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建筑群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广州历史建筑群,第1张

一、广州的著名标志性建筑有哪些,都在什么区的

海珠区:广州塔、琶洲会展 天河区:中信广场、西塔、花城广场的博物馆、歌剧院 越秀区:中山纪念堂、五羊雕像、镇海楼 荔湾区:陈家祠、白天鹅 白云区:广州体育馆 花都区:白云国际机场 广州主要著名建筑物简介: 1、广州塔 广州塔(英语:Canton Tower)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艺洲岛)赤岗塔附近,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海心沙岛隔江相望。

广州塔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总高度600米 。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仅次于东京晴空塔。

广州塔塔身168米–3344米处设有“蜘蛛侠栈道”,是世界最高最长的空中漫步云梯 。塔身4228米处设有旋转餐厅,是世界最高的旋转餐厅 。

塔身顶部450~454米处设有摩天轮,是世界最高摩天轮 。天线桅杆455米~485米处设有“极速云霄”速降游乐项目,是世界最高的垂直速降游乐项目 。

天线桅杆488米处设有户外摄影观景平台,是世界最高的户外观景平台,超越了迪拜哈利法塔的442米室外观景平台,以及加拿大国家电视塔447米的“天空之盖”的高度。 2、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

中山纪念堂于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

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 3、陈家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4、镇海楼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

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

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海”。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

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

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

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2013年3月,镇海楼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琶洲会展 2004年3月15日,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与广州市人民 签订备忘录,外贸中心正式取得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经营管理权。目前,外贸中心经营管理着广州市最大的两个展馆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即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流花路展馆,两馆室内展厅面积总和达25万平方米。

其中,琶洲展馆首期占地4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一、二层展厅13个,展示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于200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 6、广州西塔 广州西塔亦称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位于珠江新城的核心金融商务区,中国广州市珠江新城西南部,东临珠江大道,西靠华厦路,南接华就路,北望花城大道,周边五星级酒店与高档写字楼林立,与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市图书馆和广州市第二少年宫构成珠江新城5大标志性建筑。

其独特的区域高度及功能组合成为广州城市一个最具魅力、最具商务能量的标志性建筑,为广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7、广州大剧院 广州大剧院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

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以璀璨的文化地标身份,为中国大胆探索着剧院经营管理新模式和改革发展道路。 广州大剧院由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性、英籍伊拉克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是她进入中国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

广州大剧院宛如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奇特的外形充满奇思妙想。全球顶级声学大师哈罗德·马歇尔博士,为广州大剧院精心打造的声学系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其传递出近乎完美的视听效果,获得全球建筑界及艺术家的极高评价,为中国夺得众多殊荣。

二、广州有什么著名的古建筑

1、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2、花塔 花塔在广东省广州市六榕寺内。

塔建于粱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后毁于火灾。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重建。

之后又多次修缮。 1980年全面修葺时,于塔壁间发现印有北宋年号的砖铭。

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九层,内部连同暗层共十七层,高576米,楼阁式。塔身为井筒式结构,第一层直径12 米,并有副阶。

塔内楼梯作穿塔壁绕平座式,各层塔身外层都有回廊围绕,各层层檐以绿色琉璃瓦覆灭顶,檐顶微翘,形如飞鸟展翅,在阳光下彩釉生辉,朱栏碧瓦,丹柱粉壁。整座塔身锋如九朵雕花迭成,灿烂鲜艳。

塔顶为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铸造的914米高千佛铜柱,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九霄宝盘、九层九霄宝轮、一层双龙宝盘及八根铁链等整串构件共重5 吨。此塔壮观华丽,锋如冲霄花柱,挺拔俊秀。

花塔矗立于广州市中心,为广州市增色不少,可鸟瞰全市风光。六榕寺内的巨型铜佛像、铜观音像,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古文物。

3、光孝寺 光孝寺,广东著名古建筑群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近净慧路处。据《光孝寺志》记载,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

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

寺名曾几次更改,初名制止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称五园寺,唐代称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北宋时称万寿禅寺,南宋时称报恩广孝寺,不久后改广字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 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

如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诃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该寺由宗教部门管理。 4、镇海楼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 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 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海”。

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 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

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2013年3月,镇海楼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除长期设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展览外。

还不定期展出各种广东民间工艺品,如石湾艺术陶、广州织金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广绣、套色蚀花玻璃等。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6、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当时在朱熹理学的影响下,这里成为江西地区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元明两朝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元朝,因元统治者将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此阶段,豫章书院和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得到一定的发展。 明朝初年,明统治者对书院采取的是不支持不禁止的政策,书院处于停滞状态。

明万历年间,因为 的禁书院政策而一度被迫停办。后来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修葺后。

三、广州建筑的历史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

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许多人可能对"近代建筑"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中国还有什么……近代建筑?"当我告诉你:上海外滩的建筑,就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种典型的代表时,你会恍然大悟----"不就是那些'洋楼'吗!"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

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

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

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

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 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

"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 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

四、广东有哪些著名的古建筑

广州的光孝寺,最初是南越王赵佗(22O一265)第三代子孙赵建德的住宅,三国时吴国都尉虞翻因忠谏吴王被贬广州,住在此地,并在此扩建住宅讲学。东晋时期,西域名僧昙摩耶舍来广州传教时,在此建了大雄宝殿。唐宋时期,该寺改为“报恩广教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改名光孝寺。

华林寺,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南天竺僧人达摩从海道来到广州,并创建“西来庵”,宣扬佛法。后历代均有增建,到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进行大扩建,改称华林寺。

越秀山的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不过经过多次修葺后现在只有部分是明代时的材料。

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

西关大屋,目前尚存的还有120多座,大多建于清末民初。

沙面的建筑,多数是19世纪末期建造的。基本属于西欧的形式和风格,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总体以英式和法式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此外,还有哥特式、新古典式等形状、风格各异的建筑。

五、广州文化遗产有哪些

广州名城有许多美丽的风景线,在这些风景线上集中了广州主要的著名自然、文化遗产,是自然风光线、文化风景线,也是广州旅游的主要景观线。

广州的镇海之楼与镇城之石被称为广州主山的越秀山有座雄伟壮观的镇海楼,又叫望海楼,因楼高五层,谷称五层楼,高28米,为全国最大的镇海楼。明朝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为“压紫云黄气之异者”,奏请朝庭批准,于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广州城墙扩展至越秀山时,建筑了镇海楼,说是“雄镇海疆”,又可以“壮三城之观瞻”。

所以,它既是城防建筑,又是风水楼。明以前,广州出现过三朝十帝,自建镇海楼后,再也没出现过地方皇帝和心怀异志的乱臣贼子。

“东南霸气散如烟”,“楼外关河尽汉封”了。正如胡汉民说:“层楼晚望,白云仍是汉时秋”。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镇海楼历史上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重建,不下十余次。据说每修一次,广州就发展一次。

人们说其“楼冠全城”。清人屈大均说,“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

《羊城古钞》说它“辉煌壮丽,为岭南第一胜览”。《广东通志》和《南海县志》认为,“岭南奇观,此为最然”,“实为五岭以南第一楼也。”

历史以来,直到今天都被推崇备至。历来古籍记载不漏,并留下很多诗咏和文章,为到广州的国内外旅游者必看之景点。

从风景名胜的角度看,越秀山是广州的主山,而镇海楼则是广州的第一景,600年威镇岭南,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因这里是“高踞仙城最上头”(丘逢甲语),可以“风起云飞揽九州”(康有为语),“飞楼重得壮南藩,下瞰群峰控北门。

江海绕阑天势尽,溪山如掌霸图存”,不仅可以体味古代王者之霸气,而且还可以尽览广州山水城市之胜境,欣尝“一泓珠海抱城流”的美丽风光。镇海楼现在是广州博物馆,到这里可参观广州建城二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展览。

顶楼正面悬挂着两广总督彭玉麟所撰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头摩霄,目空古今;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依栏看剑,泪洒英雄。”几分霸气,几多悲壮,十分脍灸人口。

镇海楼历史上曾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而闻名中外。广州不但有镇海之楼,还有镇城之石,就是海珠石。

古代珠江河面宽阔达3000米(今天最窄处只有100多米),烟波浩渺,称为小海,故有镇海楼之名。广州还有镇城之石,就是古代珠江河中的海珠石。

由河沙冲积,河床淤塞,至本世纪初,已与北岸连接,20世纪30年代修筑长堤马路时已完全埋在地下,建设了高楼大厦。今年初开挖市政工程时,被挖出来,重见天日。

专家们紧急呼吁保护海珠石!市 已决定将已显露的部分(30-60米)保护起来,供市民和旅游者参观。古代,屹立江中的海珠石,又叫海珠岛,以镇城之石出名。

“神人驱石立,涌出水晶”(明·伦以诜语)。明代梁储《海珠石》诗云:“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会。”

说这是广州的镇城之石。岛上有慈度寺(又叫海珠慈度寺,建于南汉)、文溪祠、海珠炮台,民国初年辟为海珠公园,为历史上著名的旅游圣地,龙舟竞渡之地。

传说海珠石为异域商人遗珠所化,所以又叫走珠石。清人郑惠南有《海珠石》诗云:“贾胡手持摩尼珠,失手飞珠入东海。

宝物通灵莫能秘,陆离夜夜吐光彩。卷白浮出明珠园,珠女珠儿不敢采。”

实是一块巨大的白垩纪红色砂砾构成的大礁石,其位置在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爱群大厦一带,长13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江水冲刷而 如珠,水光波映,闪闪发亮。海揣在游海珠寺时作了一首游览口占云:“南海丽龙不爱珠,水心擎出夜明孤”,说海珠石晚上也会发光。

又因珠江潮汐变化而似浮在海上,非常漂亮。明代诗人梁乔升说:“兀然一石江心浮,撞破红潮两道流。”

多么动感的关景!海珠石又因为南宋著名诗人李昴英(又名文溪)在这里读书而出名。岛上修有文溪祠,著有《文溪存稿》。

他是广州历史上第一位探花,历任大学博士、校书郎、吏部侍郎等职。所以有人说在文溪祠读书可以中状元。

海珠石(岛)是宋代、明代羊城八景“珠江秋月(色)”和“珠江静澜”的核心景点,历代有关诗咏达50多首。 古城传统中轴线古城传统中轴线,是从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市 大楼、人民公园、海珠广场至海珠桥,全长约5公里的古城区城市传统中轴线。

是从南越国赵佗建越王台、越王宫、越王井开始,南汉时期有呼鸾道、游台,明代有观音阁、镇海楼,从越秀山至人民公园、起义路一带,元、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后都是官府衙门重地,历经二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在民国时期建筑了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大楼、海珠桥四个标志建筑后基本定型。清人陈恭尹用“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来形容广州城的山川形胜,其所说的“峰在地”就是越秀山,“水浮天”就是珠江(古代称海,文革前广州市民从河北到河南过渡还叫过海)。

有专家形容这条中轴线是“一条扁担挑起山和水”,充分说明这条中轴线的历史份量。中山纪念堂是我国最大的纪念会堂(有5000个座位),也是世界著名的中西合璧的传统大屋顶建筑。

六、广州沙面岛历史建筑为什么会彻底报废了

广州沙面岛突发火灾 ,历史建筑彻底报废。

9月25日晚,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岛一间民居突发火灾。现场居民指,沙面北街民房火灾正面角度看已经烧穿房顶,该栋历史建筑彻底报废。

广州消防先后有14个消防中队,24台消防车,160余名消防官兵投入到这场灭火。 起火建筑为老旧民房,砖混结构,燃烧速度极快且易导致坍塌,无法内攻灭火。

截至晚上12时,明火已被扑灭,消防员随即消灭残火及进行火场清理。暂未发现人员伤亡。

沙面岛在历史上曾是英、法两国的租界,18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选中了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距离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唯一的的外贸区“广东十三行”相当近)作为租界地址,填筑成岛。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英法两国取得了在沙面岛上的许多特权, 相关机构与企业大量移入,主要的领事馆和政治、金融组织都建立在此,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予附近的中国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岛因此成为后来中国乃至附近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人士 与攻击的目标。

1942年,日本将对英国宣战后占领的沙面英租界交给亲日的汪精卫政权(一般称汪伪政权)。1943年,法国维希政权退出法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

同年,坚持抗日的重庆国民 另行与英国订约收回英租界。 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戴高乐 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中华民国。

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一场大会就把历史烧得干干净净了,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需要警钟长鸣啊。

古文献中,“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先秦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广东被称为“南越”。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民国以后,以“粤”字作广东省简称。古国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岭南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吴越族系所建古国。广东地区,从古国时期开始,就是多种文化汇合并存的地方。

广东历史久远,是太古时代“南海盘古国”所在地。距今60万年至80万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智人(马坝人遗址)。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宋 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 望获 强尊”;以木德王天下。

《三命通会》:“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考古研究发现,广东地区是中国人起源地之一。全基因组分型研究结论表明,远古先民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学术界已公认距今四五千年的广东石峡文化已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和王权政治。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

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岭南地区出现不少古方国实体。广东境内,在珠三角地区有“驩兜国”,在粤中地区今博罗一带有“缚娄国”,在粤北阳山、英德一带有“阳禺国”,在雷州半岛及海南有“儋耳国”、“雕题国”等等。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

在正史记述中岭南至秦军南下带来先进技术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近代相继出土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实证了岭南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秦朝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有现存文献记述的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将赵佗任龙川县令后,上书朝廷要求从中原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岭南。从中原迁来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战后驻留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秦朝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定都广东番禺。

2、两汉时期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遣大夫陆贾使南越。赵佗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藩属国。刘邦死后,吕后临朝,从经济上制裁南越国,并发兵南下攻打南越国,赵佗抵抗并反攻到湖南一带,断然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公元前179年,吕后死,汉文帝刘恒即位,再次派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赵佗再次接受了陆贾的劝说,除帝号复归汉朝,南越国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

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定南越国。汉朝将南越国地划分为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合浦郡、荆州桂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

广信是两广之“广”所在地。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从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起,将交州治所从苍梧(梧州)迁到番禺(广州市)以后,才有广州的崛起。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达37万余人。西汉末期,中原社会动乱不断,入粤移民陡增,至东汉永和五年,在册统计人口达86万余人。

3、魏晋南北朝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晋代时期,由于北方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和黎民百姓纷纷逃到东南沿海,晋代岭南移民被称之为“流人”。

4、唐宋时期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唐朝中期潮州汕头一带曾经隶属福建,属闽州都督府和福建节度使等。756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立国后,承袭唐朝典章制度,并大体沿用唐代官制。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北宋灭亡和南宋末年,两度形成士族豪门、平民百姓和抗元将士南逃,两宋时期的移民潮从规模上远远超出了两晋。

5、元明清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元代,因战争原因,人口一度有所减少,至明代中期,又增至近400万人。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迁徙岭南。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北宋时期中国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权,清政府更是经常派水师巡视。

乾隆四十八年(1783),全省在册人口已达14487万。至鸦片战争前夕,更达22864万,跃居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1841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6、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11月9日,广东便实现“和平光复”,胡汉民为广东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11月10日,广东军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广东军政府执政期间(1911年11月-1913年8月),贯彻了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法令。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军政府大元帅。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1921年5月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

1925年6月24日,国民党中央议决改组大元帅府;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本区事务。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

7、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将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

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1955年,广西的北海市和钦州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东省,并更名为合浦专区。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

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州、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1983年以后,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

1横琴蚝

横琴蚝生活在横琴岛而得名,横琴岛四面环海,在咸淡水的交界处,横琴蚝之所以好吃,除了它的品种优良以外,主要与它生长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其温度适宜,水质干净,是生长在这里的横琴蚝肥硕鲜美,味道清甜,横琴蚝具有五大特点:一大、二肥、三白、四嫩、五脆,素有"珠海名吃"之称,横琴蚝吃法有很多种,有铁板、酱爆、炭烤、剁椒蒸、锡纸焗、南乳藕片炒蚝、酥炸金蚝、翡翠珍珠蚝、姜葱炒生蚝、酱爆生蚝、美味芝士蚝等多种做法,每一种做法都非常惊艳味蕾。

2斗门重壳蟹

斗门重壳蟹,可是珠海斗门四大美食之一,珠海斗门重壳蟹又称松壳蟹,生长于咸淡水海域,是一种极少有的海鲜,其色泽光亮,肉质嫩滑,口感好,味道鲜香,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滋补佳肴,在港、澳、台和珠海等地区闻名遐迩,重壳蟹是蟹中之珍品,身上长着硬、软两层壳,它在发育过程中慢慢脱掉硬壳“铁甲”,保留软壳“红袍”,当中蟹体结实丰满,肉厚膏黄,听闻斗门重壳蟹是一种极少的海鲜,1000斤里面只能选取10斤,由此可见这种海鲜非常的珍贵,是一道不可错过的一道美食。

3莲洲禾虫

莲洲禾虫是当地特色美食之一,有很多人听到名字估计有点害怕,但实际上莲洲禾虫味道非常的鲜美,莲洲禾虫被列入珠海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5月,莲洲禾虫被列入珠海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莲洲镇获颁“中国禾虫之乡”称号,禾虫俗称“稻底虫”。自明清时期开始,本草纲目拾遗、广东新语等古籍就有对禾虫美味和食用价值的明确记载,莲洲禾虫做法有很多种,莲洲禾虫可以炒、炸、熏、蒸、生晒、腌制、煲汤等等多种做法,味道都很鲜美。

4茶果

茶果是珠海的一种地方民间小吃,是祭祀时才特别制作的食品,现已渗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茶果分两类,用粘米粉加豆沙,萝卜糕,用糯米粉加萝卜干和肉粒,饺子,用淀粉加猪肉马蹄或萝卜丝,可制作成甜、咸两种口味,口感香糯,是广东珠海群众喝茶消遣的一种美食,在当地广受大家的喜爱,当地人喜欢泡上一壶茶,品尝着茶果的美味。

馆徽 创意与设计:程焕文

艺术创作:陈冰云

设计时间:1999年5月

释义:

1.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徽的设计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融馆藏特色与信息服务于一炉,凸现馆训“智慧与服务”之理念,构成独特优美的图形。

2.馆徽由中文字圕演变而成。“圕”字为“图书馆”的中文缩写,此字由曾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杜定友先生于1927年创造,该字曾被多种字典收录,并在中国和日本图书馆界广泛使用。杜定友先生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和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享有“北刘(国钧)南杜(定友)”和“中西两杜”(杜定友、杜威)的盛誉。以此字作为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徽的原创理念,体现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同仁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远大理想。

3.从整体上看,馆徽形如光芒四射的光盘,寓意中山大学图书馆迈向光辉灿烂的数字化网络时代。

4.馆徽中的“中山大学图书馆”字样以汉字和英文相对照、古代文字与现代文字相辉映,体现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兼收并蓄古今中外文献的馆藏发展理念和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方式。

5.围绕“书”字四周的光环如同通达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寓意中山大学图书馆致力于通过数字化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理念。

6.图形正中的“书”字采用中国古代的篆书字体,既含有中国具有古代灿烂的古代明和悠久的文字史、图书史及图书馆史的意义,又含有中山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古籍馆藏的意义。

7.在书法上,篆书“书”字的上下部平滑圆润,中部劲秀工整,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妙趣与优雅,其中“书”字的中部形如鳞次飞檐和满盈插架,具有“汗牛充栋”的涵义。

8.在整体效果上,馆徽图形简明直观、动静结合,既具有易识易记的特点,又具有赏心悦目的文化感染力。

9.馆徽以蓝色为基本底色,寓意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同时,亦可根据实际需要或变换底色,或免去底色,使馆徽具有灵活的多重使用价值。 一.证件类型

中山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包括办理了读者证件的本校教职员工、学生及其与本校有协作任务的校外人员,有效读者证件包括在有效期内的校园卡、借书证、临时阅览证、校友卡(需与身份证同时使用)。读者凭有效读者证件进入图书馆,并按其规定使用。借书证由图书馆流通阅览部统一发放和管理。

二.办证资格

凡该校教职员工和在籍研究生、本科生及进修、短训的师生均有资格申请办理中山大学图书馆借书证。每位读者只能拥有一个有效借书证。

三.证件办理方法 借书证(校园卡) 新进固定编制教工和博士后,凭学校统一发放的报到表,携带校园卡和身份证到各校区图书馆总服务台办理开通注册手续。 流动编制教工、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及合同制教工,如需开通借书功能,由本人提出申请,填好《中山大学图书馆临时借书证申请表》,并携带报到表和校园卡、身份证到各校区流通服务前台办理开通借书手续;合同制教工需带上已填好的借书证申请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校园卡和身份证到各校区流通服务前台办理开通注册手续。 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全日制各类学生,取得校园卡后,由本人直接在图书馆主页激活校园卡的借书权限。 非全日制的其他学生,如需开通借书功能,由本人提出申请,填好《中山大学图书馆临时借书证申请表》,并携带校园卡和学生证、身份证到各校区流通服务前台办理开通借书手续。 临时阅览证(如需阅览特藏文献,须带身份证、单位介绍信) 校外的高校师生、军人:凭身份证申请,批准后方可办理。每证每天收费10元,最长一次可办3天。如能同时出示工作证、学生证或军官证,则每证每天收费5元。该证提供书刊阅览和电子阅览室服务,同时须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 校外其他人员:凭身份证申请,批准后方可办理。每证每天收费10元,最长一次办3天。该证提供书刊阅览和电子阅览室服务,同时须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 暨南大学通用阅览证 在职教职工、在校学生可携带一张小一寸照片和校园卡到南校区流通阅览部办理暨南大学通用阅览证,该证只提供阅览。 书证续期 流动编制、合同编制教工:请带上续聘合同的原件和复印件到各校区流通服务前台办理续期手续。 学生:已在院系、研究生院办理延期申请的读者,请到各校区流通服务前台由工作人员登录研究生教务系统查实后进行修改。 注: 伍舜德图书馆临时阅览证到南校区图书馆一楼总服务台办理。 中大校友可凭校友卡(已注销的校园卡)与身份证(须同时出示)登记入馆,提供书刊阅览和电子阅览室服务。 高等教育学院、南方学院、新华学院等学生,可以凭学生证进馆阅览,无须办理临时阅览证。 目前珠海校区尚未开展临时阅览证服务。珠海校区图书馆面向珠海市民开放,市民可凭有效珠海市身份证登记入馆,无须办理临时阅览证。此外,非珠海市民,但是为珠海市实属单位工作人员及军人可凭有效工作证或军官证登记入馆,亦无须办理临时阅览证。但只限于馆内阅览,不可使用电子资源。 四 借阅权限 自2014年4月23日起,持校园卡借书的读者外借册数无上限、预约册数无上限。 借期30天;可续借一次,续借期不超过30天,即借期从续借当天起,顺延30天。例如在2014年4月23日借书,应还日期为2014年5月23日,在此日期前可续借一次。如在2014年5月1日续借,借期从当日起顺延30天,应还日期改为2014年5月31日。 应还书籍如有他人预约,则不能续借。 特藏、期刊、报纸一律不外借。 五 催还制度

图书到期前5天,系统会自动发邮件提示读者图书快到期;图书到期后,系统也会再发邮件提醒图书已到期。实行图书预约催还制度,即当图书借出后被人预约,图书馆即发预约催还通知,提醒持书读者该书已被预约,不能续借,请在规定时间内还书。 当外借图书被人预约,持书读者将会收到“图书预约催还通知”电子邮件,邮件将告知新的应还日期。持书读者也可查阅OPAC中的个人借阅信息。 收到“图书预约催还通知”的读者请及时归还图书,否则在“催还后应还日期”起停止借阅权限(包括外借、续借、预约)。 当预约者取消预约请求后,系统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图书预约催还取消通知”,告知催还的图书已恢复到原始的应还日期。 系统将在保证读者一个借期(30天)的前提下重新计算应还日期。 “催还后应还日期”的计算方法如下 若“被预约当天+7天”还不到一个借期(30天),则“催还后应还日期”等于“原始应还日期”,图书可持有到原应还日期。

若“被预约当天+7天”已超过一个借期(30天),则“催还后应还日期”等于“预约催还通知”发送日+7天,持书者应在“预约催还通知”发送日起7天内归还图书。(注意:图书续借后,又被其他读者预约,该书的应还日期可能会提前。)

六.妥善保管读者证件 有效读者证件只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他人,不得重复领取,不得使用他人证件。如使用他人证件,一经发现将暂停该证件的使用权限,需有效证件持有者本人来馆重新开通。 读者对借书证要妥善保管,如有遗失要及时来馆挂失。借书证遗失后未挂失所造成的后果,由丢失者本人承担。 每个读者享有公平、免费、长期、反复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权利,同时,其行为受“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道德规范”约束并承担相应责任。 七.退证手续

读者离开学校时(包括毕业离校、工作调动、休学、退学、出国、博士后离站、进修结业等)须清还所有外借图书,方可办理离校手续。

八.读者向图书馆申请办理相关证件即认为承诺遵行本办法,作为读者与图书馆就合理使用图书馆资源所达成的协议。

九.图书馆有权根据资源和读者情况对本办法进行修改并在馆内公告,而不需通知到已办理图书馆相关证件的每一个读者。

十.本办法解释权归属图书馆。

(入馆须知资料来源: ) 南校区总馆开放时间图书馆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 7:30-22:30 劳动节、国庆、春节等特殊节假日另行通知。 办公室 周一至周五 8:00-11:50;14:30-17:30 周六 不开放 周日 不开放 流通部 借还书处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保存本、台湾文献馆 周一至周日 8:00-12:00;14:30-17:30 参考咨询部 电子阅览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特藏部 特藏厅(四楼) 周一至周五 8:00-17:30 珍藏厅(五楼) 周一至周五 8:00-12:00;14:30-17:30 北校区医学图书馆开放时间图书馆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 7:30-22:00 周六 8:00-17:20 周日 8:00-22:00 流通部 科技书库(后座二至三楼) 周一至周五 8:00-22:00 周六 8:30-12:00;14:30-17:20 周日 8:30-12:00;14:30-17:20;18:30-22:00 保存本书&工具书库

(后座四楼) 周一至周五 8:00-22:00 周六 8:30-12:00;14:30-17:20 周日 8:30-12:00;14:30-17:20;18:30-22:00 社科书库(后座五楼) 周一至周五 8:00-22:00 周六 8:30-12:00;14:30-17:20 周日 8:30-12:00;14:30-17:20;18:30-22:00 外文书库(后座六楼) 周一至周五 8:00-22:00 周六 8:30-12:00;14:30-17:20 周日 8:30-12:00;14:30-17:20;18:30-22:00 期刊部 中文现、过刊阅览

(前座一楼西)

外文过刊(前座二楼西) 周一至周五 8:00-22:00 周六 8:30-17:20 周日 8:30-22:00 报刊阅览大厅(前座二楼) 周一至周五 7:30-22:00 周六 8:00-17:20 周日 8:00-22:00 文献传递&学位论文递交

(前座二楼西) 周一至周五 8:00-12:00;14:30-17:20 周六、日 不开放 中外文过刊&学位论文纸本

(后座七至九楼) 周一至周五 8:00-12:00;14:30-17:20 周六、日 不开放 参考

咨询部 电子阅览1室

(前座二楼) 周一至周五 8:00-22:00 周六 8:30-17:30 周日 8:30-22:00 电子阅览2室

(前座二楼) 周一至周五 8:00-11:30;14:30-17:20 周六 8:00-11:30;14:30-17:30 周日 8:30-11:30;14:30-17:30;18:30-22:00 参考咨询

查新室、文检教研室

(前座一楼东侧) 周一至周五 8:00-12:00;14:30-17:20 周六、日 不开放 荟萃编辑部

(后座一楼西) 周一至周五 8:00-12:00;14:30-17:20 周六、日 不开放 东校区图书馆开放时间  图书馆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22:30 流通台 8:00-22:30 喜乐斯 8:00-22:30 办公室 9:00-12:00;13:00-17:00 劳动节、国庆、春节等特殊节假日另行通知 珠海校区图书馆开放时间图书馆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另行通知。 图书馆各学科分管开放时间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周六晚间闭馆。劳动节、国庆、春节等特殊节假日另行通知。 注意: 除正常开放时间的星期一至星期五所有部门都开放外,其他时间并非所有部门都开放。 更具体开放时间表可登陆各校区主页查询。 在闭馆时间之前15分钟开始,停止读者进入书库和阅览室;之前5分钟,停止办理借书手续。 假期开放时间常有变化,请注意图书馆公告。 (开放时间资料来源: ) 南校区总馆楼层位置分类收藏内容一楼 西区大厅 联机书目查询 配置12台终端,供读者查询馆藏书目。 总服务台提供中外文图书外借、续借、书证注册、挂失等。阅览座位60席。馆际互借办公室 负责馆际互借业务及本馆图书预约服务 夹层书库一层 最近新书 收藏最近(2010~2014年)出版中文图书约10万册,开架借阅。阅览座位64席。密集书库(地下室) 收藏1990年前出版的中外文过刊12万册(包括1990年) 中区 非书资料  电子阅览 配置92台电脑。其中,56台为电子资源检索专用机,提供各种电子资源(包括300多个光盘及网络数据库,近47万份电子期刊,1474万多篇学位论文,122万余种电子图书)的检索、浏览、下载;36台为多媒体资源阅览专用机,可提供多媒体光盘计算机阅览服务。 北区 参考工具书 收藏参考工具书中文5万多种,外文8000余种。开架阅览。阅览座位212席。 二楼 西区 现期期刊 收藏中文现刊3100余种及外文现刊1400多种,赠刊300余种,开架阅览,阅览座位110席。 夹层书库二层 外文过期报纸 收藏外文报纸合订本2万余册,开架阅览。 夹层书库三层 中文过期报纸 收藏中文报纸合订本25万余册,开架阅览。 中区 现期报纸 收藏中外文报纸约220种,开架阅览。 中区、北区 过期期刊 收藏1990年后出版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合订本173万余册,阅览座位420席。 三楼 西区 外国文献馆 收藏外文图书5万余册,开架阅览,可外借。阅览座位106席。 中区、北区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哲学馆 收藏2009年以前(含2009年)出版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图书52万余册,开架阅览,可外借。阅览座位356席。 夹层书库四层 自然科学馆 收藏2009年以前(含2009年)出版的中文自然科学类图书18万余册,开架阅览,可外借。阅览座位16席。 夹层书库五层 外文理科图书、岩波书店日文赠书 收藏日文图书3万余册,外文理科图书3万册,开架阅览,可外借。阅览座位16席 四楼 南区 台湾文献馆 港澳台书刊文献资料3万多册。阅览座位24席。不外借。 西区夹层 保存本阅览厅 收藏解放后中文保存本图书,吴宏聪、叶汝贤、端木正、刘翔、石汉基捐赠的图书共计20万余册。有阅览座位40席。不外借。 书库六层 中区 特藏厅 收藏精平装新版影印古籍24万册;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编方志8000册;影印本报纸2000册。开架阅览,不外借。有阅览座位54席。 校史文献室 位于图书馆四楼特藏厅内,收藏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的各种书、刊及学位论文共8000余册;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教工著作、校友赠书、出版社赠书、学校简介、招生情况、学生社团刊物等共6000余册;1978年以来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19000余册。 商衍鎏、商承祚纪念室 开架阅览,不外借。 陈寅恪纪念室 开架阅览,不外借。 李新魁纪念室 开架阅览,不外借。 戴镏龄纪念室 开架阅览,不外借。 梁方仲纪念室 开架阅览,不外借。 安志敏纪念室 开架阅览,不外借。 东区 数字化实验室 负责馆藏碑帖及大型图录的扫描,不对外服务。 五楼 南区 邹鲁校长纪念厅 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的纪念室 中区、北区 珍藏馆 收藏普通古籍3万余种,30万册。涵盖经、史、子、集、丛各个门类,以地方志及岭南地方文献为收藏特色。  闭架阅览。 夹层书库七层 民国珍藏馆 收藏1952年前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所藏民国时期中文图书近10万册,期刊17余万册,报纸约3000册。  闭架阅览。 夹层书库八层 聚珍厅 收藏善本古籍4000种46万册、碑帖38161件。 东区 聚贤厅 多功能报告厅,读者教育与培训,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 北校区图书馆(医学分馆)位置 分类 收藏内容 前座一楼西外文现刊阅览室收藏外文现刊480种,开架阅览,阅览座位28席,配置4台检索终端。一楼西、二楼西外文过刊库收藏外文过刊8万余册,开架阅览,阅览座位46席。二楼报刊阅览大厅收藏报纸60余种,社科类现刊350余种,赠送医学类现刊10种,开架阅览,阅览座位72席。后座  二楼中文现刊阅览室收藏中文现刊1006种,开架阅览,阅览座位66席,配置4台检索终端。二楼、三楼中文过刊库收藏中文过刊8万余册,开架阅览,阅览座位20席。四楼、五楼中文书库收藏中文图书近20万册,可外借。开架阅览,阅览座位12席。配置2台检索终端。六楼外文书库收藏外文图书4万多册,可外借。开架阅览,阅览座位16席。配置4台检索终端。七楼保存本书库收藏中文保存本图书6万多册。开架阅览,阅览座位24席。八楼工具书库收藏参考工具书及索引类刊物2万多册,收藏学位论文9000多册。开架阅览,阅览座位30席。九楼外文过刊库收藏1970年前的英文过刊2万多册,日文过刊4350册,俄文过刊4812册。东校区图书馆 楼层 位置 收藏内容 一楼西侧法学书刊3万册二楼东侧工具书5000余种东南角现期报纸217种西侧现期期刊1997种中庭电子阅览区112台电脑,可检索中大图书馆订购的所有电子资源三楼全部中外文图书约34万册,受理校区间图书借阅四楼东侧及西侧部分过刊约15万册西侧大部分过报约2万册五楼全部喜乐斯藏书约12万种,15万册六楼西侧部分陈纶绪司铎藏书约26万册,中图法分类,闭架馆理,仅供馆内阅览西侧及东侧部分以旧杜威法分类的“旧外文”图书,约7万册,闭架管理,可外借东侧大部分以刘国钧分类法分类的中文图书馆,约23万余册,闭架管理,可外借地下书库东侧图书近10万册,期刊1万余册珠海校区图书馆位置 收藏内容1楼:现期报刊 约2000种现刊和200多种现期报纸,馆内阅览2楼:电子阅览室提供读者电脑免费上机3楼:参考文献文科基地参考工具书及文科基地(文史哲)图书,馆内阅览4楼:中文图书(A–C类)中文社会科学图书A-C,可外借6楼:中文图书(D-H类)中文社会科学图书D-H,可外借7楼:中文图书(I-K&Z类)中文社会科学图书I-K&Z类,可外借8楼:中文图书(N-X类)中文自然科学图书(TP类计算机图书在三角区里),可外借9楼:过期期刊过期期刊合订本(2010-),馆内阅览10楼:外文图书外文图书,三角区设有小语种专藏,可外借11楼:过期报纸过期报纸合订本,馆内阅览12楼:香港赠书香港赠送外文图书(美国国会分类法排序),可外借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伍舜德图书馆)位置 分类 收 藏 内 容 一楼 101 多媒体教室 配置多媒体演示设施和20多个座位,提供小型课程和讲座、会议使用。 102 院史展览室 展出岭南学院20年来的教学科研成就和学科发展历程,1-4楼楼梯墙壁同时分布个专题岭南院史展和相关资料介绍。 北区 学生自修室 设有自修座位165个。 二楼 201 科研成果展示室 岭南学院教师和学生科研成果展示陈列。 202 项目办公室 岭南学院博士后工作站。 南区 学生自修室 设有自修座位210个。 西区 教师办公室 —— 北区 教师办公室讨论室 设置两个讨论区和咖啡茶座。 三   楼 301 馆长办公室 —— 302 期刊采编室 —— 304 期刊阅览室 半开架阅览,不外借。收藏中外文经济管理类现刊600多种,报纸33种,2005年以后岭南学院博硕士论文2212册,2005年以后过刊合订本5885册 306 电子阅览室 配置电脑10余台,同时提供近50多个网络端口提供读者自带笔记本上网使用。 西区 教师办公室 岭南学院教师办公室 四

楼 401 图书采编室 —— 402 收藏书库 岭南旧书和1998以前报刊密集收藏书库。不流通。 404 流通书库 开架借阅,收藏中外文经济管理类图书、词典、百科全书共计6万余册。 406 参考书库 开架在室阅览,不外借。收藏MIT赠书、各类年鉴、岭南学院教师科研成果、经济管理类教参书等共计近万册,2005年之前中外文过刊合订本16000余册,2004年之前岭南学院博硕士论文1030册,各类随书光盘400余张。 西区 教师办公室 岭南学院教师办公室 (馆藏布局资料来源: )

广东其中一种方言,广东人称之为白话,大多数中国人认知中的粤语是一种以广州越秀、东山口音为基础的综合音。标准播音用的粤语实际上是人工方言,与任何一个地方的自然口音都不同。

粤语区非常多口音,比如在广州,每个区的口音都不同,隔条村的口音都不同,在老八区甚至有几处口音区别大到无法互通的程度。

广州话与周边城市如东莞话、深圳围头话、珠海斗门话、江门四邑话无法互通、与粤西多地无法互通,与广西悟州等无法互通,佛山顺德等地土白话也与广州话口音区别挺大,有部分词汇无法互通的。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