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儒学·顾炎武·治学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明清之际的儒学·顾炎武·治学方法,第1张

乱世图存—明清之际的儒学·顾炎武·治学方法

顾炎武所代表的学风,学者常称之为朴学。朴学之义应与顾氏下面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这种学术宗旨与理学不同:理学的特点在于空言说经,侈谈义理,以至忽视当世之务,这已为叶适、陈亮以来的学者所指摘。顾炎武继承了永嘉、永康经制之学和事功之学的传统,崇尚实学,讲求经世致用,同时又提倡扎实、细密、朴实的考据方法。顾炎武曾说:“必有济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断今。”(《菰中随笔》卷三,《敬跻堂丛书》本)训诂考据是通经致用的手段,这是朴学的宗旨。由于朴学讲求通经致用而厚古薄今,强调振兴邦族,自然不能为清廷容忍而任其发展。于是,学术史开始转入为考据而考据的狭路,出现了后来乾嘉时代所谓的“专门汉学”。烦琐饾饤,考之于不必考之地,这是顾炎武始料所不及的。

顾炎武扫除理学空疏之弊,开一代朴学风气之先,其治学方法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下面所要探讨的问题。

在封建时代,圣贤经典一次次被重新解释。经学对于思想文化的影响,犹如投石湖水所产生的波纹,每道波纹都产生于同一个振源,波纹之间虽有先后之分,但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有什么序列关系。在经学史上有汉人训诂,唐人义疏,然后有宋明义理之学,清代则出现汉学。依照历史发展顺序,宋明理学乃继汉、唐经学而起,但宋、明理学家从来不承认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宣称直接继承尧、舜、周、孔,自谓圣学,而鄙薄汉、唐经学。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清道光刻本)

理学讲求心性之学。明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用朱熹的话说,是“借经以通乎理尔,理得则无俟乎经”(《朱子语类》卷一一)。而陆王心学则反对“从册子上钻研”,提倡“发明本心”、“致良知”的顿悟方法。至末流则“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顾炎武治经的态度与此不同,他认为,对儒者来说,通经以备用世,本身即是一种目的,“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八)。因此,他主张通经,以汉儒为师。“六经之所传,训诂为之主,仲尼贵多闻,汉人犹近古”(《亭林诗集》卷四,《述古》);“读书未到康成处,安敢言谈议汉儒”(《菰中随笔》卷三,《敬跻堂丛书》本)。他抛弃了理学家的明体功夫,专心致志于通经之业,摸索出一套扎实、细密的治学方法。

我们先看他是如何对待读书的。

顾炎武一生“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十四岁时,他就读完了《周易》、《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以及《孙子》、《吴子》等书。此后,他专习科举帖括之学达十余年之久。清兵入关,他绝意仕进,摒弃帖括之学。在戎马乱离之间,他手不废卷,阅书数万卷。他读书范围极广,经史子集、金石碑刻、简牍章奏、方志朝报,无所不窥,于广博中求专深,而注力所在,尤以经史为长。

理学家读儒典,拈出只言片语,便谓大本在此,至于其余文字,可以不问。而顾炎武则不然,他以小学音韵为学问基础,曾说,“古之教人,必先小学。小学之书,声音文字是也”(《日知录》卷四);“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他以为读古籍,首先要懂古音韵,懂古音韵才能明字义,明字义才可通九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古代哲人学士,学非专门,一部著作中往往要牵涉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字有体同义殊,歧出分训,音有楚、夏之别,因地因时而异。因此,要明一字之义,须遍考典籍,要审一字之音,须遍验古韵。然而顾炎武却给自己立下了这繁难的读书规程,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数十年学力去做通经致用的学问,这种朴实学风,产生出一种与理学迥然有别的方法,就是:归纳的方法而非演绎的方法,历史的方法而非思辨的方法,证验的方法而非参悟的方法,实事求是,把古书还之于古人,不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测。他尊重古经,是把它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历史经验,而不是什么秘旨奥典。

归纳法是顾炎武治学的基本方法。这需要充分占有资料,比勘审核,寻绎离合异同之故,旁推互证,排比钩稽,以求荟萃贯通。顾炎武所著《诗本音》即是运用此法的典范,“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南宋以来,随意叶读之谬论,至此始一一廓清,厥功甚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一二,《经部· 小学类三》)。

历史的方法与归纳法有密切关系。顾炎武对其所要研讨的问题,每一事必详其始末,辨其源流,如《日知录》中所论历代风俗演变、典章制度沿革等即其范例。通过史迹的发现来究明兴衰治乱之所以然。运用此种方法,他也发现古籍中许多舛谬之处,如时代错误、史实不符等。

顾炎武还特别重视证验的方法,力求名实相副,凡事有佐证方可立是非,无佐证则宁付阙疑而决不师心自用。他说:“史书之文中有误字,要当旁证以求其是,不必曲为立说。”(《日知录》卷二一七,《汉书注》)他还重视社会实际考察,在其北游途中,始终“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一二,《顾亭林先生神道表》)。

以上是顾炎武的读书方法,但这只是做学问的基础功夫。至于著书立说,顾炎武有更严格的要求。

首先,他强调著述应“以器识为先”。所谓“器识”就是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顾炎武非常欣赏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话。因此在选题上,他注意的是那些关系经义治道之大体的题目,而不屑去做无关宏旨的小考证。他自己就说:“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门人书》)他认为,著书的目的在于备世之用,而不是为了夸能炫博。因此,他不屑于罗列纷繁杂多的材料,而是有分析、有断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九称:“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非如杨慎、焦竑诸人偶然涉猎,得一义之异同,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所谓“有本原”、“能通贯”,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器识”。《日知录》结构严整,内在联系紧密,而不同于一般的札记、笔录,也正在于它“以器识为先”,一以贯之。

其次,顾炎武提倡创新精神,反对文人剿取剽说、因袭模仿的风气。他认为,著书要有新的内容:“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人之所不可无,而为之。”他自述其撰《日知录》的过程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之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同时,顾炎武重视古代文化遗产,注意从中发掘精华,合目的地精选约收。顾炎武主张,“凡引前人之言,必用原文”(《日知录》卷二○,《引古必用原文》),并且要注明立言之人,不掠人之美,不张冠李戴。“凡述古人之言,必当引其立言之人,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则两引之,不可袭以为己说也。”(《亭林诗集》卷四,《述古》)顾炎武敢于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他的著作不仅裁断新、材料新,多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体例严谨,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再次,顾炎武著书立说,不务虚名。他反对那种不求其实、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学风:“疾名之不称,则必求其实矣,君子岂有务名之心哉!”(《日知录》卷七,《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以为文不贵多,立言不为一时,著者应该对后人负责。“读书不多,轻言著述,必误后学。”(《亭林余集·与潘次耕札》)他的《日知录》和《音学五书》都是积学数十年的力作。当《音学五书》刻成待印之时,发现有误,犹致书其弟子潘耒说:“著述之家,最不利乎以未定之书传之于人。……此书虽刻成而未可刷印,恐有舛漏以贻后人之议。”(《亭林文集》卷四,《与潘次耕书》)

复次,顾炎武反对门户之见,主张虚心求教。他反对以一家之言排斥众说,以为“排斥众说,以申一家之论,而通经之路狭矣”(同上,卷三,《与友人论易书》)。他主张“问道论文,益征同志”,师友之间互相质学,可以辨章学术,补苴疏漏;反之,“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同上,卷四,《与友人书》一)。他的《日知录》、《音学五书》写成后,就曾质诸不少学友。他在《与陆桴亭札》说:“近刻《日知录》八卷,特付东堂邮呈,专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为之批驳,寄至都门,以便改正。”又《与友人书》说:“今此旧编,有尘清览,知我者当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遗诸后人。”(《蒋山佣残稿》卷一)

以上谈了顾炎武对待著述的严谨负责态度。它反映了朴学的严谨学风。这种学风是十分宝贵的。顾炎武是集事功之学与考据之学于一身的学者,他提出“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在批评理学的活动中,他一面崇尚事功,批评理学的空疏无用,一面师法汉儒,批评理学空言说经。但他所谓的“当世之务”与“六经之指”本身是有矛盾的。首先,当世之务包含着除旧布新的变革,对于新的事物需要新的理论来概括和说明。但在儒生看来,创造新理论是圣人之事,古圣所制《六经》“广大悉备”,问题只在于如何对它诠解。于是,许多新思想不得不背上经学的沉重外壳。其次,顾炎武在经学上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六经之指”是否一定关涉“当世之务”,或者说,这“六经之指”对于国计民生究有何种实用价值,应该考虑。顾炎武主观上要经世致用,却采取了通经学古的保守的为学途径,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西学译介,方以智的质测之学以及稍后颜李学派的“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之学相比,其社会意义就显得逊色了。而且顾炎武在理论方面的建树也不如王夫之。总之,他在经世致用之学方面远不如他的考据学的成就大,难怪后来的乾嘉汉学要买椟还珠了。

判断一个人是否圣贤人士的标准只有一套:中仁,中理,中德,中道(中是动词)。由此分出两套衡量圣贤人士是否过分或不及的尺度:一是内涵普遍的中爱,中真,中善,中和;二是外延特殊的中亲,中实,中正,中合。

在圣贤的人道上,左倾过分,右倾不及。无论左倾或者右倾,或会失爱失真失善失和,或会失亲失实失正失合,都会因此或多或少失仁失理失德失道。

在圣贤人道上,向前则进,向后则退。不断前进,可使人更加得仁得理得德得道;不断后退,只可使人失仁失理失德失道,适得其反;可前可退,前为目的,退为手段,则可使人保持中爱中亲,中真中实,中善中正,中和中合。

在圣贤人道上,上可飞升,下不可行。向上修行,既可中爱中亲,中真中实,中善中正,中和中合,亦使仁理德道的范围更广,意义更深,境界更高,价值更广;向下则既无爱亲,真实,善正,和合可修,亦无仁理德道可行。

在圣贤人道上,其心居中,其边开外。同心向心,可使人有仁理德道的标准尺度;拓边延边,可使爱亲,真实,善正,和合更广,更深,更高,更大。

道教是一个男女平等的宗教,在这样的观念下有很多女神仙,这点跟佛教不太一样,佛教的大多都是男佛。

道教女神有 大家都熟悉的就数补天造人的上古大神女娲娘娘了 (在此不细说了)

西王母是众女神仙的老大 现在多为保护妇女的女神 民间传说西王母是玉皇大帝的老婆 但在道教里面不是的 相传西王母的姓名叫杨回。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西王母 姓 杨 讳 回 治 昆仑 西北隅 以丁丑日死 一曰 婉妗 清 方以智 《通雅·姓名》:“ 杨回 即 王母 《集仙传》言: 王母 姓侯 而《酉阳杂俎》言: 王母 姓 杨 名 回 字 婉妗 。

九天玄女 关于九天玄女的神话故事也很多 在上古时期是传授了兵法给黄帝 后来被道教奉为女仙 地位崇高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 九天玄女娘娘 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她是一位法力无边的女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才敕封她为九天玄女 九天圣母 虽然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 但她是一个正义之神 形象经常出现在古典小说之中 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 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中的地位异常重要

后土娘娘是道教三清之下辅佐玉皇大帝的四御之一 她的神名全称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万物之母 也是民间信仰的大地女神 天地动静 阴阳互根 天欲化物 阴阳交合 上取天精 下取地精 阴阳孕化 气运成尘 尘有玄道 精微聚合 渐始初生 生生之类 人立其中 她掌阴阳 育万物 被称为 大地之母

斗姆娘娘为中国神话传说中诞生北斗七星的一位女神是北斗七星的母亲 因此称斗姆娘娘 在道教中这位是北斗九星的母亲(北斗九星,七显二隐)斗姆娘娘额上三只眼有四个人头八只胳膊也分别拿着法器 斗姆即宇宙众星之母 道教全称为中天梵气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天尊 又称大圆满慈救皇君天医大圣 简称斗姆或斗姆元君 斗姆在天主治天宝阁 「生诸天众目之明 为斗星之母

妈祖(海神娘娘或天妃娘娘) 妈祖的庙宇遍布东南亚 甚至日本也有她的庙宇 她是海外华人心中的中华文化象征

麻姑 道教神话人物 又称寿仙娘娘 虚寂冲应真人 据说她三次见证东海变为桑田 这也是沧海桑田的由来

太阴星君 月光娘娘 月神娘娘 中国古人崇拜的月亮 民间认为是月宫嫦蛾 诞辰八月十五日 出自《尚书·尧典》《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

碧霞元君是中国明清时期道教的重要女神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坐镇泰山

其他还有上元夫人 魏华存 鲍姑 樊夫人 何仙姑 孙不二 聂隐娘 等等 非常之多 不可胜数啊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扩展资料: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1]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六经 (儒家经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繁体字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後,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後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蘇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灝,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