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以鞭百草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神农以鞭百草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第1张

1 神农尝百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

为 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教人类怎样播 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 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 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

人类跟 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可是, 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

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 好,只能挺到死亡为止。 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 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

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 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 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 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 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 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 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 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 中毒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

可是凭着他的强壮 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 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 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 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 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

神农就根据 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类治病。他在成阳山上,曾经使用神 鞭,发现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 治疗便秘,黄莲可以消肿等等。

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 原,也叫药草山。 人类在世界上生活,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农所发现的草木 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 多的草木。

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 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 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 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

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 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

2 神龙尝百草文言文文章

这是一本书不是文章

神农 亦称“神农氏”。①农业的发明者。关于神农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周易·系辞下第八》;“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②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马骕《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晋王嘉《拾遗记》卷一:“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及拾之,以植于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谓:“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纪。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种。③医药之祖。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参见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④土神。《礼记·月令》夏季之月:“毋发令而待,以防神农之事也。”注:“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⑤异草名。《太平御览》卷三九引《神农本草》:“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

神农涧 在河南省温县。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三一:“神农涧在卫辉府温县。神农采药至此,以杖画地,遂成涧。”唐代吴玉斗诗云:"坎水是从一画生,辟来古涧润温城。……久待两岸藏仙药,认识尚须眼有睛"。温县周围古属怀庆府,盛产的地黄、菊花、牛膝、山药素为上品,世称"四大怀药"。

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 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铲草兴锄 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化铲着得劲。从此有了锄。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农氏的大德的完美写照。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3 传说神农尝百草,《搜神记》说:神农鞭百草

我觉得尝亦可,鞭亦可,若是尝,那么神农就被视作人,人之身亲尝百草,冒险不畏艰险

若是鞭,那么这里神农就被视作神,用一种鞭子能辨百草,说明有神力。

只是传说的记载不同,版本不一,可能有谬误,但也许就是如此。

原文: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译文: 神农用赤色的鞭子鞭打各种草木,因而全部了解了它们的无毒、有毒、寒热、温凉的性质以及五味所主治的疾病(酸主肝、咸主肾、甘主脾、苦主心、辛主肺),根据这些经验再选种各种谷物。所以天下的百姓叫他“神农”

关于神农尝百草、辨药性的事,古籍中有些记载:

西汉的《史记》实录:“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

东汉的《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 宋代郑樵的《通志》讲:神农尝百药之时,“……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

宋代罗泌《路史》云: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药正三百六十有五。”

4 古文 神农尝百草 的翻译

译文:

(上古)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尝遍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神奇地化解了这些剧毒。于是就用文字记下药性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我国的药医事业从此诞生了。

原文:

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神农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属于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人物背景

在女娲补天之后,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又有神农氏生于姜水之说,姜水在今宝鸡境内,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炎帝和神农氏是否为一人的争议,应是在神化他们时弄混了,袁珂先生把其列为一人;再《礼记》据此又称神农为烈山氏,盖皆因其行多名号所致),出生了一个小孩。

说来奇怪,在他刚出世,石洞周围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会波动起来。这个孩子天生异相,身体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头上长有两只角,牛头人身。看到的人们都说这是天神下凡,九眼井是他带来的。于是在他长大后,大家推举他为部落首领,因为他们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就自称炎族,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炎帝看见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串像种子的东西,炎帝看见鸟儿把它吐了出来,炎帝拾起来,鸟儿围住他飞了三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阵飞走了。炎帝认为这是天帝派红鸟送来的食物种子,便把种子埋在土里。又用木头制成耒耜,教人们松泥土,并掘井灌溉禾苗。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人们多高兴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称炎帝为神农。

这样周边的部落又称炎帝部落为神农部落,而称他为神农氏,即农业部落的首领。(“氏”的原意是一种神祇,在原始社会代表部落首领的公用称呼,只是后世的学者将其解释为神祇,这和后来兴起的中国神话学有关。)

神农氏为五氏出现以来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诸神创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畜、种地稼穑等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耜,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德称氏,故为炎帝,尊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

5 神龙尝百草文言文文章

《神农尝百草》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蠪(这字查了我半天,读lo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1古时候,人们含草喝水[意思是吸草上的露水以及草本身的水分],采食树木的果实,昆虫的肉,当时很多疾病、中毒成灾。由于此,神农氏就开始教导人们播种各种农作物[五谷:指粟(稷)、豆(菽)、黍、麦、稻,这里泛指农作物],亲自堪察土地,(看作物)适合干燥、湿润、肥沃、贫瘠,地势高低(哪一种),品尝各种草的味道,水源的甜与苦,让人们知道该去哪儿。就在那个时候,(神农氏)一天中70种毒。

蠃蠪:蠃,一种蜂;蠪,一种蚂蚁。这里泛指昆虫。

辟就:偏义复词,辟指远离,就指接近。知所辟也就知所就了,所以这里辟就偏就的意思。

小括号括号里的部分,是指原文在语法是省略的词,翻译的时候要有那个意思

《旧唐书》中记录了一种石头,草木覆盖其上就会自燃,达一年之久 《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记载: 「 ”壬寅,云阳石燃者方丈,昼如灰,夜则有光,投草木于上则焚,历年而止。” 也就是说,在云阳(江苏丹阳)这个地方出现了一种一丈见方的石头,白昼之时如石灰石,但是到了夜晚却能发光,将草木投到它的上面,草木就会燃烧,这种现象持续了一年才终止。 注意:个人以为,「 ”昼如灰”不是说这种石头白天像灰烬,而是说样子像石灰石。如下图。 其他古书中的「 ”燃石”,用水可将其引燃 那么,这种石头是什么呢? 应该不是煤炭。首先颜色和特性就不是煤炭的样子,煤是黑色,而这种燃石类似石灰的灰色。而且它在夜晚发光和能直接点燃草木也不是煤的特点。其次,中国古人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炭的国度,称之为黑丹或焦石。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石头呢? 可惜的是古人向来惜墨如金,且不爱绘制详图,更没有留下照片,便只能让我们今天的人猜谜解闷儿。 先来看看唐人写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一段记载: 建城县出燃石,色黄理疏。以水灌之则热,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这可以看做是对《旧唐书》中「 ”燃石”的一个佐证。 而在更早的晋朝人写的笔记小说《拾遗记》中,也提到了一种「 ”燃石”: 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国人今献此石。或有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名其水为焦渊。 我们可以发现,在《拾遗记》和《酉阳杂俎》中记载的燃石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遇到水就会燃烧:「 ”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 ”以水灌之则热”。 而《旧唐书》虽然没有说这种燃石遇到水才燃烧,但是把草木覆盖在上面会燃烧,很可能是草木上的水分激发了石头燃烧,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这种石头遇到水会燃烧。 也就是说,《旧唐书》《酉阳杂俎》《拾遗记》中记载的燃石,都有「 ”遇水燃烧”的特性。 那么,世界上有遇水燃烧的石头吗?还真有。就是乙炔石,也叫电石。如下图: 最可能的真相——乙炔 乙炔石俗称电石或嘎斯石。 乙炔石中含碳化钙,遇水则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乙炔C2H2,也就是我们电焊用的乙炔,又称电石气,俗称嘎斯气。这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气体,受热、震动、火花都会引发它燃烧、爆炸。 过去人们曾用过一种嘎斯灯,即利用电石产生的乙炔照明。但是乙炔第一极度易燃,容易引发火灾;第二,对人体眼、鼻、皮肤等都有 性伤害,第三电石稀缺,所以这种灯并没有被广泛应用。 乙炔石天然矿石很少见,矿石为黄褐色或黑色的块状固体。这是不是和《酉阳杂俎》中所说「 ”色黄理疏”很像。 但是乙炔石不稳定,不可能那么纯粹地存在于自然界当中,更不可能燃烧一年左右。现代工业乙炔石都是需要用特殊化工手段用煤和生石灰石等原料加工制成。 所以这里大胆猜测,《旧唐书》中记载的燃石,很可能是含有乙炔石、煤、石灰石等的混合矿。因乙炔石燃烧后导致煤的燃烧,所以经久不息。 因涉及多种相关科学知识,这里只是一个大胆猜测,还需要专业人士予以指正。 另外不得不说,在多种古籍对于一种未知事物的物理化学特质并不是特别愿意深究,古人仿佛更在意这种事物所具有的神话象征特性,往往将其比附为祥瑞或者灾异的信号,或者当作神仙带来的物品。比如,《旧唐书》中的「 ”燃石”就是按天有异兆而记录在案的。 或者,古人即便深究过一些特殊事物,也不愿将所得之结论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于史书,哪怕是笔记当中,只在民间私下流传。这让很多绝学慢慢失传,也让一些也许并不离奇的事物变得非常离奇。 中国通史 历史书籍故事 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线装书局 ¥288 购买 参考阅读: 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 ”潜艇”的巨人,他们是外星人?

上篇(二):乃服

原文

宋子曰:人为万物之灵,五官百体②,赅③而存焉。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④,以治天下。贱者短褐⑤、枲裳⑥,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是故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枲、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为裘褐、丝绵。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孙机杼⑦,传巧人间。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乃杼柚⑧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治乱”、“经纶”字义⑨,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先列饲蚕之法,以知丝源之所自。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⑩矣。

注释

①乃服:汉韩婴《韩诗外传》:“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梁周兴嗣《千字文》:“乃服衣裳。”乃服,此作衣服解。

②五官百体:人体的各种器官。

③赅:完备。

④垂衣裳,煌煌山龙:《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注:垂衣裳以辨贵贱。《诗·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注:皇,狁煌煌也。煌煌,鲜明。山龙,绘绣在衣裳上的图案。《书·盖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注:画三辰、山、龙、华虫于衣服旌旗。

⑤短褐:古时穷人穿的短粗毛衣。

⑥枲(xǐ)裳:麻织的粗衣。枲:麻的一种。

⑦天孙机杼:天孙:天上的织女。《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机杼:织机与梭。

⑧杼柚:都是织机上的梭子,一纬一经。《诗·小雅·大东》:“杼柚其空。”朱熹《诗集传》:杼,持纬者;柚,受经者。

⑨“治乱”、“经纶”字义:治乱、经纶,人们都作为治国的名词,其实这两组词全是由织布、治丝演变而来。所以学童自小诵读它,却不明其本源。

⑩贵贱有章,天实为之:人有贵贱,是天经地义,即以所穿衣服的等级而言,老天就生有丝、麻,以为区别。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妥当的。

译文

宋先生说:人为万物之灵长,五官和全身肢体都长得很齐备。尊贵的帝王穿着堂皇富丽的龙袍而统治天下,穷苦的百姓穿着粗制的短衫和毛布,冬天用来御寒,夏天借以遮掩身体,因此而与禽兽相区别。因此,人们所穿着的衣服的原料是自然界所提供的。其中属于植物的有棉、麻、葛,属于禽兽昆虫的有裘皮、毛、丝、绵。二者各占一半,于是衣服充足了。

巧妙如同天上的织女那样的纺织技术,已经传遍了人间。人们把原料纺出带有花纹的布匹,又经过刺绣、染色而造就华美的锦缎。尽管人间织机普及天下,但是真正见识过花机巧妙的又能有多少呢?像“治乱”、“经纶”这些词的原意,文人学士们自小就学习过,但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见过它的实际形象,对此难道人们不感到遗憾吗?

麸子心语:

与其浏览八卦,不如省点时间学点文化;

与其嚼食残渣,不如与圣贤跨时空对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