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类书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文物鉴定类书籍有哪些,第1张

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在下不才,不能详细列举,就我仅有的一点收藏经验,给您谈几点:

唐:

秘色瓷器,法门寺地宫出土。这个目前仅有13件,应属孤品。根据史籍记载,盛唐时期宫廷令越窑烧制过一种秘色瓷,一时间秘色到底是什么色,引得收藏圈以及学者纷纷猜测,直到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秘色瓷,世人才知道秘色的具体发色。

五代十国:

后周:柴窑。

说到孤品瓷器,就不能不提到柴窑,地位更在汝窑之上,是后周世宗,柴荣亲自参与烧造的一批瓷器,目前,只见古籍记载,却未有传世器物留到现今。是孤品中的孤品。显得更加神秘,更让“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柴窑发色特征,成为当代藏家永远的想象。

宋:

毫无疑问,喜爱瓷器收藏的藏友没有不喜欢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这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钧这四大名窑传世精品,几乎各个是孤品,几乎没有一模一样的(除一只汝窑天青色大碗,目前存世2只,一只在故宫,一只在英国)其中钧瓷更有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釉特征,获得了钧瓷无双的美誉。

元:

说到元,必须要说到元青花,目前仅存的至正型元青花的一对青花龙纹象耳盘口瓶。现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瓶上有文字,至正十一年,一个叫张文进的向一个寺庙捐了一对大瓶,一对香炉,祈求平安。因为有明确的纪年,因此我们要感激张文进,不然没有证据证明如此精美的青花出自于元朝。此对大瓶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元青花的标准器,标本。实在是孤品中的孤品。

元青花还有十余个人物故事纹大罐传世,各个是孤品,如:除了05年拍出全世界艺术品最高价格2亿3千万的鬼谷下山外,还有锦香亭大罐,三顾茅庐大罐,除罐外,还有83年江西高安出土的窖藏,“六艺”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各个都是孤品。

明:

明朝时期,青花瓷,彩瓷,单色釉蓬勃发展。我说说孤品。

永乐青花压手杯:这个不能算孤品,但存世量很少,目前仅北京故宫收藏4只

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这是五彩瓷的开山鼻祖,以前仅见文献记载,未见实物,80年代初,有学者去西藏萨迦寺,发现了这2只宣德五彩碗,当时轰动了世界。这两只碗在萨迦寺摆了近600年,实物与史籍记载吻合了。孤品!!!

宣德蛐蛐罐:本来这类藏品应当传世很多,无奈宣德的母后,十分厌恶儿子“不务正业”把宫廷所藏很多的蛐蛐罐全部砸毁,致使目前存世蛐蛐罐都是民间所藏,不能称为孤品,但传世极少。

成化: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这两个朝代的瓷器,我是太喜欢了。成化朝的斗彩鸡缸杯,孤品!!!目前存世不超过10个。

还有天字罐,也是极其稀少。

弘治:说到弘治朝瓷器,就不能不说鸡油黄,存世量极少。

清代:

康熙,康熙朝的传世器物几乎不存在孤品,但我要提到康熙朝珐琅彩,存世极少,是珐琅彩的始祖,属于创烧期。

康熙后,几乎就不存在什么孤品一说了,但传世官窑器物都十分精美,也屡创市场新高,为市场所认同。其中以雍正朝器物最为知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给出楼主十大拍卖成交器前十位,供楼主参考:

1元青花鬼谷下山。伦敦佳士得2005年7月12日,成交价(均为不加佣金):

228,341,978 RMB

2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香港苏富比2005年10月23日,成交价:122,408,800 RMB

3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香港苏富比2008年4月11日,成交价:6000万港币

4元青花锦香亭大罐。香港佳士得200511月28日,成交价:49,989,600

5元青花双葫芦纹瓶。Wooley & Wallis 英国一个乡村拍卖行。2005年7月15日,该拍品成交价格为3345万英镑,按当日国际牌价折合人民币约49026万元。

6­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香港苏富比2005年5月2日,成交价:47,615,220RMB

7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扁壶。2005年10月23日,成交价:36,336,800英镑

8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墩碗。2005年5月30日,成交价:32,181,600英镑。

9明宣德青花云龙纹葵口洗。2005年10月23日,香港苏富比,

成交价:29,807,200RMB

10乾隆粉彩仿珐华莲池水禽纹盖罐(一对)。香港佳士得,2005年5月30日。

成交价:25,652,000RMB

前言

第一章 鉴定的标准

1从品种上鉴定

2从青料上鉴定

3从纹饰上鉴定

4从胎质上鉴定

5从造型上鉴定

6从款识上鉴定

7从工艺上鉴定

8从声音上鉴定

9从重量上鉴定

10从尺寸上鉴定

11从功能上鉴定

12从品相上鉴定

13从釉质上鉴定

14从釉色上鉴定

15从窑口上鉴定

16从时代上鉴定

17从真伪上鉴定

18从价值上鉴定

19从时代背景上鉴定

第二章 萌生期的古瓷器鉴定

第一节 从古瓷器的缘起上鉴定

1从陶器的起因上鉴定

2从瓷器的起因上鉴定

3从陶与瓷的关系上鉴定

第二节 从古瓷器的分期上鉴定

1从瓷与白陶的区别上鉴定

2从瓷与釉陶的区别上鉴定

3东汉晚期瓷器鉴定

第三章 六朝瓷器鉴定

第一节 越窑青瓷鉴定

1从釉质上鉴定

2从胎质上鉴定

3从纹饰上鉴定

第二节 绥州窑、瓶窑瓷器鉴定

第三节 六朝瓷器的主要鉴定要点

1从北朝青瓷上鉴定

2从黑瓷上鉴定

3从瓷碗上鉴定

第四章 隋唐五代瓷器鉴定

第一节 隋代瓷器鉴定

1从质地上鉴定

2从造型上鉴定

3从釉质上鉴定

4从纹饰上鉴定

5从白瓷上鉴定

第二节 唐代瓷器鉴定

1从种类上鉴定

2从造型上鉴定

3从纹饰上鉴定

4从做工上鉴定

5从唐青花上鉴定

第三节 五代瓷器鉴定

第五章 宋代瓷器鉴定

1从造型上鉴定

2从釉质上鉴定

3从做工上鉴定

4从纹饰上鉴定

5从款识上鉴定

6从茶碗上鉴定

7五大名窑瓷器鉴定

8瓷碟鉴定

  中国陶瓷史稍显过时了,有些理论跟不上了

  1<<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藏>> 画册刊录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众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规模作品。集中展示画册刊录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画册刊录作品百余件,部分陶瓷大师的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誉为惊世之作。

  2日用陶瓷鉴别——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本书作者:李雨苍 编著

  作 者: 李雨苍 编著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陶瓷书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注注书友的藏书目录。

  含雪堂陶瓷书目

  以下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类书籍,凡在其他书籍、图集中包含陶瓷内容者,均不列入本书目。

  1饮流斋说瓷,广州许之衡守白著,线装排印本,(民国)上海朝记书社印行,中华书局代印

  2竹园陶说,刘子芬著,民国十四年线装自印本

  3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陶瓷(上)

  4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2陶瓷(中)

  5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国陶瓷大系之一汉唐陶瓷大全

  7中国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国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国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国的瓷器(修订版),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7月修订一版

  12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周仁等著,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论文集,叶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83年6月厦门

  大学印

  24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刘兰华、张柏著,北方文物杂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国青瓷史略,陈万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隐,蔡和璧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长沙窑瓷绘艺术,周世荣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马希桂主编,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胡雁溪编著,团结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窑青花瓷,胡雁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陶瓷,左汉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毕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窑彩瓷500图,胡雁溪、杨小涟编著,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馆藏中国历代陶瓷特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初版

  53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毕克官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国古代瓷塑玩具大观,白建国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砚赏析,谢志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刘以鬯著,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濑户乃海的中国陶瓷,广岛县立历史博物馆,平成三年非卖品

  59宋瓷天目欣赏、原太乐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会社1984年4月14日发行

  60古陶瓷修复,毛晓沪编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说,(清)朱琰著,分说今、说古、说明(代)、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缕述景德镇瓷器源流。

  (木兆轩主人赠)

  62,陶瓷,10开精装本图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数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视野所

  及,有关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图集,在60年代可能仅出过此一种。

  63,景德镇《瓷器》季刊10册: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东京国立博物馆1978年3月印制,8开画册,日文及英文,207页。钤印:李知宴藏书。

  65,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徐荣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装872页,1-3500册。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窑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订重版,128页,1501-4000册。

  68,《中国历代陶瓷题记》,孙彦等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页,1-3000册。

  69,《古瓷辨赏》,王健华、李国强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开彩色铜版纸印,168页。

  70,《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开64页,图版41幅。

  71,《中国历代陶瓷款识汇集》,童依华著,台湾大业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开200页。

  72,《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装340页,9001-14000册。

  73,《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关玉琮著,辽宁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内部印刷,16开油印本,248页。

  74,《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国外交部2001年编印,8开156页。长乐老寄赠。

  75,《中国陶瓷史纲要》,叶喆民著,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装329页,3000册。小黄黄托人从香港购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装315页,1500册。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装231页,1000册。

  也许地处盆地的缘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闭,许多新发现外界不能及时得知,刚出土的器物连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无法看到。这两册书要不是在旧书店偶然发现,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过这样一套书。其中关於四川境内一些古窑址的文章十分有意义。

  78,《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马文宽、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页。

  79,《海底瓷都与海外珍瓷》,周世荣、魏止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页,3000册。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页,5200册。

  81,《瓷国游历记》,[纽西兰]路易艾黎著,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开铜版纸精装134页,3500册。木兆轩主人赠。

  82,《学瓷琐记》,王志敏著,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开243页,2000册。

  83,《黄冶唐三彩窑》,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开精装81页,2500册,彩版74页+图版34页。

  84,《人间瓷话》,钱汉东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精装226页,5000册。

  85,《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汪庆正顾问、程庸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119页。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鉴别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一看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此次鉴宝会上的第一件宝物———兰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加上宋代生产白瓷窑系多见,但在色泽上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看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识。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要把握上述五个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实践,特别是时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现,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需要多看,看书、看实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过到博物馆、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场,多摸多看多学。一些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个原因。

1,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2,薄胎瓷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江西景德镇传统瓷器品种中最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特点是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是中国景德镇传统艺术名瓷之一。

3,雕塑瓷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4,颜色釉瓷

颜色釉瓷是江西景德镇传统陶瓷烧造的珍品,其釉色可谓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造宝石,是瓷都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5,粉彩瓷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

-青花瓷

-薄胎瓷

-雕塑瓷

-颜色釉瓷

-粉彩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