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中国古典时代重要思想家及主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介绍中国古典时代重要思想家及主张,第1张

一、沈括

(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二、朱熹

(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三、王守仁

(1472—1528)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派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四、李贽

(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哲学观点没有自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见解,主张重视功利。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夫妇论》)。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讲行了大胆的揭露。曾评点《水浒传》,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

五、黄宗羲

(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史学上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的风气。在哲学上,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强调工商皆本。这种政治历史观在当时有进步意义。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六、顾炎武

(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亻庸,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晚岁卜居华阴,卒于曲沃。学问很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七、王夫之

(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界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几陷大狱。到桂林依瞿式耜,旋桂林复陷,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而刻苦研究,勤恳著述者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八、鲁迅

(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者李大钊等采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鲁迅全集》(二十卷)出版,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绿毛水怪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会稽王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发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移置京师,以充兵役,号"乐属"。浙东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为导火索,东晋帝国末期,长达十二年的孙恩、卢循之乱拉开了帷幕。 黄巾起义 让我们把时间线回拨至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这一年,头系黄巾的贫苦农民们(多为信徒)在张角的号令亦或煽动下,呼号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揭竿而起,史称"黄巾起义"。纵观封建王朝史,农民起义屡见不鲜。然而"黄巾起义"的幕后策划者张角却与众不同,他煽动劳苦大众跟着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为特殊—宗教。 游戏中张角形象 "东汉光和中,张角为太平道,张修为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张角以奇书《太平要术》为蓝本,创立太平道教。后来他以救助人民为名,四处传教笼络人心,在当时已然不堪重负,生活难以为继的贫苦大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从而为后来的"黄巾起义"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孙恩、卢循的发迹史与张角极其相似,不过其宣传工具为张修所创立的五斗米道教。据《三国志》裴松之引《典略》记载,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教法门相似,因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鬼吏,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为常例,因故获名五斗米教。 孙恩、卢循何许人也 "孙恩,字灵秀,琅琊人,孙秀之族人也。世奉五斗米道。" 孙恩,琅琊人,是孙秀的晚辈族人,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教。 游戏里的孙恩形象 "孙秀字俊忠,琅琊人。初赵王伦封琅琊,秀给为近职小吏。伦数使秀作书疏,文才称伦意。伦封赵,秀徙户为赵人,用为侍郎,信任之。" 孙恩的祖先孙秀,初始供职为琅琊小吏,后因文章写得好,被时任琅琊王的司马伦看中提拔,引为心腹。后来司马伦被封为赵王,孙秀也随之迁了赵人户口,受任为侍郎。孙秀不愧为五斗米教的忠实信徒,在司马伦手下当官的时候,仍不忘潜移默化地向领导传教。 "伦、秀并惑巫鬼,听妖邪之说,秀使牙门赵奉诈为宣帝神语,命伦早入西宫,又言宣帝于北芒为赵王佐助。于是别立宣帝庙于芒山,谓逆谋可成。" 赵王伦相信了孙秀的无稽之谈,认为自己父亲(司马懿)在九幽之下,支持自己去替代晋惠帝司马衷,于是司马伦与孙秀一主一仆交换了意见,统一了认知,矢志不渝地造起了自家的反。 司马伦像 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造反还是"卓有成效"的。虽然司马伦没当几天皇帝,但好歹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引起了一个时代潮流后(八王之乱,由此愈演愈烈),主仆二人双双殒命。 赵王伦、孙秀失败后,孙氏家族到了孙恩这一代,已经迁居南方。孙恩的叔父孙泰,历任东晋的将军,太守等官职。最厉害的是以五斗米道教为媒介,得到三吴士庶的信仰,化身为五斗米道教的人间代言人。 《孙恩传》里讲孙泰"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祈福庆"。可见,孙泰极孚人望。不过,作为一个大忽悠,忽悠一些"愚者",显然不是孙泰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太子少傅王雅先与泰善,言于孝武帝,以泰知养性之方,因召回。道子以为徐州主簿,犹以道术眩惑士庶。稍迁辅国将军…… 会稽世子元显亦数诣泰求其秘术。" 据史书记载,当时上流阶层甚至皇帝,如晋孝武帝,以及执政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都对孙泰或者说孙泰代言的五斗米教宠信有加。究其原因,在于五斗米教有"服食之术",得之可长生。对于当时皇族崇信道家一事,我们从简文帝的一些行为似乎也可一窥端倪。简文帝字道万,有两子。一子即孝武帝字道生,另一子字道子,皇室起名用字极为考究,简文帝取字如此,似乎侧证了当时五斗米教在皇族之中的影响力。 司马道子卧像 相比之下,孙恩的起义伙伴卢循的家谱则更加显赫的多。 "卢循字于先,小名元龙,司空从事中郎谌之曾孙也。" 卢循太爷爷是卢谌,卢谌是范阳涿郡人,其祖上卢毓于曹魏时位列司空,卢氏更是范阳的名族。到了卢谌这一代,值永嘉之乱,四海南奔。卢谌却坚定地选择留在北方,然后被迫在羯族石氏的朝廷后赵当官,以致"沦陷非所"。到了卢循这一代,这支卢氏业已南渡。 游戏里的卢循形象 "时江东王、谢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悉以伧荒遇之,虽复人才可施,皆不得践清涂。" 何谓"伧荒"?南方人嘲讽北方人粗鄙,北地荒远,谓之"伧荒"。卢循家族乃是范阳卢氏,中原高族。因为南渡较晚,仍被辱为"伧荒"。这种心理落差,可能为自小遭受南方士族白眼的卢循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南朝门阀士族时代是最看重门第的时代,尤其婚嫁更讲究门当户对。从后来卢循迎娶孙恩之妹来看,以范阳卢氏的奕世高华,虽然沦陷非所,仍不至于沦落到与孙恩联姻。在卢家江河日下的表象之外,恐怕还与卢循与孙恩同为五斗米教信徒有关。 东晋自淝水之战后,谢安交权隐退,不久去世。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接管政权,政治极其腐败,士族的奢侈,直追西晋贵族。下层的吴人因为频繁的服兵役和沉重的赋税,十分痛苦。加上桓玄与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尤为不和,东晋朝廷内部势力互相倾轧,整个国家,乌烟瘴气,乱象毕露。 孙恩的叔父孙泰,眼看时机成熟,决定举扛起革命的大旗,推翻暴晋。 "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煽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会稽内史谢輶发其谋,道子诛之" 孙泰以为晋祚即将终结,便召集他的徒子徒孙一试锋芒,未曾想被谢輶告发,出师未成便被司马道子诛杀。于是孙恩接过叔父的大旗,继承"五斗米教代言人"这个桂冠,于海岛上,召集亡命之徒,伺机向东晋复仇。 "及元显纵暴吴会,百姓不安,恩因其骚动,自海上攻上虞,杀县令,因袭会稽,害内史王凝之,有众数万。于是会稽谢针、吴郡陆瓌、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永嘉张永及东阳、新安等凡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 孙恩,卢循起义 终于,孙恩等来了机会,司马道子父子横征暴敛,纵暴江左,"乐属"政策颁布之后,老百姓们不值暴晋久矣。于是,孙恩伺机揭竿而起。此时潜伏东晋朝堂之上的五斗米教信徒纷纷造反给予响应,例如会稽谢针,出于会稽四姓之一的谢氏;吴郡陆瓌,出自吴郡四姓之一的陆氏。他们都是江东显赫的士族,却站在五斗米教这一边。不难看出,此时五斗米教已渗透士族门阀,发展成为一股隐于朝野的庞大力量。 "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诸贼皆烧仓廪,焚邑屋,刊木填井,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其妇女有婴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婴儿投于水,而告之曰:"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 五斗米教教义乃是追求长生,于是孙恩把跟随他起事的党羽称为'长生人'。孙恩率领他的"长生人"一路烧杀掳掠,相约聚集在会稽。军旅之中,有的妇女怀抱婴儿不能跟随,孙恩便让她们用木头制作一个摇篮,把婴儿放置在里面,投到水中,并妖言惑众道:"恭喜这些婴儿先一步去了天堂,等我们死后也会飞升登仙。"由此可以看出,孙恩名为五斗米教的信主替天行道,实为借宗教以实现自己个人的私欲罢了。 孙恩、卢循起事后,其义军成员多为常年居住河海边的居民。后来,孙恩侵犯临海,被临海太守辛景打败,无路可逃,自溺于海中。跟随孙恩的信徒们开动脑筋,翻阅《太平御览》,其中一篇《道部 尸解》引《登真隐诀》中记载,尸解有刀、兵、水、火之解。按照孙恩的死法,应归于水解。所以孙恩投水被神化为"登仙堂",自沉被曲解为"成水仙"。 孙恩、卢循起义图 孙恩死后,卢循接过造反的大旗,以成"水仙"为名,继续笼络人心,作乱广州。后趁着东晋新晋权贵刘裕北伐之际,兵犯建康,也算得势于一时,后虽不敌刘裕,兵败身死,亦不负巨寇之名。 宗教一旦沾染上了政治,势必沦为凡人手中搏杀的工具。那个时代的人们不堪现实的苦痛,希冀于来世,误信了一众人间"神佛"。不成想,却随之陷入了无底的深渊。 参考文献: [1],(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2],(唐)房玄龄等《晋书》 [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3],(南朝宋)刘义庆等《世说新语 贤媛》注引傅畅《晋诸公赞》[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4],(梁)沈约《宋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5],(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M]岳麓书社出版社,2009 [6],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注:文中均来自网络。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藏书 文化 的代表之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浙江天一阁 导游词 范文 ,欢迎借鉴参考。

天一阁导游词范文(一)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内的月湖西岸,这里坐落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它是明朝嘉靖年间(1561-1566年)卸任官员范钦所建的藏书处,楼中摆放着古籍与书案,处处弥漫着厚重的书香气息。

 博物馆其实是座江南园林,园区内的东园和南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假山、池塘、亭台等景致,走在古朴的砖木长廊内,感受清幽的环境。园内建有明州碑林,数百通石碑记载了古代官方的 教育 史。还有书画馆,时常会展出天一阁所藏历代书画精品和名人雅士的书画佳作。

 园区内另有天一阁建成之前的藏书处“东明草堂”、展示宁波民居建筑特色的“秦氏支祠”、以及范氏故居等建筑。而在 麻将 陈列馆中则可看到形形色色的麻将牌,让你了解到麻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天一阁导游词范文(二)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收藏 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天一阁导游词范文(三)

 大家好!我是这次宁波天一阁一日游的导游,我姓鲍,大家可以叫我“鲍导”。今天我们游览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它之所以取名为“天一”,不是因为藏书楼的主人范钦决心将他的藏书楼建为天下第一藏书楼,而是取义于《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这名字无意中也应了“天下第一”的含义,后来真成为天下第一藏书楼。

 大家看,这就是天一阁,它具有历史文化而中外闻名。等会儿我们走进去,就会看见那一份优美也是最有特色的园林景色。天一阁的花园是按照江南园林修建。走进去之后能看见假山、水池、小亭等各种各样的建筑。好,百名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去走一走看一看天一阁吧!来,大家往这边走。

 在这里,我们来到了东园。你们看,中间是不是有个小水池它叫“明池”。旁边是不是有一座大假山这座大假山,是用海边礁石修建的。来,靠近假山,是不是似乎能闻到大海的气息呢在湖中,游着五颜六色的小鲤鱼,如果你们扔下鱼食,鱼儿们就不会像刚才那样优美地在水中游了,而是争先恐后地来抢食物。有意向的游客可以到那边买一些鱼食试试,不过为了保证池水的洁净,千万不要擅自扔 其它 食物哦!

 大家再往这边走,这里是天一阁中最有名的景点——天一池,小小的水池旁的假山就是著名的“九狮一象”。“九狮一象”是被誉为古代私家花园园林经典,是有福禄寿等吉祥的九狮一象构成。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有点像女人在照镜子,换一个角度看呢,又像位老人在牧羊,再换个角度看呢,又像一只田野里的青蛙,又像海龟在拜佛。

 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请大家做到不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一个小时候到门口集合。

 再见了,各位,欢迎下次再来天一阁。

  天一阁导游词范文(四)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这个景点就是在全内外都非常有名的藏书楼,天一阁了。天一阁是国内现在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经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一家国家4A级的风景名胜区,向来都有南国书城的美誉,是目前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那么为何要取名为天一阁呢那是因为天一阁的主人范钦在古书中看到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书最怕火,为了让自己的藏书楼有个好的将来,于是就取名为了天一阁。但是现在的天一阁已经不在是原来的几间小房子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藏书文化区,主要是收藏古籍为主的,一个是园林休闲区,主要以园林,假山等为主,还有一个就是陈列展览区了,主要陈列以前留下来的一些砖块,书籍、书法绘画及地方志等。规模非常的宏大。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就天一阁的西大门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门外的这对石狮,任何动物呢都有雌雄之分,脚下踩球的这个是雄狮,而脚下踩下小狮子的这个就是雌狮了。

 我们再往前看,这个西大门呢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请大家抬头,在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南国书城四个字,这四个字呢看起来非常的苍劲有力,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呢它是由著名的 国画 大师潘天寿先生写的。那么下面的柱子上呢还有两幅 对联 ,大家可能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东西,其实这些字呢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顾庭龙写的。天一阁在以前的时候有许多深严的族规,其中有一个族规就是规定外姓人不能上楼看书,但是再严的族规总有破例的时候,第一个登上天一阁看书的是谁呢就是黄宗羲了,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边,这边有黄宗羲的图像,黄宗羲号南雷,他登上天一阁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好了,看完了这里我们再来看下后面这幅对联,我们可以看书这幅对联的字也是写的非常好的。这幅对联呢是由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写的。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洲。郭沫若先生曾经在天一阁访问了两天。同时对天一阁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好了,下面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去参观一下。

  天一阁导游词范文(五)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溪山逸马图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 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尊经阁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173通,其中近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千晋斋 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 种植 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 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书香墨香,相得益彰。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我们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本陈列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秦氏支祠 建于1923年到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时耗20余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两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秦氏支祠的戏台汇 雕刻 、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小 木工 艺之绝招。

 花轿厅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 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 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偃月堤边,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为嘉庆十年进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童家为诗书礼仪世家,童槐之子童华中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老师;其孙童祥熊,中光绪九年进士;所以童府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在1999年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银台第得以修复,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陈列布展和管理,成为展示清晚期到民国宁波官宦人家家居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并荣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陈列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筑搞陈列”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政厅、家塾、宴席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卧室、佛堂、磨房等场景式陈列,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宁波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与社会关系。

 白云庄 位于宁波市西郊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先生曾讲学于此,故又称证人书院,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康熙七年(1668)应邀来甬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四明学风顿开。清末白云庄逐渐荒废,至1986年得以重修,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平屋,四周围墙,环境清幽。

 伏跗室 伏跗室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1886—1962)的藏书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伏跗”源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伏于跗侧”句,意为“伏处乡里不抗显,而致力于学”。

 1962年,冯孟颛先生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的遗嘱,将全部藏书260余箱近10万卷,捐献给国家。伏跗室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管理。楼内现有《冯孟颛先生平身 事迹 陈列》,用大量资料和事物生动翔实的介绍了冯老的生平 简历 、著述成果、藏书业绩,以资纪念。

西瓜在中国古代是有的、

古籍记载: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

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至今南北皆有。”

答:你说的龙泉市是浙江省龙泉市吧!

它的著名历史人物有:

1,宝剑祖师欧冶子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越国人{宁波人}(约公元前514年前后)。

相传是龙泉宝剑创始人。

他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楚先后吞并了长江以南45国。

越国就成了楚灵王的属国。

少年时代,他从母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

他肯动脑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体强健,能刻苦耐劳。

他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中,显示了无穷威力。

关于“龙渊”剑,《越绝书》中有“楚王见剑”的记载:楚王命令风胡子到越地去,寻找欧冶子,叫他制造宝剑。

于是欧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 、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

最后他来到了龙泉的秦溪山旁,发现在两棵千年松树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就凿池储水,即成剑池。

在此铸剑三把:第一把叫做“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为了纪龙泉宝剑鼻祖欧冶子,后人在剑池湖建了“剑池亭”和“欧冶子将军庙”,成了一方千年古迹。

2,哥弟窑祖师章生一、章生二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龙泉人氏,相传是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1127 年前后)。

南宋初期于琉田,即今小梅镇大窑村同业于瓷窑。

又因其作品风格继承龙泉晋唐 青器,又名“龙泉窑”,亦称“章窑”。

所以世称章氏兄弟是开创龙泉青瓷鼎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3,南宋大学者叶适

南宋著名学者,与朱熹齐名(1150—1223)。

字正则,祖籍龙泉,其父母因龙泉发大水飘没数百里,徙于瑞安,其生于瑞安,晚年定居永嘉。

淳熙五年(1178),举进士第二。

《四朝闻见录》载:本为第一,因策论有“圣君行弊政,庸君行善政”之说,遂为第二。

因荐召为大学士,迁博士。

宁宗时,授宝漠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力捍江防,反对与金议和。

后因遭中丞雷孝友诬陷被夺职。

从此迁居永嘉水心村,以经国济世之才自负,杜门著述,多有匡救时弊之言,称水心先生,为永嘉学派创始人。

宋史《艺文志》有叶 适《习学记言》45卷;《周易述解》1卷;《名臣事纂》9卷;《叶适文集》20卷。

《四库全书》有叶适《习学记言》50卷;《水心卷》28卷等。

主张通商惠工,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之萌芽,就出自叶适。

4,北宋宰相何执中

何执中(1043-1116)北宋大臣,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

一说为今浙江省丽水县)人。

字伯通。

举进士。

初为台(今浙江省临海县。

一说今安徽省凤台县)、亳(今安徽省亳州)二州判官。

徽宗(赵佶)时追随蔡京。

1105年(徽宗崇宁四年)任尚书右丞。

四年后代蔡京为尚书左丞,曾引起太学诸生之反对。

在任期间多方迎合帝意,以粉饰太平。

1111年(徽宗政和元年)与蔡京(为六贼之一)同为宰相。

五年后,并以太傅致仕。

5,南宋宰相汤思退

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

字进之,号湘水,龙泉人氏(1117—1164)。

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二世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剑川石笏,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

绍兴27年(1157)升任尚书右仆射,两年后改任宰相左仆射。

绍兴三十年冬,侍御史陈俊卿谴责他“挟巧作之心,济倾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于是思退被免去相位。

孝宗兴隆元年(1163)北伐失败,孝宗再任思退为相。

6,北宋文豪叶涛

北宋著名诗人(1050—1110),官至三品龙图阁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国之婿。

字致远,龙泉东乡人,自幼颖敏好学,博览群书,通今博古,经史子集了如指掌。

其诗文,重视词藻,奇情险句,清雅绝俗,与苏东坡交谊甚厚,常以诗唱和、宋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时,神宗召廷试,赞叹其才思过人,于御屏上书:“文章叶涛”,授为国子直讲。

《宋史》有传。

惜叶涛诗存世极少。

《宋诗纪事》引《宋文鉴》叶涛《望旧庐有感》诗曰:重来旧屋谁为主,江令萧条叹独

存。

已愧问人才识路,却悲无柳可知门。

舟车到处成家宅,岁月唯惊长子孙。

孤客滥由非得已,故交零落与谁论。

此诗当在上党人碑之后,感叹身世飘零之作。

悔当初未尝退隐田野,植柳门前。

7,北宋副相管师仁

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 (1045—1109)。

字元善,城东后甸村(今龙渊镇一村)人。

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

初任沧州教授,深受学子爱戴。

后出知邵武军,政绩卓著,朝廷考核为第一。

升任知建昌军时,多有善政,《江西通志·名宦》有传,谓“人戴其德,为立生祠”。

任右正言职时,河北水患,奏请减负租赋,以安定流民生活,得到朝廷采纳。

任吏产侍郎时 ,敢于揭露选用曹吏中的挠法违纪现象。

不久又升为刑部尚书。

任定州安抚使时,致力于精兵储粮,严肃军纪,鼓舞士气,巩固边防。

时北方辽国知宋有备,打消侵疆索地之意图。

徽宋得知,嘉奖师仁:“有臣如此,朕复何忧”。

乃升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朝廷授职文书中褒奖他有“智同事物,学洞古今。

有猷有为,允文允武。

甲兵不试,边境以宁。

人为天官,益隆时誉”。

不久染病,力辞同知枢密院事。

拜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

大观三年(1109)卒。

葬于汴京,封南阳侯。

宋史《本传》评:“崇宁,宣和间,政在蔡京,奸党日蕃。

管师仁执政才两月 ,引疾求去,斯可尚已。

”《两渐名贤录》称其为“名宦”。

8,南宋诗人叶绍翁

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1200年前后在世)。

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 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

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 ,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

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副相)真德秀过从甚密。

9,南宋考古学家叶大庆

南宋著名考古学家,字荣甫,龙泉人氏(约公元1180—1230年前后在世)。

开禧元年(1205)中进士,大庆少时入县学,弱冠升京师国子学。

授建州州学教授。

上自六经诸史,下逮当朝名家著述,无所不谙,并以词赋知名于时。

对诸生授业解惑,辨伪纠谬,议论精确,说理透辟,深得学子爱戴。

晚年,身患痼疾,杜门辞教,将数十年之教学笔记,整理成《考古质疑》一书,内容涉及历朝史实、曲章制 度、文字训诂,诗词文章,而以考证史实为多。

如考司马迁《史记》记事前后矛盾处,辨析中者,结论令人信服。

大庆死后,好友建州郡丞叶 武子慷慨解囊,将《考古质疑》付梓,于宝庆二年(1226)问世,后收入《永乐大典》。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对今日考古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系大学文科古汉语专业、考古专业、古典文学专业的必读书。

10,何澹

何澹(1146~1219)字自然。

县南上河村(今属兰巨乡)人。

十八岁人太学。

宋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礼部第二人。

历官秘书省正字、武学谕、校书郎、秘书丞、将作少监、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等职。

庆元二年(1196),同知枢密院事。

不久,兼参知政事。

任职期间,依附权臣韩侂胄,排除异己为伪党,立“庆元党禁”。

数年后,澹有韬晦之意,于嘉泰元年(1201)七月力请辞职,奉祠禄闲居故郡近七年,未忘乡土建设。

开禧元年(1205)奏请朝廷调兵3000人,疏浚处州通济堰,将木坝改为石坝;修筑保定村洪塘,蓄水灌溉2000余亩;修撰《龙泉县志》,开龙泉地方志之先河。

嘉定元年(1208)以观文殿学士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

嘉定十二年十二月病卒,终年74岁。

著有《小山集》,收人《永乐大典》及现代唐圭璋编《全宋词》。

《宋史》有传。

11,鲍由

鲍由(1085年前后)又名慎由,字钦止。

县南廓人。

少时随父在外。

一日,同乡何琬(官至监察御史)在长沙宴会文士,慎由侍父赴宴。

宾主命慎由即席赋画舫诗,立就,且有警句。

宾客皆惊叹:“此郎他日定以文章显。

”后从王安石学文词,又拜苏轼为师。

元祐六年(1091)登进士。

哲宗当朝召对,任工部员外郎。

内外所至,颇有诗名。

因犯庆元党禁,贬监泗州转般仓。

历任河东福建路常平,广西淮南转运判官。

又起用为员外郎。

再因言事被罢官闲置。

复用知明州、海州。

终年56岁。

曾注杜甫诗;有文集《夷白堂集》五十卷,汪藻作序,对其评价:“自黄鲁直、张文潜殁后,钦止之诗文独行于世,而诗尤高妙清新,每一篇出,士大夫之口相传以熟。

钦止于斯文可谓毫发无遗恨矣!”《宋史》有传。

12,香菇祖师吴三公

原名吴煜 (1130—1208)。

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相传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

因其排行老三,后人敬称“吴三公”。

他年青时常到县城担盐,路经凤阳山脚时,发现阔叶林里榆树上长满了雨伞状的菌蕈,十分鲜嫩可爱,他就采摘一些带到家中烧汤喝,味道鲜美,香气扑鼻,于是他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香菇”,并带领村民上山采菇,吃不完就用炭火烘干,来年再吃。

有一次,他用斧头砍去榆树上长满香菇的败枝,不久发现被他砍过的地方香菇长得特别旺。

还有曾被他摇动过的树干,香菇长势更好,于是他就从这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砍花”、“惊蕈”种菇法,传之于世。

民谣曰 :“朱皇钦封龙庆景,国师讨来做香菇”,是说明洪武年间,处州香菇入贡,被朝廷列为佳品,国师刘伯温就向朱皇进贡说处州龙庆景三县菇民之艰难,朝廷要多加扶持。

朱皇就将香菇生产的专利权赐给龙庆景三县人民,并封赠吴三公为“羹食公侯”。

明万历三年皇帝又敕封为“判府相公”。

后世菇民奉吴三公为“菇神”,并建了规模宏大的凤阳庙,设菇神之位,年年祭祀。

13,章溢

章溢(1314~1369)字三益,别号损斋。

八都横溪村人。

其和青田刘基,丽水叶琛并称处州三杰!元末,组织地方武装,助元将石抹宜孙在龙泉一带对抗农民起义。

至正十八年(1358),授溢以龙泉主簿、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皆辞不受。

退隐龙泉与浦城交界之匡山。

朱元璋克处州后,至正十年三月,溢与刘基、宋濂、叶琛同被聘用,于应天府(今南京)建礼贤馆待之。

溢提出“唯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初授营田司佥事,巡行江东、两淮,推行按田分等纳税。

任湖广按察佥事时,倡导分兵屯田。

龙凤十一年(1365),升任浙东按察副使,巡视处州。

溢以处州山多、田少、民贫,课税累重,奏准仍按旧额。

浙东建造海舶,向处州征集巨材,溢力谏罢征。

洪武元年(1368),任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因奔母丧,辞官归乡里。

一年后卒,终年56岁。

著有《龙渊集》。

《明史》有传。

14,杨载

杨载(1271—1323)字仲宏。

县南琉田村(今大窑)人。

后徙蒲城,晚年定居杭州。

精于诗学,与虞集、杨奚斯、范椁等齐名。

叶子奇《静斋文集》称:“琉田杨仲宏,诗学之宗”。

著有《杨仲宏集》行世。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諡文靖。 韦庄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为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其家族至韦庄时已衰,他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

咸通四年(863年),曾在昭义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刘潼府中当差。

乾符五年(878年),长安应试不利,更名为韦庄。

广明元年(880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不第,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至中和二年(882年)始离长安赴洛阳。

中和三年(883年),入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府中任职。

光启元年(885年),为赴宝鸡“迎驾”卜居衢州。次年,出发前往宝鸡,听闻唐僖宗已到兴元(今陕西汉中),亦尾随而至。

此后沿渭、黄河而返,在孟津上岸,原计画由许昌东南方向经安徽直达润州,不料七月间(桂花时)秦宗权攻占许州(今许昌),杀节度使鹿晏弘。看来此路不通,韦庄改变了计画沿黄河东去开封,打算从开封南下返回润州(河南开封)。不幸此时润州周宝后院起火,手下大将张郁醉酒后叛乱。在这种情形下,不宜返回浙西,只好又回到孟津。

大约在光启三年(887年)正月,许昌战事已毕,韦庄再一次来到许昌,打算按原计画由许昌走陆路返浙。又得知润州周宝因府中将领刘浩叛乱,逃往常州。据之,周宝已经不能再行依附,润州之事也无所牵挂,韦庄决定就此向北游历。他先来到河清县(今济源),又到泌阳小住。

韦庄由泌阳出发,登上太行山,直达山西境内的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

约在同年三月,韦庄路过太行山貂黄岭,从壶关开始向东行走。大约在四月份,途经林、辉州之间,打算从内黄县出发经山东返回浙西。不想在此得知江南硝烟又起。韦庄索性由此向北,一路来到了正定(今石家庄)。再向北,又到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长城。离开古北口,沿着长城一路向东,直达榆关(今山海关)。他以山海关为北游的拐点向西返回,至蓟(今京)杭(杭州)大运河乘船返回南方。

约同年秋,途经清河县,在此上岸后得知,江南战事已毕,决定就此返回浙西,遂经山东境内,直达徐州。在徐州稍作停留。

光启四年(888年)春,乘船沿中运河到达扬州,在此上岸稍歇。在客栈遇见一个见面熟的“饯客”,韦庄与他聊的很投机,从他的口中将扬州之战做了详细的了解,得知江南局势仍然不稳,就打算向南躲避。他打算先到石头城(南京)暂避一时。在石头城小住期间,游览了上元县,即今南京市区台城、蒋帝庙、长干里等地。后又沿江南下,经当涂县,向东到了苏州。再南下到湖州,继续南下至富春,经桐庐县,折向东到了绍兴,再向东到宁波。由此向西,又到西施故里暨阳县,再往西到了东阳。再往西,到婺州(今浙东金华)小住,由此返回卜居地衢州。

龙纪元年(889年)冬,他从衢州出发到江西,在边界处拜访了居士楚公,下一站到了信州(今饶州)。此后又沿信江逆流而上到了饶州(今鄱阳县),由此再向西北斜穿鄱阳湖到九江,寻访至庐山东林寺。接下又来到了南昌,由南昌再向南到抚州,从抚州向西行再到宜春。在此,韦庄取消了向西北方向到长沙的行程,转而向正西方向直接到了湘中即今湖南邵阳、娄底的交界处。此后又转向东南到了耒阳,由耒阳再向东向南到了赣州,由赣州准备返回。接下来,从赣州往东到西江(今会昌),再由此北上到建昌(今南城县)。

大顺二年(891年)秋,由建昌经信州(今上饶县)返回衢州。

景福元年(892年)秋,五十岁的韦庄准备长安应试。他从衢州出发,经江西信州、鄱阳、九江到湖北境内。先到达黄石,后抵达齐安郡(今黄冈县西北)。又经鄂州到夏口(今武汉)。

景福二年(893年)正月,到了商南(今陕西商南县)境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长安。不幸的是这次他又落榜了。韦庄听从黄滔的建议,立刻动身去河东道去找郑尚书。他出了潼关,乘船顺黄河向东,在垣县上岸,直奔绛州(今新绛)。又由此继续北上到了平陵(今文水县东二十五里),再渡过黄河到绥州(今陕西绥德)。离开绥州,韦庄乘船沿黄河边向南直到潼关,返回长安。

暮年及第

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的韦庄终于得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草诏”的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由于对时局中兴的期望值不高,韦庄又开始为“著身”而早做打算。

出使西蜀

乾宁三年(896年)春,韦庄先来到童年时居住过的下邽(今陕西渭南),随后北上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辗转来到了宜君县。在此得到皇上诏令,才骑马匆匆相别而去。原来,西川王建与东川顾彦晖相互攻击,皇帝命令韦庄为判官,配合谏议大夫李询奉使入蜀,前往劝说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和解。到蜀后,王建并不理会皇上的诏书,仍然大战大败顾彦晖,占据了两川之地。对于韦庄来说,此次入蜀,却得到了王建的赏识。王建很希望招韦庄至自己的幕下,可韦庄并没有立即答应,仍在静观时局的变化。

光化二年(899年),韦庄除左补阙。在此期间主要干了与政局无关,却与历史文化传承相关的两件事。其一,在历史文化遗存上,与兄弟韦蔼合作编著《又玄集》,集中收录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其中有妇女诗十九家,不但为诗集收录女子诗开了先例,也给妇女对中华文化事业的奉献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二,是为虽未通过或参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十人奏请,追赠为进士名誉或赠官。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意义有三:首先是体现了韦庄对当时科举中重试卷,轻能力弊病的纠正;其次是将选才仅以评判试卷为标准,扩大到与文化人能力相关的作品(当然包括质量两方面)及社会影响上;其三,从选才目的上,由单方面为朝政负责,转向兼顾为考生个人发展着想。

襄助王建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李裕为帝。听到这个讯息后,韦庄真的绝望了。其《赠云阳裴明府》:“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田横,秦末起义首领,不肯称臣于汉)证明他已下了投靠王建的决心。王建非常高兴,当即命他为掌书记。据《唐诗纪事》载:朝廷“寻召为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

韦庄入蜀后,以保地方平安为已任。抚民方面,在任掌书记期间,有一个县令扰民,韦庄上书于王建说:目前“正当凋瘵(病)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即不要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的意思。在此兵荒马乱的年月,难得还有人为民着想,一时间被传为美谈。王建就此而任用韦庄为起居舍人。

在避免内战方面,韦庄又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阻止了蜀皇以“思为祖上报仇”为名征讨朱全忠,避免了发自于蜀内部的主动战争。如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昭宗被朱全忠所杀,“高祖(王建)颇内怀兴复”,韦庄遂“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进行劝阻。天祐三年(906年)韦庄被任以西蜀安抚使。

二是识破了朱全忠欲吞并蜀的诡计,避免了来自外部藩镇的被动战争。“梁(朱全忠)复通好高祖(王建),推高祖为兄”韦庄笑着说:“此神尧骄李密之意也(指李密投降李渊,后为李渊所杀一事)。”

天佑四年(907年)三月,唐王朝正式寿终正寝,哀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全忠,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韦庄闻讯后,本着维护一方安宁的原则,与诸位将领共同劝进王建说:“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也。”于是,率官吏民众大哭三天后,拥戴王建即皇帝位。韦庄从此晋升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据《十国春秋》蜀国:“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蜀地在最小程度上减轻了战乱之患,可谓功不可没。次年韦庄被委任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家族成员 十世祖:韦夐,字敬远,北周时学者,封逍遥公。

九世祖:韦冲,隋朝时官至民部尚书,封义丰公。

八世祖:韦挺,唐朝时官至御史大夫,后贬象州刺史。

七世祖:韦待价,官至文昌右相。

六世祖:韦令仪,官至梁州都督。

五世祖:韦銮,唐高宗时官至宣城司法参军。

高祖:韦应物,著名诗人,官至苏州刺史。

曾祖:韦厚复。

祖父:韦彻。

父亲:韦韫。 主要作品

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著《秦妇吟》。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韦庄作品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俯腑。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近人王国维、刘毓盘辑为《浣花词》一卷,凡五十四首,盖取其诗集为名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四、五)、《浣溪沙(五)、《应天长》(二)、《荷叶杯》(一、二)、《清平乐》(三)、《谒金门》(二三)、《河传》(二)、《天仙子》(二、四)、《诉衷情》(一)、《女冠子》(一、二)、《木兰花》等。

文学地位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他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遇藩镇割据大混战,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因而忠于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忧时伤乱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从而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悯耕者》、《汴堤行》对战乱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睹军回戈》、《喻东军》、《重围中逢萧校书》对当时屯居洛阳的援军残害人民、掳掠妇女的丑恶行径作了谴责,同时又对他们拥兵自重、未能积极镇压起义军表示不满。而《铜仪》、《洛北村居》、《北原闲眺》、《辛丑年》等诗,则反映了他对唐室“中兴”的热切期待;《闻再幸梁洋》、《江南送李明府入关》等诗,表示了他对离乱中的君主、皇族多所眷念;《咸通》、《夜景》、《忆昔》等作更抚今追昔,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挽歌。他又有一些出色的怀古诗,如《台城》、《金陵图》、《上元县》等,在对南朝史迹的凭吊中,也寄寓着他对唐末社会动乱的哀叹,情调凄惋。此外,他还有一些诗如《思归》、《江外思乡》、《古离别》、《多情》等,反映了他长期四处飘泊,求官求食的境遇和心情。他的写景诗,如《题盘豆驿水馆后轩》、《登咸阳县楼望雨》、《秋日早行》等,取景疏淡,思致清婉,也有特色。他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而清词俪句,情致婉曲,则为其近体诗的共同风格。

韦庄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声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它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叙而有层次的手法,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著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由于某种忌讳韦庄晚年严禁子孙提及此诗也未收入《浣花集》,以致长期失传。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

韦庄与温庭筠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但温词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词,创作个性不鲜明;而韦词却注重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首,学习白居易、刘禹锡《忆江南》的写法,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风格上,韦词不象温词那样浓艳华美而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词还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用直截决绝之语或写一往情深或写一腔愁绪。如〔思帝乡〕“春日游”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于率直中见郁结;〔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的“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终老异乡之“誓”,更深一层地抒发思乡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许昂霄《词综偶评》评韦词“语淡而悲,不堪多读”,都指明这一特点。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指出“端己词情深语秀”,“要在飞卿之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也是从这点着眼的。但韦词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