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知要》明   李中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内经知要》明   李中梓,第1张

《内经》知要

·李中梓校注

  内容提要

《内经知要》通行两卷,系明末医学家李中梓(1588~1655年)  (字士材,号念莪)辑注。该书选辑《内经》的精要内容,归为八类,加注阐释。

上卷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五篇;下卷分经络、治则、病能三篇。

全书以道生统领,倡虚无神气、合于四时、与道合真,以阴阳涵盖体之脏腑腹背、病之寒热虚实,强调察五色以观五脏之有余不足、六腑之强弱、形体之盛衰,诊脉之上、下、来、去、至、止以知病之阴阳按脏腑攸分变化之象以审精气之相生相克,请经络之气行流转以明表里、虚实要求圆通运用论治之则,并对各种具体病态作了阐释。该书分类扼要、说理简明《内经 》 所涵中医理论要言得显,向为后世医家推崇,堪为研学《内经》的入门必读书。

本次校注以清乾隆甲申年南园扫叶庄刊本为底本,期能方便医学界人士及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参考、阅读。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西汉时期,中医就具备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中医学自身的完整性及其赖以存续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明确记载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每一类知识如医经、方剂、本草、针灸、养生等都是自成系统的其延续与发展也必须依赖特定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等,特殊的人文文化与生态环境正是构成中医学地域性特征的内在因素,这点突出体现在运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解释生命与疾病现象。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传统医学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传统疗法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医药文物与文献资料由于维护、保管不善,遭到损毁或流失同时,对传统医药知识随意滥用、过度开发、不当占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形势日益严峻。我国政府充分意识到了这种全球化对本民族文化造成的冲击,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医古籍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载体。杨牧之先生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说:“古代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世古籍历经劫难而卓然不灭,必定是文献典籍所蕴含精神足以自传。我们不能将古精整理出版事业仅仅局限于一个文化产业的位置,要将它放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统一关系中去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要“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承传和振兴”因此,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确立和展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内容,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出 版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中医要发展创新,增强其生命力,提高临床疗效是关键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就是继承前人宝贵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学中,经典之所以不朽是因其经过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的证明经典所阐述的医学原理和诊疗原则,已成为后世医学的常规和典范,也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必由门径,通过熟读经典可以启迪和拓宽治疗疾病的思路,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纵观古今,大凡著名的临床家,无不是在熟读古籍,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成为一代宗师的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识到此种危机与责任,我社于2008年始,组织全国中医权威专家与中医文献研究的权威机构推荐论证,按照“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原则组织整理了本套丛书。本套丛书包括《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70种)与《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30种)两个系列,共100个品种。其所选书目精当,涵盖了大量为历代医家推崇、尊为必读的经典著作,也包括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对临床具有很好指导价值的近代经典作品。

本次整理突出了以下特点:

①力求准确每种医籍均由专家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勘,为读者提供准确的原文

②服务于临床在书目选择上重点选取了历代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作品

③紧密围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选取和挖掘了很多记中医独特疗法的作品,尽量保持原文风貌,使读者能够读到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医籍。

期望本书能够真正起到构筑基础、指导临床的作用,并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广泛认同可供交流,便于查阅利用的中医经典文化。

本次整理历经数年,几经修改,然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开心农夫·天意

2021年10月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排恶露使用红糖方法:顺产产妇第二天开始喝,剖腹产产妇排气后开始喝。每日50克,上午十一点前冲服。服用一周之后暂停10日,给身体自然恢复的时间。产后20天左右,奶水不足的妈妈可以用红糖25克搭配花生、小米等食用,母乳充足了即停。提示:注射了缩宫素的产妇请根据自身情况饮用红糖。

红糖传之于中医古籍,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砂糖(红糖)“和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恶露”。中医学认为,白糖过于纯净,其中几乎不含微量元素,其营养功效自然不可与红糖同日而语。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红糖中含有麦角新碱,可促进子宫收缩,帮助淤血的排出,具有暖宫的作用。从古时已将红糖作为排露的必备用品。

湖南新邵县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主任医师。中西医妇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药政局新药评委,省中医妇科学会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咨询委员。1977年至1987年,五次评为省中医学院先进工作者,1979年省卫生厅批准为行政妇产科主任。1980年、1981年评为湖南省直属机关优秀党员。1986年、1987年评为优秀教师。1987年晋升为中西结合主任医师。1988年退休退休后一直受本院反聘,坐院应诊。2000年12月经省卫生厅评为湖南省首批名老中医。2003年元月经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局第三批授予名师带徒专家。1936年,冲破阻力,从家乡来到长沙求学,考入湖南省立高级助产学校。1939年毕业以后,受业于妇产科专家李瑞林教授门下,并跟随他工作五年。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辗转至衡阳、贵阳等地各医院工作,历任助产士、护士长、医师等职。解放后,回到长沙,在省妇幼保健院工作。1952年参加湖南省卫生厅妇产科大专班学习,1955毕业。1956年入党, 1956年学习推广应用胎头吸引器助产,起到一定的效果,当时在《农村难产的处理》书中刊载。1957年,写了《电动吸引器人工流产》一文,在长沙科技日报刊载,不久,总结人工破膜的经验减少滞产,加速分娩,起到了较好的疗效。在卫生厅有关会议上介绍。1958年,设计用电灯泡装制婴儿保温箱,解决了当时早产儿的保温问题。 1958年湖南中医学院举办第一届“西学中”学习班,当时己40岁,研读中医古籍,获得了“三好学生”的称号。后又师承著名老中医欧阳奇、李新华等老一辈专家,专诚请教,受益匪浅。1961年湖南中医学院西学中班毕业,1964年调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事妇科临床和教学工作,在长期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以治疗不孕症见长。1970年至1986年经其治疗痊愈的已达187人,1982年总结的《105例不孕症的分型证治》,在全国妇科学术经验交流会宣读,获一致好评。经其治疗的妊娠羊水过多,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等病例,基本避免了手术之苦。在临床实践中解决了不少疑难病症,如妊娠养水过多、外阴白色病损。自创“通管汤”治疗输卵管阻塞等。 1980年应湖南电视台的邀请,播放《阴道炎的防治》和《治疗不孕症100多例》的讲座二次,1987年湖南省广播电台广播放关于治疗习惯性流产疗效好的专题报导,90年代湖南电视台又进行了专访,并向全省播放。

几则经典中医故事

  1、病入膏肓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缓到了晋国,绐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后来,人们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难以医救。这句话进一步引申时便用来形容一个人犯错误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2、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国)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

 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

 侍从回答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哩!”

 扁鹊请求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

 侍从睁大了眼睛,怀疑地说:“先生,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若你能象他那样倒差不多。要不然,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

 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须知救人要紧哪。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

 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国王十分诧异,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鹊一面安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

 这事很快传遍各地,扁鹊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说:“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

 扁鹊听了,谦逊地笑着说:“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呢,太子患的是‘尸厥’证,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

 以后,人们常用“起死回生”这个词来形容医生的高超技艺。有些病家有时为了感谢医生,送上一块“扁鹊再世”的横匾,也是颂扬医生医技高超的意思。

  3、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他们想: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病证虽一,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处理问题。

  4、讳疾忌医

 一次,扁鹊到了齐国。齐国国君田午热情地招待他。扁鹊见到田午,认真地对他说:“目前,您的肌表部位有疾病,要是不治,会发展蔓延下去。”

 田午是个很自信的人,他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待扁鹊退下后,他便对旁人说:“医生就是喜欢靠治疗没有病的人来炫耀自己的本领。我才不信呢!”

 过了五天,扁鹊去见田午,说:“您的病现在到了血脉,不治恐怕要加重了!”田午说:“我没有病!”脸上显露出厌烦和不高兴的神色。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一次向田午提出忠告:“您的病现已深入到肠胃,再不治疗就不可收拾了!”这次,田午竟拂袖而去。

 再过了五天,扁鹊碰见田午,转身便走。田午感到纳闷,派人追上去询问其中的缘故。扁鹊回答说:“当初,国君的病仅在肌表,汤药和灸法可以治;在血脉,针刺可以治;在肠胃,药酒尚可治,现在病人骨髓,即便是传说中掌管生死簿的神也没法治,我更不敢主动请求医治了。”

 五天后,田午果然感到浑身不舒服,病情很快加重,他想起扁鹊,连忙派人去找,哪知扁鹊已经借故离去——中医认为:“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没几日,田午便死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疾病,应该积极治疗,若讳疾忌医,到头来只会害自己。对待工作,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也一样,应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5、因势利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髌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中医也很强调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体质、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二千多午前的中医古籍《内经》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则。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的体现。病在上部较轻浅的,宜轻扬宣散,清代医家吴鞠通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薄的药,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古人还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则,创立吐法,主张服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喉管引起呕吐,使病邪从上而出。再如,夏秋时令,误食腐败不洁之物,腹泻腹痛,医生亦常因势利导,让病人继续泻下秽臭之物,腹痛、腹泻亦渐好转,若此时止泻,逆其病势,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孙膑讲的虽然是兵法,但与中医治病原理相通。难怪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孙子兵法》中。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6、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制订与之相应的措施。这个成语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春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吴国,吴王很器重他。一次,吴王征询伍子胥有什么办法能使吴国强盛起来,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应当由近及远,按计划分步骤做。首先要修好城市的防御工事,把城墙筑得既高又坚实;其次应加强战备,充实武库,同时还要发展农业。充实粮仓,以备战时之需”。吴王听了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对!修筑城防,充实武库,发展农业,都应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条件是办不好的。”

 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使吴国很快强盛起来。无独有偶,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提出一项因地制宜、治理国家的政策,即“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土地膏腴,出产丰富,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这些地区的国家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贫瘠和崎岖难行的多山国家,人民勤奋耐劳,生活俭朴,勇敢善战,他们不易被征服,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他建议立法者考虑不同的地型环境、气候因素来制定恰当的法律。

 中医强调因地制宜治疗疾病。因为不同的地区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在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当地人们依山陵而居,常处在寒风凛冽之中,多吃牛羊乳汁和动物骨肉,故体格健壮,不易感受外邪,其病多内伤;而东南地区。草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的皮肤色黑,腠理疏松,多易致痈疡,或易致外感。因此,治疗时就应该根据地域不同,区别用药。如同为外感风寒,则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重;而东南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轻,这就是因地制宜原则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内经》专设《异法方宜论》一篇,讨论不同地域的人们易患的病种,以及病变和治法特点等。可见,古代中医学家十分重视因地制宜治疗疾病。

  7、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部份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司徒丁鸿见到这种情况,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任何事情,在开始萌芽时容易制止,等到其发展壮大后再去消除,则十分困难。”和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在医学上,防微杜渐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中医十分重视早期诊治疾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内经》还生动地比喻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中医把一个医生是否能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当作判断这个医生医技是否高明的标准,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医生。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隐患要及时清除,以免酿生更大祸端;疾病应及早治疗,以免给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