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起源哪个朝代?而古筝的原体是古琴吗?除弦的数量不同二者又有何区别?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现在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 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我们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弦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原来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手部 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今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561235612356i235)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至于不同之处,例如,客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在风格上,客家筝悠扬深长,古朴典雅,潮洲筝则流丽柔美。 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成了文静含蓄的风格。客家筝曲是由客家音乐中“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合的小合奏),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丰富、充实、发展、提炼而逐渐形成的独奏曲。 客家筝曲目繁多,有“大调”、“串调”之分。大调严格为六十八板,这是和河南的板头曲一致的,其余为串调。 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串调板无定数,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又将乐曲分类为“软套”、“硬套”和“反线”。传统的手抄工尺谱及印行本,大多记旋律骨干音的“调骨”,奏时由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对客家音乐的修养而编配指法和“变奏”、“加花”。 浙江筝:即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据传在东晋时筝已传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则更多见诸于诗词文字。 从起源说,古琴的起源是琴,古筝的起源是瑟从琴弦数量上说,古琴只有七弦,而古筝有21弦从外形上说,古琴普遍长120-125厘米,古筝普遍长163厘米,古筝差不多是古琴厚度的两倍,比古琴宽三分之一,筝腔体比古琴大得多从音色上说,古筝声音明亮清脆,古琴声音韵多绵长,而且古筝声音是立体向上的,古琴的声音是低沉向下的从演奏技法上虽然有部分技法名称相同,但演奏形式却有很大差别,而两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比如古筝的摇和颤,比如古琴有吟猱绰注,再有古筝琴弦绷得比古琴紧很多,需要带假指甲演奏,而古琴则不用 两者都属于古称“琴棋书画”中的“琴”的范畴。古琴多为梧桐木材质,有七根弦,音色以沉厚为主,为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常用。古筝的弦数并不统一: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秦筝仅有五弦,汉、晋以前十二弦,但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到唐、宋时才增多一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四、十五弦,至於十六弦要到清末民初才出现,近代的古筝弦数传统式发展到二十五、六弦,而现代转调筝的弦数更增至四、五十条。音域较宽,古时在坊间也多流行。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这是两者形成年代上的区别。再从组成结构上说:
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许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再从音乐表现手法上说:
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到了唐朝后称“减字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远的是《碣石调幽兰》一曲,描写孔子不得志以空谷幽兰自喻,据今已有1400多年。还有《广陵散》、《潇洒云水》、《梅花三弄》等,现存琴谱约有数千首之多。我国史籍记载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以及"三国"中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说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筝。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家"宇宙飞船超过太阳系向银河系太空进发,该飞船所播放的《流水》一曲,就是用我国古琴弹奏出来的名曲;古筝的古曲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锦上花》等。
古筝的声音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不过了。所以自古以来多是些女孩子练一练好卖艺。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一些大师也曾弹出过加持力很强的曲子,让人觉得如听万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从古琴的结构和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古筝和古琴在最初时应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它们最初大概都是5根弦,形状也有近似之处。与它们相似的还有“筑”这种乐器。一直以来也有“筝筑同源”的说法。除了筑,还有与筝具有很近关系的瑟,不过后来筑、瑟都慢慢消亡,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古筝和古琴则一直延续至今。
古筝和古琴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大区别,成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乐器。现在古筝则有21、25、29等不同弦数,其中21弦古筝较为常见。历史上的古筝还有12弦、16弦等不同的形式,而古琴大概在25000年前就已经定型为7根弦,现在的古琴仍然是7根弦。
因为弦数不同,它们的体积也大不相同。古筝比较大些,长度在160厘米以上。而古琴要小很多,根据古籍记载,它的长度符合一年的天数,为三尺六寸左右,折合成公制大概应该在120厘米左右。古筝有筝码,每根弦都有一个筝码支撑。古琴则没有码子。古筝基本上是一弦一音,但有时可以利用一些技巧在同一根弦上奏出不同音高的音,古琴则是一弦多音,它的面板上有徽,通过左手在不同的徽位置上按弦或者泛音,可以奏出较多不同音高的音。在弹奏技巧方面,古琴和古筝也有较大不同。古筝弹奏一般都要佩戴假甲,依靠假甲拨弦发声。古琴则不用假甲,直接用肉指弹奏。
对牛弹琴的“琴”是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民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和古筝的不同是: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bb44aed2e738bd42970ebf8aa8b87d6267ff9a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1古琴有七根弦,现在的古筝一般都是21弦。
2筝有琴码,一弦一码;古琴没有码,但有13个徽,也就是琴弦的13个泛音点,这样一根弦就能发出不同的音高了。
3琴体积小,共鸣箱也小,所以声音小,发出结识古朴的金石之声,能听清手指在弦上磨的声音;筝的共鸣箱大,音量就大了,更合现代人口味些。
4弹古琴要会减字谱(中国古代一种记谱法,在文字谱上发展而来);弹筝现在一般都用简谱就可以了。
我们常说的“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指古琴,它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所以筝也常称为“秦筝”。
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中间掏空形成一扁长形音箱,琴面有七根弦,故古琴称“七弦琴”。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发音,长约120-130厘米。因此古琴的声音比较小,但从古琴的结构和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弹琴者最终的归宿。
让人想到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兰,浮云下的竹海,清溪旁边水仙。“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神农式、焦叶式等。
古筝则由三块板构成,分别是框板、面板和底板。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古筝的声音很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所以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
筝比较通俗化,雅俗共赏,她通过清脆委婉的音色与韵味以更直接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说人们,为人所喜爱。
古琴是智者,那种声音饱经风霜,低沉而深邃,有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穿透力,耐人寻味,意境悠远。古筝意气风发,极具张力,但是缺乏那种刻骨铭心的意境和心境。应该说古筝从古琴中汲取养份丰富自身的同时也把古琴介绍给更多人。
两者皆仙乐!各有动听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2deb48f8c5494eeed8656d026f5e0fe98257e5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古琴有七根弦,现在的古筝一般都是21弦。筝有琴码,一弦一码;古琴没有码,但有13个徽,也就是琴弦的13个泛音点,这样一根弦就能发出不同的音高了。琴体积小,共鸣箱也小,所以声音小,发出结识古朴的金石之声,能听清手指在弦上磨的声音;筝的共鸣箱大,音量就大了,更合现代人口味些。弹古琴要会减字谱(中国古代一种记谱法,在文字谱上发展而来);弹筝现在一般都用简谱就可以了。好的古琴是真的古老,有唐朝、宋朝的;筝基本都是现在做的了,顶多在选材和做工上区别。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14ce36d3d539b600de72567ee250352ac75cb7b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应该说,古筝在从古琴中吸取养份丰富自身的同时也把古琴介绍给了更多人。古琴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加快创新与发展的步伐,给自身注入新世纪的新内涵,奏出更美的韵律。
听琴让我想到了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兰,浮云下的竹海,清溪旁的水仙
听筝,随其音漂浮情海,心事荡漾;听琴,至则物我两忘,至则清静无心。
两者皆仙乐,各有动听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eaf81a4c510fd9f900830ca02e2dd42a2934a46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琴”为其特指,是“琴棋书画”之首,也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年历史。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6efce1b9d16fdfab7d39f27bf8f8c5495ee7bb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故又称文武七弦琴。
人生在世,怎样生活才算善待自己?黄巾起义为何扣上反动的帽子?
古筝,五行属金。其本义是指金属互相撞击的声音。筝名的寓意作为一个人的名字来指代聪明、涵养、能力出众、事业上多有贵人,给人以勇敢、坚毅的印象。父母都希望给孩子起一个好的道德名。那么古筝给男孩和婴儿起的名字有哪些好听的呢?
古筝名字的含义
《康熙古筝词典》十六笔,偏旁为成,金属相击之声,以此比喻突出,刚正不阿。
筝五幕,用作人名,意为有骨气,能力出众,光明磊落;印象是爱,善良,勇气,毅力,爱学习,宽容,谦虚,感恩,乐观,创造力,信念。
古籍解读
《康熙字典》
《唐韵》侧茎切割,《集韵》茎切割,
还有。第段:你立功了,但是你还了。古筝意为“文怡”,其形状像锣一样圆。
《东观汉记》楚耕割《马端临曰》《广韵》初耕割《集韵》抽割,
剪叶七羊,鸣炮。055到79000,什么都做了,感情也毁了。老盟在津北,野盟在打鼓。0,不然。
郑为男婴取名
正芳
辛
郑融
郑哲
郑二
正松
郑宇
郑
郑涛
正一
正汉
正阳
郑培
正弘
郑明
叶正
叶正
正芳
郑睿
郑腾
姚政
郑好
正芳
郑睿
郑然
正博
正芳
郑强
郑挺
守正
莽正
应
正树
郑伟
正芳
郑辉
郑刚
正信
仪式
郑恒
郑多
嬴政
郑弘
正汉
正真
郑
余正
郑鹏
雍正
正奇
郑贤
林正
郑昊
嬴政
郑万
郑雷
正奇
吉正
郑寒
郑雪
正弘
正奇
正芳
郑炼
科正
郑航
郑鹏
郑好
郑
仪征
古筝与古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弦数不同,古琴又称七弦琴,有七根弦,而古筝往往都有13根以上。
古筝和古琴的区别:
一、弦数不同
1、古琴:又称“七弦琴”,有七根弦。
2、古筝:古筝都有13根以上。所以从外形上古筝比古琴大了不少。古琴一般长为12米左右,宽约25至30厘米。古筝的规格一般长为16米左右,宽约40至50厘米。
二、产生的年代不同
1、古琴:古琴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
2、古筝:古筝又称“秦筝”,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三、音量不同
1、古琴: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能使人静心放松,是高雅的象征。在孔子推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就是乐中的必修课。
2、古筝:音量较大,音色相对明亮华丽悦耳。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十大古曲中也是古琴曲居多,而古筝曲却很少。
四、演奏方法不同
1、古琴: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
2、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
五、学习难度不同
1、古琴:弦数少,相对简单。
2、古筝:弦数多,所以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古琴
-古筝
本文2023-08-06 03:49: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