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中的积分定义 是 如何将极限 转化为积分号 其中的切合之处请帮忙解释一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微积分中的积分定义 是 如何将极限 转化为积分号 其中的切合之处请帮忙解释一下,第1张

牛顿指出,“流数术”基本上包括三类问题。

(1)已知流量之间的关系,求它们的流数的关系,这相当于微分学。

(2)已知表示流数之间的关系的方程,求相应的流量间的关系。这相当于积分学,牛顿意义下的积分法不仅包括求原函数,还包括解微分方程。

(3)“流数术”应用范围包括计算曲线的极大值、极小值,求曲线的切线和曲率,求曲线长度及计算曲边形面积等。

牛顿已完全清楚上述(1)与(2)两类问题中运算是互逆的运算,于是建立起微分学和积分学之间的联系。

牛顿在1665年5月20日的一份手稿中提到“流数术”,因而有人把这一天作为诞生微积分的标志。

莱布尼茨使微积分更加简洁和准确

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W Leibniz 1646~1716)则是从几何方面独立发现了微积分,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前至少有数十位数学家研究过,他们为微积分的诞生作了开创性贡献。但是他们这些工作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缺乏统一性。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的途径与方法与牛顿是不同的。莱布尼茨是经过研究曲线的切线和曲线包围的面积,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的。牛顿在微积分的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较莱布尼茨高一等,但莱布尼茨的表达形式采用数学符号却又远远优于牛顿一筹,既简洁又准确地揭示出微积分的实质,强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数学的发展。

莱布尼茨创造的微积分符号,正像印度――阿拉伯数码促进了算术与代数发展一样,促进了微积分学的发展。莱布尼茨是数学史上最杰出的符号创造者之一。

牛顿当时采用的微分和积分符号现在不用了,而莱布尼茨所采用的符号现今仍在使用。莱布尼茨比别人更早更明确地认识到,好的符号能大大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留给后人的思考

从始创微积分的时间说牛顿比莱布尼茨大约早10年,但从正式公开发表的时间说牛顿却比莱布尼茨要晚。牛顿系统论述“流数术”的重要著作《流数术和无穷极数》是1671年写成的,但因1676年伦敦大火殃及印刷厂,致使该书1736年才发表,这比莱布尼茨的论文要晚半个世纪。另外也有书中记载:牛顿于1687年7月,用拉丁文发表了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此文中提出了微积分的思想。他用“0”表示无限小增量,求出瞬时变化率,后来他把变量X称为流量,X的瞬时变化率称为流数,整个微积分学称为“流数学”,事实上,他们二人是各自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最后还应当指出的是,牛顿的“流数术”,在概念上是不够清晰的,理论上也不够严密,在运算步骤中具有神秘的色彩,还没有形成无穷小及极限概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特殊功绩在于,他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分析和综合了前人的工作,将前人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特殊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与积分,并发现了微分和积分互为逆运算,建立了所谓的微积分基本定理(现今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并为其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的微积分的理论基础还不十分牢靠,有些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引发了长期关于微积分的逻辑基础的争论和探讨。经过18、19世纪一大批数学家的努力,特别是在法国数学家柯西首先成功地建立了极限理论之后,以极限的观点定义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并简洁而严格地证明了微积分基本定理即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才给微积分建立了一个基本严格的完整体系。

不幸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创立了微积分之后,历史上发生了优先权的争论,从而使数学家分为两派,欧洲大陆数学家两派,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尤其是瑞士数学家雅科布贝努利(1654~1705)和约翰贝努利(1667~1748)兄弟支持莱布尼茨,而英国数学家捍卫牛顿,两派争吵激烈,甚至尖锐到互相敌对、嘲笑。牛顿死后,经过调查核实,事实上,他们各自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这件事的结果致使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停止了思想交流,使英国人在数学上落后了一百多年,因为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使用的是几何方法,英国人差不多在一百多年中照旧使用几何工具,而大陆的数学家继续使用莱布尼茨的分析方法,并使微积分更加完善,在这100年中英国甚至连大陆通用的微积分都不认识。虽然如此,科学家对待科学谨慎和刻苦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 (1646-1716)

莱布尼兹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平事迹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

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他的兴趣已明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始创微积分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经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微积分理论应运而生了。微积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著。以前,微分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加以研究的。卡瓦列里、巴罗、沃利斯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的,不连贯的。只有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立了这一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成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

然而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数学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实际上,牛顿在微积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兹,但莱布尼兹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莱布尼兹在1684年10月发表的《教师学报》上的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在数学史上被认为是最早发表的微积分文献。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也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G、W莱布尼兹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因此,后来人们公认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各自独立地创建微积分的。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积分,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高于莱布尼兹。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莱布尼兹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他发明了一套适用的符号系统,如,引入dx 表示x的微分,∫表示积分,dnx表示n阶微分等等。这些符号进一步促进了微积分学的发展。

1713年,莱布尼兹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创立微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己成就的独立性。

莱布尼兹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的一系列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他还对线性方程组进行研究,对消元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的某些理论。此外,莱布尼兹还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丰硕的物理学成果

莱布尼兹的物理学成就也是非凡的。他发表了《物理学新假说》,提出了具体运动原理和抽象运动原理,认为运动着的物体,不论多么渺小,他将带着处于完全静止状态的物体的部分一起运动。他还对笛卡儿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的雏型,并在《教师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笛卡儿和其他人在自然定律方面的显著错误的简短证明”,提出了运动的量的问题,证明了动量不能作为运动的度量单位,并引入动能概念,第一次认为动能守恒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他又充分地证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观点。他也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空见,空间本身不是绝对的实在性”,“空间和物质的区别就象时间和运动的区别一样,可是这些东西虽有区别,却是不可分离的”。在光学方面,莱布尼兹也有所建树,他利用微积分中的求极值方法,推导出了折射定律,并尝试用求极值的方法解释光学基本定律。可以说莱布尼兹的物理学研究一直是朝着为物理学建立一个类似欧氏几何的公理系统的目标前进的。

发明乘法计算机

德国人莱布尼兹发明了乘法计算机,他受中国易经八卦的影响最早提出二进制运算法则。莱布尼兹对帕斯卡的加法机很感兴趣。于是,莱布尼兹也开始了对计算机的研究。1672年1月,莱布尼兹搞出了一个木制的机器模型,向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们做了演示。但这个模型只能说明原理,不能正常运行。

1674年,最后定型的那台机器,就是由奥利韦一人装配而成的。莱布尼兹的这台乘法机长约1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它由不动的计数器和可动的定位机构两部分组成。整个机器由一套齿轮系统来传动,它的重要部件是阶梯形轴,便于实现简单的乘除运算。莱布尼兹设计的样机,先后在巴黎、伦敦展出。由于他在计算设备上的出色成就,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中西文化交流之倡导者

莱布尼兹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哲学思想十分关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他向耶酥会来华传教士格里马尔迪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包括养蚕纺织、造纸印染、冶金矿产、天文地理、数学文字等等,并将这些资料编辑成册出版。他认为中西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在《中国近况》一书的绪论中,莱布尼兹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相比,面积相当,但人口数量则已超过。”“在日常生活以及经验地应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们是不分伯仲的。我们双方各自都具备通过相互交流使对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辩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拙了。”在这里,莱布尼兹不仅显示出了不带“欧洲中心论”色彩的虚心好学精神,而且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极力推动这种交流向纵深发展,是东西方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进步。莱布尼兹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阿基米德先于牛顿阐述微积分 险改人类历史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1666年,牛顿(1642年-1727年)发现了微积分,世界科学界公认为近代物理学从这一年开始。然而美国科学家根据一本失传2000多年的古希腊遗稿发现,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前212年)就阐述了现代微积分学理论的精粹,并发明出了一种用于微积分计算的特殊工具。美国科学家克里斯·罗里斯称,如果这本阿基米德“失传遗稿”早牛顿100年被世人发现,那么人类科技进程可能就会提前100年,人类现在说不定都已经登上了火星。

遗稿800年前遭蹂躏

据报道,这本阿基米德失传遗稿如今躺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沃特斯艺术博物馆”里,该馆珍稀古籍手稿保管专家阿比盖尔·库恩特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称,许多美国科学家目前正在辛苦地破解这本“阿基米德失传遗稿”中的古老秘密,这本阿基米德遗稿很可能包含了近代科学家殚心竭虑几世纪都没有发现的东西。

林群:机会来自积累

“科学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科学家的兴趣。科技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在科学创新的指导方向上,国家应树立战略性指导思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林群院士在两会期间就科技创新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指引科学家产生‘大兴趣’还是‘小兴趣’,是从全局考虑还是从细节考虑,是非常重要的。” 林群代表认为,在这方面,我们与欧洲的科学传统相比,嗅觉和敏感性要差一些。必须在此方面加强和改进,才有助于我国在基础研究以及有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利益的科学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和原始性创新。

林群代表还对当前科技界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强调长期积累在创新中的重要性。他说,科学创新基本上是一种探索,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机会的出现,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这是有其内部规律性的。不能只凭主观愿望搞大跃进。现在有一些舆论说不要搞教授终身制,这种说法不利于创造稳定自由的创新环境。甚至有人提出“千篇(论文)工程”的口号,这是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现,这样只能造就庸才,不可能产生原始性创新。

林群院士说,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者产生原始性创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何一个重大突破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最后由少数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

现代科学研究的传统在欧洲,大多数重大发现也在欧洲产生。回顾欧洲科学的发展史,在数学领域最伟大的创新之作是公元前300年前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提出理性的思维方法。第二次重大创新则是微积分方法的诞生,而这之间经过了2000年的时间,最后才由牛顿等几个“幸运儿”摘到了“苹果”。再看中国的数学研究,在公元500年前后就有《九章算术》,而一千多年后吴文俊院士在继承中国算法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数学机械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珍珠的产生和发现总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没有大多数人的不懈探索,就没有少数拾贝者的成功,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说,在这个提倡和鼓励创新的时代,应该谨慎而理智地看到,“创新”一词已经被用得太多了,连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评定也流行加上“创新”二字。

林群院士强调,只有产生新的学科或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改变的科技成果才能真正称之为重大原始性创新。在20世纪评出的百年百位科学家中,图灵、哥德尔和冯·诺伊曼三位数学家虽然没有获得过菲尔茨奖(相当于数学的诺贝尔奖),但是他们从事的数学研究却给计算机的诞生、设计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工作,就不会有计算机的今天。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是真正的重大原始性创新。

林群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本届政府对科研领域的支持超过了历届。林群说,朱 基总理在四年前指出,科教兴国战略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从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1998年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九五”以后,我国对原始性创新加大了支持力度,加快了革新步伐。从科技部到中科院,都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为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条件。重大科技创新产生的外部条件已经形成。政府的投入加大,以及硬件水平逐渐与世界接轨,并不等于会马到成功。一个课题的开展,从建立实验室到组织人才,这个过程一般需要2年左右,科研取得一定成果通常需要3~5年时间,而取得重大成果往往需要5年甚至10年的时间。因此,创新的产生不能急于求成。

民间手稿和古籍的开阖——

明天又是端午节了。其实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请五福(一种传统的印刷品)之外,还需要改变它的符号,因为据说午夜画的符号和石海(24小时制中的0-2点和22-24点)是最灵验的,道士通常在午夜画出来,然后在白天带到市场上分发。

中国人向来讲究和合,和合生财,阴阳和合,家里什么都旺。

根据现有的道经,和谐符号应该是以“和”为基调的一系列祈福符号。

传说中还有一种融合的魅力,那就是忘我,但邪不压正。邪恶的方法有其局限性和副作用,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与和谐公正的原则大相径庭。

和谐不仅意味着夫妻之间的爱,也意味着一切和谐的必要性。朋友和家人,家人,邻居,同事,甚至每天和你打交道的陌生人……每个人都应该和睦相处。——因此,说与顺应也应该是一种心理暗示。作为护身符,你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善良才能赚钱,愤怒只会伤害它。

在道教的主要流派中,有一种或几种具有和谐属性的符箓法术,有大有小,直接可用。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需要专门化。常用于直接佩戴祈祷,但特殊的很少,因为特殊的和谐不是简单的和谐效果,还有其他越来越大的用途,如求雨、防洪、防雷、消防等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民俗文化研究表明,神祗上的大多数人物实际上表明了一些简单的原因。只要你按照上面的话去做,持之以恒自然会取得成效。

比如有一次看到一个和声人物,符文内容中有四个小角色,——,相互接近。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这样的:缘分要随波逐流,不能三心二意。这难道不是好婚姻的必要条件吗?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是“好运”;收敛自己的花花肠子,一心一意对待对方,也就是“用心”。

希望所有看过这篇文章的单身朋友都能“随缘接受”!尽快收获自己的幸福。

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文献修复师队伍,配备了专业的文献修复工具和先进的文献修复设备,可提供古籍、档案、经书、字画、手稿、报纸、地图、拓片等纸质文献的修复服务。在对破损文献进行手工修补、装裱时,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修旧如旧,宁浅勿深,宁薄勿厚”,选取的修复方案具有“可逆性”。公司的文献修复服务得到多位资深文献修复专家的认可。公司曾多次承接国家级、省级图书馆、档案馆古籍、档案、字画等纸质文献的修复项目,受到了用户及社会媒体的统一关注和好评。

文化和历史保护、研究和学术用途等。

1、文化和历史保护:手稿是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文物,古籍、手稿集、艺术家的创作等,为了保护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手稿,需要转录成电子形式,在数字平台上进行存档和研究。

2、研究和学术用途:研究领域或学术项目需要对手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涉及到将手稿内容输入电子设备,进行全文搜索、数据分析、跨文本比较等操作。

3、文字识别和自动化处理:手写文本在数字化处理方面存在挑战,对于复杂的手写风格或老化的手稿,手稿录入可以促进文字识别技术的进步,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扬州甘泉(今扬州)人,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学识淹博,著述宏富,成就卓著,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扬州大学刘建臻教授长期从事经学和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清代学术特别是焦循及其著述有湛深研究,并具有整理点校古籍文献的丰富经验。正是因为著作者的重要地位和整理者的优越条件,早在2007年,整理《焦循全集》的设想就获得专家的高度肯定,并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整理计划,成为清史文献整理的重要项目之一。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终于结成硕果,2016年,《焦循全集》由广陵书社顺利出版。

《焦循全集》多达640万言,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是迄今搜罗汇辑焦循著述最为丰富的合集。焦循学问博大精深,其著述遍及经、史、子、集四部,约计达数十种之多。此前,除少量著述如《孟子正义》等数种得以出版之外,绝大多数都未能得到整理,甚至还有诸多稿本、抄本未能得到发掘利用。整理者付出大量心血精力,广搜博采,抄录影印,尽最大可能网罗焦循所有著述。如《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毛诗地里释》《注易日记》《里堂书跋》《乘方释例》《里堂札记》《里堂诗集》《里堂道听录》等20余种稀见稿抄本,分别珍藏于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等十余家收藏机构,整理者不辞辛苦,多方搜求,终得如愿以偿。在广泛搜罗、认真辨析的基础上,全书最终收录焦循著述59种,其中甲编为焦循自著52种,乙编为焦循摘抄或选刻之书5种,另附录他人摘编焦循著述2种。除极个别求之不得或寻之未获外,几乎将焦循著述囊括无遗,堪称迄今最为全备的焦循著作合集。

其二,是迄今别白考辨焦循著述最为精审的合集。焦循著述众多,其中不免存在鱼目混珠、真伪杂陈的情形。刘建臻教授系研究焦循及清代学术之专家,此前即出版发表有《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焦循著述新证》和《焦循学术论略》等系列论著。依据多年研究奠定的学识功底,整理者对现存以及见于记载的各种焦循著述详加考证辨析,以删重去复,黜伪存真。以焦循有关《诗经》的著述为例,上海图书馆藏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和《毛诗物名释》稿本2种,南京图书馆藏有《陆玑疏考证》1种。以其名目观之,当为三书。整理者经仔细比勘,发现《毛诗物名释》实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之初稿,而《陆玑疏考证》则系《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第十二卷之内容,遂保留《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1种,而摒弃了原计划收录的《毛诗物名释》和《陆玑疏考证》2种。又如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里堂书品》抄本,卷首目录题“里堂焦氏书品”,下署“廷琥手录”。书名既题焦循之字,抄录者又为焦循之子焦廷琥,学者多将其视之为焦循著述。整理者细加考核,发现焦循本人及其子焦廷琥均未言及此书,且现存焦廷琥手稿笔迹与是书明显不符,进而发现其书内容旨趣与焦循学术思想相去甚远,书中甚至还载有焦循身后之事,遂判定该书实为伪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者将该书直接剔除,不予收录。诸如此类,整理者对能够查找到的焦循所有著述,均一一厘清其重出者、伪托者、未成者、散佚者,乃至未见、存疑者,最终确定全集的收录内容范围。其考辨及其别择堪为定论,有效地保证了新版《焦循全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三,是整理难度极大的清代学者著作集。焦循学识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术数等各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当时即有“通儒”之称。再加上其著述稿本、抄本颇多,今人辨识整理,其难度可想而知。整理者迎难而上,网罗专门人才,组织学术队伍,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终于高质量地完成了整理点校工作。

作为清代文献整理的新成果,《焦循全集》的推出,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焦循全集》的整理出版,为学者阅读利用提供了可靠方便的文本,必将大大推进对焦循本人及其清代学术的研究;另一方面,《焦循全集》的整理出版,反映了新一代的扬州学人对扬州先贤尤其是清代扬州学派学术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可谓薪火相传,渊源有自,必将有力地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黄爱平)

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取母亲鲁瑞的姓,“鲁迅”意为“愚鲁而迅速”,蕴含着“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严格自勉。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同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疼痛,便弃医从文。

以上是我们所熟悉的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今天,我想介绍的鲁迅是作为国学传承人、科普达人、美育教师、翻译家。

鲁迅重视传统国学,在校勘、整理、收藏古籍和古代石刻方面用力甚勤。鲁迅当年辑校的古籍、石刻、抄录的碑铭、墓志,已被集成两部煌煌巨著——《鲁迅辑校古籍手稿》、《鲁迅辑校石刻手稿》,笔迹工整,一丝不苟。

在鲁迅整理的众多古籍中,《嵇康集》是他用力最勤的一种,前后耗二十余年心血,校勘十余次,使之成为当时最精当的版本。但凡写错一字,就被鲁迅废掉了,他一笔不苟地写成了此集。

鲁迅痛恨许多祖国珍贵的艺术画像、有价值的碑刻被外国人盗走,为做抢救工作,他又积极投身于汉画像的搜集之中。他对碑刻拓片造诣很深,收藏颇丰,对汉画像尤有精深的研究。

鲁迅认为:要从事文艺运动,中国文艺中,小说对人的滋养、影响很大,所以首先应该从小说入手。于是鲁迅开始花大量的精力搜集中国的早期小说、古籍。如鲁迅辑录唐宋传奇作品45篇,加以精校,辑成《唐宋传奇集》。以前的人往往只注重古籍中的书法字体,加以研习,但鲁迅还把它们当作早期历史研究的史料来看待。

《古小说钩沉》,鲁迅于1909年秋至1911年末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共辑录先秦至隋代小说36种,是研究唐以前小说的重要参考书。

鲁迅将在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义时所收集的史料,加以整理,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即《小说旧闻钞》。《中国小说史略》原为鲁迅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鲁迅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时编写的讲义,原名《中国文学史略》,1938年易名《汉文学史纲要》印入《鲁迅全集》。本书内容虽只及两汉,但仍体现了鲁迅对中国文学史的主要见解。

鲁迅是一位科学达人,一生从未放弃过科学普及。

鲁迅发表了中国最早系统介绍本国矿产的科学论著。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求学时,鲁迅就多次到青龙山煤矿进行实地学习,还常常下矿洞,采集矿石标本。20世纪初,清政府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对中国的矿山资源进行掠夺,具有地质矿物专业知识的我感到责无旁贷,于是鲁迅编译撰写了万余字的《中国地质略论》,系统介绍本国矿产。

1906年,在《中国地质略论》的基础上,鲁迅和同学顾琅合作编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地质专著《中国矿产志》。中国的矿产丰富,却无自己国人的著述,不了解自己的家底。所以鲁迅和同学顾琅特搜集资料,编写了这本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全国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情况,并附有《中国矿产全图》。

在南京求学时期,那时看新书的风气在知识界很流行,鲁迅正是在这时开始接触到新的进步思想,并阅读了大量的近代西方的书籍。

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鲁迅熟读《天演论》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天演论》等书宣传的新思潮对鲁迅形成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鲁迅是中国最早介绍居里夫人的人之一。1898年,居里夫人发表论文,论证了新的放射性物质的存在,随后她不懈努力,终于在1902年从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纯镭,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1903年,鲁迅写了一篇名叫《说鈤》的科学论文,刊登在《浙江潮》杂志上。“鈤”今译为“镭”。文章叙述了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经过,以及镭的科学价值,使国人开始了解居里夫人的贡献。

鲁迅是中国翻译科幻名著最早的人之一。23岁,鲁迅在东京留学,刚学日文一年,从当时的刊物上知道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觉得很有意思。想来以小说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可以“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于是鲁迅开始尝试翻译。

1903年10月,鲁迅翻译的《月界旅行》由日本东京进化社发行;1906年3月,《地底旅行》由上海普及书局、南京启新书店发行。现在这两本小说的通俗译名是《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记》。

1904年到1906年初,鲁迅还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了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解剖学等。

1909年,鲁迅回到祖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时,除了讲授《生理学》《胚胎学》,还编写了11万字的《人生象敩》讲义。

在杭州教学期间,鲁迅担任日籍植物学教员的课堂翻译,这使鲁迅对植物学产生了兴趣,经常带领学生到钱塘门外实地采集植物标本,著译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

鲁迅一向非常注重美术教育,是中国提倡美育的先驱者之一。他对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提倡美育和“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主张相当认同和支持。1913年,鲁迅在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极力推崇美育,认为美育对于改变国民精神,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1914年4月鲁迅积极参与筹办了第一个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从查看展出场地、征集展品到布展,前后历时一年,1914年6月展出结束后,鲁迅还从中选出展品百余件,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

鲁迅大力提倡中国新兴版画,他认为木刻版画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1931年8月,鲁迅举办了中国第一个木刻讲习班,专程请来日本的内山嘉吉先生授课,自己则在一个星期内冒着酷暑赶往讲习班义务为青年翻译。鲁迅积极引进国外式样多样的优秀木刻版画作品,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新兴木刻青年,因此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之父”。

为保存中国传统木刻艺术,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共收山水、人物、花鸟、蔬果等各式笺纸300余幅。鲁迅说此书“实为极可宝贵之文籍”。

鲁迅重视翻译,他认为翻译与创作一样重要,积极介绍苏联、东欧、北欧、以及西方国家进步的文学作品。

鲁迅的翻译生涯始于1903年,到1936年去世,除1909年归国后约十年埋头抄古碑外,几乎没有停止过,翻译贯穿了鲁迅从文的一生。鲁迅所翻译和撰写的介绍外国文学的文字,比他的创作文字还多。

鲁迅精通日文,使用德文熟练,借助词典能够翻译英语,能够熟练读出俄语读音并书写。他的翻译方式大部分是通过日语“转译”,少部分通过德语和英语。他一生大约翻译了300万字的译作。

鲁迅最早的译作是1903年发表在《浙江潮》第5期上的《斯巴达之魂》和法国雨果的短篇小说《哀尘》。鲁迅以一种翻译与创作混合的方式(即改译)开始他的译作生涯。这种翻译手法受到当时影响最大的文学翻译家林纾为代表的翻译模式影响。鲁迅自称:“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

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可称得上是翻译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抛弃了“林译小说”翻译方法,第一次采用“直译”方法。

在文学界“意译”盛行之时,鲁迅大胆竖起了“直译”的旗帜。包括人名、地名、专名用音译之法,部分文化历史内涵丰富的名词翻译,小说篇章结构、小说形式样式、人物对话、翻译单位、小说虚实情节的照译等,力图保持原汁原味、保持异域情调。“留其音响”呼唤一种新的翻译规范,在翻译方法上开创了新的范式。

《域外小说集》介绍了俄国、北欧、波兰等国家和地区人民挣扎和反抗的文学作品。鲁迅从《域外小说集》开始了“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之路。

1892年鲁迅入城内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读书。鲁迅读书认真、刻苦,准时上学。有一次,因家事迟到,受到塾师寿镜吾的严厉批评。为告诫自己以后再不迟到,他悄悄地在书桌的右上角,用小刀刻了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他要求自己读书不能死记硬背,在书签上写道:“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自12岁到17岁,鲁迅在“三味书屋”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旧式传统文化的教育,堪称中国封建文化源头之精华的“十三经”,鲁迅几乎全部学过。在“三味书屋” 鲁迅打下了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不久改入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

1902年,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同年被派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江南班”学习。在那里,鲁迅结识了秋瑾、徐锡麟、章太炎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并加入了爱国团体光复会。不久,鲁迅毅然剪去了象征着民族压迫的长辫,拍“断发照”留念。

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对维新的信念,鲁迅得知,日本的振兴是从学习西方的医学开始的,为“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专学医。仙台地处日本的东北部,气候寒冷。但是担任解剖学课程的藤野严久郎先生对鲁迅学业的关怀,却使鲁迅倍感温暖。他为鲁迅的课堂笔记作详细的修改,使鲁迅深为感动。二十年后,鲁迅写下了优美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深情回忆了藤野先生的师恩。他说:“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随着对国民性问题思考的深入,有感于同胞的愚弱,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当时他曾看到这样一部幻灯片。由于细菌学这门课的教学是借用幻灯来显示细菌形态的,教学间隙,有时就穿插放些时事或风景的幻灯片。这时,正值日俄交战,两个军事强国正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角逐。这天银幕上出现了许多中国人,一个被绑在中间,据说是因为替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军斩首,但是,站在他边上的许多中国同胞神情麻木地围观着。这使鲁迅痛切地感到,医治人们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加重要。他后来回忆道:“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

1906年,鲁迅与朱安结婚。

自1907年12月至1908年12月,在东京留学生办的《河南》月刊上,鲁迅接连发表了代表他早年思想和文化结晶的五篇论文——《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这些文章既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思想,又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当时国内抱残守阙的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更重要的是“首在立人”这一鲁迅为之毕生奋斗的思想,在这时就已明确提了出来。他强调要把中国由“沙聚之邦”转为“人国”,而立国首在“立人”,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和意志。

1909年鲁迅结束留日生涯返回祖国,担任过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教员。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部先后任部员、科长、佥事等职,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在这时期,他一面积极投入社会教育活动,筹建了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并大量阅读了古代历史、宗教、哲学、社会、文化等经典,深入研究了古代石刻、墓志,抄录的古碑,收集的碑铭、辑录校勘的古籍,后来被集成煌煌巨制的两部大书——《鲁迅辑古籍手稿》、《鲁迅辑校石刻手稿》。

1918年5月,鲁迅《新青年》四卷五号上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1921年鲁迅写下了不朽之作《阿Q正传》。

1918-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以及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等。

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等8所大中学校兼课。通过在大学的教课,鲁迅和青年人建立了经常的联系和亲密的友谊。鲁迅积极支持、具体指导青年学生发起和组织的文艺团体。

1924年,鲁迅和林语堂、周作人等创办《语丝》周刊,接着又创办并主持《莽原》、《未名》等新刊物。

在北京“女师大风潮”中,鲁迅积极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并结识了一位女性——北京女师大学生会总干事许广平,她后来成为了鲁迅的终生伴侣。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请愿队伍悍然开枪,导致大批学生伤亡,这就是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他把这一个血腥的日子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后来,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因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而遭段祺瑞政府被免职并被通缉。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南下,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后转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4·12”上海发生大屠杀,广州从“4·15”起,许多革命群众、青年和***人也被国民党逮捕和屠杀。中山大学的学生领袖毕磊等不少学生被捕杀。当天,鲁迅出席中山大学的紧急会议,力主营救学生,但毫无结果。聚集了种种忿懑的鲁迅,愤然辞去了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1927年9月底,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一起奔向上海。10月3日抵沪,入住闸北的景云里23号,从此度过了他最后的十年。定居上海后,鲁迅不再执教,专门从事写作和翻译。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并指导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2月,深受鲁迅激赏的柔石等“左联五烈士”被当局秘密杀害。鲁迅和中共地下党友人一起出版了一期“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这一时期,鲁迅出版了杂文集《三闲集》和《二心集》。

1931年,鲁迅开始大力提倡木刻版画。

1933年,鲁迅参加了进步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6岁。10月22日,上海民众为鲁迅举行“民众葬”,数万人的送殡队伍步行十余里,落葬于虹桥路万国公墓(今宋庆龄陵园),上海民众敬献绣有“民族魂”三字的旗帜,由宋庆龄等人覆盖在鲁迅灵柩上。1956年鲁迅墓迁葬于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

参考资料:

上海鲁迅纪念馆官网

建议汉龙实业公司。汉龙公司可提供各种类型各种尺寸的古籍、经书、字画、手稿、报纸、地图、拓片、照片等纸质文献的仿真复制,难辨真假。汉龙公司的古籍、字画、档案等仿真复制件已经走进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在更好保护文献原件的基础上,也满足了公众进一步欣赏、接触、使用文献原件的需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