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龙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地龙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兰室秘藏·腰痛门》方之地龙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35 附注 4 《证治准绳·疡医》卷六方之地龙散 41 组成 42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43 功能主治 5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地龙散 51 组成 52 制法 53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54 功能主治 6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地龙散 61 组成 62 制法 63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64 功能主治 7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之地龙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龙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方之地龙散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方之地龙散 101 组成 102 制备方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11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方之地龙散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115 摘录 12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地龙散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13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地龙散 131 处方 132 制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135 摘录 14 《圣济总录》卷十方之地龙散 141 组成 142 制备方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15 《圣济总录》卷十六方之地龙散 151 组成 152 制备方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16 《圣济总录》卷一○八方之地龙散 161 处方 162 制法 163 功能主治 16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165 摘录 17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方之地龙散 171 处方 172 制法 173 功能主治 17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175 摘录 18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之地龙散 181 组成 182 制备方法 183 功能主治 18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19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方之地龙散 191 组成 192 制备方法 193 功能主治 19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20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方之地龙散 201 组成 202 制备方法 203 功能主治 20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21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地龙散 211 处方 212 制法 213 功能主治 21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215 摘录 22 《普济方》卷三○七方之地龙散 221 处方 222 功能主治 223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224 摘录 23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地龙散 231 处方 232 功能主治 233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234 摘录 24 《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丁时发方之地龙散 241 组成 242 制备方法 243 功能主治 24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25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地龙散 251 组成 252 制备方法 253 功能主治 25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2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地龙散 1 拼音

dì lóng sǎn

2 概述

地龙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三首。

3 《兰室秘藏·腰痛门》方之地龙散 31 组成

当归尾一分,肉桂、地龙各四分,麻黄五分,苏木六分,独活、黄柏、甘草各一钱,羌活二钱,桃仁六个[1]。

3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3 功能主治

《兰室秘藏·腰痛门》方之地龙散主治腰脊痛或打扑损伤,从高坠下,瘀血积于太阳经中,或胫脯臂股中痛不可忍,鼻塞不通[1]。

腰脊痛,或打扑损伤,从高坠下,恶血在太阳经中,令人腰脊痛,或胫腨臂股中痛不可忍,鼻塞不通。

3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1]。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

35 附注

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地龙汤”。改为丸剂,名“地龙丸”(见《古今医统大全》)。

4 《证治准绳·疡医》卷六方之地龙散 41 组成

地龙、官桂、苏木各九分,麻黄七分,黄柏、当归尾、甘草各一钱半,桃仁九个[1]。

42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1]。

43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六方之地龙散主治腰脊痛或打扑损伤,从高坠下,瘀血积于太阳经中,或胫脯臂股中痛不可忍,鼻塞不通[1]。

5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地龙散 51 组成

地龙(去土炒)二钱半,皂角一挺(即一枚)[1]。

52 制法

煅存性,为细末[1]。

53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先将鼻内洗净,以蜜涂之,再敷少许在内[1]。

5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地龙散主治鼻中瘜肉[1]。

6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地龙散 61 组成

地龙(洗去土,焙干)、穿山甲(皂角灰炒黄)各五钱,朱砂二钱[1]。

6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63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研匀,每服一钱,量儿大小加减,用紫草煎汤调下[1]。

6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地龙散主治小儿风热瘾疹,状如伤寒,耳尖及手足冷[1]。

7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之地龙散 71 处方

地龙末1两(微炒),好茶末1两,白僵蚕1两(微炒)。

72 制法

上药为细散。

7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之地龙散主治白虎风,疼痛不可忍。

7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7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

8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龙散 81 处方

干地龙(烧灰)1分,黄矾1分,白矾(烧令汁尽)1分,青矾1分,巴豆(去皮心,研,纸压去油)1分,石胆1分,人粪灰(细研)1分。

82 制法

上药为细散。

8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龙散主治急疳。虫蚀牙齿,连牙床骨,损坏疼痛。

8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以绵裹少许,纳于蚛孔中。如孔小,以针纳药。1日1度换之,待恶物碎骨出尽为度。

8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9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方之地龙散 91 处方

青葱叶1茎(去尖头,作孔子),地龙1枚(置葱叶中,紧捏两头,勿令透气,候化为水)。

92 功能主治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方之地龙散主治蜘蛛咬,遍身成疮。

93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涂患处。

94 摘录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

10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方之地龙散 101 组成

地龙1两(微炒),滑石1两,腻粉1钱,麝香1钱(细研),自然铜半两,绿豆粉3分。

10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散。

10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方之地龙散主治血淋,烦热涩痛,眠卧不安。

10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煎甘草汤调下,不拘时候。

11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方之地龙散 111 处方

猪脂、蚯蚓。

112 制法

上药捣如泥。

113 功能主治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方之地龙散主治代指。

11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敷患处,1日45次。

115 摘录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12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地龙散 121 组成

地龙1两(微炒),蜴蜥1两(微炙),芎穷1两,桂心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苏枋木1两(锉),木香3分,蒲黄3分,赤芍药3分,牡丹3分,水蛭3分(微炒),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黄)。

地龙30克(微炒)蜴蜥30克(微炙)芎藭30克 桂心30克 干姜15克(炮裂,锉)苏枋木30克(锉)木香225克 蒲黄225克 赤芍药225克 牡丹皮225克 水蛭225克(微炒)桃仁3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黄)

12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散。

上十二味,捣细罗为散。

12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地龙散主治妇人气血不调,腹中积聚,瘀血疼痛。

12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每服6克,空腹时以温酒调下。

13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地龙散 131 处方

干地龙半两(微炒),虎睛1对(微炙),人参1分(去芦头。以上3味同为末),金箔30片,朱砂1分,雄黄1分,天竺黄1分,代赭1分,铅霜1分,铁粉1分。

1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入前3味,再研令匀。

13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地龙散主治小儿痫癫瘈疭,发歇无时。

13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方中铅霜一分《直指小儿》作“轻粉半钱”。用法以紫苏汤调下。

13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14 《圣济总录》卷十方之地龙散 141 组成

地龙(白颈者,于瓦上炒)5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蒺藜子(炒,去角)2两半,赤小豆(炒)2两半。

1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14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十方之地龙散主治风攻腰脚疼及(疒帬)痹。

14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晚食前生姜酒调下。

15 《圣济总录》卷十六方之地龙散 151 组成

地龙(去土,炒)半两,半夏(生姜汁捣作饼,焙令干,再捣为末)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1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15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十六方之地龙散主治风头痛及产后头痛。

15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至半钱匕,生姜、荆芥汤调下。

16 《圣济总录》卷一○八方之地龙散 161 处方

地龙3钱(去土),谷精草2钱,乳香(锉)1钱。

162 制法

上药为细散。

16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八方之地龙散主治眼眉骨及头脑俱痛。

16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于烧香饼子上取烟,用纸筒子罩熏鼻中,偏痛随左右用之。

16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

17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方之地龙散 171 处方

地龙(去士)、延胡索、荜茇各等分。

172 制法

上药为散。

17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方之地龙散主治牙齿疼痛。

17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如左牙疼,用药1字入左耳内;右牙疼,人右耳内。

17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18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之地龙散 181 组成

地龙粪。

18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

18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之地龙散主治毒箭所伤。

18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熟水调下,日3次,不拘时候。

19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方之地龙散 191 组成

地龙(炒)、郁金、棕榈(烧令存性)、柏叶、地黄汁、胎发(泥裹烧过,去泥)各等分。

19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19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方之地龙散主治妇人冲任气虚,经血暴下,兼带下。

19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湿地黄汁酒调下.不拘时候。

20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方之地龙散 201 组成

地龙(炒)1分,干姜(炮)1分,当归(切,焙)1分,缩砂仁1分。

20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20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方之地龙散主治小儿因患泻痢后,脱肛不得收。

20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生蜜少许和热酒调下,每日3次。

21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地龙散 211 处方

地龙(洗去土,焙)穿山甲(以皂角灰炒黄)各15克 朱砂6克(研细)

212 制法

先将前二味研为细末,入朱砂,再研和匀。

213 功能主治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地龙散主治小儿风热瘾疹,发热恶寒,耳尖及手足冷。

21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紫草煎汤调服。

215 摘录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22 《普济方》卷三○七方之地龙散 221 处方

地龙3条,盐半两(炒)。

22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七方之地龙散主治青蛙蛇螫。

223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上相和,研令烂。以面围毒处,敷药于上。须臾化为水,不过23次。

224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七

23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地龙散 231 处方

甘草、地龙末。

232 功能主治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地龙散主治阴囊肿大。

233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用甘草煎汁,调地龙末涂之。

234 摘录

《外科大成》卷四

24 《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丁时发方之地龙散 241 组成

郁金(皂角水煮干)1两,甘草(炙)1两,白僵蚕1两,地龙1两,蝎1分,牙消1分。

2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

243 功能主治

《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丁时发方之地龙散主治小儿风热,咽喉肿痛。

24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薄荷汤调下,儿小半钱。

25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地龙散 251 组成

地龙粪(韭菜地内者,火煅过)不以多少。

2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入腻粉少许,同研匀。

253 功能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地龙散主治下疳疮。

254 地龙散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穿地龙的别名 4 来源 5 性味 6 功能主治 7 穿地龙的用法用量 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穿地龙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穿地龙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穿地龙 1 拼音

chuān dì lóng

2 拼音名

Chuān Dì Lónɡ

3 穿地龙的别名

穿山龙[云南]、龙骨七

4 来源

薯蓣科薯蓣属植物蜀葵叶薯蓣Dioscorea althaeoides R Knuth,以根状茎入药。秋季采集,晒干。

5 性味

苦,平。

6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用于风湿麻木,跌打损伤,积食饱胀,消化不良。

7 穿地龙的用法用量

05~1两,水煎服或泡酒服。

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穿地龙的方剂 敷鼻蚯蚓散

拼音:fūbíqiūyǐnsǎn别名:地龙散、蚯蚓散处方:白颈蚯蚓1条(韭园内者),猪牙皂荚1挺。制

鼠脂方

卷三十六:方名:鼠脂方组成:鼠脂半合,青盐1钱,地龙1条(系头捻取汁)。主治:久聋,二三十年不愈者。

伤药方

辰砂2两,乳香2两,草乌1两5钱,僵蚕1两5钱,地龙7两,甲片4两,白胶香2两。主治:跌打损伤。用法

地龙油

拼音:dìlóngyóu处方:干地龙3线,香油5钱。制法:将地龙入香油内,微火炸之,俟油生烟,稍停,

水银方

耳中。制备方法:上药以葱1茎(去尖头),将水银、蚯蚓纳管中,即系却头,勿令倾出,候地龙化为水,乃收之

更多用到中药穿地龙的方剂

用到中药穿地龙的中成药 复方地龙胶囊

g剂型:每粒028g。复方地龙胶囊的主要成份:地龙、川芎、黄芪、牛膝。复方地龙胶囊的功能主治:化瘀

化痰平喘片

:WS3B070591处方:南沙参250g地龙250g暴马子皮740g百部150g浮海石12

降压片

0g槲寄生300g臭梧桐叶150g桑白皮100g地龙100g制法:以上七味,黄芩、臭梧桐叶粉碎成细粉

壮腰消痛液

50g*羊霍(制)50g巴戟天10g穿山龙25g地龙25g威灵仙50g狗脊25g川牛膝25g莶草50

风湿关节炎片

4g千年健14g地枫皮14g羌活14g地龙14g桂枝14g穿山甲(制)14g木瓜14g牛膝14g制

更多用到中药穿地龙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穿地龙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八产后门]产后颠狂方论第六

,研令极细,用饮儿乳汁三、四茶脚许调。仍掘紫项活地龙一条入药,候地龙滚三滚,取出地龙不用,不令带药出

《华佗神方》:[卷七]七○五三·华佗治产后癫狂神方

辰砂(水飞)二钱紫项地龙一条乳汁三合先以乳汁调辰砂,纳地龙沸之,刮净去地龙,入无灰酒一碗,分作三、四

《本草简要方》:[卷之七虫部]蚯蚓

研末。每服五分。紫苏汤调下。治小儿诸痫。又方。干蚯蚓粪不拘多少。研末。先以葱椒煎汤洗。后用粪敷。治阴

《本经逢原》:[卷四虫部]蚯蚓

本经》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疰蛊毒,杀长虫。发明蚯蚓在物应土德,在星为轸水,体虽卑伏而性善穴窜。专杀

《正骨心法要旨》:[卷四内治杂证法]腰痛

  中国上古神兽的资料

  青鸟是日本的一种传说中的鸟,象征着幸福。

  就像中国的龙一样,只是龙象征着高贵和中国人。

  日本的传说中,如果有人能够能够看到青鸟。那么就会幸福一生。

  只是那是传说,不是真实的。

  从前有一种神鸟,据说它有悦耳动听的歌喉,五彩缤纷的羽毛,能给人间带来幸福。可当人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它时,却发现它不过是一只长着青色羽毛的普普通通的小鸟……

  青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和西王母的使臣,天之色青,所以青鸟即是天鸟。

  在中国文化中,青鸟是比凤凰更古老的一种称谓,代表吉祥幸福,传说青鸟是王母娘娘

  身边传递佳音的使者,她的使命是帮助人类寻找幸福、纯洁、自由快乐的天堂。

  比较喜欢的关于青鸟的诗词是: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蛟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夔龙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 (hui)

  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蟠螭(panchi)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角龙

  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

  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

  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生九子

  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其它

  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性好闭,故常装饰于门上的衔环。

  坐龙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云龙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子龙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

  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

  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

  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

  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

  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

  负�,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

  �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之二:

  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足八][虫夏](音八夏),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红龙,第二卷第一话《dragon》中首次出场,因为“爸爸是D伯爵,妈妈是刑警先生”……以及受到别的影响,所以是三头龙,拥有三重不同的性格,全称是南海龙王赤安洪圣济王敖润公主朱香·润丽·华南。和刑警先生的弟弟克里斯是好朋友。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大的神物,《易·乾》中:“飞龙在天。”而几千年来,龙没有一刻离开过中国人的生活,不论朝野士庶都将它尊为动物之长乃至万灵之长。

  《管子·水地篇》中:“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躅,欲大则函于天地,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而《说文解字》上也有类似的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以看出,自古时起,人们就已认为龙是具有玄妙神力的动物,故在上古时代,龙就被人们奉为神物。龙纹亦成为数世纪青铜艺术表现的主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其神力的信仰之隆,尊崇之深。

  有的典籍所叙述的龙的特异之处更加突出,它不仅是鳞虫之长,更俨然是动物始祖。《淮南子·卷四地形训》上写道:“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凤凰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介鳞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鳞者生于庶鱼。介潭生先龙,先龙

  生玄鼋,玄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凡介者生于庶龟。”

  龙的形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现在所常见的模样,而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不同时

  代的龙的形象也不尽相同。商代的龙构图简单:头方正,无胡须,有四肢,爪为三爪;战

  国时期的龙,头较扁,身体变长,已有潇洒的神采;汉代的龙开始丰满起来;唐代的龙,

  身材短胖,龙角分叉;宋代的龙,身材修长,头部更为复杂;明代的龙,爪为五爪(代表

  五行俱全)只限皇帝使用,其他人只能是四爪(代表四季)或三爪(代表三才);清代的龙

  与今天所见的相去无几;至于商代以前的龙,争论较多,同一造型,有人说是龙,有人却

  认为是其他的动物。古人有“三停九似说”。南宋罗愿《尔雅翼·卷二八》引汉王符语云:

  “王符曰世俗常画马首蛇身以为龙,,实则有三停九似说。谓自首之膊,膊至腰,腰至尾,

  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疑为‘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

  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在古人的观念中,龙是一种性情良好,温和仁慈的神物,它具有很好的德行,诸如龙

  眼识宝,龙行有雨,龙行熟路等。《龙经》云:“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土,

  不饮温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而正因为龙是极不平凡的神物,身为“四灵”之一,

  最大的灵物,龙也就成了神学政治最重要的工具。旧传有“河图洛书”之说,河图亦称“龙

  图”。《宋书·符瑞志》云:“赤龙、河图者,地之符也。王者德至渊泉,则河出龙图。”《尚书》孔颖达疏谓:“凤见龙至,为成功之验。”龙是天上神物,只有在国君德政清明时,才兆瑞祥。后世尊最高统治者为“真龙天子”所谓“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位。”有关君王的种种,从容颜到骨相,从居处到行走,从言谈到文书,都被冠以“龙”字。与此相对应,普通民众也视龙为神物、灵物、吉祥之物。在中国,龙的形象更是应用极广,从飞檐到丹陛,从壁画到染织,从服饰到车辇,从衾被到画稿……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龙的种类很多,三国魏张揖撰《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还有,“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之说。此外,也有分为四类的说法:天龙代表天的更新力量,神龙能够兴云布雨,地龙掌管地上的泉水和水源,护藏龙看守天下的宝物。

  而在几千年的岁月中,龙从通天、降雨的神兽,逐渐被人格化,出现了龙王。

  其实,中国龙王的形成与佛教的传入、道教的附会有关。佛教中的龙是佛法的护卫者。而“天龙八部”是佛教中护法神鬼的总称,因其分为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瞰罗迦八部而得名。龙在八部众中位置仅次于“天”,具有相当大的神通。它们居于大海、池沼和空中,能兴云布雨、降福消灾。《法华经·序品》云,云中有八大龙王:难陀龙王(Nanda)、跋难陀龙王(Upananda)、娑加罗龙王(Sagara)、和修吉龙王(Vasanki)、德叉迦龙王(Taksaka)、阿那婆达多龙王(Anavatapa)、摩那斯龙王(Manasvln)、优钵罗龙王(Utpalaka)。而众多佛经中龙王名数并不一致,还有五类龙王(《大集经·须弥藏品》)、七龙王(《最胜经》)、八十一龙王(《名义大集》)、一百八十五龙王(《大云轮请雨经》)等这些龙王及其所在的“天龙八部”均受佛之教化,以护持佛法、保护众生为天职。

  但是,龙王在佛教中的地位却并不高,佛教崇拜的大致分为佛、菩萨、罗汉、诸天、鬼神等级别,天龙八部只属于最后一级。

  而在道教中,龙王主要有东、南、西、北四海龙王和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五方龙王,除此之外,尚有名数繁多的各种龙王,从大地龙王到法海龙王,从日月龙王到星宿龙王,还有深林神龙王、花流神龙王、多善神龙王等等,甚至还

  有什么“三十八山神龙王、二十四向龙王、天星八卦神龙王”。

  自佛、道两教广泛传播之后,人们受其启发,将传统的神龙尊奉为龙王,于是中国大

  地上江、河、湖、海、渊、潭、溏、井,凡是有水处莫不驻有龙王。《历代神仙通鉴》称东

  海龙王为沧宁德王敖广,南海龙王为赤安圣洪济王敖润,西海龙王为素清润王敖钦,北海

  龙王为浣旬泽王敖顺。采用这个典故的,除了秋乃**之外,最有名气的该是田中大神,

  他的《创龙传》中的主人公龙堂四兄弟,就是分别是四海龙王的转生(现在已经是12卷了……田中大神什么时候才会写完呢???)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中之王,亦称“凤凰”,其雄性叫“凤”,雌性称“凰”,总称叫“凤”或“凤凰”。据《雨雅释鸟》所记载,凤凰的形体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是一个集众多动物于一身的神鸟,象征吉祥和永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它与龙并驾齐驱,被人们世代敬仰、崇拜,从而创造出丰富灿烂的龙凤文化。

  据载,周文王时期,在陕西凤翔、岐山一带,就有“凤凰集于岐山,飞鸣过雍”,自此周朝遂兴的传说。

  据汉代刘项《列仙传》载,春秋时,有一华山隐士叫萧史,善吹箫,能以箫作鸾凤声。偶遇秦穆公之女弄玉,恰好弄玉也十分喜爱吹箫,知音相遇,喜结伉俪,住在凤台,每日由箫史教弄玉吹凤鸣之声,终于引来凤凰一群,箫史和弄玉双双乘鸾跨凤,升天而去。从此萧史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世代相传,成为夫妻美满婚姻的象征。

  唐安史之乱之时,唐时皇李隆基被迫出逃蜀地,长安邻近诸郡告危。雍城因年久失修,城墙坍塌,守城太守心急如焚,动员全城百姓筑以新城进行防御,无奈新城筑起就塌,无法筑成。

  这一夜,天降瑞雪,皑皑一片 。一只凤凰驾着祥云悄然落在雍城,在城西北角的三眼清泉边,引颈品饮清冽甘爽的清泉水,过后,踏雪绕城行走数里,一声长鸣,振翅而去。

  清晨,有人将此事禀报太守。太守忙率人前往察看,果然有凤足印迹绕城一周,太守大喜,认为这才是新城理想的选址,忙组织人力筑之。新筑之城果然一牢永固,不再倒塌。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肃宗继位,为纪念凤凰栖落之地,遂将雍城改名凤翔,沿用至今

  以下是西方神话作者:九月火凤凰

  出处:菊斋文苑。

  九月火凤凰

  在世界还是神的时代,天上有两只凤凰,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日子,他们是神鸟,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每天在神殿上愉快地歌唱。但宙斯凭借这他手中的雷电,打败了他神的叔叔和兄弟们,并在人间爱过了好多女子,生下了许多后代。他夫人赫拉认为这扰乱了天上,地下,和人间的秩序,发动了一场战争。凤凰由于孔武有力的翅膀,快速地飞翔,也被卷如了这场战争。但在同人类英雄赫拉克勒斯作战的过程中,赫拉受伤,其中一只凤凰也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射死。大战结束后,只剩下一只凤凰,孤独地生活,他再也不会唱快乐的歌,在神殿上彻夜哀鸣。直到宙斯的耳朵都出血了,这是宙斯才良心发现,决定赐于凤凰荣誉,权力和富贵。但凤凰不要这些,他只要他爱的人活过来,可惜这一点宙斯也无法办到。于是他说:“

  你可以让你的爱人活过来,

  但你必须付出你的代价。

  你从此必须老去,

  失去你美丽有力的翅膀,

  失去你洪亮的歌喉,

  你的身体从此虚弱,

  你将忍受孤独,寂寞,病痛和恐惧,

  你将面对死亡,

  而你必须保持一颗空灵的心,

  不能有一点怨恨,和哪怕一点的杂念,

  最后,你还要到涅盘的烈火中,

  忍受最难忍受的焚烧,

  焚毁你的一切的一切,

  只剩下你的心。

  假如你的心里是空灵的,

  你的爱人就能活来,

  而你将从此死去。”

  凤凰接受了这个条件,从此孤独地衰老,病痛,最后投入了熊熊烈火。复活的是他的爱人,她同样接受了这个条件,于是世上就有了永生的火凤凰。但火凤凰永远生活在寂寞和痛苦中,因为相爱的人永远不能在一起,这是怎样的悲哀!

  故事讲完了,这就是火凤凰的来历,涅盘是太阳神阿波罗点燃太阳的地方,所以凤凰永远向太阳飞去。

  凤凰是传说中的一种瑞鸟,是四灵之一,百禽之王。《大戴礼·易本命》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毛诗陆疏广要》释之云:"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它和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

  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关于凤凰的生成,《春秋演孔图》中:"凤,火精。"《春秋元命苞》曰:"火离为凤。"也就是说,凤凰是五行中的离火臻化为精而生成的。

  关于其形象,按照古人的描绘,凤凰类似孔雀,但又杂糅其它动物的特点。据《太平御览·卷九一五》中描摹,凤凰头像天,目像日,背像月,翼像风,足像地,尾像纬,但所言抽象难明。另据《宋书·符瑞志》中较为具体的说法,它是"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韩诗外传》亦云:"凤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龟尾,龙文而龟身,燕颌而鸡喙。"总之,是一种杂糅许多动物的特点,想象而来的飞禽。

  凤凰色泽五彩缤纷,羽毛均成纹理,《山海经·南次三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礼,背文曰义,膺文为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凰的身体为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的象征。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蚯蚓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性状 8 化学成份 9 蚯蚓的药理作用 10 炮制 11 性味 12 归经 13 功能主治 14 蚯蚓的用法用量 15 注意 16 附方 17 各家论述 18 蚯蚓的临床应用 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蚯蚓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蚯蚓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蚯蚓 1 拼音

qiū yǐn

2 出处

《本经》

3 拼音名

Qiū Yǐn

4 蚯蚓的别名

蠖蚓、竖蚕(《尔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诱注),附蚓、寒蟪、寒蚓(《吴普本草》),蜿螾、引无(《广雅》),曲螾(崔豹《古今注》),曲蟮(《小品方》),土龙(《别录》),地龙子(《药性论》),地龙(《圣惠方》),朐躵、土螾(《纲目》),虫蟮(《贵州民间方药集》)。

5 来源

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等的全体。

①参环毛蚓

7~9月间采收。据广东经验,可用鲜辣蓼草捣烂成糊,加入茶卤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诱捕之,捕得后拌以稻草灰,用温水稍泡,除去体外粘膜,剖腹,洗净体内泥沙,晒干或焙干。商品称为"广地龙"。

②背暗异唇蚓

6~9月采收。捕后用草木灰呛死。洗去灰晒干或烘干。商品称为"土地龙"。

6 原形态

①参环毛蚓

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2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即口前叶;眼及触手等感觉器全部退化。自第2节起每节有刚毛,成环状排列,沿背中线,从11~12节始,节间有一背孔。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节,为生殖环带,其上无背孔和刚毛,此环带以前各节,刚毛较为粗硬。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痕面正中;雄性生殖孔1对,位于第18节腹面两侧,外缘有效条环绕的浅皮褶,受精囊孔3对,位于6~7,7~8、8~9节间,第6~9各节间无隔膜。附近常有 突,受精囊球形,管短,盲管亦短,内2/3微弯曲数转,为纳精囊。

生活于潮湿疏松之泥土中,行动迟缓。以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为食。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②背暗异唇蚓

体长10~27厘米,宽3~6毫米。背孔自8~9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刚毛4对,生殖环带在第26~34节之间,呈马鞍形。雌性生殖孔1对,位子第14节;雄性生殖孔1对,在第15节腹侧,附近表皮隆肿如唇状。受精囊孔2对,位于9~10、10~11节间。

生长潮湿而多有机物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7 性状

①广地龙

干燥全体,呈长条薄片状,头端及尾端仍保持原来形状。全体弯曲不直,体前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钝圆,体背色棕红或灰红,腹部色较淡,前端有一环带,色浅,习称"白颈"。体壁较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腥,味微咸。以条大、肥壮、不碎、无泥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②土地龙

干燥全体呈弯曲的圆柱形,体完整,口位于较尖的一端, 开口于钝圆的一端,环带多不显明,体表灰棕色,常附有泥土。质轻跪,易折断,折断后,中间充满泥土。气腥,味微咸。以条大、不碎者为佳。

主产河南、山东、江苏、福建、安徽等地。

8 化学成份

各种蚯蚓含蚯蚓解热堿,蚯蚓素,蚯蚓毒素。广地龙含G羟基嘌呤等。蚯蚓又含含氮物质如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以及黄嘌呤、腺嘌呤、鸟嘌呤、胆堿,胍等。

蚯蚓的脂类部分中含硬脂酸、棕桐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直链奇数碳的脂肪酸及有分枝的脂肪酸、磷脂、胆甾醇等。

蚯蚓的黄细胞组织中,含碳水化物、脂类、蛋白质及色素;隋含堿性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其**素可能即核黄素或其相似物质。

蚯蚓含一种酶,在pH80~82时能使蚯蚓溶解。

9 药理作用

①降压作用

广地龙酊剂,干粉混悬液、热浸液、煎剂等对麻醉犬、大鼠、猫及慢性肾性高血压大白鼠均表现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犬和猫静脉注射地龙后的降压作用有急速耐受现象,但口服及临床应用则无。其降压原理可能是由于直接作用于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或通过某些内感受器反射地影响中枢,引起部分内脏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地龙B1对麻醉犬、兔以及正常和肾型高血压大白鼠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先出现轻度的短暂而骤然的血压降低,继以略升,随后又出现缓慢而持久的下降,它与酊剂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但仍保存著酊剂中主要降压成分,而酊剂的降压作用又较次黄嘌呤强而持久。也有报道从地龙中提出的成分可使血压降到零,动物死亡。蚯蚓解热堿可使兔血压缓慢下降,如静脉注射可产生休克样血压下降。甘肃和政县所产直隶环毛蚓和日本杜拉蚓有同样的降压效果。用海州常山和广地龙按2:1制成混悬液及混合液,两者对降压可起协同作用。地龙水、醇、丙酮提出成分亦有一过性或中等度的降压作用。

②对平滑肌的作用

从广地龙中提得一种含氮的有效成分,对白鼠及家兔肺灌注具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作用,并能拮抗组织胺及毛果芸香堿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静脉注射于豚鼠,50%的动物可耐受致死量的组织胺。近年制备的注射液对豚鼠肺灌流实验,亦表明有支气管松弛作用,对组织胺喷雾所致豚鼠哮喘有保护作用;能对抗组织胺对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作用。但从广地龙中提出一种引湿性淡**针状结晶,对离体和在位子宫均能增高紧张度,引起痉挛性收缩,静脉注射或灌胃可使子宫瘘管的收缩波明显增大,说明此物质对子宫纵行肌似有更强的作用,此结晶对兔在位肠管有强烈兴奋,大鼠离体后肢灌流能强烈收缩血管,大剂量引起豚鼠支气管轻度收缩。日本报告在对多种离体平滑肌脏器及兔耳的实验中,证明地龙浸出液的直接作用为使血管收缩,而中枢作用则使血管扩张。

③解热作用

蚯蚓水浸剂及蚯蚓解热堿对大肠杆菌毒素、温刺引起的人工发热之家兔,均有良好的解热作用,但对二硝基酚引起之发热则无影响。其解热原理: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续发的使散热增加,同时体内产热也增加,但前者超过后者,因而体温下降。

④镇静、抗惊厥作用

热浸液、醇提溶液对小白鼠及兔均表现镇静作用,地龙对五甲烯四氮唑及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有拮抗作用,对兔,小鼠的电惊厥也能对抗,如与海州常山合用,在对抗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有协同作用,但不能对抗士的宁引起的惊厥,其乙醇浸出液并不影响蟾蜍的脊髓反射和谢切诺夫反射。广地龙和皖地龙。地龙内脏和表皮在抗惊厥的强度上并无差别。注射地龙浸出液后家兔血清钙含量降低,对血清钾和胆堿酯酶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水浸、乙醇或丙醇提取物之水溶成分对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毒性早年日本报道蚯蚓毒素及蚯蚓解热堿均有毒性。广地龙注射液用相当于人剂量的450~720倍注射于小白鼠及豚鼠尾静脉或腹腔,均无死亡,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方95~115克/公斤。其内脏粉热浸液给小白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为385克/公斤,以地龙粉10毫克/公斤给大白鼠灌胃,45天未见任何毒性,地龙对兔,小鼠,犬灌胃或静脉注射均说明毒性较低。甘肃和政地龙与广地龙毒性亦无差别地龙与海州常山合用,其急性及至急性毒性方面并不表现增强。地龙B1可使家兔肾脏排泄功能(酚红试验)轻度降低。

另曾报道一种地龙的浸剂肺灌注(豚鼠)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

10 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漂净,及时捞出,晒干,切段。

《纲目》:"(蚯蚓)入药,有为末,或化水,或烧灰者,各随方法。"

11 性味

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有小毒。"

12 归经

入肝、脾、肺经。

①《本草求原》:"入脾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13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关节疼痛,齿衄,小便不通,瘰疬。痄腮,疮疡。

①《本经》:"主蛇瘕,去三虫,杀长虫。"

②《别录》:"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

③陶弘景:"温病大热狂言,饮其汁皆瘥,与黄龙汤疗同也。熬作屑,去蛔虫。"

④《药性论》:"主蛇毒。"

⑤《唐本草》:"《别录》云:盐沾为汁,疗耳聋。"

⑥《蜀本草》:"解射罔毒。"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去三虫,天行热疾,喉痹,蛇虫伤。"

⑧《本草衍义》:"治肾脏风下疰病。"

⑨《滇南本草》:"祛风,治小儿瘈疭惊风,口眼歪斜,强筋治痿。"

⑩《纲目》:"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聤耳,秃疮,瘰疬,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蚰蜒入耳。"

⑾《会约医镜》:"治跌打损伤,痘疮紫黑。"

⑿《科学的民间药草》:"有解热、利尿、舒展支气管作用,可治气喘等病。"

⒀《山东中草药手册》:"解毒,通络,平喘,降血压。"

14 蚯蚓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化水或研末调敷。

15 注意

①《药对》:"畏葱、盐。"

②《本草经疏》:"伤寒非阳明实热狂躁者不宜用,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黄疸缘大劳,腹胀属脾肾虚,阴虚成劳瘵者,咸在所忌。"

16 附方

①治伤寒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欲起走:大蚓一升破去(土),以人溺煮,令熟,去滓服之。直生饺汁及水煎之,并善。(《补缺肘后方》)

②治小儿急慢惊风:白颈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干,为末,加朱砂等分,糊为丸,金箔为衣,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摄生众妙方》)

③治小儿慢惊风,心神闷乱,烦懊不安,筋脉拘急,胃虚虫动,反折啼叫:乳香(研)半钱,胡粉一钱。上二味,合研匀细,用白颈蚯蚓生捏去土,烂研和就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葱白汤下,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乳香丸)

④治抽筋:地龙一条,胡黄连一钱。水煎,日服三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高血压:活蚯蚓三至五条,放盆内排出污泥后切碎,鸡蛋二至三个,炒熟吃,隔天吃一次,至血压降至正常为止。(《山东中草药手册》)

⑥治中风半身不遂:地龙三钱,全蝎二钱,赤芍四钱,红花三钱,牛藤四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⑦治风头痛及产后头痛:地龙(去土,炒)、半夏(生姜汁捣作饼,焙令干,再捣为末)、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字至半钱匕,生姜、荆芥汤调下。(《圣济总录》地龙散)

⑧治头痛目运,及喉痹缠喉风等:长蚯蚓不拘多少,以龙脑、麝香相和研匀,丸如麻子大。每用以生姜汁涂鼻中,每边各内一丸。(《圣济总录》龙珠丸)

⑨治喉痹:地龙一条,细研,用白梅去核,以皮裹之,重著薄绵再裹,含咽津。(《圣惠方》)

⑩治风赤眼:地龙十条炙干,捣细罗为散,夜临卧时,以冷茶调下二钱,服之。(《圣惠方》)

⑾治支气管喘息:地龙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一钱,日服三次,温开水下。(《吉林中草药》)

⑿治阳毒结胸,按之极痛,或通而复结,喘促,大躁狂乱:生地龙四条,洗净,研如泥,入生姜汁少许,蜜一匙,薄荷汁少许,新汲水调服。若热炽者,加片脑少许,即与揉心下,片时自然汗出而解,不效再服一次。(《伤寒蕴要》)

⒀治齿断血出不止:干地龙末一钱,白矾灰一钱,麝香末半钱,同研令匀,于湿布上涂药,贴于患处。(《圣惠方》)

⒁治齿痛:蚯蚓干者,捣末,著痛处。(《千金方》)

⒂治小便不通:蚯蚓杵,以冷水滤过,浓服半碗。(《斗门方》)

⒃治聤耳,脓血出不止:地龙末,吹入耳中。(《圣惠方》)

⒄治耵聍塞耳聋,强坚挠不可得出者:地龙五七条湿者,捣取汁,数数灌之,即轻挑自出。(《圣惠方》)

⒅治耳聋气闭:蚯蚓、川芎藭各两半。为末,每服二前,麦门冬汤下,服后低头伏睡,一夜一服,三夜,效。(《圣济总录》)

⒆治鼻中息肉:白颈蚯蚓一条,猪牙皂荚一挺。上药,纳于瓷瓶中,烧熟,细研,先洗鼻内令净,以蜜涂之,敷药少许在内,令清水下尽。(《圣惠方》)

⒇治瘰窃溃烂流串者:荆芥根下段煎汤,温洗良久,看疮破紫黑处,以针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蚯蚓一把,炭火上烧红为末,每一匙入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穿山甲九片(炙为末),油调敷之。(《纲目》)

(21)治木舌肿满:蚯蚓一条,以盐化水涂之,良久渐消。(《圣惠方》)

(22)治对口毒疮,已溃出脓:蚯蚓,捣细,凉水调敷,日换三、四次。(《扶寿精方》)

(23)治龙缠疮毒:蚯蚓一条,连泥捣敷。(《纲目》)

(24)治小儿代指逆肿:猪脂和曲蟮研敷,敷易之。(《圣惠方》)

17 各家论述

①《纲目》:"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②《本草经疏》:"蚯蚓,大寒能祛热邪,除大热,故疗伤寒伏热狂谬。咸主下走,利小便,故治大腹、黄疸。"

18 蚯蚓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应用地龙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及口服地龙粉治疗无产重并发症的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据52例的观察,显效者25例(481%);另据101例统计,控制不发者44例,显效者17例,共占60%;又据54例分析,显效21例(40%)。用法:地龙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干地龙15克),第1次肌注1毫升,如无不良反应,第2天可改为2毫升,每日1次,连续注射1~2个月。复方地龙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地龙4克,黄芩素4毫克),每日肌注2毫升,连续注射1~2周,症状初步控制后,改为隔日注射1次,注射3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