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古书,民国时期《详注聊斋志异图咏》的收藏价值有多少
孔夫子旧书网关于此书的销售店铺较多,书的版本也较多,价格在500-2000元之间。
典型的如下:
详注聊斋志异图咏 存1-8卷共8册
类别:线装古旧书
作者:蒲松龄著 王士正 评
出版社:上海会文堂书局
书店:天津阿秋书屋(3) 省市:天津市南开区
80000
八五品
1918-00
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十二册全)
类别:线装古旧书
作者:
出版社:上海章福记
书店:万卷阁(4) 省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200000
八品
1910-00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创作过程基本上都是不断收集民间文学、古籍改编、创新而成的一本短篇文言小说。本文主要从作品内容本身与民间一系列文学的角度论述它的灵感来源。
蒲松龄只要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会仔细了解,把故事记下来,再进行加工创作,收录到自己的作品中。搜集素材方面,他的灵感来源,来自民间,尽管在创作过程中有加工的痕迹,却依然还保留着大量的民间关于鬼神灵异的较原始的信仰,从民间文学中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一、民间妖怪故事
《山海经》里的青丘九尾狐,《封神演义》里的妲己,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记载的涂山氏九尾白狐。这些算是早期狐妖题材作品,后来在民间衍生出狐族四大姓氏:青丘、涂山、有苏、纯狐。不仅如此,还有诸多花妖树妖等,在百姓眼里,世间万物皆有灵,都可成精。
清朝的蒲松龄结合民间传说与经典古籍等内容,日积月累,创作了《画皮》中的狐妖小唯,其实在《聊斋志异》中单单描写狐的文章就有30多篇,有很多狐仙、狐妖、狐狸精等,当然也有普通的狐狸;《竹青》中的由乌鸦所幻化的竹青;《衢州三怪》中的独角怪、白布怪、鸭怪。衢州三怪是衢州的一个古老传说,"三怪"源于旱、火、水之灾;《白秋练》中慕蟾宫就对着月亮吟诗时,白鳍豚精白秋练竟暗恋上了慕公子,以致相思成疾。
二、民间阴鬼之论
民间认为,现世的人间为阳间,人死后进入阴间,也就是阴曹地府,所谓的“黄泉”。生前为人,死后成鬼。自《搜神记》开始,情鬼的形象在民间与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深受百姓喜爱。到了唐代,随着小说艺术水平的提高,描写情鬼的作品曾一度繁荣,且喜欢写历代帝王家中的女鬼,如《独孤穆》《颜浚》《张云容》。《聊斋志异》中有鬼故事170多篇,约占全书总数的三分之一,描写了大量的女鬼形象,这些爱憎分明、形象鲜明的女鬼在故事的叙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里面多数提到“人鬼情未了”,《聂小倩》中八岁就死掉的女鬼聂小倩;《连琐》中受冤的女鬼连琐;还有《巧娘》《鲁公女》等,她们一个个都是有个性的情鬼,多数为善良之鬼。《聊斋志异》中有善良的男鬼,如《叶生》中丁乘鹤因欣赏叶生的才能,““使即官署,受灯火”,还“时赐钱谷恤其家’, 尽力帮助之。叶生得了重病快要死去,丁公却仍不忍丢下他,叶生很是感动,死后魂魄跟随着丁公。这篇文章非常感人,也很凄楚,充满了作者对崇高友谊的赞叹及对黑暗科举的憎恨的思想感情。《聊斋志异》中的亡魂,大都是非正常死亡:王六郎死于溺水,林四娘死于明末战乱,公孙九娘死于于七农民起义的牵连,梅女死于恶贼和贪官的污蔑与逼迫等等,她们都死于风华正茂的好年纪,死后执念极深,难免有怨。但恪守本心的鬼很多,如《梅女》中梅女为鬼十六年,清白自守,除恶申冤,捍卫比生命还珍贵的尊严;《褚生》中的褚生魂从知己,感恩图报;《长清僧》借尸还魂后依然不堕落、不动摇,高僧风范依旧。
其中也有冤鬼、恶鬼祸害人间,死法也五花八门,如《缢鬼》中吊死鬼,《江中》中会吃人的鬼,《尸变》中的害人女尸,《霍生》中冤死的严妻,《水莽草》中误吃水莽草而死的祝生。
三、民间传说中的神仙
神仙分天神、地祇、地府神灵、人鬼之神、仙和真人等。神仙在《聊斋志异》中的比例相对于妖鬼人来说较少,且完全服务于剧情。
《雹神》中指主管降雹的天神;《土地夫人》《牛蝗》中的土地夫人、蝗神;《酆都御史》中的阎罗天子传说;《孙夏》《大男》中的关羽,《桓侯》中的张飞等人鬼之神;《葛巾》中的紫牡丹仙子,细分下来到底属于妖还是神?这里又分了一类“仙”。民间传说,天上住着各路神仙,地府中也有许多神职人员,最常见的莫过于勾人魂魄的“黑白无常”。民间的神,《聊斋志异》多次提到土地庙,在百姓心目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信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百姓们的心理需要。《考城隍》写考城隍神事,宋公被召去考城,题为“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因“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句得诸神传赞不已,任为城。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城隍之职是正直有德者担任。面对不能恪尽职守的神灵,则会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席方平》中城隍、郡司、冥王收受贿赂,不但不给他伸冤,反而对他施加酷刑,逼迫他不准再告状。最后,席方平告到二郎神那里,终于使他们受到了惩罚。
四、民间轶事
《聊斋志异》除了记录了一些妖狐鬼怪的故事之外,也记录了一些名人名案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一定的现实依据,或反讽当时的某种思想观念,或是百姓的一种期盼,邻里间传播的故事,起着一种教育的意义。如《于中丞》写的是清朝著名的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而《镜听》中的益都郑氏兄弟,则是平民百姓家长里短的真实写照,也具有教育意义。
《蛇癖》中吃蛇的人;《崂山道士》《仙人岛》中的道家文化;《太原狱》中的案子; 《化男》中女变男的奇事等,这些故事的主角是凡人,事件千奇百怪,有一种猎奇心理。
五、民间杂技、小戏等娱乐活动
《鼠戏》里的“歌声甫动,则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戏术》里的“有桶戏者,桶可容升,无底中空,亦如俗戏”;《蛙曲》里的“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之乐,宫商词曲,了了可辨”;《铁布衫法》里“骈其指,力砍之,可断牛项;横搠之,可洞牛腹”出现了气功。《棋鬼》《鸽异》《口技》里也可看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消遣项目。
六、民间思想理念
《考城隍》中宋先生去世后考上城隍,还魂为母亲尽孝,体现了民间中的“孝道”。《长清僧》告诉人们:人要做一件正确的事,不仅是一时一刻的坚持,还应该是一辈子的永恒。《盗户》是为了讽刺当地清廷官员治政无方、昏庸无能。作者又借《骂鸭》警告那些偷东西的贼人。
我们发现,在《聊斋志异》里,百姓口中说出的故事、神话、传说等都有涉及,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民间文学是蒲松龄创作的灵感源泉,它是整部作品的根基。
志怪小说:
如托名东方朔《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葛洪的《神仙传》托名陶潜的《后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简介
汉代以后,道教和佛教逐渐盛行,鬼神迷信的说教广为流布,所以志怪的书特别多。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孔约
志怪小说
的《孔氏志怪》,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志怪”一词出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现代作家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里就专门列了《六朝之鬼神志怪》上下篇。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这里指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而作者的态度,是将怪异传说视为事实来记载。作为一个基本的概括,鲁迅的总结是正确的。但也要注意到,志怪小说的来源和实际面貌比较复杂。着重于宣扬神道,还是倾心于怪异事迹,以及小说中表现人生情趣的多寡,其间的区别还是很大。
现存志怪小说中,有署名汉人之作,主要有题为班固作的《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题为郭宪作的《洞冥记》。
以前研究者多认为出于六朝人的伪托,但近来也有提出不同意见的,对此尚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书中暂存疑。
《聊斋志异》里面有很多瑰丽的场景描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聊斋志异》也是国家教育部推荐阅读的书籍之一。所以,总体来说,《聊斋志异》还是很适合学生阅读的。在版本的区分上,《聊斋志异》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编辑更加贴心地给低年级的学生标注读音,并且附上精彩的,让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理解《聊斋志异》里所描绘的怪诞、绝妙的场面。
另一方面,《聊斋志异》被力推的原因不仅包括了其描绘场景的宏大与怪诞,更多的还在于它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作者蒲松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随后专门在乡间收集奇闻怪事,然后汇总。但是这种汇总绝对不是简单的加工,而是以笔杆为枪,通过华丽、怪诞的语言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以及官官相护、民不聊生、无处击鼓鸣冤的现实。一代文豪鲁迅也曾经表达对《聊斋志异》的喜爱与推崇,他的《从山海经到三味书屋》就曾经展示了阿长为他讲《聊斋志异》女妖的故事。这个故事,鲁迅在小时候听的时候觉得恐惧、可畏,但是在年老之后回想起来,却夹杂了对阿长的无限眷恋。
当然,也有很多学生是抱着“越可畏越想看”的心情看完《聊斋志异》全书,超出认知的害怕萦绕之际,更多的是对其文字魅力的意犹未尽以及对其鞭笞社会黑暗面的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说,《聊斋志异》可以说是一本“曲线救国”的扶正三观的书籍,它给学生的影响不只是想象力那么简单。所以,即使经过了时间的不断迭代,直至今日,仍旧有很多教师、作家推荐学生去品味这本经典书籍,去品味万般滋味的古代生活。
原文:
北平陶圣俞,名下士。顺治间赴乡试,寓居郊郭。偶出户,见一人负笈儴,似卜居未就者。略诘之,遂释负于道,相与倾语,言论有名士风。陶大说之,请与同居。客喜,携囊入,遂同栖止。客自言:“顺天人,姓于,字去恶。”以陶差长,兄之。
于性不喜游瞩,常独坐一室,而案头无书卷。陶不与谈,则默卧而已。陶疑之,搜其囊箧,则笔研之外更无长物。怪而问之,笑曰:“吾辈读书,岂临渴始掘井耶”一日就陶借书去,闭户抄甚疾,终日五十余纸,亦不见其折迭成卷。窃窥之,则每一稿脱,则烧灰吞之。愈益怪焉,诘其故,曰:“我以此代读耳。”便诵所抄书,倾刻数篇,一字无讹。陶悦,欲传其术,于以为不可。陶疑其吝,词涉诮让,于曰:“兄诚不谅我之深矣。欲不言,则此心无以自剖;骤言之,又恐惊为异怪。奈何”陶固谓:“不妨。”于曰:“我非人,实鬼耳。今冥中以科目授官,七月十四日奉诏考帘官,十五日士子入闱,月尽榜放矣。”陶问:“考帘官为何”曰:“此上帝慎重之意,无论鸟吏鳖官,皆考之。能文者以内帘用,不通者不得与焉。盖阴之有诸神,犹阳之有守今也。得志诸公,目不睹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再司簿书十数年即文学士,胸中尚有字耶!阳世所以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者,惟少此一考耳。”陶深然之,由是益加敬畏。一日自外来,有忧色,叹曰:“仆生而贫贱,自谓死后可免;不谓迍邅先生相从地下。”陶请其故,曰:“文昌奉命都罗国封王,帘官之考遂罢。数十年游神耗鬼,杂入衡文,吾辈宁有望耶”陶问:“此辈皆谁何人”曰:“即言之,君亦不识。略举一二人,大概可知:乐正师旷、司库和峤是也。仆自念命不可凭,文不可恃,不如休耳。”言已怏怏,遂将治任。陶挽而慰之,乃止。
至中元之夕,谓陶曰:“我将入闱。烦于昧爽时,持香炷于东野。三呼去恶,我便至。”乃出门去。陶沽酒烹鲜以待之。东方既白,敬如所嘱。无何,于偕一少年来。问其姓字,于曰:“此方子晋,是我良友,适于场中相邂逅。闻兄盛名,深欲拜识。”同至寓,秉烛为礼。少年亭亭似玉,意度谦婉。陶甚爱之,便问:“子晋佳作,当大快意。”于曰:“言之可笑!闱中七则,作过半矣,细审主司姓名,裹具径出。奇人也!”陶扇炉进酒,因问:“闱中何题去恶魁解否”于曰:“书艺、经论各一,夫人而能之。策问:‘自古邪僻固多,而世风至今日,丑态,愈不可名,不惟十八狱所不得尽,抑非十八狱所能容。是果何术而可或谓宜量加一二狱,然殊失上帝好生之心。其宜增与、否与,或别有道以清其源,尔多十其悉言勿隐。’弟策虽不佳,颇为痛快。表:‘拟天魔殄灭,赐群臣龙马天衣有差。’次则《瑶台应制诗》、《西池桃花赋》。此三种,自谓场中无两矣!”言已鼓掌。方笑曰:“此时快心,放兄独步矣;数辰后,不痛哭始为男子也。”天明,方欲辞去。陶留与同寓,方不可,但期暮至。三日竟不复来,陶使于往寻之。于曰:“无须。子晋拳拳,非无意者。”日既西,方果来。出一卷授陶,曰:“三日失约。敬录旧艺百余作,求一品题。”陶捧读大喜,一句一赞,略尽一二首,遂藏诸笥。谈至更深,方遂留,与于共榻寝。自此为常。方无夕不至,陶亦无方不欢也。
朝代唐代古诗宋代古诗金朝古诗元代古诗明代古诗清代古诗文言翻译
一夕仓皇而入,向陶曰:“地榜已揭,于五兄落第矣!”于方卧,闻言惊起,泫然流涕。二人极意慰藉,涕始止。然相对默默,殊不可堪。方曰:“适闻大巡环张桓候将至,恐失志者之造言也;不然,文场尚有翻覆。”于闻之色喜。陶询其故,曰:“桓侯翼德,三十年一巡阴曹,三十五年一巡阳世,两间之不平,待此老而一消也。”乃起,拉方俱去。两夜始返,方喜谓陶曰:“君不贺五兄耶桓侯前夕至,裂碎地榜,榜上名字,止存三之一。遍阅遗卷,得五兄甚喜,荐作交南巡海使,旦晚舆马可到。”陶大喜,置酒称贺。酒数行,于问陶曰:“君家有闲舍否”问:“将何为”曰:“子晋孤无乡土,又不忍恝然于兄。弟意欲假馆相依。”陶喜曰:“如此,为幸多矣。即无多屋宇,同榻何碍。但有严君,须先关白。”于曰:“审知尊大人慈厚可依。兄场闱有日,子晋如不能待,先归何如”陶留伴逆旅,以待同归。
次日方暮,有车马至门,接于莅任。于起,握手曰:“从此别矣。一言欲告,又恐阻锐进之志。”问:“何言”曰:“君命淹蹇,生非其时。此科之分十之一;后科桓候临世,公道初彰,十之三;三科始可望也。”陶闻欲中止。于曰:“不然,此皆天数。即明知不可,而注定之艰若,亦要历尽耳。”又顾方曰:“勿淹滞,今朝年、月、日、时皆良,即以舆盖送君归。仆驰马自去。”方忻然拜别。陶中心迷乱,不知所嘱,但挥涕送之。见舆马分途,顷刻都散。始悔子晋北旋,未致一字,而已无及矣。
三场毕,不甚满志,奔波而归。入门问子晋,家中并无知者。因为父述之,父喜曰:“若然,则客至久矣。先是陶翁昼卧,梦舆盖止于其门,一美少年自车中出,登堂展拜。讶问所来,答云:“大哥许假一舍,以入闱不得偕来。我先至矣。”言已,请入拜母。翁方谦却,适家媪入曰:“夫人产公子矣。”恍然而醒,大奇之。是日陶言,适与梦符,乃知儿即子晋后身也。父子各喜,名之小晋。儿初生,善夜啼,母苦之。陶曰:“倘是子晋,我见之,啼当止。”俗忌客忤,故不令陶见。母患啼不可耐,乃呼陶入。陶呜之曰:“子晋勿尔!我来矣!”儿啼正急,闻声辍止,停睇不瞬,如审顾状。陶摩顶而去。自是竟不复啼。数月后,陶不敢见之,一见则折腰索抱,走去则啼不可止。陶亦狎爱之。四岁离母,辄就兄眠;兄他出,则假寐以俟其归。兄于枕上教毛诗,诵声呢喃,夜尽四十余行。以子晋遗文授之,欣然乐读,过口成诵;试之他文不能也。八九岁眉目朗彻,宛然一子晋矣。
陶两入闱,皆不第。丁酉,文场事发,帘官多遭诛遣,贡举之途一肃,乃张巡环力也。陶下科中副车,寻贡。遂灰志前途,隐居教弟。尝语人曰:“吾有此乐,翰苑不易也。”异史氏曰:“余每至张夫子庙堂,瞻其须眉,凛禀有生气。又其生平喑哑如霹雳声,矛马所至,无不大快,出人意表。世以将军好武,遂置与绛,灌伍,宁知文昌事繁,须侯固多哉!呜呼!三十五年,来何暮也!”
译文:
北平陶圣俞,名叫下士。顺治年间,他去赴乡试,住在省城郊外一家旅店里。
这一天,他偶然出来散步,见一个人背着书箱在路上徘徊,样子像找不到地方住。陶生就上前与他搭话,那人放下书箱与他攀谈。说话当中,陶生见那人很有名士风度,心里非常高兴,就请那人与自已同住一个旅店;那人也很同意,便进了旅店住在一起。那人自我介绍说:“我是顺天府人,姓于,字去恶。”因陶生年纪稍长一点,于是就叫他兄长。
于去恶性情喜静不喜动,常一人独坐在屋里,但他的桌子上又不见书籍。陶生不与他说话,他也不做声,就一个人默默地躺着。陶生觉得这人很奇怪,便看他书箱里有啥东西;但里面除了笔墨纸砚,其它什么东西也没有。陶圣愈感到很奇怪,因此就问于去恶,于笑着说:“我们读书人,哪能临渴掘井”
一天,于去恶向陶生借了本书,自己关上门抄书,抄得非常快,一天抄五十多页,抄了后又不见他装订成册。陶生纳闷,就偷偷瞅他,见他每抄一页就烧一页,烧成的灰一口吃了。陶生越发觉得奇怪,于是便问他,于回答说:“我这是以吃代读罢了。”接着他就背诵所抄的书,一会儿功夫背了好几篇,并且一字不差。陶生十分高兴,要求于去恶传授这种方法,于说不行。陶生认为于太保守,不够朋友,就说话刺他。于去恶说:“老兄你太不谅解我了,有些事想不对你说,我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可是骤然与你说了,又怕吓你一跳,这怎么办”陶生一再请求说:“你说吧!不妨事。”于这才说道:“我不是人,而是鬼。现在阴曹中以考试任命官吏,七月十四日奉命考核考官;十五日应考的士子入场,月底张榜揭晓。”陶生又问:“考核考官干什么”于说:“上帝为了慎重起见,对无论什么样的官吏,都得要进行考试。凡文采好的便录用为考试官,文理不通的就不录用了。因为阴曹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神,就像人间有太守、县令一样。得志的人,便不再读古籍经史,他们只是以古籍当敲门砖以求取功名罢了。一旦敲开门,当上官,就全丢了;如果再掌管文书十几年就能当上文学士了,胸中哪还能留下几个字!人间之所以无才的人能当上官,而有才的人却当不上官,就是因为少者这一考试啊。”陶生听了,认为于说得很对。从此,越发对于敬重了。
一天,于去恶从外面回来,面带愁容,叹了口气说:“我活着的时候就贫贱,自已本以为死后可以免于贫贱了,不料倒霉先生又跟我到了阴间。”陶生问他是怎么回事,于去恶说:“文昌星奉命去都罗国封王,考官的考试他暂不参加了。几十年的游神、耗鬼,都夹杂在考试官里,我们还有什么希望”陶生问:“那些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于说:“就是说出来,你也不认识。只说一二人,你可能知道。譬如说乐正官师旷、司库官和峤就是那样的人。我自己想:一不能听命运摆布,二不能依仗文才进取,别又没有出入,还不如就此罢了。”说罢怏怏不乐,便整理行装要走。陶生一再挽留并诚恳地安慰他,于才又住了下来。
到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于去恶忽然对陶生说:“我要去考试了,请你黎明时,到东郊去烧上柱香,连叫我三声去恶,我就来相见。”说完就出门走了。陶生准备了酒、菜,等他回来。东方天亮时,陶生就去东郊烧了香,叫了三声去恶。不一会儿果然于去恶回来了,还领了一个少年来。陶问少年是谁,于去恶说:“这位是方子晋,我的好朋友,刚才在考场碰到,听见你的大名,很想认识一下,交个朋友。”于是他们三人一起到了住处,掌上灯,见了礼。这个少年风流潇洒,态度非常谦逊。陶生对他十分尊敬,便问:“子晋的大作,一定非常满意吧”于说:“说来可笑,场上出了七道题,子晋已作了一半了,一下看到主考官的姓名,包起东西就退出考场,真是个奇人!”陶生一面在炉子烧酒,一面问:“考场出的什么题于兄定能考个一二名吧”于去恶说:“以四书命题的八股文一篇,以五经命题的八股文一篇,这个什么人也能写;策问文体中有这样几句:‘自古以来,邪气固然很多。到了今天,奸邪之情,丑恶之态,却越来越多得不计其数;不用说十八层地狱不能都用上,就是都用上也容不下这些罪人,到底有什么办法呢有的说再增加一二层地狱,然而这样太违背了上帝的好生之心。到底是增加地狱还是不增加或是还有别的办法能堵住犯罪根源,你们可以提出建议,不要隐讳。’小弟对上述策问,答得虽不够好,但却是非常痛快。还有拟表:‘拟天魔殄灭,赐群臣龙马天衣有差’再就还有‘瑶台应制诗’、‘西池桃花赋’这三种。我自认为考场上无人能与我相比。”说罢鼓掌。方生笑着说:“这时的快乐心情,只是你自己感觉如此罢了;过几个时辰后不痛哭,才算真正男子汉。”
天明后,方生要告辞回去。陶生留他住下,方生不同意,陶生就要求他晚上回来。以后,方生一连三天竟没有来。陶生托于去恶去找方生。于生说:“不必去找,子晋很诚实,一定是有什么事,不然他绝对不会故意不来。”
太阳快落时,方生来了,拿出一卷稿子给陶生,对他说:“三天没有来,我失约了。我抄了旧诗百余首,请你欣赏。”陶生接到手里,非常高兴,马上捧读,读一句赞一声,约读了一二首,就珍藏在自己的书箱里。当晚,他们谈话谈到深夜,方生便留下与陶生一起睡下。自此以后,方生没有一晚上不来,而陶生也是一晚上不见方生,便睡不着觉,他俩亲热异常。
一天晚上,方生忽然怆惶进屋,对陶生说:“阴曹的地榜已接晓,于兄落第了!”于去恶正睡间,听到这话,立刻起来,十分痛苦,满脸是泪。陶、方二人极力劝他,安慰他,于生才止住了泪水。然而三人都心里难过,相对无语。待了一会,方生才说:“听说张桓候要来巡视,我想这可能是不得志的人造谣;若是真的话,这次考试可能有反复。”于去恶听说,脸上出现喜色。陶生问他为什么又高兴,于说:“桓侯张翼德,三十年巡视一次阴曹,三十五年巡视一次阳间,两世间的不平之事,等他老来解决。”接着起身拉着方生一起走了。
隔了两夜,于、方二人又回来。方生对陶生说:“你不祝贺一下于兄吗桓候前天晚上来,扯碎了地榜,榜上的名字,只留下三分之一。桓候逐个看了一遍余下的考卷,见到于兄的考卷很赞赏,推荐于兄任交南巡海使,很快就来车马接于兄上任。”陶生听了十分高兴,马上摆了酒席庆贺。酒过数巡,于问陶生:“你家里有多余的房子吗”陶生问:“你要做什么”于说;“子晋孤单一人,没有家,他又不忍心老麻烦你,所以我要借你的房子与他相依为命。”陶生非常同意,说:“这太好了。就是没有房子,咱们同床共寝又有何妨!但是家里还有父亲,必须先向他说一声。”于说:“早知道你父亲仁慈宽厚,十分可信,你马上就要应考了,子晋如不等在这里,就先回去怎么样”陶生留他们一起住在旅店里。等自己考完了试,大家一块回家。
第二天,太阳刚落山,就有大队车马来到门口,说是迎接于去恶去上任的。于起来向陶、方二人握手话别。对他二人说:“我们要分别了,我有一句话要说,又担心这话会给你泼冷水。”问:“有什么话”于说:“陶兄命运不好,生不逢时,这一科考中的可能性只有十分之一;下一科,桓侯巡视人间,公道可能分明些,但成功的可能性也只有十分之三;再一科考试,可望成功。”陶生听后,觉得这科没有什么希望,就想干脆不考了。于去恶说:“这不行,这是天数,就是明知考不上,也要经历一下这命中注定的艰苦。”接着他又对方生说:“不要再久留于此,今天是个好日子,我马上用车送你回去,我自己骑马去上任。”方生欣然同意,拜别而去。陶生心中迷乱,不知怎么是好,只是哭着送他二人走。遥望车、马分道而去,陶生心里十分空虚。稍镇静了一下,才后悔子晋北去他家,没有向他交待一句话,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
陶生三场考下来,考得不够满意,一路奔波回了家。进门就问方子晋是不是来了,可是家里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方子晋的。他便向他父亲详细说了在外面碰到的情况。父亲高兴地说:“若是这样的话,那客人早就来了。”原来在陶生未回家前,陶公白天睡觉,梦见一辆马车停在门前,一个美少年从车子里出来,到堂上来拜见。陶公问他从哪里来,少年回答说;“大哥允许借我一间屋住,因为大哥没考完试,所以我先来了。”说罢,要求进内房拜见母亲。陶公正推辞时,家中老佣人来报告说;“夫人生了个小公子。”陶公恍然醒来,觉得十分奇怪。今天陶生所说,正好与梦相符。才知到小儿就是方子晋来投胎托生的。陶氏父子非常喜欢这孩子,给起了个名字叫小晋。
小晋刚生下来,半夜里好哭,母亲非常苦恼。陶生说:“他若是子晋,我见了他,他就不哭了。”可是当时有旧风俗,刚生下来的孩子不能见生人!所以没有让他们相见。后来,因孩子哭得实在不能叫大人忍受了,才叫陶生进屋看他。陶生对孩子说:“子晋不要哭,我回来了。”小孩正哭着,听到陶生说话,马上就止住了哭声,直瞪着眼看陶生,像在辨认他一样。陶生用手摸了一下他的头顶,就出去了。
自从陶生去看了小孩儿以后。孩子再也不哭了。过了半月,陶生就不大敢见他了;因为一见他,小孩就非要陶生抱着不行;不抱,就哭个没完。陶生也越来越喜欢他。小晋长到四岁,就离开母亲跟陶生一块睡。陶生出去有事,他就装作睡着了,一直等陶生回来。每天陶生都在床头上教他读《毛诗》,诵诗的声音呢呢喃喃,一晚上背会四十行。拿原来方子晋的诗教给他,他非常乐意读,一读就能记住。再试其它诗文,他就记不住了。八九岁时,长得眉眼明亮,很像方子晋的模样。
后来,陶生两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丁酉年,考场作弊事件被揭发,考试官大多数诛杀或贬职,考试作弊的事得到肃清,原来是张桓侯下界巡视的结果。陶生下一科中了副榜,接着成为贡生。陶生此时对前程已灰心,便隐居乡间,一心一意教小弟弟读书。经常对人说:“我有现在这样的快乐,当官也不换。”
想要看懂原版的聊斋志异,必须要会一些文言文,但不用到精通的程度,因为聊斋志异当中的文言文都比较闲钱易懂,毕竟这是一部世俗小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并没有多高,而小说写出来就是给大众观瞧的,所以在文字方面聊斋志异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写出来的都是一些大白话,就算不懂文言文,通过几个字进行揣测也能够明白整句的意思。
因为聊斋志异毕竟是一本光怪陆离的小说,他不是什么专业的书籍,也不是什么佛经道经,所以阅读起来并不会有任何麻烦,但是想要看懂这本小说,还要了解一些民间的俗语和一些成语的意思。
因为古人在写作的时候,通常会加入一些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大多数都是由成语或者名言警句组成,而这些东西都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如果对文言文一窍不通的话,很难从字面上解答这些成语的意思
除了聊斋志异以外,其他的古文和古籍在阅读的时候,也需要懂一点文言文,但是这些文言文并不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可能只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就能够得知一些文言文的意思,在阅读量到达一定等级之后,就算没有学习过文言文的人,也可以熟读文中的含义。
而且我个人觉得文言文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字叙述形式,它不仅有着传统的古色古香,更是用几个字就能够表示大量的意义,所以多读一点文言文的著作是没有任何坏处的。
本文2023-08-06 04:12: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