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栀子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山栀子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山栀子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鸡峰》卷十八:山栀子汤 31 山栀子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36 各家论述 37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山栀子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圣济总录》卷一三○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山栀子汤 1 拼音

shān zhī zǐ tāng

2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山栀子汤

21 处方

山栀子仁22克 大青 升麻各30克 阿胶(炒令燥)15克

22 制法

上四味,粗捣筛。

23 功能主治

治伤寒发斑,心躁烦乱。

2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克,用水220毫升,入豉100粒,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3 《鸡峰》卷十八:山栀子汤

31 山栀子汤的别名

五淋散、五淋汤

32 处方

当归、芍药(赤者)、茯苓(赤者)、甘草、山栀子各等分。

33 制法

上为细末。

34 功能主治

五淋及血淋。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

35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五淋散《局方》卷六(宝庆新增方)、五淋汤(《医学实在易》卷七)。

36 各家论述

《医学实在易》:此方用栀、苓治心腹,以通上焦之气,而心火清;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分清,则太阳之气化,而膀胱之府洁矣。

37 摘录

《鸡峰》卷十八

4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山栀子汤

41 处方

山栀子3两,大黄(锉,炒)2两,朴消2两,甘草(生锉)2两,石膏2两,黄芩(去黑心)1两,大青1两,竹茹3分,郁金1两半。

42 制法

上为粗末。

43 功能主治

去烦闷,润肠胃。主心脏大热。

4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7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服。

4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5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51 方名

山栀子汤

52 组成

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前胡(去芦头)、甘草(生用)各等分。

53 主治

小儿89岁,痰实壮热。

5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次,不拘时候。

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6 《圣济总录》卷一三○ 61 方名

山栀子汤

62 组成

山栀子仁15枚,大黄(锉,微炒)2两,黄芩(去黑心)1两半,知母(焙)1两,甘草(炙,锉)1两。

63 主治

表里俱热,三焦不通,发背疽疮及痈疖,大小便不利。

6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下芒消1钱匕,空心温服,1日2次。

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山栀子汤 《古今医鉴》:[卷之十六]通治

嗽,枳实生姜汤下。一切气痛,木香磨酒下。热痛,山栀子汤下。脐下痛,灯心汤下。两胁痛,热酒下。腰痛,木

《保婴撮要》:[卷十九]烂

如蚊所啮而色黑,乃危症也。若大小便秘结烦躁,用山栀子汤,猪尾血调脑子治之,自利不食者不可用。盖毒发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吴直阁增诸家名方〕]神仙太一膏

咳嗽、喉闭、缠喉风,并切风赤眼,贴太阳穴,后用山栀子汤下。打扑伤损,贴药,仍用橘皮汤下。腰盐汤下。唾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三心脏门]心实

一丸,人参汤嚼下。治心脏大热,去烦闷,润肠胃。山栀子汤方山栀子(三两)大黄(锉炒)朴硝甘草(生锉)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壮热

古书的颜色调法如下

在传统中国画中,颜色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矿物质颜色,也即我们平时常说的“石色”,另一类是植物质颜色,也即“水色”。矿物质颜色有石青、石绿、朱砂、石黄、雄黄、蛤粉等;植物质颜色如藤黄、花青、胭脂、曙红等。在古书画修复的全色和染色工序时都需要用到这些颜料。

修复古籍所需要的染料以植物色为主,橡碗子、栀子、槐米、红茶、藤黄、赭石、花青和墨都可作为染纸染料,其中橡碗子为较常见的染色颜料。以橡碗子、红茶、栀子、槐米这几种植物染料染色进行比较,橡碗子染纸的耐热老化颜色稳定性较好。用橡碗子煮制染色水时,需大火煮开橡碗子,后改小火煮不小于3小时。颜色浓淡可以调整橡碗子和水的比例,不要试图在煮好的染色水加水调整浓淡。

传统的染色方法主要有刷染、浸染、拉染等。古籍修复多用浸染、拉染的方法,而古书画修复染纸多以刷染的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柴胡栀子散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柴胡栀子散 1 拼音

chái hú zhī zǐ sǎn

2 处方

柴胡 山栀 牡丹皮各3克 川芎 芍药 茯苓各21克 白术(炒)甘草各15克 当归 牛蒡子(炒)各21克

3 功能主治

主小儿肝胆经有热,疮毒不愈,或发热不止。

4 柴胡栀子散的用法用量

上用水煎,母子同服。

5 摘录

《证治准绳·幼科》卷六

古籍中的柴胡栀子散 《保婴撮要》:[卷十三]腋痈

儿患之,多禀赋肝火所致,初起先用活命饮,次用柴胡栀子散,五七日间作脓,肿作痛者,亦用活命饮杀其大势

《保婴撮要》:[卷十八]两目生翳痕黯凹凸之症

坚实,左右关洪数有力弦长,此形病脉俱实,先用柴胡栀子散、泻黄散各一服,又用柴胡栀子散、柴胡麦门冬散

《保婴撮要》:[卷十二]头面疮

鬓患一疮,肿赤作痛。余谓属手足少阳经风热,用柴胡栀子散。不应,诊其母左寸关脉弦洪而数,即以前药令母

《保婴撮要》:[卷九]注夏

发热,血虚脉大者,用当归补血脾,寒热少食者,柴胡栀子散。胃火作渴者,竹叶石膏汤。小儿多因乳母之气不

《保婴撮要》:[卷十二]眉炼(附癞头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栀子的别名 5 栀子的处方用名 6 来源 7 原植物形态 8 产地 9 采收与初加工 10 生药性状 11 栀子的炮制 111 栀子的炮制方法 1111 栀子 1112 炒栀子 1113 焦栀子 1114 栀子炭 112 成品性状 113 炮制作用 114 炮制研究 11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1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143 工艺研究 115 贮存方法 12 性味归经 13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14 栀子的化学成分 15 栀子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鉴别 155 检查 1551 水分 1552 总灰分 156 含量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64 测定法 157 栀子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栀子 15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5712 炒栀子 157121 含量测定 157122 鉴别、检查 1572 性味与归经 1573 功能与主治 1574 用法与用量 1575 贮藏 158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栀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栀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栀子 栀子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ī zǐ

2 英文参考

cape ja 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pe ja ine frui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ARDENIAE FRUCT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Garden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ape ja ine frui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栀子

栀子为中药名,即《药性论》所载山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炒栀子表面深**或黄褐色[1]。焦栀子表面焦**[1]。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栀子的别名

黄栀子、山枝子、大红桅。

5 栀子的处方用名

栀子、山栀、黄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1]。

6 来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

7 原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达2m。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子房下位。花期5~7月,果期8~11月。

8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南方各地有野生,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

9 采收与初加工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1]。

10 生药性状

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1 栀子的炮制

汉代有擘破(《注解伤寒论》)的炮制方法[1]。

晋代有炒炭、烧末(《肘后备急方》)的方法[1]。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水制(《雷公炮炙论》)[1]。

唐代有炙法(《备急千金药方》)[1]。

宋代增加了“炙酥拌微炒”(《太平圣惠方》)、姜汁炒焦黄(《产宝杂录》)等炮制方法[1]。

元代提出“炒令十分有二焦黑”(《丹溪心法》)及蒸制(《世医得效方》)[1]。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微炒、煮制(《普济方》)、纸裹煨(《奇效良方》)、酒浸(《外科理例》)、童便炒(《医学入门》)、蜜制(《寿世保元》)、盐水炒黑(《宋氏女科秘书》)、炒焦(《景岳全书》)、酒洗(《审视瑶函》)等炮制方法[1]。

清代多用辅料制,有酒炒(《外科大成》)、姜汁炒黑(《本经逢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本草》)[1]。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得配本草》)[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炭等[1]。

111 栀子的炮制方法 1111 栀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1]。

1112 炒栀子

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取出晾凉[1]。

1113 焦栀子

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取出晾凉[1]。

1114 栀子炭

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1]。

112 成品性状

栀子为不规则碎块状[1]。表面红**或棕红色[1]。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1]。种子扁卵圆形,红**[1]。味微酸而苦[1]。

炒栀子表面深**或黄褐色[1]。

焦栀子表面焦**[1]。

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113 炮制作用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 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1]。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114 炮制研究

栀子含都桷子苷(京尼平苷geniposide)、栀子苷(gardenoside)、山栀子苷(shanzhiside)、栀子酮苷(gardoside)等多种环烯醚萜苷类以及熊果酸、绿原酸等多种有机酸类[1]。

11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京尼平苷的影响:以栀子中京尼平苷为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1]。实验结果表明,京尼平苷主要集中在栀子仁中,栀子壳含量相当低;炒栀子和

焦栀子中京尼平苷含量均有所下降,焦栀子比炒栀子更明显[1]。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与上述大同小异,同时测出炒炭后栀子苷含量下降幅度较大[1]。

(2)对熊果酸的影响:对熊果酸的研究是采用薄层扫描法,分析比较了栀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结果表明,栀子生品、炒品、炒焦品、姜炙品、烘品1~4(烘制温度为125℃、150℃、175℃、200C)中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炒炭品、烘品4(烘制温度200℃)中熊果酸较生品明显降低[1]。

11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对胆红素的影响:山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红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之间差别不大[1]。

(2)止血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给家兔注射15g的剂量时均有显著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而在075g剂量时,生山栀仍有作用,焦山栀则无此作用[1]。

(3)退热作用:对注射酵母液而引起发热的家兔,生山栀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焦山栀无此作用[1]。

(4)抗炎作用:生栀子的抗炎作用最强,经不同方法炮制后的栀子抗炎作用明显减弱,且随温度升高,抗炎作用逐渐降低[1]。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1]。栀子加热炮制后抗炎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尼平苷受热破坏或分解所致[1]。

(5)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栀子水煎液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1]。

(6)护肝作用:栀子生品有明显对抗CCl4所引起动物肝急性中毒的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护肝作用均降低[1]。实验初步认为,栀子若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以生品为好[1]。

另据报道,生山栀与焦山栀对金**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相似;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以生山栀为佳;焦山栀则对痢疾杆菌的作用较生栀子略强,这一点和中医对大便溏薄者用焦山栀是一致的[1]。

1143 工艺研究

对烘法是否能代替炒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生栀子、焦桅子、烘栀子的栀子苷含量,从定量结果看,烘和焦制品中栀子苷无显著差异[1]。从两种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的样品提取液的δ值看,δ烘值比δ焦值小,说明用烘的方法炮制得到的结果比较恒定,便于控制质量[1]。考查不同温度炮制栀子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炮制后,栀子苷和鞣质均有明显变化,随温度增高,栀子苷的含量递减,当炮制温度高于180℃以后,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超过栀子苷熔点温度(162℃~164℃)时,苷分解严重[1]。鞣质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高于200℃以上时,鞣质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1]。从而认为炒栀子温度应控制在160℃~200℃之间[1]。

11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2 性味归经

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

13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1]。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栀子为眼科常用清热泻火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多种实热性眼病,栀子能清泻三焦火邪。常与其他清热药配伍使用。

(2)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瞳神紧小、聚星障等眼病。常与龙胆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白睛溢血、前房积血、跟底出血等。栀子有凉血止血作用。每与茅根、地黄同用。

14 栀子的化学成分

含栀子甙(geniposide)、羟异栀子甙(gardenoside)、山栀甙(shanzhiside)、栀子新甙(gardoside)、栀子甙酸(geriposidic acid)、栀子黄素(gardenin)、番红花甙Ⅰ(crocin1)、番红花酸(crocetin)、鸡矢藤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等。

15 栀子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栀子

Zhizi

GARDENIAE FRUCTUS

152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9~11月果实成熟呈红**时采收,除去果梗和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153 性状

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154 鉴别

(1)本品粉末红棕色。内果皮石细胞类长方形、类圆形或类三角形,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与纤维连结,直径14~34μm,长约至75μm,壁厚4~13μm;胞腔内常含草酸钙方晶。内果皮纤维细长,梭形,直径约10μm,长约至110μm,常交错、斜向镶嵌状排列。种皮石细胞**或淡棕色,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60~112pm,长至230μm,壁厚,纹孔甚大,胞腔棕红色。草酸钙簇晶直径19~34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栀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

不得过85%(附录ⅨH第一法)。

1552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15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理论板数按栀子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栀子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1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5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

157 栀子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栀子

除去杂质,碾碎。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块。果皮表面红**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横。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气微,味微酸而苦。

15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712 炒栀子

取净栀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黄褐色。

本品形如栀子碎块,黄褐色。

157121 含量测定

同药材,药材含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5%。

157122 鉴别、检查

同药材。

1572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1573 功能与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1574 用法与用量

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15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5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目录 1 拼音 2 栀子柏皮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寒温条辨》卷五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8 《玉机微义》卷四十五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9 《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95 加减 9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栀子柏皮汤 1 拼音

zhī zǐ bǎi pí tāng

2 栀子柏皮汤的别名

柏皮汤(《鸡峰普济方》卷十)。

3 处方

栀子10克(劈)甘草3克(炙)黄柏6克

4 功能主治

治伤寒身黄发热。

5 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400毫升,煮取25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6 摘录

《伤寒论》

7 《寒温条辨》卷五 71 方名

栀子柏皮汤

72 组成

栀子3钱,甘草3钱,茵陈3钱,黄柏3钱。

73 主治

伤寒,湿热郁于肌表,身热发黄者。

74 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8 《玉机微义》卷四十五 81 方名

栀子柏皮汤

82 组成

栀子、柏皮、黄连各等分。

83 主治

身热不去,大便利而烦热身黄者。

84 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煎服。

9 《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91 方名

栀子柏皮汤

92 组成

大黄2两,柏皮2两,栀子15个。

93 主治

燥热发黄。

94 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3盏,煎服。

95 加减

发黄,大便自利不止者,加黄连,黄柏皮各3两(生),减大黄。

96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古籍中的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辑义》:[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发黄。〔柯〕口不渴。腹不满。非茵陈汤所宜。与栀子柏皮汤。黄自解矣。案金鉴云。心中懊。湿瘀热郁于里也

《伤寒论注》:[卷三]栀子豉汤证

之义。旧本两方后概云得吐止后服,岂不谬哉?观栀子柏皮汤与茵陈汤中俱有栀子,俱不言吐,又病患旧微溏者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太阴病]黄

服茵陈蒿大黄汤治伤寒发黄面目悉黄小便赤宜服茵陈蒿山栀仁柴胡黄柏(蜜涂炙)龙胆草(各半两)黄芩(去黑心

《伤寒证治准绳》:[卷四太阴病]黄

服茵陈蒿大黄汤治伤寒发黄面目悉黄小便赤宜服茵陈蒿山栀仁柴胡黄柏(蜜涂炙)龙胆草(各半两)黄芩(去黑心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栀子豆豉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普济方》卷一四六引《德生堂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栀子豆豉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栀子豆豉汤 1 拼音

zhī zǐ dòu chǐ tāng

2 处方

肥栀子(四个) 香豉(半两)

3 功能主治

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及发颠倒,心中懊憹,此药主之。

4 栀子豆豉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先将栀子煎至八分,入豉同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5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普济方》卷一四六引《德生堂方》 61 方名

栀子豆豉汤

62 组成

枳实1钱,山栀子1钱,厚朴2钱,大黄(另研)3钱,豆豉3钱。

63 主治

伤寒67日后,因酒食所伤,胁腹疼,大便结,发热,发渴。

64 栀子豆豉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作2服。每服水1盏半,生姜3片,煎至1大盏,却下大黄再煎,去滓温服。

古籍中的栀子豆豉汤 《伤寒大白》:[卷三]懊

陷胸汤、人参白虎汤、猪苓汤等,然于懊条归重于栀子豆豉汤。今余分各经见症施治,如太阳表邪,用羌活汤合

《伤寒大白》:[卷三]无汗

胸汤;但头汗,身发黄,用茵陈汤;心中懊,但头汗,栀子豆豉汤。此水饮内结而无汗也。又云脉浮而迟,迟为无

《丹台玉案》:[卷之二伤寒门]水渍法

时服解毒汤。黄连(一两)黄柏(五钱)黄芩(五钱)山栀(六钱)上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至一钟。热服。五

《伤寒大白》:[卷三]胸满

,而用麻黄汤。若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豆豉汤。汗后烦热,不可再汗,下后烦热;不可再下。汗

《伤寒大白》:[卷二]口渴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栀子清肝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栀子清肝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栀子清肝汤 1 拼音

zhī zǐ qīng gān tāng

2 处方

牛蒡子 柴胡 川芎 白芍 石膏 当归 山栀 丹皮各3克 黄芩 黄连 甘草各15克

3 功能主治

治肝火风热上攻,遂成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等处,或寒热晡甚,胸胁满闷,口苦舌干者。

4 栀子清肝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食后服。

5 摘录

《外科正宗》卷二

6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61 方名

栀子清肝汤

62 组成

山栀、菖蒲、柴胡、当归、黄芩、黄连、丹皮、甘草、牛蒡子。

63 主治

耵耳。因风热搏于耳中津液,结硬成块,壅塞耳窍,气脉不通,致疼痛不止。

64 栀子清肝汤的用法用量

棉包塞耳几日,待软挑出,后服此药。

65 制备方法

先以生猪脂、地龙、百草霜为末,和葱汁,捏如枣核大。

古籍中的栀子清肝汤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鬓疽论第二十

五分)水二钟,淡竹叶二十片,煎八分,食后服。栀子清肝汤栀子清肝汤牛子柴苓芎芍石当归黄连甘草丹皮等用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耳病第八十五

耳底自愈。聪耳芦荟丸聪耳芦荟丸木香芩归胆草与大黄山栀青黛南星等柴麝青皮共此良治肝胆有火,耳内蝉鸣,渐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胁痈第五十一

多从郁怒肝火者发之,肥胖内实者鲜此症。初起宜栀子清肝汤、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者,托里消毒散加青

《外科心法要诀》:[卷五耳部]耳痔、耳蕈、耳挺

,色红皮破,不当触犯偶犯之,痛引脑巅。皆宜服栀子清肝汤,外用砂散点之,渐渐消化。耳部六证图\p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外科]痈疽总论

目录 1 拼音 2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栀子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栀子丸的用法用量 25 备注 26 摘录 3 《千金》卷六:栀子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栀子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栀子丸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栀子丸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栀子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栀子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栀子丸 栀子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ī zǐ wán

2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栀子丸

21 处方

栀子仁30克 栝楼子(炒)苦参(锉)各30克

22 制法

上药捣罗为末,醋渍鸡子黄、白2枚,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治脾脏瘀热不散,心神烦乱,小便赤涩,或小便如柏汁。

24 栀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水下,一日四五次。

25 备注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一九五补。

26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3 《千金》卷六:栀子丸

31 处方

栀子仁3升,芎4两,大黄6两,豉3升,木兰皮半两,甘草4两。

32 制法

上为末,以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酒渣鼻疱。

34 栀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稍加至15丸,1日3次。

35 摘录

《千金》卷六

4 《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栀子丸

41 处方

栀子仁7个,黄连5分,黄柏3分(炙),矾石4分(烧),大枣4个(炙令黑)。

42 制法

上为末,以蜜为丸,如小豆许。

43 功能主治

小儿热痢不止。

44 栀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腹时服;如未除,更服。

45 摘录

《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5 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 51 方名

栀子丸

52 组成

栀子仁1两,栝楼子1两(炒),苦参1两(锉)。

53 主治

黄汗,体热,大小便不利。

54 栀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水送下,1日45次。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醋渍鸡子黄白2枚,用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6 《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 61 方名

栀子丸

62 组成

山栀子(去皮)半两,草乌头(炮)半两,干姜(炮)半两。

63 主治

瘫痪风。

64 栀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渐加至7丸,常服2丸,细嚼,茶、酒任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栀子丸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九]热痢第四

。《三十六种》治赤痢干姜汤方干姜(炮,一分)大枣山栀子(各四个。并烧存性)上为末,粥饮调下半钱。《四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六]小儿蛊毒血痢方九首

服之,量其大小,加减服之。短剧疗少小热痢不止,栀子丸方。栀子仁(七枚)黄连(五分)黄柏(三分炙)矾

《圣济总录》:[卷第六]卒中风

片。煎七分通温灌之。当吐涎。治卒中风山栀子丸方山栀子(去皮)山茱萸地榆(洗锉)桔梗(炒)细辛(去苗叶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黄胆门]谷疸

温服。小便利色如皂荚汁,一宿腹减。治谷疸。苦参栀子丸方苦参(一两)山栀子仁(半两)龙胆黄芩(去黑心

《世医得效方》:[卷第三大方脉杂医科]诸疸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