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典籍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这个请求很模糊,详细的典籍包括哪些方面需要查询呢?若是指最古老的文明中的经典,可以包括:1 《易经》:又名《周易》,是中国最古老并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尚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商、周两代之间的历史事件和历代君主的政治信条和治国方略。3 《诗经》:即《毛诗》,是中国古代一部诗歌经典,记录了先秦诸子思想的思想、美学观和人生价值观。4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礼制文献,记录了先秦至汉代的礼仪制度及相关文化常识。5 《春秋》:又称《春秋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代君主的事迹。6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代表性人物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记录的集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7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哲学文献,记录了道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点。8 《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位哲学家庄子及其学派的著作集,记录了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以上仅是其中部分著名的古典经典,还包括如《易传》、《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

2019年7月11日 DAY22

今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是关于菩萨的修行。

菩萨在行布施的时候,应该做到“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就包括“不住色布施”。

住是取着不舍的意思。

众生在六尘境中起意识的时候,就会产生妄见,以为色是实色,声是实声等,总以为确实是这样存在。

因为取着六尘境(六尘境就包括色),就会被境所转而不能自在。

菩萨在行布施时,要想真正作到利益众生,就要作到“于法应无所住”,包括不住色。

就是说,对于布施者受施者,布施了什么,布施的地点时间,布施的目的结果等,要作到远离自性的妄取,作到不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济众生。

否则的话,觉得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布施的如何如何,报答如何如何,福报又如何如何,甚至贡高我慢,这些都是因为住于法相,“住色”,哪里像菩萨行?

所以佛才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 、触、法布施。

布施,现在我们主要认为它是一个佛教的用语,它是指将金钱、食物,我们一般以为,分散分享给别人。

其实不尽然。

布施是六度之首,而六度是大乘佛教修行的六项主要的内容,是菩萨的正道。

所谓“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 。

它每一种度,是指能够度人到彼岸的方法或者途径、手段。

布施 ,修行布施。针对的是悭吝。

持戒 ,持守戒律,对治的是毁犯。

戒律有三种,一个是律藏上明文规定的戒律,还有两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戒律。

五戒十善 ,这是持戒的基础,是佛经明文规定的。

还有两种虽然没有文字,但是与戒律的精神相应,也要遵守。

第一种是对自己的戒。

虽然佛在经上没说,但它也是善法,我们也要做。比如吸烟,佛经上没有这条戒律,没有说吸烟破戒,但吸烟确实没好处呀!一是对身体健康不好,二是影响环境,让别人吸二手烟,对别人身体健康也不好。所以这个烟也要戒。

第二种是对大众的戒。

只要对大众有利益有帮助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只要对大众有坏处、有不良影响的,我们就不要去做,虽然戒律上没有,但是符合戒律的精神,我们也要遵守。

忍辱 ,对治的是嗔恚。

忍辱有三类:

第一个是人害。

别人嫉妒你、伤害你、障碍你,我们要能忍受,人家以恶心对我,我还要以善心对人,决定不和人争斗,不搞对立。

第二个是世间之苦。

严冬酷暑、天气变化、地震火灾等等自然灾难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还有生活上的困苦,衣食住行方面的,吃不饱,穿不暖,我们都要能够忍受,古人常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第三个是修法的苦。

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也是很苦的,很枯燥,没意思,看不懂,这个也需要耐心,需要忍受,等修学到一定程度,真正钻进去了,就会法喜充满,就没那么难了。

精进 ,进是进步,精是专一。对治的是懈怠。

精进也有三种:披甲、摄善、利乐。

第一个, 披甲精进。

第二个, 摄善法精进。

第三个, 利乐精进。

禅定 ,对治散乱。

禅定,也叫静虑,就是修清净心,平等心。有三大类: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

佛在经上常讲的四禅八定,因为没有离开六道,就属于世间禅定。他也断恶修善,持斋念佛,也能持守五戒十善,但还没有放下我执,没有放下自私自利,还是世间的禅定。

能够超越六道,就属于出世间禅定了,阿罗汉超越六道,就是出世间禅定,阿罗汉之前的果位,都是世间禅定。

能够超越十法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出世间上上禅定了。六道是一个界线,十法界是一个界线。

智慧 ,对治的是愚痴。

这个智慧不是聪明,也不是我们世间所说的智慧,而是我们自性本具的那种明心见性后的智慧。

也分三种:

第一种,实相般若。

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能够看清一切事实真相,了解宇宙的一切现象;

第二种,观照般若。

这个是自受用,比如《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帮助自己看破放下的;

第三种,方便般若。

是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别人认清事实真相,帮助别人看破放下,这是弘法教学方面的。

从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是如来的最高境界,圆满的回归自性,这是真正觉悟了。

这就是六度,也叫六波罗蜜,一切大乘佛法,修菩萨行的,无论是哪个宗派,都需要从修六度开始。

佛经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说法,认为六度摄尽了一切菩萨道,是自度度他,你度自己,也要度他人啊,福慧双修。你要有福报,有智慧双修,三学具足(戒、定、慧三学),三学具足的途径,这是非常重要的。

布施,可以广结善缘,舍去悭吝,贪恋,培植善根。佛教最初传到中国,那么僧人在最早是不事生产的,它按照原来印度佛教的这种样式,遵守释迦之教,它是以乞食为生的。僧人见人就叫施主,这个施就是布施的施。

“布施”虽然是佛教语言,但他并不是来源于佛教,不是来自印度的,而是在我们中国的古籍当中很早就出现了。

《荀子》里讲到,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就是说你只要布施天下,把这个对天下人都做这种布施的行为,那么天下人就不会患贫,大家就可以共享一些东西。

《国语》《论衡》里边也都有提到布施这个词。

《庄子·外物篇》里边讲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这句诗讲的是:活着的时候不布施,你死了以后嘴里含颗珠子宝珠有什么用?意思是说那些富人在世的时候,不肯与穷人分享他们的财富。死了以后嘴里含着一个珠宝,贪图肉身的不朽。

为什么要行布施呢?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种问法。就是人为什么要行善呢?人为什么要做一些公益呢?人为什么要把自己一些财物、一些善意,去和别人分享呢?

按照佛教的传统,布施是人间和乐,和和气气、和和平平、快快乐乐、人间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

我们这些众生之所以在三界当中流转不得出离,我们摆脱不了这种轮回,为什么?

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由于我们贪爱执著于自体,我们有很多贪爱和执着。

而这个“六度”,每一度都有对治的一个对象的。而布施对治的就是悭吝,它是悭吝的正对治。 

布施,能够破除众生的悭吝之心,让众生不为欲望所累,让众生能够放下对财物、名利、家室,甚至色身的执着。

当然,后两者对于普通人来讲,放下是很不容易的。你能放下你的家室吗?你能放下你的这种肉身吗?前两者,放下财物、名利,当然也不容易。然而相对于放下家室和色身来讲,总会显得容易些了。

因此,布施能够养成我们的慈悲心,用种种钱财宝物,乃至(最高境界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都能够布施给众生。

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众生,为他们摆脱贫困、痛苦、烦恼和无知,满足他们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就可以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让这些众生因为我们的布施而感到我们可以亲近,感到我们可以信任。

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了这样一个因缘去感化他们,并且自己的布施的行为,也能激发他们向善向上,用一句佛教的术语来讲,更好地摄受他们,把他们招拢过来,使众生成为法眷。

从这个角度一讲,我们就能明白了,自利利他者,莫过于布施。

布施让六度更圆满 

布施离不开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后五度,而且能够让这后五度更加的圆满具足。

按照佛教的说法和戒律,或者它倡导的这种学说,你在布施的时候,你必须防护自己的身和口,你就必须有戒作为助力,你要守戒。

当然出家众有出家众的戒,在家众有在家众的戒,居士有居士戒,你不能什么都干,随便干不行的。 所以在布施的时候,你就首先要有戒 。

有的时候,我们现在行善的人或者做公益的人,经常有这样一个经历的,这个经历很无奈。有的时候还容易遭受到这些受帮助的、受施舍者的误解,甚至是辱骂。

这个时候你就要忍辱,不然的话!遇到误解,你就火冒三丈,或者别人在言语上有些这种不恰当的地方,你就马上发火,这完全就不是布施了,这也不是行善!这就有悖于布施的发心了,所以就必须忍辱。

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大家行善、做公益、做好事,当然是要有巨大的付出的,不仅是财物上的付出,你身心也要付出。在这过程当中,有些朋友就难免心生懈怠,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什么?需要精进。

而在布施的时候,在行善做公益的时候,人最重要的是要什么?需要有定力,专注。这个时候就需要静虑,禅定。

而布施,行善做公益,大家做公益一定要专业。什么意思?做公益,布施,行善还要专业吗?对。因为你还要有智慧。布施不是说你拿起一把钱往地上一撒,行善也不是这样的。你需要有一种智慧。

所以布施作为六度之首,它还能满足、圆满后五度,这个当然就特别重要。

布施,一般都发心于一种悲心和敬心,一种慈悲心和一种敬畏心。

所谓悲心。比如对那些孤寡,对那些无依无靠的人,或者对身体有残疾、有病的人,或者是那些由于遭受火灾、水灾、风灾等等的众生,要寄予、激发起一种深深的同情,这就是以悲悯心而行布施。和今天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慈善事业比较接近。

所谓敬心,比如对父母的孝养,中国佛教是要孝敬父母的,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而印度佛教其实,对父母也是表达一种深情的。我们知道释迦牟尼成佛以后是回到过他的家乡,探望过他的父亲和把他抚养长大的姨母的,他也是非常孝的。

再比如对三宝,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供养等等,这是以恭敬心来行布施。这里边就包含着更多的,我们现代人经常讲的一种感恩之心。

而这两者,就是佛教当中经常讲的悲田和敬田。我们如果经常能为悲田和敬田里散播一些种子,那么我们就会收获到它的果实。因此以“田”来形容。

不过布施并不那么简单。也并不是所有的布施都是好的,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布施都会产生好的结果的。

按照佛教来讲,布施分为很多种类。对于布施有很多分类,有比较重要的一种分类,就 分为如法的布施和不如法的布施。

什么叫如法的布施呢?如法的布施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在布施者来讲,对于所施的物必须有舍心。 比如,如果有些财物是被别人借去而忘记归还,或者说遗失了,或者说是被人抢去了,你表面上勉强的给予,而内心非常的心痛不舍,这个是不能算是布施的。

第二,布施给别人的东西,必须能够使别人获得利益。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给予别人毒品,你的意思是害人,这难道能说是布施,当然不能!

所以布施,如法的布施,好的布施,它的定义是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福乐,来成就别人的福乐。用一句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损己利人,慈悲利他,无我而不求回报。这个与社会上我们也常见的那种为了追求某种功利的目的,而暂时的给予别人小恩小惠,以图更大的索取和回报,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布施,不是金钱交易,更不是贿赂,也不是所谓的感情的投资,而是一种纯粹无染的一种悲心摄受,其中没有掺杂任何个人的目的和企图。这个是如法的布施。

按照佛教的说法, 有七种的布施是不如法的。

第一类。随至施。

第二类。怖施。

第三类。报恩施。

第四类,求报施。

第五类,习先施。

第六类,希天施。

第七类,要名施。

这七类布施虽然也会有一些功德,它会产生一些实际的效果还是正面的,这个在佛教的传统当中不予抹杀的,它会有一些功德。但是由于它不是发自内心的,出于悲心、敬心,因此,它与如法的布施的真义,相差遥远,都认为不如法。

布施,在佛教当中有各种各类的分类法。我们最习惯的是一种三分法,就是把布施分为三类。

第一类,法布施,佛法的法。

第二类,财布施,也就是财物的财。

第三类,无畏布施。

总而言之,都是要求在行布施前,你要有发心,你要明了,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去施舍给众生的目的。你是为了令其他的一切有情众生,能够都与,能够都在未来有成佛的因缘,要去助长这个,因此你才发的菩提心。

而在真正行布施的时候,你发了心,你去行布施,你要没有人我执和法我执,你不能有这种执着,要再没有“我”和“我的”这种心念下行布施。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不分彼此。你不要老觉着是我的,我布施给你,我把我的布施给你。不要执着,那么更不要能希求果报,这就著相了。

这个是所有的佛经关于布施都强调的。

而结行,还有这种说法,也就在行了布施以后,为了令其他的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而将此布施的功德,回向发愿给一切众生。具足此三法的布施,才称得上是布施度,也就是布施波罗蜜。

就是你要有正确的发心,要有正确的行,行布施,要有正确的结行,结就是了结的结。

一般而言,你将财物布施给贫困的人,如果你在行这个布施前,没有发菩提心,而布施的时候又没有引导众生迈向佛道(这是按照佛教的说法),行布施后也没有将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这样当然也有利益,而有的时候利益还很大,但是不能成为成佛之因,所以称不上布施波罗蜜。

出家众,主要行无畏布施,法施。

在家众,主要行财布施。

而有智慧的人行五种布施,这个佛经里边也讲到。

第一,至心施。

第二,自手施。

第三,信心施。

第四,时节施。

第五,如法求物施。

按照佛教的说法,布施可以得到五种果报:

一个是色身,就是你的肉身,当然也会得到一些果报,你比如你气色好啦,或者说心情好,身体也好了。另外还有寿命、安乐、力气、辩才,五种果报。

总而言之,其实我们要仔细去看,佛经里边关于布施的学说,我们就会感受到,布施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之事,而是每个人当下可行,举手可为之事。

当然,如果你有能力为众生宣扬正法,或者你有能力布施千金,或者你能够消除别人的身心的恐惧和畏怖。当然了不起。然而你给人一个微笑,给人一句爱语,给人一句赞叹,给人一份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呢?

所以台湾的当代高僧星云大师就讲,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

大悲咒

一、咒文

南(na)无(mo).喝(he)啰(la)怛(da)那.哆(duo)啰(la)夜耶。南无.阿唎(li)耶。婆卢羯(jie)帝.烁钵(bo)啰(la)耶。菩提萨埵(duo)婆耶。摩诃(he)萨埵(duo)婆耶。摩诃迦(jia)卢尼迦耶。唵(an)。萨皤(bo)啰罚曳(ye)。数怛(da)那怛(da)写。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chi)。醯(xi)唎(li)摩诃皤(bo)哆(duo)沙咩(mie)。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duo).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da)侄(zhi)他。唵.阿婆卢醯(xi)。卢迦帝。迦罗帝。夷醯(xi)唎。摩诃菩提萨埵(duo)。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she)耶帝。摩诃罚阇(she)耶帝。陀啰(la)陀啰(la)。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么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嘇(sen).佛啰舍利。罚沙罚嘇。佛啰舍耶。呼卢呼卢摩啰。呼卢呼卢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qie)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二、名称

(一)《大悲神咒》的种种不同名称。

《大悲神咒》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最核心最机要的部分,共有八十四句。它有种种不同名称,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亦即说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之根本咒等。

正如佛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对阿难所说:“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罗尼”。但一般说来,此咒的详细名称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二)释《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广大”、“圆满”、“无碍”,都是大悲心前面的修饰词,都是用来修饰“大悲心”的,而“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这九个字则又是用来修饰“陀罗尼”的。

广大,显大悲心的体,大悲心包含一切法界,所以说是广大,正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显的是法身德。

圆满,显大悲心的相,大悲心光遍照一切法界,无一遗漏,所以说是圆满, 显般若德。

无碍,显大悲心的妙用,大悲心缘一切法界起用时,无一法不晓了,无一法不通达,随缘度生,遍应诸境无一丝一毫的障碍,所以说是无碍,显般若德。

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就具足了“广大”、“圆满”、“无碍”的特性。而此陀罗尼正是从此大悲心中流出,它总一切法,护一切众生。

三、缘起

《大悲神咒》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据此经载:时,佛在观世音菩萨的补陀落迦山宝庄严道场,与诸三乘八部诸神俱。时观世音菩萨密放大光,照十方刹土皆作金色,合掌白佛: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什么要说呢?“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他还对佛说: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可见观世音菩萨说此咒语,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世人!

此咒语,观世音菩萨是从何人处而得?换句话说,此《大悲神咒》是谁为观世音菩萨宣说的?菩萨说: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千光王静住如来,为我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从此以后,我又在无量佛所,无量会中,数数听闻到此《大悲神咒》。

他自己冀这个《大悲神咒》又得到了怎样的功德利益呢?菩萨说:我初次在千光王静住如来所,听闻到这个《大悲神咒》的时候,还只是个初地菩萨,一听闻到此咒,顿时超证到第八地。

由此他心中欢喜,为了报佛的深恩,即发大誓愿说:“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后,果皆具足。六种震动,诸佛放光来照触菩萨的身体,及无边界。观世音菩萨能够亲承受持这个陀罗尼,非常地欢喜踊跃,无以言表。从此以后,就时常诵持,未曾废忘。由于诵持《大悲神咒》的缘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观世音菩萨籍此《大悲神咒》得到了无量无边的利益功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想告诉我们,希望我们跟他一样能够从此咒语中得大利益。

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

四、功德篇

1、诵此陀罗尼者,身是十二藏:

(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3)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4)是妙法藏,普摄一切陀罗尼门故;(5)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6)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7)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8)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9)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10)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11)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医疗众生病故;(12)是神通藏,游诸佛土得自在故,可见此咒功德,赞不可尽。

2、诵此陀罗尼者,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追ㄖ罟Φ拢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3、诵此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4、诵此陀罗尼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5、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6、此外,若能诵此咒一百零八遍,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三业清净。我们知道,罪业悉从烦恼心起,三业清净,则恶业自然不生,而佛道自然圆成。

7、诵此《大悲神咒》,不但能利益我们自己,还能使他人得大利益。经中说:“若诸人天,诵持此陀罗尼者,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浴身之水,沾着其身,一切恶业重罪,悉皆消灭;即得转生他方净土,莲华化生,不受胎身,湿、卵之身。”“若诵持者,行于道路,大风时来,吹此人身毛发、衣服。余风下过诸类众生,得其人飘身风吹着身者,一切重障恶业,并皆消灭,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这些人都能从我们得此利益,何况是我们受持的人呢?福德果报,自是不可思议!

8、我们以清净心诵持《大悲神咒》,自是功用无极。即便是我们偶尔烦恼心起,口中说一些不如法的话,若善若恶,若好若坏,这在一切天魔外道、天龙鬼神听起来,也都是清净法音。“皆于其人起恭敬心,尊重如佛”!

9、若能深信不疑,诵持此咒,可得无量利乐,例如: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援手;不堕三恶道;生诸佛国;得无量三昧辩才;现在生中,所愿皆遂;转女成男;消灭侵损常住的重罪。

总之,《大悲神咒》的威神功德是这样的不可思不可议,佛陀慨叹说:“此陀罗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叹莫能尽。”佛陀连着用了两个不可思议来形容此陀罗尼的威神难测,况我们愚智凡夫,更惶论测得半点了。不过只要我们具足虔敬心,至诚诵持,则一切罪业,自然消除,一切恶难,自然得脱,一切所求,莫不果遂。

五、诵持仪轨

1、大悲咒持诵须知

一凡持诵是咒者.不拘宰官士庶.男妇老幼道士僧尼.当守戒律.竭忠于君.孝养父母.不杀不盗.不*不妬.不嗔不恨.不骄不诈.不绮言妄语.不恶口毒舌.尊重是咒.敬而信之.如获至宝.自然所求如意.所愿遂心.功德不可思议.

一凡持诵是咒者.先念经中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云云.再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十声.欲求某事.即观想图中某手眼宝相.至心持诵.虔诚拜祷.无不响应.

一凡持诵是经者.必须庵观寺院之内.广设坛场.作种种布施供养.洁净身心.焚修叩礼.乃为尽善.次则家庭静室.洒扫严洁.焚香供养.方可诵持.又或力不从心.即望空一香.按日持诵.但办诚心.自得孚感之应.甚至舟车鞍马.旅舍市尘.不及焚香.无由礼拜之处.只于每日清晨盥洗之后.至心望空虔诵五遍.勿令间断.大悲威神之力.亦无有不感应者.

一凡持诵是咒者.当悟经中所云.广宣流布.莫令断绝二句.或印施.或抄写.或口授.务令此咒普为流传.辗转济度.功德无量.

一持此神妙大陀罗尼之人.必由夙世已曾供养诸佛.广植善根.始能信心受持.是人幼德.已无量无边.获福亦不可思议.但始勤终怠.修行人所忌.怀不信心.罪业更深.经云.于咒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普愿同志善友.信心坚固.善果圆成.实厚望焉.

2、

“大悲心咒”,简称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根据此经的要求,诵持此咒者,也有规定:要发广度众生的大菩提心;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不断。并且要求:住于净室,沐浴净衣、悬幡燃灯,香华及各味饮食,供养观世音菩萨,然后摄心静虑,不起杂念,如法诵持。这种规定,即是仪轨。若能如法如仪,当然最好,否则,至少也当以恭敬心及专注心来诵持此咒,若能恭敬专注,必能有愿皆成。

3、

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

4、

《大悲神咒》威神之力,不可思议。然如果我们不能如法行持,不但不能得大利益,反而还会受到灾殃。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时常有行人说,诸经中说这咒有如是如是广大功德利益,那咒有如是如是广大功德利益,为什么我诵了那么多遍,那么久,也不见一点效用呢?难道经中所言不实吗?诸佛妄语吗?非也!究其原因,有很多种,而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没有如法行持。《二课合解》中说:“道俗诵持,无功效者,自无至诚,谤言无征。或文字伪替,或音韵不典,或饮酒啖肉,或杂食荤腥,或触手污秽,或浪谈俗语,或衣服不净,或处所不严,八种法戒,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由此可见如法行持的重要性,这一点不可不为行者慎!

那么诵持《大悲神咒》,需要怎样做,才算如法行持呢?经中说: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想要诵持《大悲神咒》的话,首要前提是:当于众生起慈悲心,先随观世音菩萨发如是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盘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发完愿后,接着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同时也应该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的本师。然后就可以诵持此《大悲神咒》了。这里着重强调了发大愿心的重要性,此点在这部经中的另一处有着显著直白的说明:观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诵持《大悲神咒》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利,更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众生故发菩提心,为众生故持此《大悲神咒》!我们行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在诵经持咒礼拜等做善事的同时,首先应该端正我们的心态,扪心自问:我以何心来行此善法?在这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明白地晓谕我们,若要诵持《大悲神咒》,应发大菩提心。

菩提心生起后,应“住于净室,澡浴清净,着净衣服。悬幡燃灯,香、华、百味饮食,以用供养。制心一处,更莫异缘,如法诵持”。

如果这样如法做了,就会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与无量诸神俱,来为做证明,显《大悲神咒》的效应。而观世音菩萨也会用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从此以后,“所有世间经书,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术、吠陀典籍,亦能通达”,能治世间八万四千种病,也能使令一切鬼神,降伏诸天魔,制诸外道。如果是在山野诵经、坐禅,有诸山精杂魅,魍魉鬼神,来恼乱我们,使我们心不安定的话,只要诵此咒一遍,“是诸鬼神,悉皆被缚”……观世音菩萨说:如果行者能够如法诵持,于诸众生起慈悲心的话,他会敕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如护眼睛,如护己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