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均指明汉朝时在昆明池(建于汉武帝元狩三年,位于长安近郊)畔已塑有牵牛、织女的石像,而且还分别被隔置于昆明池的左右两侧遥遥相对,似乎已包涵着一些故事情节。这一点在以后的《古诗十九首》中得到印证,其中的《迢迢牵牛星》已初现牵牛、织女离别相思的情爱端倪: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秋夜星空,寥阔明净。银河岸边,机杼札札作响,织女正在织机旁辛勤劳作。然而往日能织出绮丽云霞的“纤纤素手”,现在却因情思恍惚而终日织不成布匹,惟有哀怨伤情的眼泪零落如雨。凝眸遥望银河彼岸,相思之情,不绝如缕。但见“盈盈一水”横隔,纵脉脉含情,却无处申说。《迢迢牵牛星》显然是从《大东》篇中脱化而来,但与之不同的是,在这里牵牛、织女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与形象,而着意烘托出的别绪离情,已开始给他们之间的爱情染上一层悲剧色彩。更具说服力的,是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的一段记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据此,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最迟在东汉时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已基本成型:牛郎织女之间的夫妻关系已被普遍认可,喜鹊搭桥,七夕相会等故事情节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而此后三国时期的一些诗文,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点。如蔡邕《青衣赋》:“悲彼牛女,隔于河维”。如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如《文选》曹植《洛神赋》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二、爱情故事的繁衍与流传

牛郎织女传说一经生成,便在民间不胫而走,广泛流传,逐渐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体系。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大约就是这一故事体系较原始的面貌: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在这里,故事显然还停留在两位星神之间的爱恋上,尚缺乏感人的情节。于是,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天帝便被说成是王母娘娘,织女则成为她的外孙女,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关系便由星神之恋一变为人神之恋,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及艺术感召力。而这一则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山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看牛郎,受兄嫂虐待。一天牛告诉他织女和别的仙女要到银河沐浴,叫他去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他去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下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把织女捉回去。牛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就成了天河,把这一对夫妻隔开了。但他们隔河相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架成桥。(见《民间文学集刊》罗永麟《试论‘牛郎织女’》第五页,上海文化出版社957年12月版。)

在这里,织女俨然已成为人民群众理想中真善美的化身;牛郎则具有朴实敦厚、善良执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劳动人民的突出代表。他们之间的相恋相爱,男耕女织,则正是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所渴望得到的幸福美满的生活。

牛女故事在民间各地口耳流传中又逐渐生出了许多变异的说法,而这些不同的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又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因而使牛郎织女故事愈加丰富曲折,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钟敬文先生在一九三二年发表的《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一文中曾记述了几则有关的实例,为便于读者了解,现转录其中二则于下:

据说,从前有弟兄二人。弟弟心肠忠厚,哥哥却很奸猾。弟弟因常赶牛的缘故,被人叫作牛郎。弟兄分家,弟弟只得了一辆破车和一只老牛。一天,老牛对主人说,某处河里,有许多仙女在洗澡。倘他能取得她们中间任何人的衣服,便可以得她做妻子。第二天,他跟了老牛出发,果然看见了许多正在洗澡的仙女。他抱了一堆衣服上车(牛车)就走。结果便带回了一个仙女做妻室。她就是织女。织女和牛郎生下一对男女。一天,她用巧语骗得了自己从前被取去的衣服,便乘云而去。牛郎忙担了他的儿女,穿上牛衣(这是牛死时所嘱咐的),急赶上去。谁晓得慌张中少穿了一只牛腿,使他不能即赶上了织女。正在追逐的当儿,忽来了王母。她用玉簪划成一道天河,把他们两人分开。牛郎托了燕子去说合,不意被误传了日期,所以后来永远只能一年一会。

据云,有个看牛的孩子叫做牛郎。一天,他正要回家的时候,他的老黄牛忽然向他说起话来。自称本是上界神仙,因犯罪被谪于人间。现在主人(牛郎)有性命的危险,他为报答平日善遇的恩惠,所以要向主人告说。接着说家里的哥嫂,怎样在设计谋害他,并嘱咐他分家时,只要得了它自己(老黄牛)和一辆破车及一只破皮箱便算了。牛郎回到家里,立刻证明了哥嫂的狠心——要把毒药杀死他。于是,他便去请了舅父来替他们分家,舅父颇想帮助,使他多得点东西。但他却服从了老黄牛的吩咐,终竟只要求了那三件不值钱的东西(老黄牛、破车、破皮箱)。牛郎和老牛离了家,老牛变出酒菜让他吃过后,又告诉他以获得美貌老婆的方法。它说,前面的河里,有个女子正在洗澡。她是位神仙,名叫织女,和他(牛郎)有夫妻姻缘。他前去取得她的衣服,彼此便可成为夫妇。牛郎依所吩咐的做去,果得了织女为妻。三年过去了,牛郎和织女,已生下两个孩子。一天,老黄牛告诉牛郎,说自己灾期已满,要回到天上去。它(黄牛)死后,织女定要逃走。那时穿了用它的皮所做的靴子,便可赶上了她。老黄牛死了不久,织女果然乘牛郎不备的时候,穿了从前的浴衣,腾空而去。牛郎穿了皮靴,抱着儿子赶上去。织女拔下金簪,划了一条天河,阻住了牛郎的去路。彼此在河的两岸,以牛轭,梭子互相抛掷。(这些东西,至今每当七夕前后,还可见于天河两岸。)后来,天帝替他们说和。但“逢七见面”的消息,竟被拙于言词的鹌鹑,说错成了“七七见面”。直到现在,鹌鹑还短着尾巴,口里时常说“不对不对”,这是被罚和想改正误报的缘故。(见《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第45至4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以上两则传说,讲述的都是同一题材——牛郎织女的故事,其情节框架也大致相同。但因采录地点的不同(前一则采自北方某省,后一则采自淅江永嘉),受不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影响,所以在许多细节描写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情致与审美趣向,而这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三、牛女故事题材的戏曲小说

南宋以后,戏曲、小说渐趋兴盛,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程度较之传统诗文愈加深入与广泛。然而统观宋元以来的戏曲、小说作品,其中以牛女故事为题材的却颇为少见。戴不凡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宋元明时期正值道教得势之时,上至皇帝,下及一般知识分子,莫不热衷此道,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天孙’——张玉皇的七仙姑下凡嫁牛郎,自然是作家们难以动笔的。这或许就是宋元明三代——戏曲小说非常盛行的时期,偏偏没有关于牛郎织女的作品的一个原因吧!”(见戴不凡《小说见闻录》19—20页,淅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迄今所知,最早以牛女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作品是王国维《曲录》中登录的宋金杂剧院本《庆七夕》。其后是明代无名氏撰写杂剧《渡天河织女会牵牛》(见傅大兴《明杂剧考引》)和明梁孟昭撰传奇《相思砚》,后者内容据董康《曲海总目》所载系“谓南极老人与牵牛弹棋,遗二子,化为宝砚,一曰相砚,一曰思砚。牵牛,织女与月中仙子俱谪人间,以砚作合,牛女后身尤星、卫兰森为夫妇。故名。”与通常所说的牛女故事有明显区别。以上几部作品均已散佚不传。现存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的戏曲作品是清乾隆以后宫中节令戏《升平署月令承应戏》中的《七夕承应》,内容包括“七襄报章”、“仕女乞巧”、“柳母乞巧”、“博望乘槎”、“银河鹊渡”、“开襟佳话”、“天孙送巧”、“双星佳会”、“仙社奇缘”、“星汉幻彩”、“七夕佳辰”、“双渡银河”等诸出(见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引》)。

现知最早一部写牛女故事的通俗小说,是明万历间书林仙源余成章刊刻的《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题“儒林太仪朱名世编”,凡四卷,藏于日本田中庆太郎文求堂,国内无传本(见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其基本内容在台湾学者洪淑苓的《牛郎织女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88年版)中曾有所介绍:

内容大约是叙述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两人因相爱而成亲。但婚后“凤城恣乐”、“歌儿导*”,致使天帝“遣使谏*”,而两人仍不悔改,于是“抱禁牛女”,“谪贬牛女”,“牛女泣别”。但二人仍互相“遣使”、“回书”。后经“圣后戒女”、“老君议本”,才“准本重会”,由鸦鹊请旨搭桥。小说最后又杂入“贵客乞巧”、“平民乞巧”、“文人乞巧”“七夕客怨”等题外片段。

四、平话小说《牛郎织女》

国内有传本的最早一部牛女题材的小说作品,是清末民初无名氏所撰“新编神怪小说牛郎织女”(见路工、潭天合编《古本平话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另见《明清神话小说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路工、谭天推测该本《牛郎织女》即根据明刊本《牛郎织女传》加工修改而成。

全书共十二回,开篇即先有一段文字交待牛女故事的历史渊源:

考之世说,原来天河之东有织女,乃天帝之孙女,勤习女工,容貌不甚修理。后奉天帝之命,许嫁于河西牵牛郎。嫁后,竟废女工,天帝大怒,命织女仍归河东。那牵牛郎在河西思之不已,于是有鹊桥重会,每年仅七夕始得一圆满时日。这便是二位大仙的来历。

这段记述显然是从《荆楚岁时记》中脱化而来,可以见出作者的创作依据。全书情节梗概如下:

话说“正当下界汉室中兴时代,天下太平”。玉皇大帝为庆贺自己的“千秋圣诞”,在兜率宫设下蟠桃大会,命驾前十二金童到瑶池西圣母处借取温凉玉杯。金童驾着一朵祥云,来到斗牛宫前,“忽闻一阵香风,遥见一位仙女,髩插一枝梅花,正坐在望月阁下织机这位就是斗牛宫中第七位仙女,系玉帝之婿张天君所生,俗呼做张七姐,玉帝之外孙女。生得容貌绝世,他却不喜修饰,不搽脂粉,时常淡装素服,禁步珊瑚,飘飘然一个无上的仙女”。金童见了织女,不觉凡心顿起,遂上前搭话。织女无心嫣然一笑,被金童误解,“以为织女有意”,便上前摘下织女髩上的一朵梅花,要留做表记。织女正欲夺回,忽被圣母遣使传唤。原来,圣母下棋时心血来潮,已察知此事。于是,奏明玉帝,罚织女“独居河东工织数年;若有疏怠,再行严加警戒”。金童亦因“违旨戏侮天孙织女”,被押赴斩仙台枭首。幸逢太上老君极力搭救,最后被“贬下凡尘,令受颠沛折磨之苦。”

却说正月初六玉帝圣诞之期,太白金星“放下一阵清风”,将金童投胎到洛阳县牛家庄牛员外家。这牛员外年已五十有馀,家财豪富。无奈发妻早丧,其子金成娶媳马氏,夫妇不孝,故而又续娶李氏,三年不育,忽得一子,自是欢悦异常,遂取名金郎。金成夫妇见了。暗自怨恨。光阴荏苒,转眼金郎已是六岁。牛员外数年来“凡事护庇幼子,往往和长子金成吵闹,所以逐日气闷在胸,遂染成一症”,气绝身死,不久李氏亦殁。金成见状,“感动了孝心”,自此颇为怜爱金郎,“惟有马氏执掌内务,雇用九个耕夫锄种田园,但不时将金郎以小故毒打”。金郎八岁时,偶在后花园内放风筝,不慎跌入池中,浸湿衣服,被马氏将“上下衣裤剥得干干净净,一缕无存,手执三丝藤条,浑身上下一阵乱打,打得皮破肉绽,鲜血淋漓,白肉变紫,周身无一点好肉。”幸亏金成及时赶回搭救,又聘了任秀才,在家教金郎读书,不想一年刚过任秀才染病身亡,金郎重又陷入苦海之中。衣不暖,食不饱,早晚挨打受骂。一日,太白金星驾云偶经河南地界,“忽见怨气冲天,拨云一看,始知金童备受折磨”。于是奏知玉帝,遣牛金星下凡化作黄牛与金郎为伴。自是,金郎“日里上山牧牛,夜间牛栏内同眠”。一夜,黄牛忽踢醒金郎,告之明日午饭马氏将在面食里下毒相害,金郎听了,心中留意。第二天,“马氏指着一碗面令其取吃”,金郎端起面碗却不敢食用,马氏见状,伸手便打,不意将“面碗”打落在地,立时化为一道火光”。果然,马氏已在面食里下了砒霜。金成看到别无他法,便请母舅安云生来分折家产。金郎听了黄牛的嘱咐,分家时“只领耕牛一头,馀只衣食而已”。又过了数年,金郎已满十三岁,到了“超升之日”“圆满之期”。玉帝派太白金星下凡点化金郎,金郎吞服仙丹,始知自己乃是金童托化,“恍如茅塞顿开”,于是,化白石为纸,化泉水为墨,化松枝为羊毫笔,写信与金成作别。金成见信倍觉伤感,恰逢马氏在旁唠叨,金成“不觉怒发冲冠,即以书纸向马氏面上掷去,登时脑浆迸裂,倒地毙命”。原来马氏恶贯满盈,书纸又化成了白石。

金郎(金童)随太白金星来到南天门,天已迟暮,暂在神将行宫歇息候旨。忽忆起十三年前与织女相戏之事信步而行,恰与正在天河中洗浴的织女不期而遇,二人久别重逢,悲喜交加。翌日,玉帝降旨封金牛星为护花护情使者,赐金童织女在天河西灵藻宫内婚配团圆。金童、织女“锦帐恩情,天长地久,说不尽你恩我爱的言语”。不料新婚宴尔,终日在宫中盘桓,“忘却了应尽之天职”。触怒了玉帝,派天神天将将二人捉拿,欲将问罪斩首,又亏太上老君一力相助,改罚金童永居天河之西灵藻宫,织女永居河东云锦宫内工织,不得相会。二人临别,相抱痛哭:“常言道:‘快活无非天宫’,不料你我不能脱出苦海,怎不叫你我二人伤心!”分别后,二人彼此思念不已,”灵藻宫并云锦宫二面怨气现于空中,互相交接”。太白金星奏知玉帝,大发慈悲,允许二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到时,“自有乌鸦、天鹊、龙凤之类联接天河之中,”供二人“两造相会”、“共诉衷肠”。

平话本《牛郎织女》因系出自文人之手,所以在艺术表现方面较之民间传说有其独到之处。如第四回“一旦无常员外病逝,喜怒不测金郎被打”中的一段描写:

光阴似箭,日复一日,又过了新年,金郎已是八岁了。一日正值三月天气,桃红柳绿,金郎独往后花园内,吹放风筝。只见天气晴和,蝶舞花心,儿童玩性,大地皆然。金郎一人也在后花园中顽耍,不料风筝吹了上去,只剩了一根纾线捏在手中,适值那日风气愈大,风筝随风飘上。金郎只管挪索,脚步站立不住,被风一刮,连人拖带,那防桃树旁边有金鱼池一口,其中蓄金鱼之水不过一尺余深,金郎忽然被风拖到池边,“扑咚”失足跌下,那风筝索线也放了飞上天去。金郎跌了下去,浑身衣服浸湿,所幸水不大深,尚无生命之虞,却吃了一饱池水,扶爬起来,抓住石栏,慢慢步履而上。人虽不曾淹死,但衣服却无一点干处,只得立在牡丹阶前,迎着太阳熏晒。若是回到家中,又怕大嫂见了毒打,思及于此,眼中垂泪,仰面朝天叹了一声怨气。

这段文字清新凝练,写景、状物、叙事井然有序,情趣盎然: “吹”、“捏”、“飘”、“刮”、“挪索”、“拖带”、“跌下”、“扶爬”等一连串动词的运用,妥贴自然,生动传神,淋漓尽致地刻划出金郎由喜转悲的复杂心态。这种出色的笔法,即便是在明清一些优秀小说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

但是,由于作者“立言旨趣,却是齐谐志异,寓意劝惩”,重点在描写织女张七姐、牛郎金童两人的宿缘,通篇弥漫着浓厚的因果轮回的教化气息;织女、牛郎被拆散的原因也被解释为“夫妇终朝不离”,不去朝见瑶池圣母,故而被分置河东、河西。这与民间传说所具有的健康活泼的生活情趣、顽强的反抗精神相比,相去甚远,尤其是对织女形象的有关描写,更显得苍白无力。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流传不广的原因吧。

五、牛女故事的异式——董永传说

牛郎织女故事在广泛流传过程中,围绕其基本情节线索,又派生出一个重要的支流,这就是董永传说。其产生缘起正如赵景深先生所说:“人民感受到把牛郎处理为人更觉亲切……这故事的异式董永卖身就显得更为清楚。”董永传说始见于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他的孝行传说应起于东汉和帝之前;开始向外流传,则至迟在东汉恒帝之前。其最初的传说内容,当如曹植《灵芝篇》所述: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这里是说,董永家境贫因,一贫如洗,只得靠借债佣作来维持生计,供养老父,以至到了债主催逼上门而无力偿还的困窘地步。幸而董永的至孝之德感动天灵,织女下凡为他织缣偿债,摆脱困境。此后,董永传说经过了从晋干宝《搜神记》到唐代敦煌变文《董永》这样的演化过程,情节内容愈加曲折充实,于是便产生了《董永遇仙传》这样的宋元话本小说。该篇见于明嘉靖年间洪楩所编《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描写东汉中和年间,润州府丹阳县董槐村,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贫丧父,典身殡葬。孝心感动天庭,天帝便遣天仙织女下凡做董永的妻子。帮助他织锦偿债,三月后复归天庭,后又留下一子名仲舒,长大成人后经严君平指点,于七月七日在太白山与织女母子相认。明顾觉宇又据此情节编写了传奇剧《织锦记》(一名《天仙记》)其中“槐荫分别”一段尤为生动感人:

(旦)起身之时,与我饯行,又送我盘费银子。大家拿出来一看。(看介)(旦)原来是一锭分开。(生)我想富长者好小气,何不整锭送出来倒好看……(旦)这银子倒有个哑谜。

(生)有甚哑谜 (旦)一定分开。(生)不好,改了。一定錾开……(旦)赛金**又送我一包绒线,打开来看。(看介)(生)怎么赛金**这般小气若是送人,多则一二两,少则三五钱。一根绒线,亏你拿得出手!(旦)也有个哑谜:虽无千丈线,万里系人心,你收了……(旦)**还送我一包果子。(生)行路辛苦,正好拿来止渴。(看介)怎么两个枣子,一个梨儿!亏她担得出手!难道也有什么哑谜(旦)果然,也有个哑谜:早早分离。(生)怎么说出此话!改了,永不分离。

在这里,织女已不再是《董永遇仙传》中那个貌美而淡泊寡情的下凡天仙女,而具有了聪敏、活泼、贤能、忠贞、多情的人格特性。而董永形象较之话本也生色不少,更具生活气息,他的憨直、淳朴与织女的聪慧多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因而成为劳动人民理想中的恩爱夫妻的典范。

1、京城数尺雪,寒气倍常年。泯泯都无地,茫茫岂是天。 韩愈《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

2、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王初 《早春咏雪》

3、爱此飘飖六出公,轻琼冷絮舞长空。当时正逐秦丞相,腾踯川原喜北风。柳藏经《东阳夜怪诗》

4、为问云间滕六,天工何事依违。冬前三白不时为。今日驾言春瑞。陈德武《西江月》

5、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王初《早春咏雪》

6、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上官仪《咏雪应诏》

7、斜斜整整暗江湾。蓑笠有无间。应与君家却暑,冷看白满群山。杨无咎《朝中措》

8、深意劝客金尊,皑皑千里,琼台瑶圃重到。绮罗香暖恣欢娱,暂尔宽怀抱。更几朵梅花开了。巡檐聊与花相调。算瑞气丰穰兆。来岁强如,旧年多少。杨泽民《霜叶飞》

9、云幕重封,风刀劲刮。玉絮轻持,琼苞碎打,粉叶飘扬,盐花乱撒。一色白,六出花,密密疏疏,潇潇洒洒。王仲元《斗鹌鹑》

10、漫天坠,扑地飞,由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张鸣善《落梅风》

11、中流鼓楫,浪花舞,正见江天飞雪。远水长空连一色,使我吟怀逸发。寒峭千峰,光摇万象,四野人踪灭。秦观《念奴娇赤壁舟中咏雪》

12、推枕闻鸡,正怪得乾坤都白。元是有福星临照,至和薰出。缘饰夜城疑不夜,弥漫色界成无色。更_词巧欲夺天葩,尤殊特。李曾伯《满江红》

13、潇洒林塘暮。正迤逦香风度。一番天气,又添作琼枝玉树。粉蝶无踪,疑在落花深处。深沈庭院,也卷起重帘否。十分春色,依约见了,水村竹坞。怎向江南,更说杏花烟雨。陈亮《品令》

14、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骆宾王 《咏雪》

15、漫天坠,扑地飞,由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 张鸣善 《落梅风》

16、平林天与一般花。横空络绎云遗屑,扑浪翩联蝶寄槎。李咸用 《和人咏雪》

17、爱此飘飖六出公,轻琼冷絮舞长空。当时正逐秦丞相,腾踯川原喜北风。柳藏经《东阳夜怪诗》

1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9、京城数尺雪,寒气倍常年。泯泯都无地,茫茫岂是天。韩愈《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

20、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李世民《咏雪》

21、推枕闻鸡,正怪得、乾坤都白。元是有、福星临照,至和薰出。缘饰夜城疑不夜,弥漫色界成无色。更_词、巧欲夺天葩,尤殊特。李曾伯《满江红》

2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3、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王初《早春咏雪》

24、天山飞雪度,言是落花朝。惜哉不我与,萧索从风飘。鲜洁凌纨素,纷糅下枝条。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董思恭《咏雪》

25、近腊千岩白,迎春四气催。云阴连海起,风急度山来。尽日隋堤絮,经冬越岭梅。艳疑歌处散,轻似舞时回。无可《和宾客相国咏雪诗》

26、平林天与一般花。横空络绎云遗屑,扑浪翩联蝶寄槎。李咸用《和人咏雪》

2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8、琼楼架就东皇喜。□□使、玉龙战罢,柳绵飞起。葛长庚 《贺新郎》

29、深意劝客金尊,皑皑千里,琼台瑶圃重到。绮罗香暖恣欢娱,暂尔宽怀抱。更几朵、梅花开了。巡檐聊与花相调。算瑞气、丰穰兆。来岁强如,旧年多少。 杨泽民 《霜叶飞》

30、疏疏整整。风急花无定。红烛照筵寒欲凝。时见筛帘玉影。夜深明月笼纱。醉归凉面香斜。犹有惜梅心在,满庭误作吹花。 程垓 《清平乐》

31、天山飞雪度,言是落花朝。惜哉不我与,萧索从风飘。 鲜洁凌纨素,纷糅下枝条。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董思恭 《咏雪》

32、推枕闻鸡,正怪得、乾坤都白。元是有、福星临照,至和薰出。缘饰夜城疑不夜,弥漫色界成无色。更_词、巧欲夺天葩,尤殊特。李曾伯 《满江红》

33、为问云间滕六,天工何事依违。冬前三白不时为。今日驾言春瑞。 陈德武 《西江月》

34、潇洒林塘暮。正迤逦、香风度。一番天气,又添作琼枝玉树。粉蝶无踪,疑在落花深处。深沈庭院,也卷起、重帘否。十分春色,依约见了,水村竹坞。怎向江南,更说杏花烟雨。陈亮 《品令》

35、斜斜整整暗江湾。蓑笠有无间。应与君家却暑,冷看白满群山。 杨无咎 《朝中措》

36、云幕重封,风刀劲刮。玉絮轻持,琼苞碎打,粉叶飘扬,盐花乱撒。一色白,六出花,密密疏疏,潇潇洒洒。王仲元 《斗鹌鹑》

观放白鹰二首唐代李白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 自有云霄万里高。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青松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唐代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唐代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哪些

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宋祁《玉楼春春景》

2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韩翃《寒食 》

3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4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王维《鸟鸣涧》

5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6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7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8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9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0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1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2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3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晏殊《玉楼春春恨》

14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 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15 淡云来往月疏疏。 ----- 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16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春雪》

17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王维《山居秋暝》

18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 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19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0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陆凯《赠范晔诗》

21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 徐俯《春游湖》

22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3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王维《画》

24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5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26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 秦观《春日》

27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 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28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陆游《游山西村》

29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0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 李商隐《春雨》

31 雪里已知春信至。 -----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32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 杜甫《曲江二首》

描写桃花的诗句有哪些

1)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出处: 崔护《题都城南庄》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处: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出处: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4)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出处: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5)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出处: 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6)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出处: 黄庭坚《寄黄几复》

7)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出处: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8)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出处: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9)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出处: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10)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出处: 徐俯《春游湖》

11)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出处: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12)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出处: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13)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出处: 戴叔伦《兰溪棹歌》

14)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出处: 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15)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出处: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6)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出处: 王冕《白梅》

17)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出处: 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18)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出处: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

19)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出处: 张旭《桃花溪》

20)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出处: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21)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出处: 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22)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出处: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23)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出处: 李颀《古从军行》

24)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出处: 黄庭坚《清明》

25)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出处: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26)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出处: 李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27)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出处: 王昌龄《春宫曲》

28)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出处: 崔护《题都城南庄》

29)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出处: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描写春的诗句有哪些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3、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4、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5、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6、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7、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8、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王建《宫中调笑团扇》

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10、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11、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12、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13、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皇甫冉《春思》

14、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15、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16、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白居易《春词》

17、肯爱千金轻一笑。宋祁《玉楼春春景》

18、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19、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20、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21、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22、造化可能偏有意。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23、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24、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25、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6、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27、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28、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29、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30、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郑文宝《柳枝词》

3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2、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3、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34、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王昌龄《春宫曲》

35、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36、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晁冲之《春日阴阴溪曲绿交加》

37、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查慎行《晓过鸳湖》

38、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3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40、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41、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42、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益《春夜闻笛》

43、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4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45、惜春更把残红折。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46、醉拍春衫惜旧香。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47、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48、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49、横塘塔近依前远。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50、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51、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52、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53、阑珊,香销轻梦还。纳兰性德《河传春浅》

54、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早梅》

55、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56、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李商隐《春雨》

57、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58、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59、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60、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杨载《到京师》

61、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62、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63、我梦唐宫春昼迟。蒋捷《燕归梁凤莲》

6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65、春涨一篙添水面。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66、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67、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68、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69、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70、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71、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杜审言《渡湘江》

72、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73、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74、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常建《春词二首》

75、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张籍《春别曲》

76、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77、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春词》

78、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79、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寄兴》

8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