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古籍善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本草纲目》古籍善本,第1张

草部

甘草 黄芪 人参

沙参 荠苠 桔梗

长松 黄精 萎蕤

知母 肉苁蓉 列当

赤箭(天麻) 术(白术) 狗脊

苍术 贯众 巴戟天

远志 *羊霍 玄参

地榆 丹参 紫参

紫草 白头翁 白及

三七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茈胡(柴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升麻 苦参 白鲜

延胡索 贝母 山慈姑

石蒜 白茅 龙胆

细辛 徐长卿 白薇

白前 锦地罗 檀香

锁阳 铁线草 当归

芎穷 蘼芜 蛇床

蛇床 藁本 白芷

芍药 牡丹 木香

甘松香 杜若 高良姜

郁金 姜黄 补骨脂

荜茏 益智子 缩砂密

白豆蔻 豆蔻 蓬莪茂

荆三棱 莎草香附子 藿香

薰草(零陵 兰草 马兰

香薷 假苏 薄荷

水苏 菊 野菊

淹闾 艾 茵陈蒿

青蒿 白蒿 茺蔚(益母

夏枯草 刘寄奴草 旋夏花

青葙 鸡冠 红蓝花

番红花 燕脂 大蓟、小蓟

续断 漏卢 苎麻

苘麻 大青 小青

胡芦巴 蠡实 恶实

呆耳 无名精 希莶

箬 芦 甘蕉

蓑荷 灯心草 木贼

麻黄 地黄 牛膝

紫菀 麦门冬 萱草

淡竹叶 鸭跖草 葵

蜀葵 龙葵 酸浆

蜀羊泉 败酱 款冬花

鼠曲草 款冬花 决明

地肤 瞿麦 王不留行

葶苈 车前 马鞭草

蛇含 鳢肠 连翘

蒴翟 蓝 蓝淀

青黛 甘蓝 蓼

水蓼 马蓼 荭草

虎杖 匾蓄 蒺藜

谷精草 海金沙 半边莲

紫花地丁 见肿消 大黄

商陆 狼毒 防葵

狼牙 闾茹 大戟

甘遂 续随子 莨菪

蓖麻 蜀漆 藜芦

附子 天雄 侧子

酸模 菖蒲 菰

水萍 苹 萍蓬草

水藻 海藻 昆布

石斛 骨碎补 石韦

景天 虎耳草 石胡荽

螺旋草 酢浆草 地锦

陟厘 昨叶何草 土马

卷柏 石松 马勃

及己 漏篮子 乌头

白附子 虎掌 局箬

半夏 蚤休 鬼臼

射干 玉簪 凤仙

坐拿草 曼陀罗花 羊踯躅

芫花 莽草 茵芋

石龙芮 钩吻 菟丝子

覆盆子 使君子 木鳖子

番木鳖 马兜铃 盍藤子

预知子 牵牛子 旋花

紫葳 营实墙蘼 月季花

栝楼 王瓜 葛

天门冬 百部 何首乌

萆解 菝葜 土茯苓

白蔹 山豆根 黄药子

白药子 威灵仙 茜草

防己 通草 通脱木

钩藤 白英 乌蔹莓

律草 络石 木莲

忍冬 藤类概述 泽泻

羊蹄

木部

竹黄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猪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荆 牡荆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烛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 鼠李

郁李 金樱子 胡颓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枣 栀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风子

巴豆 乌臼木 棕榈

桦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朴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罂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欢 皂荚

肥皂荚 无患子 诃黎勒

榉 柳 树柳

水杨 白杨 榆

芜荑 苏方木 乌木

芦荟 檀香 樟脑

龙脑香 安息香 骐竭

没药 薰陆香 枫香脂

乌药 钓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兰 筒桂 桂

杉 松 丁香

柏 竹黄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猪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荆

牡荆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烛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

鼠李 郁李 金樱子

胡颓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枣 栀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风子 巴豆 乌臼木

棕榈 桦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朴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罂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欢

皂荚 肥皂荚 无患子

诃黎勒 榉 柳

树柳 水杨 白杨

榆 芜荑 苏方木

乌木 芦荟 檀香

樟脑 龙脑香 安息香

骐竭 没药 薰陆香

枫香脂 乌药 钓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兰 筒桂

桂 杉 松

丁香 柏

火部

糟 烧酒 醋

酱 饴糖 蘖米

红曲 神曲 曲

蒸饼 豆腐 大豆豉

刀豆 扁豆 豇豆

蚕豆 豌豆 绿豆

赤小豆 黄大豆 大豆黄卷

大豆 阿芙蓉 罂子粟

薏苡仁 稗 参子

粟 粱 玉蜀黍

蜀黍 黍 稷

籼 粳 稻

荞麦 雀麦 大麦

小麦 大麻 胡麻

果部

慈姑 乌芋 芡实

芰实- 莲藕- 石蜜-

沙糖- 甘蔗- 猕猴桃-

婴奥- 葡萄- 西瓜-

甜瓜 茗- 盐麸子-

吴茱萸 毕澄茄- 胡椒-

蜀椒- 秦椒- 枳-

马槟榔- 无花果- 波罗蜜-

椰子- 槟榔- 海松子-

榧实- 橄槛- 龙眼-

荔枝- 槲实- 橡实-

阿月浑子- 榛子- 胡桃-

银杏- 樱桃- 杨梅-

枇杷- 枸橼- 柚-

橙- 柑- 橘-

安石榴- 柿- 林檎-

山楂- 榲柏- 楂子-

木瓜- 梨- 枣-

栗- 桃- 榔梅-

梅- 巴旦杏- 杏-

李-

鳞部

青鱼 鲤鱼 鱼子

鳔 海马 虾

乌贼鱼 黄颡鱼 鳅鱼

鳝鱼 鳗鲡鱼 鳢鱼

金鱼 鳜鱼 鲫鱼

鲥鱼 石首鱼 水蛇

乌蛇 白花蛇 蚺蛇

蛇蜕 蛤蚧 守宫

石龙子 鲮鲤 鳄鱼

吊 龙

兽部

猕猴 猬 鼠

水獭 兔 湍

猫 灵猫 麝

麋 鹿 羚羊

熊 野猪 犀

象 豹 虎

狗宝 鮓答 牛黄

黄明胶 阿胶 驼

驴 马 牛

羊 狗 豕

禽部

鹗 鹰 鹊

乌鸦 斑鸠 寒号虫

伏翼 雀 鸽

雉 鸡 凫

鹜 鹅 鹈鹕

虫部

蛔虫 蛞蝓 蜗牛

蚯蚓 蜈蚣 蝌蚪

蛙 蛤蟆 蟾蜍

蜚虻 蜚蠊 蔗虫

鼠妇 衣鱼 萤火

蝼蛄 天牛 蜣螂

蝉蜕 蚱蝉 蛴螬

蛆 水蛭 蝎

壁钱 蜘蛛 地胆

葛上亭长 芫青 斑蝥

樗鸡 九香虫 原蚕

蚕 螳螂桑螵蛸 虫白蜡

艺翁 露蜂房 土蜂

蜜蜂 蜜蜡 蜂蜜

 《四体书势》原文:

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以戈为武,人言为信是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有见者。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按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以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

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 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 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

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定乃隶字也。

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空甄酆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秦篆书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及汉祭酒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新,可得而论也。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善篆,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中郎将,善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邕作《篆势》云: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卫恒《四体书势》原文与译文(2)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洒直,计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捬,梁鹄乃益为捬,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宜官后为袁术将,今巨鹿宋子有《耿球碑》,是术所立,其书甚工,云是宜官书也。梁鹄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募求鹄。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北部尉,故惧而自缚诣门。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书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今宫殿题署多是鹄书。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为小字,鹄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之法也。汉末有左子邑,小与淳、鹄不同,然亦有名。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作《隶势》云:

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从此简易。厥用既弘,体象有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其大径寻,细不容发,随事从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裂,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设张,庭燎飞烟。崭岩嵯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研桑所不能计,宰赐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岂体大之难睹,将秘奥之不传?聊伫思而详观,举大较而论旃。

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杀字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仲将之徒,皆伯英之弟子,有名于世,然殊不及文舒也。罗叔景、赵元嗣者,与伯英同时,见称于西州,而矜此自与,众颇惑之。故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河间张超亦有名,然虽与崔氏同州,不如伯英之得其法也。崔瑗作《草势》云: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峰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事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卫恒《四体书势》原文与译文(3)

《四体书势》今译

[西晋]卫恒

卫恒字巨山,年轻时征召到司空齐王府,后陆续任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丞,太子庶子、黄门郎等职。卫恒很善于写草、隶,写了《四体书势》一文说:

以前黄帝时候,创立制度制作器物。有叫沮诵、仓颉的人,开始用刻写划符来代替结绳表示事情,大概是看到鸟飞过留下的痕迹引起了他们的这种想法。在这基础上不断发展,则把它叫做文字,有六种"义"。一是指事,如字"上"、"下";二是象形,如字"日"、"月";三是形声,如字"江"、"河";四是会意,如字"武"、"信";五是转注,如字"老"、"考";六是假借,如字"令"、"长"。指事,就是在一横上点一下表示在上面(象"上"字)为"上"字,在一横下点一下表示在下面(象"下"字)为"下"字;象形,就是日圆月亏,象它的形状;形声,就是以相似的为形状,配以字声;会意,止戈为"武"字,人言为"信"字;转注,就是以"老" 有寿的意思转为"考"有寿的意思;假借,就是几个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意思,它的声虽然不一样,但字意是一样的。

从黄帝到三代,文字没有改。到秦使用篆字,由于把以前的书籍烧掉了,因而古文(古代的文字,指三代前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住宅,获《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当时的人已经不再知道有古文了,把它称为科斗字。汉代时人们把它们珍藏起来,很少有人见过。魏初传授古文的出自于邯郸淳,卫恒的祖敬侯写邯郸淳传授的《尚书》,后拿给邯郸淳看,但邯郸淳不能区别了(与古文一样了)。到正始年间,创立三字石经,已经流失了邯郸淳的写法,凭借科斗之名,因而模仿科斗的形状。太康元年,汲县人盗掘魏襄王墓,获得十多万字的简籍,对照敬侯写的,又有所想像。古籍也有多种,其中一卷论说楚国事情的最为精妙,卫恒暗自高兴,因此用尽我笨的心思来称赞它的美妙,惭愧不能侧身于前贤之作中,希望保存下古人的象(景象)啊。以前也没有别的篇名,叫它《字势》:

黄帝的史官,沮诵、仓颉,观察那鸟飞过的痕迹,开始刻写文字划符。用来治理万事,建立法律制度,记载发布帝的文献、制度,核实或有文采的文章显著于世。到了残暴的秦时,造滔天罪过,大道已尽,古文也灭了。魏文爱好古,当时相传的《九丘》、《三坟》,历代都没有显露,真伪不分。太晋开始,弘扬大道发布规定,天施下它的景象,地显示出它的图形。其图形显示出来,篇章璨灿,借声会意,用方法类推事物。"日"就像君一样满到限度,"月"就像臣一样亏缺在旁边;"云"弯弯曲曲往上飘铺开,"星"一颗一颗闪着光芒;"禾"长得茁壮挂着谷穗,"山"岭高峻山冈连着山冈;"虫"就像脚趾欲动的样子,"鸟"就像刚刚展翅欲飞还未飞起。你看他行笔聚墨,专心致志,字势和谐形体均衡,起止不间断。有的保持不偏不斜遵循法度,有的不遵循规矩;有的或方或圆没有规则,根据事情制定权衡的度量。其弯像弓,其直像弦一样。矫然凸出,如龙在江河里翻滚;渺远的样子往下落,像雨从天上坠。有的游笔有力的样子,像鸿鹄高飞,在远处轻快飞舞;有的行笔弯曲缓缓,像在水里流动的紫苏草悬在空中的羽毛,连连绵绵。因此从远处看,像飞翔着的风刮过水面,泛起清波漪涟,从近处观察,有如自身的样子。黄帝、唐尧时的遗迹,是六艺(书艺是其一种,这里指书艺)的模范和先祖,籀书、篆书就像它的子孙,隶书、草书就像它的曾孙玄孙。看到物象让人思索,不是言辞所能述说的。

过去周宣王时史籀开始写大篆十五篇,有的与古同,有的与古不同,世人谓之籀书。到平王东迁,诸候自己的国政,家国不一样,文字形状也很不相同。秦始皇帝时刚刚合并天下,丞相李斯于是通过减少增加笔划,上奏停止与秦文字不相符合的。李斯制作《仓颉篇》,太史令胡毋敬制作《博学篇》,都选取史籀大篆,有稍微减少或变化,称为小篆。有的说是下杜人程邈当衙吏时,得罪过始皇,被囚禁在云阳十年,在狱中改制大篆,少的增加补充,多的减少削弱,有的把方的改成圆的,有的把圆的改成方。上奏到始皇,始皇认为很好,让他出来作御史,让他制定文字。也有的说程邈制定下来的是隶书。

从秦毁灭古文以来,文字有八种字体: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四是虫书,五是摹印,六是署书,七是殳书,八是隶书。王莽时期,派司空甄丰校正文字并归类,修改确定古文,又有六书:一是"古文",就是孔子宅壁中的字;二是奇字,就是"古文"但又有些不同;三是篆书,即是秦篆书;四是佐书,就是隶书;五是缪篆,用来摹写印章;六是鸟书,用来写幡信的。到汉祭酒许慎撰写《说文》,用篆书为正宗,用来作为体例,是最新的,可以拿来研论。秦时李斯被称为是擅长写篆书,各座山和铜人铭文都是李斯写的。汉建初年中,扶风人曹喜善于写篆书:稍和李斯不同,但也被人家说写得好。邯郸淳学他,大致探得他的妙处,韦诞学邯郸淳就不如啦。太和年中,韦诞任武都太守时,因为能写字留补侍中,魏氏的珍宝器物的铭文题字,都是韦诞写的。汉末又有任过侍中、中郎将的蔡邕,善于写篆书,采用李斯、曹喜的方法,混杂古今字形,但是精密娴熟不如邯郸淳。蔡邕写了《篆势》一文说:

写字划符的开始,是凭借鸟飞过的痕迹,苍颉遵循圣人定下规则,制定这种文字形体有六篆,巧妙如入神的状态。有的象龟的纹理针的裂纹,像梳子龙鳞那样紧密排列,舒展肢体放松尾巴,长长的翅膀短短的身体。要崩落的样子就象黍子榖子低垂的谷穗,郁结在一起就象虫蛇混杂在一起。扬波(的笔画)振撇(的笔画),如鹰跱鸟震,伸颈收翅,势象要凌云。有的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断若连,像露水珠顺着丝,下端凝垂欲滴。竖的就象悬着的东西,横的就象编排的绳,杳杪(树梢,指笔锋)斜趋(奔),不方不圆,跂跂而走,翾翾而飞。远望如鸿鹄群飞,迁延不断;近看不见边际,不能尽探究其意。善经商计数的计研、桑弘羊不能搜寻到它的弯曲(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眼睛明亮的离娄不能看到它的间隔,巧匠公输般、舜臣倕谦让而推辞技巧,籀、诵(指史籀、沮诵)恭让而不露毛笔。处在篇章书籍的第一个条目,鲜明可见,在素绢上展现华艳,是学艺(指书艺)的模范和先祖。嘉奖文章道德的大美,发泄写的人挥不去的怨恨,思索文字的俯仰体态,例举大致的来说它。

卫恒《四体书势》原文与译文(4)

秦用了篆,由于要上奏的事繁多,篆字又难写,就让隶人帮着写,就叫隶字。汉时沿用,只有符玺、幡信、题署使用篆。隶书,是篆的快写。上谷王次仲开始写楷的方法,到灵帝爱好书艺,当时能写的人很多,师宜官最会写,大的一个字径有一丈,小的方寸之地可以写上千言,大家很羡慕他的才能。有的时候没拿钱到酒家喝酒,于是在壁上写字,参观的人给他付酒钱,计算到钱够了把字除掉。每次写后总是削掉把柎烧掉,梁鹄为了获得很多的柎,给他酒喝,等他醉了把他的柎偷偷拿走。梁鹄最终因为字写得好被选到部任尚书。师宜官后来成了袁术的一个将,现在巨鹿宋子有《耿球碑》,是袁术立的,它的字写得很精,说是师宜官写的。梁鹄后来投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时,募求梁鹄。梁鹄是选部任过官的,魏武帝想当洛阳令时梁鹄却任曹操为北部尉,因此梁鹄害怕自缚到帐门,暂任军假司马,在秘书辛勤写字效劳,因此现在有很多梁鹄的手迹。魏武帝把它悬挂在帐中,并用钉子钉在墙壁上玩赏,把他当作师宜官,现在宫殿题署有很多是梁鹄写的。梁鹄适宜写大字,邯郸淳适宜写小字,梁鹄说邯郸淳学得王次仲的方法,而梁鹄的用笔,其势尽出。梁鹄的弟子毛弘在秘书任教,现在的八分都是毛弘的方法。汉末有叫左子邑的,稍微跟邯郸淳、梁鹄不一样,他也很有名。魏初,有锺、胡两家从事行书的方法,都学于刘德升,锺氏略有不同,但也各有其巧妙的地方,现在盛行于世。写《隶势》一文说道:

鸟迹的变化,在于帮着书写的隶人,免除了那繁杂和图纹,从此变得简单容易。隶书使用开来,体象有法度,明亮如星陈,浓盛象乌云满布。大有直径八尺的,细小有容不下发丝的,随着事物的情况顺应合适的,没有固定的常规。有的宽大高深,有的排列很密而分布均匀,有的很平很直,有的蜿蜒错乱,有的长而歪斜突出一个角,或者规矩有旋有折的变化。长短相称,不一样的体但有同一样的势,奋笔轻举,离而不断。细细的波浓浓的点,错落有致,象设置钟簴,大庭里燃着草木飞着烟雾;山高险峻,高低相连,象重重叠叠的楼台,层层的云盖着山峦。远看象龙在天上飞,近看让人心乱目眩,姿态奇异,不可尽究。研、桑不能记,宰、赐不能说,为什么草篆都可以计算出来,可这种文字却没有宣扬开来,难道是说形体大得难以看到,其奥秘所以没有流传?且伫立在那儿仔细思考观察,例举大致的来说它。

汉朝兴起后有了草书,但不知是谁创制的。到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很善于写。后来有崔瑗、崔寔。也都称写得精。杜度写字很稳,字的体态有点瘐;崔氏写得很有笔势,但结字又小又稀。弘农张伯英学其精巧,凡是家中的衣帛,必定先写字后煮白。在池边学习书艺,池水都是墨水。下笔必写楷法,常常说:"没有时间去写草书。"寸纸没有留下,至今世人把他的字看得很珍贵,韦仲将称他为"草圣"。张伯英的弟弟文舒次于张伯英,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以及韦仲将这些人,都是张伯英的弟子,有名于世,但比文舒差得远。罗叔景、赵元嗣与张伯英同时代,在西州被人称颂,但他们慎重赞许自己,大家都感到很迷惑。因此张伯英自称道:上与崔氏、杜度相比有不足,下与罗叔景、赵元嗣相比有多。河间张超也有名,虽然跟崔氏同一个州,但不如张伯英得到他的方法。崔瑗写《草势》一文说:

文字符划的兴起,开始于颉皇,写那如鸟飞过般的迹印,确定篇章。到后来,文书典籍更加繁杂,时间久了,政治上经过多次权变,政事荒废,抄写文章的多是佐隶,以前的文字因此不见了。草书的方法,因为简略,随时宣谕意图,用在时间紧迫的时候,精美实用同时兼有,节省时间又省力气,简约而美的变化,难道必定要古代的式样?看它的法则形象,俯仰有度,方的和圆的都不是矩和规画出来的。抑下左边扬起右边,高耸不平的样子,如兽行走如鸟跳跃,志在飞奔,象狡兔突然受惊,即将奔跑。墨的黑色样子,状似连珠,断了但没有分离,愁怒的牲畜,逐跑的样子出奇。或在深远的高处恐惧发抖的样子,象居高临危,旁边的点斜靠着,象蝉握着树枝。起笔收势,还在游离弯结,像杜伯采毒药,探看裂缝攀援险峻,走蛇进洞,头进去了尾巴垂在外面。远看,象崖岸崩塌般摧折,近看,一个笔划都不可移动,关键而微妙,因时适宜。例举大致的,好像就这些。卫恒《四体书势》原文与译文(5)

[简评]对文字的发展历史有重要意义。从书契开始,黄帝和夏商周三代是古文阶段。秦使用篆体。文字有基本的六种成字方式。在秦篆前,还有周时的籀体字。在秦篆后,是隶书、草书。到东周时,各诸候国的籀字大同小异,异彩纷呈。西周的籀字又称史籀大篆,秦的篆称小篆。秦时使用八种不同的字体,到王莽时是六种。秦时已出现隶书,汉时出现楷法隶书(即写得比较正楷的隶书)。晋时的八分是隶书的一种。魏初已出现行法隶书(即写得比较快的隶书),写得比较草的隶书叫草隶。汉时出现了草书。写草书要花很多时间,所以说"匆匆不暇草书",慢慢走出实用,就会走上纯艺术的道路。但这时还兼有实用。

古人们选用赋的形式来叙说(而不是论说)某一东西,使这一东西感性太多,难以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为了堆砌词藻,反而失去了对词的精确与推敲。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2、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有关蝉的诗句。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3、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听新蝉寄张昼>

4、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新蝉>

5、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有关蝉的诗句。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晚山蝉>

6、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7、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风蝉>

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过。

  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聒聒!

麒麟(qílín)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外形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2:比喻才能杰出的人。3:为四灵之首,麟凤龙龟。后由于封建皇帝对龙凤的褒扬,麒麟被排挤到民间。成为民间祥瑞的独特代表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龙首,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有角,为龙角,其角极为坚硬,为浅灰色。据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马;圆的头顶,有一对角。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的意思是有毛的动物)。麒麟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这种造型是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部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按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1991年出版的《文史知识·说麒麟》一文记载“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麟’的,一是《春秋》,二是《诗经》。”《春秋》以记载谨严著称,绝不语怪、力、乱、神没有的事,更不会捕风捉影地瞎说。再如《历朝纲会纂》、《纲易知录》、《曹南文献录》、《曹州府志》、《巨野县志》等也都作了如实的记载。“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庚申三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狩获麟”的故事,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亦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皆以此命名。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兽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二十一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明代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麒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就是中国旧时生育民俗。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伪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巨野是麒麟的故乡,巨野百姓对麒麟情有独钟。在巨野,关于麒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巨野历代以麟为名的人和事物也数不胜数。2007年,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为巨野开发麒麟文化迎来了契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