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考试科目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考试科目有哪些,第1张

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考试科目有: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文史知识,古籍校读。

复习准备:

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遇到实在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要把握全局。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

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最终基本达到目标院校本科水平。

1 游褒禅山记课本练习参考答案

是人教版的马? 在这里哦~:O(∩_∩)O 一、这篇文章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试仿照表中第1、4段的形式,填出第2段的记叙与第3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语句,以及第3段的结论,然后背诵第2、3两段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在填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重在说理的特点,为背诵第2、3两段做准备记叙部分议论部分第1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第4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结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续表记叙部分议论部分第2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前洞)“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3段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结论:要有志,尽吾志二、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参考答案:道1有碑仆道道:名词,道路2何可胜道也哉道:动词,说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道:名词,规律,方法由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兰亭集序》)由:名词,原由,原因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由:介词,从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文:文字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观潮》)文:刻花纹或文字至1险以远,则至者少至:到,到达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至:达到极点的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至:与“若”连用,表示另提一事三、课文第3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动,写一篇短论,陈述你的观点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第3段的内容,思考“力”“志”“物”三者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态度,并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分析这种态度给作者的政治改革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由此,学生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

2 游褒禅山记的题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

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 彩的转折。

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

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

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

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

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

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

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

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

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

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3 游褒禅山记中的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A课时安排:三教时。

B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精读课。

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

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G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

4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几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2、省略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4、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介宾短语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 四、一词多义: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

(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7 观 (1)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

(欣赏) (2)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五、古今异义词: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古义:泛指求。

5 《游褒禅山记》文章翻译和特殊句式以及思想感情

1、省略句: ⑴ 而卒葬之(“葬”后省略“于”) ⑵ 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于”) ⑶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后省略“之”) ⑷ 有志矣,不随以copy止也(“随”后省略“之”) ⑸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后省略“之”) ⑹ 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 2、判断句: 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知表示判断) ⑵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表示判断) 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示判断) ⑷ 此余之所得也(“……也”表示判断) ⑸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3、状语后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人之道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⑵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⑶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6 游褒禅山记常考句子

《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翻译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翻译: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命名此山为“褒禅”

舍,名作动,筑屋定居;名,名作动,命名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翻译: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阳,南面;名,名作动,命名

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侧,名作状,从旁边;所谓前洞也,判断句

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翻译: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深远幽暗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穷尽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翻译: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但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而,表转折,但;见,动作名,见到的东西,看到的景象

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咎,责怪;悔其,后悔自己;极,尽兴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翻译:古人对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于,对;得,动作名,心得,收货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到达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非常,不平凡;险远,形作名,险阻僻远的地方

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译: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相,帮助

10、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翻译:可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省略“焉”后的“而未至”;后一“而”,表并列,并且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翻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失传,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悲,感叹;谬,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明白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翻译: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

判断句;所以,这(就是)……的缘故

7 游褒禅山记的题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

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 彩的转折。

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

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

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

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

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

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

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

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

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

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8 游褒禅山记易考句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p1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p8 4、游仙主题p8 5、隐逸主题p9 6、文学家族p10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 汉末建安 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 196 年到公元 589 年,它共经历了 394 年。P16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 、 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典论•论文 》始,有陆机的《文赋 》、刘勰的《 文心雕龙 》、钟嵘的《 诗品 》等,再加上肖统的《 文选 》、徐陵的《玉台新咏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生死主题 、 游仙主题 、隐逸主题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玄学 。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 蔡琰 ,“三曹”是指 曹操 、 曹丕 和曹植 ;“七子”是指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玚 和 刘桢 。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曹操 。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蒿里行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短歌行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观沧海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乐府古题 写时事。

4、《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燕歌行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 建安25年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理想和抱负 ,代表作有《 白马篇 》。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 理想与现实 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 野田黄雀形 》,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赠白马王彪 》。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 浮萍篇 》、《 白马篇 》。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 王粲 和 刘桢 。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七哀诗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 赠从弟 》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 3 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悲愤诗 》。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阮籍 和 嵇康 。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 幽愤诗 》。阮籍的代表作是《 咏怀诗 》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 政治抒情组诗 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

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1)反映汉末东环的现实(以乐府古题写时事);(2)抒发个人政治理想抱负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曹操将天下英才悉集帐下,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3、曹丕的《燕歌行》在诗歌发展上有什么地位?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简述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略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6、简述王粲、刘桢诗歌的艺术成就。

7、试述蔡琰《悲愤诗》的成就。

8、简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五、论述

1、试论三曹诗歌的风格差异。

2、试论曹操用古题乐府写时事的成就和影响。

3、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4、谈谈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5、试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 两晋诗坛

一、背诵默写篇目:《赴洛道中作》二首、《咏史》(“郁郁涧底松”)、(“弱冠弄柔翰”)

二、解释:1、太康诗风 2、咏史诗 3、玄言诗 4、兰亭诗 5、潘陆 6、游仙诗

三、填空

1、西晋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有 、 ,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的以他们为代表的诗风。太康诗风的特征是 。与他们同时,号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左”是指 。

2、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陆机、潘岳等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追求 的进步。陆机的代表作有摹拟《古诗十九首》的《 》十二首和被召入洛阳留恋家乡之情的《 》二首。潘岳的代表作是《 》三首。

3、左思的代表作有《 》八首,其内容主要是 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它开创了咏史诗借 的新路。

4、刘琨的代表作是 ,郭璞的代表作是 十四首。兰亭诗的内容,表现出山水 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 。

5、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 和 。

四、简答

1、什么叫“繁缛”?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简述左思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影响。

五、论述

试举例说明左思《咏史》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三章 陶渊明

一、默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二、解释:1、田园诗 2、魏晋诗风 3、《五柳先生传》 4、《桃花源记》

三、填空

1、陶渊明,又名 ,字 ,号 ,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 。

2、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 首,赋、文、赞、述等 篇。其诗可分为五类: 、 、 、 、 。其散文辞赋的名篇是《 》、《 》和《 》。

3、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其代表作品有《 》其一(少无适俗韵);有的是写自己躬耕生活的体念,如《 》其三(种田南山下);有的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生活的凋敝,如《 》(天道幽且远)。

4、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继承了 、 的传统,它围绕着诗人 这个中心,表现了自己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代表作有《 》其二(白日沦西阿)、《 》其十(精卫衔微木)等。

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是 、 、 、 的浑融,二是平淡中见 ,朴素中见 。苏轼概括为“ 、 ”。

四、简答

1、简述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谈谈陶“崇尚自然”的含义。

2、试述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

3、为什么说陶渊明的咏史、咏怀诗继承了阮籍与左思的传统。

五、论述

1、试举例说明陶诗的艺术特色。

2、论述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一、默写:《西洲曲》、《木兰诗》、《敕勒歌》

二、解释:1、“吴歌” 2、“西曲” 3、《西洲曲》 4、《木兰诗》 5、《敕勒歌》 6、“梁鼓角横吹曲”

三、填空

1、南朝乐府民歌约500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 》,其中 326首, 142首, 18首。

2、吴歌产生的地点在 下游,而以当时的首都 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 和 居多。

3、西曲歌产生的地点在 (今湖北江陵)、 (今江陵县附近)、 (今湖北襄樊市)、 (今河南省邓县之间),这些城市在 中游和 两岸,以江陵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 、 、 、 的居多。

4、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异字的,如“莲”双关“ ”、“丝”双关“ ”;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 ”,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5、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 》中,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 余首。

6、所谓“横吹曲”,是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 ”。它是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的,故又叫“ ”。

7、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其中又以 语的歌辞居多,这些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 》。

四、简答

1、为什么说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而绝大多数是情歌?

2、南朝民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是什么?

3、北朝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

1、分别概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比较南北民歌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3、讲析《西洲曲》。

4、分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默写:《登池上楼》、《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二、解释:1、山水诗 2、元嘉三大家

三、填空

1、谢灵运所开创的 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2、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的 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谢灵运山水诗的佳句,如“ ,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 ”(《登池上楼》)等。

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有充满对门阀制度不满情绪的 其六(对案不能食)、有描写边塞战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愿望的《 》(羽檄起边亭)等,其风格继承了 文学的传统。

四、简答

1、简叙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试述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

3、简述鲍照在七言诗发展中的贡献。

五、论述

1、试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转变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2、试述鲍照诗歌的艺术的风格。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背诵默写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玉阶怨》

二、解释:1、二谢 2、永明体 3、宫体诗

三、填空

1、齐永明期间,由于汉字四声的发现和声律论的提出,于是形成了具有格律的 体诗。这种诗体由于是在永明年间形成的,所以又叫 体。

2、新诗体的作家,除提出“八病”说的沈约外,还有以山水诗见长的南齐诗人 ,积极参与创制新体诗的 ,梁诗人 和陈诗人 等。

3、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称为“ ”或“ ”,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叫 ,谢朓因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称 ,他们都是南朝最著名的山水诗诗人。

4、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诗为李白所激赏,题为 (灞涘望长安)。它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富有南朝民歌气息,如 (夕殿下珠帘)和 (绿草蔓如丝)等。

四、简答

1、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新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2、什么是宫体诗?简述宫体诗的内容和特色。

五、论述

1、比较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2、分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一、背诵默写:《渡河北》、《寄王琳》

二、解释:1、《拟咏怀》 2、温邢 3、邢卫 4、《哀江南赋》

三、填空

1、北朝文学的本土作家,有北魏的 ,由魏入齐,与温子升并称的 和有“邢魏”之称的 。还有由南入北,著有《颜氏家训》的 ,被强留西魏和北周,写有《渡河北》的 和“暮年诗赋动乡关”的 。

2、“穷南北之胜”的南北朝最大诗人是 ,他早年是南朝有名的 诗人,后羁留北朝,写下其代表作《 》27首。其五言小诗的名作是 和 。

四、简答

1、简述北朝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2、根据庾信的生平经历简说其前后期诗风的变化。

五、论述

1、试论述庾信“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2、试述庾信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

一、背诵默写:《登楼赋》、《归去来辞》。

二、解释:1、骈文 2、诗体赋 3、《别赋》 4、《水经注》 5、《洛阳伽蓝记》

三、填空

1、魏晋散文刘勰以“气爽才丽”一语评价“三曹”。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 甚具异彩,有 之风。在应用文体中显露文学魅力的,是曹丕、曹植的 。在曹植传世的文章中,与书体相近的 文,如《求白试表》等也是情文并茂。

2、抒情小赋在魏晋时涌现出一批佳作:如曹植的《 》、王粲的《 》、陶渊明的《 》等。

3、南朝的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 》,孔稚圭讽刺伪隐士周颙的《 》,江淹抒写各种离情别景的《 》和各种人的遗憾的《 》。

4、南朝的山水写景文的代表作有丘迟的《 》、吴均的《 》和陶宏景的《 》。其中丘迟描写江南暮春三月景色的有三句话,它们是: , , 。

5、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 》和杨炫之的《 》。

四、简答

1、试述“三曹”散文的内容和风格。

2、试述魏晋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五、论述

1、试述南朝美文衍化所表现的各个方面,你对它们有何评价?

2、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有哪三个方面?试作简要说明与论述。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解释:1、志怪小说 2、志人小说 3、《搜神记》 4、《世说新语》

二、填空

1、追寻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 ,其次是 ,第三是 。

2、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 和 两类,代表前者的是干宝的《 》。代表后者的是刘义庆的《 》。

3、《世说新语》共分 门,其内容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 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 的故事集。为《世说新语》作注的是梁代 。

三、简答

1、简述中国小说的渊源。

2、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点和影响。

四、论述

1、以《三王墓》、《韩凭妻》为例,试论述《搜神记》的批判性和现实性。

2、试论述《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1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因为文言文,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时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国,只留下一推遗址。

大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汉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么听不懂对方的话可以相互沟通,这奠定了中国各地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

别说一百年,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们来听今天的小孩说话,恐怕有很多内容是丈二摸不找头脑的,别提几千年了。

据历史考证,东南沿海一带的客家话是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和语言的,广东的粤语带着很多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而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并不是最正宗的汉语,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后的产物!

网络语言的发展更证明了没有知道明天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只要是经过基本识字教育,就可以读诗三百,可以读乐府,可以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两千年前的《史记》和近代的一篇文言文在语法句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言文的使用,不仅使得中国记载史料所耗费的物质最大化的精简,而且保证了文化的延续传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运动不仅错误的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盘否定了文言文,这相当于毁坏了中华文化的两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时多读读文言文,补习补习自己的传统文化课

2 为何中国语文一定要考文言文啊,考试歌不行吗

问题有两问,分别解答:

关于第一问:为何中国语文一定要考文言文?

因为文言文是中国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中国的历史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传下来的,不懂文言文,首先就难以逾越学习、了解历史的语言障碍。

其次,现代汉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古汉语、文言文的继承。不了解古汉语、文言文的汉语使用者,不会成为语文的行家里手。

关于第二问:为何不用“考试歌”或“考诗歌”替代考文言文?

如果是“歌”,歌属于音乐范畴,不属于“中国语文”,可以在其它科目中考试。

如果是“诗歌”,它只是语文的一个项目。在“中国语文”中也要考,但无法替代对文言文的考试。

3 为什么要背文言文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其发展的过程和精华就浓缩在浩繁的古文里。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犟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学习阅读古文,需要较深的文字功底,二十世纪初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寻根文化再度热起,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当今世界到了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现代一般人对“国学”的理解,大多沿革于胡适。

现在,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目前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国学”概念,他认为新国学就是适应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新国学倡导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念,说胡适很行,同样也不否认鲁迅的伟大,各种文化的对立不要看得那么重,每个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视中国文化为一个结构整体,是包括中国古代学术和中国现当代学术在内的中国学术的总称。"新国学强调的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整体,谁也缺少不了谁。

数千年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兴则国家兴,历史传统文化充满了凝聚力、召唤力和创造力。绝大多数古文都是经过很长时间传承的,其间气象万千佳作如云,一旦深入其间将会爱不释手自心俱醉!

诚然,对于一个初学者阅读古文就如同看天书一样难,我们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古人读书尚能“头悬梁、锥剌股”,今天有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传输工具,为我们学习古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古文教育越来越直观,只要稍稍下点功夫学好真文决非难事。

4 为什么语文要学文言文呢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推荐个难度不大,不过好评不错的学习。南京师范大学。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研究方向:

1先秦两汉文献研究

2古籍整理与研究

3敦煌文献研究 

导师:赵生群 黄 征 

考试科目: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国古典文献学③古代汉语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④政治⑤古文献基础知识⑥中国文化史知识

赵生群和黄征两位都是教授,赵生群教授还是很牛的。

另外个大牛院校就是南大,南大考古、中国史都相当不错,水涛教授全国闻名。

专业代码 060200 专业名称 中国史 招生人数 38

研究方向 A组:01先秦社会与历史文化02秦汉史03魏晋南北朝史04隋唐五代史05宋元史06明清史07历史地理与地名学08中外关系史 B组:09中国思想史 C组:10中国近现代社会史11中华民国史12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3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14中国现代化研究15当代中国研究16台港澳事务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65法语③313历史学基础 复试:A组:①中国古代史②综合面试;B组:①中国思想史②综合面试;C组:①中国近现代史②综合面试

参考书目 A组:《中国通史教程》,姜义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新编中国通史》第一、二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B组:《中国思想史》张岂之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C组:《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编中国通史》第四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备 注 不接受单独考试。A组招生12名;B组由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负责招生,单独排名,招生3名,联系电话:83592758;C组招生23名。

专业代码 060100 专业名称 考古学 招生人数 12

研究方向 01古文字学02旧石器时代考古03新石器时代考古04商周考古05战国秦汉考古06魏晋南北朝考古07隋唐考古08文化人类学09宋元明考古10东方建筑11文化遗产研究12古代陶瓷13文物学14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63考古学基础 复试:①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②综合面试

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教程》姜义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1949-1999)》文物出版社。《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备 注 可接收我校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考生。

当然北大更牛了。。

具体的院校选择,其实你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比如城市比如学校气氛,先确定个大得范围,然后在这个范围内筛选古籍文献专业强势的学校,不过一般都称为古典文献吧。

有什么问题你可以追问我。我尽力答复,呵呵。

1 在考试中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这道题

首先将句子分出“主谓宾”语,再理解词义,最后汇成一段话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