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课标河北2012年卷子上的文言文和古诗文不是必修里的,是哪儿的呢,大纲里也没说
河北省使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
2006年以来,历年高考的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部分都不是课内的,是从众多古籍中节选的,其中出于二十四史的较多。
必背的课内古诗文,只用在默写题中。高考必背的古诗文篇目,每年在3月份左右公布,请关注。
高考还是考选修部分的内容的。
我是03级毕业生,我们是在大三的时候分专业方向,有汉语言文学,文秘,对外汉语三个方向,自己按喜好报名,如果人数多就按成绩来分,基本对外汉语成绩高点,其次是汉语言,最后文秘。
对外汉语对英语要求相对较高,因为它有汉语教学的方向,教外国人汉语;还有语言学的应用也属对外汉语,基本侧重对语言的研究;汉语言文学侧重文学,考研方向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侧重理论)、古典文献(古籍的整理,文献的考究)文字学等;文秘侧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相对较少。
高中生学文言文是让我们对中国的古代文学有个初步了解。大学则是进行深入。(如果是读文学院)。身为中国人,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和历史是必要的。如果你学进去了,你会感受到文言文中蕴含的魅力。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不足,高中生则恰恰合适。如果不这样作为必修科目,那我们国家古代文学又怎么能让它好好地传承下去呢?
所以,好好学它吧。不止是为了考试。这是我们国家新一代人的责任。
「杨寿良」
2018年全guo高kao语 文卷关于《精卫词》的两道考题出错了!本文作者研究指出,《精卫词》是王建对于精卫填海故事的全新评价,体现出了王建关爱自然万物的生命意识,蕴含着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刻体认及悲悯情怀,出题人对该诗的理解有偏差,所以才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王建是中唐有名的诗人,其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辛文房《唐才子传》赞其“工为乐府歌行,格幽思远”[1]。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亦有“元白张王皆古意”之赞。
王建出身寒门,深忧黎民,长怀悲悯之心,是中唐时期富有民生情怀的诗人之一。他历经艰辛,饱受磨难,写下层人民生活,写行旅见闻,写宫女的生活与情感,诗作“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2],同样可以作为研究中唐历史的参考。他的《精卫词》,就是一首体现出他悲悯情怀的诗歌: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
这首诗见于《全唐诗》第二百九十八卷、《王建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一(第五页),《王司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四库唐人文集丛刊”)卷二(第一三页)。可惜由于前人对此诗研究、提及者不多,故一直鲜有对此诗作准确精当之解读与评析者,而网络上谈及这首诗的文字又多有舛误,实乃缺憾。本文拟对王建《精卫词》作深入细致的解读,以期对我们今人研究王建及其创作有所贡献。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一个问句。开篇设问,本很平常。通览王建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王建常用这样的疑问句式。如:
“戴胜谁与尔为名?木中作窠墙上鸣。”(《戴胜词》)
其句式就与《精卫词》首句完全相同。类似的还有: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乌夜啼》)
“空城雀,何不飞来人家住?”(《空城雀》)
“新燕新燕何不定?东家绿池西家井。”(《春燕词》)
这首诗通篇都是以诗人向精卫告白的口吻写成,开篇即向精卫发问:“谁让你填海的呢?”这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这里就要提一下世人耳熟能详的“精卫填海”的故事。
该故事最早载于《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3]
张华《博物志》亦云:“有鸟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故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4]
这个故事世代流传,也是唐代诗人们屡屡歌咏的题材。李白就屡次提及。他的《登高丘而望远》云:“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江夏寄汉阳辅录事》也感慨:“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寓言》诗之三亦有“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之慨,对精卫填海并不怎么赞同。
岑参也有一首诗《精卫》:“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岑参看到海鸟飞翔,便想到了精卫积怨填海的故事,感慨精卫“力微竟不成”。
顾况在《龙宫操》也提到精卫填海:“龙宫月明光参差,精卫衔石东飞时,鲛人织绡采藕丝。翻江倒海倾吴蜀,汉女江妃杳相续,龙王宫中水不足。”精卫填海的故事,给唐代诗人们带来了诸多的灵感和感慨(篇幅所限,本文对唐前及唐后提及精卫填海的诗作,兹不赘述)。
王建对“精卫填海”故事及李白等人写精卫的诗篇自然不会陌生。对于传说中精卫填海的动机,他非常清楚,这首诗就是他个人对于精卫填海故事的新思考。
诗的第二句是“海边石子青磊磊”。这个“磊磊”是石头纷然堆积的意思。“石磊磊兮葛蔓蔓”(《楚辞·山鬼》),“青青陵上栢,磊磊涧中石”(《古诗十九首》)里的“磊磊”都是石头堆积的样子。
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是谁让你填海的呢?海边的石子纷然堆陈,你是衔不完的呀!——王建此诗开篇就向精卫发问,表示他对精卫填海行为的迷惑不解,乃是要对精卫填海作另一种评价。
我们继续来看看诗人王建是如何评价“精卫填海”的。
第三、四句:“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这里的“但得”是“假如可以”、“倘若能”的意思。“枯池”是干涸的池塘。左思有句:“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咏史》),李白《古风》之五十九首也有“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第五九首)之句,司空图《杂题二首》:“鱼在枯池鸟在林,四时无奈雪霜侵。”看到这些诗里的“枯池”,首先令人想到的是:无水后的池鱼怎么办?“鱼龙”二字,《王建诗集》该诗注曰“一作鱼鳖”。这两句诗是站在海中鱼龙(鳖)的角度问精卫:假如你把大海填平,使其成了枯池,那海里的鱼龙(鳖)等生灵该到何处安身?这一“换位思考”,委实令人耳目一新。
第五、六句:“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这里的“口穿”意为口被磨破。王建《夜闻子规》亦有“子规啼不歇,到晓口应穿”之句。子规口穿是因不住啼叫而至于流血,精卫口穿则是一次次衔石子草木填海所致。“空”有“徒劳”之义。精卫徒劳地衔石子填海,不仅把嘴都磨破了,还把西山上的草木枝叶啄得残缺不全了。——你为纾一己之私愤,何以殃及山中草木?诗人站在草木的角度,指出精卫填海给山中草木带来的灾殃。这句“山中草木无全枝”表达的乃是对草木的惋惜之情和对精卫的劝责之意。
第七、八句:“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朝暮劳碌,精疲力竭,困倦羽折,时有堕水,对自己也是毫无益处!这也呼应了首句的发问“精卫谁教尔填海”——既然于己身、于他物皆无益处,你又何必如此执着地填海呢?
如果着意于苛责精卫填海之“徒劳无益”,便有功利化之嫌。毕竟“精卫填海”体现出的“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语)的“励志”作用已经深入人心了。诗人不能为求新异而故作惊人语。因此,诗人没有否定这种勇毅的精神,而是理性地审视精卫为了个人遭遇而愤怒复仇的欲念和动机,指出这种复仇不仅于事无补,更给诸如“鱼龙(鳖)”和“草木”等众多的生命体造成了伤害,因而是不足取的。他在诗的末尾两句,笔锋一转,将诗意再次升华——
最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诸多唐诗注本难见对这两句诗的解释。
对这两句诗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西山的石头没有被你搬尽,东海也没有被你填平,我宁愿能替当年的女娃去死,让女娃还活着,这样就不会有精卫填海的事情发生,东海的鱼龙和西山的草木也就不会因此受到伤害了。”这里的“子”是对精卫的尊称。
只可惜今人理解这两句,多有错误,不知道这两句诗乃是王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舍身利他情怀的体现。
以现代观念来看,《精卫词》是颇具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理念的诗作。诗人从关注“小我”的生死与复仇,而升华到关爱自然、生命的“大我”的“大爱”境界,使得对“精卫填海”故事的审视更为深沉、博大、慈悲。
在王建的其他诗作里,也常在诗歌末尾表述其关爱民生、慈悲济世的“愿”。如《水夫谣》的最后是:“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惟愿没有激流险滩,让水夫可以减少逆风牵船的辛苦。
对于友人,他说:“愿君去丘坂,长使道路平。”(《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对于征人,他借征人妻之口说:“愿身莫著裹尸归,愿妾不死长送衣。”(《送衣曲》)在《送宫人入道》中,他对宫人说:“发愿蓬莱见王母,却归人世施仙方。”希望宫人能从王母那里拿到仙方,好救护世人疾病;在《春燕词》里,他以“辛勤作窠在画梁,愿得年年主人富”表达对春燕的关爱。诗人祝愿房屋主人年年富裕,不会卖房拆屋,让春燕能在这家屋梁上有稳定的巢穴。——这类的愿望,跟《精卫词》里对鱼龙(鳖)草木的关爱一样,都表现出诗人慈悲、宽爱的情怀。正是有了这样的爱,《精卫词》才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精卫填海”故事的新解,而让读者领受到比精卫填海蕴含的仇恨更为博大、悲悯、深邃的精神。
偶见2018年普通高deng学校招sheng全guo统yi考试shi卷(使用地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有以《精卫词》为内容的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参考答案是:A。
根据这个参考答案,命题者认为,诗人对精卫填海的动机并没有任何的怀疑、不解和否定。——这显然是不确的。通过前面对该诗的解读,我们知道,诗人开篇即以提问的方式对精卫愤然填海的动机表示了不解和质疑。而本诗中的颠覆与升华,也正是从这个“提问”开始的。参考答案A显然是错的。
再来看这一题的B选项: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只有这个选项对该诗的理解和解释是不错的。
C选项说: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这一表述也不正确。第5、7、8句确实写出了精卫填海的艰辛,但命题人忽略了很重要的第6句——“山中草木无全枝”,这一句表现的则是诗人对被精卫啄得“遍体鳞伤”的西山草木枝条的惋惜之情。
D选项: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元白张王是有唐一代新乐府运动之旗手,他们新乐府诗歌创作在语言上的共性确是质朴平易。张籍说王建“赋来诗句无闲语”(《赠王秘书》),对他的遣词是很推崇的。《精卫词》立意之深邃独到,语言之细密精警,则在《观刈麦》之上。倘王建这首《精卫词》委实如白居易《观刈麦》那般“质朴无华,平白如话”的话,又岂会引起语文考试命题人之误解与曲解呢?
再看紧接着的第15题: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解读,我们知道整首诗都是以诗人的口吻写的。所以准确的回答应该是“不同意这种解读”。
但参考答案给出的却是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的两个“解答”: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首先必须要明确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如果答同意,要从精卫的角度作答,作者想要表现的是精卫填海的诚意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如果答不同意,要从作者的角度作答,本诗是对精卫的咏颂,对精卫填海事业中的辛劳与苦痛,作者既充满敬意又饱含同情,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精卫的生命,帮助精卫完成填海事业。
命题人列出了貌似具有开放性的“同意”和“不同意”这两类答案,表明命题人认为将最后这两句诗理解为作者或精卫的口吻都不算错。我们知道,对于一首诗,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是怎么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理解呢?
答案“观点一”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的“子”解释为“子孙后代”,将这首诗理解为诗人支持精卫一直填海,“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将“精卫填海”当成“愚公移山”的类似版本了。不仅忽略了三四五六句的意思,还严重偏离了整首诗的原意,在逻辑上也是根本讲不通的——诗人对鱼龙草木的处境已经十分担忧了,怎么会忍心一直填下去呢
答案的“观点二”将“高山未尽海未平”理解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将“我愿身死子还生”理解为“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更是曲解了原诗。精卫填海的故事既未说精卫在填海过程中死去,亦未说精卫填海的行为后来终止,诗人“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又是为何?又有何用?——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首诗并不赞同精卫填海,而是希望精卫为鱼龙草木的生命考虑而停止填海。——令人遗憾的是,命题人给出这样两个不同的答案,显然没有读懂这首诗。不仅没有读懂,还要求考生:选“观点一”要从精卫的角度来答,选“观点二”要从作者的角度来答。尽管诗无达诂,但诗人的基本观点和视角,其实已经是明确了的,这样强作别解,就不合适了。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对王建评价颇高,说“古乐府当学王建”,并指出《精卫词》等篇“有古作者之风”[5],堪称王建之知己。辛文房评王建:“建才赡,有作皆工。盖尝跋涉畏途,甘分穷苦……又于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官况之作,俱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6]从这首《精卫词》来看,王建确实做到了“道人所不能道”。而命题人给出的答案,也确实做到了“道诗人所不曾道”。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论张王乐府“心思之巧,辞句之隽,最易启人聪颖……”王建的诗作与精神,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今重读《精卫词》,不禁对他敢于颠覆前人见解,表达新意的创举叫好,也更为他诗中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理念而赞叹。假如对这首诗有了深入研究和准确解读,它对今人当会有更大的启迪。这或是目前研究、解读王建《精卫词》的现实意义罢?
此为一家之言,愿就有道而正焉。
注释
[1]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
[2]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
[3] 郭璞传,[清]郝懿行笺疏,张鼎三、牟通点校,张鼎三通校:《山海经笺疏》,齐鲁书社,2010年4月,第1版,第4777页。
[4] 张华著,唐子恒点校:《博物志·第三·异鸟》,凤凰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第33页。
[5] 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引自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附录二 王建研究资料·评论》,巴蜀书社,2006年6月,第1版,第559页。
[6]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
2018年12月16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只看见世界名流、富商名人光鲜亮丽的荣誉和名气,却时常忽略了他们在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辛劳。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今的高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努力学习,只为在持续三天的高考中博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01
前几年就有这样一位奇才,在2010年江苏高考中以文言文作文,震撼了阅卷组老师,最后拿下满分,他也因此一鸣惊人。满分作文一公布,全网开始疯狂搜索转发这篇清新脱俗的作文,各媒体记者也是蜂拥而至,对这位古文奇才进行采访。这位古文奇才究竟是谁?他是如何做到以文言文的体裁写下这篇文章的呢?
这位满分作文作者名叫王云飞,在2010年作为江苏的一名考生参加高考,江苏高考的命题作文为《绿色生活》,而王云飞通篇以古文说明当今大众生活中的环境破坏问题,此篇作文除了文言文体裁这一大亮点之外,其作文思路也十分清奇——作者幻想回到曾经的农耕时代,并将今昔对比,十分贴切主题。因此,撇开文言文体裁不谈,该文章的构思也是大多数考生想不到的,是名副其实的高分作文!
当阅卷老师批改的到此作文时,由于通篇的文言文体裁,它被当成“怀疑卷”,后经阅卷专家组核实,该作文的确为原创作文。阅卷老师表示:“这位考生在文言文方面的造诣相当深,不仅才思敏捷,并且运用十分得体,甚至难倒了古典文献学硕士。”全篇虽然没有达到标准要求800字,但其中却有三十余字连阅卷组老师都不认识,如“牛湩”、“豜豭”等。就此篇文言文作文,阅读组作出的注释就有四大页之多,写下了两千字之多的译文。其实,“牛湩”就是牛奶的意思,而“豜豭”也只是形容公母性别的意思。不少网友在参考了译文之后不禁感慨到——读过大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啊!
02
王云飞在高考中一鸣惊人的表现,可见他在古代文学方面作了超乎常人太多太多的功课。对王云飞来说,兴趣就是王云飞学习和运用古文最好的老师。据媒体采访了解到,王云飞从小便对国学教育情有独钟,对唐诗宋词更是如痴如醉。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王云飞表现得和其他人迥乎不同——当其他同学都在打闹嬉戏的时候,王云飞始终端坐在课桌前,阅读《资治通鉴》、《史记》等古典文学著作。
王云飞兴奋地说到,每当自己遨游在古典文学的知识海洋之中,心平气和的感觉令他十分享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古典文学对王云飞来说,是一种精神财富,同时,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因此,王云飞认为,阅读了解古籍不只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王云飞“火”了之后,各知名高校争先恐后地向其抛来橄榄枝,其中就包括了“文科生的天堂”——北京大学,了解到王云飞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东南大学对王云飞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然而,王云飞作为理科生,表示更愿意在工科方面付出努力,为国家的产业发展事业贡献力量。这使得一向以工科实力见长的东南大学十分心动,而王云飞的高考成绩也是超过了一本线,于是,东南大学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迅速办理了一系列招生手续,预录取这位有志以工业报国的“古文奇才”,至此,北京大学不得不遗憾地放弃这位爱好古文的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1年,同样出自江苏考生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也是以文言文的体裁构思立意的,时隔九年,江苏高考中再出文言文作文《绿色生活》。如今两篇作文皆被当作文学教育的典范。江苏频出古文才子,江苏高考得以备受关注,江苏的教育事业也逐渐闻名全国。
结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王云飞的高考故事诠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定理——只有当我们脚踏实地付诸努力,厚积而薄发,才能在关键时刻采摘到胜利的果实。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如月影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真不知道那些曲解这话的SB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P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有人说古时候的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盛世,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贫乏得可怜,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渐渐迎来了文艺复兴,迎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到了近代我们反而远远于西方这些小字辈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恶毒的训诫啊!它象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的思维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所作为的苗子。但反过来看看,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我们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吗?这本身就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就没想想,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又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笑的是,这句话我们竟然就这样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这最后该伤心的,是孔老先生呢?还是我们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歪曲程度:7
反面影响:9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句话的整个演变过程,我宁可相信是无意的,否则也太缺德了,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这无意的一个讹传,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天天看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歪曲程度:9
反面影响:5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现今女权主义抬头,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便立时变成了女权精英批判者们群起而攻之的绝好靶子,看看,这就是你们中国男人歧视咱女性的最初起源,孔夫子这老混蛋啊!害我们女性被压迫了几千年啊几千年,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哪,我们要顶上半边天再抢他们的半边~~天!一时间,群情激愤,凶狠异常,热闹非凡。但各位姐姐们阿姨们姑奶奶们,且听如月影说两句话,你们把这罪过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却是大大地冤枉了他了。
先根据当年老孔的处境,提出一个疑问:“孔老先生当时,为什么要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任何人说话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当然,除了疯子,而我们的孔老先生应该不是疯子吧?而且这位孔老先生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边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这个说法,实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GO,GO,GO!”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你看,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所以我们的女性同胞们,你们要清楚,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你们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是谁误传了这句话,让我们可爱的女性同胞被压迫了几千年之久呢?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如月影要帮孔老夫子平反,自然也要再帮你们找到一个真正的罪魁祸首,让你们发泄出那几千年积下的怨恨(怎么说着说着象鬼片了-_-!),好了,拉回正题,西汉的时候有一位所谓的“大儒”董仲舒,此人大力主张“夫为妻纲”,就是这个家伙,借孔子的一句话断章取义,给广大的中华妇女头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锁。看看这家伙在《基义》一书里提出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这东西就是一为讨好历任统治者的马屁之作。“君为臣纲”,为历代皇帝所接受,渐渐形成了封建统治的一套准则,而“夫为妻纲”,则为历代男人所推崇。这“纲”是什么意思?君为臣纲,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知道这个“纲”的厉害了吧?你想想,各位苦命的女子没嫁人前都一可人的窈窕淑女,本来身份平等,嫁了人,就得时刻提心吊胆地按着老公的这个“纲”过日子,这三纲五常,束缚了中国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歪曲程度:6
反面影响:9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是庄子说的,八卦一下,庄子此人,实在是如月影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他的思想和性情,都非常十分很特别对我胃口,什么大家不爱听这些?那算了,本来想抖点猛料让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我这个好同志的……好了好了别扔鸡蛋,我说正事还不行吗?好,先来看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得最多呢?第一,是图书馆,第二,是全国各个小学的后墙上,按照现在人们的普遍理解,这句话实在是学习励志类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这比什么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都来得有气势多了,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学子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读那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动力啊,偶像啊,庄子七老八十还能说出这么振奋人心的话,咱年轻的小辈正当青春,怎么能输给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读书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
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你当我是SB吗?这样会搞死自己的捏~~庄子是一个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洒脱人物,他认为人吃个饭,饱了就行,没什么必要追求奢华,穿个衣,别冻着就行,实在不需与什么人攀比。同样,学问也是如此,学够了就行,学以致用,学问学来就是为了用,你一个人再牛B,还能全部用到这世间所有的学问?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学老学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拿来学这是干啥呢?时间都被你拿来学习了,还怎么有时间把学到的东西拿来用呢?这不就跟吃饭是为了炫耀穿衣是为了攀比的人一样,完全本末倒置了吗?所以他老人家就在《养生主》一书中给后世陷入这个怪圈的书呆子们提了个醒,你们这样苦学盲学乱学通学,对身体不好滴,会搞死自己滴~~
当然,庄子的这句被人误解的话,其实并没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么大,读书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必须的,但咱们要记得自己把握好,有个度。你就算用半辈子武装得自己学富五车,却发现很多知识你根本用不上,这不浪费了么?庄子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人能比自然更大,这是他所有的话中唯一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就算我们拿现在的世界观来衡量一部《庄子》,仍能发现他的学说里,有许多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可叹的是,就是这么一位崇尚自然的思想家,他一句劝解读书人适可而止循序渐进的话却被一些叫嚷着“人定胜天”的人当成了激励年轻人拼命读书的名言来供着,科举改成了高考,八股改成了应试教育,于是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可素质却一年比一年低下,最后整黄了吧?你看现在大学文凭都和废纸没什么两样了,这帮人还不醒悟,还是继续读,读完大学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完博士读博士后……读完出来一看,嘿,好象我已经老了捏,很多知识也用不着捏,这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么?最后再说一句私人的牢骚话,最近我去图书馆,总看见一帮老头老太太天天在那侯着,一见有啥免费的学习班就往里钻,也根本不管别人老师是教着什么,各位老爷爷老奶奶们,听我这个后辈说句话,您们这不瞎捣蛋么?赶时髦啊?摆个性哪?想让我们称赞下您啊?还是真打算活到老学到老啊?自个儿细细思量一下有什么意义么?能不能腾些地方给些真正需要的人进去?M的连“量子力学基础浅谈”都有街道的老大妈在里边占着位置,我真是无语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3
6、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说点轻松点的吧。
沿着伟大的思想家庄老爷子的足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条咱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相濡以沫”。
说起这句话,其实大有来头,我想大家都听过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吧?江湖,这个“江湖”是从哪儿出来的呢?很多人以为最初是古龙小说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不然,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便是在庄子说“相濡以沫”的这句话中。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我们口口声声说的“江湖”就是这么来的,没想到吧?做下小广告哈,欢迎观看点评在下拙作:小说《书江湖》,不是什么特别牛B的书,主角比佐罗牛B一点而已,现正联系出版或许不日上市,先搜索来看一下也可以~~
恩,恩,回来,相濡以沫,多美的情景,虽然这并不是爱情最理想的状态。当年街道居委会的老大妈就算再没文化,这句话肯定是会说的,在我们的父辈那个婚姻靠组织介绍的年代,这句话支撑了多少性格各异,却本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个榜样啊,只是当年没曾想,只是当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撑,为什么却不干脆洒脱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对方放开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
相濡以沫,这句话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有个大学的同学,是个陕西的女孩子,她在上学时找了个陕西的男朋友,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当然包括了身体,可是那个懒惰的男朋友对她很不好,常打她骂她象佣人一样地指使她,却又根本离不开她,我们惊奇的是,她竟然一直默默忍受了下来,一忍就是四年,我们忍不住问她,你们过得这么辛苦这么难受,为什么还要在一起呢?她却这样回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然在一起不是很快乐,但这不就是相濡以沫吗?”
我无言,这能算是相濡以沫吗?为什么明明外边有更大的江湖,更宽广的天地,为什么明明知道知道自己有更好的未来,却要把双方都绑在一起,不开心地继续过下去呢?我们都身处一个传统思维占据非常强势地位的社会,一句相濡以沫,不知道让多少爱情做了这种传统思维的牺牲品。其实想一想,如果自己都不开心,别人的称赞又能怎么样?如果自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天地,别人的指责又能怎么样?唉,说大了,有点没边没际,父母也教育过我劝合不劝分的道理,这话题也到此为止吧,劝合不劝分,相濡以沫啊,原来我也不能免俗。
只是叹息一声,我们都没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来后边,还可以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歪曲程度:--
反面影响:--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标准的无政府主义宣言,标准的对社会不满。这句话在各种愤青的文章中,在当前下三流的网络YY小说里那是随处可见,主角通常是弱小无助,饱受压迫和不公,于是有一天突然醒悟,大喊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立时或悟道飞升,或肉身成佛,或从一个人人可以欺负的小瘪三变成一方霸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基本上,这些孩子的思维都可以总结为一种抑郁太久的被压迫感大爆发,就好象连老天都欠了他们个十万八万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这帮无政府主义的家伙又没胆子喊出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更牛B的话,更不敢扯出个大旗子大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最后,只好喊一喊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表达一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说实话,其实我挺同情这些人的,无政府主义没什么了不起,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过无政府主义的阶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没有青春,我也经历过那种思想特别冲动觉得这世界上谁都跟自己过不去的时代,不同的是现在我知道了怨天尤人一点用都没有,社会是不公平,社会就是这么吊不公平,如果你觉得社会不公平,你只有自己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但就算我非常理解他们的青春年少,我还是有必要得跟这些后辈们说一句,你们这句话,其实恰好用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根本不是你们从字面上理解的,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也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所谓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你们推崇的这句话,它的原意中根本没有你们所需要的压迫与歧视,却恰恰相反,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为什么现在你啃着干面包,别人却吃着海鲜大餐?孩子,在大叫不公平之前,为什么你不想想你是否和他流过一样的汗水?如果想不通,也行,那就别想了,为什么你不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稍微扭转一下这样的“不公”?只是大叫着不公平大叫着没天理大叫着等着天上掉个馅饼下来补偿你的委屈你的遗憾你正损失着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有用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本文2023-08-06 04:15: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