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第1张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很多喜欢研究文学的人们都会想要去购买一本真品。那么你知道应该如何去鉴别清楚它的真伪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摺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型。古书字型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古书的纸质

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如何通过字型鉴定古籍年代

唐刻本

现存最早的唐代刻本,除了敦煌所出乾符四年877与中和二年822两种唐历和刻于咸通九年868卷本《金刚经》已流散异国以外,未见其他传本留存。所以说,唐代古书都是传说级别的东西。

宋刻本

前面说到,宋时刻书印书事业繁盛,两浙、四川与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刻书的中心,刻书单位有监司、州学、书院、家塾、书坊等。但为何到今天宋版书寥若晨星呢因为即使排除战火、天灾的因素,一般纸的寿命也只不过千年而已。像唐代遗留下来仅存的那几本书,若不是纸张在溼度为零、几乎真空的敦煌戈壁滩的洞窟中存放,绝无保全的可能。

每一册宋版书都是艺术品,弥足珍贵,因此现代按页卖,且每页都在万元以上。其实早在明末崇祯年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就按页购宋版书了。他在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谓:“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宋代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由工于刻书前要请书法大家缮写上版,字型既美,校刻亦精,字型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元刻本

元代初期刻书承南宋遗风,字型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误为宋刻本,后流行赵体字。元浙本多由士大夫经手,流风所及,自然流行赵体,渐有颜体字,字瘦一些、圆劲一些,不像南宋建本字那样横细竖粗。元代俗文化发达,故刻本中多简体字和俗字,许多简体字跟现代一致。

官刻、家刻中较少,经史文集中较少,坊刻和话本类书中较多。元本墨色稍淡,刀法也显软弱无力。早期用纸,白麻纸、黄麻纸兼而有之,中期以后,则多用黄麻纸。元朝皇帝为蒙古族。人名汉字都是音译、无法避讳也不用避讳。元人礼制观念淡薄,查禁的也不严,元刻本中几乎没有讳字。

明刻本

明代刻书情况,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明初至正德一百余年间,刻书风格继承元代余韵,无论官刻私雕,概括起来讲,那就是“黑口、赵字、继元”。

嘉靖1522—1566至万历1573—1620时期,近百年间,由于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反映在刻书风格上,一洗前期旧式版式、行款、字型,全面仿宋。这一时期所刻的书,除了司礼监刻一遵旧式少有变化外,其余无论官雕私刻,完全变为另外一种风格,即“白口、方字、仿宋”。颇有宋版遗风。

嘉靖 六家文选 字型

万历后期至崇祯1628-1644时期,刻书风气又一变,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竖重,更显死板,讳字也较以前为严。

清刻本

清代刻本繁多,综而观之,大致有如下特点:清代刻本以康熙为界,其字型变化分作两个时期,康熙以前是明万历后的风格,字型长方,横细竖粗。

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物更是文化的实证,那么我们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到底有多少?又如何决定它们到底有多珍贵呢?

文物通常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的一级文物又分为甲、乙两个等次,而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可以称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换言之是不是“国宝”,要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而且鉴定专家必须共同在场,至于鉴定时所持的标准,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谈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区别很大,但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 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但自近代以来,承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却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海外。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仅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1/10。

国宝,国家级别的宝物,对国家有重大意义,我国有大熊猫、吴哥古迹等。没有专业的等级划分。

国宝即国家的宝物,不管是物品还是非物品,都可以被列为国宝。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宝,这些国宝受到所在国家的特别保护,他们大都作为无价之宝,成为国家的骄傲和象征。

我国的文物等级,按照文物藏品的定级标准,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其中珍贵文物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列为一级文物。

国家一级文物(一级文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中国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藏品中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的定级,是“珍贵文物”三个级别中之最高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 (境) 展览文物目录》,共有64件 (组) 一级文物禁止出国 (境) 展出:

“五星出东方”护膊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陶鹰鼎

司母戊铜鼎

利簋

大盂鼎

虢季子白盘

凤冠

嵌绿松石象牙杯

晋侯苏钟 (一套14件)

大克鼎

太保鼎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良渚出土玉琮王

水晶杯

淅川出土铜禁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齐王墓青铜方镜

铸客大铜鼎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涅槃变相碑

常阳太尊石像

大玉戈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青铜尊盘

彩漆木雕小座屏

红山文化女神像

鸭形玻璃注

青铜神树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摇钱树

铜奔马

铜车马

墙盘

淳化大鼎

何尊

茂陵石雕

河姆渡土“陶灶”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兽首玛瑙杯

景云铜钟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八重宝函

铜浮屠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中山王铁足铜鼎

刘胜金缕玉衣

长信宫灯

铜屏风构件5件

角形玉杯

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

直裾素纱禅衣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红地云珠日天锦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

青花釉里红瓷仓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在古代,弹琴(多指古琴)、弈棋(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今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琴棋书画 qín qí shū huà 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琴棋书画均起源于文献所称的“三皇五帝”时期(2607 BC-2110 BC,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以下所注帝王在位年代均引自该表),或田野考古学所称的“中原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100 BC)。 琴瑟,据文献记载,伏羲(2400 BC-2370 BC)发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客人不说话,全神贯注地看弹琴和听琴声。这是正式的音乐会场合。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所以琴瑟的发明时间是在2400 BC-2370 BC,发明地点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阳市。 围棋,据文献记载,尧舜(2205 BC-2110 BC)发明围棋。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今日富饶广阔、人口密集的黄淮海平原,在2600 BC以前,是一片大沼泽区,即《山海经》所称的“大荒”,基本上无人居住。从2600 BC开始,大汶口文化居民从东边进入此区,原红山文化居民从北边进入此区,仰韶文化居民从西边进入此区,良渚文化居民从南边进入此区。各地移民涌入无人区之初,因为空地很多,基本上都在埋头圈地,相互之间没有冲突。这就像围棋开局之初,双方各自抢占实地。随着移民的增加,无主的空地越来越少,各族群的居地也开始相互接壤,甚至交错,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局面,为了巩固地盘和扩大生存空间,各族群之间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吞并与反吞并的实力对实力、智力对智力的长期较量,较量的基本原则是以多胜胜少,靠局部的人数优势,靠围殴来决定人地的归属(现代农村两个村庄间的土地纠纷,也是靠械斗解决,人数多的大村有较多胜算)。这正是围棋的基本博弈方法。围棋有别于象棋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棋子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这正是移民世界的特征。在当今的移民国家美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各国移民涌入,这些移民原来的身份各不相同,到了美国以后就都一样了,将军会和小贩在一个餐馆洗盘子,因为他们都是移民。所以,围棋是对鲁西豫东地区初期历史的模拟,是中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用娱乐形式重温当年的智力、实力的激烈较量过程。古文献称尧舜发明围棋的目的是要安抚他们各自的嫡长子丹朱和商均,因为实行禅让制度的缘故,他们不能登上帝位、亲演国家历史,故用围棋来模拟演化国家历史,以满足他们心中的欲望。若以尧舜居住的地点作为围棋诞生的地点,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 书法是汉字文化圈里独有的艺术形态。书法产生于汉字发明之后。据文献记载,汉字是由黄帝(2337 BC-2307 BC)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汉字发明的可能地点有三个:山东日照两城镇、曲阜、新郑,最有可能是曲阜。因此,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出现在2300 BC以后,地点是在中原地区。 绘画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也可能和书法同时出现(古人说“书画同源”)。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是帝舜(2162 BC-2110 BC)的妹妹“夥首”。如果以“夥首”作为绘画艺术产生的标志,那么她生活的时代可能晚了一些,晚于汉字的发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点难以确定。

  至于你说的仅仅是围棋的一种境界。围棋有九品境界。

  9品其实就是以前的段位,现在的9段制其实也是受到9品影响而产生的,这种棋品制,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了。《说郭》上曾引魏国邯郸淳的《艺经》,上有:“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复云。”

  在《棋经十三篇》上,也有相同的记载,明人许仲冶在《石室仙机》中作过这样的解释:一品入神,是指:“变化不测,而能先知,精义入神,不战而屈人之棋,无与之敌者,这算上上。二品坐照,是指:“入神饶半先,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至虚善应”的本领。这算上中。三品具体,是指:“入神饶一先,临局之际,造形则悟,具入神之体而微者也”。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两先,临局之际,见形阻能善应变,或战或否,意在通幽。这算中上。五品用智,是指:“受饶三子,未能通幽,战则用智以到其功”。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饶四子,不务远图,好施小巧”,这算中下。七品斗力,是指:“受饶五子,动则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专斗力”。这算下上。至于下中和下下,《石室仙机》未作解释。但我们已可看出,这九品中品与品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注:入神就是对围棋真谛较为了解对围棋产生了微妙的感觉

  坐照也就是能高心平气和的思考分析

  具体就是已经能够考虑的较为全面了

  前面多指技术问题 到后面就是境界了

  通幽就是能够在围棋里感觉到一种幽静能够发掘一种道理

  用智就是在围棋中可以投入智慧 用智慧去胜出别人 比起纯粹的技术更多了一份变通

  小巧是指下棋让他认为已经不需要太多思考了

  斗力就是力量已经十分强大了

  若愚 大智若愚 他已经将人生与棋联系在了一起

  守拙 已然超出心的范围 似能通神 每步棋如有神助 让人感觉鬼斧神工 不可捉摸

中国古时候采用了科举制,是跟现在学生的高考一样,在学生经过科考的选拔,考取进士。对于各个阶段的人来说,科举制是比较公平的,穷人的孩子也可以当上官。当然,去上学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科举制促进了社会学习的氛围。

古代知识分子,士,或者按照王建雄的叫法,士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靠学识取得社会地位,居四民之首,获取官职是他们的目的。他们的职责在于帮助君主处理国事, 所以更加重视治理国家的能力和学识。

那么古代的学生都学些什么呢?例如秀才,有方策略五道,不仅要求考生精通时事,引经据典,出治国方略,另外文理也在评定标准之内。古代的读书人都是儒家学说的传承者(当然也会学习道家、佛家等百家思想),所以各家的经书、理论都是学习的对象。另外,像《史记》《战国策》之类的史书文学也会成为学习的典范。而这些教科书同时又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都是文人雅士,都会吟诗作对的。这与现在的读书人在学习的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而现在的学生 ,偶尔会学习儒家经典之类的儒家经典,有很多时候学生学习或者去背,都是为了考试,现在的学生还得学数学,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什么东西,其实到最后都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有部分学生大学上完以后,却用不到以前学的东西。按照我的观点,古代书生的知识,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老师,甚至比大学老师还要更高,古代书生有很多才能的人,那些精通儒家经典的,相当于现在的学者。中国古代人才辈出,可千万不要小看古代的书生。古代当官的知识都不一定有书生的高,古代书生跟现在的学生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出人头地。所以现在的学生都应该好好学习,报答社会,报答父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