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怎样实行对外开放改革的?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10岁被封为燕王,20岁进驻封地北平,向大将徐达学习兵法战策,39岁用武力从亲侄建文帝朱允手中夺得皇位,改元永乐。朱棣即位之初,为了团结朝臣,励精图治,曾将“靖难之役”中缴获的建文朝的奏疏,除涉及军马钱粮的以外,其余的一律销毁,以表示对建文帝的旧臣既往不咎。建文朝的工部尚书郑赐,原是北平参议,在朱棣手下办事十分卖力,后投靠建文帝,数次督师,阻扼燕军南下。建文帝失败后,郑赐被逮捕。朱棣责备他为何“反叛”?他回答是“尽臣责”而已。朱棣听后觉得有道理,便将他释放,并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可见朱棣的胸襟还是比较开阔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容纳和团结曾经反对过自己的大臣的。
当然,作为封建帝王的朱棣,其本性是专横而残暴的。对于拒不合作的大巨,即使是素有学行,甚至名满天下者,他也定杀无赦,方孝孺之死就是典型。方孝孺是建文朝的侍讲学士,曾任编修《太祖实录》总裁。朱棣占领南京以后,想把“靖难之役”说成是应天顺人之举,便几次要当时被俘的文章高手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囿于儒家正统观念,把朱明王朝的权力转移视为“篡位”,因而拒不受命。朱棣恐吓他:“独不畏九族乎?”方孝孺抗声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终于下令将方孝孺的九族诛尽。为了凑足“十族”,又将方孝孺的朋友、门生合并为一族,全数尽诛,死者达873人。在诛杀方孝孺之前,朱棣已惨杀了建文朝的兵部尚书铁铉,割鼻剁耳,寸磔而死,然后又将其抛入油锅。朱棣因滥杀而受到当时和后世士人的指责,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朱棣毕竟是明朝继朱元璋之后的又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22年,5次北征,沉重打击了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巩固和维护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他继续执行朱元璋移民垦荒的政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五月,下令“除天下荒田未垦者额税”,疏浚河道,得江湖之利,减轻赋役,赈济灾民,仅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一次就罢免苏、松、嘉、湖四府田租达338万石。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繁荣起来,遵化的冶铁、景德镇的制瓷和南京的造船、松江的布帛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国家财政收入大增,每年税粮除部分输送京师外,府县仓库还有大量积存。永乐时代经济的繁荣,是“洪武之治”的继续和发展,正如史家所言,“高(太祖)成(祖)肇造,享国长久,六七十年间,仓廪赡足,生齿繁殖”。明朝前期的鼎盛,与朱棣继续推进改革是分不开的。
朱棣以“智勇有大略”(《明史,成祖本纪》)而闻名于后世,而且对文化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视的。他从马上夺得天下,又希望从史籍中汲取治理天下的经验,因此,他即位不久,便召见翰林学士解缙等大臣,命令遍求天下典籍,将各类事物分门别类按韵收辑,编成一部大书,以便检阅。他还特别叮嘱,内容要求详备,搜求务必普遍,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要广为收罗,“毋厌繁浩”。解缙匆匆受命,到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冬天即将书稿编好。朱棣审阅后并不满意,认为取材不完备,下令重修,加派姚广孝会同刘季篪、解缙一起监修。姚广孝即道衍和尚,在“靖难之役”中出过许多重要的主意,论功为第一,此时已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成为朱棣的股肱之臣。派姚广孝监修,可见朱棣对这件事的重视。同时,他又命令礼部选拔内外官员和各地宿学老儒充任纂修,选拔生员充任缮写。先后调集3000余人,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把这部书编成。朱棣审阅后十分高兴,亲自写序,赐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包括目录、凡例在内共22,937卷,订成11,095册,约37亿字。朱棣组织人力对我国古籍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精心整理,是有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的。
朱棣在位期间,还一改其父朱元璋的“禁海”政策,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吸引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6次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把主要精力用于巩固国内统治,对外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他于洪武三年、四年、七年、十四年、二十三年屡颁“禁下海通番”之令,特别是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尽罢元代就已设立的负责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改由沿海各地方官员负责。各地方官揣摩朝廷的意图,又面对走私的猖獗和海盗的骚扰,更规定“寸板不许下海”,除少数外国的“朝贡贸易”船在指定港口停泊外,中国商人的出海贸易已不可能,这样反而促成了沿海走私活动的发展。这种情况不改变,正当的对外贸易就发展不起来。朱棣即位当年,便在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恢复已被废置的市舶提举司,并且宣布,自今外国人愿来中国贸易者,“悉听自便”。随后又在设有市舶司之地建立驿馆,负责接待外国商人。朱棣又派遣众多的使臣,分赴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爪哇(今属印尼)、硫球(今属日本)、日本、苏门答腊(今属印尼)等地,通报他已经登基的情况,招谕各国前来访问、朝贡、通商,并规定外国使臣来华,给予优待、赏赐,派官军加以保护。有些沿海地区的官员固守明初的传统政策,朱棣还多方疏导。日本使臣在宁波向当地百姓出卖兵器,当地官员要求将其治罪,而朱棣却给予赦免。可见他实行开放是真诚的,并不想借外国使臣违禁,又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在对外关系方面,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活动,便是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郑和率领强大船队7次下西洋,有6次是在永乐年间,即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永乐五年、永乐七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十五年、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第七次则是朱棣死后的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每次远航都是船舰数十艘,人员2万余名。到过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增进了政府之间、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这不仅是世界航海史上而且也是国际交往史上的重大事件。
朱棣对“下西洋”一事非常重视。他下令在福建等地制造了载货、运粮、作战、居住等5种类型的船舰数百艘,其中最大的称“宝船”,有九桅,长444丈,宽18丈,载重800吨,可容纳1,000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他又亲自选定了在“靖难之役”中跟随自己南征北战而又颇具才干的内官监主管太监郑和(马小保)为钦差正使,并以忠于职守的宦官王景弘为钦差副使,使远航船队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同时,他于永乐三年便下令在翰林院开设“八馆”,吸收年轻的举人和国子监生学习西天(印度)、回回(阿拉伯)、缅甸、蒙古、女真等8种语言,培养翻译人才。他还应郑和、王景弘的请求,选拔精锐,组成了人数众多而又干练的远航队伍,其中包括外交人员、技术人员、经济贸易人员、军事保卫人员,和翻译、医务、宗教人员等,从而保证了远航的成功。
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主观动机,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招徕各国称臣纳贡,有的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中朱允出走,不知所终,猜疑心很重的朱棣放心不下,自然要派郑和这样的心腹去寻觅。朱棣一生遣军5次北伐,派郑和6次下“西洋”,其功绩是主要的,但浩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又是朱棣好大喜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朱元璋对明朝的贡献
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在地方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朱元璋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
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棣对明朝的贡献朱棣是明朝第3位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疆域辽阔,万国来朝,开创了“永乐盛世”,《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朱棣在位期间,明朝疆域面积为997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国土面积还要大。朱棣在位期间的开疆扩土,对中国领土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朱棣所创造的“中国文化遗产”,就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类书,其收录的古籍多达七八千种,上至先秦,下到明初,但凡成文之著作,皆被收录,像什么经、史、子、集、佛、道、戏剧、平话、农艺、工技、文学、艺术、医药、占卜,等等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原型是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神宗,汉族,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前十年,大学士张居正辅助神宗处理政事,更张祖制,社会经济发展较好。20岁时,张居正逝世,神宗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 朱翊钧发动“万历三大征”,巩固后期因和文官集团的矛盾而罢朝近30年。在这一时期内,江南一带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全国和经济总量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但是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文官集团的党争使得政治日益腐败黑暗,东北的女真趁虚兴起,因而种下了明朝灭亡的远因。1620年驾崩,传位皇太子朱常洛。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代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历史中以万历纪元的时间,持续将近48年之久。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神宗的儿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后即去世,万历一朝应当足足是48年,即从公元1573年至1620年。朱常洛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们当时建议以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以纪念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万历纪元未满48年。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是明朝创始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开创了永乐盛世,被后世称赞,不过这一个盛世的背后,背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明成祖朱棣是毋庸置疑的有作为的皇帝,他开创的被后世称赞的永乐盛世,背后也付出了不少代价。首先,按照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皇位是怎么样都轮不到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那边。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义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登基做了皇帝。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中,这样的一个登基方式“污点”,也可以算是朱棣付出的代价。
其次,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后改革吏治,对官制机构进行了改革,还设置了内阁和东厂来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法制,尤其在审判制度上也做出了不少改革,复行死刑五复奏,开创性地推行了热审,也将明代的刑讯制度推向一个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但是不管是什么,一旦出现了改革,必定会动到原本系统中的人的利益,所以,这样的改革,也需要付出不少代价。
最后,为了开创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为了要加强对北方的统治,不仅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五次亲征蒙古,为奠定明朝版图做出了重要的作用,朱棣本人也是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班师回朝的途中病逝,所以说,他为了打造出永乐盛世,也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明成祖朱棣的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从很多方面开始整治,他可以说是明朝制度奠定者之一,但是这背后,也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永乐大帝朱棣政治水平和军事能力都是非常强的,至于靠篡位当上皇帝这个问题,我想说。历史上很多的皇帝通过不法手段,通过武力或谋略篡权夺位的即位的帝王何止他一个。不能因为他的篡权夺位而抹杀他为后世创造的永乐盛世。为什么后世对其评价如此之高,那是因为其在位执政时期于国于民都做了很多好事。明成祖朱棣一直都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但他为后世开创了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的繁荣盛世。所以朱棣也和朱元璋一样,是一个非常值得后世肯定的人物。
为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架构根基。他在位期间还进一步巩固了君主专权专制,对前朝的逆命臣子残酷屠杀,大肆株连九族。朱棣在永乐年初,移都北京,奠定了北京500余年的政权地位。在北京设立六部,增设北京卫所,建立北方政治军事枢纽。在女真地区筹建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和蒙古部落,瓦剌等少数民族等组成联盟体。还有闻名世界的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也是他的一大壮举。他极力促进工商业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为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架构根基。他在位期间还进一步巩固了君主专权专制,对前朝的逆命臣子残酷屠杀,大肆株连九族。朱棣在永乐年初,移都北京,奠定了北京500余年的政权地位。在北京设立六部,增设北京卫所,建立北方政治军事枢纽。在女真地区筹建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和蒙古部落,瓦剌等少数民族等组成联盟体。还有闻名世界的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也是他的一大壮举。他极力促进工商业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鼓励垦种慌闲田土,实行迁民政策,督民耕作促进生产。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明朝时期的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他极力促进工商业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鼓励垦种慌闲田土,实行迁民政策,督民耕作促进生产。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明朝时期的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时朱棣下令重新修筑了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见的长城实际就是明代长城。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擅自串改了的,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有众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span>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朱棣开始了北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争,除前两次有所斩获外,其余多为劳民伤财,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争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明成祖朱棣的儿子
据说明成祖朱棣一共有4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x。
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1378年,死于1425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于洪熙元年(1425)五月暴死,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
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母亲为文皇后徐氏。洪武十八年生于北平燕王府,二十八年受封高阳郡王。永乐二年封为汉王。永乐十四年朱高煦被废为庶人。宣宗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宣宗亲征讨伐,高煦出降,后朱高煦及诸子相继被处死。
赵简王——朱高燧
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三个儿子,生于1386年,死于1431年,为朱棣与皇后徐氏之子。
皇子——朱高x
朱高x是明成祖朱棣最小的儿子,并未有任何加封。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
明人沈玄华在《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十四韵》中有:“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因此,包括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内,都深信朱棣的生母为“妃”李氏。
最普遍的观点是,朱棣的生母其实是个高丽人,李姓,封贡妃。论据是《南京太常寺志》所记:“右一位贡妃生成祖文皇帝”。史料中关于贡妃的资料很少,据说是因为生朱棣的时候早产,朱元璋认为孩子定非己出,而将其赐死。
朱棣的皇后——徐达的女儿
这位徐王妃,身体里流淌着大将徐达的血液,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就是这位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后来朱棣登基为帝,徐王妃自然就成为母仪天下的徐皇后。朱棣的皇位尚未做稳,急需用人之时,他选出了一个特殊的秘书班子,徐皇后为其分忧,采用夫人策略,在宫中隆重接见七位官员的夫人,这在当时是特例,是了不起的荣誉。
朱棣活剐三千宫女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老爷,都对“谋反”、“谋大逆”等词神经过敏,只要听说谁“谋反”或是谋杀皇帝,不管有无行动,一经发现或仅是怀疑,也照样要无限株连,残酷屠杀之。明成祖朱棣,一生可谓杀人无数,早在起事攻打建文帝,夺位登基时就杀死不少人。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数一数二的暴君,比起老爹朱元璋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但为何会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宫女痛下杀手,一下子就活剐了三千宫女?
夷十族,送教坊,手段卑鄙
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妓院、军营,让人轮奸。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也曾提到明成祖如何对付建文帝的旧臣:
景清剥皮,铁铉油炸,他的两个女儿则发付教坊,叫她们做婊子。
据《明史》记载,景清不但被灭族,而且“转相攀染”,到处牵连,所谓瓜蔓抄,结果整个村庄成了废墟。进入教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送到妓院。教坊是国营的妓院,可不是人待的地方,《教坊录》有这样的记录: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右韶舞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身,节除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三岁的女儿,奉钦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又奏黄子澄的妻,生一个小厮,如今十岁也。又有史家,有铁铉家个小妮子,奉钦依都由她。
“二十条汉子守着”,是轮奸的意思,这种惩罚骇人听闻,奸后生了孩子,还得继续受罪。
邓之城《骨董琐记》曾引《南京法司记》上一段文字:
永乐二年十二月,教坊司题卓敬女杨奴、牛景妻刘氏,合无照依谢升妻韩氏例,送淇国公转营奸宿。
所谓转营奸宿,就是送到让淇国公部属各个营地,让士兵们轮奸。
心狠手辣,屠戮宫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不料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害得朱棣为宠妃很掉了几滴眼泪。
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揭发吕氏毒死权妃的人也姓吕,是一位朝鲜商贾的女儿,史书称其为“贾吕”。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宫女和宦者结为夫妻一样的伴侣,实际上没有实质上的性行为,仅仅是相互慰悦、相互照顾而已,宫内称为“菜户”或“对食”)。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
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
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的宫女全部处以剐刑。所谓剐刑,即是凌迟处死。此刑主要用来处死“谋大逆”、“谋反”等政治犯。
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经常还亲自操刀,残杀宫女。一位河北籍宫女受刑时斥骂朱棣:“你年老阳衰,我们宫人与宦者相悦,又有何罪!”
朱棣更加恼怒,令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宦官相拥图,遍示内宫,羞辱无辜的宫女之余,亦不啻自我羞辱。《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大肆屠杀宫女之际,适有宫殿被雷电击毁,宫女们暗喜,以为朱棣会因害怕上天惩罚而停止屠杀,但朱棣“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大内以30余宫女生殉朱棣。她们吃完饭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死。
“永乐大帝”无改一生嗜杀气度,死了也要祸害别人。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
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
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
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
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
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老大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本文2023-08-06 04:18: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