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吉姓来源_百家姓吉姓起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0收藏

百家姓吉姓来源_百家姓吉姓起源,第1张

  吉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裔孙吉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吉光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吉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姬姓吉氏族人大多尊奉吉光为得姓始祖,后与姞姓吉氏合谱。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姞姓,出自远古黄帝给裔孙伯儵的赐姓姞,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殷商末期莘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兮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宣王属下贤臣兮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姞姓吉氏族人大多尊奉尹吉甫(兮甲)、吉瑄(兮伯奇)为得姓始祖,后与姬姓吉氏合谱。

 第五个渊源

 源于靺鞨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温迪罕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吉姓得姓始祖

 伯儵。据古籍文献记载上也可以看出燕国地位的微末。燕国国君的世系自召公奭至燕惠侯,中间九世无名无溢,自燕惠侯以下有溢无名。燕国史事见于记载已迟至春秋之后一百余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记载的就是齐伐山戎路经燕国,第二件大事是国君款逃奔齐国,都是借助齐国史官的记载记下的。当时在今河南汲县还有一个姞姓的燕国,史称南燕,始封国君为伯儵,并赐姓姞。据《左传》称南燕国为燕,称燕国为北燕,倒是南燕国的史事较北燕早得多地频频见于记载。后伯儵的子孙省去女旁,称吉氏,世代相传姓吉。故吉氏后人尊伯儵为得姓始祖。

吉姓迁徙分布

 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于兮姓。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国(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吉姓还有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是在西周时期。当时周宣王时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为周朝的中兴立下了显赫战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孙后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称为吉氏。在古代,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冯诩。

吉姓郡望堂号

 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三国 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历史 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 政治 活动中心。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

 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

 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高陆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河南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吉姓历史名人

 吉翂:字彦霄;原籍冯翊莲勺人,世代居襄阳。著名南北朝时期梁国大孝子。

 吉中孚:(公元730~790年),字子猷;冯翊人。著名唐朝大臣。

 吉旼:鄱阳人,唐代文人,官至御尉卿,享年八十八岁,为九老会成员之一。

 吉士瞻:字梁容。梁朝莲勺人,事武帝,为官清正廉洁,所至有名绩,家无余积。

 吉惟善:明朝开州人。性安静,精通理学,不事举业。专心于学问,不图功名利禄。署州学事,仪矩整肃,为后学宗师。卒于家。

 吉敬胜:(公元1554~1630年),字惕悟,号绍武;祖籍嘉应长乐,后移居江西上犹。著名明朝 教育 家。

 吉文元: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太平天国十三年(1863年)追封祝王。

 吉思哈:清朝人,当了二年两广总督的大官,但很清廉,深受人敬重。

 吉庆:(公元~1802年),满族,觉罗氏,自改汉姓为吉氏。著名清朝大臣。

1 2017中国百家姓排名榜

2 2017百家姓排名大全

3 百家姓排名大全带拼音 百家姓排名带拼音 新百家姓大全带拼音2017

4 哪些姓氏五行属金

5 百家姓五行属土的姓氏

1细说各朝系列之---《细说清朝》黎东方 2《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 3《正说清朝三百年》---林涛 4《清宫秘档》 备注:1解释一下‘正说”二字 “正”是指举史实来讲,客观公正 “说”是指用灵活,新颖的方式使们对历史欣然生 趣 “ 正说’可谓集合了“戏说”的灵活性和教科书的真实性为一体 2本人推荐《细说清朝》写的确实不错 3可以看一下余秋雨的书

1、宁戚

宁戚,春秋卫惠公时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现代甯(宁)姓始祖,卫国(今河南卫辉)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公元前680年,齐桓公拜宁戚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2、宁喜

又称宁子、宁氏。谥悼子,宁惠子(姬姓,名殖)之子。春秋时期卫国卿大夫。卫献公三十~三十一年(公元前547~前546)在卫国任卿大夫。卫献公复位后厌恶宁喜恃傲专权,于是在卫献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6年)借大夫公孙免余之手杀死了宁喜,并将其陈尸于朝。

3、宁悌原

一名宁悌原,世称宁谏议,钦江县人,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44年)出生于钦江县。 出生宦海门第,宁氏家族在当时的钦廉地区为显族,能以中原文化教导蛮夷,开化族民。在南朝梁至唐初的一百多年间,宁氏“五世七刺史”。曾祖为廉州刺史,父封谏议大夫。

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年)会试考取进士,又参加宫廷贤良策试,当时应试者有1000多人,以成绩优异排名第九,官授秘书省校书郎。武后时授职校书郎,后累次升迁为谏议大夫。睿宗时,积极参与国事谏议,其见解深得睿宗赏识。唐玄宗时,原悌以谏议大夫兼修国史。

4、宁成

西汉酷吏。南阳郡穰县人。景帝时,先后任济南都尉、中尉。因贪暴残酷,宗室豪杰人人惴恐。武帝即位,徙为内史。后畏罪解脱归家,在家乡放高利贷,购陂田千余顷,役使贫民数千家,致产数千金,从骑数十。

约公元前124年,义纵从河内调任南阳太守,听说宁成在南阳家中闲居,等到义纵到达南阳关口,宁成跟随身后,往来迎送,但是义纵盛气凌人,不以礼相待。宁成也被株连有罪,至于孔姓和暴姓之流的豪门都逃亡而去,南阳的官吏百姓都怕得谨慎行动,不敢有错。

5、宁完我

宁完我(1593—1665年),字公甫,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清朝初期大臣。后金天命年间,投降努尔哈赤,隶汉军正红旗。久预机务,遇事敢言。历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卒,谥号文毅。雍正年间,入祀贤良祠。

宁完我。是明末辽阳的边民,清太祖天命年间,宁完我投降了后金。投降初期为颖亲王萨哈廉做事,隶属于汉军正红旗。天聪四年,清军攻克了永平,后金命宁完我与满达海一起到永平宣谕安抚民众。接着又跟从清军攻克了大凌河并招抚察哈尔,因功被授为世职备御。

-宁戚

-宁喜

-宁原悌

-宁成

-宁完我

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天命十年(1625年)

清人绘《盛京宫阙图》

。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城内按八旗划定居住区域。以大政殿所在的城中心为基准,东侧属正红、镶红旗,北侧属正黄、镶黄旗,南侧属正蓝、镶蓝旗,西侧属正白、镶白旗,而各旗的贝勒府邸只能在本旗的地界内盖造。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登上汗王宝座后,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并未搬到父王的“汗宫”去住,而是着手将自己的“四贝勒府”改建为新的皇宫。而他的旧府邸,就位于故宫中路大清门至清宁宫这一区域。 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

经过几年的增饰扩建,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称为“大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原来的王府升级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家,成为沈阳故宫的核心区域。迄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入关之后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的重视。

在康熙十年(1671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的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以抒发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为供东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

乾隆帝在位时期,继承康熙皇帝开创的东巡谒陵的礼

乾隆时期修建的文溯阁

制,根据需要对皇宫加以增修扩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历经两年除对原有宫殿附属建筑重加改修,使之整齐之外,并在原有宫殿两侧增建供皇帝东巡时在宫内驻跸使用的行宫。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在故宫大东门东修建了盛京太庙。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文溯阁用于收藏刚修成不久的《四库全书》,这次增建不仅包括一座藏书楼,还有戏台等十几座建筑,共计一百多间,组成了与大政殿、崇政殿并列的沈阳故宫西路建筑群。至此除了日常修缮和小规模的改建外,盛京皇宫的主要营建全部结束。不仅如此,乾隆帝还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送来洋洋大观的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东巡后,就再也没有来盛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军队大举进占东北,盘踞三年才撤出,盛京皇宫在俄军的控制下,成为俄军的操练场。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此举行“奉天大决战”,获胜日军进入沈阳,日军随军记者进入皇宫,将一些清宫秘藏的书籍档案拍照带走。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沈阳故宫仍作为“皇室产业”归“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管理。民国三年(1914年),沈阳故宫的11万余件藏品被迁往北平古物陈列所。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重新颁布

沈阳故宫凤凰楼旧照

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一切皇产归国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沈阳故宫。

民国十五年(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宫殿的遗址上,经奉天省议会决定,在沈阳故宫设立“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 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它的职能从这时起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而且是东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馆。此后,沈阳故宫又经历了奉天故宫博物馆、日伪占领时期的“皇产”、辽宁省立民众教育馆、国立沈阳博物院等不同的阶段。

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东三省博物馆经两年多筹办正式对公众开放。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博物馆改称“奉天故宫博物馆”。 [12]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沈阳故宫部分藏品又随故宫文物南迁,辗转数地,后迁至南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该馆被关闭,故宫归属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宜处”管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地方政府在故宫内设立“辽宁省民众教育馆”。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底,部分文物精品从南京被迁往台湾。如今,原藏于沈阳故宫的文物分散在国内多家博物馆保存。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正式改称“沈阳故宫博物馆”,确定为清代历史、艺术性质博物馆。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正式定名沈阳故宫博物院。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9月11日,“沈阳清前史研究中心”、“清前史研究文化基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成立,这是沈阳故宫首次成立专门机构来研究清王朝入关前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 

建筑特点

布局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

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天命十年(1625年)开始创建,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 在建筑布局上与十大王亭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

中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天聪元年(1627年)至天聪九年(1635年)建成,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   前朝后寝的规划布局,纵向前低后高,即殿低宫高,寝宫区建于正方形高台之上,四周设围墙与更道墙围绕,形成高台“城堡式”寝区。凤凰楼为寝宫区门户,建立在中路轴线上。中路五进院落的布局均有不同的功能。第一进院落即大清门之南,为宫前引导区;第二进院落崇政殿南侧至大清门里,为前朝区;第三进院落凤凰楼下至崇政殿北侧,为朝寝的空间过渡区;第四进院落即台上五宫,为寝宫区;第五进院落,寝宫区北侧高台下,为生活服务区。 

西路:西路建筑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从南至北为扮戏房、戏台、嘉荫堂、宫门、文溯阁、仰熙斋、碑亭和九间殿等。宫门、文溯阁、仰熙斋、碑亭和九间殿等建筑,位于西路中轴线的北部,构成了三进四合院。 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谓“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沈阳故宫布局

特点

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

大政殿

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初称大衙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十王亭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

十王亭(局部)

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大清门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

大清门

正门,俗称午门。大清门建于天聪六年(1632年)之前,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称大门、正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宫殿名时称大门为大清门。大清门的满文译音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为门)。

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 

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

崇政殿

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做的,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做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 。陈设在龙椅前后的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 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间宫中精制的珐琅礼器。

凤凰楼

凤凰楼

凤凰楼坐落于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重檐三滴水、围廊、歇山式建筑。  凤凰楼共三层,其建于3875米人工堆砌的高台上,进深面阔均为5间,整个建筑平面近乎正方形。一层楼身为砖墙围护,两侧廊下有扶手明楼梯,南侧明间辟门,下设24级台阶,里通高台寝宫区域。二三层为木围护,二层东侧廊内有楼梯可登至三层。

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清宁宫

清宁宫

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

室门开于东次间,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帝后寝宫。宽大的支摘窗式样朴素,棂条皆以“码三箭”式相交,宫门亦不用隔扇式。正对宫门竖立祭天的“索伦竿”,此均为源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

关雎宫

关睢宫位于帝后寝宫区域清宁宫之东,是清太宗皇太极最宠

关雎宫内景

爱的宸妃所居住的寝宫,始建于天聪年间,为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 

沈阳故宫依据档案材料,将关睢宫辟为复原陈列展室,里间西炕设有暖阁,为宸妃居住之寝宫,并悬挂“悠车”以及各种陈设品。外间东侧也设有暖阁,为庶妃侍女居住之处,南墙设有神位,临门处设有锅灶,东西两炕放置各种炕桌、坐垫等各种器物,恢复了历史上的使用功能。

永福宫

永福宫坐落在沈阳故宫凤凰楼高台之上,为后金天聪初年始建,以清

永福宫

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是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

永福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一间壁墙分隔成内外两室,中间有门相通,内两间,外三间,沈阳故宫根据有有关资料将永福宫复原成庄妃的寝居场所,主要包括宴饮、迎见宾客、礼佛和宫女寝居等场所,并在室内复原了万字炕及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摇车等物,使陈列场景尽量接近真实,体现皇太极时期的面貌。 

文溯阁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

文溯阁

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面阔六间,二楼三层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前后廊檐柱都装饰有绿色的地仗。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这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采用黑色琉璃瓦为顶,主要是为了使整座建筑外观风格相统一。 文溯阁后面,有抄手殿廊连接着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其中有芍药圃、梧桐院等。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之所。

文物遗存

馆藏

沈阳故宫收藏的清宫帝后御用之物,如清入关前使用的满蒙文信牌、印牌,清代皇帝使用的弓箭、刀剑、马鞍,清宁宫萨满祭祀用具,康熙、乾隆时期用于宫廷典礼的乐器以及清历朝帝后玉宝、玉册等等。而从质量和数量上衡量,沈阳故宫又以明清书画、清宫御用陈设工艺品和清代织绣服饰等最为著名,如清代书画,从清初的 “四王吴恽”、“四僧”、“金陵诸家”到清中期的扬州画派、宫廷绘画,再到清后期的海派等,各位大家的作品均有涉猎收藏。而沈阳故宫院藏的宫廷御用品,更是种类齐全,精品众多。 

如瓷器,沈阳故宫所藏多为清代康、雍、乾盛世的官窑制品,青花、釉里红、五彩、三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单色釉、仿古瓷、仿生瓷等;雕刻类中,清宫所用玉雕、牙雕、水晶雕等多为质料优良的大器件,其他如竹雕、木雕、角雕等制品;还有漆器和珐琅器,沈阳故宫所藏以著名的雕漆(剔红)和掐丝珐琅制品为主,兼及其他类别。 

清代织绣服饰工艺成就,则充分体现在皇帝后妃的御用服饰品上。沈阳故宫所藏之清代服饰多出自苏(州)、宁(南京)、杭(州)为宫廷服务的专门机构,织工、绣技。 

古籍

乾隆四十八年(1783),第二部完成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送藏盛京文溯阁。虽历经战火,辗转存藏,仍保藏完整。

彩画

大政殿内檐彩画。因结构复杂使之色彩比较丰富,特别是藻井及天花是殿内彩画之珍品,尤其是“五井”天花实属少见的地方手法。殿内藻井采用清初格局,但经历代修缮,现为乾隆时期的艺术风格。雕刻精细的“降龙”,从其龙体弯曲的组想、龙头神态飘逸的发须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特有的动感。降龙前爪抓着火焰宝珠,火焰从宝珠中穿过,而龙张口作吞纳状,增加了威严之感。特别是殿内采用两种天花图案装饰,这也是国内其他古建筑群所少见的。一种是装饰在“藻井”周围的天花,圆箍用俯莲,四个岔角为沥粉贴金的卷草,每个岔角内各有一颗红色宝珠。圆光内为红地中有满贴金的吉祥文字,是篆书的福、禄、寿、喜、万等字样,这种吉祥文字图案流行于清康熙年间。另一种是金柱的外环由穿插枋分为等分的八间。每间都由“五井”天花组成,绘有双龙双凤,中间为梵文一组天花,其中梵文天花尤为别致。在外环的八间“五井”天花圆光中各有一不同之字是用兰査体书写的梵文,表示四面八方的“种字”,按佛教的解释此八字分别表示其代表的那一方一切事物的最初起源。这种梵文天花增加了殿内的宗教色彩,与清初喇嘛教的影响有着直街关系。 

凤凰楼三层内檐的三宝珠吉祥草彩画。凤凰楼三层内檐“三宝珠吉祥草”彩画装饰极具历史价值,可以说是清前期建筑文化“痕迹”。该彩画是“后金”关外出现的一个独具风格的品种,其构图简练,梁、檩上面不设“锦枋线”(各部分分割的主要框线),只是在木构件中心部位绘三颗宝珠,另在两端“箍头”内侧各绘一颗半宝珠,以此作为图案的统一主题。宝珠周围用蓝绿色绘成卷草团花纹饰,并以朱红色做衬地(底色),彩画图案中的宝珠为沥粉贴金,整个色调极其炽烈纯朴。从这类彩画的构图和色彩,可以看出浓厚的满、蒙、藏民族建筑装饰风范。

意义价值

建筑价值

盛京皇宫建筑布局是天命、天聪至崇德及乾隆三个时期积累式布局,虽总体上看比较协调,但难免存留各时期特征。东路明显地体现了后金八旗制度,同时也体现了满族固有的民族特色和蒙、藏其他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相融合的开创性布局。中路充分表现了满族及其先世长期的居住习俗,同时吸收了汉文化前朝后寝的宫殿布局。从盛京皇宫东路布局看,大政殿居中控制整个空间,两侧排列的十王亭呈“八”字微微向外敞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布局及空间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仅此一例。其内部不再分割,空间开阔,气势恢宏,与欧洲有些大型建筑区域的空间处理方式颇有相似之处。

文物价值

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 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保护措施

2000年,沈阳故宫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1日,作为明清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次会议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3年5月,沈阳故宫的“岁修”从开始,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主要对沈阳故宫古建筑的木构架、墙体等方面进行修缮。 

2017年,崇政殿内檐彩画的保护和外檐彩画进行了修复,是沈阳故宫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一期)的重要内容。沈阳故宫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一期),整个方案涉及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大政殿等5座建筑。

  既而太祖兵起,尝如叶赫,杨吉砮顾知为非常人,谓太祖曰:“我有幼女,俟其长,当使事君。”太祖曰:“君欲结姻盟,盍以年已长者妻我?”杨吉砮对曰:“我虽有长女,恐未为嘉偶。幼女端重,始足为君配耳。”太祖遂纳聘焉。

  万历十一年,杨吉砮弟兄率白虎赤,益以暖兔、恍惚太所部万骑,袭败孟格布禄,斩三百级,掠甲胄一百五十;益借猛骨太、那木塞兵,焚躏孟格布禄所部室庐、田稼殆尽。明分巡副使任天祚使赍布帛及铁釜,犒杨吉砮兄弟,谕罢兵。杨吉砮兄弟言:“必得敕书尽辖孟格布禄等然后已。”既,复焚孟格布禄及其仲兄所分庄各十,岱善庄一,胁所属百馀人去。既,又以恍惚太二千骑驰广顺关,攻下沙大高寨,俘三百人,挟兵邀贡敕。

  十二年,巡抚李松与总兵李成梁谋诛杨吉砮兄弟,哈达亦以请。明制,凡诸部互市,筑墙规市场,谓之“市圈”。成梁使召杨吉砮弟兄,当赐敕赏赉,乃伏兵中固城,距开原可四十里,待其至。已而杨吉砮弟兄挟恍惚太二千骑擐甲叩镇北关,守备霍九皋遣使让之曰:“若来就抚,甲骑数千何为者?”杨吉砮兄弟乃请以三百骑入圈。李松令参将宿振武、李宁等夹城四隅为伏,戒军中曰:“虏入圈,听抚则张帜,按甲毋动;不则鸣?,皆鼓行而前,急击之勿失。”松与任天祚坐南楼,使九皋谕杨吉砮兄弟。杨吉砮兄弟则益兵,以精骑三千屯镇北关,而以三百骑入圈。杨吉砮兄弟请敕书部勒孟格布禄等,九皋谯让之,渐急,杨吉砮兄弟瞋目,语不驯,李松奋髯抵几叱之。九皋麾杨吉砮等下马,杨吉砮目从者白虎赤,白虎赤拔刀击九皋,微中右臂。九皋还击杨吉砮从者一骑踣,馀骑?噪击明兵。军中?如雷,伏尽起,遂杀清佳砮、杨吉砮、白虎赤、清佳砮子兀孙孛罗、杨吉砮子哈儿哈麻,及诸从者,斩三百十有一级。勒兵驰出关,成梁先自中固城至,围击叶赫军,斩千五百二十一级,夺马千七百有三,遂深入杨吉砮弟兄所居寨。师合围,旦日,诸酋出寨门蒲伏,请受孟格布禄约束,刑白马攒刀为誓,成梁引师还。自是叶赫不敢出兵窥塞扰哈达为乱。明总督张佳胤等以阵斩“二奴”闻,成梁、松、天祚、九皋、振武、宁予廕进秩有差。

  居数年,清佳砮子布寨、杨吉砮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收馀烬,谋倾哈达报世仇,挟以儿邓数侵掠,阑入威远堡。纳林布禄尤狂悖,要贡敕如其诸父,频岁纠恍惚太攻岱善不已;且因其姑温姐煽孟格布禄、唐古鲁图岱善,俾哈达内讧。会明助岱善,袭执康古鲁。

  十六年二月,巡抚顾养谦决策讨布寨、纳林布禄。成梁帅师至海州,雪初消,人马行淖中,马足胶不可拔。成梁计击虏利月明,军抵开原已下弦,不如三月往,遂壁海州,养谦壁辽阳。是岁,河西大饥,斗米钱三千,菽二千,发海州、辽阳谷赡军。月将晦,成梁自海州乘传出,三月十有三日,至开原。令岱善军以白布缀肩际为帜,鸡鸣,发威远堡,行三十里,至叶赫属酋落罗寨。成梁使召落罗,落罗骇兵至,迎谒,命以一帜树寨门,材官十人守之,戒诸军毋犯;挟落罗及其从者三骑俱,又行三十里,至叶赫城下。布塞弃西城,奔纳林布禄与明军夹道驰,明军不敢先发。二酋麾其骑突明军,杀三人,成梁乃纵兵?,并兵以拒,其击之。游击将军吴希汉先驱,流矢集于面,创甚,弟希周奋起,斩虏骑射希汉者,亦被创。明军如墙进,叶赫兵退入城守。城以石为郭,郭内外重?障,以巨桁为栅。城中有山,凿山周遭为?,绝峻,为罗城其上,外以石,内以木,又二重,中构八角楼,置妻孥、财货。明师攻二日,破郭外栅二重。城上木石杂下,先登者辄死,城坚不可拔。成梁乃敛兵,发巨?击城,城坏,穿楼断桁,叶赫兵死者无算,歼其酋把当亥,斩级五百五十四,城中皆号泣。明军车载云梯至,直立,齐其内城,将置巨?其上。二酋始大惧,出城乞降,请与南关分敕入贡。成梁令毋攻,燔云梯,戒诸军毋发其窖粟,遂引师还。四月朔,释康古鲁遣还,因进叶赫使者谕曰:“往若?顺,朝廷赏不薄。江上远夷以貂皮、人参至,必藉若以通。若布帛、米盐、农器仰给于我,耕稼围猎,坐收木枲、松实、山泽之利,为惠大矣。今贡事绝,江上夷道梗,皆怨若。我第传檄诸部,斩二酋头来,俾为长,可无烦兵诛也。今贷若,若何以报?”遂与哈达均敕。永乐初,赐海西诸部敕,自都督至百户,凡九百九十九道。至是,畀哈达、叶赫分领之,以哈达?顺,使赢其一。

  秋九月,纳林布禄送其女弟归太祖,太祖率诸贝勒迎之,大宴成礼,是为孝慈高皇后。

  十九年,纳林布禄令宜尔当、阿摆斯汉使于太祖,且曰:“扈伦诸部与满洲语言相通,宜合五为一。今属地尔多我寡,额尔敏、扎库木二地,盍以一与我!”太祖曰:“我为满洲,尔为扈伦,各有分地。我毋尔取,尔毋我争。地非牛马比,岂可分遗?尔等皆知政,不能谏尔主,奈何强颜来相渎耶!”遣其使还。既而纳林布禄又令尼喀里、图尔德偕哈达、辉发二部使者复至,太祖与之宴。图尔德起而请曰:“我主有传语,恐为贝勒怒。”太祖问:“尔主何语?我不尔责。”图尔德曰:“我主言曩欲分尔地,尔靳不与。傥两国举兵相攻,我能入尔境,尔安能蹈我地乎?”太祖大怒,引佩刀断案曰:“尔叶赫诸舅,盍尝躬在行间,马首相交,裂甲毁胄,堪一剧战耶?哈达惟内讧,故尔等得乘隙掩袭,何视我若彼易与也!吾视蹈尔地,如入无人境,昼即不来,夜亦可往,尔其若我何!”因诋布寨、纳林布禄父见杀于明,至不得收其骨,奈何出大言,以其语为书,遣巴克什阿林察报之。布寨要至其寨,不令见纳林布禄,遣还。

  未几,长白山所属朱舍里、讷殷二路引叶赫兵劫太祖所属东界洞寨。二十一年夏六月,扈伦四部合兵攻太祖,布寨、纳林布禄为戎首,劫户布察寨。太祖以师御之,遂侵哈达。秋九月,复益以蒙古科尔沁、席北、卦尔察三部,朱舍里、讷殷二路,攻太祖,谓之“九姓之师”。太祖将出师,祀于堂子,祝曰:“我初与叶赫无衅,叶赫横来相攻,纠集诸部,为暴于无辜,天其鉴之!”又祝曰:“原敌尽垂首,我军奋扬,人不遗鞭,马无颠踬,惟天其助我!”是时,叶赫兵万人,哈达、乌喇、辉发三部合兵万人,蒙古科尔沁三贝勒及席北、皆惧,太祖戒勉之。朝发虎阑哈达,夕宿扎喀?卦尔察三部又万人,凡三万人。太祖兵少,城。叶赫兵方攻黑济格城,未下。旦日,太祖师至,面城而阵,使额亦都以百人先。叶赫兵罢攻城来战,太祖军迎击,斩九级,叶赫兵小却。布寨、金台石及蒙古科尔沁三贝勒复并力合攻,金台石者,纳林布禄弟也。布寨将突阵,马触木,踣,太祖部卒吴谈趋而前,伏其身刺杀之。叶赫兵见布寨死,皆痛哭,阵遂乱。九姓之师以此败。布寨死,子布扬古嗣为贝勒。

  二十五年春正月,扈伦诸部同遣使行成于太祖曰:“吾等兵败名辱,继自今原缔旧好,申之以婚媾。”布扬古请以女弟归太祖,金台石请以女妻太祖次子台吉代善,上许之,具礼以聘。宰牛马告天,设?酒、块土及肉、血、骨各一器,四国使者誓曰:“既盟之后,苟弃婚媾,背盟约,如此土,如此骨,如此血,永坠厥命!若始终不渝,饮此酒,食此肉,福禄永昌。”太祖誓曰:“彼等践盟则已,有或渝者,待三年不悛,吾乃讨之。”布扬古女弟,高皇后侄也,是时年十四。未几,太祖遣将穆哈连侵蒙古,获马四十。纳林布禄邀夺其马,执穆哈连归于蒙古。乌喇贝勒布占泰亦背盟结纳林布禄。二十七年,太祖克哈达。以明有责言,使哈达故贝勒孟格布禄子吴尔古代还所部。二十九年,纳林布禄以兵侵之,太祖遂以吴尔古代归。三十一年秋九月,高皇后疾笃,思见母,太祖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令其仆南太来视疾,太祖数之曰:“汝叶赫诸舅无故掠我户布察寨,又合九姓之师而来攻我,既乃自服其辜,歃血誓天为盟誓,而又背之,许我国之女皆嫁蒙古。今我国妃病笃,欲与母诀,而又不许,是终绝我也!”既而,高皇后崩。三十二年春正月,太祖帅师攻叶赫,克二城,曰张,曰阿气兰;取七寨,俘二千馀人而还。

  三十五年,纳林布禄闻辉发贝勒拜音达里使贰于太祖,太祖以是取辉发,纳林布禄不能救;而布扬古女弟受太祖聘,十六年不遣,年三十,乌喇贝勒布占泰将强委禽焉。四十年,太祖讨布占泰。四十一年,师再举,遂克乌喇,布占泰亡奔叶赫。布扬古欲遂以女弟嫁之,布占泰逊谢不敢娶,为别婚。是时纳林布禄已死,其弟金台石嗣为贝勒,与布扬古分居东、西城如故。秋九月,太祖使告叶赫执布占泰以献,使三往,不听。太祖谋伐之,先期遣第七子巴布泰率所属阿都、干骨里等三十馀人质于明。至广宁,谒巡抚都御史张涛,请敕叶赫遣布占泰,涛以闻,神宗下部议,以为质子真伪莫可辨,拒勿纳。太祖乃以四万人会蒙古喀尔喀贝勒介赛伐叶赫。会有逋卒泄师期,叶赫收张、吉当阿二路民堡。太祖围兀苏城,城长山谈、扈石木降,太祖饮以金?,赐冠服;遂略张、吉当阿、呀哈、黑儿苏、何敦、克布齐赉、俄吉岱七城,下十九寨,尽焚其庐舍储峙,以兀苏城降民三百户还。

  叶赫愬于明,以兵援,遇介赛,战胜,遂遣使让太祖,令游击马时柟、周大岐率兵千,挟火器,戍叶赫。太祖至抚顺,投书游击李永芳,申言:“侵叶赫,以叶赫背盟,女已字,悔不遣,又匿布占泰;故与明无怨,何遽欲相侵?”遂引师还。

  金台石有女,育于其兄纳林布禄,嫁介赛。金台石既为贝勒,杀纳林布禄妻,介赛假辞为外姑复仇,觊得布扬古女弟以解。布扬古女弟誓死不原行。介赛治兵攻叶赫。既而喀尔喀贝勒巴哈达尔汉为其子莽古尔代请婚,布扬古将许之。明边吏谕布扬古,姑留此女,毋使叶赫。四十三年夏?縻;而以兵分屯开原、抚顺及镇北堡为犄角,?太祖及介赛望绝,冀相五月,布扬古遂以其女弟许莽古尔代,秋七月婚焉。太祖闻,诸贝勒皆怒,请讨叶赫,不许。请侵明,又不许,且曰:“此女生不祥,哈达、辉发、乌喇三部以此女构怨,相继覆亡。今明助叶赫,不与我而与蒙古,殆天欲亡叶赫,以激其怒也。我知此女流祸将尽,死不远矣。”布扬古女弟嫁莽古尔代未一年而死,死时年盖三十四,明所谓“北关老女”者也。是岁为太祖天命元年。

  《清史稿列传十》里面的,说得很不具体。

  麒麟(qílín)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2、比喻才能杰出的人。

  麒麟简介

  [编辑本段]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由鹿演化而来,但它又决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装备。据说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獐子;有牛的尾巴,圆的头顶,却只有一只角。有的说麒是雄的,麟是雌的,形状被描绘得略有不同。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相关记载

  [编辑本段]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按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相关风俗

  [编辑本段]

  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鹿本身便是兽中驯良者,有力、善跑,大有益于人。传说中的白鹿尤有神性。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是以鹿类为主,融合了牛、羊、马的特点。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对麒麟的研究亦不如对龙凤文化的研究那么火爆,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谁,其源流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为周人原居西北,那时的西北,水草丰美,适宜鹿类的生长。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综合的意义,而成为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公元1419年,郑和带着马林国国王赠送的长颈鹿回到了南京。由于长颈鹿长相极像中国民间传说的吉祥之物:麒麟,再加上当时的中国国民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认定,马林国国王所赠长颈鹿就是麒麟。

  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1、麒麟乃是传说中的神话动物,现实生活中或许并不存在;

  2、麒麟在百兽中地位仅次于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乃毛类动物之王;

  3、麒麟对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子即为麒麟所送;

  4、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著名的瑞兽之一。麒麟含仁怀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兴衰与麒麟的传说很多;

  5、麒麟与凤凰一样,乃有雌雄,麒乃雄。麟为雌,麋身、牛尾、鱼鳞、足为偶蹄(但亦有麒麟有五趾之说)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

  6、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

  7、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8、麒麟或许就是长颈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带回非洲地区的长颈鹿,当时明朝人没有见过这种只有在热带草原才出产的大型动物,以为其是麒麟!所以才有上面朋友说的麒麟是长颈鹿一说!"麒麟"这个词在日本就是长颈鹿的意思

  9、麒麟在西方世界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它的形状如同一匹长了角的马。在《旧约全书》中独角兽作为一种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曾被频繁的提到;日本著名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很多人都看过,里面有一个青铜战士,长得和天马星座的守护战士星矢差不多,铠甲也差不多,那就是独角兽星座。

  10、麒麟的形象现在仍然可以看得到。目前,中国现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镇守瑞兽有多种神兽,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来,在南京中山门外,有一雕塑,乃名辟邪,此形象亦是南京的象征,取材于南京城外南朝萧梁帝陵。此雕塑纹饰华丽,身躯趋向于狮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该雕塑挺胸曲腰,目目真口张,颈短而阔,昂首作仰天长啸状,兽身纹饰极富装饰味,其体感强,且厚实,在重视整体感的基础上,更注意夸张和变形,显得壮美而有生气。

  11、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如名著《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另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代表爱情的见证。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公交于男主人公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

  西狩获麟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国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东周列国志》虽系历史小说,但所记载的内容和史书基本相同,决非虚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 《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1991年出版的《文史知识·说麒麟》一文记载“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麟’的,一是《春秋》,二是《诗经》。”《春秋》以记载谨严著称,绝不语怪、力、乱、神没有的事,更不会捕风捉影地瞎说。 再如《历朝纲会纂》、《纲易知录》、《曹南文献录》、《曹州府志》、《巨野县志》等也都作了如实的记载。 “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庚申三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象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狩获麟”的故事,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亦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皆以此命名。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兽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二十一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 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代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 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 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麒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就是中国旧时生育民俗。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巨野是麒麟的故乡,巨野百姓对麒麟情有独钟。在巨野,关于麒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巨野历代以麟为名的人和事物也数不胜数。2007年,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为巨野开发麒麟文化迎来了契机。

  麒麟送子

  [编辑本段]

  中国旧时生育民俗。祈子法的一种。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永远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

  麒麟,亦作"骐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井居四灵之首位。《礼记·礼运》有"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泽)。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有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部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麒麟,虽说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那样括灵活现,历历在目,深入人心,无论作为观念形态的,还是作为物化形态的,都以其为吉祥形象进行长期的表现,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国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体现了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对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脱离物神崇拜的一种发展。麒麟,将是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

  麒麟文化

  [编辑本段]

  一、麒麟的创造与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选择的鹿、牛、马、鱼等吉祥动物进行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国属于原始动物崇拜,并在古代一种帝王的象征,同时,还被纳入神学政治的范畴之中。《宋书·符瑞志》云:"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瑞应图》亦曰:"王者承先圣法度,无所遗失,则白鹿来。"后来,当人们崇拜神仙时,白鹿又被当作仙家的神畜。中国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书中早有白鹿与始祖神诞生的神话传说。满族中有《抓罗妈妈》鹿神神话。在养驯鹿的鄂伦春、鄂温克族和打猎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萨满巫师的神灵,并以为萨满常化成鹿形出现,甚至于萨满巫术中都坚信萨满的真魂可以化为鹿身斗法,鹿胜则萨满胜,鹿死则萨满生命也终结。在民间,鹿还以长寿仙兽的形象出现,在多种场合用以表达祝寿、祈寿的主题。此外,鹿还与"禄"谐音,象征福气、奉禄。

  牛,在上古时期就走向祭坛,成为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神圣物。民间传说牛是来到人间帮助人类的天上神灵,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财富,而且它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给人类以精神的财富。牛崇拜在中国各族民间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的秦国己设有怒特祠专祀神牛,这是古代最早记录的耕牛崇拜。象中国的纳西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将牛视为创世神兽。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温克族、傣族等地区亦都有祭招神牛习俗。

  马,被认为是聪明、忠诚、勇敢而耐劳的动物,具有高贵、飘逸、优雅的气质。《易经》中将马象征天,即"乾为天"。马崇拜多流行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中,他们以马为主要乘运动力。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礼仪和修建马冲庙的记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有以白马为祭马,认为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青牛属阴,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护神时选神马、献神马的习俗。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用,可随处吃走,不准驱赶,甚至可以随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马多选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记。

  鱼,作为一类水生动物的总称,其身上的鳞皮被珍视为吉祥、美丽的装饰,"鱼鳞锦",就是传统的吉祥纹样。鱼崇拜一直在中国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等民族广泛流传,许多神话中都有说大地是驮在巨大的鱼背上的故事传颂。,"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上的世界图像,也把人间大地放在两条巨大的鱼之上。鱼又与"余"谐音,成为生活富足、美满的象征。

  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