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贞子入药有什么作用?女贞子有哪些药用功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女贞子入药有什么作用?女贞子有哪些药用功效?,第1张

女贞子是一种中草药,性凉,味甘偏苦,一般女贞子入药有很好的滋补肝肾的作用,所以女贞子多用于各种肝肾阴虚的疾病治疗,我们在一些滋补肝肾的药物里面也可以看到女贞子的成分。那么,女贞子入药有什么作用?女贞子有哪些药用功效?

女贞子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lucidumAit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稍蒸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生用或酒制用。

药性甘、苦,凉。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应用

肝肾阴虚证。本品性偏寒凉,能补益肝肾之阴,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须发早白、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遗精、消渴及阴虚内热之潮热、心烦等证。常与墨旱莲配伍,即二至丸(《医方集解》)。阴虚有热,目微红羞明,眼珠作痛者,宜与生地黄、石决明、谷精草等滋阴清肝明目之品同用。肾阴亏虚消渴者,宜与生地、天冬、山药等滋阴补肾之品同用。阴虚内热之潮热心烦者,宜与生地、知母、地骨皮等养阴、清虚热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因主要成分齐墩果酸不易溶于水,故以入丸剂为佳。本品以黄酒拌后蒸制,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并使苦寒之性减弱,避免滑肠。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强阴,健腰膝,变白发,明目”。

2《本草备要》:“益肝肾,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乌须发,补风虚,除百病”。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熊果酸、甘露醇、葡萄糖、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成分。

2药理作用:女贞子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异常的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化疗和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有升高作用;可降低实验动物的血清胆固醇,有预防和消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减轻斑块厚度的作用,能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数并减轻其阻塞程度;能明显降低高龄鼠脑、肝中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具一定抗衰老应用价值;有强心、利尿、降血糖及保肝作用;并有止咳、缓泻、抗菌、抗肿瘤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女贞子注射液(每ml含乙酸乙酯总提取物10mg),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对心绞痛的有效率为863%,显效率为235%(中医杂志,1982,3:24);以贞芪扶正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36例,服药3月后胃镜检查及症状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1%及950%(兰州医学院学报1992,2:122)。本品还有用于治疗肝炎、慢性气管炎、高脂血症、消化吸收不良症等疾病的报道。

功效作用

1、增强免疫作用

女贞子能够帮助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有效增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作用。

2、保护肝脏作用

女贞子中含有的齐墩果酸对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降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及肝内三酰甘油的积蓄,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硬变。

3、降血脂作用

女贞子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能够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含量,对于主动脉脂质斑块的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版块的形成有消减作用。

4、降血糖作用

女贞子对于四氧嘧啶所导致的糖尿病有着一定的防治作用,同时对于肾上腺素所导致的血糖增高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抗癌作用

女贞子可以通过逆转肿瘤细胞对巨噬细胞的功能抑制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对于胃、大肠消化道的9种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正常纤维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通过减少基质分解素的分泌来起到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和抗转移作用。

6、促进造血作用

女贞子对红系细胞造血有促进作用,女贞子对化疗或放疗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有升高作用。

7、激素双向调节作用

贞子中既有雌激素样物质,也有雄激素样的物质存在,女贞子既有睾丸酮样也有雌二醇样的激素类似物,即同一药物具有性激素的双向调节作用。

8、乌发作用

女贞子具有滋养肾脏的作用,能够充足精血,保持身体正常的气血循环,避免出现头发早白的情况。

9、明目作用

脏和肾脏的功能和眼睛也有关系,肾脏和肝脏的虚弱会出现视力模糊,眼花的现象。女贞子具有很好的滋补肝肾,起到明目作用。另外女贞子还具有很好的降眼内压作用,能缓解用眼疲劳。

10、抗菌消炎作用

女贞子能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起到抗菌消炎的功效。

11、抗疲劳作用

女贞子中所含有一种名字叫做柳得洛苷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非常好的抗疲劳作用。

12、抗衰老作用

女贞子中含有一种能够显著抑制高龄人群中的脑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产生以及形成,能够很好的提高肝脏的活性,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抗衰老作用。

13、抗诱变作用

贞子甲醇、水提取物均具有抗变异原性,其有效称为为齐墩果酸、熊果酸。女贞子水煎剂有显著的抑制染色体突变的作用。

14、抗光敏反应

女贞子能够对抗HpD的光氧化作用,体内应用能够明显减轻HpD对皮肤光敏反应。

15、美容祛斑

女贞子能够补肾养血祛斑。对于中老年人的黄褐斑或皮肤色素沉着都有一定的效果。

满清于1644年入关,第二年,就嚷嚷着说要纂修《明史》。

可是,这部书,直到乾隆四年(1739)才正式刊行。前后历时九十四年,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例!

花了将近百年的时间修史,可知其灌注心血之多、打磨力度之巨,用功之精细。

毫无疑问,从书的总体质量上来说,《明史》体例严谨,叙事清晰,文字简洁,编排得当,完全称得是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颇为客观地评价说,“《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 《金史》呢,虽然“行文雅洁,叙事简括”,也只是“稍为可观”而已。要论“完善”,没有一部比得上《明史》。

不过,作为一部官修的正史,《明史》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清廷统治者一向自诩大清得天下为历朝历代最光明正大者。以雍正皇帝为代表,其颁行的《大义觉迷录》曾将汉魏晋唐宋元明贬了个遍,说汉朝是建立在死人堆上的,魏晋唐宋都是欺负孤儿寡妇篡位而来,元呢元灭宋,那是 裸的强盗行径;而明本是元之臣民,臣民犯上,雍正愤然骂道:“以纲常伦纪言之,岂能逃篡窃之罪”对于大清得国,雍正正气凛然地说:“赶出明之主人者,流贼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

基于清廷统治者这一说法,由清廷统治者牵头编修的《明史》就出现了最大的一个缺点:不仅完全隐没了建州女真先世与明朝的臣属关系,也完全隐没了清入关之后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诸朝廷存在之事实。

老实说,自古以来,以后代修前代史,凡涉及到新朝与旧朝之关系,免不了要有所掩饰,但象《明史》这样“一隐没而遂及一代史(建州史)之全部”的,绝无仅有。

单就这一点来说,后人要研究明史,特别是要研究满洲的兴起及清军入关前后等等历史问题,就必须参考其他著述。

但是,经过清廷血腥文字狱的摧残和洗劫,这样的著述已经是百不存一了。

大历史学家吴晗在《灯下集》曾提到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时的艰辛,说:“二十五年前,我在北京图书馆读《明实录》,抄朝鲜《李朝实录》,想从这两部大部头书里,找出一些有关建州的史料,写一本建州史。因为清修明史,把它自己祖先这三百年间的历史都隐没了,窜改了,歪曲了,为的是好证明清朝的祖先从来没有臣属于明朝,没有受过明朝的封号,进一步强调建州地区从来不属于明朝的版图等等政治企图。”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把明人有关建州的真实史料都作了一番安排,办法多种多样:一种是毁版,禁止流通;一种是把书中有关地方抽掉,弄成残废;一种是把有关文字删去或改写。推而广之,连明朝以前有关女真历史的著作也连带遭殃,不是删节,便是被窜改了。这样做的结果,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期这一段期间的建州史实,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成为空白点,我们对建州的社会发展、生产情况、生产工具、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文化生活、部落分布等不是一无所知,便是知道的很少。这是个历史问题,应该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晗先生把《明实录》翻来覆去地读,读出了许多困难;没办法,只好下苦功,用笔抄,从朝鲜《李朝实录》中抄出有关建州和中朝关系的史料,一共抄了八十本。

后来,吴晗偶然触及了一本堪与《明史》相媲美的明代史书——谈迁的《国榷》,不由得激动万分地说:“由于当时(《国榷》)并未刊行,因而也没有经过四库馆臣的乱改。……对研究建州和明朝后期历史是有积极贡献的。”

《国榷》是一部编年体的明史,按年、月、日记载明朝一代的重要史实,一百零四卷,卷首四卷,共一百零八卷,凡四百三十万字,记叙了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书中对《明实录》中避而不谈的明朝史实敢于直言不讳,对建州女真的史实也不回避、不掩饰,全部如实地加以叙述。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也在《明实录》没有记载的情况下,尽力根据邸报、方志、其它史家著述,以及一些官吏、遗民的口述,加以补编,使有明一代的历史达到了相对的完整。

就因为《国榷》没有印本,得以避开了“四库馆臣的乱改”,成为了现在研读《明史》的重要补充。

1958年,海宁张宗祥根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还有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互相校补、勘正,交由古籍出版社分精装六册出版。

吴晗欣喜地说:“想望了二、三十年,如今头发都白了中华书局排印了这部六大厚册,五百万字的大书,怎能叫人不高兴,不感激,不欢欣鼓舞!”

可以说,《国榷》的刊行,是一件史学界的盛事。

则《国榷》的著者谈迁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矣。

明清以降,私人撰修国史之风长盛不衰。单就嘉靖至万历年间,就有邓元锡的《明书》,薛应旃的《 录》,郑晓的《吾学编》,陈建的《皇明通纪》等等。

谈迁此人,“生平无他好,惟好书”,尤其喜爱子史百家之言。他在翻阅了上述史家著述之后,深感这些史书见解肤浅,史实错误,观点荒谬。而他在研读《明实录》时,也发现了很多记载并不完全可靠,甚至还有许多缺漏及掩饰之处,便立志要写出一部明朝信史留传后世。

原本,谈迁也参加了好几次乡试,但次次铩羽。有了著史之想后,就彻底抛弃了科举仕途,博集群书,披阅采摘,专心于历史的编撰。

谈迁家境贫寒,既无钱买书,借书不容易,却凭坚忍不拔之志,六易其稿,写成了元末明初到天启朝的历史初稿,共一百卷。谈迁自称“集诸家之书凡百余种”,勒为一编,名《国榷》。但谈迁并不满足于此,多方结交文友,利用一切机会收集史料,对原稿进行修改和补充。

该过程中,对谈迁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张慎言、高弘图。

张慎言时任南京吏部尚书、高弘图时任南京户部尚书,想那谈迁不过一个落第秀才,但张、高二人并不以世俗眼光相待,反而十分赏识谈迁的才学,“相与为布衣交”。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三日,京师失守的消息传到南京,留守南京的大臣方寸大乱,一时不知所为。

谈迁撰史治史,眼光自然高出常人许多,连夜上书高弘图,建议派员急往淮阳阻止发往北京的漕舟。

福王朱由崧监国,谈迁又及时地指出南京礼部主事吴本泰所制《监国仪注》的种种不当。

张慎言认为谈迁高才有识,很想推荐他为礼部司务;高弘图也想荐谈迁任中书舍人,但谈迁却以自己不过一介布衣,不忍乘“国之不幸”博求官职,断然拒绝,只在高弘图幕下担任记室。

不久,高弘图遭马士英等人排挤,谈迁建议高弘图辞去。

次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克扬州、镇江,南京危急。

谈迁跟随高弘图前往杭州劝浙江巡抚张秉贞、总督张凤翔抵抗清兵。看到张秉贞等人口不言兵,谈迁知事不可为,便告别了高弘图,回到海宁家中,一门心思著述明朝历史。

明亡以后,为完成崇祯、弘光两朝历史,谈迁不遗余力地寻访明朝降臣、遗民、阉宦、贵戚等,大量查阅邸抄、见闻,使一部《国榷》成为完备的编年体明史。

这其中,发生了一件让人撕心裂肺的事: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已经成书的《国榷》竟然被小偷偷走!

谈迁欲哭无泪、悲愤莫名。

没办法,只好咬着牙,从零开始,重新再写。

在重写第二稿过程中,谈迁得到了朱之锡、吴伟业、曹溶、霍达等人热情帮助。《国榷》所记史事也在一改再改中不断求真。

1657年,《国榷》终于写成。

也在这一年夏天,谈迁西游平阳(今山西临汾),专门到好友张慎言墓前祭奠。

张慎言在弘光朝覆灭后不久便含恨病死,棺柩安葬在故里山西阳城。

原本,谈迁还想撰写一部纪传体明史,但到了平阳,已是寒冬,年事已高的他突感风寒,于该年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平阳旅舍,终年六十有四。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女贞子膏 1 拼音

nǚ zhēn zǐ gāo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Nuzhenzi Gao

22 标准编号

WS3B150093

本品为女贞子制成的煎膏。

23 制法

取女贞子(酒蒸),加水煎煮二次,每次人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9~131(热测)的清膏。每 100g清膏加蔗糖 166g,加热溶化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味甜。

25 鉴别

取本品 10g,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10ml,振摇提取,分取醚层供下列试验;

(1)取乙醚液点于滤纸上,滴以 01%溴酚蓝乙醇溶液,在蓝色背景上显**斑点。

(2)取乙醚 2ml,置瓷蒸发皿内,挥去乙醚,残渣加醋酐 05ml使溶解,滴加硫酸 1~2 滴,即显紫红色,渐变为污绿色。

26 检查

相对密度 取本品 10g,加水20ml稀释后,依法测定(附录34页),应不低于110。 其他 应符合煎膏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3页)。

27 功能与主治

滋养肝肾,强壮腰膝。用于肝肾两亏,腰膝酸软,耳鸣目眩,须发早白。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15g,一日3 次。

29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古籍中的女贞子膏 《惠直堂经验方》:[卷一补虚门]百补膏

桃肉女贞子(各一斤)砂锅内多水煎一汁。二汁。三汁。合熬用文武火。俟滴水成珠。加白蜜一斤。再熬成膏。磁

《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桉]滋肾丸

郁金汁橘红茯苓阴亏阳亢。失牙血宣。熟地龟板淡菜女贞子天冬川斛茯神旱莲草风温阻于上焦。头胀咳嗽身痛。

《本草经解》:[卷三木部]女贞子

:女贞同甘菊、生地、杞子、蒺藜。治目昏暗。捣汁熬膏。埋地中七日。点风热赤眼。《本草经解》清叶桂公元

《竹林女科证治》:[卷四求嗣上]男子阴虚艰嗣

虚火炎上者,宜用纯阴至静之品,去枸杞、鹿胶,加女贞子、麦冬各三两;火烁肺金干枯多嗽者,加百合三两;

《虚损启微》:[卷下]左归丸(新方)

根据你的介绍,你家原来很可能是汉八旗,这样吧 刚给你找了一下关于满族高氏的资料 贴给你看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满族高氏家族初探

高大明

满族先人在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生活在兴凯湖一代,以渔猎为生,进入了父系社会;从西周时代就开始与汉族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的先人本来居住在东北的北部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由于历史上曾一度出现寒冷时期,先人们逐渐向南迁移,与中原有了更多的交往,在唐宋时期才真正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金代是满族的前身女真人崛起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由于崇尚和学习汉文化,女真人逐渐进入了当时的现代社会,成了中华民族中举足轻重的一员。经历了元、明两代的几百年时间,女真人又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融和,又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势力,在努尔哈赤的英明领导下,在明未统一的满洲,形成了满族这个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

据赵维和《新宾清前史研究论丛》中“辽东满族望族八大姓氏探源”考证,满族集居地辽东地区常将佟、关、马、索、赫(也有认为是叶氏的)、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这种称谓反映的是清代中期以后满族人改用汉姓后的人口情况。这八个姓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后裔形成的八个满族宗族,是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他们可以直接涉猎于满族先世的渔猎采集及迁徙生活,揭示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体现民族文化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

那么满族的高氏是怎么演变的呢?从表面看,这八姓中并不包含高姓,但由满族姓氏演变过程可知,赫舍里氏源自女真纥石烈氏,这是姓氏在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由于先人战功显赫,成为金代的皇亲国戚,因此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之前,即有其他族支的纥石烈氏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另据《满族姓氏来源》介绍,金代女真“纥石烈”入居中原后,元朝时改汉姓高、卢。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未改为汉姓高、卢的纥石烈氏改为赫舍里(或何舍里、赫舍哩);在清代后期赫舍里氏改汉姓为赫、何、张、康,也有资料认为还有改为高姓的。因此说,追朔到金、元时代,满族高、卢与赫、何、张、康是同一族源。

高氏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渤海人,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在享国229年期间,全面汉化。 包括官制、服饰,他们是最早使用汉字姓的满族先世,据宋洪皓《松漠纪闻》载,其王以大为姓,右姓有:高、张、杨、窦、乌、李数种,部曲奴婢无姓。近人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共收录渤海人姓氏有大、高、张、杨、窦、乌、李、任、马、葱、贺、德、公、慕、冯、安、王、壹、史、吕、辛、门、崔、裴、吴、朱、解、赵等。

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详细叙述为:唐朝没落,五代纷争。源于鲜卑的契丹人迅速兴起,统一了契丹八部,消灭了渤海国,建立了大辽帝国。渤海国人沦为亡国奴,其姓氏不变,习俗不变。黑水靺鞨等的姓氏开始出现在史籍上。《三朝北盟汇编•女真史》谓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其姓氏则曰“完颜”谓“王”,“赤盏”谓“张”,“那懒”谓“高”,排磨申、独斤、奥敦、纥石列、秃丹、婆由满、酿剜、梦剜、陀幔、温迪掀、棹索、拗兀居、尼漫古、棹角、阿番孛木律、兀毡孛木律、孛木律、遇雨隆、晃兀、独顶、阿迭、乌陵、蒲察、乌延、徒单、仆散、温敦、庞古。至唐末部落繁盛,共有三十首领,每首领有一姓,通有三十姓。对此,《高丽史》也说女真有三十姓,这30个姓中,有由“那懒”改姓的高氏,还有尚未改高氏的“纥石烈氏”。

满族高氏的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满族姓氏渊源》介绍,出了索尼等名人的清朝大姓赫舍里氏(又称赫舍哩氏、赫舍理氏)在光绪初年改汉姓高、康、赫、何张等(也有资料说赫舍里只改为赫、康、张3姓);而且据《沈阳满族的姓氏分布和主要氏族》介绍,满族的果尔勒斯氏、啯噜噜氏均改汉姓高,而且《吉祥满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又介绍满族中还有高佳氏、高达玛氏和高氏,这里所说的高佳氏可能是汉族融入满族中的高姓,因为满族中某佳氏一般表未原祖是汉族。而高氏可能是指金元时期的纥石烈氏后译成汉姓的一支,笔者估计这三姓均在目前的满族高氏之中;再据《满族故乡网》“丹东地区的满族人渊流”介绍,“满洲八旗有锡伯兵,其后裔大多融入满族共同体。锡伯人原居吉林伯都讷(吉林扶余),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又有300名锡伯兵和家属来凤凰城戍边,其姓氏有白,温,何,杨,沈,莫,吴,那,高等”,其中高姓是锡伯族郭尔佳氏,这就意味着高氏还有从锡伯族演变过来的一支;除此之外,蒙古八旗中的某些姓氏经过数百年现满族人共同生活及通婚等也可能演变成满族的高姓了。这就是说,除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外,另有果尔勒斯氏、啯噜噜氏(或郭络罗氏)、高佳氏、高达玛氏、一些锡伯族同胞、蒙古族人也改汉姓高了。这些家族就是现在的满族高姓。

昆仑玉虚铁杆会员8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虽然其原居住地是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黑龙江省呼兰县志中也说呼兰河流域有纥石烈部,那是在辽代,称生女真),但金代的部分女真人生活的区域远及中国的长江以北,这部分人接触汉文化的机会多,学习汉文化、崇尚汉文化,改为汉姓自然是十分正常的。尤其是纥石烈家族,出过几位金国的栋梁之材,自然家族人丁兴旺、文化水平高。

据据《满族网站》中金代名将纥石烈志宁中记载:纥石烈志宁(?—1172),本名撒曷辇。他以“沉毅有大略”(见《金史•纥石烈志宁传》)著称,是金世宗时的一员名将。“纥石烈志宁是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胡塔安人。纥石烈是著名的女真部落,从五代祖韩赤以来,就世与皇室完颜氏通婚。志宁父撒八,海陵王时曾历任东平尹、开远军节度使等官。志宁的岳父完颜宗弼(即金兀术),是金代女真族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诸婿中,志宁最得宗弼的喜爱。熙宗时,志宁曾担任过护卫等官。海陵王时,志宁颇受信任,官职逐渐升迁,开始显露头角。他官拜右宣徽使、汾阳军节度使、兵部尚书,改任左宣徽使、都点检,迁枢密副使、开封尹。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南伐失利,完颜雍在东京(今辽宁辽阳)发动政变,即位称帝,是为金世宗。当时,志宁正担任北面副统,与都统白彦敬领兵镇压契丹农牧民军。他们行至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闻世宗有异志,就密谋起兵进攻世宗。世宗即位后,派使者招降。白彦敬、志宁连杀其使者九人。世宗派完颜谋衍前来进攻。志宁本想率军抵抗,但“众不肯战”,不得已归降。世宗为稳定政局,对先朝重臣采取宽容政策。他对曾拥兵反对自己的志宁等人,非但不予治罪,反委以重任。这使志宁深为感动,决心不辜负世宗对自己的信任。他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成为世宗时一员著名的战将。他的重要的军事活动,一是镇压契丹农牧民,二是北进的宋兵,促成“隆兴和议”的达成。

据《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估计是由于金政权的倒台,使纥石烈部族在元末明初迁徙到现在的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并从中分出赫舍哩氏,赫舍里氏“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属满洲正黄旗。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能满、汉、蒙古文,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谥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正是赫舍里族人有如此功名地位,才使家族壮大,发展成清代满族著姓。以至于后来分为赫、张、康三个汉姓”。

遗憾的是本人没有发现早在元代就已经从纥石烈氏中分出的高氏的文字史料。

《呼和浩特市的满族姓氏表》介绍,高姓祖居长白山,佛阿拉、白都讷、完颜等地,原姓赫舍里氏、乞石烈氏、高佳氏。笔者认为,祖居长白山的高姓包括纥石烈氏的后人,但不能排除其中有郭络佳氏和果尔勒斯氏的后人,因为这几个家族都曾居住在长白山附近;而祖居白都讷(又称伯都讷,吉林扶余)的自然是锡伯族人了。

据《吉祥满族》中“潜移默化变姓氏”一文中介绍,高姓来源于满族赫舍里、高佳、郭络罗三满族姓氏,其中郭络罗应与啯噜噜为同一满族姓氏,只是译出的汉字不同。

据《满族姓氏源流》介绍,高姓来源于高佳、何舍里、果尔勒斯三姓,而赫姓来源于赫舍里。这里的何舍里与赫舍里应该是同一个满族姓氏,只是译音不同。

《沈阳满族》中介绍,沈阳的满族高姓是近代从全国各地移居沈阳的满族。如沈阳市高压阀门厂满族工程师高清宝家谱记载,他的先祖籍居长白山西部张玉道沟(笔者注:张玉两字可能有误),系果尔勒斯出旗界内地而即名白果尔勒斯,姓即高氏也,自其六世祖随征至奉天就籍,居奉天城东正蓝旗界内上伯官屯,占地立碑,而长祖于顺治二年人北京内务府正黄满洲额恒佐领管下,籍居北京城南门外,官职诰封中宪大夫…后人拨入义州正蓝旗满洲,后人在义州房身沟高石虎人塔子长山子……于光绪二十三年,特克申充当义州正蓝旗丰升阿佐领管兵,二十五年,蒙锦州副都统赏给五品顶戴,二十六年来充当领催"。后人近代来沈。说段话表明他们的祖先是满族的果尔勒斯氏。起名范20字如下:

回复收起回复2楼2007-10-19 08:24举报 |我也说一句

昆仑玉虚铁杆会员8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从上文可知,这是果尔勒斯氏(可能与郭尔罗斯氏同姓)改汉姓的高氏,与纥石烈氏不是同一个家族。

郭落佳氏(同郭络佳氏)谐音取“高”为姓,现居住在凤城红旗镇四家村。因此这个高姓与纥石烈后代无关。而且笔者也不明白为什么满姓中还有一个“佳”家。

高佳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盖州(辽宁省盖县)、辽阳、吉林乌拉等地,后改汉姓高。著名人物有:乾隆慧贤皇贵妃,慧贤皇贵妃之父文华殿大学士高斌、高晋。

高达玛氏的情况不详。

另有资料介绍,高氏本汉族(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姓氏,尼堪在满语中是汉族的意思,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沈阳、辽阳等地,著名人物有: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布达理,淮阳道高成美。

我们高氏家族属正黄旗,清未(从青冈县成立前,即1904年前)与关、韩、白、吴等姓满族人一起到黑龙江省青冈县柞岗乡韩永河村定居。据老辈讲,来自辽宁凤城,也有人说来自江南(吉林?)。先到黑龙江兰西,后到青冈。那时还没有青冈县,韩永河村这个名字还是因韩家的韩永河早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立志回乡,搞新文化运动,去逝后国民政府为记念他以此作为这个满族聚居地的地名,解放后改成拥政村。据老人回忆,这个满族树的一引起满族人是金兀术的后代,原因是在过节(可能是春节)时在烟囱后烧包服(可能是这两个字)。

高氏家族来这里的是哥俩,不知是否是亲兄弟,各自带着谱单,其中哥哥是我的太爷的父亲。到我这辈已经5代人了,老哥俩生了至少7个儿子(我有六太奶、七太奶),到我爷爷辈有至少兄弟7个,父辈不记其数,我这辈和下一辈更多,族人的住地分为东高家和西高家,我的祖辈的后人住西高家。由于家谱(黄丝绸布上写的满文)已经遗失.因此不知家族原藉在哪,还有什么人?

我的太爷叫高文生。据我祖父讲,清未或民国初年请一个蒙古老先生看过家谱,告诉我祖父辈名字应范永字,而东高家也请了一个蒙古先生,说祖辈应范德字,这可能是俩人的满文水平不同所致,因此这辈人范字不同,但我的父辈同范春字。根据范字对比,我们的高姓不会是果尔勒斯氏改成的高氏,而且据黑龙江省双城的赫氏网友讲,他们是凤城赫舍里氏迁入双城的两支,现在都在双城,我们的两祖辈自然也不是赫舍里氏族人。因此我们可能的姓氏有:

纥石烈氏在元代译成的高姓家族的两支;

高佳氏两支;

郭络佳氏音译的汉姓高氏;

高达玛氏简化成的汉姓高氏;

锡伯族人改满族的高氏;

蒙古族人改满族的高氏;

汉军旗人高氏。

既然我祖辈是在清未才迁到黑龙江省,而且是和那么多满族同胞一起迁去的,那他们肯定是在原藉时在一块居住或在附近居住,那时通讯不发达,不可能是通过简单的联系就一起去黑龙江省的。因此还应该到目前居住这几个姓的满族人居住区去寻根。

另外,我的长辈人讲,在清朝时我们家族有男孩出生时,清政府每月给2两银子。而且直到我母亲辈,还用满语称呼母亲为讷讷,称父亲为玛玛,我母亲刚嫁到我们家时听见二婶的孩子喊讷讷,她说“二婶,你家孩子饿了!”,闹了一个笑话;文革那年,我亲耳听七太奶和奶奶唠磕时说过这两句称呼,有一段时间我总琢磨:怎么能管爸爸叫“骂骂”呢?当时还觉得挺好笑呢!

写了这么多,就是盼望高氏族人和知情者能多介绍满族高氏的家谱,将高氏寻根事业进行到底!

同时也建议我们满族同胞都参与寻根,将本族的家谱公开,使没有家谱但有一些线索的同胞能很快认祖归宗。这对满族的发展必然有很大意义。

鸡年吉祥!

作者简介

高大明,满族。1957年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韩永河村。从事环保与贵金属冶金技术研究工作,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如果你们家从清代到现在一直都是住在德胜门一带的话,那是正黄旗的,因为德胜门一带是正黄旗的防区。如果中间有搬迁过,那就难说了。

[曹]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奥屯曰曹。

老姓包括:索绰络氏、鄂托氏、墨勒哲勒氏、索佳氏、曹佳氏、曹尔佳氏、伊尔根觉罗氏、鄂通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曹氏(汉族、朝鲜族)等。

索绰络氏虽说人数不少,但大多数都在镶红旗,正黄旗只有最早从乌喇归附的珠赫讷一户,人数很少。

伊尔根觉罗氏是个大姓,从叶赫、撒尔湖、乌喇、瓦尔喀等地归附的伊尔根觉罗氏有不少被编入正黄旗。

索佳氏在正黄旗里分布也不少。

鄂托氏几乎都分布在正红旗里,没有正黄旗的。

墨尔哲勒氏几乎都分布在镶黄旗里,也没有正黄旗的。

其它曹佳、曹尔佳、鄂通都是小姓。鄂通氏隶属正白旗。曹佳、曹尔佳多是被编入满八旗的汉姓所改。

匈奴指辽还是金?辽人,即契丹人。辽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金人,即女真族人。在东北亚的土地上生活着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即现在东三省。

匈奴,在今天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后来随着匈奴的迁徙分布到世界各地。匈奴族兴起的时候,蒙古高原的大漠南北曾先后出现鬼方、荤粥、猃狁、戎、狄等民族,匈奴族就是从这些民族的斗争和融合中产生。

扩展资料: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公元前119年,将军霍去病在汉军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拥下“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投降西汉。汉元帝刘奭竟宁元年即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嫁与其为妻,此后60余年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

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让东汉下决心摧毁北匈奴。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铁弗人建立过胡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