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小儿腹痛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症状 5 分类 6 辨证分型 61 小儿腹痛·腹部中寒证 62 小儿腹痛·乳食积滞证 63 小儿腹痛·胃肠积热证 64 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 65 小儿腹痛·气滞血瘀证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儿腹痛的方剂 2 治疗小儿腹痛的穴位 3 治疗小儿腹痛的中成药 4 小儿腹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小儿腹痛 1 拼音

xiǎo ér fù tòng

2 英文参考

infantile abdominal pa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小儿腹痛(infantile abdominal pain[1])为病证名[2]。是指发生于小儿的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出《小儿药证直诀》。

4 症状

凡婴儿出生后,无故啼哭不止,或夜间啼哭,多是腹痛[2]。

5 分类

临床分寒实腹痛、积热腹痛、伤湿腹痛、积痛、虫痛、锁肚痛、盘肠钓痛、症瘕痛、虚寒腹痛等[2]。

6 辨证分型 61 小儿腹痛·腹部中寒证

小儿腹痛·腹部中寒证(infantile abdominal pain with syndrome of cold attacking abdomen[1])是指贪凉饮冷,脘腹中寒,以脘腹疼痛,阵阵发作,痛甚时额出冷汗,唇色青紫,得温痛减,面色苍白,肢冷,或呕吐腹泻,舌淡,苔白滑,脉弦为常见症的腹痛证候[3]。

62 小儿腹痛·乳食积滞证

小儿腹痛·乳食积滞证(infantile abdominal pain with syndrome of milk and food stagnation[1])是指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运化失常,乳食积滞,以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嗳腐呕吐,纳呆,泄泻臭秽,泻后痛减,舌苔多厚腻,脉滑数有力为常见症的小儿腹痛证候[3]。

63 小儿腹痛·胃肠积热证

小儿腹痛·胃肠积热证(infantile abdominal palm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ed heat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1])是指过食煎煿厚味,酿热成积,热结胃肠,以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不安,潮热口渴,手足心热,唇舌鲜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为常见症的小儿腹痛证候[3]。

64 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

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infantile abdominal pai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1])是指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以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面白少华,神疲纳呆,手足不温,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缓为常见症的小儿腹痛证候[3]。

65 小儿腹痛·气滞血瘀证

小儿腹痛·气滞血瘀证(infantile abdominal pain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1])是指气机阻滞,血行瘀滞,以腹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锥刺,或腹部症块拒按,肚腹硬胀,青筋显露,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为常见症的小儿腹痛证候[3]。

7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通脉四逆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重订严氏济生方》:通脉四逆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伤寒大白》卷三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5 《济生》卷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55 附注 6 《痎疟论疏》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65 加减 7 《伤寒论》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76 加减 77 用药禁忌 78 通脉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79 各家论述 710 附注 8 《医统》卷十四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9 《伤寒全生集》卷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通脉四逆汤 1 拼音

tōng mài sì nì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通脉四逆汤

21 处方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半) 附子(一角生用)

22 功能主治

治少阴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下利脉不出者。

23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24 备注

面赤者加连须葱白三根;腹痛者去葱加芍药二钱;呕者加生姜二钱半;咽痛者加桔梗二钱;下利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钱半。

25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重订严氏济生方》:通脉四逆汤

31 处方

吴茱萸(炒)60克 附子(炮,去皮、脐)30克 桂心(去皮,不见火)通草 细辛(洗,去叶、土)白芍药 甘草(炙)各15克 当归(去声)9克

32 制法

上药哎咀。

33 功能主治

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治霍乱,寒胜阳衰,肉冷脉绝。

3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水150毫升,酒75毫升,生姜7片,枣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5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4 《伤寒大白》卷三 4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42 组成

附子、干姜、广皮、甘草、葱白头。

43 主治

真阳欲脱,腹痛,下利厥冷,脉伏。

5 《济生》卷三 5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52 组成

吴茱萸(炒)2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桂心半两(去皮,不见火),细辛半两(洗,去叶土),白芍药半两,甘草(炙)半两,当归(去芦)3钱。

53 主治

霍乱恶寒,腹痛身冷,自汗,脉沉微如欲绝。

5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酒半盏,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5 附注

《普济方》引《医方集成》有通草(一作木通)半两。

6 《痎疟论疏》 6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62 组成

甘草(去头尾,酒润,炙**)7钱,干姜(取如法修事白干姜,切)1两,葱白5茎,细辛(真北地者,瓜水浸1宿,晒干,锉碎)7钱。

63 主治

肝疟。

6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分温再服。

65 加减

其状若死,兼下利,脉绝者,加附子5钱(生用)。

7 《伤寒论》 7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72 组成

甘草2两(炙),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干姜3两(强人可4两)。

73 功效

回阳通脉,散阴胜寒。

74 主治

少阴病,阴盛隔阳。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反不恶寒,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75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76 加减

面色赤者,加葱9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2两;呕者,加生姜2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1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2两。

77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猪肉。

78 通脉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霍乱:田某儿媳患霍乱寒多,渴不欲饮,饮亦喜热,舌苔白,吐泻多清水,不太臭,惟耽搁时间过久,救治较迟,肢厥筋挛,皮瘪目陷,六脉全无,病已造极,拟大剂温肾以启下焦生气、温脾以扶中宫颓阳,作最后挽救,拟通脉四逆汤加重其剂,方用:甘草2钱,干姜6钱,乌附8钱。隔3时复诊,吐泻未止,厥逆未回,嘱照原方再进1剂;隔2时又再复诊,吐泻虽缓,微逆仍未回,俨似正气与邪气同归于尽状,细审细察,探其手心,微有温意。曰:生机在此。盖正气过伤,迟迟其复,兆端已见,稍候即当厥回向愈,嘱其续将三煎药服完,另用前方,姜、附各减为3钱,并加党参4钱,夜间作2次缓服。翌晨复诊,厥回脉出,已能起坐,特精力匮乏,为拟理中加知母、栝楼根善后。

79 各家论述

1《古今名医方论》:通脉四逆是于水中温土。里寒外热,浑是肾中阴寒逼阳于外,故君以干姜,树帜中宫;臣以国老,主持中外;更以附子,大壮元阳,共招外热返之于内。盖此时生气已离,存亡俄顷,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何能疾呼外阳?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分者,恐丧亡之余,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夫元气,所谓有制之师也。其加减法内,面色赤者加葱,后人遂以葱白为通脉四逆,不知阳亡于外,更用葱以助其散,则气从汗出,而阳无由内返也,岂不误耶?盖白通立名,因下利脉微,用葱白以通上下之阳;此里寒外热,用通脉以通内外之阳,故主方不用葱也。宜详辨之。

2《古方选注》:通脉四逆,少阴格阳,面赤阳越欲亡,急用干姜、生附夺门而入,驱散阴霾,甘草监制姜附烈性,留顿中宫,扶持太和元气,藉葱白入营通脉,庶可迎阳内返。推仲景之心,只取其脉通阳返,了无余义矣。

3《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此方与四逆汤三药同,但加重干姜,方名通脉四逆汤,是其所以通,端在干姜,原无疑义。窃干姜守而不走,其何能通,而此能通者,盖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中气鼓荡,是为行脉之本。若下焦脉绝,本为不治,但仅寒邪凝阻,而脉不通,则加干姜温暖中气,以鼓舞之,兴奋体工,由中以达四末,脉即可复,不通之通,乃妙于通,仲景用干姜之神化如此。脉资生于中焦谷气,此方已求到资生源头,是此方通脉,较强心以复脉,尤深一层。

710 附注

通脉加减四逆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一)、姜附汤(《普济方》卷二○一引《十便良方》)、通脉四逆加减汤(《法律》卷二)。

8 《医统》卷十四 8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82 组成

四逆汤加甘草1倍。

83 主治

厥逆,下利,脉不至。

9 《伤寒全生集》卷三 9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92 组成

干姜、附子、人参、炙甘草。

93 主治

阴证发斑,身冷无脉,斑黑昏沉者。

9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入童便、猪胆汁;如烦躁,冷服。

古籍中的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辑义》:[卷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有外热。身反不恶寒。而面赤。其阳气未绝。故有通脉四逆汤之治。此则皆现阴极无阳之证。且不烦而躁。并虚

《伤寒溯源集》:[卷之九少阴篇]少阴前篇证治第十九

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或腹痛。或干呕而用通脉四逆汤者。非呕而用附子耶。如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少阴病]下利

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方(此方与四逆汤同但此倍干姜耳

《中寒论辩证广注》:[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当归四逆汤方

。○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郭白云云。宜通脉四逆汤。又仲景凡言攻表。是用桂枝汤。此言不可攻表。

《伤寒论辑义》:[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中医·腹泻腹泻:1经外奇穴名;2泄泻。经外奇穴名·腹泻腹泻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腹部,脐下5分。计1穴。主治腹泻。一般直刺05~10寸。病症名·腹泻腹泻即泄泻。指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加的表现,是多种类似症状的统称。泄泻(diarrhea)为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泄泻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泄泻是指以腹泻、便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药学名词》(2010):泄泻病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古人论述泄泻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难经》有五泄之分,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亦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暑泄”、“大肠泄”者,名称虽多,但都不离“泄泻”二字。《丹台玉案·泄泻门》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缔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百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奇效良方·泄泻门》:“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历代医书中,对本病的脉、因、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温胜则濡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篇说:“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

详见百科词条:腹泻 [ 最后修订于2018/8/16 10:45:05 共3375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建中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杏苑》卷七:建中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症因脉治》卷四:建中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医略六书》卷三十:建中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54 各家论述 55 摘录 6 《千金》卷十九:建中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活幼心法》卷四:建中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扁鹊心书·神方》:建中汤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普济方》卷二○五引《博济》:建中汤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千金》卷十九:建中汤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04 各家论述 105 摘录 11 《慎斋遗书》卷七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2 《幼幼集成》卷六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3 《伤寒大白》卷二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加减 14 《易简》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45 加减 146 用药禁忌 147 各家论述 15 《扁鹊心书·神方》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65 加减 166 制备方法 17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圣惠》卷九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功效 194 主治 195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96 制备方法 197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建中汤 1 拼音

jiàn zhōng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建中汤

21 处方

生姜 芍药 干地黄 甘草 芎藭各15克 大枣30枚

22 制法

上药六味,哎咀。

23 功能主治

治五劳七伤,虚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则目眩。

2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00毫升渍一宿,明晨再以500毫升水合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药入四肢百脉似醉状是效。

2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3 《杏苑》卷七:建中汤

31 处方

黄耆1钱5分,远志1钱5分,当归5分,泽泻5分,人参5分,白芍5分,龙骨5分,甘草(炙)5分。

32 功能主治

脾风传肾,小腹痛热,出白液,名曰蛊。

3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生姜5片,水煎,空心服。

34 摘录

《杏苑》卷七

4 《症因脉治》卷四:建中汤

41 处方

桂枝、饴糖、甘草、生姜、白芍药。

42 功能主治

风气腹痛,脉迟者。

4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原书治上证,加防风;胸前饱闷,加砂仁、木香以行甘甜之滞;有寒,加炮姜。

44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

5 《医略六书》卷三十:建中汤

51 处方

当归3钱,赤芍1钱半,肉桂1钱半。

52 功能主治

产后血亏挟滞,营气不能布护,寒气得以伤之,直入冲任而恶寒汗出,发热不休。脉紧细涩者。

5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无汗,加炒黑荆芥;腹痛,加炒焦砂糖。

54 各家论述

方中当归养营血以荣冲任,赤芍泻滞血以行血脉,肉桂温经暖血以散寒邪也。无汗加黑荆,为和血疏邪之用,腹痛加焦糖,乃去宿缓中之方。水煎温服,俾滞血化而新血生,则营卫调和而冲任之寒邪无不外解。

55 摘录

《医略六书》卷三十

6 《千金》卷十九:建中汤

61 处方

生姜5两,芍药5两,干地黄5两,甘草5两,芎5两,大枣30个。

62 功能主治

五劳七伤,虚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则目眩,腹中悬急而有绝伤,外引四肢。

6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6升渍1宿,明旦复以水5升合煮,取3升,分3服。药入四肢百脉似醉状,是效。无生姜,酒渍干姜2两1宿用之。

64 摘录

《千金》卷十九

7 《活幼心法》卷四:建中汤

71 处方

人参2钱,蜜炙黄耆3钱,白术1钱5分,当归身1钱5分,大川芎8分,大附子(制)1钱,干姜(炒带黑色)1钱,肉桂1钱,炙甘草1钱,丁香5分。

72 功能主治

真气外发而内虚寒,痘收时寒战咬牙者。

7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同煎。温服。1服立止,甚者不过2服。

74 摘录

《活幼心法》卷四

8 《扁鹊心书·神方》:建中汤

81 处方

附子(炮)2两,白术(土炒)2两,芍药(酒炒)4两,甘草(炒)1两,干姜(炒)1两,草果(去壳,炒)1两。

82 制法

上为末。

83 功能主治

久发疟疾,脏胃虚弱,胸膈腹中饱闷痞块,两胁连心痛,四肢沉重,发热。泄泻,羸瘦。

8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煎,热服。

85 摘录

《扁鹊心书·神方》

9 《普济方》卷二○五引《博济》:建中汤

91 处方

草豆蔻(去皮)1两,神曲(炒)1两,麦糵(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炙香熟)1两,干姜(炮)1两,茴香子(炒)半两,木香半两。

92 制法

上为粗末。

93 功能主治

膈气,宿食不消,胸膈痞满,心腹胀痛,阴阳不和,脐腹撮痛。

9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3片,大枣2个(擘破)水1盏,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1方为末,入盐煎汤下,空心常服。

95 摘录

《普济方》卷二○五引《博济》

10 《千金》卷十九:建中汤

101 处方

人参2两,甘草2两,桂心2两,茯苓2两,当归2两,黄耆3两,龙骨3两,麦门冬3两,大枣30个,芍药4两,附子1两,生地黄1斤,生姜6两,厚朴1两,饴糖8两。

102 功能主治

虚损少气,腹胀内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饮食,寒热头痛,手足逆冷,大小便难,或复下痢口干,梦中泄精,或时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又复微肿,百节疼酸。

103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附子汤”。

咳者,加生姜1倍。

10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用黄耆建中参入当归、参、附峻补元阳,兼培荣气,加门冬、地黄以滋津液,厚朴、茯苓以泄滞气,龙骨以收耗散之精。

105 摘录

《千金》卷十九

11 《慎斋遗书》卷七 111 方名

建中汤

112 组成

前胡1钱,细辛1钱,当归1钱,白芍1钱,人参1钱,橘红1钱,桂心1钱,麦冬1钱,黄耆1钱,白茯苓1钱,炙甘草1钱,半夏7分,生姜3片,大枣2个。

113 功效

生气血,退虚热。

114 主治

劳证脏腑虚损,身体消瘦,潮热。

115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不拘时服。

12 《幼幼集成》卷六 121 方名

建中汤

122 组成

柳杨桂、白芍药、当归身、炙黄耆、炙甘草。

123 主治

痘后阳虚自汗,醒著而出者。

12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为引,水煎,热服。

13 《伤寒大白》卷二 131 方名

建中汤

132 组成

白芍药、桂枝、甘草。

133 主治

阳虚眩晕;肝脾血分虚寒腹痛。

134 加减

气虚,加人参、白术;血虚,加当归、黄耆。

14 《易简》 141 方名

建中汤

142 组成

官桂3分,白芍药1两半,甘草半两。

143 主治

脾胃不和.腹痛泄泻,表虚自汗。

14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至6分,去滓,食前热服。

145 加减

妇人血痛、男子心腹痛,心腹疼痛甚者,加远志半两。

146 用药禁忌

饮酒人不喜甘者,不宜服之。

147 各家论述

《医家心法》:此属肝虚不能生火,以致火不生土。故用芍药之酸,甘草之甘,此甲已化土也。再加肉桂,补肝之子,益土之母,以培其生化之源。

15 《扁鹊心书·神方》 151 方名

建中汤

152 组成

附子(炮)2两,白术(土炒)2两,芍药(酒炒)4两,甘草(炒)1两,干姜(炒)1两,草果(去壳,炒)1两。

153 主治

久发疟疾,脏胃虚弱,胸膈腹中饱闷痞块,两胁连心痛,四肢沉重,发热。泄泻,羸瘦。

15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煎,热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6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161 方名

建中汤

162 组成

黄耆2两,芍药2两,桂(去粗皮)1两,人参1两,当归(切,焙)1两。

163 主治

虚劳,下焦虚冷不渴,小便自利。

16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擘碎),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下饧1分,搅令消,温服,早晨、日午、夜卧服。

165 加减

若失精,加龙骨、白薇各1两。

166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17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171 方名

建中汤

172 组成

黄耆(锉)1两,远志(去心)1两,芍药1两,龙骨1两,甘草(炙,锉)半两。

173 主治

五劳七伤,小腹拘急,脐下膨胀,两胁胀满,腰脊引痛,鼻口干燥,目视(目巟目巟),忽忽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饮食,茎中痛,小便赤黄而有余沥,夜梦失精,惊恐虚乏。

17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6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个(擘破),同煎至1盏,去滓,下饴糖少许,分温2服,空腹日午各一。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8 《圣惠》卷九 181 方名

建中汤

182 组成

桂心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白芍药1两,桔梗1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183 主治

伤寒2日,心中悸而烦者。

184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9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191 方名

建中汤

192 组成

黄耆3两,芍药3两,甘草(炙)2两,桂心3两,生姜6两,半夏5两(洗),大枣12个(擘),饴糖10两。

193 功效

补气。

194 主治

肺虚损不足。

195 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次服。

196 制备方法

上切。

197 用药禁忌

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生葱。

古籍中的建中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热。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出方。愚谓建中新加之属。可以斟酌而用。要在升阳透表。温中和里而已。案张璐金鉴。并主小建中汤。周氏引东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八]不可发汗四十条

脉紧病。必无汗。唯濡而紧。必有汗。勿误行桂枝。宜建中汤也。又曰。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一

《杂病广要》:[内因类]虚劳

亦不外于补阳补阴。然其实属阴虚者为多,则仲景用建中汤扶阳以配阴者,固有妙旨存焉;而后世滋补诸方,亦

《伤寒论辩证广注》:[卷之四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栀子干姜汤方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疏风散处方牵牛子(微炒)30克大黄(锉,炒)30克槟榔15克(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0克制法上四味,捣罗为散。功能主治理气通便。治三焦气约,大小便不通。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生姜、蜜水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疏风散处方防风荆芥薄荷黄芩甘草赤芍归尾灯心白蒺藜功能主治疏风祛湿。治酒皶鼻。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医略六书》卷三十方名疏风散组成防风1两半,桔梗8钱,嘉蚕1两半,蝉衣1两半,茯苓1两半(去木),甘草5钱。主治产后风闭不语,脉浮涩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去滓,冲竹沥1匙,姜汁少许,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散。各家论述产后心脾受风,舌本强硬,乃会厌闭塞,故舌强不语焉。防风疏散风邪之闭塞,桔梗开提血气不行,嘉蚕散经络之风,蝉衣散皮肤之风,茯神通心气以利神机,甘草缓脾气以和胃肠,更冲生姜汁温豁痰涎,甜竹沥凉滋心液也。为散水煎,俾风邪散而心液通,则脾气运而舌木柔和,痰涎自化,何不语之有哉。《痘疹仁端录》卷十六方名疏风散组成连翘、防风、荆芥、当归、元参、桔梗、葛根、杏仁、黄芩、薄荷、牛蒡、知母、甘草。主治小儿麻疹,发热咳嗽,气逆作呕,腹痛者。用法用量加葱、姜,水煎服。服后微汗为度。用药禁忌忌风寒。《麻疹备要方论》方名疏风散组成羌活、当归、白芍、连翘、升麻、苍术、干葛、生地、柴胡、甘草。主治麻疹收没后,生疮,发热不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治疹全书》卷下方名疏风散组成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当归、白芷、生地、苍术、黄柏、茯苓、连翘、银花。主治疹后遍身生疮,其热不退,法当解表,茍使不治,则年年至期而生疮者。用法用量上为散服。《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方名疏风散组成防风、犀角、麻黄(去节)、人参、当归、川芎、羌活、远志(去心)、茯神(去木)、甘草(炙)各等分。主治小儿五脏中风,身体不能自收,冒闷不知疼痛,口

详见百科词条:疏风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09:37 共126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赤沃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赤沃 1 拼音

chì wò

2 注解

赤沃 证名。利下赤色粘沫。《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王冰注:“沃,沫也。”张景岳注:“赤沃者,利血,尿赤也。”

治疗赤沃的方剂 华佗赤散

镇摄逆气,《本经》有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女子赤沃漏下之功;蜀漆专主寒热痰积,故可兼治疟证之寒热不

赤散

义》:石脂疗腹痛、下痢赤白,代赭治腹中毒邪、女子赤沃漏下,皆《本经》主治,以其味涩司收,故用桂心之辛

龙骨散

清子脏。方中龙骨、代赭、灶中黄土,各司症瘕坚结,赤沃漏下,胎漏下血之任;桂心、干姜、半夏,各司通经散

夺命散

、口苦、舌干、噎气醋心,腹胀如鼓,大便不通;小儿赤沃,饮食过多,不生肌肉,心中烦躁,面色萎黄,肌体羸

更多治疗赤沃的方剂

古籍中的赤沃 《本草经解》:[卷四金石部]代赭石

。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肠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火醋淬)代赭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

《类经》:[二十七卷运气]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少阴之胜,君火盛也。少阴之脉起心中,出属心系

《神农本草经读》:[卷之四下品]代赭石

。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述代赭石气寒入肾,味苦无毒入心。肾为坎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风下黄起之气交者。)火纵其暴。地乃暑。大暑消铄。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厥阴风木司天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五]至真要大论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上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3 《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35 注意 4 《外台》卷十二引则《小品方》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45 注意 5 《金匮》卷上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54 注意 55 各家论述 56 奔豚汤的临床应用 6 《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方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64 各家论述 7 《杏苑》卷六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奔豚汤 1 拼音

bēn tún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上 21 处方

甘草 芎藭 当归各6克 半夏12克 黄芩6克 生葛15克 芍药6克 生姜12克 甘李根白皮12克

22 功能主治

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23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九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服,夜一服。

3 《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 31 处方

甘草4两(炙),李根白皮1斤(切),葛根1斤,黄芩3两,桂心2两,栝楼2两,人参2两,芎1两。

32 制法

上切。

33 功能主治

奔豚,手足逆冷,胸满气促,从脐左右起,郁冒者。

34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5升,煮取5升,去滓,温服1升,日3次,夜2次。

35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

4 《外台》卷十二引则《小品方》 41 处方

葛根8两(干者),生李根(切)1升,人参3两,半夏1升(洗),芍药3两,当归2两,桂心5两,生姜2斤,甘草(炙)2两。

42 制法

上切。

43 功能主治

虚劳五脏气乏损,游气归上,上走时若群豚相逐憧憧,时气来便自如坐惊梦,精光竭不泽,阴痿,上引少腹急痛,面乍热赤色。喜怒无常,耳聋,目视无精光。

44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煮得5升,温服8合,每日3次。不知稍增至1升。

45 注意

忌羊肉、饧、生葱、海藻、菘菜等。

5 《金匮》卷上 51 处方

甘草2两,川芎2两,当归2两,半夏4两,黄芩2两,生葛5两,芍药2两,生姜4两,甘李根白皮1升。

52 功能主治

益元气,泄阴火,破滞气,削其坚。疏肝清热,降逆止痛。主由惊恐恼怒,肝气郁结,奔豚气上冲胸;肝胃不和,气逆上攻,胁助疼痛,噫气呕呃。腹痛,往来寒热。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己,病喘逆,骨痿,少气,其脉沉而滑。胸膈胀闷,时觉气上攻冲,或口苦咽干,舌苔由微黄,脉弦者。

53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煎取5升,温服1升,日3次,夜1次。

54 注意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

55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编注》:此因肝胆风邪相引,肾中积风乘脾,故气上冲胸而腹痛。厥阴受风,相应少阳,则往来寒热,是以芎、归、姜、芍疏养厥明、少阳气血之正,而驱邪外出;以生葛、李根专解表里风热,而清奔豚逆上之邪;黄芩能清风化之热;半夏以和脾胃而化客痰,俾两经邪散,木不临脾而肾失其势,即奔豚自退。②《古方选注》:君以芍药、甘草奠安中气,臣以生姜、半夏开其结气,当归、芎入血以和心气,黄芩、生姜甘李根白皮性大寒,以折其冲逆之气,杂以生葛者,寓将欲降之,以先升之之理。③《金匮要略法释》:奔豚汤为小柴胡的变方。陈逊斋老师认为,方中生葛,系柴胡之误。葛主汲升,水逆上犯,决不宜升提;李根白皮以治热性奔豚;归、芎、芍以和肝镇痛,黄芩清解肝胆之热;姜、夏和胃降水逆。

56 奔豚汤的临床应用

奔豚气《辽宁中医》(1978;4:36):潘某某,男,50岁,工人。八天前遇事突然惊恐,遂致阵发性气从少腹上攻心下,剧痛难忍,伴有腹胀,失眠,饮食不下,平均每二小时发作一次,一次持续530分钟,发作时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心下闷乱,恶闻人声,时时欲呕,手足厥冷,痛楚欲死,痛甚则大汗出,神志蒙昧,但发作后诸症消失,一如常人。住院经用西药镇痛剂、解痉挛、输液等对症治疗无效。患者面色不华,舌苔白厚有裂纹,脉濡弱无力。诊断为奔豚气。症脉合参,治以疏肝解郁,下气缓急,和血调肝,清热平逆。以奔豚汤加减:葛根20g,半夏15g,生姜10g,当归15g,芍药15g,川芎15g,黄芩15g,甘草10g,牡蛎50g,苍术15g。服药三剂,发作停止,稍有打呃腹胀,遵上方去生姜,加陈皮20g,厚朴20g,继服三剂,诸症悉退而愈。

6 《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方 61 处方

吴茱萸1升,桂心4分,芍药4分,生姜4分,石膏3分,人参3分,半夏3分,芎3分,生葛根6分,茯苓6分,当归4两,李根皮1斤。

62 功能主治

气奔急欲绝者。

63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清酒8升,煮取3升,分作3服。

6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以芎、归、芍药和其瘀积之血,半夏、生姜涤其坚积之痰,葛根以通津液,李根以降逆气,并未尝用少阴之药。设泥奔豚为肾积,而用伐肾之剂,谬之甚矣。嗣伯治风眩气奔欲绝,故以桂、苓祛风,人参壮气,茱萸降逆,石膏开泄旺气为之必需。

7 《杏苑》卷六 71 处方

当归1钱,官桂1钱,白术1钱,川芎8分,甘草(炙)5分,半夏1钱2分,白茯苓1钱5分,甘李根皮(焙)4分,干姜3分。

72 功能主治

肾积,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奔豚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喘逆,骨痿,少气,脉沉而滑。

73 奔豚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熟,空心温服。

古籍中的奔豚汤 《小品方》:[卷第一]治气逆如奔豚状并诸汤方

妄语,或张面目,不相取与,众师不知,呼有所负,奔豚汤主之。黄帝曰∶善。黄帝问金冶子曰∶忧思奔豚,何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二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论二首、方三首

心法。决不可从。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徐〕此乃奔豚之气。与在表之外邪相当者也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一积聚门]贲豚(附论)

)三棱莪术(各三钱)荜澄茄良姜(用巴分。空心热奔豚汤疗虚痨五脏气乏损。游气归上。上走时若群豚相逐。

《医学见能》:[卷一证治]大腹

腹中疼痛,有物自脐冲上者,肾气之奔豚也。宜肾气奔豚汤。桂枝(三钱)云苓(三钱)白术(二钱)甘草(二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三]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