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解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文言文解读,第1张

1 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365在线答疑网老师”帮你解答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 文言文怎么分析

1、文言文的分析一般就是关键字词的翻译,还有名词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句式。

2、分析文言文还必须能根据上下 出确切恰当的解释,是读懂文言文、弄通文意最重要的一步。

3、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备考中应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等语言现象。只有掌握了这些古汉语知识,才能对文言文中一些语言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也才能准确的翻译出一篇文言文。平时在多读,多思,多练就能准确的分析一篇文言文。

只是个人的一些小看法,仅供参考。

3 文言文解析

译文: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 」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麽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 」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4 经典古文以及解析

你好,楼主: 战舞&灵为你解疑答难。

一般初中古文经典并且常考的会是以下几则:一:原文(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是要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认为读书非常有益。”

于是吕蒙便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篇文章更加的生动 词语翻译: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猎,本意猎取,本文为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乃:于是,就。

15、及:到了…的时候。 16、过:到。

17、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8、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更:更新。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见事:认清事情。

24、但:只。 25、孰若:哪里比得上。

孰:谁,若:比得上。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9、何:为什么。

30、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天水。 31、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2、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 33、始:开始。

34、与:和。 35、论:讨论。

36、议:评议。 37、大:非常,十分。

38、惊:惊奇。 39、今:现在。

4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41、复:再。

42、即:就。 43、拜:拜见。

44、待:等待。 45、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46、当:掌管。 47、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48、更:重新。 49、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通假字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涂”同“途”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古今异义字 更 古:重新。 。

今:更加,越发 及 等到。

时候。

大 很,非常。 岂 难道。

就 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 人物的通称。

过 到,经过。 但 但当涉猎 古:只 。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语气词,译为“罢了” 。

今:耳朵 博士 古:当时专管传授经学的学官 。

今:求学的高学位。

见 古:知道 。

今:看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翻译: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

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

5 古文阅读

一、(1)“旧,旧的”或答“原来的”或答“过去的”

(2)“边”或答“际”或答“边际”

二、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

三、围绕“好学、爱书”回答即可。

示例①: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逐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的学生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示例②: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古文翻译

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叫李彦辅。我长大成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中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很是可爱。

这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以杨忆、刘筠的作品为标准的“时文”,能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来夸耀当时,未曾有说起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是刚刚才考中进士,在礼部以诗赋为职业。十七岁时,参加州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说及韩愈之文,而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学习它们,只是时常一个人在心中默念着,认为正好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如果取得俸禄了,就要尽力于韩愈的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及第,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啊!道,本来有流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的师表。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这又不止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道”也是这样。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学习它,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为官,晋进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而所学习的应该这样啊。

6 快速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技巧

一、先看问题,联系问题阅读文章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

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二、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三、懂得必要的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八大类。

一是姓名和称谓,如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称、名、字、号、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年龄称谓、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职和科举。

三是地理常识,如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等。四是宗法礼俗,如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等。

五是服饰器物。六是历法刑法,如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等等。

七是古代音乐,如八音、五音、六律、雅乐、俗乐、经首、六幺、霓裳、桑林、无射、乐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八是古籍注释体例,如传、注、笺、疏、诠训等等。

四、理清人物关系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次要人物发生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试想一下,假如你连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到哪里为止都不知道,你还怎么理解文意呢?理解不出文意,你还怎么能准确答题呢?我们读文言文,心里一定要有人物关系的概念,一定要首先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个动作、事情是谁所为,才能确解文意,否则,你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头绪感。

五、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义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实词不错,掌握大量的虚词也不错。但有时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惯用义,因为这些文言实词惯用义使用频繁,能够显示前后转换钩联等等。

如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时间长短过度、与帝王关联的动作等等情况。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方面,如“除”字,这个字使用非常频繁,这个字置于官职的前后,就一定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切莫理解反了,认为是“撤职”,那就会错解文意。

此外,如“擢”(提拔)、“迁”(调任)、“知”(任、做)、“谪”(贬官)、“拜”(任命)、“改”(改任)、“有司”(有关官员)、“掾”(官吏)、“致仕”(辞官)、“乞骸骨”(请求不做官,回家养老,有如我们现在的“退休”一说)等等。时间过度长短方面,如“寻”字,是“不久或刚刚”的意思,这个字也使用率高,一定要掌握。

此外,如“须臾”(一会儿)、“既儿”(会儿、不久)、“旋”(很快)、“倾”(会儿)等等。与帝王关联的动作方面,如“诏”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的命令、指示、诏书、文告等意思,总之,是与皇上有关的,读文言文,见此字,就要明白此意。

此外,还有如“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辟”(君主或征召)、“策”(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宸”(帝王住的地方,宫殿)、“觐”(朝见帝王)、“冕”(帝王的礼帽)、“禅”(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种迷信活动)、“玺”(皇帝的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幸”(皇帝驾临)等等。一读到这些词,你心中就要有个大概意思。

六、懂得补、删、抄、换、调、并、扩、通所谓“补”就是“补充”。因为文言文有如诗歌一般,是非常凝练的一种文体,解读或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省略的成分给补出来,才通顺,否则是非常别扭的不通的。

所谓“删”,就是“删去”。文言文里什么东西要删去呢?当然是那些没有实际意思的文言虚词。

比如发语词“夫”,一般就不翻译,可删去不管。再如一些表示语气的结尾虚词“之、夫、者、也、与、焉、哉”等等,翻译时都可以删去。

所谓“抄”,就是“照抄、照录”。文言文里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照抄、照录”的。

具体说来,人名、地名、官名、爵名、年月日、谥号、雅号、庙号等等,都完全可以照录不译。所谓“换”,就是“变换”。

是把古今义有变化的,一律变换为现代汉语的词、句。所谓“并”,就是“合并”。

对于一些铺陈和互文的句子,都可以进行合并,就像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一样。所谓“调”,就是“调整”。

就是对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文言文里有很多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这些都属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都需要进行调整。

所谓“扩”,就是“扩大、扩充”。就是对于精约的词句进行扩充。

所谓“通”,就是“贯通”。当然就是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汉魏六朝散文·贾谊·过秦论中》原文鉴赏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2。天下之士,斐然向风3。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4。周室卑微,五霸既灭5,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6,强凌弱,众暴寡7,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8,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9。当此之时,专威定功10,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11,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12,焚文书而酷刑法13,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14。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15,推此言之,取与守不同术也16。秦虽离战国而王天下17,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18;孤独而有之19,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设秦王论上世之事20,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21,后虽有*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22。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23。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24,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25。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26。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27,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28;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29;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30,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31;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32;约法省刑,以持其后33,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34,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35,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36。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37。虽有狡害之民38,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39,而暴乱之奸弭矣40。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41: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42;繁刑严诛,吏治刻深43;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44;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45。然后,奸伪并起46,而上下相遁47;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48,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49,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50。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51,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52,知存亡之由。是以牧之以道53,务在安之而已矣54。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55”,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56。是二世之过也。

注释 1本篇重点在于剖析秦统一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秦二世没有改正秦始皇所犯的错误,因而导致二世的被杀害。2以养四海:抱经堂卢氏本作“经四海养”。以养四海,享有四海。3斐(fei匪)然:有文采的样子。《论语·公冶长》:“斐然成章。”向风:闻风归附。这二句的大意是说,天下有才华的读书人,倾心于秦人统一的大业,愿为之用。4王:指能受到天下所拥护的王朝。5五霸:诸侯中势力强大,能称霸一时的五个霸主。一般称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为五霸。6力政:指武力征伐。政,通“征”。7暴:欺侮。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国凭借其人多,欺侮弱小的国家。8王(wang旺)天下:统一天下。9即:尽,凡是。元元:平民。冀:希望。虚心而仰上:抱着倾心向往的心情,仰望君主能施行仁政。此句中,潭本无“得”字。10专威:保持威势。专:《史记》作“守”。定功:即下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的意思。11贪鄙:欲望大而见解偏狭。自奋:自矜个人的智力。12王道:儒家主张以仁治天下,称为“王道”,与“霸道”相对。爱:《史记》作“权”。13焚文书而酷刑法: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四年曾推行过这样的政策,“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14先诈力:注重诈术与威力。后仁义:轻视仁义。始:开端。15“夫兼并”句:这里的意思是说,企图吞并别人的人,当然要崇尚诈术与威力,而安定天下的办法应顺乎当时的形势。权:权宜。此句中,危,《史记》作“定” 16术:方法,策略。此句中,潭本无“推”、“之”二字。又,旧本于“守”字上有“攻”字,疑衍。潭本无。17离:《史记》无此字。18卢本“也”字前无“守之者异”四字,今据《史记》补。又,王念孙《读书杂志》指出:“异”上当有“无”字,否则文意不通。其说是。19孤独句:指把所有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个人。有:专有。之:代词,代天下。20借设:假使。上世:上古时代。21并殷周之迹:比较殷周两代兴亡的往事。并:比较。制:裁断。御:治理。22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之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显:光明。23二世:秦朝第二代皇帝,即秦始皇少子胡亥。引颈:伸着脖子。观其政,观察二世的政治措施。即希望二世能改变他父亲的错误政策之意。此句中,政,旧本作“亡”,今据《史记》及潭本改。24裋(shu树):短衣。褐:建本作“短”。25嚣嚣:忧愁的样子。《庄子·骈拇》:“天下何其嚣嚣。”释文:“忧世之貌。”资:利,时,引申为机会。嚣嚣:潭本作“嗷嗷”。26劳民:疲劳痛苦之民。为政:施行仁政。政:诸本皆作“仁”,今据《意林》改。27向使:那时假使。庸主:平庸的君主。建本作“康主”,误。28缟(gao槁)素:白色的织物。古代丧服尚白,故以缟素为丧服的代称。这句大意是说,就在丧期中,下令改正他父亲的过错。29建国立君:是指给被灭亡的国家以少量土地,并树立他们的“国君”的一种怀柔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减少六国之后的反抗情绪。以礼天下,待亡国之民以礼。30囹(ling铃)圄(yu雨):牢狱。收孥:指收捕犯人的家属,即株连之意。秦法有“一人有罪,并坐其家室”的规定。污秽:污浊,引申为乱七八糟。31振:拯救。士:这里指读书人。32佐:帮助。急:困苦。33约法:简化法令。省刑:减轻刑罚。持:执,执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推行上列一些措施之后,再用简轻省刑的办法坚定地执行下去。34更:改变。节:立身的准则。循行:遵循正确的作人之道。35塞:满足。《荀子·富国》:“五味芬芳以塞其口。” 36与:对待。此句中,天下息矣,建本无“天下”二字。盛德,《史记》作“威德”。息,《史记》作“集”。37即:与“则”字用法相同。欢然:快乐的样子。惟恐有变:只恐怕发生变乱。38狡害:潭本作“狡猾”,《史记》同。39不轨:不遵守法度。饰:巧,卖弄。40弭(mi米):息,停止。41重以无道:愈发无道。重:增益。42坏宗庙与民:毁灭了宗庙和百姓。更始:工作停顿了些时间之后,又开始接着干。按,阿房宫是在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建的,未建成而始皇死。到了二世元年四月,下令“复作阿房宫”(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清俞樾《诸子平议》说:“与民更始”四字当在“不行此术”句下。可参证。43刻深:刻薄严酷。吏治刻深:指二世“遵用赵高,申法令”,用法益深刻,诛杀大臣及诸公子。“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等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44纪:治理。《诗经·棫朴》: “纲纪四方。”《笺》:“以网罟喻为政。张之为纲,理之为纪。” 45收:养。《淮南子·原道》:“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恤,救济。46奸伪:奸诈和欺骗。47相遁:互相隐瞒,以逃避责任。48相望于道:形容受刑戮的人接连不断。49群卿:《史记》作“君卿”。潭本同。50易动:容易发生变乱。51奋臂:挥动臂膀。在这里指号召。诸本皆作“奋”,今据《史记》补。大泽:陈胜起义的大泽乡(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南)。52终始之变: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此句中。《史记》无“者”字。终始,潭本作“始终”。53牧:统治。之,代词。在这里指百姓。牧之以道,《史记》作“牧民之道”。潭本同。54矣:《史记》作“天”,属下句。潭本同。55这里引用的是古书中的话,出处不详。56正之非也:挽救败局的方法不对。正:动词,匡正。之:代当时的形势。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史记》作“身不免于戮者,正倾非也”。潭本同。

今译 秦始皇统一天下,兼并诸侯,临朝称帝,享有四海,天下的人自然地闻风向往。像这样是什么原因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命令不能在天下通行。因此用武力征伐,强国侵略弱国,大国损害小国,战争不休,军民疲敝。今秦王正式称帝统一天下,这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那些可怜的百姓,都希望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危亡的关键,就在此时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相信功臣,不亲近士民,废弃仁政的王道,而树立个人权威,禁毁诗书古籍,执行残酷的刑罚,把诡诈权力放在前头,把仁义道德抛在后面,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权力:安定国家要实行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守天下不能采用相同的方法。秦朝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方针没有改变,他的政策也没有改变,这是他夺天下与守天下的方法没有不同啊!孤立无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治国政事,沿着商周的路来制定自已的政策,后代即使出现了骄奢*逸的君王,政权也不会有倾覆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建立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如今二世继位,天下的人没有不伸长了脖子盼望着而观察他的政策的。挨冻的人穿上粗布小袄便感到满足,饥饿的人吃上糟糠就感到香甜。天下嗷嗷待哺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机会。这就是说对劳苦的百姓,实行点仁政便见效果。假使秦二世有一般平庸君主的德行并且能任用忠贤的臣子,臣主一心共同承担天下的忧患,在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始皇的过失,割地分民赏赐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以礼节对待天下的贤才,空出牢狱,免除刑杀,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罪犯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困难;简化法律,减少刑罚,并坚定地执行下去,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更新操守,检点言行,各自谨慎修身,满足广大人民的愿望,以威信德政对待天下的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到处都欢欢喜喜地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阻止了。秦二世不实行此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残酷,官吏办事更加苛刻狠毒;赏罚不当,赋税更加没有限度。天下多事,官吏们无法管理。百姓穷困,而君主却不收容救济。于是奸伪欺诈的事都发生了,上下相互隐瞒,遭受罪罚的人很多,受刑被杀的人在大路上到处可以看到,天下的百姓都以此为苦。从群卿以下一直到百姓,人人都怀着自危的心理,亲身处于穷苦的境地,都不能安于其位,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的贤能,不借公侯的高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原因,在于人民处在危难的境地。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懂得存在与灭亡的关系。因此,管理人民的办法,最重要的是使他们安定而已。只要人民安定,尽管天下有叛逆的臣子出现,也必然没有人响应。所谓“安定的人民可以一道做好事,危难的人民就容易一道干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高贵到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其自身不免于被杀的原因,就是由于挽救败局的方法不对。这就是二世的过错。

午夜亦称子夜,指子时。参见十二时: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2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11时至次日早1时,丑时相当于早1~3时,余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夜半,或午夜(也称子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巳时称偶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申时称晡时,或称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详见百科词条:午夜 [ 最后修订于2015/11/6 17:39:07 共30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九灵》为《黄帝内经灵枢》传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为书名,原书9卷共81篇,又称《灵枢经》、《针经》,与《黄帝内经素问》合称《内经》。《九卷》、《针经》、《九灵》、《九虚》均指《黄帝内经灵枢》而言。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黄帝内经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佚,现存《黄帝内经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本书主要论述九针、经络、脏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黄帝内经灵枢》与《黄帝内经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黄帝内经素问》内容互有补充阐发,是研究我国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黄帝内经灵枢》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之一。现有多种刊印本。

详见百科词条:九灵 [ 最后修订于2016/4/21 11:13:39 共36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