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斥巨资搜20年古籍,最后结局如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张元济斥巨资搜20年古籍,最后结局如何?,第1张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

这首出自张元济之手的诗,用以与一同奋斗在商务出版社的同仁告别。短短四句,却道尽他终生的信念——以书籍提学识,以教育启民智。这绝非冠冕堂皇的空话,他几乎用尽自己的一生去为之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元济曾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搜集万册古书,却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被一颗炮弹将一切毁于一旦。顷刻之间,大火肆虐在商务印书馆中,浓烟密布,纸灰飘舞,万册千年古籍化做没膝高的灰烬……或许在动荡的年代,战争本就就该是频繁之事,可后来日寇的一番话,却足以证明这一切都是早有预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日本人的处心积虑,又到底是为了什么?

1867年,张元济于书香世家出生,从小他便受到学识的熏陶,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望以光宗耀祖。寒窗苦读十几载,十八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高中举人,二十六岁竟又成了进士。后来,他便入了翰林院任职,又任刑部主事。

如此年轻便考的这番功名,在当时已经算是天才。一时之间张元济可谓风光无限,他的仕途一片光明,众人皆觉他将有一番大作为。但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聪慧与通透,张元济轻易便看清,那时的清朝其实已是强弩之末,若再继续腐败发展,终将走向灭亡。

因此,在光绪皇帝单独召见时,张元济毫无保留发表自己对维新变法这一改革的意见。后上奏变法足四十条阐述自己观点,且请求圣旨,望能大力发展实业。谁料就在次日,慈禧太后便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刚满百日便荒唐地落下帷幕。

或许将希望寄托在毫无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又或是寄托在袁世凯和西方列强上本就是个错误,但这一运动终究是前卫的,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的发展。虽有意义,可当时与之相关联的大臣们却遭了殃,张元济更是直接被革除职位,慈禧还表示“永不再用”,至此,张元济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在张元济穷途末路之时,李鸿章不忍他的才华被埋没,为他引荐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一职,主要负责翻译国外优秀作品。在他的管理之下,严复翻译的《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得以顺利出版,这一经济学经典著作得以问世。

无疑,张元济的能力担得上这一份“香饽饽”,只要安稳地做下去,既能够保一家衣食无忧,又能圆他心中育人强国的理念。但时过三年,张元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毅然决然辞去了南洋公学译书院的职务,选择加盟商务印书馆。

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只不过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场,与南洋公学译书院相比可谓云泥之别,他的这一举动也引起了众人的猜测,后来人们才从他的告别诗中得知,他早已把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变革连接起来。张元济迫切地想要培养更多的西式人才,望以此普及教育,强国壮国,而南洋公学院几乎已经定型了的规模是一定难以满足他的目标的。

为了祖国的强盛,有人抛头颅洒热血奋战在前线,有人走上仕途为官为民,还有人奋笔疾书将民族之魂刻成一字一句……而张元济则是选择了出版。他呕心沥血搜集整理校对了大量流落民间的古书,参与了商务印书馆里所有的出书计划,聘请了一大批有教育之志的人才,组织翻译了大量的国外著作,还编写了从小学至大学的全套教科书……

在张元济的努力之下,1926年,商务印书馆从当初的小厂变成了远东最大的出版商,分馆遍及全国,成为了晚清以来,普及、传播新知新学的文化重镇。

张元济在编书出书之余,花费最多心力的便是搜集古书。当时政局动荡,许多宝贵的藏书颠沛流离,不知去向。他担心自己错过藏书,便在自家门前竖起“收买旧书”的招牌。他对古书的搜集、编辑排版、影印等都事必躬亲,为找到合适出版的版本,不仅会找公私藏书家借印以求达到完美,还专门在报上刊登了收购古籍的广告,向广大群众以高价购买古籍善本。

曾有一次,张元济得知极其珍贵的宋版书“皕宋楼”藏书即将被日本人收购,他毫无犹豫,立即动身前往藏书家后人陆氏处,想方设法要留住这珍贵的国宝,哪怕需要当时商务印书馆五分之一的资产,他都慷慨予之,但这依旧与陆氏要价的“十万”差上两万。

眼看藏书就要落入日本人之手,张元济心急如焚,劝说管书大臣荣庆拨款收购,但后者却不予理睬。万般无奈,张元济只得四处借钱筹款,可最终藏书依旧被日本人买走了,每当想起这件事,张元济都愧疚万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今悔之无及,每每追思,为之心痛。”

张元济劳心劳力,将精力心血全部放在书籍之上,虽经商如此成功,却过着拮据节俭的生活,大量钱财都用以搜集古书。从他最开始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时,他每年不领工资,只拿红利,并且要求自己的红利分成比别人低。不仅如此,他也从不大摆筵席、不铺张浪费、不贪图便宜,甚至连别人帮他洗相片写电报的的钱也要分毫不差的还清,最终,他的工资全部作为了教育基金给了有需要的人。

就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收书、校勘、注释之中,涵芬楼(东方图书馆主楼)所藏古籍善本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也被称为了亚洲第一图书馆。后来,张元济在涵芬楼的基础上建成了著名的东方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他毫不吝啬,始终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期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古文献,能够领略学识的魅力。

可谁又料到,花费了他几十年心血的古书,竟在日寇的炮火之下毁于一旦。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一颗炸弹落在油墨仓库里,转瞬间,熊熊大火如同血盆大口吞噬了商务印书馆。尖叫声、痛哭声、慌乱的脚步声……声声不绝于耳,溶化的铅字在地面蔓延流淌。紧接着,日本侵略者还在东方图书馆又点燃一把大火,那些花费了张元济二十年心血搜集而成的古书,随着大火化成灰烬,浓烟四起,纸灰四处飘散。

大火熄灭之时,商务印书馆失去了80%的资产,而东方图书馆46万册藏书,更是全部毁于一旦,烧出的纸灰甚至埋到了膝盖。这46万册藏书中,包含善本古籍3700多种、35000多册,这些仅存不多的中华文明的瑰宝,就此消失在人世间不复存在。见此,张元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

后来张元济还对他的夫人说:“这是我的罪过!如果我不将这些书搜罗起来,不是集中保存,仍然让它散存在全国各地,岂不可以逃过这场浩劫!”

其实张元济也是气昏了头,如果散存在全国各地,指不定全给列强买走了!但结果却是如此,确实令人悲痛万分。

后来日本侵略者放言:“我炸了你一条街,明天就可以修复,但是我炸毁了商务印书馆,你就永远也恢复不了。”而这也证明,这场无可挽回的民族灾难,其实是侵略者的早有预谋。他们不仅想侵略中华民族的土地,还想剥夺中华人民的思想,让人民永远活在愚昧之下,永远沉睡。

可他们却没料到,中华民族强大的韧性,在这个民族里,有着像张元济愿意为了普及教育燃烧自己一生的英雄。在商务印书馆遭遇大火之后,接下来的几十年,张元济都奔波致力于复兴工作。

张元济和家人

眼见日本侵略者越来越嚣张,八年抗战拉开帷幕。张元济坚守底线,绝不为日本人服务。即便生活艰辛,甚至到了需要卖字维生的地步,他也不曾犹豫动摇。1941年,张元济和叶景葵倾家荡产,居然又办起了一座图书馆,直到新中国成立,这座图书馆里的藏书竟达22万册,这在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是如此地难以想象!

1959年8月14日,张元济去世,享年93岁。他留下一句诗歌:

“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张元济将此生的全部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书籍,他的一生都在为国之崛起而努力。即便日本侵略者用炮弹、火焰吞噬了几十万册藏书,但他们却永远都无法扼杀一名爱国者忠贞的热忱!

秦始皇焚书坑儒,从历史角度看到底是不是真的?

“焚书坑儒”一词来源《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表述是“直到秦之季世,焚书诗,坑术士,六艺此后缺焉”。

常常被“坑儒”观点引做直接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大儿子扶苏公子得话(“天地职称申报,远处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地躁动不安,唯上察之。”),汉朝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古籍,焚书坑儒,天地学土逃荒散伙。”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酷刑认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书诗,坑杀儒士”。

一种观点觉得:所坑者为方士。坑儒事情的原因,即是由于被秦始皇委任找寻长生药的2个方士,候生、卢生逃走。秦始皇大怒,直接一声令下坑杀很多方士。

另一种观点觉得:所坑者为儒士。方士和术士的含意尽管同是科学研究天文学星象、延年法术的岗位人群,但在一些古书中,术士也有另一个含意。术士的“术”为词类活用,同“述,又称之为述士。《礼记。学记》云:“蛾子时术之”所以术士和述士含意一样。

古时候专家学者遵循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使命,学述(学术研究)而不自做作(写作)。此亦“学术研究”一词的源头和本意。古时候的士大夫都学习培训孔孟传统,被称作述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因而,《史记·卷121·儒林列传》中记录的”坑术士“,即坑杀士大夫。

也有一种观点,觉得:焚书坑儒的确坑杀了许多人,在其中有士大夫也是有术士。例如,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创作者孙皓晖觉得,有一部分专家学者与王立群持同样观点,觉得秦始皇坑的都是术士,但这一观点太肯定,他不敢苟同。“依据司马迁和别的历史学家的记述,秦始皇的确是坑儒了,还坑了术士,这一点史籍上均有记述。”

秦始皇当时虽然破坏了很多书籍,但是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坑儒。因为当时还有不少有关儒学的史书被流传了下来。虽然当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1个封建社会。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君主,但是他还做出过很多令人不满的事情。在史书中,那些史学家对于秦始皇的批判从来没有少过。可以说自古以来秦使皇就是一个需要站在两个方面进行评判的君主。

他的性格是非常残暴的。在他统治秦国这一段时间当中,曾经推行过焚书坑儒。秦始皇当时在秦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这些百姓的思想,把那些有关儒学的史书全部焚毁。据统计当时秦始皇搜集了很多那些古书并且把他们全数销毁,其中还杀了400多位儒生。虽然有这种说法,但是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完整的。可以说当时秦始皇虽然烧了很多书籍,但是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坑儒。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史书中曾经记载,虽然当时秦始皇烧了很多有关儒学方面的书籍,但是秦国的一些史书他却没有烧毁,当时秦始皇烧毁的书籍,大多数都是其他6个国家的史书。秦始皇的这种举动,让秦国的历史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却让其他6个国家的历史遭到了破坏。再者来说,其实当时那些秦朝的官员可以私自保留一部分书籍。这可以说是对这些秦朝官员的特权,只是当时秦国的百姓不允许再私藏书籍了而已。

当时秦始皇也是有选择的焚烧一些书籍,他并不是把所有的书籍全部都烧毁,他还会让那些比较先进的医书保留下来。因为他知道这些医书中记载的都是人类的智慧,同样也可以推动秦朝医学和农业的发展。

”焚书坑儒“是指两件事。

一、在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次事件就是“焚书”。

二、在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此次事件就是“坑儒”。

焚书坑儒巩固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暴政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这一事件开启了封建时期愚民统治的先河。

扩展资料:

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的焚书建议:

(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3)有愿习法令者, 以吏为师。

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不到30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参考资料: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在历史上并不是单一的历史事件,而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独立事件,焚书坑儒的原意是焚诗书,坑术士,而这两种行为在当时而言,也并不是我们现在想的那样,只是残暴的代名词。

在焚书坑儒前面加上该有的限定词,就说明了秦始皇的这一行为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这两种政策是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开始实行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秦朝的统治以及镇压六国的残存余孽。

“坑儒”

这种手段残忍吗,或许残忍,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秦国耗时八代,历经200多年,成就了千古霸业,搁谁身上都不想让它覆灭掉,所以秦始皇这一行为,只是为了使得秦朝能够传颂万世,只不过手段极端了些。

既然焚书和坑儒是两个事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分开来详细说说。

焚诗书。

秦国能够完成一统,根源在于商鞅变法,一项崇尚法治的商鞅,更是把秦国的治国思想定为了法家,而秦国变成秦朝后,法家的统治地位都未曾动摇。

在封建社会中,法家与儒家是矛盾最为尖锐的两派,因为这二者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诗》《书》这些儒家的学术,强调的是以仁义治国,在秦始皇看来,这学说和“法”是完全不能共存的。

秦始皇

此外以法家思想为核心而强大起来的秦国,等到了攻灭六国,自然不可能丢弃法家思想,而烧了这些《诗》、《书》,其实就是为了打压儒家,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不过当时烧的书也仅仅是这些和法家思想有违背,不利于统治的书,那些农业,医药等书,秦始皇并没有烧。

另外,烧这些典籍的时候,秦始皇还令丞相备份了一份,并没有烧完,一直在阿房宫里存放着,后来被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给烧了,所以在文化断层方面,不只是秦始皇的错,楚霸王也有责任。

坑术士。

何为术士,说白了就是会些旁门左道的江湖术士,他们中不乏有些有真本事的人,但更多的还是骗子,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看着大好河山就想着万世为君,于是长生不老,就成为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心愿,所以秦始皇就命令天下术士为其寻求长生不老之秘方。

但世界上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药,但这些术士却在秦始皇身上看到了“商机”,纷纷利用秦始皇的这种心理,骗取不义之财,尤其是徐福不仅骗了大量金银财宝,还欺骗了秦始皇的信任,忍无可忍的秦始皇终于向江湖术士挥起了屠刀,坑杀了咸阳城的几十号术士。

秦始皇

这其中并没有所谓的儒士,那为何到了后世就变成了坑儒呢,这是因为后世为了抹黑秦始皇,故意把他写成了滥杀无辜之人,尤其是后来儒家成为了主导思想后,法家就成了其打击的对象,为了更深层次的贬低法家,尊崇法家的秦始皇,自然也成为了儒家抨击的对象。

此外,焚书和坑儒在时间点上间隔也很长,并不能当作同一件事情来对待,所以所谓的焚书坑儒如果深究起来,是决然站不住脚的。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秦始皇以前的古书是不是全都被烧掉了,现在人已经看不到秦以前的古书了。

解析: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在秦始皇的咸阳宫酒会上,70博士为这位始皇帝祝寿。仆射周青臣大拍马屁,说什么“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很令正直的读书人讨厌。

博士淳于越是个书呆子型的人物,当面直斥他“面腴”。非但如此,淳于越还不识时务地转向了法今还是法古的老话题。战国诸家就这个话题争论了不知多少次,总起来说,儒家一直主张法先王,而法家则坚持以为审时度势的“察今”更为重要。

淳于越大唱“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儒家老调,惹得身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大为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李斯就此倡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这段十分著名的倡言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

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是法家的一贯主张。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秦即已发生焚书事件。根据《韩非子·和氏》的记载,秦孝公在商君教引下“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将《诗》、《书》、礼、乐看成是病国之虱,以为国家必去虱才可富强。站在极端扩张君 力和威势立场上的韩非子更是激烈反对“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的“学士”,“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他认为“私学”是与统治者“二心”的,“二心私学”“大者非世,细者惑下”,如果“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党”的话,是要“乱上反世”的。在著名的《五蠹》中,他把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逃避耕战依附重臣的人)、商工之民并称为害国之“五蠹”,并明确声称:“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是韩国贵族,他多次上书韩王安但未被采纳。韩非子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言说,但他的书写得好,秦始皇读到他的《孤愤》、《五蠹》等篇大为赞赏。韩非子终于得到了一次出使于秦的机会,于是他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而缓伐韩。韩非子的才能引起他的老同学李斯的嫉妒,在李斯的谗害之下,韩非子最后服毒自杀。

但是,韩非子鼓吹的法家的理论学说在秦国还是被秦始皇和李斯所采用。李斯,同样是个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身为秦国的丞相,他是秦国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者。

秦始皇应用法家的严刑峻法而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行政效率,并最终得以并吞六国、统一宇内,因此秦始皇很自然地批准了李斯的焚书建议。

比较可惜的是各国的史书,烧了个精光。从而大大增加了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难度,司马迁身为太史令,可以读到国家典藏的“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还是为六国史书的不传而痛心不已。《史记·六国年表序》:“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秦始皇焚各国史书也使得西晋挖出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身价倍增。

其实秦始皇焚敌国的史书这一举动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国家史志尽记些个颁历告朔、战争祭祀的大事,事关王统,任何一个王朝毫不含糊也都这么干。

《诗》、《书》、百家语非博士官所职皆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诗》、《书》是儒家之经典,百家语是战国时诸子百家之学说。秦始皇实行如此严厉之措施,将法家以外诸子百家统统禁锢,实在是种对学术进步、文化繁荣的反动,把战国时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文化学术的大好局面破坏殆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非常有利于各类学说的发展,是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可惜的是从此几千年,直到现在也再也没有如此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了。因此此后的中国学术研究都只是在先贤的基础上发展巩固,很少出现什么新的学术思想。

因为《周易》这部书中主要讲的是占卜和八卦,关于思想的描述很少,再加上当时的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所以在迷信的情况下,这本书籍就被保留了下来。而焚书坑儒的始作俑者李斯,在当时曾经向秦始皇提到过哪些书籍不用烧毁,其中便有《周易》。

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但是却对当时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令诸子百家的学说遭到了残忍的破坏,这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是一次灭顶之灾。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则是因为当时的很多学士以及游学之人,通过学到的儒家学说来评论当时的时政,而秦始皇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便施行了焚书坑儒。不过,当时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则是李斯,李斯在当时认为想要更好的维护统治,只有废除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然后,秦始皇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同时在全国还推行了郡县制。直到八年之后,在秦始皇的宴会上,再次响起了评论古今的言论,因此令秦始皇大怒,后来便有了焚书坑儒。而当时的李斯为了保证焚书坑儒的正确实行,还提出了三个条件。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秦代以前的书籍基本上都被焚毁。直到秦始皇迷恋上长生不老后,在炼药的过程中,因为痴迷长生不好,秦始皇甚至还威胁当时的炼药人,而炼药人知道世界上并没有这样的药,于是便逃离了皇宫。

秦始皇大怒之下,派人追查这些人,等找到这些人后便都杀了,埋葬在焚书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坑儒”。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从而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时候的很多农民便从田地中走了出来,也为了摆脱目前的现状,于是便形成了大量的学说,也就是诸子百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