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的历代名人
倪涛出生于北宋元佑元年(约1086—1125),《宋史》记载为安徽广德人。《安徽宣城市历代名人》步《宋史》后尘:“倪涛,北宋广德人,官至左司员外郎,清廉正直,名载《宋史》“。
丱角能属文,博学强记。年十五,试太学第一,遂擢进士,调庐陵尉、信阳军教授。入为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司勋、左司员外郎。朝廷议有事燕云,大臣争先决策,为固位计,皆心知不可,无敢一出口,涛独言其非。且曰:景德以来,辽守约不犯边,盟誓固在,不可渝也。天下久平,士不习战,军储又屈,毋轻议以诒后患。王黼怒曰:君敢沮军事邪!于是言者论其鼓唱撰造,贬监朝城县酒税,再徙茶陵船场,卒,年三十九。死之年,金人犯阙,朝廷忆涛言,官其一子。有《云阳集》传于世。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 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字新吾。1901年 1月29日生于安徽广德,1989年 7月11日卒于北京。1925年毕业于。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年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许杰于30年代初研究长江下游笔石,建立了地层系统和笔石带,至今仍是中国东南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的标准。40年代,他着重研究鄂西和长江中游的奥陶系生物地层,为扬子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打下了基础。60年代,他研究了保存完好的三角笔石立体标本,为解决其分类位置提供了证据。他分析了笔石体演化过程,认为笔石枝的递减是笔石演化系统的主干,笔石体的复杂化则是演化系统的旁枝。80年代,他发表了《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若干重要问题》,全面论述了中国奥陶纪笔石群的类型、分区、笔石带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讨论了奥陶系的顶、底界限;探讨了世界笔石群的发源,古地理分区等理论问题。
主要著作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1934)、《宜昌属及宜昌期动物群》(1948)、《柴达木下奥陶系一个新笔石层》(1959)和《中国笔石科的演化》(1976)等。 徐有芳,1939年12月生,安徽广德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名誉研究员。
1973年4月加入中国***,1963年8月参加工作,安徽农学院林学专业毕业。1959年9月至1963年8月在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学习。 1963年8月至1973年10月任吉林省八家子林业局营林处技术员、计划科计划员、政治部宣传科科员、党办秘书。1973年10月至1981年11月任吉林省林业厅计划处工程师、副处长。1981年11月至1983年4月任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常务副局长、党委常委。1983年4月至1985年1月任吉林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林业工业联合公司经理、分党组书记。
1985年1月至1986年3月任林业部林业工业局局长。1986年3月至1993年3月任林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7年5月任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扑火指挥部副总指挥。1993年3月到1997年7月任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93年至1998年任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1994年任中国防治沙漠化协调小组组长。1996年6月至1997年6月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2月任首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7年7月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1998年4月在中共黑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常委。1999年2月当选第九届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2年4月再次当选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
2003年1月在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年3月不再担任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 是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真正的武功秘籍是有的,只是大多数不为人所知,以前我也有个武侠梦,期间寻找不了不少武功秘籍,特别是在 古籍阁 中找到了很多武功秘籍,
另外说一下有没有真正的武功秘籍,《史记》记载盖聂剑术超群,在他眼里,荆轲就是一水货,应该是剑术相当精湛的了,但是没有记述他的剑术的名字,也没说明师承何人,这个我要慢慢调查一下。
后羿的箭术相当精湛,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据说快赶上羿(就是射太阳那个)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他称作后羿。
赵子龙枪术精绝
马超西凉神掌
达摩祖师创少林七十二绝技
李靖将禅宗打坐与战场格杀熔为一炉,自创内功,中国功夫从此有内功一说。
张三丰将医道导引之术和武术技击结合起来创造出点穴之术。
戚继光善白打,也就是徒手格斗
俞大猷擅长棍术,少林派的棍术经他指点才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陈氏太极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实乃无数最高境界
武当三十六功,如混元阴阳五行手,五雷闪电手,红纱勾魂手,黑纱迷魂手,和血功等也是武林中外人难窥其脊的绝学
至于混元霹雳掌,大力金刚掌,子午阴阳掌等都是一些比较好的武功
至于说到神秘,
后面这两行应该说是武林中相当神秘的了,个人还是喜欢李小龙截拳道,你别被那些神叨叨的名字和那些夸大的描述吓到了,五雷闪电手,练成之后可以手心放电,不用练,人本来就是有静电的,混元阴阳五行手,能发金木水火土五种内气,子午阴阳掌,一手黑色,一手赤色,轻者一掌致残,重者立马毙命,靠,真那么能打就去参加世界自由搏击大赛得了,打不死都能电晕
《史记》记载盖聂剑术超群,在他眼里,荆轲就是一水货,应该是剑术相当精湛的了,但是没有记述他的剑术的名字,也没说明师承何人,这个我要慢慢调查一下。
后羿的箭术相当精湛,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据说快赶上羿(就是射太阳那个)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他称作后羿。
赵子龙枪术精绝
马超西凉神掌
达摩祖师创少林七十二绝技
李靖将禅宗打坐与战场格杀熔为一炉,自创内功,中国功夫从此有内功一说。
张三丰将医道导引之术和武术技击结合起来创造出点穴之术。
戚继光善白打,也就是徒手格斗
俞大猷擅长棍术,少林派的棍术经他指点才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陈氏太极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实乃无数最高境界
武当三十六功,如混元阴阳五行手,五雷闪电手,红纱勾魂手,黑纱迷魂手,和血功等也是武林中外人难窥其脊的绝学
至于混元霹雳掌,大力金刚掌,子午阴阳掌等都是一些比较好的武功
至于说到神秘,
后面这两行应该说是武林中相当神秘的了,个人还是喜欢李小龙截拳道,你别被那些神叨叨的名字和那些夸大的描述吓到了,五雷闪电手,练成之后可以手心放电,不用练,人本来就是有静电的,混元阴阳五行手,能发金木水火土五种内气,子午阴阳掌,一手黑色,一手赤色,轻者一掌致残,重者立马毙命,靠,真那么能打就去参加世界自由搏击大赛得了,打不死都能电晕
以前在 古籍阁 中找到的真实的武功秘籍目录你们可以看看
《真元宝笈 内功神髓大观》
《真本达摩易筋经外经》
《秘传二百一十六断魂手》
《秘传暗器三种——飞刀飞镖飞剑真传合刊》(金倜生)
《童子功》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
《少林达摩易筋经》
《少林达摩易筋经图解》
《铁布衫功法》
《道藏气功书十种》
《少林三绝 气功·点穴·擒拿》
《少林点穴术》
《少林点穴法及治疗》
《少林秘传武功与点穴》
《少林秘技 七十二点穴擒拿术》
《铁裆功》
《隐光寺五百钱摸穴术教程》
《飞檐走壁水面飞行真传合刊》(金铁盦)
《汉书‧艺文志》所列 199篇 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 篇﹐其中除射法外还提到“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这些都是中国最古的武术著作﹐虽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国早在汉代﹐拳术﹑剑术等武术技巧就已用文字留传下来。
《马槊谱》 作者不详﹐是中国隋代的枪法书﹐後来亡佚﹐内容已不可考﹐但其序言在《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收录。
《角力记》 宋代调露子著﹐是中国五代十国到宋初的有关角力和拳术的史料书﹐有述旨﹑名目﹑出处﹑杂说等篇。在《宋史‧艺文志》﹑宋郑樵《通志》﹑清《琳琅秘室丛书》等书中均有收录。
《武经总要》 宋代曾公亮撰﹐成书於1044年﹐是北宋王朝用国家力量编辑的一部军事著作﹐但涉及武术的内容颇多。
《武编》 明代唐顺之编﹐介绍了明代以前各种武术器械和各派拳术的练法﹐并与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一样﹐也介绍了中国各派武术的情况。
《唐荆川先生文集》 明代唐顺之的随笔和文集﹐其中涉及武术的有“游嵩山少林寺”﹑“杨教师枪歌”﹑“峨嵋道人拳歌”等。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省武进县人﹐明代抗倭名将。
《正气堂集》 明代俞大猷著﹐有“余集”﹑“续集”﹐又名《北虏忌讳》。此书“余集”卷 4载有《剑经》﹐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转录。
《江南经略》明代郑若曾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行。该书卷8“兵器总论”记述了武术流派﹐其内容与《续文献通考》几乎相同﹐仅赵家拳一项记述内容稍异。
《纪效新书》 明代戚继光著﹐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选本分18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等﹔王象乾本则分14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手足篇﹐记述了枪﹑牌﹑筅﹑棍﹑钯﹑射﹑拳等武术﹔《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剑经》和戚继光自编的《拳经》32势图诀等。此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在以後出版的《武备志》以至《三才图会》等书中均有转载。朝鲜在此书的基础上编成《武艺图谱通志》﹐日本江户时代兵法家平山行藏也曾翻印刊行。此外﹐日本还以《武术早学》﹑《军法兵记》﹑《兵法奥义书》等不同书名刊行此书。
《五杂俎》 明代谢肇浙著。此书一部分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情况﹐并把少林拳称为“少林寺拳法”﹐此书有万历如苇轩本﹐中华书局曾重印。
《阵纪》 明代何良臣著﹐分4卷﹐其中第2卷“技用篇”记述了射﹑拏﹑拳﹑棍﹑枪﹑筅﹑牌﹑刀﹑剑﹑短兵等武术。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 《续文献通考》 明代王圻著﹐此书兵考“总论军器”篇中记述了枪﹑刀﹑弓﹑弩﹑棍﹑杂器等各派武术。
《三才图会》 明代王圻著﹐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此书“人事部”载有“射法图器”﹑“马箭图”﹑“拳法图”﹑“枪法图”﹑“棍法图”﹑“旁牌势图”等﹐多录自《纪效新书》。此书“器用部”又从《武经总要》转录了不少武术器械图解。
《耕馀剩技》 明代程宗猷著﹐有《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等4篇﹐主要介绍了少林棍法﹐有理论﹐有动作图解。本书有千顷堂影印本和周越然影印本﹐近代改名《国术四书》刊行。
《涌幢小品》 明代朱国祯著。此书卷12载有武术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家和拳术等。
《武备志》 明代茅元仪费时15年﹐参考兵书2000 馀种编写而成﹐共分5部240卷﹐其中第84~92卷载有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拳等武术图解﹐并收录有戚继光﹑程宗猷的部分武术著作。
《武备新书》 明代谢三宾对《纪效新书》进行修订而成﹐内容与《纪效新书》大同小异﹐只增加了“秘传短打法”一篇。
《手臂录》 清代吴殳著﹐康熙元年(1662)刊行﹐此书以精解枪法而著名﹐在後世出版的《藉月山房汇抄》﹑《指海》等书中均有收录。此书 4卷後附1卷﹐除卷3的“单刀图说”和卷 4的“诸器总说”﹑“叉说”﹑“狼筅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後剑诀”外﹐均讲枪法﹐并附有图解。吴殳(1611~1695)﹐又名乔﹐号仓尘子﹐明遗民﹐江苏娄江县人(一说太仓县人)﹐少年时酷爱武术﹐勤学苦练﹐曾从石敬严学枪法﹐从渔阳老人学剑法﹐从郑华子学马家枪法﹐从朱熊占学峨嵋枪法等﹐对各种兵器多有心得。明亡後﹐吴殳不求仕进﹐专攻武术﹐年五十还向别人学实战剑法﹐并著书阐述已经失传的剑法。
《万宝全书》 清代烟水山人编﹐後由毛焕文修订刊行。此书记述体育﹑文艺﹑游戏﹑养生法等﹐涉及武术的有“拳棒跌解法”和“要家临危解法”﹐并介绍了拳术和擒拿护身法等。
《阴符枪谱》 作者不详(据唐豪考证﹐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书记述了枪法秘诀﹐如高下﹑左右﹑刚柔﹑虚实﹑进退﹑动静﹑阴阳﹑黏随诸理﹐与太极拳理论完全吻合。
《拳经》 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陈松泉﹑张鸣鹗撰﹐清代康熙初张孔昭补充﹐乾隆年间曹焕斗又补充﹐民国时期﹐曾先後被改名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和《拳经拳法备要》印行。此书是记述少林拳术的名著。
《太极拳经》 作者不详(据唐豪考证﹐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书阐述了太极拳原理﹐又名《太极拳谱》。
《内家拳法》 清代浙江黄百家著。黄百家自幼从王徵南学内家拳﹐在王死後 7年著成此书﹐记述有“五不能”﹑“打法”﹑“穴法”﹑“禁犯病”﹑“练手者卅五”﹑“练步者十八”等内容。
《苌氏武技书》 清代河南人苌乃周著。全书共 6卷﹐第6卷记述枪法﹑猿猴棒﹐双剑等器械练法﹐其馀5卷均记述拳术和拳理﹐民国时期经徐哲东修订重印。
《兵仗记》 清代仁和王 丹麓著﹐载於《昭代丛书》甲集卷47。此书记述有关戈﹑矛﹑殳﹑长戟﹑手戟﹑车戟﹑ ﹑蛇矛﹑剑﹑拏﹑伏拏﹑匕首﹑枪﹑刀﹑钯﹑叉镗﹑锤﹑棒﹑斧﹑鞭﹑ ﹑铲﹑狼筅﹑藤牌等各种器械的构造和用法。
《清稗类抄》 清代徐珂编撰。此书是一部有关清代史实的笔记集﹐全书分92类﹐其中技勇类记述武术较多﹐如“叶鸿驹精内家拳”﹑“蒋志善枪术”﹑“草庵和尚用铁杖”﹐“德宗十三响枪”﹑“江阴煎海僧所用铁刀重八十斤”等。
《陈氏太极拳图说》 清代陈鑫著﹐记述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和理论﹐并附有图解。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除《陈氏太极拳图说》外﹐还著有《太极拳引蒙入路》﹑《三三拳谱》等书﹐陈鑫写《陈氏太极拳图说》费时10馀年﹐1933年出版﹐是太极拳的重要著作之一。
《拳术教范》李存义编﹐是参考《五行拳谱》﹑《连环拳谱》以及弹腿等编成的武术教材﹐李存义(1846~1921)﹐原名存毅﹐字肃堂﹐後改名存义﹐字忠元﹐河北深县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李自幼爱好练武﹐各派武术都学﹐长年在保定开镖局。1912年﹐李被聘为天津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後来去上海﹐在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过武术教师。
中国功夫源远流长上千年,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为中外所瞩目。事实上,中国功夫亦因一代巨星李小龙的一系列动作**而大放异彩并风行全球,里面所展露的中国拳脚功夫,更受到国际间高度的重视,使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功推向了世界,成功的打响了中国功夫这块金字招牌。
回溯到中国功夫的起源,从古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学实物的发掘相印证,在史前时代,人们为了获取生活所需和适应大自然的适者生存条件,因应人与人争、人与兽争,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摔绊、擒拿等动作。并且在原始社会里的节庆或祭典仪式中,常有干戚舞、大武舞、弓矢舞、矛舞和角抵舞的活动,这都是搏斗技巧动作所组合成套的运动形式,是以歌舞来显示武勇凯旋,展示荣耀,也是「武术套路」最早的起源。
另外私有制萌芽后,部落间的战争使格斗的技术不断发展,从西汉时期的储具圆雕<格斗>上手,就生动地展现出徒手相博的场景。在激烈的生存博斗,要求一定要有必胜的攻防格斗技能,经过实际演练并能自觉的运用,这就是功夫的萌芽。
中国功夫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称谓,例如在夏、商、周时称为拳勇、手博、相高、角力;春秋战国时称技击、相博、手战;秦汉三国时称武艺、角抵、摔胡、手博、手格、长手等;魏晋南北朝时称武术、讲武、相扑、拳法等;随唐时期称拳捷、试扑、手搏、相搏等;宋朝时称武艺、武技、相搏、手搏、打套子、角抵等;明朝时称白打、使拳、使艺、拳法等;清朝称把式、对力、对拳、武艺;而民国以后称国术、武术、国技、把式、八式、操扁卦、功夫等。
以上称谓虽因时代、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相异而有所不同,且有的名称除了在古籍中才能找到,一般并不经常出现,但都是代表着中国功夫在历史中的演变及定位。现在我国称为国术,大陆称为武术,国际间最为流行的通称则有中国功夫(Chinese Kung-Fu)、国术(Chinese Kuo-Shu;Martial Arts)、武术(Wu-Shu)等三种。
中国功夫来源于古代人类为了战胜野兽,为了更好的保卫自己以及健身等思想的作用下,运用一些动作,器械等来达到这些目标,并在前人不断的锻练中形成固有的套路,并经过后人的不断修改,不断完善而形成中国功夫。
http://wwwxiaoicom/browseDetaildoqid=1125009
当前人们提到散打,离不开一人打字,这是我们多年来宣传的成效,应当矛以肯定。不过人们可能又忽视了一个问题,哪就是“精神”上的训练。做为了中国功夫的代表,不能仅仅按照现代体育来训练,应当将我们的精髓加入,哪就是:
一、礼:
练武的人首先是知礼,为了制止打人,而不是为了打人。
二、苦:
练武的人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不仅要练武吃苦,而且要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有一种心理的承受力。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超越
练武的人,不是一介武夫,而是和绅士一样的。更重的是,还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能力。
中国功夫是中国武术和中国气功的一种统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价值的体育运动方式。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项运动。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以生存为主要目的的阶段,战国时代以军事技能为主要用途的阶段,在民间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这些套路和软硬功夫,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1、拳术
源为武艺之源。少林派拳术有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战拳、昭阳拳、连环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太祖长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观潮拳、金刚拳、七星拳、练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长锤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长关东拳、青龙出海拳、翻子拳、鹰爪拳、护身流拳等。
对练拳术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横炮、二十四炮、少林对拳、一百零八对拳、华拳对练、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在练习少林拳时,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拳势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步法进退灵活,敏捷,有冲拳一条线之说。在身段与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气沉丹田。其动作迅如闪电,转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少林拳分南北两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还分许多小派。
2、棍术
少林派棍术有猿猴棍、风火棍、齐眉棍、大杆子、旗门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云阳棍、劈山棍、阴手棍、阳手棍、五虎擒羊棍等。对练棍术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杆、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扫一劈全身着力。棍练起来呼呼生风,节奏生动,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克敌制胜,在历代抗敌御侮中,少林棍发挥过重要作用。
3、枪术
枪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枪术有少林枪、五虎枪、夜战枪、提炉枪、拦门枪、金花双舌枪、担拦枪、十三枪、十八名枪、二十一名枪、二十四名枪、二十七名枪、三十一名暴花枪、三十六枪、四十八名枪、八十四枪、六门枪势、十枪架、六路花枪、秘授枪谱三十六点、豹花枪等。
对练枪术有枪对枪、对手枪、战枪、双刀对枪、六合枪、三十六枪破法对练、二十一名枪对刺等。
少林枪术有一条歌诀是:“身法秀如猫、扎枪如斗虎,枪扎一条线、枪出如射箭,收枪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压枪如按虎、挑枪如挑龙,两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拦、拿、亢、点、崩、挑、拨,各种用法奥妙全。”
4、刀术
刀是历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誉为“百兵之帅”。“刀如猛虎、枪似蛟龙”,刀术的演练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凛烈的气慨。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单刀、少林双刀、奋勇刀、纵扑刀、雪片刀、提炉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单刀、座山刀、六路双刀、八路双刀、太祖卧龙刀、马门单刀、燕尾单刀、梅花双发刀、地堂双刀、滚堂刀、单刀长行刀、五虎少林追风刀等。
对练刀术有刀对刀、二合双刀、对劈单刀、对劈大刀、单刀进双刀等。刀的使用特点是缠头裹脑、翻转劈扫、撩挂云刺、托架抹挑等,并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劈、撩、斩、刺似猛虎之说。
5、剑术
剑术矫健、优美、豪放,自古至今流传深远。
少林派剑术有达摩剑、乾坤剑、连环剑、太乙剑、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绨袍剑、刘玄德双剑、青锋剑、行龙剑、武林双剑等。
对练剑术有二堂剑、五堂剑对刺、少林剑对刺等。剑诀:“剑是青龙剑,走剑要平善,气要随剑行,两眼顾剑尖,气沉两足稳,身法须自然,剑行如飞燕,剑落如停风,剑收如花絮,剑刺如钢钉。”
6、其他兵器械类
少林武术器械有长的、短的、硬的、软的、带尖、带刺、带钩、带刃的,多种多样,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说,近计不易胜数。除上述刀、枪、剑、棍以外,还有三股叉(南方又称大钯)、方便铲、套三环、峨嵋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双锤、大斧、双斧、三节棍、梢子棍、七节鞭、九节鞭、双鞭、刀里加鞭、绳标、虎头双钩、草镰、“五合草镰、六合战链”、戟头钩、梅花单拐、六合双拐、马牙刺、乌龟圈、双锏、日月狼牙乾坤圈、禅杖、大槊、风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器械对练及器械拳术对练套路
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刀对枪、双刀进枪、眉齐棍合枪、单拐进枪、双拐破枪、拐子合齐眉棍、虎头钩进枪、马牙刺合枪、乌龟圈合枪、套三环合枪、方便铲合枪、月牙铲破双枪、九节鞭对棍、钢鞭对九节鞭、月牙合枪、月牙合锏、三节棍进枪、方天画戟进枪、三英战吕布、空手夺刀枪、和戟链进枪、三股叉进枪、大刀封枪、三节棍破双枪、峨嵋刺进枪等。
8、技击散打
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少鬼攥枪等。
9、气功
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
10、软硬功夫
软硬功夫练法有多种,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
武术的分类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和优秀文化遗产。过去曾有人把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
所谓南派、北派,主要是根据流行于南方的拳术多手法,而流行于北方的拳术多腿法这一特点来区分的。因此,武术界就有了"南拳北腿"之说。
所谓内家、外家,主要是根据《宁波府志》中的"外家者,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则勇";"内家者,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这一记载而区分的。后来,武术界则把少林等刚健有力、窜跳闪躲灵便的拳种统称为外家拳,而把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了。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获得了很大发展,在逐步挖掘、整理、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编武术长拳运动,近几年又经过研究试点,开展了武术攻防技术的搏斗运动,极大地丰富了武术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开展了武术竞赛活动,使武术运动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旧时以拳种分类就显得很繁杂:以南、北派,内、外家来分类又过于笼统了。因此,根据武术运动全面发展的需要,推动武术运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产生了新的武术分类方法,将武术内容分为如下五大类:
一、拳术类
包括各种徒手拳术,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趟拳、象形拳等。
二、器械类
短器械:刀术、剑术等。
长器械:枪术、棍术等。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头枪、单刀加鞭等。
轻器械: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标等。
三、对练类
徒手对练:对打拳、对擒拿等。
器械对练:对劈刀、对刺剑、对扎枪、对打棍、单刀进枪、双刀进枪、朴刀进枪、三节棍进枪棍等。
徒手与器械对练:空手夺枪、空手夺棍、空手夺刀、空手夺匕首等。
四、集体项目
各种三人以上的徒手拳术或器械的集体演练。如集体基本功、集体拳、集体剑、集体刀、集体枪、集体棍、集体九节鞭等。
五、攻防技术
攻防技术是两人之间按照一定竞技规则而进行的相互搏击运动。如:散子、推手、短兵、长兵等。
目前流行的这种新的武术分类方法,主要是抓住了各种拳法都离不开攻防格斗动作,各种器械总不外乎古代兵器,锻炼方式也都包括单练、对练、集体练、搏击格斗四种形式等特点。这样分类有利于对各类拳术和器械动作技术的运动规律和原理进行系统地教学、训练和研究,也有利于开展武术运动的竞赛活动。当然,这种分类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的分类方法必将进一步地完善化、科学化。
术的"流派"与"宗派"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武术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繁衍了众多的武术流派。当时,由于受封闭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制约以及经济、文化差异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武术技术首先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姓氏家族中相对稳定下来,随着后代的繁衍及各种职业武术者的出现,武术技术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其风格特点也逐渐鲜明和成熟起来。
武术流派本是区分拳种技术类别的标志,是由不同技术特点和风格形成的武术技术派别,是武术技术的精华。然而,在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浓厚的宗族观念的影响,加之封建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扶助帮派,至使武术技术流派蒙上了"宗派"色彩。
"宗派"是私有制的产物,是意识形态观念。从辩证的角度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虽然武术流派曾依附于一定的宗派得以保存,但是它们之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封建宗派已失去它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如今,封建宗派和技术流派已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一概而论,把武术技术流派与封建宗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杜绝宗派思想、门户之见,是为了反对思想上的封建宗法残余,以求打破各派别之间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达到技术上取长补短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日趋系统化、科学化,并逐步由口传身授,过渡到用文字及现代化科学方法、手段传授技术,研究武术技术流派及各拳种、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保留原有技术流派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技术流派是必要的。
首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保留现有武术流派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武术技术流派,有助于保存发扬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助于武技的切磋砾橱;有助于各拳种流派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促进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只有发展风格各异的武术技术流派,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武术运动中来,促进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从而不断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
其次,从武术技术流派本身来看,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积累、发展形成并延续下来的。随着武术技术动作的日臻完善和规范化,不同流派还会不断出现分化过程。当技术动作发展成较为稳定的技击技术和套路技术时,不同流派又会相对固定下来;再随着各流派的不断分化、合并、发展成许多新的武术技术流派。从历史上看,在继承原有拳种流派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事例很多。如:鹰爪拳脱胎于翻子拳;通臂拳脱胎于少林、蝉郎、劈卦;清代陈王庭以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为基础,取各家拳法所长,经杨露禅等人丰富,逐渐形成了太极拳各流派。新中国成立以来,集查、花、炮、洪、华拳之大成,发展创新了自选拳,并从理论、技术和竞赛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体系,突破并发展了原有拳种的风格,从而形成了新的武术技术流派。
因此,明辨武术技术流派与宗派思想,目的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主,发展新的武术技术流派,这对振兴中华武术,开创武术事业新局面无疑是有益的。
武 德
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我国古代对"武"的理解是泛指军事行动。《说文解字》上说要"止戈为武",它的意思是要以武禁暴治乱,止息干戈,而求得安定和平。"武"的原意并不是叫人们去"穷兵赎武"而称王称霸,恃强凌弱,怠意杀伤,灭人国家,占人土地,夺人财物,奴役人民。如果那样做的话,就不是"武",而是"侵略"了,侵略是不配称"武"的。"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古代周武王讨伐元道之纣王,死后被溢为"武王";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岳武穆王飞这种冠以"武"的都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
近代以来,人们把练习拳脚、刀、枪技艺称为武术,其目的是为了防身和健身,并不是为了欺侮他人。我国武术界历来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尚武崇德。过去任何一个武术门派中如果出了败类,都要按照本门派中的"家法戒律"历数其罪,毫不留情地清理门户,以警示那些不守武德而干尽坏事之徒。古人尚且如此重视武德,我们今天的习武之人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武德精神。具体地说,我们今天练习武术,其目的主要是健身强体,防身自卫,同时也应具有主持"道义"的责任,比如说为了伸张正义,就应该做到"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开扩的人,有正义感的人,明辨是非的人,遵纪守法的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却不谙事理,粗暴莽撞,遇事说不开,便一时性起,三拳两脚,手起刀落地使人气绝身亡,那将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多大的灾难和不幸啊!因此,要求习武的人,都必须充分认识和完全理解武术的正当用途及习武的目的,都必须严格地遵守武德。
总之,武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从古至今都是习武练功者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我们今天的武德,更应该是在继承传统武德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我们新时代特点的武德准则,那就是要求我们广大习武者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认真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既要具有高尚的精神,又要具备过硬的武功,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我们便能立即挺身而出,听从召唤而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
武术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武术,也称国术、功夫或武艺,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它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的和器械的踢、打、摔、拿、击、刺、劈、扎等攻防技术动作为主要练习内容,以功法、套路、格斗锻炼为主要运动形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健身强体、培养意志和提高技击搏斗技能之目的。
武术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及优秀文化的结晶。武术的本质核心是它所具有的技击性特点。武术同时还具有民族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等多种综合性的特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它所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最为朴素、简练、实用、美观的身体活动形式,它是以人体的内在精神气质为基础,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高度协调配合,完整统一,从而体现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注重阴阳平衡、天人感应、身心合一、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最佳效果。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在其长期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润、滋养,深刻地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的神韵,文化学的精神等。历代武术家们自觉地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认真地阐述武术原理,规范武术技法,力求达到文武相益、融会贯通的程度。如此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不仅提高和发展了武术理论,而且决定着武术的运动特征、功能特征、技术技法的规范合理性,是促进武术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态和体系,使得中华武术在民族传统文化系列中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独具生命力,从而使中华武术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奇施瑰宝。
因此,武术的基本属性应该是它所具有的体育和文化的双重特性。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而且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可以说,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武 术 谚 语
南拳北腿,东枪西棍
剑为百兵之秀
以静待动,后发制人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
棍为百兵之首
打人千万,不如一扎
刀为白兵之帅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
枪怕摇头棍怕点
枪如游龙,棍似旋风
百日袖箭千日镖
不能因辞害其意,不能因名忌其拳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
鞭舞一堵墙,拳打一片星
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
剑走青,刀走黑
锤槊之勇不可敌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剑是君子佩,刀是侠盗使:
古人制艺,必立一意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花拳锈腿,好看无用
把势、把势,全凭架式。没有架式,不算把势
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
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
遍访师和友,所求是真传
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
练劲不练力,劲力打拙力
拳讲三术,技、医、艺术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
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
练功先练桩,大鼎增力量
未学功夫,先学跌打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
读书要讲,种地要耪,练拳要想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练拳千招,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主
打拳容易走步难
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动则法,静则型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
打法各家各不同,静如处女瞥如鸿
稳如泰山,静如处女
一步练错百步歪
行礼文静如处女,开拳一动如脱兔。闪展敏捷若雄鹰,进击迅猛象老虎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浅。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
力如千斤压顶,劲似利箭穿革
运动在身,用意在心
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一力降十会,一力压十技
打拳要长,发劲要短
意发神传,心动形随
死力不足贵,活劲最为高
头顶青天,脚抓地;怀抱婴儿,手托腮
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一巧破千斤。四两拨千斤
前手齐眉三尖对,鼻尖手尖与足尖
练武先求腿力
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踢人
有拳无腿难取胜,有腿无拳难占先
身心一动脚手随,手脚齐到方为全
手去腿不动,打人不能胜。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
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
七分看脚,三分看手
拳技以眼为尊,眼为心之苗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弹腿四只手,神鬼见了都发愁
眸子练得明,打人占上风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
一见屁股掉,便是戳脚到
拳到眼到,眼到拳到,拳眼齐到,招招有效
拳贵神速,劲发宜促
"攻"字当头,"掩"字为先
主动抢攻,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或作纵枪横棍
兵贵神变,势势相连
出其不意攻不备,先发制人不容还,动手犹如鹰捉兔,粘衣发劲急似弹
转身回打,其机在头
后发先至,后发三至,后发后至
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治慢
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到;后人发,先人拳
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
先人发,后人至
上步六合手,打不赢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着就跑
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起如钢锉,落如钩竿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互用,刚柔相济
拳打三节不见形,见了形影不为能
嵇康《养生论》 名篇千古传
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钅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魏末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所以人称嵇中散。是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由于他对司马氏篡权不满,为司马昭所杀。他虽崇尚老庄,但有求实精神。著有《嵇中散集》。鲁迅认为他的文章"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所撰《养生论》是我国古代现存文献最早的养生学专著。他之前虽有不少关于养生的论述,但是散见于其它篇章,正式专以"养生"为题的论文,最早的则要算嵇康的《养生论》了。
元气与寿命
嵇康研究了养生长寿学的理论,探索长寿的奥秘。东汉王充认quot;精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嵇康则提出了"元气"的问题。认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元气,万物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他说:"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这个元气说,后来被医家吸收,明确提出元气是生命之本。认为元气藏于肾,肾的元气强,身体就强,寿命就长;肾的元气弱,身体就弱,寿命就短。所以有医家提出元气存则人存,元气亡则人亡的说法。
神形辩证观
元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就叫"神"。所以嵇康在《养生论》中反复阐明神与形的辩证关系。指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有形元神就是失去了生命活动的一具僵尸。离开形体的神,是不存在的,只有神附于形,形才具生命力;也只有形体存在,神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神和形是相依为命、辩证统一的。但是神表现太过就会消耗元气而影响形体;形体虚衰,神的基础就薄弱,神也因之而衰。正因为神与形是一种辩证关系,所以在养生时既要炼形,又要炼神,使形与神有机统一,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从一做起
嵇康尤其强调炼神,主张从一做起。切不可以认为"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分以成汤大旱之年的禾苗为喻,那浇过一次水的旱苗,总比一次也未曾浇水的后枯萎。所以应当"守之以一",从一做起,切勿忽视这一次之功。还具体提出了"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日希以朝阳,缓以王弦"、"呼吸吐纳"等养神炼形的具体方法。此外,他也鼓励骑马射箭以炼形体。他赠给他从军哥哥的诗,就是歌颂戎马骑射生活的。诗云:"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搅繁弱,右接忘寻。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看,分把一个骑骏马,穿戎装,挽弓搭箭,在原野疾驰飞奔的英姿,写得何等栩栩如生。他认为象这样服灵芝,咽唾液,沐阳光,赏音乐,练气功、学骑射,就可以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而生命不
子华说六欲 养生实有名
本文2023-08-06 03:47: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