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中的秘密1 中国人什么时候知道地球是圆的
中国人最早用实践证明地球是圆的,记录在成语“南辕北辙”的故事中。
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说明在战国时代,一些掌握了地球秘密的古代先贤便认识到地球是圆的,知道环球旅行需要准备:“最好的交通工具”、“大量资本和物资”、“最好的向导”。
《山海经》记载的事迹,可能是真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缺失的世界!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非常多的传说,这些传说大都记载了古代人类的文明与智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希望通过这些传说给后人以警示。在我国的历史典故中,有一本书就非常的神秘。它的名字叫做《山海经》,这本古籍令后世的很多学者为之折服。
我们都知道《山海经》是一部上古奇书,也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非常多的神话故事,奇兽珍禽,奇珍异宝以及地理人文等。它详细记录了远古时期的世界地貌以及当时的故事。
《山海经》的出现对人类来讲是十分有历史价值的。而其中的资料更是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比如其中的医学药学知识,地理地貌等。这本极为晦涩难懂的书籍,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为何其中记载的大多数地理与及动植物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的原型呢?难道他《山海经》中记载的东西,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缺失的那一部分吗?
《山海经》中记载的很多地方,在经过后世的科学家研究后发现与该地的地理坐标十分吻合。一位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在读《山海经》后,他就是表示书中记载的跟自己已经走过的地方十分相似。而记载的山脉走向,也几乎与如今的这些山脉完全吻合。因此在科学家认为,在古时候就曾有人到达过自己所处的大陆,并且把所经历的地方绘制成了地图,最后放收录在了《山海经》里面,但这还需要一些证据才可以证明。
《山海经》中记载的古代动物,也与现在的很多动物十分吻合,如山海经中就曾出现一种生物与人类十分相似,而随着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山海经》中记载的这种生物就是如今的黑猩猩,而且会说话的那些飞禽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鹦鹉。
可谓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远古时期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十分片面,他们把难以理解的东西,编撰成了神话。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传,流传到了至今。正如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万事万物存在即是合理的,或许现在我们并没有办法解释,《山海经》中记载的这些事物从何而来,然而只要我们不断的地进行探索,总有一天我们可以会发现其中的秘密。你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中国海底宝藏的秘密,被一个外国人在古籍上发现了,盗走了上亿的宝贝
南海的古代沉船现在有多少,并无准确的统计数据,这些沉船都是古代的货船,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对外出口的货物基本都是瓷器、丝绸和茶叶,沉船一旦打捞上来,当时的这些货物,还有船上的生活用品,基本都成了文物,当然,一部分茶叶和丝绸沉入海底会腐烂,并不能成为文物。
南海的古代沉船虽然很多,但是,进行水下考古的难度非常大,首先,潜水员要潜入到深海,对沉船进行探测,了解了这艘沉船的详细资料之后,然后,再用大型的打捞船将沉船整体打捞上来,成本非常的高。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的沉船一直沉没在海底。
中国南海的宝船也吸引着一些外国的盗宝者,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英国的职业寻宝人迈克·哈彻,二十年前,他曾在一本大约200年前的古书里发现了中国宝藏——书中记载了两百年前清朝一艘商船沉没在南海的事件,而且他又依据这个线索找到了当年亲历此事的欧洲商船留下的航海日志,这本200年前的航海日志如今已经成为文物被收藏,但Mike Hatcher还是想办法详细地翻阅了这本日志。
最终Mike Hatcher在这本航海日志中找到了古书中记载的那次事故——一艘名叫“泰星号”的清朝商船载满瓷器等商品前往西方时,意外沉没在南海某处,而记载了此事的欧洲商船碰巧经过事发地救起了部分遇难者,1999年5月,哈彻雇用一条盗宝船和300多名水手,找到了“泰星号”沉船的位置。哈彻从海底捞出来60万件康熙时期的精美瓷器和130块1斤重的金块,这一笔价值上千万英镑的财宝让哈彻疯狂。
这个丧心病狂的家伙从瓷器里挑了356万件精美的瓷器带走外,竟然下令将剩下的20多万件全部砸碎在海底。在文物市场,物以稀为贵 ,砸了这20多万件,剩下的365万精品将升值2——3倍。一年后,哈彻又来到南海盗走了239万件青花瓷和125块金子,100个康熙元宝。
此后,世界各地的海盗都来到了这里进行盗宝,在这里其他国家的海盗还发现了唐代到清代的各种珍贵宝物,这些东西的价值一点都不比哈彻打捞上来的差。在2003年以后,中国的法律才开始介入到了这一环节中,可惜已经有很多的宝物流落海外了,已是为时已晚。
本文2023-08-06 03:53: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