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中是否有记载UFO?是何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中国古籍中是否有记载UFO?是何内容?,第1张

在中国,UFO研究是一幅横亘古今的历史长卷,现在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不明飞行物现象的国家之一。除民间传说外,大量有关不明飞行物的记载散见在各种古籍中。

苏东坡曾经遭遇UFO

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国就有“飞车”的传说,以后又有“赤龙”、“车轮”、“瓮”、“盂”等酷似现代目击者对此种现象的描述或比喻。

除了民间的传说外,在古籍中也有大量的记载,如《庄子》、《拾遗篇》、《梦溪笔谈》、《御撰通鉴纲目》、《二十四史》、《山海经》等。此外在许多地方志中,对这类奇闻异象有极为丰富的实录,在湖北松滋县志中更记录了类似所谓“第三类接触”的事例。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描绘了他的亲身经历,诗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苏东坡在往杭州赴任途中,曾夜游镇江的金山寺。当时月黑星稀,忽然江中亮起一团火来。这一奇遇使苏东坡深感迷惑,于是在《游金山寺》一诗中记载了此情景,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宋代科学家沈括是常用“地学说”来解释UFO现象的。他曾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记载不明发光物事件,“卢中甫家吴中,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熠然,就视之,似水而动,急以油纸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涅晃,正如水印,而光焰灿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又魏国大主家亦常见此物。李团练评尝与予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

明代就出现了对于“螺旋状飞行器”的描述。

据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张周生介绍,乾隆年间广东“潮州府志”记载,明神宗万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转如轮,焰照天,逾时乃灭。

此记录为典型的古代螺旋状飞行器的记载,这些记录对一些人把螺旋状飞行器仅看作是现代才有,甚至于把此种现象推论为是人造卫星火箭残骸下落的解释的强有力的否定证据,今日人们所见的螺旋状飞行器形状在古人的记录中是“尾星旋转如轮”,而类似的记载还有许多。

清代画家的《赤焰腾空》被认为是一篇详细生动的UFO目击报告。

清代画家吴有如晚年作品,有一《赤焰腾空》图,画面是南京朱雀桥上行人如云,皆在仰目天空,争相观看一团团熠熠火焰。画家在画面上方题记写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见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登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清人吴有如的《赤焰腾空》图可谓一详细生动之目击报告。火球掠过南京城的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大小、颜色、发光强度、飞行速度皆有明确记述,然而各种猜测又不得其解。此画约作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一百多年前,世人尚无飞碟和UFO之说法,画家显然未能意识到,这幅《赤焰腾空》图,竟成为今人研究UFO的一则珍贵历史资料。

民国时,有人见到空中“忽起一道圆光”,各人看得眼花。

民国时人张瑞初在《西神遗事》中曾记载:“是夜,星光满天,却无月色。各人正在险滩,瞥见空中忽起一道圆光,大可亩许。圆光中有一紫一白两种色,此前彼退,此缩彼涨,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钟,白光便不见,仅有紫光,在一圆光内渐缩渐小,初如笆,继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尽灭。众人静坐呆看,其他游客见者,无不惊异万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自古以来,茶被誉为“万病之药”,虽有一点夸张,但反映了茶具有保健效果的能力。营养学家于若木对茶的赞赏,说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天然的最佳中药配方。从古至今在茶的运用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普洱茶作为云南一类特色茶,已传承了千年历史。

对普洱茶功效的论述,早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记载。中医认为普洱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去油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故普洱茶一直被誉为一种攻补兼备的良药。

时至今日,普洱茶已进入千千万万个家庭,受到无数国际友人和国民的青睐与欢迎。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揭开了普洱茶的神秘面纱,更科学证实了普洱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为普洱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古至今茶由于奇特的功效,在历代茶、医、药3类文献中多有述及。林乾良教授将茶的功效归纳为24种,即: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解毒、消暑、去油腻、消食、下气、利尿、通便、去痰、祛风解表、固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及其他。

 进行古书收藏,对于古代用纸也得略知一二!那古书收藏的基本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基本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基本知识

 (一)麻 纸

 我国古代造纸用麻,主要有苎麻和大麻。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外国称之为中国草。大麻也是我国古老的麻种之一,俗称“火麻”,外国称之为汉麻。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制的纸张,常见的麻纸品种如下:

 1白、黄麻纸

 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秆、纸屑粘附。质地坚韧、耐久,只要不受潮,不会变质。黄麻纸呈淡**,一般比白麻纸略厚,性能与白麻纸相似,只是看起来更粗糙一些。无论是白麻纸还是黄麻纸,纸纹(也叫帘子纹)都比较宽,约有二指左右,有的纸纹不明显。

 麻纸韧性好,有些流传至今的宋、元印本,虽历经千年,犹完整如新。

 2麻沙纸

 产于福建建阳麻沙镇。颜色稍黄,纸纹不明显,厚薄、韧性也与麻纸相仿。

 (二)宣 纸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地方官每年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树皮。青檀树与桑树相似,是我国皖南一带的特产。明代以前的宣纸采用100%的青檀皮,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抄造而成。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浆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由于宣纸选择原料严格,胶汁使用得法,制造技术娴熟、高超,所以制成的成品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经久不变,且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称。

 宣纸属皮棉纸类,品种繁多,有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之分,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共有60多种,常见的有:

 1,罗纹纸

 颜色有素白、浅黄两种,质地细薄柔软,有明显的横纹,韧性强,看上去与丝织的罗绸相似,故名。宋、元、明、清都有生产,并用以印书。但宋、元的罗纹纸印本,今已罕见。明、清的罗纹纸印本,有时还能见到。如雍正年间(1723~1735年),武英殿本《律吕正义》、席启寓刻的《唐百家诗》等,都是用素白罗纹纸印的。此纸适宜修补善本书或镶裱,也可染成深浅各种颜色,或作书皮,或作护叶。

 2棉连纸

 纸质白润如玉,细腻、柔软、匀密,富有绵韧性,无明显纹路。有一种质地极薄的叫“六吉棉连”,也称“汪六吉”,是棉连中的精品,较为少见。棉连纸可用作补书、护叶、镶书和衬纸,尤宜作为金镶玉的材料纸。染色后还可以做书皮等用,也用于拓碑帖。明末清初比较考究的印本,也采用棉连纸。

 3玉版宣

 色白,质细而厚,吸水性强,韧性比棉连纸稍差。清末民初印制的印谱、书册、画册等,经常采用。

 4单宣

 亦称料半。它比玉版宣薄,颜色洁白,质地均细,性质绵软,韧性较好,有纵横帘纹,印书美观大方。晚清至民初印的书籍多有采用。它亦可用于裱潢,作覆背纸;还可以染成磁青或古铜色,作封皮。

 5十刀头

 即重单宣,比单宣厚,吸水量大。韧性很好,可以用作衬托册叶和绫。

 6夹连纸

 比棉连纸稍厚,但不如棉连柔软。遇到厚纸书可用以镶书,也可用以修补明代厚棉纸图书,或作护叶用。

 (三)棉 纸

 南方称之为皮纸。系以楮树皮等为原料做成的高强度纸。质地细柔,纤维较多,极有韧性。从纸的纵面顺撕,它的断裂处有参差不齐的短纤维,因而叫棉纸。明代前期印书多用棉纸。嘉靖以前的棉纸比较细薄,隆庆以后的棉纸略显粗糙而较厚,用棉纸印书的比重也大为减少。清初还有少数棉纸印书,以后就少见了。主要品种有:

 1河南棉纸

 产于河南,故名。纤维细长,色泽白中带黄,厚薄很不均匀,质地较粗糙,但松软如棉,富有韧性。河南当地有用以印书的,古书修补中可用作书叶溜口,托裱糟配焦脆的书籍。也可作订书用的纸捻钉,或作套扉叶用的护套。还可以染成旧色,代替旧纸使用。这种纸张有大小两种之分,大张质地稍厚,小张质地稍薄,但功效相同。

 2贵州棉纸。

 产于贵州,故名。它比河南棉纸厚,尺寸也大。纸的颜色稍呈灰白,厚薄均匀,但棉性大,纤维粗,质地松软,经久耐用。用来印书则不太美观,所以未被广泛采用。清末贵州、云南有些书是采用这种纸印的。在古书修补中,其用途大体与河南棉纸相同。

 3,黑棉纸

 色稍黑,有浆性,托墨、韧性很强。适用于修补不很白的棉纸书。还可以用宋做大厚本书的锔捻。

 4迁安棉纸

 产于河北迁安县,故名。俗称茅头纸。颜色灰白,质地厚松,略呈棉性。民国初年一些民间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即以此种纸印行。

 5上海棉纸

 质地薄而细腻,其性能接近河南棉纸,产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集散于上海,所以统称上海棉纸。在修书中用以修补书口最为合适。风伤的书需修补浆衬时,用这种纸效果很好。近几十年来,河南棉纸的产量很少,裁连口纸条或裱书的用纸,多以上海棉纸代替。由于这种纸质地薄而细腻,棉性又好,用它裱过的书,既牢固又不增加厚度,书叶也不会发硬,所以是古书修补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6山西棉纸

 产于山西,故名。色泽灰白,稍厚,富有韧性,质地与河南棉纸相似,山西棉纸有用以印书的,也是占书修补中的常用纸。

 7浙江棉纸

 产于浙江,故名。质地薄而有韧性,性能与上海棉纸相仿,古书修补中可以作连口、裱书用纸。

 8蚕茧纸

 有两种颜色,一种洁白如玉,一种略呈乳白色。质细而薄,富有光泽,韧性很强。从表面看与丝棉相似,所以叫蚕茧纸。元代曾用以印书。

 9云母皮纸

 纸面光滑,韧性强。适宜作锔捻。遇水牢度更强,抗潮湿。

 10藏经纸

 这种纸呈黄褐色,近于茶色。质地厚硬,略有绵性,不透明。宋、元、明刻印的释道经典多用这种纸。唐人曾用以书写佛经,故名。现多用作装裱善本、珍本书的书签。

 11桑皮纸

 质地坚固,有**、白色两种。因为造纸原料中有桑树皮的成分,故名为桑皮纸。宋、元、明曾用以印书,但传世较少。

 12高丽纸

 产自河北迁安,类似印书用的纸,故名为高丽纸。色泽白净,纸质较厚,坚韧而有绵性,有明显的直纹。我国用高丽纸印书较少,古书修补中多用以染色作书皮。

 13库笺纸

 有白、黄两色,韧性极强,纸质有厚有薄。纸幅都是67x67厘米,清代宫内常用以作包装纸,民间流传很少。193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用它影印过一些字帖画册。明、清两代,内府多用厚库笺纸染成磁青色装订书皮,通称“库磁青皮”。有时还用以缮写佛经,五彩套写,颇为美观雅致。

 14册子纸

 又称库钞纸。明代人为了节省纸张,曾用写过字的钱粮册子反过来印书。由于这种纸张质地较好,有些印本一直流传至今。

 15日本皮纸

 产自日本,又称东洋纸。有**的,也有白色,绵韧性较强。日本印书多采用。我国清末民初间也用此纸印书。

 16,美浓纸

 纸面光滑,细薄匀称,绵软而富有韧性。黎庶昌印《古逸丛书》,有一部分采用这种纸。日本印制古书亦广泛采用。

 17开化纸

 南方称之为“桃花纸”。原产于浙江省开化县,故名。质地细腻,洁白如玉,无帘纹。薄而有韧性。清代前期内府和武英殿刻印图书多采用,印本美观大方。嘉庆以后,产量减少,质量也较前降低,用以印书不多。江苏武进藏书家陶湘最喜爱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书。

 18开化榜纸

 从表面看,与开化纸相像,但比开化纸厚,颜色也略显青色,质地稍逊于开化纸。清代嘉、道年间(1796—1850年)有些书使用开化榜纸印制。

 19太史连纸

 较开化纸略黄,质地细匀,绵软而有韧性,清代前期曾用以排印大部头书《古今图书集成》。

 20东昌纸

 产于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西部),故名。与迁安棉纸相似,山东东昌曾以此纸印制通俗读物。由于纸质松软,富吸水性,古书修补中常用以撒水吸潮。

 21油衫纸

 纸厚,富有韧性,柔软耐久,最宜做书皮,不用托裱就牢固耐用。做包背装的护叶纸尤为适合。

 (四)竹 纸

 竹纸因为颜色略呈**,故又称“黄纸”,品种繁多,主要有:

 1毛边纸

 亦称南毛边,颜色米黄,多产于福建。纸的正面光滑,背面粗涩,韧性较差。《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中说:“天下购善本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指明代藏书家毛晋)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沿其名不绝。”这大概是毛边纸名称之由来。清代印书用纸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毛边纸。古书修补中一般用来裱书皮,做衬纸或护叶。也可以染做磁青、占色书皮。

 2毛太纸

 亦称南毛太纸,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产。颜色浅黄,性能与毛边纸相仿,但纸幅较小,略薄。性质柔和,厚薄粗细稍有不匀,有明显的帘纹。因纸面清洁、光滑,清代中期以后用以印书的较多。毛太纸是修补旧书的必备纸张,补、镶、裱托竹纸书均很相宜。染色后也可以作为旧纸的代用品。

 3川连纸

 产自四川。色泽略黄或白,质地与毛太纸相仿。这种纸较有韧性,但薄厚不匀。多用于印制四川地区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县志,就是用川连纸印的。印出的书不够美观。

 4元书纸

 产于浙江富阳、萧山等县,以富阳之大、小岭的出品为最佳。原料用石竹,色微黄,较毛边稍次。

 5,梗棒纸

 元代末年印书常用,质地粗糙,纸面涩,背面多碎草屑,既厚又脆,故被称为梗棒纸。

 6赛连纸

 产自四川,薄而匀。纸幅大,无矾性,用以粘补黄竹纸书最为合宜。

 7玉扣纸

 近似毛边纸,但不如毛边纸柔软。因其厚硬,不适于修补书叶,但适宜染色做书皮。

 8官堆纸

 比毛边稍厚,金陵书局印书多采用。

 9连史纸

 产于福建连城,故名。有大、小两种,分别称“大连史”、“小连史”。连史纸原料中有一定比例的韧皮纤维,故有人把它列入棉纸类。但现今制造的大连史纸原料中竹子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也可列入竹纸类。这种纸洁白匀净,正面光滑,背面粗涩发滞,但没有草屑粘附。纸料细而耐久性强,与棉连相似,惟韧性稍逊于棉连。托墨、写字易洇,清代乾隆以后用以印书者较多。它是修补装潢古书的必备纸张,用作普通线装书的补镶、衬或扉叶均可。尤其适宜作竹纸书籍的扉叶,但不宜用作书皮。

 10机制连史纸

 又称洋连史。与连史纸大致相似,但颜色稍黄。正面平滑有亮光,背面粗糙,纸薄而脆,不利于保存。这种纸出现较晚,清末民初始用于印书,中华书局排印的线装本《四部备要》。日久纸面上会因老化而出现**斑点。

 11洋粉连纸

 为机制纸。颜色灰白,正面光滑,背面粗涩,质薄而脆,不耐久藏。清末民初的石印本多采用此纸。

 12山贝纸和本槽纸

 二者都是竹草纸,产于广东,山贝纸色黄,本槽纸色白,广东广雅书局“外聚珍本”丛书,多用这两种纸印刷。

 13呈文纸

 亦称隔纸,纸质粗厚,正面平滑,反面粗糙,松软无力,不能作为印书用纸,也不能作为修补古书的直接用纸,但由于它吸水力强,可以作为修整古书时的隔纸,用以垫书撤水。

 (五)其 他

 1磁青(或古色)纸

 古籍书皮用纸,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染成磁青或古色(即栗壳色、米色或古铜色),托裱一层质地相同的纸张。

 2虎皮宣古书收藏基本知识

 用宣纸染成黄白相间虎皮的颜色和花纹,再托裱一层质地相同的纸张,可用以作书皮。

 3蜡笺纸

 产于明清时期。以植物韧皮纤维制成,纸质厚韧,有蜡色光泽。可用作书皮或护叶。

 4发笺纸

 以植物韧皮纤维制成,类似高丽纸,在制造时加进人的头发,增加纸张韧性,故称发笺。适宜于作善本书封皮。

 5洒金纸

 以金银箔片均匀地洒在含有胶矾水的宣纸上而成。颜色经年不变。分雪金笺与雨金笺两种,合称洒金纸或冷金笺。适宜作珍贵书籍的封皮或书签。

古籍收藏保存方法

 对爱好古籍的藏家来说,在收藏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正确保存藏品,如何妥善地保护好书籍,延长书籍的寿命。对此,业内专家特别强调要注意防虫和除污。

 不管是古书籍还是平时我们所使用的书本,放久了都会引来小虫子,严重缩短了书的使用寿命。藏家必须保证书籍表面的清洁干燥,放置的位子也应该保持通风良好。此外,藏书温度最好保持在6℃-20℃左右,湿度则应该保持在50%-60%之间。对于这些古书籍,平常要时不时地挪动一下,并定期翻动。

 在除污方面,书籍沾染上污迹不仅会缩短书的寿命,而且还会影响看书的效果。书籍如果沾上油迹,可以在油迹上面放一张吸水纸便可以把油分吸尽。如果混上墨水迹,可以在染有墨水迹的书页上下边各垫上一张吸水纸,再用20%的双氧水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污斑去除。对于霉斑,则可用棉花蘸上氨水擦拭。此外,由于人为翻动,最常见的污迹便是手指印,去污时可以先用肥皂蹭去手指印,再用湿布擦去肥皂迹,最后在书页间衬上吸水纸,把水吸干。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丽江市和其他有纳西族群众聚居的有关县(市、区)行政区域。第三条 本条例所保护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是指:

  (一)1966年前出版或手抄的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

  (二)纳西族东巴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曲艺、绘画、雕塑、服饰、器皿、代表性建筑及设施和场所等;

  (三)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传统知识和技艺;

  (四)具有纳西族东巴文化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五)其他有保护价值的纳西族东巴文化。第四条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第五条 丽江市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是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其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制定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保护、开发规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对纳西族东巴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收集、整理;

  (四)监督、规范纳西族东巴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市场经营;

  (五)支持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发展纳西族东巴文化产业;

  (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纳西族东巴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有关工作;

  (七)查处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第六条 丽江市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民族、宗教、旅游、工商、城建、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保护工作。第七条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所需专项经费列入丽江市和有关县(市、区)财政预算,由同级文化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经费主要用于:

  (一)征集、收购纳西族东巴文物和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珍贵资料和实物;

  (二)支持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三)补助维护、修缮有纳西族东巴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的代表性建筑及设施和场所;

  (四)支持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抢救整理、学术研究和出版发行;

  (五)表彰、奖励为保护纳西族东巴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六)其他需要开支的项目。第八条 丽江市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在纳西族群众集中居住、东巴传统民俗活动和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活动开展较好的地方设立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区。第九条 丽江市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和个人收藏的纳西族东巴文物、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珍贵资料和实物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第十条 丽江市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研究院、博物院及社会兴办纳西族东巴文化学校和传习馆,培养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人;改善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收徒授艺。

  单位和个人可以聘请省内、外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人员到丽江市和有关县(市、区)进行讲学或者收徒授艺。第十一条 丽江市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开发纳西族东巴文化特色的工艺品、艺术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政策鼓励。第十二条 丽江市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鼓励发展纳西族东巴文化产业。

  鼓励研究机构、其他学术团体、单位和个人从事纳西族东巴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鼓励发掘、整理有纳西族东巴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曲艺。

  鼓励开展纳西族东巴文化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倡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保护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

  鼓励收藏、保管纳西族东巴文化资料、文物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学术研究。

  鼓励开展文明健康的纳西族东巴传统民俗活动。第十三条 丽江纳西东巴文化博物院应当征集、收购纳西族东巴文物和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珍贵资料、实物。征集、收购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交易的原则。

  鼓励公民将其收藏的纳西族东巴文物和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珍贵资料、实物捐赠给丽江纳西东巴文化博物院。第十四条 在工程建设施工或者农业生产中,单位和个人发现纳西族东巴文物,建设施工单位和生产者应当保护现场,并报告所在地的县级文化行政部门。

  文化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对文物价值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本民族古老的文字,同时创造了浩如烟海,独具特色的彝族传统文化,彝文古籍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文古籍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彝族历史、原始宗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哲学、伦理道德、谱牒、医药、历算等等。峨山县彝文古籍工作开始于1984年,是玉溪市乃至云南省开展彝文古籍工作较早的县之一,先后在全县范围内收集彝文古籍70多册,字数75万多字。

  

  峨山彝文古籍在成书年代上,大多数成书于明清时期,清末、民国年间经过传抄保存至今。彝文古籍以五言诗歌体裁为主,也有七言诗歌和散文格式。书写格式多为从右到左竖排式。彝文古籍书写的纸张大多数为古老的绵帛纸,也有少数用其他纸张书写的。

  

  在内容分类上,有历史类、祭祀类、文学类、历算类、谱牒类等。

  

  历史类:代表作有《洪水泛滥》、《指路经》、《吾查》、《咩查》等。《吾查》、《咩查》又名《公书》和《母书》,是彝族最古老的文献典籍,内容记述天地万物形成、人类的起源。《洪水泛滥》记述了彝族共同尊奉的始祖阿普笃慕历经洪水泛滥,仅剩其一人,后与天仙三女结合,繁衍生息的故事。《指路经》记述了各地彝族祖先的发祥地、迁徙路线,在彝族丧葬祭祀活动场合念诵,目的在于给老者亡魂指引返回祖先发祥地的路径。

  

  祭祀类:彝族祭祀类经典又可分为丧葬祭祀经典和其他祭祀活动经典。丧葬祭祀经典是彝族丧葬祭祀活动所念诵的经书,贯穿于丧葬祭礼活动的全过程,主要经卷有《献牲经》、《作祭经》、《献斋经》、《阿梭黑》、《献夜饭经》、《吉咒书》、《白衣白夺书》、《踩尖刀草经》等。其他祭祀活动经典是除丧葬祭祀活动外举行的祭祀活动所念诵的经书,如招五谷六畜和人的灵魂归家的《招魂经》,祭祀天地四方神祗的《请神送神经》,祭祀鬼神的《驱鬼除邪经》,祭祀山神的《祭山神经》等。

  

  文学类:有讲述天仙女张四姐故事的《天仙张四姐》,讲述彝族古代人物尼杰阿纪和欧银阿卓故事的《阿纪与阿卓的故事》,有歌唱男女爱情的《阿哩情歌》等。

  

  历算类:有占算命运的《三十六签书》、《七十二签书》,有占算儿女生相,占算娶儿媳嫁女儿吉日吉辰的《占儿女生相经书》和《娶媳嫁女测日经书》,有占算疾病起因的《占病经书》和观星相的《星相占卜经书》等。

  

  谱牒类:谱牒为忠实记录宗族繁衍、发展历史的经典,峨山县已发现和收集的彝族彝文宗谱书有岔河乡玉壶村《施氏宗谱》,富良棚乡美党村《施氏宗谱》、大寨村《李氏宗谱》,塔甸镇大寨村《鲁氏宗谱》和双江镇厂上村《龙氏宗谱》等。彝文宗谱书一般分序言、概述和正文三个部分,序言记录立家族宗谱书的年代;概述记述史前矣得衣到查衣笃彝族三十五世先祖姓名,正文部分记录彝族宗族历代先祖姓氏。彝族宗谱书对考查彝族不同姓氏的历史源流、繁衍发展和分布地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峨山县在开展彝文古籍普查收集同时,积极进行彝文古籍的翻译、整理工作,由李春富、赵光汉2人翻译整理的古彝文典籍《洪水泛滥》、《指路经》,被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收入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洪水泛滥史》和《指路丛书》,分别于1987年和1988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89年玉溪地区民委编辑出版第一部古彝文、国际音标、直译、意译四行体彝文古籍丛书《尼租谱系》,由李春富、赵光汉翻译整理的《白衣白夺书》,李春富、李增华翻译整理的《阿梭黑》被收入《尼祖谱系》丛书公开出版。

我帮你介绍一个彝族人的网,里面有许多你可以近去看看啊http://wwwyizurencom/chtwhasp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