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漂亮的书签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怎么做漂亮的书签,第1张

做漂亮的书签方法如下:

第一步、我们在卡纸上,设计好标签的造型和尺寸,标记好后并用剪刀将其剪下。

第二步、我们设计两种不同图案的书签,用颜料和报纸进行拼贴。

第三步、可以用字母和DIY亮片进行装饰。

第四步、进一步的丰富书签,看起来更加漂亮时尚。(亮片一定要用胶水粘牢固哦)

第五步、我们将做好的书签一一展示出来,等胶水干后,用打孔机在书签顶部打孔,并用毛线或者麻绳串起来,这样漂亮时尚的书签就做好了。

书签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

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书签画面随意,取材广泛,哪怕是一张用过的火车票、飞机票都可以当作书签,除图面内容外,艺术化的书签也常在材料和造型上有所创新。书签比折书等记页码方式更方便,对书的损坏度更低,是很好的一种记页码方式。

一个书签挂饰制作教程如下:

1、准备工具:白卡纸、废旧报纸、麻绳、毛线、褐色卡纸、DIY亮片、水粉颜料、剪刀、胶棒。

2、在卡纸上,设计好标签的造型和尺寸,标记好后并用剪刀将其剪下。

3、设计两种不同图案的书签,用颜料和报纸进行拼贴。

4、可以用字母和DIY亮片进行装饰。

5、进一步的丰富书签,看起来更加漂亮时尚。(亮片一定要用胶水粘牢固哦)

6、将做好的书签一一展示出来,等胶水干后,用打孔机在书签顶部打孔,并用毛线或者麻绳串起来,这样漂亮时尚的书签挂饰就做好了,效果非常棒。

书签是指:

书签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书签除采用纸制作以外,还可采用优质的纯铜、锌合金原材料,有镀镍烤漆、镀沙镍、仿古铜、移印、镀金烤漆、双色电镀、镀镍珐琅、镀镍镶嵌等工艺精致而成。这种被称为金属书签,是书签发展历程中的一种创新。庙会的时候,可以看见很多脸谱金属书签,那是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区别如下:

1、编著人不同

《大戴礼记》:《大戴礼记》是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

《小戴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2、篇数不同

《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其余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

《小戴礼记》:《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3、成书来源不同

《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汉书·艺文志》(第1709页)所著录的时代较早的杂集《记》131篇。

《小戴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

玉石的种类可以根据产地、材质、广义上区分。

一、根据玉石的产地分:

中国玉石有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产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9个产地。种类:白玉(羊脂白,糖白,)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

2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自新石器时代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传统玉石。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等,欧洲人称其为"土耳其玉"或"突厥玉"。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据认为是由于古代波斯出产绿松石,经土耳其运往欧洲,人们以为产于土耳其而得名。

3河南南阳的“独山玉”。独玉的矿区地处河南南阳市北郊的“独山”,又称“南阳玉”。独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及三种以上的色调组成多色玉,颜色艳,硬度大于65。

4辽宁岫岩的“岫玉”。玉广义上说指的是已蛇纹石为主要成分的玉,而狭义的岫玉是已岫岩产地而得名

二、根据材质分玉有软玉和硬玉。

硬玉的比重(325-34)大于软玉(29-31), 硬玉,为钠铝硅酸盐,硬度65-7,半透明到不透明,粒状到纤维状集合体,致密块状,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

软玉,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硬度65,韧性极佳,半透明到不透明,纤维状晶体集合体。一般指产于我国新疆一带的白玉、青玉、碧玉与东北岫玉等。

三、广义上分

硬玉(翡翠)

软玉(阳起石、透闪石)

软玉(文化分类)岫岩玉、蓝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新疆碧玉(天山碧玉)、和田玉、青白玉、羊脂玉。

依照颜色划分也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的分类方式。

扩展资料

四大玉石

时代的变迁和洗礼并没有冲淡玉文化的发展趋势,时至今日,中国以四大玉石显著,分别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

第一、和田玉: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呈白色、青绿色、黑色、**等不同色泽。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之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墨玉。

第二、独玉:独玉的矿区地处南阳市北郊的“独山”,又称“南阳玉”。独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及三种以上的色调组成多色玉,颜色艳。主要品种有:白玉、绿玉、绿白玉、紫玉、黄玉、芙蓉红玉、墨玉及杂色玉等。

第三、岫玉:因主要产地在辽宁岫岩县而得名。外观呈青绿、黄绿、淡白色,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所用的玉材产于岫岩县境内的细玉沟,俗称老玉,为透闪石软玉。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多数玉材与岫岩瓦沟矿产的岫玉相似。

第四、绿松石:绿松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早在古埃及已被人所知,把它视为神秘之物。古有“荆州石”或“襄阳甸子”之称。呈深浅不同的蓝、绿等颜色,蜡状光泽。湖北产优质绿松石,中外著名,其玉器工艺品深受人民喜爱,畅销世界各国。

:玉石

尼安德特人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他们已经极为接近现代人,广泛分布在欧亚的大部分地区。然而最终却未能进化成现代人,而是突然消失,成为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谜团。在离德国诗人海涅家乡杜塞尔多夫城不远的地方,有个叫尼安德特的峡谷。1856年8月,采石工人在一个峡谷的山洞里发掘了一副人骨架。1864年,爱尔兰一位解剖学家对这些化石研究后认为,化石代表着一个新的人种,他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尼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二才万年前,尼人生活在欧洲、亚洲的广大地区,据说法国的峡谷、罗马的山 洞、中国的谷地,都留下了尼人的踪迹。尼人比直立猿人要进步得多,他们有发达的大脑,脑量达 1300毫升;尼人能制造比较精致的工具,学会了人工取火;尼人还学会了埋葬同伴,他们把死去的同伴与石器一起小心地安葬这说明尼人开始思考人死后往何处去的问题。但是,大约在7万年前,尼人从世界舞台上突然消失了新兴的智人走上了人类历史舞台,尼人失踪构成了人类学上的一个大谜尼人是怎么消失的呢美国布朗大学的语言学家菲利普 ·利伯曼和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解剖学家埃德蒙·克里林认为,尼人低级的语言能力是灭绝的原因。他们根据尼人建立了声道模型然后用计算机测定其发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尼人声道像猩猩和婴儿一样,是单道共鸣系统,只能通过改变C7腔的形状来改变声音,发音能力十分有限。语言的落后影响了思想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渐趋灭绝。尼安德特人真的灭绝了吗现在的一些偏远山区,可不可能还有他们的后裔孤绝地散居这种可能性与荒诞的喜马拉雅山雪人和北美洲巨足人传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因为尼安德特人仍有孑遗分子的看法,大都以前苏联及蒙古学者的研究为根据。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教授波里斯,朴契涅夫发表了一些探讨这个问题的论文,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亚洲地区存在野人的连篇累赎报导,争论不休。前苏联科学院曾在20世纪50年代报导在西伯利亚东部 寒冷偏僻的地区,发现一群称为“丘丘拉”(被遗弃者或流浪者)的野人。据说这些人说话音域非常狭窄。这可能是遗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显示他们乃尼安德特人后裔的迹象。然而大多发现野人的地点是在高加索山脉到戈壁沙摸的中亚地带。从15世纪起当地的部落民族和探险家,就不断有发现这些神秘的难以亲近的生物的报导。20世纪初,一名在俄国革命却间驻防帕米尔山脉的红军军官据实宜称他的士兵追到一个这样的生物并将之射杀。他在描述那个生物时,往往使用这些相同的字句“前额倾斜眉毛非常粗浓一鼻子极为扁平·一下领阔大凸出中等高度。”这些特征与我们知道的尼安德特人极为吻合。因此,那些士兵很可能是杀死了一个世界上最后遗留下来的尼安德特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直立猿人可能出现在大约 150万年以前,智人大约在50万年前由直立猿人演变而成大多数人类学家都把尼安德特人列为智人的一个亚种,并称之为“尼安德特智人”,约10至3万年前,他们就有群体存在。 1856年在德国莱茵省杜赛道夫市郊尼安德特山谷考古地发现的那个颅骨的一部分和其他骨骼。接着在欧洲、北美和中东等地,也相继发掘出了许多尼安德特人的骸骨。根据出土的颅骨来看,尼安德特人看起来有些像猿,但脑容量跟现代人不相上下甚至有的还要大些。他们的体型和身高与现代的爱斯基摩人差不多,长得粗壮结实。尼安德特人有的住在洞穴,有的扎营而居,大多居住在靠近动物迁徙的 路线附近,以保证充足的肉食供应。此外他们还捕鸟、捕鱼。他们已懂得如何取火、制作兽衣,而且他们已有了审美观。他们知道照顾病人和弱者,知道埋葬死人。因此,他们可能有某种形式的宗教信仰。据2000年8月《海外文摘》提供的资料显示,由法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后发现,在10万年前的西欧地区生活着尼安德特人(又译称尼安德克)。这个小组对法国东南部罗纳河畔挖掘到的远古人类遗骨化石化验分析后,作出了这一结论。按照所挖掘出的化石来看,尼安德特人矮小粗壮、眉骨高耸。法国和美国科学家说,他们发现,猎术高超的尼安德特人,常常采用屠宰猎获动物的方式屠宰同族人。在洞中掘出的人骨和兽骨化石留下的痕迹清楚显示,尼安德特人至少有规律地屠宰了6个人,被屠宰的有成年人,也有青少年和儿童,其中一个人的舌头被割下,另一名成年人的腿骨则被砸碎以取出骨髓。法国考古学家德克勒尔说,观察研究洞中掘出的人骨和兽骨化石可清楚地看到人骨骨肉相连的关节部位被砍,与兽骨被砍位置相同。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家史密斯教授则认为,尼安德特人的吃人动机有待考证初步推想是:史前人可能把人肉当成兽肉一样的食品,或者人肉被当成祭祀祖先的供品。事实证明,尼安德特人确曾有了自己的信仰——譬如祭 祀祖先等等。然而尽管尼安德特人具备了各种技能和社会纷织,但是他们还是灭绝了。他们是否不能适应约4万年前m 期最后阶段所造成的环境变化或是被技能更先进的种族取代或是与较近代人种杂交,在持续的进化过程中受到同化,有的专家认为,尼安德特人的头盖骨越来越大,婴儿出生越来越困难。也许是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我国人类学工作者李炳文、胡波在《人类的继往开来》一书中认为,尼人灭绝是由于严格的近亲婚配造成的。他们指出,近亲婚配使尼人人种退化,人口减少。尼人眉脊突起,额骨收缩,直立姿势反不如猿人,走起路来踉踉跄跄,这正是近亲婚配的结果。尼人行动缓慢,直立姿势的退化使他们在觅食、御敌中处于劣势地位,终于日趋灭绝,成为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旁支。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尼人是被智人消灭或同化的。他们认为尼人发展的后期体质形态和智慧更高级的智人兴起了,智人在与尼人的斗争中消灭了尼人,剩下的少部分的尼人也与智人通婚,被智人同化。尼人化石上往往有受伤的痕迹,可能就是被智人打伤后留下的。但是入类学界大都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尼人在广阔的土地上生活,数量一定很可观,智人不可能将其灭绝,也不可能将其同化。在西方,尼人在考古学界一直是人类起源的研究热点之一。他们除了在面部特征上已经相当接近现代人之外,更为扑朔迷离的是,他们好像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在欧美 考古学界,有人说,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间已经逐步演变成了生活于旧石器时代的克罗马尼翁人,即克人又有人说他们就是阿尔玛斯-一蒙古野人,还有人说他们已经与现代人杂合、混血·…科学家则更多地倾向于尼人已经在千万年前突然消失了。真相到底如何呢先看看科学界对尼人的研究过程吧巴黎自然博物馆的马塞兰·布尔博士得出以下结论:“脑容量与现代人相似,但智力上属于幼稚型,且外形粗野,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像类人猿那样曲膝前进厂但1957年,美国的两位生理解剖学教授通过对这个尼人化石的研究,认为这套尼人遗骸属于一个老年尼人,大脑已有一点轻度萎缩,并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至于说他智力上幼稚和像类人猿一样走路是没有根据的—尼人在形态上已经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1984年,在以色列凯帕拉洞穴中,出土了一具相当完整的尼人遗骸,为我们复原了尼人的真正面目:尼人身高约1 70米,体重69公斤左右,舌骨与现代人相似,与现代人不同之处则是他的眉骨、眼窝向上隆起。与现代人的祖先直立人相比,尼人有宽大的面颊和鼻子、颧骨高、下颤小、外貌已接近现代人,但头却比现代人大得多,大脑左右已经分工,并巨大多数尼人属左撇子最令科学家吃惊的是,尼人竟能制做并吹奏用动物股骨制作的长笛,面人类使用乐器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 4000年。难道生活在4000年前的尼人比现代人更进步更 令人称奇的是,尼人用大块石头凿成炉子,以猛玛骨头作炉脚,形状就像今天的蜂窝媒炉,而3万一4万年前的尼人房子,基础上已经使用了柱脚,房屋比中国陕西的半坡遗址还先进得多。并且尼人只吃熟食,已经有了相当水平的营养内容。凡此种种,表明尼人比现代人更有智慧,更具备战胜大自然灾难的能力。可他们为什么被时间所淘汰 于是,科学家们提出尼人进化而成新人的假说。但在以色列的卡尔梅勒山的山脚洞穴中,人们发现,里面既有尼人遗骸,又有新人遗骸而这些新人至少存在于10万一11万年前,它表明早在尼人之前,就已产生了新人。那么新人就不可能由尼人进化而来。尼人和新人一直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假设他们之间有没有互相通婚呢在卡尔梅勒山的塔邦洞穴中发现的41000年前的新人骨骸,一经复原,却是尼人。于是人们自然会问,尼人与现代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呢?1987年,DNA专家通过DNA分析尼人的祖先与现代人的祖先应该在60万年前就分道扬徽了。果真如此吗”1993 年在叙利亚挖出的2岁尼人遗骸,经拼贴复原后,竟出现了一个与现代人一模一样的小孩! 我们先不猜侧这些扑朔迷离的谜,只需间一问,一个进化到如此程度或者说比我们的祖先还要先进的尼人怎么会在地球上消失呢我们的祖先能活下来,他们为什么不行 科学家把物种的突然消失归咎干大自然的灾变,但对 3——4万年前的地球进行考察,没有发现足以使生物大规模灭 绝的灾难证据,而巨地球人还活着,说明这个灾难并不是全球性的。尼人真由此而灭绝 种种研究给出了信号:尼安德特人还活着。那他们在哪里呢前苏联的科夫曼博士说:“他们就是阿尔玛斯并做了长达儿乎40年的研究。首先科夫曼根据目击者提供的有关 “阿尔玛斯资料,复制出了他们的图像;颊骨高、鼻孔大、嘴也大、下鄂小。与尼人几乎相同。据说,在高加索地区,有人见到过阿尔玛斯,他们对人类相当友好,相遇时还会打招呼呢。目击者说,有的阿尔玛斯不怕人,甚至到玉米地里啃青玉米,潜人当地居民家中找残饭充饥。19世纪初在高加斯扎丹山曾有人捕捉到一个女性的 “阿尔玛斯”,这名男子把她带到居住的特库西纳村,先把她当牲畜”饲养,并取名萨纳。三年前那男子让她到小木屋居住,并成为家中的帮手。许多人见过萨纳,肌肉呈灰黑色,全身长着带红色的毛,不会说话,但能发出像呻吟一样的声音表达意愿,主人用简单的话或手势吩咐活计,她能理解并且去做。作为奴隶的萨纳,后来为主人生了三个小孩三个小孩皮肤均为浅黑,体格强壮,语言能力与人类没有区别,长大后都结婚生子,而他们的母亲萨纳则于1880年去世。萨纳的第三子在65-70岁去世后,其头盖骨在20世纪 80年代初被莫斯科达尔文博物馆收藏,据其人类学家宣称,就眼窝上部及后头部形状而言,具有尼安德特人头盖骨的特征。尽管如此,在没有得到阿尔玛斯活的标本之脑,还是难以确定阿尔玛斯是不是尼人后裔,尼人是否还活着仍旧不可谨下断语。长期以来,人类学家对现代人的起源问题,有两大学派。一种学说叫“多地区进化说”,认为非洲的直立人在大约200万年前开始向外扩张,走到各个大陆,各自完成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各自地区的气候和食物环境,因而产生了不同外貌特征的人种。例如:欧洲白人就是当地尼安德特人进化而来,而亚洲大陆的人则是由北京山顶洞人、爪哇人等等进化而来。这一学派主要以各地发现的化石作为证据,认为各地的早期直立人化石,已经显现出与现代各地人种相似的特征。另一种学说叫“非洲起源说”,也就是认为现代人类属于非洲的同一个祖先,通常称他们“智人”。大约20万年前离开非洲,分别先后到达欧洲和亚洲大陆,最后穿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到达各大陆后,在竞争过程中淘汰了当地先于他们到达的直立人。也就是说,北京山顶洞人其实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灵长类在象现代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断了的分支。这种学说最初的依据是解剖学。这两种理论一直针锋相对,谁也没法说服对方。直到上个世纪后期,随着遗传学和基因科学的发展,为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证据。一个最著名的实验,是已故分子生物学家威尔逊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做的,他们选择人体细胞内的线粒体DNA作为研究进化的“活化石”。据说这种线粒体是母性遗传,若一位母亲线粒体发生变异,就会传给子女,并保留在后代的线粒体DNA上,因此根据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差异就可以追溯其母系族谱。威尔逊小组分析了各个地区妇女胎盘细胞内的线粒体,发现它们有些互相接近,有些则差别较大。根据这些差异制作出系统树——树的根部在非洲,树枝和树梢则指向世界各地。他们还根据已知线粒体DNA的突变速度,计算出树根的年代距今29万~13万年,平均为20万年。由此得出结论,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她的后裔在20万年前离开非洲家乡,分散到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土著居民,演变为现代人类。所以到了今天,“非洲起源说”逐渐占了上风。这就令人产生出无限的遐想:当先到各个大陆生活的直立人,如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北京的“山顶洞人”,遇到了后来成为我们祖先的智人入侵时,风云机会的相遇,到底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以至于各地的直立人相继在地球上消失,使我们今天只能见到猩猩猴子,却见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野人?昨天看了央视6套播放的一个法国**《智人》,就是以非洲起源说为依据拍成的一部类似科教片。但**里面对于智人来到各个大陆后,与当地直立人的关系问题,说得很不靠普。首先,智人的一个部落,在女巫的引领下,历经千辛万苦,翻过寒冷的阿尔卑斯山,来到欧洲大陆,他们遇到了“穴居人”,也就是尼安德特人,尼人会制作简单石器,靠狩猎为生,懂得使用火,能在山洞石壁上绘制图画。于是他们和平共处,还一起集体围猎。最后,智人的一个首领还非礼和占有了一个尼人的女子,只是人种不同而无法生育。故事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能够建立相互包容协作的和谐社会,那么为什么尼人却在距今7万年左右从地球上永久消失了呢?**里的答案是:尼人种族集体患了一种不治之症。最后一个尼安德特女人,在智人头领无限悲悯的目光中,吐血而死。该片既否认了在欧洲的尼人和智人能够生育,而又说通过中东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进入远东大陆的智人,却又可以与当地直立人融合血缘。这显然也是含混谬误的观点。这种**艺术家的浪漫想象情节,在一个科教性质的影片里出现,还是让我感到很可疑。我个人认为,两个人种在10万年以前相遇,身高长象都大相径庭,应该类似于今天我们与一群猩猩彼此相遇对视的感觉。这两种都靠打猎为生种群,相遇时只可能是一个合理结果,就是将对方当作动物猎杀。他们不可能产生人类的亲近感觉,更不可能对对方异性感兴趣。那么,尼安德特人又是为什么会灭绝呢?过去人类学家有几种猜想: 1、灭绝说。尼人在生存斗争中的落后性使他在进化中被灭绝了。灭绝的直接原因有“语言落后说”和“人种退化说”。 11语言落后说:由美国布朗大学的语言学家菲利普。利伯曼和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解剖学家埃德蒙。克里林提出的。他们根据尼人的头骨及声道特点,用计算机测定尼人的发音能力,认为尼人是单道共鸣系统,发音能力很低,影响了思想交流和种群的进步,因而发展滞缓,在生存斗争中处于劣势,终于被灭绝淘汰。 12人种退化说:李炳之、胡波在《人类的继往开来》一书中提出,该书认为,尼人生活在小群体内,实行群内通婚。由于近亲交配,影响了人的质量。尼人眉脊突起,额叶收缩,正是退化的表现。人种退化使尼人行动缓慢,走路踉跄,在狩猎、御敌中处于不利地位。终于被灭绝。 13智人灭绝说:也就是被我们的祖先消灭了。就象英国人灭绝塔斯马尼亚人一样。很多2000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的一处地下洞穴,出土了8具有43万年历史的尼安德特人骸骨。这8具骸骨中有4具是年轻人,两具是青少年,另两具分别是年龄更小的儿童和一个婴儿。古生物学家发现,在这8具骸骨中,有许多骨头都有被切割和撕扯下来吃肉的痕迹。此外,这些骸骨手臂和大腿上较长的骨头,也曾被人为地断开,很明显是为了吸食骨头里含有营养的骨髓。有可能是尼人因饥饿相互自食,但也有可能是被智人猎食。 2、融化说。 这一种观点认为,尼人横跨欧亚非三洲,数量一定很可观,智人兴旺时,人数很有限,不可能把全世界的尼人全部消灭,他们很可能与尼人通婚,生下进步的杂交后代,尼人的基因融化在智人中,现代人的身上也保存着尼人的某些基因。但是,随着生物遗传学的发展,现今无法证明,现代人类体内,留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痕迹。也就是说:智人和尼人由于物种离得太远,根本无法杂交生育。 3、三、退居荒野说。 这是由前苏联学者基米特里-巴耶诺夫和伊戈-鲍特雪夫指出的。他们认为:“不管用哪一种进化规律和方式去看尼安德特人,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尼人都不可能在相当短的时期内消失。”因此,“更有才能的工具制造者智人取代了尼人的地位后,尼人退居荒野,不得不逐渐依靠兽性的力量来维持生存。”退居荒野论的主要依据是古代的文献。比如基米特里。巴耶诺夫从罗马古籍中发现,罗马将军苏拉公元前86年,在地拉琼曾遇到一种很原始的人种人员,当村称为森林人,他口齿含糊,音调刺耳,说话象马嘶。在迦太基人制造的陶瓷上也描绘了一种人形动物,很象是尼人的形象。据此推测,尼人一直生存到有史时期,它们与人类并行地生活着,尼人的后代,就是通常所说的野人。但迄今为止,野人也只是停留在传说上,没有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包括活的、死的野人,或较完整的骨骼。我个人观点接近“灭绝说”,但单独的几种灭绝说,都缺乏必然性。譬如,现在大多数动物都没有语言,也能够生存;非洲草原上,狮子、鬣豹以及鬣狗等食肉动物,都存在竞争关系,也没有相互灭绝,说明这些观点都不能单独成立。另外,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准确时间,也有很多说法,有7万多年、3万多年和2万多年等等。于是,我的分析和猜想是这样的情景:在20万年前,智人刚与尼人相遇时,由于地广人希,动植物资源相对丰盛。尼人和智人虽然偶有冲突猎杀,但总的还是可以相互回避,相安无事,在各自地盘生活繁衍。而这种平衡,在7万多年前,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年所打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地球物理学教授比尔·麦格在他的著作《走向世界尽头》一书中写道:“在近期地球历史上,大约73500年前,印尼苏门答岛附近发生过一件人类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最庞大、最危险的灾难。那发生过一场也许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火山爆发,如今那仍有一个62英长的巨洞。然而这次火山爆发的威力不是因为它的尺寸,而是因为它喷出的物质硫酸烟雾是如此之多,遮蔽了整个地球,长达好几年,地球都处一片如月色般的昏暗之中。估计,大约有1400立方英的火山灰被喷发出来,如果这些灰尘堆满美国,可以堆到2英尺高。苏门答岛托巴火山爆发地球生命仍然能够幸存,如果这面没有一个未为人知的秘密的话,那就存在着一个奇迹。” 正是这次超级火山的爆发,使得地球动植物和新兴的人类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劫难,在极端饥荒和恶劣的环境中,引发了智人和尼人直接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由于大型猎物急剧较少,智人开始猎杀包括尼安德特人在内的所有能捕获的动物。这也能够解释尼人出土的骨骼,很多都有被宰割的原因。也就能够解释尼人和智人共同生活十几万年后突然灭绝的原因。而尼人由于在种群基因、智力与工具,群体间信息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方面,暴露出远不如智人的劣势。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突然间,他们消失了……

“河南造”是一个让收藏界和鉴定界都头疼的词,不少专家都曾经栽在“河南造”上。

近年来民间收藏热潮使得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需求暴涨,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和乱象层出不穷。梳理了近年来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内的重大骗局,以探析当下文物鉴定的技术缺漏和现实瓶颈。文物鉴定走在商业化和文物保护的双轨上,能否摆脱分裂的痼疾,尚不明晰。

2013年5月中旬,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北京中贸圣佳两家拍卖公司先后发出公告,要拍卖钱书书信手稿,遭到钱书遗孀杨绛反对后,两家公司陆续宣布撤拍。在保利撤拍的3封信中,有两封被通信人、上海古籍出版社前社长魏同贤指为伪造,对此保利方面表示:“相关拍品已撤拍,不予回应。”

2012年3月16日发布的《2011年国际艺术市场:艺术品交易25年之观察》报告披露,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结束了美国数十年来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据《201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11年度,全国共举办779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达55353亿元。

此外,近年来民间收藏热潮使得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需求暴涨,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和乱象层出不穷。北京琉璃厂东西两条街上,存在众多贴有“文物鉴定”字样的商铺,“只要肯出钱,即便你拿来的东西是新货,也有人能够把它包装出历史背景,即便你拿来的是块石头,也有人能‘指鹿为马’。事实上,这种明码标价的艺术品鉴定证书,在任何场合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出于各种目的,仍有人愿意出钱做鉴定。这个市场非常火爆,而且水太深。”

2004年9月25日,“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去世。他的死,被挚友称为“丧失了一个天才,一位如此热爱文物的大师”。

早年,马承源为海内外收藏家鉴定文物,不收分文。马承源一生著作等身,出版了80余部青铜专著和论文。同行、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评价:“他的16册《中国青铜器全集》是目前中国最好的一部青铜器书。”对于马承源的离世,官方报道称其因病逝世,但台湾《中国时报》曾发文《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2004年自杀之谜》,透露马承源或因受到伪造竹简的谣言刺激而跳楼自杀。

文章提及2002年马承源接受《中国时报》专访时谈到这批竹简,称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场陆续出现一些楚简,其中有真的,但是假的也不少,几可乱真,多数是大陆不肖文物专家伪造。那几年,香港、台湾都买过伪造竹简,日本书法家也买过。当时香港中文大学汉学家饶宗颐取得一批竹简,经过鉴定,排除假的,有十枝为真的战国楚竹简。在香港非常关注战国竹简文字编纂的张光裕教授迅速把古玩市场消息告知上博,并电传一批摹本。马承源和专家研究后,竹简文字文体及墨色与已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一致,证明这批楚竹书确实是真品,决定立即抢救这批竹简。

收购竹简后,上海博物馆投入巨量人力及经费整理竹简,但当2002年古竹简出专书发表研究成果后,“用国家经费买的楚竹简是假的”这样的消息陆续传出。文物鉴定的难度和纷乱从上述顶级专家云集但真相却渺茫的事件中可见一斑,而近年来曝光的文物鉴定骗局更是屡屡击穿舆论底线。

上世纪90年代,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于1994年夏在北京古玩市场上被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

2011年9月5日,原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继一审被判无期徒刑之后,接受二审。自此,“金缕玉衣”的惊天秘密被公众知晓。

金缕玉衣本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商人谢根荣的“金缕玉衣”是他找来一堆玉片,请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牛福忠串成的。牛福忠又请来中国收藏家协会前秘书长王文祥、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前主任杨富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史树青,5位专家在装“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为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

谢根荣用这一纸估价说明骗银行放出7亿元贷款。

另一场闹剧曝光于2012年初。汉代玉凳由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2011年初拍出22亿元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汉代玉凳为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之组件,曾被拍卖公司说成是一套“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

但一年之后,关于这套玉器到底是国宝还是赝品的争论突然爆发。2012年2月23日,邳州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汪如棉公开表示,这个所谓的“汉代玉凳”2010年产自邳州市,当初是作为高仿工艺品出售的,由向阳村几个小伙子忙活一年多,他们还几次请自己去做指导,提出造型、纹饰及图案的设计建议,最初以23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外地人。汪如棉说,“不知怎么回事,弄到今天竟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进行拍卖了”。

2012年,十位中央美院油画系首届研修班的学员联名发表关于“徐悲鸿油画造假”的公开信,针对2010年6月在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拍中以7280万元成交的名为《人体蒋碧微女士》的“徐悲鸿油画”,信中指这幅画只是当年他们研修班的习作。宋徽宗《千字文》被疑作假、唐大禧被拍卖画作系仿作等事件,一再将那些新高迭创的拍卖会变成了赝品闹剧。

伴随层出不穷的鉴定丑闻,各地文物造假的内幕也浮出水面。从制假到售假的产业链条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作假的手段五花八门。

2012年3月,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

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镇、宝丰县)、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等地为重;

青铜器造假重灾区则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为代表的制假村;

玉器造假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这些地区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地,辽宁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

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众多造假地区中,“河南造”是一个让收藏界和鉴定界都头疼的词,不少专家都曾经栽在“河南造”上。

走进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上,每个青铜器销售点上都有产自河南的青铜器。历史留给了这里的人们铸造青铜器的工艺,在这片土地上,青铜时代铸造了夏商周“九鼎帝王”;进入20世纪末,随着收藏热的大潮,河南地区的一个个制假村应运而生。

河南省伊川县烟涧村是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之村”,因为出产高仿青铜器而闻名中国甚至世界。数据显示,这个村子的专业加工户达到300多家,从业人员1880余人,年创产值9000余万元,主要产品有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莲鹤方壶及各种造型壁挂、仿古台灯等1000余种。

此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也存在着数量众多的“青铜村”、“制假村”,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制作青铜器。每天成千上万的仿古青铜器从这里流向全国和世界。

河南目前有很多村镇都以生产赝品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2009年接受《北京科技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村落,成规模的文物仿制厂就有20多家,小作坊更是为数众多。他们除了仿造、复制三彩、陶器等作为工艺品出售外,同时也仿造、做旧“文物”,当作另一种价格稍高的“工艺品”公开出售,销路都非常好。

马聚魁介绍了当地农民将器物做旧的过程。对于瓷器,他们会将刚烧制成的器具埋入土中,时间长的可以达两三年;然后再将盐酸和无水乙醇涂抹到器具上,让瓷器与土结合得更加紧密,给人一种在地下埋藏多年的沧桑感。对于铜器,工匠会戴上厚厚的手套,对着铜器的边缘使劲摩擦,并用铁棒打磨铜器边缘,为的是让铜器有使用过的痕迹,最后再涂抹上化学试剂让其形成腐化层。

此外,作为全国最大的古玩市场,北京潘家园的字画造假早已形成系统产业链,2000年后开始繁荣起来。当时涌现了大批造假者和大量假字画,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范曾的“关公”,启功、欧阳中石以及刘炳森的书法,王沂东、张晓刚的油画,还有郎世宁、左宗棠、鲁迅的作品,用潘家园不少卖主的话说:“哪个名家的都有,如果找不到,那肯定是刚卖完。”

北京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曾提供一组数据:2007年,全国的艺术品拍卖行拍出的官窑瓷器达2万件。2006年到2009年乾隆玉玺共拍出100多件,而实际上乾隆玉玺真品流出的仅有3方。李彦君解释,之所以没有人追究,是源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霸王条款。这个条款由拍卖行业制定:拍卖行不负责拍品的真伪和瑕疵。

除了造假井喷带来的鉴定困难,造假技术“升级”,也使文物鉴定亟需寻找新方法。

以书画复制技术的进步为例,“现在北京就有很多电脑复制、打印的东西,很多博物馆的老专家之前没接触过。如果按照传统鉴定方法,对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辨识的地步,“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此外,不同的文物鉴定难度亦不同。“书画在中国市场最大,制假手段丰富,鉴别复杂。那么多名头那么多画家,每一个画家创造那么多东西,都不一样,无法归类和标准化,甚至不能用一个标准来看同一个画家的东西。”甘学军告诉本刊记者,瓷器鉴定相比书画稍微单纯一些,“玉器有材质和工艺水准的高下指标,在鉴别上相对便利,书画就更麻烦了。”

现实中,文物鉴定难以在商业化和文物保护之间平衡,在巨大利益纠葛之下,假文物被鉴定为真、真文物被鉴定为假的荒诞实例屡有发生,且利益勾兑层出不穷。

2003年,故宫博物院与嘉德拍卖行协议,以2200万元购买了一幅有争议的书法作品《出师颂》。《出师颂》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有序,1945年后失落民间,2003年7月突然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亮相,引起业界轩然大波。8月21日,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肖燕翼公开承认,他和嘉德拍卖行周末拍卖部的肖洋是父子关系,舆论一时更加质疑故宫此次收购存在暗箱操作。

2003年8月22日,故宫博物院举行《出师颂》学术研讨会,时任财政部教科文司文化处处长王家新对收购价格、收购理由和收购程序等作出详细解释,关于收购程序,王家新介绍,首先是故宫给文化部、财政部、北京文物局打报告,接着由专家对原件进行鉴定,判断评估其价格,后来动用了国家优先购买权从嘉德拍卖公司购得。

虽然有澄清,但《出师颂》收购风波已然使得外界对于文物鉴定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而大量鉴宝类电视节目的诞生,更是将文物鉴定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2年5月,《天下收藏》节目组将王刚6年里砸掉的315件民间持宝人带来的、被节目组专家团鉴定为赝品的“宝贝”碎片拼贴,与首都博物馆馆藏真品对比展出。展览到8月,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先后带30个专家和收藏者,看了5次展览,得出的结论是:王刚砸掉的90%是真品,其中30%是珍品。

对于“错砸”,《天下收藏》制片人韩勇表示,节目专家由专业机构的专家、拍卖公司的高级从业人员以及高端艺术品行业当中的经纪人等三部门组成。“我们拿这些东西也不是什么疑难器物,对于鉴定结果我们是完全可以负责任的。”

虽然有解释,但由于拍卖市场的增速发展、全民收藏热的袭来等,文物鉴定不断受到商业利益的冲击,被疑为早已走上为商业背书的歧路。

2011年3月15日,央视3 15晚会曝光一起关于文物鉴定的黑幕,央视记者拿着从古玩市场花300元买下的一幅齐白石画作,来到北京金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鉴定师颜仲省断定这幅画是赝品,但在收下了1000元鉴定费后,还是开了写着“齐白石本人画”的证书。随后,记者花200元买的小瓶,在北京聚宝斋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师刘育新过目后,摇身一变又成了价值20多万元的光绪仿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