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西瓜么?古籍有记载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有西瓜么?古籍有记载么?,第1张

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西瓜,但是当时不叫西瓜,叫做寒瓜。

中国自西汉时起开设了与非洲大陆之间的海上通道,自非洲大陆起,途经斯里兰卡及南洋诸岛,最终从福建沿海登陆。在西汉时期,西瓜正是沿着这条线路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在那个时代,只有皇室成员以及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享用西瓜。不过,当时西瓜的还不叫西瓜。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里,曾描述过一种奇特的瓜,“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陶弘景提到的这个寒瓜,就是西瓜。也就是说,西瓜最早传到中国时,名字叫寒瓜。

西瓜这个名称的出现,是在南宋,至于为什么叫西瓜,有人认为,在唐代西瓜经丝绸之路从西域进入中原,并因此得名。

扩展资料:

在中国,“西瓜”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胡峤所著《陷虏记》一书,胡峤原本是宣武军节度使萧翰的书记,跟随萧翰进入契丹,后来萧翰被杀,胡峤无法归国,成为俘虏,在契丹呆了七年才回到中原,回来以后,根据在契丹的见闻写成《陷虏记》一书,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书里所提到的契丹破回纥,在时间上也能得到对应:924年,辽太祖出征西域高昌回纥,史称“契丹破回纥”。

胡峤回到中原是953年,当时西瓜已被引入契丹三十多年。

不过,胡峤在契丹尝鲜吃到了西瓜,并不等于西瓜在五代就被引入中国。从五代到北宋,各类史籍中都未有关于西瓜的记载,宋朝经济发达,如果此时西瓜已被引入开始种植,应当能见于书籍记录。

西瓜真正传入中原地区,被大规模种植,是在南宋时期,那时距离第一个吃瓜群众胡峤已有将近两百年。

人民网-古人把西瓜叫“寒瓜” 西汉时自非洲传入中国

古籍保护工作具有的意义

古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贵宝藏。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中国社会面貌和生产、科学发展史的非常重要的依据,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古籍的保护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续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华精神文明的保存。有利于把它们的社会价值、史料研究价值发挥到最大。对于古籍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在更高的层次是它应该是应用。

许多古籍实际上是孤本,除了为数不多的长期保存的官方经典之外,其他书籍也经常有被历史发展淹没的危险。

在古代,虽然中国发明了纸,也有自己的印刷工具,但长期以来,纸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除了正式的考试书籍,其他书籍都想大规模印刷。 它的成本必然很高,而且自古文人都缺钱,所以即使有很多经典书籍,也只是精心保存,但还是逃不过日常的磨损,甚至 战争的威胁。 尤其是在战V瘟疫的时候,很多藏书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都活不下去了,更何况他们妥善保存的书又回到了哪里呢? 在很多文人眼中,书本就是自己的生命,一般不会借给别人,更不会让别人抄袭,而且不管是地主、贵族还是官员,书本都是他们的家财之一,而且为了 正因如此,很多民间书一出,恐怕就只有一本。 我们现在看到它并不容易。 而且,由于各个朝代末年的社会政治动荡,加上各个朝代的初年,古籍都会被分类。 整理,甚至故意毁坏对自己不利的书籍,也导致不少书籍一时难求。

摒弃百家,只崇儒,使儒家经典广为流传,不仅是流传最广的,也是最有用的考试参考书。 读完就扔掉。 毕竟,仁、义、礼、智、诚、柔、恭、俭的经典,在官场是不适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官员或房东愿意再看一遍其他的书,或者妥善保存它们,即使它们很容易获得,也只是工具。

在古代,虽然也重视基础教育,但毕竟能读私立学校的人还是有限的,识字不是问题。 在那个时候,书籍仍然是一种奢侈品。 有的学者经常向私塾老师借书,基本没钱买。  ,所以有些人应该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知识不花钱的时代。

“四大古书”是古代的文集,指《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部古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诗经》

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扩展资料:

《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大古籍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我国的古人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智慧的结晶,哪些古代典籍至今仍对我国部分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古代都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中国十大古代著名典籍,一起了解下吧。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文化典籍

1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这个由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和解缙主持编撰而成,全书共22877卷,约37亿字的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编撰队伍累计多达3000多人,于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最终因惨遭浩劫使得目前仅存800余卷。

2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这本由清高宗乾隆帝主持编修而成的大型丛书,是由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写而成的大型丛书,是覆盖了文、史、理、工、农、医等个门类学科的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并手抄有7部,乾隆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3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这部由北宋科学家沈恬于1031至1095年撰写而成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是有着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美誉,涉及到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等各个门类学科,在世界范围中有着极大影响的典籍。

4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这本共三卷十八篇的著作,是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创作于1637年的世界上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收录有农业、手工业、机械、陶瓷、采煤等生产技术的中国古代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有着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美誉。

5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这本由贾思邈创作于北魏末年的综合性农学著作,是共10卷92篇,系统总结了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治荒、黄河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的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有着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的美誉。

6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这本由徐光启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是囊括了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总结了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的大型纯技术性农书,书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有用植物的栽培方法,至今也是农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7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这本由张苍和耿寿昌增补和整理于公元一世纪的数学专注,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了从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数学成就的数学专注,其中首次阐述了世界数学史上的负数及加减运算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8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这部共52卷的本草著作,是由李时珍撰写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里流年,是集几千年的食物、药材的种植、收采、调制和一样供销于一体,内部设计饮食烹饪学、食物养疗学、医药学、动物学等多个领域,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世界科技史上最宏大的中医百科全书。

9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是由孙思邈撰写在唐朝永徽三年的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共计30篇的综合性临床医著,有着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的美誉,并对后世的中医疗法,乃至国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0史记

史记最早被称为《太史公书》《太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从上古传说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二十四史之首,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这部规模巨大、体系完备的史记,对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影响较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