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解释的男女宝宝名字参考 怎么起名寓意聪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带解释的男女宝宝名字参考 怎么起名寓意聪明,第1张

带解释的男宝宝名字大全

高杰 (男孩名字):高超杰出。 典籍出处:南朝 梁 沉约《七贤论》: 神才高杰,故为世道所莫容。

力勤 (男孩名字):勤劳,勤勉。 典籍出处:汉 王充 《论衡命禄》:命贫以力勤致富。

小胥 (男孩名字):古代官名。 典籍出处:《周礼春官小胥》:小胥掌学士之徵令而比之。

名德 (男孩名字):指有名望德行的人。典籍出处:《旧唐书昭宗纪》:关东藩镇,请除用朝廷名德为节度观察使。

义民 (男孩名字):贤人。 典籍出处:《书多方》: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

沧海 (男孩名字):大海。 典籍出处: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观德》: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流之宗沧海也。

若华 (男孩名字):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 典籍出处:《楚辞天问》: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祖泽 (男孩名字):祖先的恩泽。 典籍出处:清 曾国藩《日记省克》:或者祖泽尚厚,方兴未艾,且喜且惴惴也!

奋翼 (男孩名字):奋翅,多以喻人振奋而起。典籍出处:汉 贾谊《鵩鸟赋》:鵩廼叹息,举首奋翼。

励志 (男孩名字):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 典籍出处: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

澄莹 (男孩名字):清澈透明。 典籍出处:唐 吴筠《步虚词》之十:澄莹含元和,气同自相亲。

全忠 (男孩名字):保全忠贞。典籍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论》: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桥山 (男孩名字):山名。 典籍出处:《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崩,葬桥山。

承志 (男孩名字):继承大志。 典籍出处:《韩诗外传》:可谓见始知终而承志矣。

翕赫 (男孩名字):显赫。典籍出处:《北齐书方伎传皇甫玉》:闻赵道德之声,曰:‘亦系属人,富贵翕赫,不及前人。’

祖德 (男孩名字):祖宗的功德。 典籍出处:《管子四称》:循其祖德,辩其顺逆。

和悦 (男孩名字):和颜悦色,和蔼。典籍出处:《汉书匡衡传》:正躬严恪,临众之仪也;嘉惠和悦,飨下之颜也。

灏博 (男孩名字):渊博,广大精深。 典籍出处:清 褚人获《坚瓠广集王文安前因》:文公仪表俊伟,学问灝博。

徽文 (男孩名字):盛美的文德。 典籍出处:南朝 宋 殷淡《宋章庙乐舞歌章德凯容乐》:翊载徽文,敷光崇庆。

琬琰 (男孩名字):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典籍出处:汉东方朔《七谏自悲》: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

乘胜 (男孩名字):趁着胜利的形势。 典籍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凯歌 (男孩名字):唱胜利之歌。 典籍出处:晋 崔豹《古今注音乐》: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

磐礴 (男孩名字):雄壮,宏伟。典籍出处:晋 郭璞《江赋》: 虎牙嵥竖以屹崒, 荆门阙竦而磐礴。

耀灿 (男孩名字):光辉灿烂。 典籍出处: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更睹往日耀灿庄严之希腊 ,如所作《不信者暨《堂祥》二诗中,其怨愤谯责之切,与希冀之诚,无不历然可徵信也。

雁鸿 (男孩名字):指音讯,书信。 典籍出处:明 高明《琵琶记拐儿绐误》:只怕豺狼纷扰路途间,雁鸿怕不到家乡。

墨程 (男孩名字):程文墨卷。典籍出处:《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本坊敦请处州马纯上先生精选三科乡会墨程。

三德 (男孩名字):三种品德。 典籍出处:《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美泽 (男孩名字):深厚的恩泽。 典籍出处:宋 沉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世名 (男孩名字):世间的名望。 典籍出处:宋 苏辙《岁莫》诗之二: 初犹重世名。

坦承 (男孩名字):坦然,直率。

微熹 (男孩名字):指阳光不强烈。

雅厚 (男孩名字):纯正宽厚。典籍出处:《新唐书张弘靖传》:弘靖字符理,雅厚信直,以荫为河南参军。

毅勇 (男孩名字):忠毅英勇。 典籍出处:《旧五代史梁书安王友宁传》:加特进、检校司徒,赐号‘迎銮毅勇功臣’。

东轩 (男孩名字):住房向阳的廊檐。典籍出处:《文选陶潜<杂诗>》:啸慠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响合 (男孩名字):乐声谐和,比喻相处和睦。典籍出处:宋 梅尧臣《答三韩见赠述诗》:君家好兄弟,响合如笙丛。

雍平 (男孩名字):升平,太平。典籍出处:《新唐书刘洎传》:且今之雍平,陛下力行所至耳。

宗仪 (男孩名字):指有关宗庙的典章礼仪。典籍出处:汉 蔡邕《宗庙迭毁议》:不知旧有宗仪,圣主贤臣所共剏定。

遐致 (男孩名字):高远的情致。典籍出处:宋 王令《书怀寄黄任道满子权》诗:伊余有遐致,久此困俗械,尝思摆绝去,自放出世外。

朗诣 (男孩名字):通达,豁达。 典籍出处:《晋书羊玄保传》:卿二贤明美朗诣,会悟多通,然弘懿之望,故当共推羊也。

善心 (男孩名字):善良的心,好心肠。 典籍出处:《荀子乐论》: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晃朗 (男孩名字):明亮的样子。 典籍出处:晋 潘岳 《秋兴赋》: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

俏俊 (男孩名字):俊俏,漂亮。 典籍出处:沈从文《绅士的太太》:风流俏俊,代行主人的职务。

诚怀 (男孩名字):诚心。 典籍出处:宋 王安石《赐判汝州富弼乞假养疾诏》:如顺诚怀,勉绥吉禄。

嶒嵘 (男孩名字):不平凡。 典籍出处:清 陈维崧 《南柯子席上赠让侯》词:萍梗成遗叟,嶒嵘任老兵。

曦景 (男孩名字):阳光。 典籍出处: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晋水》:水侧有凉堂,结飞梁於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

木天 (男孩名字):指宏敞高大的木结构建筑物。 典籍出处:宋 孙升《孙公谈圃》卷中: 以其余材建五岳观,世犹谓之木天。

鹰笛 (男孩名字):笛名。

仁贤 (男孩名字):仁人与贤人。典籍出处:《孟子尽心下》: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名利 (男孩名字):指名位和利益。

希圣 (男孩名字):效法圣人,仰慕圣人。典籍出处:三国 魏 李康《运命论》:文章之贵,弃于汉祖,虽 孟钶、 孙卿 ,体二希圣。

带解释的女宝宝名字大全

在战国时期,燕国是最偏北的诸侯国。燕国之南为齐国、赵国和中山国,燕国之北为东胡。

在这种情况下,燕国为了防范南边齐国、赵国和中山国的进攻,以及北边东胡的骚扰,便分别在国土的南边和北边修建了南北两座长城。

关于这两座长城的具体修建时间,在古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史记·张仪列传》中,秦相张仪游说燕昭王时说:“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

这里张仪所说的长城指的就是燕南长城。为此,从这里推断,燕南长城的修建时间,应该在燕昭王以前。

而至于这座长城的分布,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记载,应该起于河北省易县西北太行山下,沿古易水北岸东南行,经徐水、安新至雄县。再东南行于文安、任丘之间,至大城县西南子牙河,长约500多米。

历史上,因为这条燕南长城由易水堤防扩建而成,所以它又称为“易水长城”。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按榜中名次排列)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为了让大家更好记住他们有个顺口溜:韩(韩愈)柳(柳宗元)加欧阳(欧阳修),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并曾(曾巩)王(王安石)。

韩愈,字退之,号荆州。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

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 东乡县 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迫,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曾巩也擅长写诗,有400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迫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曾巩的诗作,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为人们所注意。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20000多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故能“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惟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状》,见《元丰类稿》卷末)。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宋元学案》云:“陈无己(师道)好学苦志.以文谒曾子固,子固为点去百十字,文约而义意加备,无己大服。”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 曾巩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后,《续稿》、《外集》散佚不传,今仅存《元丰类稿》 50卷。又世传《隆平集》30卷旧题曾巩撰,前人考订系出于伪托。

选我

揭傒斯(1274~1344)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人。家贫力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馆,諡文安,著有《文安集》,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揭傒斯 生平

揭傒斯幼年家境贫苦。其父揭来成是宋朝的一个“拔贡”,母亲黄氏。5岁从父就读,刻苦用功,昼夜不懈,十二三岁博览经史百家,至十五六岁时已是文采出众,尤其擅长诗词、书法。年纪差不多的人,均敬佩他,拜他为师。

揭傒斯青年时期,远游湖南、湖北,讲学谋生,直至39岁。一些名公显宦很器重他,湖南宣慰使赵琪素把揭看作“知人”,说他将来必为“翰苑名流”。湖南宪使卢挚、湖北宪使程钜夫也非常赏识他。程钜夫称揭傒斯为“奇才”,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他为妻。

元皇庆元年(1312年),程钜夫(字文海)在朝做官,其公馆设在宫廷门前。揭傒斯常居馆内少出,执主宾之礼十分谨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程钜夫的肺腑亲戚。那时元代开国遗老尚在,听说程公有佳客,都想见识见识。程钜夫只得引见。他们从交谈中发现,揭傒斯论文时意象飞动,气势豪放,论政时骋议驰辩,理正辞严。大家认为揭傒斯才华横溢,是国家栋梁之材,纷纷向朝廷推荐。知中书李益,看了揭傒斯写的《功臣列传》,赞叹不已,“这才是修史书的名手笔啊!别人修史不过是誊抄其它版本的史书而已!”。程钜夫的莫逆之交,深受元廷敬畏的集贤大学士王约(字彦博)力荐说:“与傒斯谈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当无施不可。” 

元延祐元年(1314年),揭傒斯由布衣授为翰林国史院编修。三年(1316年),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四年(1317年),迁升为国子助教。六年(1319年),朝廷提升揭傒斯为“奎章阁”供奉学士。不久,又提升为侍讲学士,主修国史,管理经筵事务,为皇帝拟写制表。当时提升不能超过两级,可是揭傒斯却连进四级,直至二品“中奉大夫”,实为罕见之事。

元天历二年(1329年),图帖睦耳在“奎章阁”内聚集功臣于弟和皇亲国戚子孙就学,要揭傒斯担任授经郎。“奎章阁”设在兴圣殿西,揭傒斯每日早起,步行最先到达,从学的公于王孙共同商议;集资为老师买一匹好马。揭傒斯听说后,自己随即购置一匹马,反复让人看,然后又把马卖了,以此举表示自己不愿牵累别人。在揭傒斯门下求学而入朝做官的人,后来大都成为国家的重臣。他们之中很少有求人声援的,都不贪图功名利禄。揭傒斯任投经郎时,图帖睦耳经常来到阁中咨访,与揭傒斯交谈,每次都对答如流。至顺元年(1331年)预修《皇朝经世大典》皇帝看到揭傒斯写的《秋官宪典》,惊讶地说:“这不是唐律吗”又看到《太平政要》四十九章,更是爱不释手,把它放在床头,经常阅看。并把《太平政要顺》发给文武百官观赏,说:“这是我们的揭傒斯所写的,你们都得好好看看!”皇帝不直呼傒斯其名,而以“曼硕”唤之,以示亲重。

元至正三年(1343年),揭傒斯以70岁高龄辞职回家。走到中途,皇帝派人追上,请揭傒斯回京写《明宗神御殿碑文》。写完后,他又要求回家。丞相问揭傒斯:“方今政治何先”揭答:“养人。”丞相再问:“养人为何在先呢”再答:“人才,当他的名望还没有显露时,休养在朝廷,使他全面了解国家政务,一旦用他的时候,他就会自觉地施展本领啊!这样就不会出现因缺乏人才而误大事的后患啊!”丞相钦佩,奉旨留下他编修辽、金,宋三史,任总裁官。丞相问揭傒斯,“修史以何为本”答:“用人为本。有学问能写文章而不懂历史的人不能用,有学问能写文章且懂历史但缺乏道德的人也不能用,用人的根本应当把‘德’放在第一位。”并经常与同事说,“要想知道写史的方法,首先必须明白历史的意义。古人写史,虽小善必录,虽小恶必记。不然的话,何以规劝人们弃恶扬善”故此,他自己毅然执笔撰稿,孜孜不倦。凡朝政之得失,人事之功过,均以是非衡量,不隐恶,不溢美。对根据不足的事物,必反复考证才写上,力求准确无误。至正四年(1344年)七月四日(8月12日),《辽史》修成,呈送皇帝,得到奖赏,并勉励他早日完成金、宋二史。揭傒斯深知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唯恐力不从心,难以完成。他吃住都在修史馆中,每天天刚亮便起床,至深夜不歇,废寝忘食。那年盛夏,揭身染伤寒,仍伏案修撰。七月戊戌(十一)日(8月19日)以身殉职。朝中官员得悉揭傒斯去世的噩耗,都赶到史馆哭悼。第二天(8月20日),中书出公钞2500缗,率先为他办理丧事。枢密院、御史台、六部等,也送了赙金。这时,有外国使节来到京城,燕劳史局以揭公故,改日设宴接待。皇帝为他嗟悼,赐楮币万缗治丧事,并派官兵以驿舟送揭傒斯灵柩到故乡安葬。揭傒斯死后葬于富州富城乡富陂之原(秀市乡水洲村对面山坡上)。追封为豫章郡公,諡号文安。《元史》卷一百八十一有传。 

轶事

揭傒斯在外为官,念念不忘故乡。丰城本不产金,官府听信奸民商琼迷惑之言,招募300户人家淘金,以商琼为总领。丰城人只好散往外地采金献给朝廷,每年上交自4两增至49两。商琼死后,300户淘金人幸存不多,生存者也贫困不堪。上司责成丰城当局交不出黄金就用劳役来抵偿,丰城许多人因此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揭傒斯从堂孙处获悉此事,向朝廷详述实情,获准徼免,县人感其恩德。

揭傒斯性格耿直,好善嫉恶,表里如一。听到某郡县有廉洁奉公、爱护百姓的官吏,讲话、写文章时,必定旁引曲喻,称道廉吏的行为,宣扬廉吏的品德。听到某官吏贪赃害民,则必定在议论时批评这个官吏,并规劝他。有一次,一个郡侯以权势要部下百姓送礼做寿,并请揭傒斯撰文记他的德政。揭傒斯痛斥说:“你的所作所为怎么样我能违背民意违背自己的心愿为你粉饰、阿谀奉承”此人几经贿赂都以失败而告终。而遇到善良的人求助,揭傒斯总是热情地帮助他们。有一个客人为求他写文章,送给他酬金,揭傒斯写好了文辞,对客人说:“钱你拿回去自己用吧,你的心意我已收下了。”

成就

文学

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虞集称其“如美女簪花”。即便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改变之后,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并未忘怀,形诸于诗文的仍然不少。在《送刘以德赴化州学政序》中有“旬宣之道未尽,廉耻之化未兴,诟病之风未除,职教之徒臃肿腆腮”之句。在《送吏部段尚书赴湖广行省参政二十韵》诗中写道“五岭缠妖棂,三湘困绎骚。罢氓贫到骨,文吏细吹毛。麟凤饥为腰,鹰鹋饱在僚。”《千顷堂书目》载有《揭文安公集》五十卷,明初已缺十三卷。尚存古代全集本有三种:《四库全书》本(十四卷)、《四部丛刊》本(十四卷,又补遗诗一卷)、《豫章丛书》本(十八卷)。1985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了《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的《渔父》、《高邮城》、《杨柳青谣》、《秋雁》、《祖生诗》、《李宫人琵琶引》等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生活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秋雁》诗,别有寄托,写出了当时民族间的矛盾。诚如《至正直记》说:“揭曼硕题雁,盖讥色目北人来江南者,贫可富,无可有,而犹毁辱骂南方不绝,自以为右族身贵,视南方如奴隶然南人亦视北人加轻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诮。”揭傒斯还有一首《女几浦歌》,用民歌体描写大孤山下的船民,不管风浪如何险恶,总是无所畏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刚毅勇敢。

揭傒斯的散文多宣扬封建伦理思想,但也有一些可读的作品。如《与萧维斗书》、《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都认为“独善其身”不是一个政治家的风度。《浮云道院记》、《胡氏园趣亭记》,反映出一种封建时代文人的闲适情趣。欧阳玄《豫章揭公墓志铭》说,揭傒斯“文章……正大简洁,体制严整。作诗长于古乐府,选体、律诗长句,伟然有盛唐风”。

揭傒斯的诗文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元代·揭傒斯《秋雁》

秋雁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秋天 , 写鸟讽刺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元代·揭傒斯《画鸭》

画鸭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古诗三百首题画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元代·揭傒斯《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元代揭傒斯

查看更多揭傒斯的诗文>>

  历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春秋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竹书纪年

  汉纪

  后汉纪

  大唐创业起居注

  顺宗实录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考异

  资治通鉴外记

  皇王大纪

  续资治通鉴长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资治通鉴纲目

  通鉴前编

  通鉴续编

  资治通鉴补

  大事记

  大事记续编

  元史续编

  续资治通鉴

  纲鉴易知录

  通鉴辑览

  明实录

  国榷

  康熙起居注

  东华录

  通鉴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左传纪事本末

  西夏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三藩纪事本末

  三朝北盟会编

  蜀鉴

  绎史

  平定三逆方略

  亲征朔漠方略

  逸周书

  东观汉纪

  建康实录

  古史

  路史

  契丹国志

  大金国志

  南宋书

  春秋别典

  藏书

  续藏书

  尚史

  国语

  战国策

  贞观政要

  渚宫旧事

  东观奏记

  历代小史

  边略

  荆驼逸史

  弇山堂别集

  明季稗史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华阳国志

  蛮书

  南唐书

  南唐书

  压海

  安南志略

  倭变事略

  蒙古秘史

  蒙古源流

  十国春秋

  国初群雄事略

  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十驾斋养新录

  晏子春秋

  列女传

  高士传

  安禄山事迹

  朱子年谱

  金陀粹编

  名臣碑传琬琰集

  京口耆旧传

  唐才子传

  元朝名臣事略

  东林列传

  国朝汉学师承记

  国朝宋学渊源记

  碑传集

  畴人传

  王荆公年谱考略

  隋书经籍志

  崇文总目

  郡斋读书志

  遂初堂书目

  直斋书录解题

  文渊阁书目

  千顷堂书目

  四库全书总目

  禁书总目四种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经义考

  集古录

  金石录

  籀史

  隶释

  隶续

  史通

  读通鉴论

  考信录

  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札记

  廿二史考异

  孩余丛考

  文史通义

  风俗通义

  唐六典

  麟台故事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

  续通典

  清朝通典

  清朝通志

  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唐会要

  五代会要

  宋会要辑稿

  宋朝事实

  宋朝事实类苑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西汉会要

  东汉会要

  明会典

  大清会典

  登科记考

  历代职官表

  翰林志

  唐律疏义

  唐大诏令集

  宋大诏令集

  宋刑统

  盐铁论

  包孝肃公奏议

  历代名臣奏议

  历代兵制

  武备志

  语言

  史籀篇

  三苍

  急就篇

  尔雅

  小尔雅

  释名

  方言

  说文解字

  广雅

  尔雅注

  尔雅疏

  字林

  五篇

  经典释文

  一切经音义

  说文解字系传

  尔雅翼

  埤雅

  类篇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汉隶字源

  六书故

  助语辞

  通雅

  正字通

  六书通

  字汇

  骈雅

  康熙字典

  尔雅义疏

  广雅疏证

  尔雅正义

  恒言录

  通俗编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义证

  说文解字句读

  说文释例

  说文通训定声

  草字汇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小学钩沉

  助字辨略

  虚字说

  读书杂志

  经籍纂诂

  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

  古书疑义举例

  马氏文通

  名原

  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

  初学记

  白氏六帖事类集

  唐宋百孔六帖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古今事文类聚

  玉海

  永乐大典

  唐类函

  渊鉴类函

  佩文韵府

  骈字类编

  古今图书集成

  声类

  切韵

  唐韵

  韵镜

  广韵

  集韵

  礼部韵略

  切韵指掌图

  七音略

  五音集韵

  古今韵会举要

  中原音韵

  蒙古字韵

  五方元音

  音学五书

  古韵标准

  六书音均表

  诗声类

  说文声类

  切韵考

  修辞鉴衡

  文学

  诗经

  毛诗正义

  诗集传

  楚辞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楚辞集注

  文选

  古诗源

  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

  古谣谚

  文苑英华

  古文观止

  乾坤正气集

  古文辞类纂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历代赋汇

  四六法海

  骈体文钞

  六朝文絮

  全唐诗

  箧中集

  河岳英灵集

  唐音统签

  唐诗品汇

  唐诗别裁集

  唐诗三百首

  万首唐人绝句

  全唐文

  唐宋八大家文钞

  西昆酬唱集

  瀛奎律髓

  千家诗

  千家诗选

  宋诗钞

  宋诗别裁集

  江湖集

  古文关键

  宋文鉴

  全辽文

  中州集

  全金诗

  金文最

  元诗别裁集

  元文类

  明文衡

  明文海

  明文在

  列朝诗集

  明诗综

  明诗别裁集

  清诗别裁集

  清诗铎

  晚晴簃诗汇

  清文汇

  皇朝经世文编

  敦煌曲子词集

  唐五代词

  全唐五代词

  花间集

  四印斋所刻词

  强村丛书

  全宋词

  宋六十名家词

  全金元词

  全清词钞

  花庵词选

  绝妙好词

  词综

  词选

  宋四家词选

  孤本元明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曲选

  元曲选外编

  六十种曲

  盛明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

  杂剧三集

  全元散曲

  贾长沙集

  司马文园集

  扬侍郎集

  孔北海集

  魏武帝集

  王侍中集

  魏文帝集

  曹子建集

  阮步兵集

  嵇中散集

  张司空集

  左太冲集

  陆士衡集

  陆士龙集

  刘中山集

  郭弘农集

  靖节先生集

  颜光禄集

  谢康乐集

  鲍参军集

  谢宣城集

  沈隐侯集

  江文通集

  何水部集

  阴常侍集

  徐孝穆集

  庾子山集

  卢武阳集

  薛司隶集

  王无功文集

  杜审言诗集

  寒山子诗集

  王子安集

  盈川集

  幽忧子集

  骆宾王集

  沈佺期集

  宋之问集

  陈伯玉文集

  曲江集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浩然集

  崔颢集

  储光羲集

  李颀集

  王昌龄集

  高常侍集

  岑嘉州集

  李遐叔文集

  萧茂挺文集

  元次山集

  郎士元集

  钱考公集

  韩君平集

  刘随州集

  韦苏州集

  华阳集

  翰苑集

  昌黎先生集

  河东先生集

  刘宾客文集

  王建诗集

  张司业集

  皇甫持正文集

  李文公文集

  玉川子诗集

  孟东野诗集

  长江集

  李长吉文集

  元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

  司空文明诗集

  戴叔伦集

  卢户部诗集

  李益集

  常建诗集

  洪度集

  张承吉文集

  追昔游集

  朱庆余诗集

  刘叉诗集

  曹邺诗集

  丁卯集

  樊川文集

  李义山集

  温庭筠诗集

  文薮

  甫里集

  姚少监诗集

  孙樵集

  鱼玄机集

  司空表圣文集

  香奁集

  唐风集

  甲乙集

  浣花集

  河东集

  小畜集

  林和靖诗集

  范文正公集

  苏学士集

  宛陵集

  欧阳文忠集

  嘉佑集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元丰类稿

  临川集

  广陵集

  东坡全集

  栾城集

  山谷集

  后山集

  柯山集

  淮海集

  鸡肋集

  斜川集

  简斋集

  岳忠武王文集

  于湖居士文集

  李清照集

  石湖诗集

  诚斋集

  东莱集

  梅溪集

  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

  龙川文集

  水心先生文集

  沧浪集

  龙洲集

  后村大全集

  湖山类稿

  石屏诗集

  文山先生全集

  滹南遗老集

  遗山集

  湛然居士集

  牧庵集

  道园学古录

  雁门集

  东维子集

  铁崖先生古乐府

  揭文安公全集

  宋文宪公全集

  诚意伯文集

  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

  逊志斋集

  怀麓堂集

  空同集

  何大复先生集

  六如居士全集

  升庵集

  荆川文集

  沧溟先生全集

  震川先生文集

  弇州山人四部稿 弇州山人四部续稿

  袁中郎全集

  隐秀轩集

  陈忠裕公全集

  张苍水集

  夏节愍全集

  顾亭林诗文集

  初学集 有学集

  梅村家藏稿

  壮悔堂集

  西河合集

  笠翁一家言

  吕晚村文集

  陈迦陵诗文词全集

  曝书亭集

  渔洋山人精华录

  魏叔子集

  湖海集

  方望溪先生全集

  鲒崎亭集

  敬业堂集

  小仓山房集

  忠雅堂集

  瓯北集

  惜抱轩全集

  文木山房集

  定盦全集

  春在堂全书

  金荃词

  浣花词

  南唐二主词

  阳春集

  乐章集

  六一词

  张子野词

  珠玉词

  小山词

  东坡乐府

  山谷琴趣外篇

  淮海词

  东山词

  片玉词

  芦川词

  石林词

  漱玉词

  无住词

  放翁词

  于湖词

  稼轩长短句

  龙川词

  龙洲词

  白石道人歌曲

  后村长短句

  梦窗词

  梅溪词

  断肠词

  竹山词

  须溪词

  苹洲渔笛谱

  山中白云词

  花外集

  遗山乐府

  天籁集

  湘真阁江篱槛词

  梅村词

  鼓棹集

  曝书亭词

  纳兰词

  道授堂词

  衍波词

  茗柯词

  半塘定稿

  东篱乐府

  酸斋乐府

  小山乐府

  云庄乐府

  梦符散曲

  甜斋乐府

  花影集

  四声猿

  墨憨斋定本传奇

  笠翁十种曲

  古柏堂戏曲集

  吟风阁杂剧

  关汉卿戏曲集

  汤显祖集

  文心雕龙

  诗品

  本事诗

  二十四诗品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冷斋夜话

  石林诗话

  岁寒堂诗话

  苕溪渔隐丛话

  风月堂诗话

  环溪诗话

  文则

  文章精义

  诚斋诗话

  沧浪诗话

  诗林广记

  诗人玉屑

  后村诗话

  词源

  滹南诗话

  四溟诗话

  艺苑卮言

  曲律

  唐音癸签

  诗薮

  姜斋诗话

  原诗

  带经堂诗话

  五代诗话

  历代诗话

  说诗晬语

  词苑丛谈

  论文偶记

  随园诗话

  瓯北诗话

  白雨斋诗话

  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

  清诗话

  清诗话续编

  词话丛编

  博物志

  拾遗记

  搜神记

  搜神后记

  西京杂记

  世说新语

  续齐谐记

  颜氏家训

  隋唐嘉话

  集异记

  朝野佥载

  唐国史补

  大唐新语

  因话录

  酉阳杂俎

  剧谈录

  云溪友议

  传奇

  封氏闻见记

  唐摭言

  唐宋传奇集

  太平广记

  归田录

  东坡志林

  夷坚志

  容斋随笔

  醉翁谈录

  老学庵笔记

  鹤林玉露

  齐东野语

  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

  西湖游览志

  少室山房笔丛

  万历野获编

  帝京景物略

  古今谭概

  情史类略

  陶庵梦忆

  池北偶谈

  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

  春在堂随笔

  清朝野史大观

  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

  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

  隋炀帝艳史

  杨家府演义

  西游记

  西游补

  封神演义

  金瓶梅词话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新列国志

  古今小说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今古奇观

  说岳全传

  醒世姻缘传

  豆棚闲话

  好逑传

  红楼梦

  儒林外史

  镜花缘

  西厢记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琵琶记

  宝剑记

  浣纱记

  鸣凤记

  红梅记

  牡丹亭

  玉簪记

  东郭记

  清忠谱

  十五贯

  长生殿

  桃花扇

  雷峰塔

  哲学

  易经

  管子

  论语

  中庸

  孟子

  荀子

  易传

  孝经

  大学

  老子

  庄子

  关尹子

  文子

  列子

  墨子

  墨经

  公孙龙子

  法经

  慎子

  商君书

  韩非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吕氏春秋

  黄帝四经

  淮南子

  新语

  新书

  春秋繁露

  法言

  太玄

  周易参同契

  白虎通义

  新论

  论衡

  申鉴

  昌言

  理惑论

  太平经

  人物志

  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

  傅子

  抱朴子

  肇论

  弘明集

  高僧传

  真诰

  颜氏家训

  中说

  摩诃止观

  金狮子章

  原人论

  坛经

  广弘明集

  续高僧传

  阴符经疏

  坐忘论

  无能子

  化书

  皇极经世

  太极图说

  通书

  正蒙

  梦溪笔谈

  二程集

  知言

  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

  伊洛渊源录

  近思录

  陈亮集

  习学记言

  北溪字义

  大学衍义

  黄氏日抄

  陆九渊集

  慈湖遗书

  鲁斋遗书

  传习录

  困知记

  雅述

  焚书与续焚书

  刘子全书

  正教真诠

  朱舜水全集

  陈确集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明夷待访录

  物理小识

  东西均

  日知录

  周易外传

  尚书引义

  读四书大全说

  张子正蒙注

  无何集

  潜书

  四存编

  原善

  孟子字义疏证

  科学技术

  黄帝内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方论

  中藏经

  脉经

  肘后备急方

  刘涓子鬼遗方

  雷公炮炙论

  本草经集注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本草拾遗

  外台秘要

  银海精微

  经效产宝

  颅卤经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太平圣惠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类证普济本事方

  本草衍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幼幼新书

  小儿药证直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儒门事亲

  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医学发明

  医学启源

  济生方

  妇人大全良方

  洗冤集录

  针灸资生经

  十四经发挥

  世医得效方

  卫生宝鉴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证治要诀

  医学正传

  濒湖脉学

  医学入门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普济方

  赤水玄珠

  温疫论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医贯

  济阴纲目

  针灸大成

  外科正宗

  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

  活幼心法

  本草经疏

  口齿类要

  名医类案

  医宗必读

  霉疮秘录

  审视遥函

  医门法律

  石室秘录

  辨证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备要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幼科铁镜

  达生篇

  四诊抉微

  金匮要略心典

  胎产心法

  医学心悟

  外科全生集

  医宗金鉴

  幼幼集成

  串雅内外篇

  疡医大全

  兰台轨范

  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论

  续名医类案

  温病条辨

  沈氏尊生书

  伤科补要

  笔花医镜

  医门棒喝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女科

  医林改错

  理沦骈文

  中西医书汇通五种

  厘正按摩要术

  血证论

  重楼玉钥

  衷中参西录

  伤寒来苏集

  周髀算经

  孙子算经

  数术记遗

  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

  五经算术

  五曹算经

  张丘建算经

  缀术

  缉古算经

  夏侯阳算经

  数书九章

  杨辉算法

  算学启蒙

  四元玉鉴

  测圆海镜

  益古演段

  算法统宗

  算经十书

  天官书

  浑天仪注

  玄象诗

  步天歌

  上农、任地、辨土、审时

  汜胜之书

  四民月令

  南方草木状

  竹谱

  齐民要术

  茶经

  耒耜经

  司牧安骥集

  四时纂要

  桐谱

  洛阳牡丹记

  荔枝谱

  芍药谱

  蚕书

  菊谱

  农书

  橘录

  全芳备祖

  兰谱

  菌谱

  种艺必用 种艺必用补遗

  农桑辑要

  农书

  农桑衣食撮要

  种树书

  救荒本草

  便民图纂

  甘薯疏

  农政全书

  沈氏农书

  学圃杂疏

  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群芳谱

  补农书

  花镜

  广群芳谱

  豳风广义

  授时通考

  农圃便览

  三农记

  养耕集

  植物名实图考

  禹贡

  山海经

  穆天子传

  水经注

  水道提纲

  洛阳伽蓝记

  括地志

  大唐西域记

  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舆地广记

  通鉴地理通释

  长春真人西游记

  河源记

  徐霞客游记

  河防一览

  天下郡国利病书

  海国闻见录

  职方外记

  考工记

  云林石谱

  营造法式

  梦溪笔谈

  梓人遗制

  天工开物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物理小识

  中国古代10大神秘事件

  历史上有一些有关真实自然奇观的记录,颇值得玩味:

  ●松滋县志──西岩咀覃某,田家子也。光绪六年五月初八,晨起信步往屋

  後山林,见丛薄间有一物,光彩异常,五色鲜艳。即往捕之,忽觉身自飘举,若

  在云端,耳旁飒飒有声,精神懵昧,身体不能自由。忽然自高坠下,乃一峻岭也。

  覃某如梦初醒,惊骇非常。移时来一樵者,询之,答曰:“余湖北松滋人也。”

  樵夫诧曰:“子胡为乎来哉?此贵州境地,去尔处千余里矣!”指其途径下山。

  覃丐而归,抵家已逾十八日矣。

  此日为西元1880年6月15日,覃某一摸此光鲜异常物体便飞了千余里,而且

  安全降落在贵州境内。似乎为一典型外星人绑架事件。

  ●梦溪笔谈·异事──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见於天长县

  陂泽中,後转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

  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

  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

  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於波

  中,昊昊如日。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巨着,嘉佑年中约值西元1060年左右,事

  件发生地点约在今高邮湖一带。湖中出现的“明珠”当然不可能是珍珠,其光亮

  有如白日,浮於湖面,真是奇哉!

  ●蜀中广记──严遵仙槎,唐置之於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

  不蠹。李德裕截细枝尺余,刻为遵像,往往飞去复来,广明已来失之,槎亦飞去。

  此书为明代曹学佺所着,是一部关於地理的书籍。书中提到一本古籍“洞天

  集”所记载发生於唐代的一件奇事。“仙槎”是中国古代称神仙们所乘坐之乘具,

  即今日之航空飞行器。严遵是西汉人,此处仙槎乃指严遵所知道的仙槎,可能是

  有人与他提起过。麟德殿是唐朝长安宫中着名大殿,建於公元664年左右,长约

  85米,宽约58米。李德裕是唐宰相,父亲李吉甫也官至宰相。他曾将部份机件截

  去,刻上严遵的肖像,而居然还会飞来飞去。此“仙槎”长约15,直到广明年间

  (公元880-881年)小飞行器和仙槎遂飞去无踪。

  ●老学庵笔记──熙宁癸丑,华山阜头峰崩,峰下一岭一谷,居民甚众,皆

  晏然不闻。乃越四十里外平川土石杂下如簸扬,七社民家压死者几万人,坏田七

  八千顷,固可异矣。

  “老学庵笔记”是南宋陆游的着作,熙宁是北宋赵顼第一个年号,癸丑年为

  第六年,即公元1073年。华山山头一日突然崩飞,山下居民竟然都不知道。山头

  一飞二十多公里,落在一川旁平地,结果造成数万人死伤,农田毁损五万多公顷,

  山峰居然能无声无息飞越那麽远,真是奇闻。

  ●续夷坚志──宣和末,华山下石子岗地震之後,东西易位,摧压十八村,

  土人谓神物所移,为立移山寺。

  元好问在此书上记载一桩又发生在华山地区的移山事件,下石子冈有两座山

  在地震过後竟然互相位移,而摧毁了十八个村庄。当地人还为此建寺供奉山神。

  时间为北宋宣和末年,公元1125年。

  ●宜兴县志·祥异志──康熙十九年大水,太湖中水忽分为两,有路达长兴,

  後有人见一田罗大如箩以带系之,将负去,两边水合,放之趋归。

  公元1680年,在大雨过後,太湖湖水突然一分为二,露出一条路,可由宜兴

  直通长兴,长达20公里。有人见一巨形田螺在水分路上,欲背回家,此时水忽然

  合拢,吓得他丢了就跑。是不是田螺?各位看倌自当明了。

  ●顺天府志·祥异志──正德十年七月,文安水忽僵立,是日大寒,结为冰

  柱,高围俱五丈,中空旁穴。数日而贼至,民避穴中,生全者甚众。

  这是个极特殊的事件,发生在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8月。文安县在今

  河北保定以东约80公里,时值夏日,河水居然无缘无故朝空直立,而且遇寒气结

  成十几公尺高的冰柱,中空而侧面有洞。如此维持数日,还能让多人在里面安然

  度过盗贼侵略,真是前所未见。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29 13:59 中国历史上的神秘事件

  古代人毫不例外地认为,这类不明物体出现是不祥之兆。凡是在宫殿内出现不明活动体,似乎都是冲著皇帝和皇后来的,只要它一出现,一国至尊必死无疑。有时这种死亡可能只不过是一种巧合,到后来恐怕多半是精神紧张吓死的。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还不是死了几个皇帝和皇后,而是出现在深宫的不明物体,它们究竟来自哪里,为何对皇宫那麼感兴趣?

  公元五六五年,北齐邺城

  〔隋书.五行志〕说:

  河清四年,有物陨于殿庭,色赤,形如数斗器,众星随者如小铃。明年,娄太后崩。

  河清四年,即公元五六五年。事件发生在北齐政权王宫。北齐都城在邺城,即今河北临漳西南。一个红色的物体,从空中坠落于皇宫大殿前面。这物体并不大,但跟著它坠下的还有一些像小铃铛的闪光体,或许就是它自身迸发出来的光焰。不知道这不明物体是自行消失,还是又飞走了,〔隋书〕没有说明。

  这次不明飞行物坠落后,皇太后娄氏于次年即公元五六六年死亡,古人把这两件事硬扯在了一起。娄太后本名昭君,年少时因品貌出众,当时许多名门大族都争相聘婚,但她一个也看不上,不肯嫁出去。有一日她在城头看到军伍出身的高欢执行军务,便一见钟情,认为这才真是他未来的丈夫。

  于是娄氏让婢女将自己的意思告诉了高欢,还多次送钱财给高欢上让他去买礼物来求婚。娄氏父母本不愿意,后来没有办法,也只好同意了这门婚事。

  高欢后来官居东魏大丞相,独揽朝政十六年。后来他的次子高洋继父兄执掌东魏政权,终于在公元五五○年废黜了东魏皇帝,另立王朝,这就是北齐。高洋即位后,追尊父亲高欢为献武皇帝(后来又改为神武皇帝),以示北齐基业为他所开创。同时追尊他母亲娄氏为皇太后,她就成了一个未曾当过皇后的皇太后。

  但按〔北齐书.娄后传〕说,娄太后死于太宁二年公元五六二年,与〔隋书〕不合,也是说暴病后不久即死去,病时曾出现衣忽自举的奇事。

  公元五八一一年,陈朝建康

  〔隋书.五行志〕:

  陈太建十四年三月,御座惺上见一物,如车轮,色正赤。寻而帝患,无故大叫数声而崩。

  太建十四年三月,即公元五八年四月,陈朝是南朝时的最后一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太建是陈宣帝陈顼在位时的年号,他是陈朝第四代皇帝。在他的御座上方,突然出现如车轮的红色物体,此后不久,这皇上就病倒了,卧在他的龙床上,不明原因地大叫几声后就一命归天了。

  公二五八六年,陈朝建康

  四年之后,在陈朝的宫殿里,又演出了同一幕奇剧,〔隋书.五行志〕说:

  陈至德三年十二月,有赤物陨于太极殿前,初下时,钟皆鸣,又尝进白饮,忽变为血,又有血沾殿阶,沥沥然至御榻,寻而国灭。

  至德三年十二月,即公元五八六年一月,这是陈朝未代皇帝陈叔宝在位所用的两个年号之一。陈叔宝是陈顼的长子,在位九年而国破,为隋朝所灭,发生在太极殿的奇事与陈朝灭国相距四年,二者未必有什麼联系。

  一个不明赤色物体,坠落在皇宫,还没落地,宫殿上的大小铃铛都一齐响起来,不知道是震动引起的,还是一种共鸣现象。就在这期间,皇帝拿起白色饮料要喝,忽然变成血,皇帝寝宫的阶梯上沾有血迹,这血迹一直滴落到了御榻。

  公元八七三年,唐代长安

  〔新唐书.五行志〕说:咸通十四年七月,僖宗即位。是日,黑气如盘,自天属含元殿庭。

  咸通十四年七月,即公元八七三年。唐僖宗名李澴,父皇死后,宦官们拥立他这第五子登了位,当时他只有十二岁。即位之日选定在七月二十日,即公元八七三年八月十八日。就在这一日,天空出现一个黑色飞盘,飞临到了含元殿上方。含元殿是大明宫的主殿,它与前面已提到过的麟德殿一样,在本世纪中叶都进行了遗址的考古发掘。

  殿基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可以想见它的高大雄伟。殿前筑有长七十馀米的龙尾道,由三条平行的斜坡台阶道构成,中间的一条宽达255米。

  史家列举李环即位当日发现不明飞行物,是为了说明这个皇帝的不幸遭遇,早就有了徵兆。李环在位期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八八一年初,黄巢领导的起义义军占领了都城长安,他这位皇帝不得不弃城出京,逃亡到了四川。后来又因军队内乱,他再一次由京城出逃。在他返回京城不久,在二十六岁时就过早地死去了。 汇天下精华网

  〔宋史.五行志〕的记载:

  在北宋后期的四十年内,在都城汴京内殿,引起不小的惊慌。

  元丰末,尝有物大如席:夜凡寝殿上,而神宗崩。元符末,又数凡,而哲宗崩。至大观问,渐昼凡。

  政和元年以后,大作,每得人语声则出。先若列屋摧倒之声,其形仅丈馀,彷佛如电,全眼,行动硜硜有声。黑气蒙之,不大了了。气之所及,腥血四涡,兵及皆不能施。又或变人形,亦或为驴。自各历夏,昼夜出无时,过冬则罕见。多在掖廷宫人所居之地,亦尝及内殿。后习以为常,今亦不怖。

  宣和末,浸少,而乱遂作。

  元丰为宋神宗皇帝赵顼所用的第二个年号,元丰末年即公元一○八五年。赵顼十九岁时即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