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篇好文章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介绍一篇好文章啊,第1张

疯娘

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有的媳妇还上前踹几脚,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子干活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又因家穷,一直没娶媳妇。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份姿色,就动了心思,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 家“续上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是答应了。结果,父亲一分未花,就当了新郎。

娘生下我的时候,奶奶抱着我,瘪着没剩几颗牙的嘴,欣喜地说:“这疯婆娘,还给我生了个带把的孙子。”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靠近。

娘一直想抱抱我,多次在奶奶面前吃力地喊:“给,给我……”奶奶没理她。我那么小,像个肉嘟嘟,万一娘失手把我掉在地上怎么办?毕竟,娘是个疯子。每当娘有抱我的请求时,奶奶总瞪起眼睛训她:“你别想抱孩子,我不会给你的。要是我发现你偷抱了他,我就打死你。即使不打死,我也要把你撵走。”奶奶说这话时,没有半点儿含糊的意思。娘听懂了,满脸的惶恐,每次只是远远地看着我。尽管娘的奶胀得厉害,可我没能吃到娘的半口奶水,是奶奶一匙一匙把我喂大的。奶奶说娘的奶水里有“神经病”,要是传染给我就麻烦了。

那时,我家依然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奶奶决定把娘撵走,因为娘不但在家吃“闲饭”,时不时还惹是生非。

一天,奶奶煮了一大锅饭,亲手给娘添了一大碗,说:“媳妇儿,这个家太穷了,婆婆对不起你。你吃完这碗饭,就去找个富点儿的人家过日子,以后也不准来了,啊?”娘刚扒了一大团饭在口里,听了奶奶下的“逐客令”显得非常吃惊,一团饭就在嘴里凝滞了。娘望着奶奶怀中的我,口齿不清地哀叫:“不,不要……”奶奶猛地沉下脸,拿出威严的家长作风厉声吼到:“你这个疯婆娘,犟什么犟,犟下去没你的好果子吃。你本来就是到处流浪的,我收留了你两年了,你还要怎么样?吃完饭就走,听到没有?”说完奶奶从门后拿出一柄锄,像余太君的龙头杖似的往地上重重一磕,“咚”地发出一声响。娘吓了一大跳,怯怯地看着婆婆,又慢慢低下头去看面前的饭碗,有泪水落在白花花的米饭上。在逼视下,娘突然有个很奇怪的举动,她将碗中的饭分了一大半给另一只空碗,然后可怜巴巴地看着奶奶。

奶奶呆了,原来,娘是向奶奶表示,每餐只吃半碗饭,只求别赶她走。心仿佛被人狠狠揪了几把,奶奶也是女人,她的强硬态度也是装出来的。奶奶别过头,生生地将热泪憋了回去,然后重新板起了脸说:“快吃快吃,吃了快走。在我家你会饿死的。”娘似乎绝望了,连那半碗饭也没吃,朗朗跄跄地出了门,却长时间站在门前不走。奶奶硬着心肠说:“你走,你走,不要回头。天底下富裕人家多着呢!”娘反而走拢来,一双手伸向婆婆怀里,原来,娘想抱抱我。

奶奶忧郁了一下,还是将襁褓中的我递给了娘。娘第一次将我搂在怀里,咧开嘴笑了,笑得春风满面。奶奶却如临大敌,两手在我身下接着,生怕娘的疯劲一上来,将我像扔垃圾一样丢掉。娘抱我的时间不足三分钟,奶奶便迫不及待地将我夺了过去,然后转身进屋关上了门。

当我懵懵懂懂地晓事时,我才发现,除了我,别的小伙伴都有娘。我找父亲要,找奶奶要,他们说,你娘死了。可小伙伴却告诉我:“你娘是疯子,被你奶奶赶走了。”我便找奶奶扯皮,要她还我娘,还骂她是“狼外婆”,甚至将她端给我的饭菜泼了一地。那时我还没有“疯”的概念,只知道非常想念她,她长什么样?还活着吗?没想到,在我六岁那年,离家5年的娘居然回来了。

那天,几个小伙伴飞也似地跑来报信:“小树,快去看,你娘回来了,你的疯娘回来了。”我喜得屁颠屁颠的,撒腿就往外跑,父亲奶奶随着我也追了出来。这是我有记忆后第一次看到娘。她还是破衣烂衫,头发上还有些枯黄的碎草末,天知道是在那个草堆里过的夜。娘不敢进家门,却面对着我家,坐在村前稻场的石磙上,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当我和一群小伙伴站在她面前时,她急切地从我们中间搜寻她的儿子。娘终于盯住我,死死地盯住我,裂着嘴叫我:“小树……球……球”她站起来,不停地扬着手中的气球,讨好地往我怀里塞。我却一个劲儿地往后退。我大失所望,没想到我日思夜想的娘居然是这样一副形象。一个小伙伴在一旁起哄说:“小树,你现在知道疯子是什么样了吧?就是你娘这样的。”

我气愤地对小伙伴说:“她是你娘!你娘才是疯子,你娘才是这个样子。”我扭头就跑了。这个疯娘我不要了。奶奶和父亲却把娘领进了门。当年,奶奶撵走娘后,她的良心受到了拷问,随着一天天衰老,她的心再也硬不起来,所以主动留下了娘,而我老大不乐意,因为娘丢了我的面子。

我从没给娘好脸色看,从没跟她主动说过话,更没有喊她一声“娘”,我们之间的交流是以我“吼”为主,娘是绝不敢顶嘴的。

家里不能白养着娘,奶奶决定训练娘做些杂活。下地劳动时,奶奶就带着娘出去“观摩”,说不听话就要挨打。

过了些日子,奶奶以为娘已被自己训练得差不多了,就叫娘单独出去割猪草。没想到,娘只用了半小时就割了两筐“猪草”。奶奶一看,又急又慌,娘割的是人家田里正生浆拔穗的稻谷。奶奶气急败坏地骂她:“疯婆娘谷草不分……”奶奶正想着如何善后时,稻田的主人找来了,竟说是奶奶故意教唆的。奶奶火冒三丈,当着人家的面拿出根棒一下敲在娘的后腰上,说:“打死你这个疯婆娘,你给老娘滚远些……”

娘虽疯,疼还是知道的,她一跳一跳地躲着棒槌,口里不停地发出“别、别……”的哀号。最后,人家看不过眼,主动说“算了,我们不追究了。以后把她看严点就是……”这场风波平息后,娘歪在地上抽泣着。我鄙夷地对她说:“草和稻子都分不清,你真是个猪。”话音刚落,我的后脑勺挨了一巴掌,是奶奶打的。奶奶瞪着眼骂我:“小兔崽子,你怎么说话的?再这么着,她也是你娘啊!”我不屑地嘴一撇:“我没有这样的傻疯娘!”

“嗬,你真是越来越不象话了。看我不打你!”奶奶又举起巴掌,这时只见娘像弹簧一样从地上跳起,横在我和奶奶中间,娘指着自己的头,“打我、打我”地叫着。

我懂了,娘是叫奶奶打她,别打我。奶奶举在半空中的手颓然垂下,嘴里喃喃地说道:“这个疯婆娘,心里也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啊!”我上学不久,父亲被邻村一位养鱼专业户请去守鱼池,每月能赚50元。娘仍然在奶奶的带领下出门干活,主要是打猪草,她没再惹什么大的乱子。

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饿一个冬日,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奶奶让娘给我送雨伞。娘可能一路摔了好几跤,浑身像个泥猴似的,她站在教室的窗户旁望着我傻笑,口里还叫:“树……伞……”一些同学嘻嘻地笑,我如坐针毡,对娘恨得牙痒痒,恨她不识相,恨她给我丢人,更恨带头起哄的范嘉喜。当他还在夸张地模仿时,我抓起面前的文具盒,猛地向他砸过去,却被范嘉喜躲过了,他冲上前来掐住我的脖子,我俩撕打起来。我个子小,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被他轻易压在地上。这时,只听教室外传来“嗷”的一声长啸,娘像个大侠似地飞跑进来,一把抓起范嘉喜,拖到了屋外。都说疯子力气大,真是不假。娘双手将欺负我的范嘉喜举向半空,他吓得哭爹喊娘,一双胖乎乎的小腿在空中乱踢蹬。娘毫不理会,居然将他丢到了学校门口的水塘里,然后一脸漠然地走开了。

娘为我闯了大祸,她却像没事似的。在我面前,娘又恢复了一副怯怯的神态,讨好地看着我。我明白这就是母爱,即使神志不清,母爱也是清醒的,因为她的儿子遭到了别人的欺负。当时我情不自禁地叫了声:“娘!”这是我会说话以来第一次喊她。娘浑身一震,久久地看着我,然后像个孩子似的羞红了脸,咧了咧嘴,傻傻地笑了。那天,我们母子俩第一次共撑一把伞回家。我把这事跟奶奶说了,奶奶吓得跌倒在椅子上,连忙请人去把爸爸叫了回来。爸爸刚进屋,一群拿着刀棒的壮年男人闯进我家,不分青红皂白,先将锅碗瓢盆砸了个稀巴烂,家里像发生了九级地震。这都是范嘉喜家请来的人,范父恶狠狠地指着爸爸的鼻子说:“我儿子吓出了神经病,现在卫生院躺着。你家要不拿出1000块钱的医药费,我他妈一把火烧了你家的房子。”

1000块?爸爸每月才50块钱啊!看着杀气腾腾的范家人,爸爸的眼睛慢慢烧红了,他用非常恐怖的目光盯着娘,一只手飞快地解下腰间的皮带,劈头盖脸地向娘打去。一下又一下,娘像只惶惶偷生的老鼠,又像一只跑进死胡同的猎物,无助地跳着、躲着,她发出的凄厉声以及皮带抽在她身上发出的那种清脆的声响,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最后还是派出所所长赶来制止了爸爸施暴的手。派出所的调解结果是,双方互有损失,两不亏欠。谁在闹就抓谁!一帮人走后,爸看看满屋狼籍的锅碗碎片,又看看伤痕累累的娘,他突然将娘搂在怀里痛哭起来,说:“疯婆娘,不是我硬要打你,我要不打你,这事下不了地,咱们没钱赔人家啊。这都是家穷惹的祸!”爸又看着我说:“树儿,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要不,咱们就这样被人欺负一辈子啊!”我懂事地点点头。

2000年夏,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积劳成疾的奶奶不幸去世,家里的日子更难了。恩施洲的民政局将我家列为特困家庭,每月补助40元钱,我所在的高中也适当减免了我的学杂费,我这才得以继续读下去。

由于是住读,学习又抓得紧,我很少回家。父亲依旧在为50元打工,为我送菜的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娘身上。每次总是隔壁的婶婶帮忙为我抄好咸菜,然后交给娘送来。20公里的羊肠山路亏娘牢牢地记了下来,风雨无阻。也真是奇迹,凡是为儿子做的事,娘一点儿也不疯。除了母爱,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应该怎么破译。

2003年4月27日,又是一个星期天,娘来了,不但为我送来了菜,还带来了十几个野鲜桃。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笑着问她:“挺甜的,哪来的?”娘说:“我……我摘的……”没想到娘还会摘野桃,我由衷地表扬她:“娘,您真是越来越能干了。”娘嘿嘿地笑了。

娘临走前,我照列叮嘱她注意安全,娘哦哦地应着。送走娘,我又扎进了高考前最后的复习中。第二天,我正在上课,婶婶匆匆地赶来学校,让老师将我喊出教室。婶婶问我娘送菜来没有,我说送了,她昨天就回去了。婶婶说:“没有,她到现在还没回家。”我心一紧,娘该不会走错道吧?可这条路她走了三年,照理不会错啊。婶婶问:“你娘没说什么?”我说没有,她给我带了十几个野鲜桃哩。婶婶两手一拍:“坏了坏了,可能就坏在这野鲜桃上。”婶婶问我请了假,我们沿着山路往回找,回家的路上确有几棵野桃树,桃树上稀稀拉拉地挂着几个桃子,因为长在峭壁上才得以保存下来。我们同时发现一棵桃树有枝丫折断的痕迹,树下是百丈深渊。婶婶看了看我说,“我们到峭壁底下去看看吧!”我说,“婶婶你别吓我……”婶婶不由分说,拉着我就往山谷里走……

娘静静地躺在谷底,周边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我悲痛得五脏俱裂,紧紧地抱住娘,说:“娘啊,我的苦命娘啊,儿悔不该说这桃子甜啊,是儿子要了你的命……娘啊,您活着没享一天福啊……”我将头贴在娘冰凉的脸上,哭得漫山遍野的石头都陪着我落泪……

2003年8月7日,在娘下葬后的第100天,湖北大学烫金的录取通知书穿过娘所走过的路,穿过那几株野桃树,穿过村前的稻场,径直“飞”进了我的家门。我把这份迟到的书信插在娘冷寂的坟头:“娘,儿出息了,您听到了吗?您可以含笑九泉了!”

生平经历

罗振玉(1866年一1940年) 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1903年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教育顾问。翌年,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1906年调北京,在清 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携眷逃亡日本京都。期间著述《殷墟书契》前编、后编及《菁华》等,并由王国维协助,撰成《殷墟书契考释》及《流沙坠简考释》。

1919年春回国,在天津举办京旗赈灾事务。

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

1924年应清废帝所召,入值南书房。同年11月,清室小朝廷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他与陈宝琛将溥仪偷送到日本使馆。

1925年使馆庇护下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陪同溥仪秘密迁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张园,后因功被委为顾问。

1928年末,迁居旅顺。大云书库。内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30余万册。

1932年3月,参加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典礼,并代溥仪向外宾致答词。伪政权任命他为参议府参议,后改为临时赈务督办。翌年6月,任监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常务理事。

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被邀为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受到“叙勋一位”的封赏。

1936年任满日文化协会会长。

翌年3月,罗振玉返回旅顺寓所,继续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他曾搜集和整理过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以他的博学,先后培养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济、关百益、孙宝田及他的儿子罗福葆、罗福颐等人,使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学有建树的专家。另外他对校勘学、目录学、姓氏学、宗教学、也多有建树并著述留传后世。其一生著作130多种,刊印书籍500种以上。

罗振玉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终效忠清室。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受当时人批判为“汉奸”。

1940年5月14日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

评价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言》中写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特别是前两年跳水死了的王国维……欲清算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郭沫若对罗振玉的评价,准确地概括了罗振玉国学研究的成就及其贡献。

著作

书法展示学术全集:

《南宗衣钵跋尾》

《南宗衣钵跋尾卷二》

《甲云窗漫稿》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序》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

《雪堂书画跋尾》

《松翁近稿》

《面城精舍杂文甲乙合编 》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上》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下》

《丙寅稿》

《辽居稿》

《辽居乙稿》

《松翁未焚稿》

《 车尘稿》

《丁戊稿》

《后丁戍稿》

《贞松老人外集 》

《贞松老人外集(卷三)》

《辽海吟》

《辽海续吟》

《集殷虚文字楹贴》

《集殷虚文字楹贴汇编》

《扶桑两月记》

《五十日梦痕录 》

《集蓼编 》

《存拙斋》

《上虞罗氏枝分谱》

《殷商贞卜文字考 》

《读碑小笺1》

《读碑小笺2》

《眼学偶得》

《石交录四卷》

《俗说一卷》

《俑庐日札》 《石交录(卷三、四)》

书法 编著:

《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

《高昌壁画华》

《殷墟书契》

《殷墟书契菁华》

《三代吉金文存》

成就 甲骨研究

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

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除鼓励刘鹗编集《铁云藏龟》外,还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他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他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资料。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等书。1933年又编著《殷虚书契续编》。同时他还编有《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年)及《附说》各一卷。

2、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时他还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虚遗址,也就是殷朝国都。这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学者的注意后,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隐瞒了真实的出土地。罗振玉一开始研究甲骨就致力于调查其真实出土地,并且考订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属于殷室王朝遗物。甲骨出土地和性质的考订,直接导致后来安阳殷虚的发掘。罗振玉派人去小屯,不仅收集甲骨,还收集了一批不为古董商重视的出土物,他以“古卜用龟,辅以兽骨”的文献记载为出发,认为在搜集甲骨时必须龟、骨“兼收并蓄”。在《洹洛访古游记》中,他记载了殷虚的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它出土物及绘简图,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虚的著作,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3、他考释出大量的单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 比较,以阐释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他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先后于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三百个,于1915年在《殷虚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五百个,其中多得到学界认可。1916年,他还将未识别的卜辞中的千余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供大家探讨。

4、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 《殷虚书契考释》一书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5、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著有《殷文存》(二卷,1917年)、《秦金石刻辞》(三卷,1914)、《贞松堂集古遗文》(16卷,《补遗》3卷,《续编》3卷,1931~35年),收录以前诸家著录中未见之器铭2427件。《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收录当时见到的已著录和未著录的4831件青铜器铭。集一时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提出通释古金文的设想,提出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他研究石鼓文,著有《石鼓文考释》(7卷,1916年);他搜集整理汉晋木简,著《流沙坠简》(合作,1914年)、《流沙坠简考证》(1934年)等书。此外,他还著有《干禄字书笺证》《俗说》《集蓼编》等多部著作。他的工作内容丰富,甄别谨严,成绩浩瀚,方法崭新,“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郭沫若语)。

敦煌学术

敦煌学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程。100年中,无数学者为这门显学奉献了毕生精力。而随着南博31件敦煌文献的发现,金石大家罗振玉对敦煌学的贡献变得更加清晰——敦煌学的奠基人就是罗振玉。

继河南安阳殷虚被辨认后,西北边陲敦煌石窟又有数万件隋唐以后经卷写本、石刻等珍贵文物的发现。外国人明火执杖掠夺,清廷却毫无觉察。罗振玉竭立使其免遭流失国外,但留在国内的却也未逃厄运,道貌岸然的官僚伸出贪婪的黑手,彼此勾结私吞国宝,贼喊捉贼,有些更把运车截拦,窃取其中精华,还把盗窃之余的长卷破坏截割。罗振玉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他以浓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1914年和王国维开创和倡导简牍研究,共同开辟“国学”新领域的硕果。

宣统元年,他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还和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考释。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另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鉴藏大家

罗振玉是典型的鉴藏大家。

他不但要自己收藏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料和字画,还要做足研究整理的工作。

内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50余万册。据考证,仅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二三万片”,其他如青铜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数量也相当可观。

罗振玉善识文物,喜研文史。从殷墟甲骨、汉晋木简、墓志铭文,到宫中所藏历代图书、历史档案,乃至珍宝、钱币等,他都有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许多学术价值颇高的专著。罗振玉41岁入学部,因公务简,又不肯奔走钻营,有很多时间搜求文物,钻研学问。“每涉足厂肆,尽廉俸所入,搜求古物书画,虽资力有限,不敢和洋商巨贾相竞争,但破铜烂铁,在所不遗,往往批沙得宝,又人弃我取。”罗振玉获得了很多两汉六朝、唐宋等朝的珍贵文物,为其考古研究积累了实物材料。

罗振玉为保存和流传敦煌石室遗书做出过切实的努力。敦煌石室遗书是我国光绪年间新发现的一处千年宝藏。所谓“石室”指甘肃省敦煌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窟内藏有丰富的经书、绣像等,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却遭到斯坦因和伯希和的攫取。为了保存这些中华文化的“劫余”,罗振玉奔走呼告,筹措资金,并决心捐出个人全部俸禄,购买余下卷轴,后又主倡集资影印敦煌遗书,这在他的《鸣沙石室佚书序》中有所叙述。

他为保存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也作出了贡献。大库是清代内阁库藏档案、书籍的处所,库分东西,东库贮存《实录》、《圣训》、《起居录》等,由本阁满本房掌管。西库书籍多为明文渊阁藏书之孓遗,档案则是清列朝内外臣工的题本、奏本、历科殿试的大卷等。这些都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由于时局动荡,所藏大多被盗,散失在外。罗振玉得知这种情形后,主动承担起书籍的保存、整理、归类的工作。他曾直接或间接苦口劝说文襄和荣延,保存、整理库档。文襄虽表赞同,但以奏准销毁为虑,行推诿之实。罗振玉复与会稽司长进行了商议,将库档移往国子监,又同国子监丞徐梧生交涉,几起冲突,后经人出面调解,才获准。经过一番周折,这批史料总算保存下来了。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 有关部门对这批史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有些还险些遭到被改为还魂纸的厄运降临。罗振玉闻知,急忙以高出原售价三倍的价格买回,保存起来。1919年春,罗振玉携家人从日本归国,定居天津。他先是在天津租下了3栋小楼,专门用于藏置书籍、文物,另外还单独租借了20多间房屋用以安置家人亲属。一年后,罗氏在天津建成了自家宅院,其中数间专门用来库藏大量的史料、档案,文墨古玩于是也就有了新居所。

罗振玉嗜古如命,在保藏文物、古籍上有着笃之弥深的热情。尤其是对清帝的书画非常珍视,他将清帝御赐的“寒岁”匾额,特复制一件悬挂在天津寓所的客厅中间,而把原件装裱珍藏起来。在天津日租界大罗天戏院内有许多古董铺,罗振玉每碰到清帝书画,无论如何一定买回珍藏,一次还“偶得”溥仪赐给其师傅陈宝琛的一副对联。在天津期间,罗振玉与另一位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非常多。罗振玉对王国维除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外,并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指示研究途径,对其政治、学术等观点产生重要影响。也可以说日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其文化底蕴中有一部分是在天津的罗家积淀起来的。

罗振玉收藏的书画、青铜器、古籍、简牍、明器、清宫档案等,称山海之富。藏品曾编成《三代吉金文存》、《明吴门四君子法书》、《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等。抢救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及文渊阁藏书,贡献巨大。1922年购原历史博物馆卖出旧书9 000袋15万斤大内文书,建“库书楼”以藏。私人藏书丰富,先后收藏了广东孔广陶藏书,在日本期间,亦购买古籍众多。收藏有《永乐大典》残本数册。因收藏南北朝的写本《大云无想经》,遂将其藏书楼名为“大云书库”,另有藏书处曰“唐风楼” 、“永慕园”、“宸翰楼”、“贞松堂”、“玉简斋”、“楚雨楼”、“殷礼在斯堂”、“面城精舍”等。书目有《大云书库目录》2册;《罗氏藏书目录》,著录3 584部图书,3万余册,由王国维撰定。《唐风楼书目》1册,著录藏书1 094种,11 836册。东北解放后,罗继祖兄弟禀承祖母之命,全部捐给国家,共计9万册,存旅大图书馆;一部分归辽宁省图书馆,约有1万余册。刊刻古籍600余种,丛书有近20种。编《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等。

轶事 与王国维

在近世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与罗振玉是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研究罗振玉,就不能不提王国维,也不能不研究他们两人的经历与交往。他们在文学、经史、文字、训诂、音韵、考据、目录、版本等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研究博大精深,著述百种之多,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对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们并不陌生,也毫无异议。但他们的经历与交往,却始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众说纷纭,许多事情至今仍是一个讲不清的谜。

他们是浙江同乡,有着江南人的毓秀灵透。他们自幼接受的完全是旧式教育,国学基础非常扎实,二人都是在十五岁时考中秀才。戊戌之后,受新思潮的影响,他们转而力倡新学。罗振玉办《农学报》和《教育世界》,开办农务学堂和新式教育。王国维则研究叔本华、尼采、康德的哲学与美学,并写成著名的中西合璧的文学批评文章《红楼梦评论》。但辛亥之后,二人潜心于国学研究,在甲骨学、敦煌学上成就大著,由此奠定了他们国学大师的地位。可以说,他们的思想倾向和学术兴趣,经历了一个从旧到新,又由新转旧的过程。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些转变呢?

他们在政治上的表现,也是人们品评的焦点。清亡前,他们同在学部任职。辛亥后,王国维受溥仪小朝廷之诏,供职南书房,并重新蓄起发辫,以清朝遗老自居。罗振玉则鞍前马后追随溥仪,为复辟效力,后甚至投靠日本。他们在政治上的趋于保守,以及罗振玉的走向反动,这自是历史事实,无须回避,只是这些无从动摇他们在学术上的至高地位,只是更具体地说明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自1898年二人相识于上海,至1926年绝交,二人的交往历时近三十年。罗振玉世事洞明,机智练达。他善于经营理财,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很有能量的社会活动家。王国维性格忧郁悲观,埋首学术,不问功利,是典型的学者气质,人称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正是这种性格和地位的反差,人们对王罗二人的关系,颇有不平。有人讲罗振玉廉价使用王国维的脑力劳动;有人讲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剽窃了王国维的研究成果;有人讲王国维投水自尽乃罗振玉所逼……那么,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罗振玉社会活动多,经历也更复杂些,加之他后来的逆历史潮流之举,人们对他所做的一些文化事,也颇有微词。有人讲他贩卖假字画假古董骗人;有人讲他印古书为赚钱,等等。的确,罗振玉是一个嗜古如命的人。他多阅古物,见识过人,财力雄厚,而且生逢其时。从殷墟甲骨到敦煌文书,从汉晋木简到齐鲁封泥,他赶上了文物大发现的时代。他倾尽家资,收藏古物,潜心研究,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器物学家。罗振玉印古书可能确实赚了一些钱,但整理古籍,传承了文化,这是极大的功劳,再者赚钱也是无可厚非的事。罗振玉终是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1908年在学部任职期间,他费尽周折,阻止焚毁内阁大库旧档,保存下来八千麻袋的藏书、奏折、公文等重要的历史文献。1909年,当他从伯希和口中得知,敦煌藏经洞中还有八千件写经卷轴时,力劝京师大学堂买下这些国宝,使几经帝国主义分子劫掠的残存的敦煌文书,留存在国内。他对文化的珍爱,为保护国宝所做出的贡献,难道不值得人们感怀吗?

1927年6月2日上午11时,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颐和园。他的死,又给后人留下一个谜。他在遗书中写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人们对其死因的猜测,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清朝殉节,尽遗臣之忠;一是与罗振玉的绝交,于心至寒;一是惧怕北伐军攻入北京,身遭辱杀。这些莫衷一是的猜测,至今无任何定论。

此时的王国维,年整五十,正值学术的旺期。如果说,民国初年这样变乱的时代,不值得大师留恋,这是时代负于大师的。但这样一位国学大师,他的思想和学术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他断然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中国学术的巨大损失,怎不令人扼腕叹息!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是他负于时代和人民的。

但历史原本就是如此。而历史的真相,总是被纷繁复杂的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遮蔽着,让我们这些后人雾里看花。

溥仪记载

罗振玉在古玩、字画、金石、甲骨方面的骗钱行径,是由来已久的。他出身于浙江上虞县一个旧式书商之家,成年后在江西一个丘姓巨绅家教书。这位巨绅是个藏书家。罗振玉任西席的第三年,东翁突然去世,他利用女东家的无知,一方面装作十分哀痛的样子,拒绝接受这一年的束,要用以充做奠仪,另方面表示,愿留下东家的几件旧书和字画,作为纪念。女东家认为这位先生心眼太好,就请他自己到藏书楼任意挑选。于是这位书贾世子就精选出几筐“纪念品”,内有百余卷唐人写经,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画,满载而归。在这个基础上,他由刻三字经、百家姓的书铺变成了古玩字画商,生意越做越好,古玩字画的鉴赏家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更通过售卖古籍文物的路子,和日本人拉上了关系。他在日本的那些年,靠日本书商关系结交了一批朝野名流,有许多日本人把他看成了中国古文物学术的权威,常拿字画请他鉴定。他便刻了一些“罗振玉鉴定”、“罗振玉审定”的图章,日本古玩商拿字画请他盖一次,付他三元日金,然后再拿去骗人。后来他竟发展到仿刻古人名章印在无名字画上,另加上“罗振玉鉴定”章,然后高价出卖。他时常借口忙,把人家拿来请他鉴定的珍贵铜器,拖压下来,尽量多拓下一些拓片出卖。他的墨缘堂出售的宋版书,据说有一些就是用故宫的殿版《图书集成》里的扉页纸伪造的。殿版纸是成化纸或罗纹纸,极像宋版书用纸。据说内务府把那批殿版书交罗振玉代卖时,他把那一万多卷书的空白扉页全弄了下来,用仿宋体的刻版印了“宋版”书。我当时对这事是根本不知道的。有人说,罗振玉人品固然不佳,才学还好。据我看,他的才学究竟有多少,也很值得怀疑。在伪满时有一次他拿来一批汉玉请我观赏。我对汉玉说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因为十分爱好,收藏了不少,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然,所谓汉玉,并不是非汉朝的不可,这只不过是对古玉的惯称。我看过罗振玉拿来的汉玉,不禁对他的“才学”暗吃一惊,因为全部都是假货。

罗振玉并不经常到宫里来,他的姻亲王国维能替他“当值”,经常告诉他当他不在的时候,宫里发生的许多事情。王国维对他如此服服帖帖,最大的原因是这位老实人总觉得欠罗振玉的情,而罗振玉也自恃这一点,对王国维颇能指挥如意。我后来才知道,罗振玉的学者名气,多少也和他们这种特殊瓜葛有关。王国维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王国维后来在日本的几年研究生活,是靠着和罗振玉在一起过的。王国维为了报答他这份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其实也是窃据了王国维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罗、王二家后来做了亲家,按说王国维的债务更可以不提了,其实不然,罗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了他付出过的代价,而且王国维因他的推荐得以接近“天颜”,也要算做欠他的情分,所以王国维处处都要听他的吩咐。我到了天津,王国维就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之后,不知是由于一件什么事情引的头,罗振玉竟向他追起债来,后来不知又用了什么手段再三地去逼迫王国维,逼得这位又穷又要面子的王国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跳进昆明湖自尽了。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3 《回春》卷二 31 鸡鸣丸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鸡鸣丸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用药禁忌 38 附注 4 《摄生众妙方》卷六 41 组成 42 主治 43 鸡鸣丸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5 《医学碎金录》引《蘡薁轩膏丹丸散真方汇录》 51 组成 52 主治 53 鸡鸣丸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 61 组成 62 主治 63 鸡鸣丸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65 用药禁忌 7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五引《中朝方》 71 组成 72 主治 73 鸡鸣丸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鸡鸣丸 1 拼音

jī míng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Jiming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135293

23 处方

知母 200g 阿胶 200g 款冬花(蜜炙) 200g 五味子 200g 马兜铃(蜜炙) 0g 麻黄 50g 旋覆花(蜜炙) 50g 陈皮 50g 甘草(蜜炙) 50g 桔梗 25g 葶苈子(炒) 15g 苦杏仁(炒) 15g 清半夏 15g ^

24 制法

以上干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克粉末加炼蜜90~ 100g制 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棕黑色的大蜜丸;味苦、微酸。

2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针晶长36~ 110μm 。气孔特异,保 卫细胞侧面观呈哑铃状,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种皮表皮石细 胞,淡黄棕色,表面呈多角形,孔沟细密,胞腔含暗棕色物。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8 功能与主治

敛肺目咳,化痰定喘。用于五更咳嗽,肺虚气喘,痰中带血。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210 规格

每丸重 9g

211 贮藏

密封。

3 《回春》卷二 31 鸡鸣丸的别名

鸡鸣定喘丸

32 组成

知母4两(炒),杏仁(去皮尖)2钱,桔梗(去芦)5钱,阿胶(麸炒)4钱,葶苈(火上焙)3钱,款冬花4钱,旋覆花1两,半夏(姜汁炒)3钱,甘草(炙)1两,陈皮(去白)1两,兜铃1两,五味子4钱,麻黄1两,人参5钱。

33 功效

宣肺化痰定喘。

34 主治

风寒咳嗽,发热恶寒,头痛体痛,咳嗽痰清,以及肺经寒湿,痰饮喘嗽,交冬即发,喘咳难卧。

35 鸡鸣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五更,乌梅、生姜、大枣汤送下。

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37 用药禁忌

忌食辛辣、腻物。

38 附注

鸡鸣定喘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4 《摄生众妙方》卷六 41 组成

半夏、贝母、杏仁(去皮尖)、苦葶苈、桔梗、陈皮、北五味、旋覆花、紫苏子、甘草、阿胶(炒灰)、人参、御米壳各等分。

42 主治

诸般咳嗽。

43 鸡鸣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乌梅1个,大枣3枚,煎汤,食远嚼药吞下。

4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5 《医学碎金录》引《蘡薁轩膏丹丸散真方汇录》 51 组成

知母1两,贝母1两,杏仁1两,阿胶(面炒)1两,葶苈子(隔纸炒)1两,款冬1两,甘草1两,半夏1两,五味子1两,广皮1两,桔梗1两,紫苏1两,天冬1两,沙参1两,旋覆花1两。

52 主治

咳嗽痰喘,日轻夜重,秋冬必发,或久咳声哑,盗汗,不思饮食。

53 鸡鸣丸的用法用量

早、晚各服1丸,小儿1丸分4服。

54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 61 组成

知母1两,杏仁1两,阿胶珠1两,葶苈子5钱,紫菀(炙)1两,粉甘草5钱,法半夏1两,北五味5钱,桔梗5钱,广陈皮1两,全紫苏1两,天门冬1两,**壳(炙)1两,复花(炙)1两,川贝母1两,党参1两。

62 主治

气管发炎,咳嗽气促,哮喘痰多,睡眠不宁。

63 鸡鸣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温开水下,1日2次,小儿老人酌减。

6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5 用药禁忌

肺弱咳嗽而无痰喘者忌服。

7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五引《中朝方》 71 组成

知母(酒炒)、贝母(炒)、陈皮(去白)、桑白皮(蜜炒)、款冬花、旋覆花、天门冬、麦门冬、人参、葶苈子(炒)、桔梗、杏仁(麸炒)、半夏(姜制)、阿胶珠、甘草各等分。

72 主治

喘嗽。

73 鸡鸣丸的用法用量

以乌梅汤或生姜汤化下1丸。

7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古籍中的鸡鸣丸 《医学传灯》:[卷上]喘

来浮数。滑大者。宜用定喘汤。发去标邪。再用加减鸡鸣丸。常常服之。自可除根。每日饮食只宜清淡。不宜浓

《万病回春》:[卷之二]咳嗽

而惊悸用朱砂,薄荷煎汤潮热使,化痰止嗽最为佳。鸡鸣丸治男妇不问老少,十八般咳嗽吐血、诸虚等症如神。

《经验丹方汇编》:[经验丹方汇编]咳嗽

鸡鸣丸(治男妇咳嗽吐血诸虚,如神)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胸膈咳嗽多加喘,胃嗽膈上有痰涎。

《理瀹骈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清肺膏

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并宜清○有杏胶饮又有三鸡鸣丸皆通治咳喘亦有清肺汤清金汤贝母散黄连阿胶等方此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妇人方下月水不通第十九]鸡鸣紫丸

专著作品

1 文海研究 (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3月

2 西夏文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

3 西夏佛教史略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11月重版)

4 西夏文物 (合作) 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5 番汉合时掌中珠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

6 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 (傅懋绩主编,史金波、张公瑾、道布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12月

7 类林研究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

8 西夏天盛律令 (合作)《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五册 科学出版社 1994 年8月

9 西夏用兵史话 (合作)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4月

10 俄藏黑水城文献 (主编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已出版第1—11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2000年

11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昭觉县彝族卷 (合作)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

12 中国饮食史(卷四) (合作) 华夏出版社 1999年10月 13 西藏人权研究 (合作) 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14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合作)《中国传世法典》之一 法律出版社 1999年12月

15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 (合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月

16 电脑处理《文海宝韵》研究 (合作) 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0年1月

17 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 (合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11月

论文等共145篇

(一)西夏学(西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宗教、法律、文物、文献等)

1《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质疑 《考古》 1974年6期

2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 (合作) 《考古学报》 1977年1期

3《西夏译经图》解 《文献》(第一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79年12月

4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 (合作)《民族研究》1979年1期

5 西夏文及其文献 《民族语文》 1979年3期

6 简述西夏文辞书 《辞书研究》 1980年2期

7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资料概述 (合作) 《兰州大学学报》 1980年2期

8 也谈西夏文字 《历史教学》 1980年11期

9 略论西夏文字的构造 《民族语文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3月

10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译证 《世界宗教研究》 1981年1期

11 西夏党项史料正误三则 《民族研究》 1981年3期

12 西夏语构词中的几个问题 《民族语文》 1982年2期

13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 (合作) 《考古学报》 1982年3期

14 西安市文管处藏西夏文物 (合作执笔) 《文物》 1982年4期

15 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2年4期

16 西夏后裔在安徽 (合作) 《安徽大学学报》 1983年3期

17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序跋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年3期

18 西夏文辞书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辞书研究》 1983年6期

19 西夏语的存在动词 《语言研究》 1984年1期

20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再探 (合作) 《西夏史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4年7月

21 西夏文概述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8月

22 重修凉州感应塔碑校译补正 《西北史地》 1984年2期

23 元代党项人余阙及其后裔 《宁夏大学学报》 1985年2期

24 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整理记 (合作) 《文献》 1985年4期

25 再谈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法 《民族研究》 1985年5期

26 西夏佛教的流传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1期

27 西夏文字典《同音》的版本与校勘 (与黄振华合作) 《民族古籍》1986年6期

28 西夏陵园出土残碑译释拾补 《西北民族研究》第-集 1986年6月

29 西夏名号杂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6年4期

30 蒙、元时期党项上层人物的活动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

31 西夏“秦晋国王”考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87年3期

32 黑水新出西夏文辞书《同音》初释 (合作) 《文物》 1987年7期

33 略论西夏文物的学术价值 《考古与文物》 1987年4期

34 黑水出土西夏本《类林》考辩 (合作)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8年2期

35 西夏文本《类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日刊)《中亚西亚语言和历史研究》(西田龙雄教授还历纪念文集) 1988年

36 西夏佛教新证四种 《世界宗教研究》 1989年1期

37 藏族文化和西夏王朝的历史渊源 《中国西藏》 1989年2期

38 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 《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出报社1989年6月

39 《类林》西夏文译本和西夏语研究 《民族语文》 1989年6期

40 西夏文本《类林》译文分析 《固原师专学报》 1990年2期

41 一部有特色的历史法典-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9月

42 从西夏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5月

43 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考释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

44 西夏党项人的亲属称谓和婚姻 《民族研究》 1992年1期

45 西夏文字典《音同》序跋考释 (合作)《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46 略论西夏前期的用兵特点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47 西夏文《天盛新律》进律表考释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 出版社 1992年10月

48 西夏《天盛律令》略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93年1期

49 死文字重见光明 《紫荆》 1993年5期

50 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 《世界宗教研究》 1993年3期

51 西夏境内民族考 《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

52 西夏官印姓氏考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

53 西夏的官职制度 《历史研究》 1994年2期

54 穿越时空、古国新诠-西夏学的研究现况与国学的互动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四卷第三期 1994年7月

55 西夏学 《中国学向通鉴》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

56 西夏文本《碎金》研究 (合作) 《宁夏大学学报》 1995年2期

57 西夏语的“买”、“卖”和“嫁”、“娶” 《民族语文》1995年4期

58 西夏佛教制度探考 台湾《汉学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 1995年6月

59 寻找流失在异域的珍宝-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 台湾《历史月刊》第95期 1995年12月

60 西夏文《三才杂字》考 (合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5年6期

61 贾敬颜先生藏西夏陵园残碑拓片简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夏陵》 东方出版社1995年

62 整理拍摄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记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6年1期

63 西夏古籍略说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年3期

64 西夏文化的风采 《光明日报》 1996年9月3日

65 儒释兼融东西交汇-多元色采的西夏文化 台湾《历史月刊》第105期 1996年10月

66 额济纳旗绿城新见西夏文物考 (合作) 《文物》 1996年10期

67 西夏刑法试析 《民大史学》(创刊号) 1996年

68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年1期

69 西夏·宁夏·华夏 《宁夏日报》 1997年2月21日、2月28日

70 西夏皇族后裔考论 (与白滨、聂鸿音合作)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

71 西夏活字版文献及其特点 台湾《历史文物》第七卷三期 1997年6月

72 西夏和回鹘对活字印刷的重要贡献 (与雅森●吾守尔合作)《光明日报》1997年8月5日

73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考 《今日印刷》 1998年2期

74 俄藏西夏文世俗文献目录 (合作)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2期

75 黑水城的发现与俄藏西夏遗书 (合作)《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

76 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献价值 法律史论集(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1998年9月

77 西夏的饮食制度和风尚 《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

78 西夏文写本《文海宝韵》 《民族语文》 1999年4期

79 西夏文书和西夏史(西夏文书と西夏史) 日本《史滴》(早稻田大学)1999年12月

80 敦煌莫高窟北区西夏文文献译释研究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 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 2000年

81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敦煌研究》2000年3期

82 发现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黑水城出土西夏历书 《学术动态》2000年4期

83 回眸千年活字印刷术 《新闻出版报》2001年3月2日 84 百年西夏学 《光明日报》2001年3月27日

85 现存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刍证 《中国印刷》2001年3、4期

86 千年活字印刷史概说 《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4期

87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4期

88 西夏佛教新探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5期

89 黑水城出土活字版汉文历书考 《文物》2001年10期

90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论坛》第7期

91 西夏学百年回顾 《民族研究年鉴》2001年

92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文化论坛》第七期(2001年2期)2001年12月

93 国图藏西夏文文献价值 《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7日

94 西夏的藏传佛教 《中国藏学》2002年1期

95 西夏度量衡刍议 《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2期

96 简介英国藏西夏文献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

97 国内现存出土西夏文献简明目录 (合作)《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

(二)民族历史、文化

1 中国民族史研四十年的重要贡献 《云南社会科学》 1990年2期

2 中国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 《民族研究》 1990年2期

3 十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与白滨合作)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

4 要重视和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

5 试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

6 论少数民族近代史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 1991年6期

7 积极开展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

8 把中国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黑龙江民族从刊》 1992年2期

9 美国印第安人印象 (合作) 《世界民族研究》 1992年3-4期

10 积极开展新时期的民族调查工作 《民族研究》 1993年5期

11 拉萨西郊采访日记(三则) 《中国西藏》 1993年秋季号

12 历代民族政策简述 (合作) 《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九十年代发展战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4月

13 西藏现代化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5年4期

14 振奋精神 勇于探索 开创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 《宁夏社会科学》 1996年6期

15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展望 《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1996年1月

16 重视家支问题 吸收德古参政议政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

17 略论凉山彝族地区人口和社会发展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

18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19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民族研究动态》 1997年1期

20 关于南昆铁路建成后的几点思考 《西南民族研究动态》 1998年3月,总第28期

21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问题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中国佛教协会编《研究动态》1997年6 期转载

(三)民族古文字、文献

1 我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民族古文字》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1982年编印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2月

2 中国民族古文字概说 《民族研究》 1984年5期

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史料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2月

4 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月

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整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

6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字改革刍议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

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综述 《文物》 1991年6期

8 中国民族古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 《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9 女书和中国民族文字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0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合作) 书海出版社 1998年7月

11 风采各异、内涵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 台湾《历史文物》10卷3期, 000年3月

(四)书评、序

1 国外研究西夏文、西夏史简况 (合作) 《民族史译文集》第三辑 1978年

2 评1983年北方民族史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 1984年10月

3 评介西田龙雄西夏文研究专著四种 《民族语文》 1985年2期

4《西夏文物研究》评介 (合作) 《西北史地》 1986年3期

5 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 《民族研究动态》 1989 年2期

6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工作总结(执笔)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2期

7 一部翔实的少数民族断代史-评《唐代党项》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4期

8 一部包含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新成果的好书-《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 《民族研究动态》 1992年3期

9 喜读《凉山民族研究》 《凉山民族研究》 1993年

10 《俄藏黑水城文献》整理出版近况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6年3期

11 钟灵毓女书,中国又一绝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2 《陈述先生纪念集》序 《陈述先生纪念集》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

13 十年心血 一部力作-评郭大烈、和志武的《纳西族简史》 《民族学》 1996年4期

14 西夏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合作)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7年6期

15 透视中国人生归宿的门径—评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 《浙江学刊》2000年2期

16 熔铸多民族文化精粹—评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词典》 《中国读书评论》2000年12期

参与编辑辞书及其他著作21种

1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 (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6月

2 民族词典 (撰稿) 上海词书出版社 1987年8月

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

4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1月

5 社会科学重要理论关点综述(1978-1988) (撰稿) 学苑出版社

6 中国少数民族艺述词典 (撰稿) 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

7 藏缅语族语言词汇 (撰稿)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年12月

8 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 (撰稿) 北京出版社 1994年1月

9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词典 (副主编,撰稿)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0 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 (撰稿) 人民出版社 1996年10月

11 敦煌学大词典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

12 辞海(1999年版) (编委,民族历史分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

13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

14 中国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

15 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

16.国民族史研究(二)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6月

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

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

18 特的女书 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9 藏缅语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

20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8月

21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特约主编) 2002年增刊

四、译文

1 (俄)西夏文字典《文海》和《文海杂类》及其在西夏辞书中的地位(原著苏联克恰诺夫) 《民族史译文》第三辑 1978年

2 (日)西夏文字(原著西田龙 与云雁合译) 《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三集 1984年6月

3 (日)西夏语音图《五音切韵》的研究(上、下)(原著西田龙雄)《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五集 1985年6月、第六集 1985年12 月

4 (俄)西夏语的结构(原著苏联克平)《中国民族史研究》(二) 1989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